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少年王分集介绍

火力少年王分集介绍,第1张

第 一 集

一辆小车碾过满地的落叶,卷起一片秋黄。车上新婚不久的关飞龙和沈红催促司机快一点,以免耽误了去接远方返城的兵团战友。海东的火车站里,来自东北的知青专列已经靠站,带着美好梦想的知青们急急忙忙走下火车。车厢的一角,疲惫的詹华还在睡梦中。熊熊的大火夹着孩子的哭声和自己恋人的呼唤,詹华从噩梦中醒来。隔着车窗詹华真的看见了自己朝思梦想的恋人关飞龙,她激动的呼唤了起来。正在寻找战友的关飞龙似乎听到了什么似地回过头来,让他震惊的是,出现在他眼前的居然是早已逝去的詹华。看着向他飞奔而来的詹华,关飞龙用嘶哑的声音说着:你不是死了吗?抱着一个幼小的生命的詹华欣喜若狂地告诉关飞龙,那只是一个误会。这时,在他们身边又响起了一个惊恐的声音,詹华看到了分别已久的兵团指导员沈红。绝没想到的是沈红告诉她了一个令人绝望事实:自己深爱的恋人关飞龙,此刻已经和沈红结了婚。从惊喜的高峰跌入失望的低谷,詹华责问关飞龙为什么违背了两人的誓言。关飞龙无语而沈红松了一口气的告诉关飞龙,詹华肯定也结婚了,因为她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詹华万念俱灰的抱着孩子转身离去,疑惑的关飞龙转身责问沈红:为什么曾经告诉自己,詹华死了。

满怀伤感的詹华回到了离开许久的老家,她看到了悲喜交集的父亲詹万年,还知道了父亲在五七干校与继母马淑萍结了婚,且为自己带来了一对弟妹詹玉、詹伟。妹妹詹玉对詹华的回来很不感冒,不让詹华和孩子住到自己的房间,詹伟却主动让出自己房间。这让詹华感到了更多的失落,好在马淑萍的热情接待破天荒地割肉包起了饺子以及父亲暖人的安慰,让詹华一时有了家的感觉。

满怀疑虑的关飞龙回到家里后,对沈红表示自己要出去向詹华问问清楚,可是沈父已经摆好了酒席等着他们吃饭。饭间沈父告诉关飞龙,沈红把去市政府工作的机会让给了他,这让关飞龙更是陷入了迷茫之中。

在詹华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很不经常吃到的饺子。詹伟对有詹华这样一个姐姐很是感到高兴。而詹玉却没事找事地询问詹华为什么不带着孩子回到自己的家去,姐夫又是谁?詹华不情愿地表示自己还没有结婚,这让大家都感到吃惊,但又都没有说出口。詹玉却不依不饶地说,自己已经看过孩子的证明,那孩子姓关。这不仅让詹华深感气愤,也让詹万年发了脾气。马淑萍违心地打了詹玉,詹玉怒气冲冲地摔坏了盘子,饺子宴不欢而散。

关飞龙和沈红对死而复生的詹华也充满了疑惑与担忧,对詹华怀中的孩子更是猜忌不已。隐约间,关飞龙似乎意识到,詹华抱回来的孩子跟自己有关。

詹家的卧室里,詹万年和马淑萍也在追问着詹华死而复生的疑问,詹华告诉他们:在一场大火中和自己一起留守的战友牺牲了,自己也被掉下的房梁砸伤了腰,路过的牧民把她救去家中。大雪封山,兵团得不到他们的消息,所以就造成了误会。等她伤好回到团部时,又赶上了知青返城的高峰,各种机构都失去了控制,她也就随着最后一批知青回到了海东。

沈红给兵团战友打电话,得知詹华没有被大火烧死的真相,也知道了詹华在给孩子开户口证明的时候表示孩子是自己的。沈红意识到丈夫陷入了巨大麻烦之中,而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也面临着空前的考验。她焦急地走向丈夫却发现关飞龙已经离开了家里。

