朱棣有多少个老婆

朱棣有多少个老婆,第1张

一共21个。

1、仁孝文皇后

仁孝文皇后徐氏(1362年3月5日—1407年8月6日),生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明成祖朱棣原配皇后,明朝开国功臣、中山武宁王徐达长女,她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有“女诸生”的美誉。徐氏自幼入宫,选在燕王朱棣之侧,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被册封为燕王妃,深得孝慈高皇后喜爱。

2、昭献贵妃王氏

昭献贵妃王氏(?—1420年8月18日),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成祖朱棣宠妃。

永乐初年入宫,协助仁孝皇后管理后宫事务,深得明成祖看重。

成祖晚年有疾,脾气急躁,宫人怕被责骂,王贵妃委婉调护,太子、诸王、公主及其他的人都十分依赖她。 

永乐十八年七月十日(1420年8月18日),王贵妃去世,明成祖深为哀恸,辍朝五日,赐谥“昭献”,令王贵妃丧葬仪如同明太祖孙贵妃的规格办理。明成祖与太子朱高炽皆亲自为王贵妃作序文,并为王贵妃建斋荐福。

3、昭懿贵妃张氏

昭懿贵妃张氏,她的父亲张玉,是明成祖为燕王时候的大将。靖难之役时,张玉在东昌之战中为营救明成祖而战死。

兄弟张辅,继承父职,早年也参加靖难之役,后进攻并占领安南,改交阯,此后四次平定叛乱,封为英国公。

明成祖感念张氏父子的功劳和忠诚,将她选入宫。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封为贵妃。她的侄女张氏,也被明成祖选为皇太子朱高炽的妃妾,即张敬妃。

4、惠妃吴氏

吴氏(-1424年),名失考,中国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成祖朱棣的妃子。

吴氏是朱棣在王府的姬妾,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392年)生了第四子朱高爔,但朱高爔早殇,没有追封。明成祖取得皇位后,封吴氏为惠妃。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去世。吴氏也被殉葬,年逾五十岁,谥号“康穆懿恭”。

5、惠妃崔氏

吴氏为蒙古族鞑靼人,据杨荣所撰神道碑记载,其人为明代恭顺伯吴允诚(蒙古名把都帖木儿)第三女,永乐七年明成祖大封后宫、册立嫔妃的记载中,并未见到吴惠妃。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去世,吴妃被殉葬,追赠惠妃,谥号康穆懿恭。

在明朝历史上,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历史地位仅次于太祖朱元璋的皇帝。他生于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洪武三年(1370年)10岁时被封为燕王,21岁就藩北平,在诸王中实力最强,最具才智胆略。燕王早就觊觎皇位,根本不把太祖选定的皇位接班人、他的侄子皇太孙朱允?

放在眼里,太祖死后的第二年七月,也就是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便以“恢复祖宗法制”、“清君侧”为借口,在北平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4年后(1402年)他取得了胜利,把侄子赶下了皇位,自己在南京奉天殿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第二年改年号为永乐元年,是为成祖。成祖在位22年,做了许多值得肯定的事情,如迁都北平、开设贵州、修《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等,也留下了许多被后人唾骂的恶行,如大肆屠杀建文帝的忠臣、滥杀无辜、实行恐怖的特务统治等。成祖能成为一代名主,他的皇后徐氏功不可没,而他的残酷、荒*却使妃嫔受尽折磨。

出色的皇后洪武八年(1376年)冬季的一天,太祖把开国功臣徐达召进宫中,满脸亲切地对徐达说:“朕与卿布衣之交,患难与共20年。自古以来,相处较好的君臣往往互相结为亲家,听说卿的长女贤淑,与朕的四子朱棣正好相配,卿看如何?

”徐达自然是不敢拒绝,一口答应。太祖亲自开口提亲,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徐达的这位长女徐氏是十分的出色。

徐氏,生于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母亲谢氏,父亲徐达为太祖夺取政权立下赫赫战功,被太祖封为魏国公,官至右丞相,位列开国功臣之首。徐达沉默寡言,处事谨慎持重,对太祖恭恭敬敬,对部下优礼有加,深知为臣为将之道,丝毫没有那种功成名就便骄横跋扈的作风,因此当太祖对功臣大开杀戒时,徐达能够保全自己,并在死后被谥为中山王。徐氏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从小处事做人便颇得父亲的真传。徐氏聪明好学,记忆力很强,虽说身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父母并没有浪费她的这份天资,请来老师教她读书识字。徐氏非常喜欢读书,四书五经、诗赋文章,广泛涉猎,小小年纪便被称为“女诸生”,诗书礼乐的熏陶使徐氏温文尔雅,富有见识,言谈举止得体,比起一般仅工女红、略识文字的大家闺秀自然优秀许多。因此徐氏贤淑有才的名声在上层社会中广为传播,一直传到太祖的耳中。