詹万年向詹华询问孩子的身世,当着马淑萍的面詹华不愿讲诉什么。詹万年只好查看了孩子的户口证明,看到了孩子叫关小萌。正当父女俩还要说什么时,詹伟却告诉他们孩子发高烧了,在马淑萍的决策下,一家人把孩子送到了医院。关飞龙来到詹家门口表示想和詹华谈谈,从医院回来的詹华不愿再和关飞龙谈什么。詹万年和马淑萍却把两人推了出去。

关飞龙向詹华讲诉了自己听到詹华牺牲后曾悲痛万分,还曾冒着大雪去找她。是沈红把他从暴风雪中救了回来,回城后还帮助他一起抢救病危的父亲。因此父亲在临去世前嘱咐他要和沈红结婚。詹华认为现在一切都晚了,关飞龙请求詹华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詹华走了,在他们的背后,沈红寻找而来。

当詹万年和马淑萍知道关飞龙已经结婚的消息十分气愤,他们表示一定要为詹华讨回公道。早晨去买菜的马淑萍在街上碰到了关飞龙,她质问着关飞龙,如何让詹华和孩子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下去?关飞龙表示再给他一些时间,他会给詹华和孩子一个交代。马淑萍回到家中,满以为自己带回的消息能让全家人感到欣慰,没想到一旁吃饭的詹华却对她说:孩子和关飞龙没关系,他不用有什么交代。这让马淑萍心里很是不高兴,詹万年左右为难地两面劝解着。

关飞龙为了和沈红了结关系,没去单位报到,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岳父在晚饭时欣喜地告诉他一个惊人的消息,沈红怀孕了。这让本想提出离婚的关飞龙无奈地喝下了一大杯苦酒。沈红清晰地洞悉关飞龙内心的矛盾,她赌气地告诉关飞龙自己要去做掉肚子里的孩子,关飞龙拼命拦住沈红,说是不能再让一个无辜的生命失去父爱,沈红看着痛苦的关飞龙低声地告诉他,现在的他已经没有选择了。

詹华没有等待关飞龙的交代,而是和弟弟詹伟抱着孩子来到了离家不远的槐树巷,他们看到紧锁的大门,便向一位路过的大妈打听着槐树巷7号潘家的人。让满怀信心找来的詹华没想到的是,那位大妈慌张小声地告诉他们,姓潘的那家人因为儿子投敌叛国,一家人早不知搬到那里去了,要想没麻烦还是赶紧走吧。

第 二 集

战友的家人找不到,自己又不能再和关飞龙走到一起了,詹华只好先去上户口。到了派出所里詹华把孩子的姓改为詹,这引来街道王大妈的猜疑。得知消息的马淑萍很不满意地表示,应该把孩子的户口上到关飞龙的家里去。这时户籍警找上门来,表示詹华办户口时忘了出示结婚证。一旁的詹玉幸灾乐祸地道出了詹华没结婚的事实,这一切被门外的邻居听了个正着。户口一时也上不了了,马淑萍也憋了一肚子气,叨唠着詹华的不是。伞厂的李老太收活来了,她好心地告诉马淑萍,邻居都在背后指手画脚议论着詹华和那个没有父亲的孩子。马淑萍大为生气,责问詹华:孩子的事情到底她想怎么办?可不能因为这件事影响了大家。难以承受来自各方压力的詹华抱起孩子,来到了一个教堂的门口。詹华想悄悄把孩子放在教堂门口,又依依不舍再三回头,当她看到一群孩子差点把球踢到婴儿身上时往事出现在眼前:战友张萌为了救她身受重伤,牺牲前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詹华。想到这些詹华不顾一切地冲了过去,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夕阳下詹华母性萌发了,她决心一定要把孩子抚养大。

大雨纷纷的夜晚,詹华向父亲詹万年讲述了事实真相:孩子叫小萌,是战友张萌未婚所生的孩子。牺牲前张萌把小萌托付给了自己,而孩子的父亲和家人不知去向。目前,即不能告诉别人孩子的真正身份,自己也不能再抛弃孩子。