洪武九年(1377年)正月,徐氏被正式册封为燕王妃。这一年,燕王17岁,徐妃15岁。婚后,徐妃谨守妇道,不仅关心体贴丈夫,对公婆更是敬重,谨慎伺奉,令燕王十分满意,婆母马后也非常喜爱,连连称赞她是朱家的好媳妇。徐妃在马后身边生活了4年,马后的言传身教使她深深懂得如何去做一个称职的好后妃。洪武十三年(1381年)三月,根据太祖的安排,燕王到他的封地北平就藩。20岁左右的燕王和徐妃恋恋不舍地告别父母家人,告别熟悉的都城南京,离开长辈的呵护,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平独立支撑门户。燕王府机构庞大,下辖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定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有负责教育的伴读、教授,管理王府仓库的大使、副使等官员,此外还拥有一支自己的军队,燕王就藩时朝廷赏赐给他的燕山中、左二护卫侍从将士就达5770人。要管理好这么多的机构人员绝不容易,如果说,徐妃就藩前已具备贤妃素质的话,那么,现在要独立发挥贤妃这一角色的作用了。

徐妃果然聪明能干,她不仅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且积极为丈夫管理王府献计献策,帮助丈夫将府中的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徐妃还注意协调王府中的人际关系,使王府秩序井然,因而得到了府中上下的敬重。这一期间,燕王曾几次奉命带兵北征,颇有战功,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徐妃为他管理好王府,使他没有后顾之忧。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在北平起兵反叛,发动“靖难之役”。在夺取了北平附近的居庸关、怀柔、密云、蓟州、遵化、永平等州县后,燕王带兵攻打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得知这一消息,建文皇帝派李景隆带领朝廷军直扑空虚的北平而来,朝廷军在北平城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朝廷军有10多万人,而北平城内连老幼孱弱都算上也不及1万,面对敌众我寡的危险局势,徐妃沉着冷静地与留守北平的长子朱高炽及守城将官一起谋划,部署守城各项事务,号召全体守城将士誓死守城,等待燕王回师。同时,徐妃发动城中将领及士民妻子登城作战。每人发给一副盔甲,徐妃亲自登城督战,城中妇女在徐妃激励下,披甲上阵,抛石块、掷瓦砾,与朝廷军展开殊死战斗,直到燕王回师北平。北平保卫战充分体现了徐妃有胆有谋、沉着机智。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攻占京师,夺取了皇位。徐妃也随之离开了生活21年之久的北平,回到南京。同年十一月,徐妃被册封为皇后,这时她已经40岁,皇族内部残酷的权力战争使她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明朝建立之初,太祖鉴于前代后妃干政的历史教训,规定皇后只能管理宫中妃嫔之事,宫外之事一概不准干预。事实上要做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不可能完全置宫外之事于不顾,用徐皇后的婆婆马皇后的话说,便是皇帝是天下之父,皇后是天下之母,子女生活得如何,做母亲的焉有不关心之理,因此马后曾多次出于良好的动机关心朝政,所提的建议均被太祖接受。徐后是一个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女人,她在一如既往关心成祖饮食起居、管理好后宫的同时,密切关注着成祖的朝政,积极施展自己对丈夫的影响。徐后读过许多史书,深知治国之道一在关心百姓的疾苦,二在培养爱护国家人才。她提醒成祖说:“南北之间,连年战争,兵民疲惫不堪,为政应当宽俭,务必要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

接着她建议成祖爱护人才,她说:“人才难得。从前伊尹辅佐商汤,姜尚辅佐周武王,这些都是杰出的人才。今日的贤才都是太祖高皇帝培养造就出来的,望陛下在选拔任用时,不要分什么新旧,要一视同仁,一体擢用

。”

在如何选拔地方长官方面,徐后也有建议,她说:“地方长官贤明与否,关系着一个地方的民生安危,不能仅仅循资历来选拔地方官,对于那些才能突出的人才要破格使用,而那些才能一般的人,也要根据他们的资格来使用,这两种选拔方法同时使用,必然会取得较好效果