在父亲的理解和帮助下,詹华开始积极地寻找着工作。眼看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詹华还没什么动静,不知情的马淑萍有些着急了,怂恿詹万年去找关飞龙。詹万年含蓄地告诉马淑萍孩子不是关飞龙的,马淑萍却不肯相信。为了让自己一家早日摆脱困境,马淑萍又去找了关飞龙。面对马淑萍的责问,关飞龙只能说出自己的难处,因为沈红怀孕他不能实现自己的承诺了。马淑萍却认为:詹华有个连户口都上不上的孩子,更需要他关注,否则就和他没完。关飞龙犹豫再三后,将马淑萍来找自己的事告诉了沈红……

沈红来詹家,告诉他们孩子的户口已经托人帮助解决了。同时她也婉转地向詹华透露,自己也有了孩子,希望詹华不要再追究以前的情感。詹华冷静地告诉沈红,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自己会独自去面对新的生活。詹小萌的户口得以顺利解决,詹万年放了心,可马淑萍却认为这是关飞龙的金蝉脱壳之计,把一个大包袱扔给詹家了,就在这时关飞龙出现在大门口,他表示,自己是来找詹华的。

大海边关飞龙掏出抚养费,再次向詹华表示自己的无奈。詹华对关飞龙说起孩子和他没有关系,并流着泪祝福他和沈红,还把曾经纪录过他们爱情的口琴还给了关飞龙,悲伤地离去。

心潮起伏的关飞龙翻出了当年詹华为他精心编制的银杏叶毛衣,回想着他们当年纯真的爱情,甜蜜的表白,不禁伤感万分。沈红发现关飞龙又翻出了代表往日爱情的毛衣。

第 三 集

沈红气急败坏地撕拆着毛衣,哭喊着叫关飞龙不要再想过去了。看着伤心的妻子,关飞龙真切地感到过去已经不在,他静静地将毛衣递给了沈红。

同样想忘却过去的詹华,也在这天夜里扔掉了自己与关飞龙恋情。她整理了旧日的记录,把自己的一顶军帽送给了弟弟詹伟,希望他永远拥有快乐。深夜,疲惫地詹华准备给小萌洗澡,为了不惊醒熟睡的家人,她摸黑在厨房烧开水,不料碰上了走进厨房的詹玉,满壶的开水烫在了詹玉的脚上,詹玉的哭喊声吵醒了全家人。由于内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詹华耐心地服伺着百般挑剔的詹玉,成了詹玉的护理和保姆。

看着后母马淑萍的白眼和家里越来越艰难的生活,詹华只好抱着詹小萌天天去找工作。一天,走在大街上的詹华意外的碰到了一个正准备辞去环卫队工作的兵团战友,詹华请求战友把环卫队临时工的工作留给自己做,战友痛快地答应了。

沈红看着变得十分体贴的关飞龙,试探着说有份工作能给詹华,关飞龙表示无所谓。沈红却为了让自己的丈夫能够更加安心,她再次来到詹家。沈红向詹万年和马淑萍表示:自己帮詹华找了份工作,是公交车的售票员。当她得知詹华已找到工作,大大地松了口气。而马淑萍却悄悄尾随沈红走出了詹家,她委婉地要求,让沈红将这个工作给自己的女儿詹玉,沈红答应了。

第一天上班的詹华十分认真地清扫着大街,詹伟前来探望刚刚工作的姐姐。正在姐弟俩说笑之际,一个学生抢了詹伟的军帽飞奔而去,詹华和詹伟奋力追了上去。在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帮助下,詹华和弟弟拿回了被抢的军帽。当詹华微笑着向那个小伙子道谢时,小伙子却潇洒地骑着自行车走了,詹华感激地看着他,小伙子微笑着转过身向詹华高喊着:我叫于波!