。”

她还告诫成祖要不惜钱财培养人才。徐后在政治上显示出的卓越见识,令成祖十分欣赏,因而她所提的建议多被采纳。

徐后不仅对治国之道颇有见识,而且对如何当好贤内助也很有见地。徐后在自己做好成祖贤内助的同时,也在想办法帮助那些天子近臣的妻子们做好贤内助。首先她想到了内阁这一新设机构的大臣们的妻子,于是她请示成祖批准她召见内阁大臣解缙、黄淮、胡广、杨荣等7人的妻子,成祖答应了,召见仪式在柔仪殿举行。召见时,徐后对内阁大臣的妻子们表示了亲切的慰问,赐给她们礼物,要求她们体谅丈夫,因为她们的丈夫作为皇帝的秘书和顾问,政务非常繁忙,工作十分辛苦,因此要好好服侍他们,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为朝廷尽忠尽职。内阁大臣和他们的妻子们非常感激成祖及皇后的恩典,皇恩如此浩荡,他们自然更加卖力为成祖效劳了。接着徐后于永乐二年(1404年)秋天召见六卿、翰林这些国家最重要的官员们的妻子,在表示了对她们的敬意,赐给她们衣服、钱钞后,徐后说:“作妻子的,侍奉丈夫,不能仅注意饮食起居,还要在事业上有所帮助。朋友之间,有些话可听可不听,夫妻之间说什么就容易接受。我在宫中日夜侍奉皇上,经常和皇上谈论如何以民生为念,让百姓安居乐业,我的不少建议都为皇上采纳,希望你们也能这样关心支持丈夫们的工作

。”

成祖即位后,朝中大臣主要还是洪武和建文的旧人,徐后的这两次召见在笼络人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徐后还重视用儒家的纲常名教、道德规范教育妇女,她采择《女戒》、《女宪》等书内容及马皇后的言论,写成《内训》20篇,接着又编了《劝善录》颁行天下,以教化百姓。徐后是古代后妃中极少数留下著作的一位。

成祖有4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均是徐后所生。朱高炽于洪武二十八年(1396年)被册封为燕世子,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太子。他性格仁厚,喜好读书,但体胖,行动迟缓,不为成祖所喜。朱高煦性情暴躁、诡计多端,是个无赖,却很会打仗,曾多次救父亲于危难中,成祖以为“类己”封他为汉王。朱高燧生性机敏,亦为成祖所爱,受封为赵王。汉、赵二王多行不法,并暗中勾结,欲夺太子之位。对两个儿子的性格、品行,徐后看在眼里,忧在心头,她曾提醒成祖说:“汉、赵二王品行不端,要选挑廷臣对他们进行引导

。”

徐后生前,汉、赵二王有所收敛,但后来觊觎皇位图谋不轨。宣德初,汉王谋逆,终被其侄宣宗平定。徐后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有趣的是同在建文朝做官的弟兄两人,在“靖难之役”中一个帮建文皇帝,另一个帮燕王朱棣。哥哥徐辉祖在建文帝失败后宁死不肯依附妹夫成祖,成祖恨得咬牙切齿,但他毕竟是自己的大舅子,父亲太祖又曾经赐徐达子孙三代免死券,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成祖没有处死徐辉祖,而是削去他的魏国公爵位,把他幽禁起来。徐辉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去世。徐后的弟弟徐增寿从小与姐姐的感情很好,“靖难之役”中毫不犹豫地站在姐夫一边,曾多次把建文朝廷的有关情报密告给燕王,还为燕王在北平密谋起兵打掩护。当燕王的军队渡过长江,向南京逼进时,徐增寿准备作内应时被发现,结果死在建文帝的剑下。燕王攻进南京后,见到小舅子的尸体放声大哭,即位之后,追赠徐增寿为阳武侯,谥号“忠愍”,后来又准备为他增爵。当成祖把这一打算告诉徐后时,徐后坚决不同意,但成祖执意将徐增寿封为定国公,并让他的儿子徐景昌袭爵。封诏下来,徐后说:“这绝不是我的意愿

。”

因此始终不向成祖道谢。徐后这样做,除了不愿自己的亲眷以私情受禄,还有难言的苦衷。哥哥辉祖虽说与丈夫为敌,但身为朝廷大臣,宁死忠于建文帝,并没有错,却被削夺了爵位;弟弟增寿同样是建文帝的臣子,却背叛建文帝,虽说是为帮助自己的丈夫而惨遭杀害,但这种背叛君主的行为为国法所不容,给他加官封爵不利于皇权的巩固。深明大义的徐皇后对此自然有苦难言。