时光荏苒,詹华已经习惯了环卫队的工作,小萌萌也会走路说话了。一天,詹万年带着孩子去医院打防疫针,正碰上了带着沈红做孕检的关飞龙,关飞龙误以为小萌有什么大病,他将沈红送入妇产科后便急忙赶到儿科询问,悄悄走出来的沈红看到了焦虑走过的关飞龙。

回家后,关飞龙细心地为沈红炖着补药。看着忙碌的丈夫,沈红主动向关飞龙提出:将詹华的孩子接回来抚养,这让关飞龙很感动。

在环卫队工作的詹华告诉父亲,自己想读夜校以便参加高考。詹万年非常欣慰,一口应下了承担照顾詹小萌的事情,马淑萍认为詹万年身体不好是在逞能。詹万年告诉马淑萍,詹华的学习很好,一定会考上大学。心里酸酸的马淑萍教训着詹伟,让他一定要给自己争口气。工作了一天的詹玉下班归来,看着疲惫不堪的女儿,马淑萍悄悄塞给她一个西红柿,受宠的詹玉撒娇地告诉母亲:自己在工作中碰到一个心仪小伙子。

詹华吃过晚饭后就前往夜校报名,走出教导处的时候,刚好与前来报名的于波擦肩而过,于波用关爱的眼光目送着詹华,还悄悄地通过詹华的入学登记表了解了她的姓名和住址。

晚上,关飞龙来到詹家,表示自己与沈红想抚养詹小萌的意愿。詹万年严辞拒绝,而马淑萍却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能够给家里和詹华都带来好处。

早上,沈红发现牛奶少了一瓶,质问起阿姨来。关飞龙忙说是自己昨天去詹家时,把奶票送给了詹华的孩子。沈红大怒,指责关飞龙人在曹营心在汉,自己已经仁至义尽他却还是想着詹华和孩子,两人争吵起来,激愤之下沈红冲出家门。

第 四 集

行动不便的沈红在穿过马路时被自行车撞倒了,后面追赶来的关飞龙急忙将沈红送进了医院。詹伟在上学的路上看到这一幕,急忙赶回到家把事情告诉了詹华。

医院的大夫警告关飞龙,沈红决不能再受刺激,要不然肚子里的孩子和大人都会有生命危险。病房里,心情沉重的关飞龙向沈红保证,自己不再谈詹华,也不会再提把孩子抱回来的事了。这一切都被赶来的詹华听到了。回家后,詹华严肃地向家人宣布孩子与关飞龙无关,以后不要再和关飞龙有来往。马淑萍很是气愤却又不好发作……

和詹华一起上夜校的于波默默地关注着詹华。有一天,于波到詹家门口等待詹华,碰巧见到了詹玉,詹玉高兴地认出他就是自己心仪的小伙子,当她知道于波不是来找她而是在等詹华时,詹玉没有告诉自己和詹华的关系而是生气的走开了。放学夜归的詹华被自行车摔倒在身边的于波惊动了,于波尴尬地爬起来塞给詹华一张纸条,匆匆跑了。詹华认出了这个帅气的小伙子就是帮助自己和詹伟拿回军帽的人。但是第二天詹华并没有按照纸条去赴约看**。夜校教室内,于波当着同学的面大声质问詹华为什么失约,詹华的脸不由地红了,于波却大方坐在了詹华的身边。

由于于波的热情主动和细心关怀,詹华开始和他来往了。两人在一次逛街时,于波拉着詹华走进了海东市刚开张的第一家婚纱店,在店里试穿了漂亮的婚纱。望着眼前天使一般的詹华,于波发誓一般地说出:“等我结婚的时候,我要让我的女人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美丽、最幸福的新娘子!”詹华似乎感到什么似的跑开了。于波追上詹华向她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可情感受过伤害的詹华不敢再尝试去爱。

由于总得不到詹华回应的于波不请自来的走进了詹家。他大声的向詹万年和马淑萍宣布自己是詹华的男朋友,这让詹华措手不及,非常尴尬。马淑萍却十分兴奋,热情的询问、招待着。望着执着而充满阳光的于波,詹华的心动了……

树林里于波带着詹华骑着自行车,拐弯时两人摔倒了,于波焦急地询问詹华是否摔伤了?詹华却在惊慌之后,放声笑了起来。她第一次用开朗的笑容对着于波说着,感谢他让自己懂得了:其实摔交并不是那么可怕,摔倒后爬起来就行了。詹华终于打开心扉和于波走到一起了。

于波高兴地告诉母亲自己找到了心中的女神,母亲笑儿子像个孩子,提醒儿子要尽快把完美的女神娶回家。于波到詹家向詹华求婚,马淑萍为很好地解决了詹华未来深感欣慰,满心欢喜地招待着于波。然而下班归来的詹玉得知自己喜欢的于波就要成为詹华的丈夫时,心中大为不平。乘大家吃饭之际,詹玉抱出了詹小萌。听到孩子是詹华的,于波一时无法接受,他仓皇逃离詹家。

马淑萍大怒,抬手要打詹玉,被詹华拦了下来。詹华表示,自己让于波来,就是准备坦白此事。如果于波不接受这个孩子,自己也不打算与他结婚。

思来想去,马淑萍还是去找了关飞龙。她要求关飞龙把孩子抱走,让詹华也能有个幸福的归宿。正当关飞龙为难之际,沈红推门进来,告诉马淑萍,她和关飞龙明天就去抱走孩子。下班回家的詹华,意外地看到关飞龙和沈红抱着詹小萌走出家门,詹华冲上去将孩子抢了回来。看着不满的马淑萍,詹华倔强而又坚定地告诉家人,以后不会让孩子再给家里添麻烦了。詹华从夜校退了学,开始带着詹小萌去上班,一个未婚姑娘带着一个孩子,这一举动引来了环卫队女工们的非议。经过再三挣扎,于波终于忍不住来到环卫队寻找詹华。

第 五 集

经过再三挣扎,于波终于忍不住来到环卫队寻找詹华。刚好遇到詹万年来劝说詹华回夜校继续读书,詹万年看着处于矛盾之中的于波,下决心要和于波谈谈。

面对平静的大海詹万年向于波讲述了詹华坎坷的经历。他告诉于波,那个孩子并不是詹华亲生的小孩,而是詹华已经牺牲了的战友张萌的私生子。由于找不到孩子的父亲,詹华决心自己抚养。于波激动地问着詹华为什么早些不告诉自己?詹万年表示由于詹华不愿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也不愿让战友的嘱托落空,因此一再告诉自己不要对任何人提起,她自己却承担了巨大的痛苦。

被感动的于波立即找到詹华,向她说明是自己错了,他的詹华永远是圣洁和美丽的,还是崇高的,自己要和她结婚一起抚养这个孩子!詹华看着激动的于波说道,生活不会那么简单,自己也没有他想的那么好。于波坚决的表示一定要和詹华在一起。看着固执而孩子气的于波,詹华玩笑地说;如果要她答应结婚,除非这大晴的天里会马上下起大雨。果然一会的工夫,站在窗前的詹华看到大雨倾盆,当她走出房门看到是于波在用水管子制造人工雨时,脸上露出了开朗的笑容。

两人关系的好转让马淑萍松了一口气,她拿出了自己多年攒下的各种票据递给詹华,为结婚做起了一切准备。然而就在婚检时,詹华亲眼目睹一个女孩被查出不是处女,遭受到男友的谩骂,她再次犹豫了。马淑萍了解詹华的难处,为了让她能够早日顺利的结婚,马淑萍通过邻居帮忙,为詹华开了一张假的婚检证明,趁詹华不注意时交给了于波,把两人的婚事就定下来了。