永乐五年(1407年)夏天,由于长期的劳累和操心,徐后突然病倒,经过御医的多方调治,不见效果,病情日益严重,不久便卧床不起。她预感到死神即将来临,于是对守在自己身边的丈夫说:“虽说当今天下太平,不再打仗,但广大老百姓还没有得到休养生息,望圣上多加体恤

。”

喘了口气,她接着说:“用人要广求贤才,明辨是非正邪;要教好子孙,礼遇宗室,不要放纵外戚,以免他们恃权骄横,不守国法,扰害百姓

。”

成祖听着这番忧国恤民的话语,想到自己将失去这位贤德的皇后,眼泪直往下流。望着泪流满面的丈夫,想起过去那些恩恩爱爱,徐后泪如泉涌。泪水朦胧中,她想起了别的什么,连忙拭去眼泪,把太子朱高炽叫到床头,对他说:“当年李景隆攻北平时,你父王统兵在外,我们母子留守,北平的将士们誓死抵抗,兵员不够,将校士民之妻闻令而起,身披甲胄,拿起武器,登上城墙,与将士并肩作战,终于保住了北平。战争胜利后,你父王即位,我正位中宫,可谓富贵至极,而当年身冒矢石、登城守御的将校士民的妻子,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偿。我一刻没有忘记这件事。最近你父皇要到北平巡视,我本打算陪同前往,向北平的姐妹们表示敬意和慰问。现在我病倒在床,只能抱恨终天了

。”

听着这情真意切的话语,太子大声痛哭,徐后拉着儿子的手,嘱咐说:“我死后,儿不要太伤心,以免哭坏身体,我的丧事要简省,不要增加臣民的负担

。”

是年七月四日,徐后诀别人世,享年46岁。

徐后死讯传出,朝中上下无不为之惋惜、痛哭,成祖更为失去这样出色的皇后而悲恸万分。他在灵台、天禧二寺设大斋,听群臣拜祭,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上谥号“仁孝文皇后”。同年十一月,将她编辑的《劝善录》、《内训》刻印颁赐群臣。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在北京天寿山为自己营建陵墓,竣工后先将徐后安葬其中。

据说出于对徐皇后的敬重,成祖决定迎娶她的四妹徐妙锦入宫,让她接替姐姐当皇后。可是徐妙锦鄙视成祖夺位的不义行为,推说自己得了天花,不配当皇后,坚决不肯应诏。为防成祖的再次逼迫,徐妙锦削发为尼。成祖从此不再册立皇后。

在明代所有后妃中,徐后是出身最显赫的一位。她的品行、才学、见识和能力使她成为成祖事业的得力助手。因此,清人顾宗泰写诗称赞徐皇后说:读书少说女诸生,佳儿佳妇事业成。

亲弟输情偏不取,独持卓识断私情。

受宠的权妃

如果说,成祖对徐后的爱更多的是敬重,那么,他对权妃则是纯粹的爱怜了。

权妃,朝鲜人,父亲权永钧,朝鲜国工曹典书。从元朝开始朝鲜被迫向中国进献美女,明初仍是如此。洪武时,明太祖的后宫中就有不少朝鲜妃嫔,成祖便是朝鲜人硕妃所生。也许是有一半朝鲜血统的缘故,也许是希望从朝鲜美女的身上找到自己年幼时死去的母亲的影子,总之,成祖在统治期间,不断下诏并派人到朝鲜选秀女入宫。权妃便是在这背景下来到中国。

永乐六年(1408年),成祖派内使黄俨等人到朝鲜去,赏赐朝鲜国王花银100两、丝50匹、素线罗50匹、熟绢100匹,作为对朝鲜国王向朝廷献马的回赐。临行前,成祖对黄俨说:“你去和朝鲜国王说,有生得好的女子,挑选几名献来

。”

于是朝鲜国王下令禁止婚姻嫁娶,广采童女,以备进献。当时,朝鲜国上至大臣、下至百姓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送到离家万里的外国去度过一生,因此选上来的都是些不漂亮的,黄俨看了很不满意,对当事者大肆侮辱,并责令朝鲜王廷重新挑选。朝鲜王廷只得分遣各道巡察司再选,同时通告各地说:“上一次,因为不用心筛选,有很多女子漏报了。这次,凡大小守令、品官、乡吏、日守两班、乡校、生徒、百姓各户之女,如有姿色,一律选送上来。倘或躲藏或用针灸、断发、贴药等方法逃避挑选的,一律国法处置