一天沈红假装无意似地告诉关飞龙:詹华就要结婚了,让关飞龙送些礼物。关飞龙正在为难之中,沈父推门进来对着他们大发雷霆。他责问是谁打着自己的旗号,走后门安排工作的?为了不让沈红为难关飞龙说是自己干的。沈父压着火让关飞龙写一份检查交给组织,并让他们马上去通知走后门的人另谋它职,因为自己已经通知有关部门退回这个名额。沈红告诉关飞龙,趁詹华结婚时去一趟他们家,因为这个走后门的名额詹华没接受,却让给了詹华的妹妹。

詹华结婚当天,关飞龙几经犹豫还是前来道贺,但没有机会讲出詹玉工作出了问题。就在关飞龙走出詹家的时候与于波擦肩而过。

清晨,詹玉的单位打来电话通知她,因为她是走后门参加工作的,被单位开除了。詹玉大怒,认为这是詹华过河拆桥,她转身冲向詹华新家。

詹玉冲进了于家,当着于波的面大肆辱骂着詹华,于波气愤地阻止她。詹玉口不择言地告诉于波,他受骗了,因为那孩子根本就是詹华和关飞龙的,为了能解决这个包袱他们全家都欺骗了他。詹玉从于波的眼神里看到了不信任,于是便告诉于波:詹华的婚检证明是假的,而且她还能用事实来证明。新房内,于波看到了没有落红的床单。詹玉走了,于波责问詹华事实真相,詹华承认婚检是假的,但孩子的事的确没有说假。詹华的话让于波备感受骗,他认为真是像詹玉所说的那样,詹华只是因为孩子才和自己结婚的,因为他自己也在结婚现场看到了担忧的关飞龙。美好在心中坍塌,于波斥问詹华还有什么没对自己讲真话?愤怒的于波将新房砸的一片狼籍,詹华阻止无效痛苦地流下了泪水。于波走了,原本充满温馨的新房一片凄凉。