。”

通过这一强制手段,总算选出了一批秀女,黄俨等人亲自过目后,选中5名,第一个便是权妃,当时18岁;其他是:仁宇府左司尹任添年之女任氏,17岁;恭安府判官李文命之女李氏,17岁;护军吕贵真之女吕氏,16岁;中军副司正崔得霏之女崔氏,14岁。她们连同侍女12名、厨师12名,一起被送往南京。离开家乡时,被选淑女的父母、亲戚哭声载道。

5位淑女频频回首,珠泪滚滚,从此家乡在梦中,万里一别永分离矣。

这5位淑女入宫后,权妃被册立为贤妃、任氏为顺妃、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他们的父兄也都被授予了官职,如权妃的父亲就被授予光禄寺卿,但俸禄由朝鲜王廷拨给。同时被册立的还有贵妃张氏和王氏。

在这5位朝鲜妃嫔中,权妃最为成祖宠爱。成祖第一次见到她,便被她出奇的清丽所吸引。成祖问她有何特长,权妃拿出随身携带的玉箫吹奏起来,箫声悠扬窈渺,听得成祖如痴如醉。于是把权妃选拔在众妃之上,并让她接管后宫之事。

权妃聪慧美丽、优雅迷人。每当成祖忙完朝政,拖着疲倦的身子,走进权妃宫中,权妃美妙的箫声宛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将成祖的疲劳吹得无影无踪。果敢、刚毅、男子气十足的成祖爱极了这位柔顺、温宛、妙不可言的尤物。

权妃的箫声也给其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永乐八年(1410年)十月,权妃随侍成祖北征蒙古。自明朝建立以来,北方边境一直遭受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边患严重。洪武后期以来,蒙古部落相互混战,分裂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大部。成祖即位后,继续实行分化打击和封贡互市相兼的策略,边患一度缓解。永乐五年(1407年),元裔本雅失里势力崛起,与鞑靼太师阿鲁台一起图谋统一蒙古各部。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成祖派使臣赴鞑靼,要求与之修好,使臣竟遭杀害,成祖大怒,于当年七月派淇国公丘福率10万大军征讨鞑靼。由于对鞑靼力量估计不足,加之指挥失当,10万人马在胪朐河(即克鲁伦河)全军覆没。成祖为保住大明皇帝的尊严,只好亲征。成祖率50万大军深入漠北,在斡难河(即鄂嫩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仅以7骑西逃,接着又击破阿鲁台军于兴安岭,阿鲁台带着家人远遁,这次北征大获全胜。回军后,权妃又随成祖返京师,至山东临城,不幸病死,年仅22岁,可谓红颜薄命。成祖顿失爱妃,一时不免伤痛,将她葬在峄县,命令当地百姓出役看守坟茔。权妃死后,成祖对她的家人非常厚待,在给她哥哥授予诰命时,竟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权妃猝死,死因可疑,宫中谣传权妃是被毒死的,因此竟酿成后宫一起大冤案,被无辜杀害的妃嫔、宫女无数。成祖处理这一案件时,手段残忍,令人发指,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成祖对权妃的思念之情。

悲惨的妃嫔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夜晚,北京突然下起倾盆大雨。霎那间狂风大作,“隆隆”的雷声轰响之后,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空,直冲皇宫劈来,一声巨响,皇宫内花费10年时间才修好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冒出一股股浓烟,一阵狂风刮来,熊熊的火苗冲向天空,宫中一片混乱。火光中,成祖那张向来杀气腾腾的脸色如土灰,全身发抖,站在他身边的宫女们,脸上却露出一丝微笑,她们感谢这场从天而降的灾难,相信它会给她们朝不保夕的生活带来转机。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天变是对人事的惩戒,人事有错误,天才震怒降灾,成祖太残暴,现在老天要惩戒他了。然而,她们的企盼很快落空了。这场灾难确实使成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了反省,他曾在第二天下了一道诏书,对上天的惩戒表示了自责,但诏书中只字未提他在后宫滥杀无辜的暴行。本来,他的自责就不是真心实意,只不过借此消除因天变产生的恐惧罢了。恐惧过后,一切照旧。宫女们失望了,她们不禁想起了那悲惨的一幕幕

仁孝文皇后徐氏(1362年-1407年),生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明成祖朱棣原配皇后,明朝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生母谢氏。她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人称“女诸生”。徐氏自幼入宫,选在燕王朱棣之侧,洪武九年(1377年)被册封为燕王妃,深得孝慈高皇后喜爱;洪武十三年,随朱棣就藩北平,夫妻情深,王府内政肃然;建文元年,靖难之役爆发,徐氏镇守北平参与军务,使朱棣无后顾之忧;建文四年(1402年)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谥号“仁孝”。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徐氏于长陵。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明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升祔太庙。

山河月明中朱元璋非常喜欢徐妙云这个儿媳妇,甚至评价徐妙云说“这才是老朱家的儿媳妇”,很少夸人的朱元璋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其对徐妙云非常满意,而且朱元璋在徐妙云嫁给朱棣的时候特意嘱咐要将徐妙云放体己东西地方弄大一些,这些细节都显示了朱元璋对这个儿媳妇特别喜欢。

《山河明月》作为一部尊重历史的正剧,片中将历史人物刻画的细致入微,再加上那些老戏骨的精彩演出,这部剧让人看的直呼过瘾,在剧中朱元璋对朱棣未来的媳妇徐妙云可谓是非常满意,徐妙云出身名门,是大将徐达的女儿,而朱元璋跟徐达可以说既是兄弟又是君臣,在剧中战场上无人能敌的徐达却被女儿管的死死的,这件事让朱元璋知道后也是开怀大笑,这是一种看到兄弟吃瘪后的开心,下面就来说一说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朱元璋多喜欢这个儿媳妇:

一、对徐妙云不吝惜夸奖

在剧中,徐妙云曾经给徐达献策,让这些将军来抚养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的子女,这样的政策对于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朱元璋知道这个想法出自徐妙云后,本来就对其有好感的朱元璋更加中意这个儿媳妇。

二、对徐妙云的小事也特意叮嘱

朱元璋对于徐妙云的偏爱还表现在对于一些小事的关心上,众所周知,朱元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忙碌的皇帝之一,朝廷上的大小事情都恨不得亲自打理,可就算这么忙的朱元璋也不忘记嘱咐要扩大徐妙云的小金库,可见对这个儿媳的喜欢。

你知道山河月明中朱元璋有多喜欢徐妙云这个儿媳?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欢迎留言讨论。

  仁孝徐皇后徐氏,为明朝开国大臣徐达的嫡长女,母亲是谢再兴此女谢氏,姓名不详,明成祖朱棣嫡后,濠州人。仁孝徐皇后是历史上极为有名的一位皇后,作为朱棣的嫡妻,从燕王妃到大明皇后,她始终恪尽自己的职责。她的功绩不仅仅是在管理后宫方面,还在辅佐朱棣方面。

仁孝徐皇后生于公元1362年,去世于公元1407年,于公元1376年,也就是洪武九年被册封为燕王妃。徐氏是朱元璋亲自为自己的四儿子择选的妻子,据说当时朱元璋为了撮合徐氏与驻地的婚礼,曾经亲自到徐家却聘亲。

事实上朱元璋的眼光的确不错,徐氏性子温和而坚毅,洪武九年嫁给朱棣成为燕王妃之后,将燕王府打理的井井有条,让朱棣能安心发展藩国。事实上,徐氏比朱棣小两岁,嫁给朱棣的时候,朱棣十七岁,徐氏才十五岁。年纪轻轻,就能将燕王府打理的井井有条,足见其才能,也难怪朱元璋的马皇后时常在人前称赞这个儿媳妇了。

建文元年,建文帝朱允杉坛兄煸璋皇位。早就对各大藩王不满的建文帝,一上台就与大臣商议削藩一事,并且暗中吩咐让前去北平的使者,伺机控制住朱棣。朱棣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毅然在童年七月五日,宣布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这场不仅仅是男人的战争,仁孝徐皇后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男人的战争同样也是女人的战争。

为了增强己方实力,保证战争的胜利朱元璋决定前往太原“借”兵。朱棣的离开,让建文帝看到了机遇,他当即下令,让大将李景隆率兵前往北平,准备趁朱棣不在,一举端了他的老巢。朱棣离开北平,的确是一个难得的时机,但是建文帝万万没有想到。当北平城的男主人不在时,它的女主人竟然也能保护它的安全。