只能找到这么一点了,对不起

大家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第一个皇帝,第二位皇帝是他的孙子,第三位皇帝又回到他的儿子这一辈做皇帝。第三位皇帝是谁呢?就是朱棣。朱棣是他的大名,我们在提到这个人的时候,常常还有别的称呼。经常提到的,叫做明成祖,但是这个“明成祖”是明代晚期给他上的谥号,也就是嘉靖年间他叫明成祖。明成祖死以后,他并不称为明成祖,称为明太宗。朱棣还有一个谥号,叫做文皇帝。所以说,明成祖文皇帝朱棣,明太宗文皇帝朱棣,都是这一个人。朱棣这个人生于元朝末年,至正二十年,1360年。他在11岁的时候,也就是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燕王的封国在哪儿呢?在北平。有的人说,这个北平的名字太熟悉了,现在我们经常谈到民国时期,北京所在地叫做北平。那么这个北平,最早什么时候叫?朱元璋的时期。朱元璋派军队北伐,推翻了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朝统治,大都就改为北平。朱棣的封国在北平,他21岁的时候就藩北平,什么叫“就藩”呢?就是到他的封国去,也叫做“之藩”,之乎者也的“之”,到那里去。也就是说,他在21岁的时候从南京来到了北平,做燕王。后来到建文元年,也就是他在40岁的时候,发动了一场战争,这个战争叫做“靖难之役”。四年以后,也就是三年多、四年的年头,在43岁的时候登上了皇位。* 看过了明成祖朱棣的这样一个简历之后,我们有了太多的疑问:朱棣到底有多少军队,竟然敢于发动这样一场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的战争?朱棣所宣扬的这个“靖难”,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封地为什么会在离首都南京非常遥远的北平呢?朱元璋封王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他面对着国内仍然不是很太平的形势,特别是在北方蒙古地区还残存着蒙古的元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当时叫做北元。这些残余势力可能对明朝构成威胁,因此朱元璋就把自己的儿子沿着北部防线封为藩王。大儿子立为太子,二儿子秦王封在陕西,三儿子封在太原,晋王,老四朱棣就封在北平。当时在北方的这些王当中,有两个王非常强悍,一个是燕王,“燕王善战”;一个是宁王,宁王在哪里呢?就是在现在辽宁的西部、河北的东北部,大宁这一带,说“宁王善谋”。这些亲王,朱元璋分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羽翼王室,保卫大明皇朝的江山。但是,明朝也对这些亲王的权力有所限制,什么限制呢?说规定这些亲王“不裂土,不临民”。什么叫“不裂土”,就是不分割国土;“不临民”,就是不管理国事,不管理他封国的地方的民政事务。军队不能够多,九千人都一万五千人,三个护卫,这个护卫兵只能负责亲王的安全,王府以外的军队亲王不得调遣。但是,亲王有崇高的地位,什么地位呢?叫做“公侯不得与之钧礼”,你虽然是公是侯,能征善战的老将,给国家立有大功,但是要见了亲王,哪怕他再年轻,你也不跟他平起平坐,要向他行大礼,他是皇帝家人,他是亲王。还有一点,就是亲王可以在对外作战的时候节制诸军。公侯这些能征善战的老将他不能够统领各个军马,出外作战的时候谁来节制诸军?亲王。这些亲王,刚才我们讲特别是燕王、宁王,他们在和蒙古残余势力作战的过程当中,锻炼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养成了自己的势力。在洪武年间,燕王在建文皇帝还没有继位的时候,朱棣就已经成为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 既然燕王朱棣只不过有着万人左右的军队,而且他的封地还是在远离帝国中心的北平,他完全可以在这里享受他富足自在的亲王生活。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冒着可能被杀头的危险,公然走向了武力推翻当朝合法皇帝的道路?暗室密谋讲“靖难”,我们就不能够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一个和尚,叫做姚广孝。当年,朱元璋在他的身边有些僧人,他也给自己的亲王每个亲王配备一个主录僧人,辅佐他,帮助他,做一些佛事、法事。安排在朱棣身边的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姚广孝,姚广孝的法名叫道衍,所以又称做僧道衍。朱棣就藩北平,僧道衍要求跟随朱棣一同来到北平。僧道衍跟朱棣之间,心里是相通的。僧道衍有一次说,你把我要在你的身边,我会送给你一顶白帽子戴。