当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时,燕王妃与世子朱高炽,凭借城中仅余的兵力,成功保卫了北平城。在此次攻防战中,仁孝徐皇后不顾危险,亲自登城督战,阐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奥义。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率领大军成功攻破明王朝的京城南京,建文帝失踪,皇后马氏自尽,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结束。同年七月,朱元璋登基为帝,改元永乐,史称“永乐大帝”。十一月,永乐帝下诏封王妃徐氏为皇后,母仪天下。

朱棣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到底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因而千方百计的为自己正名,贤妻典范的徐皇后自然紧紧跟随自己丈夫的步伐。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一部《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颁行天下。她还编写了《内训》二十篇,《劝善书》一部,颁行天下,这些书籍文章旨在推行针对女性的教育,并倡导修德劝善。此举一出,为朱棣赢取了不少的民心。

徐氏在当皇后期间,时常劝谏朱棣少杀戮多亲民,将后宫治理的井井有条,让朱棣能安心处理朝前之事。甚至在许多方面,徐氏还像一个贤臣,帮助朱棣赢取民心。徐氏是朱棣最敬重的皇后,在徐氏去世之前,后宫没有受宠妃嫔冒出头角。朱棣的儿子,一半都来自于徐皇后的肚腹,并且是前三个。

既有人民的爱戴,也有丈夫的疼宠,徐氏的生活是安心而满足的。可惜的是,徐氏福薄,仅仅当了四年的皇后,就在永乐五年去世,享年四十六死。

朱棣下令修建长陵,并下旨将徐皇后葬入其中。因而在长陵修好之后,棺椁一直停留在南京皇宫的徐皇后,才在永乐十一年葬入长陵,成为明十三陵第一个葬者,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y太庙。

我觉得冯绍峰和颖儿的演技不错,两个人的配合也默契。冯绍峰在《山河月明》中饰演朱棣,能文能武,聪慧勇敢,爱护子民,是青史留名的永乐大帝。颖儿饰演徐妙云,厨房内善于烹饪,后宫内调理各种矛盾,朝堂上帮助夫君出谋划策,千年难遇的贤后。两个人一起努力,共同谱写了永乐盛世,给子孙留下了丰厚的家底。

一、冯绍峰和颖儿的演技很好。

冯绍峰深邃的眼睛蕴含着智慧,他饰演的朱棣从青涩莽撞的青年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君王。刚和颖儿结婚的时候,朱棣并不喜欢这个媳妇,所有人都在提醒他娶了一个女诸生,一个厉害的女人。成婚后,颖儿一直恪守妇道,跟随朱棣来到凤阳当一个百户的媳妇。在问询朱棣原因的时候,朱棣告知她不能说,徐妙云感谢他把自己当成了家里人,在这一刻朱棣有些动容,自己的媳妇睿智大方,何其有幸。他们在处理细节的时候很用心,演戏投入。

二、冯绍峰和颖儿的配合默契。

冯绍峰和颖儿之间配合默契, 到了凤阳后,徐妙云亲自洗衣做饭,吃粗茶淡饭,没有一点大**的娇气,冯绍峰也没有皇子的架子,和身边人打成一片。他们的性格很像,都是识大体不拘小节的人,也都是心怀天下的掌权者。

三、相关资料。

在人物角色的刻画上,《山河月明》不乏真实、立体、鲜明的明初人物群像。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对小人物的性格诠释上,也不吝啬笔墨,张玉的侠肝义胆、齐王妃的坚韧不屈、朱能的拼搏精神等,都在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你如何评价这两位演员呢?欢迎您到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您的宝贵意见。

《山河月明》徐妙云为什么嫁给朱棣徐妙云喜欢朱棣吗

剧中的徐妙云嫁给朱棣,是因为爱情吗当然不是,她是因为足够清醒,所以才接受这门亲事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1、她早就锁定了自己的目标

徐妙云作为剧中被大家称赞的“女诸生”,对自己的未来是有打算的。当时,父亲徐达被叫进宫里用膳,回来之后很生气地跟女儿吐槽时,徐妙云只是淡淡说了句:爹要去打仗啦听到自己的婚事后,她又问:是燕王

徐达打仗回来问徐妙云,想不想嫁燕王不想嫁他就想办法回了这门亲事。她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列举了婚事:太子娶了常遇春之女,吴王娶了冯胜长女,长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如今就剩下徐达他们家了,徐妙云是长女,所以注定要嫁入皇家。因为这样一来,朱元璋就通过儿女姻亲与最早封的五位公侯结成了姻亲。

朱家几个皇子,与她年龄相仿的只有晋王和燕王朱棣。朱棣极为顽劣,但是太子与之最为亲近,不管从哪方面考虑,朱棣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徐妙云虽然从不言语,但是她内心早就确定了,自己会嫁给燕王。所以才会对这门婚事一点也不惊讶,比她父亲还从容。

其实徐达也十分明白,你看,他在徐妙云面前不停地抱怨,但是却没说要去退婚。只是后来燕王来家里一闹,徐达觉得站住了上风,所以才问徐妙云要不要退婚。

徐妙云想要嫁给朱棣,不是因为有多爱,而是因为她足够清醒。

2、她有资本在几个妯娌之间周旋

徐妙云为什么会选择朱棣呢因为她并不把朱棣几个兄弟的媳妇放在眼里。

徐妙云与朱棣的婚事一定,马皇后立马安排徐妙云进宫,徐妙云利用这次机会好好表现了一把,把徐达这些年收养的将士遗孤托付给皇后,既是展现了自己的治家能力,又为父亲多了一重保障。你看,这件事之后,朱元璋立马就认定了这个儿媳。再后来就是送礼的事情,徐妙云处理得更妙,朱元璋和太子朱标更加认定朱棣必须要娶她了。

因为徐达在前方跟王保保打仗,再加上蓝玉侮辱王保保王妃的事情,马皇后安排二皇子的王妃和徐妙云一起进宫,他们交谈完之后,又让太子妃接待,但是太子妃称病,只能由太子侧妃吕氏接待。

剧中虽然没有显露她们三人交谈了什么,但是二皇子王妃走后,徐妙云有一个驻足目送的行为,而且眉宇间有心事,说明她看出了些什么。

而对吕氏的拉拢,也不着痕迹地躲开了。你看,一开始,她还亲切地称呼吕氏姐姐,当吕氏说有事可以找母后和我的时候,她则是行了一个礼说:谢谢娘娘。就是这样,她不着痕迹地避开了吕氏的拉拢。

吕氏再能干,也只是侧妃,如今太子妃尚在,徐妙云自然是要防备一点的。

在结识了这几个人之后,徐妙云更加有信心了,毕竟她们都不是她的对手。凭借她的聪慧,周旋在这几个人之间,并非难事。

3、她有信心掌控朱棣

徐妙云愿意嫁给朱棣,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她具备不管嫁给谁,她都能收获幸福的能力。

徐达问徐妙云要不要退婚。徐妙云先是问徐达,朱棣在你那里当了一段时间的兵,你觉得他咋样徐达说,不错,最像朱元璋。但是朱元璋怕马皇后,那是人家自己的能力。这一点他可不能保证。徐妙云则是自信地说,放心,我有能力收拾他。

徐妙云为什么这么自信首先,她已经摸清楚朱棣的秉性。剧里有个细节,太子说增寿与燕王交好,这意味着,在赐婚之前,其实徐妙云早就从弟弟口中得知了朱棣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且在心里给他定了性。否则也不会说:胡折腾和没出息,是两码事。

其次,她看穿了朱棣的“看不清”。朱棣自己来退婚,这事虽然让徐妙云生气,但是徐妙云通过这件事看透了朱棣,他其实“拎不清”。朱棣与徐妙云的婚事,根本由不得他们本人决定,甚至徐达本人也无法干涉。

所以朱棣一个人来退婚,这事在徐妙云看来实在是“不成熟”。正是他的“不成熟”,让徐妙云看到了掌控他的可能性。

第三,她已经让朱棣看到了她的“惹不起”。听到朱棣要退婚,她大声说“站住”,然后一把推倒屏风并踏着屏风走出来,并让弟弟送客。

这看似多余,其实恰恰表明了她的态度。后来太子处置朱棣时也说,要是妙云派人来告状,他会选择退婚。

妙云惩罚妹妹并对弟弟说,这件事本来我们不用出面,依然有人给我们一个“交代”,你们这样处置让事情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她的清醒让人可怕。而恰恰是这种清醒,让她注定了会有不同的人生。

所以说,徐妙云执意嫁给朱棣,不是因为她有多爱,而是她足够清醒,也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

其实,不管她嫁给谁,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691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4
下一篇2024-0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