什么意思呢?朱棣本身是亲王啊,“王”字上面要加一个“白”的帽子,就是“皇”。朱棣心知肚明,一拍即合。僧道衍是什么人呢?本是读书人,生长在元朝末年,但是这个读书人后来前途失意,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仍然关心注天下大事,这时候来到燕王身边,胸怀大志,一定要做一番事业。这个人形象是什么形象?说面如病虎,像一只虎,有病,懒洋洋在那儿趴着。一个有病的老虎,虽然显得很疲惫,但是它实际上酝酿着非常凶猛的力量。三角眼,眼睛三角,有人说这是充满智慧的光芒。就是这样一个僧道衍,他又向朱棣推荐了两个人,一个叫做金忠,一个叫做袁珙。先说这个袁珙,是什么人呢?袁珙是一个善于相面、算卦的人,他的算卦非常灵。姚广孝把他推荐到燕府,要想安排在朱棣的身边,朱棣就要测一测他的算卦是不是灵。有一次,朱棣带了十几个卫士来到大街酒肆饮酒,事先袁珙就在这个酒店等候,朱棣这一行人进到酒店,袁珙老远地看见,冲过去就趴在地上:大王,您怎么跑到这儿来了?哎,你怎么说我是大王啊?我跟他们一样是士兵。你不要欺瞒我,我一看就知道你相貌不凡。第一次测试,你想想一个亲王和一下周围的士兵,他气质肯定不一样,一般人也能看得出来,用不着袁珙。但是袁珙在这第一次测试当中胜利了,后来袁珙就成了朱棣身边的一个谋士。袁珙说,将来您年过四十,胡须过胸,你就能登上皇位了。朱棣说,这个话可不能随便说!心里头可以想,不能够表白。第二个说的是金忠,这个金忠是什么人呢?金忠是袁珙的一个朋友,金忠也是善于算命,后来推荐到燕府当中。姚广孝、袁珙和金忠都用将来夺取政权、当皇帝来诱导燕王朱棣,实际上他们是看清了当时天下的形势,他们不过是想借助天命来引道燕王去夺取政权。朱元璋晚年,秦王已经故去,晋王也已经病故,在亲王当中年纪最长的就是燕王。燕王本身又有带兵作战的经验,所以燕王就可能给皇帝造成最大的威胁。所以,在建文帝登极做皇帝的时候,他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计谋、有勇略、有作战经验的强悍的燕王。姚广孝等人在建议燕王造反夺权以后,燕王下了决心。各样奇异的人才到燕府当中,在燕府里头打造兵器,打造兵器怕外边知道声音,就养了很多鹅、鸭子哇哇哇乱叫,他们打造兵器。* 刚才说到,朱棣在自己的燕王府内紧锣密鼓地打造兵器,准备谋反。但是,这一切究竟能否逃得过朝廷密探的眼睛呢?密谋暴露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燕王府的这些行动早被朝廷安插的人报告给朝廷,所以对燕王府的行动有所觉察,他们双方都在准备。燕王为了迷惑朝廷,怎么办呢?他采取了装疯,大热的天,他围着火炉,穿着很厚的衣裳,有的时候冲到街上去,见了人说胡话,抢别人的饭就吃,也许在大街上就躺着卧,要给别人一种假象,说这样的人没有夺权的野心,也不可能夺权。但是,燕王企图造反的阴谋还是被人揭露了。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王府的一个百户叫做倪亮,报告燕王府有异常动作。于是朝廷下令,要捉拿燕王府下面的一些官员。过去,要是朝廷要对于亲王有所处罚的时候,不能够直接处罚亲王,要处罚亲王身边的人,对他加以警告。所以朝廷下了指示,要求燕王府你把造反逆谋的这些人交出来。朝廷派了人,像北京的按察使,北京都司的都指挥,张昺、谢贵这些人,还有一个北京都指挥使司的指挥使叫做张信,准备对燕王下手。但是这个张信就把情报出卖给了燕王,张信得到朝廷的消息以后,知道要对燕王下手,回到家里头坐卧不安,他的母亲说你有什么事情啊,这样坐卧不安?张信是个孝子,就把这个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他的母亲,他母亲说,燕王,你不能动,不能够反燕王。张信想来想去,第二天就坐着一顶女轿到了燕王府,女人坐的轿子,他不敢明着去啊,进了燕王府。见了燕王说,现在我知道你要造反,朝廷让我来抓你。燕王说,没有这回事啊,说你看我病得这样,还能够造反吗?张信说,你不要瞒我了,我诚心诚意来向你报告,如果你要是想造反有什么话你就对我实说,不然的话我就按照朝廷的旨意把你抓走。于是,燕王就得到了朝廷确切的情报,他下决心就要动手了。在动手之前,他还有一番要做戏,他身边还有一些人,能不能够让这些人都跟随自己打仗?他把这些人叫到身边,说你看,朝廷现在要对我下手,与其这样,我还不如自己自杀,表明我的心迹,我是忠于朝廷的。这时候有一个他身边的将领叫做张玉,张玉说你这是妇人的行为,是匹夫之勇,我们为什么不能一拼呢?还有一个叫朱能的,朱能说,我们首先控制了北平九门,他人多可以胜利,我们天定也可以胜利!天命在我们这儿,谁也不能阻挡。朱棣一看身边这些人员都同意他起来造反,于是决定起兵。就在这个时候,刮起一阵大风,把房顶上的瓦都掀掉了,哗啦一下子掉了,碎了。朱棣一看,天刮风,我要准备起兵了,刮风把我的瓦刮掉了,真是不祥啊!姚广孝这时候出来哈哈一笑:这真是好事啊。朱棣说我要起兵,这个瓦刮掉地下摔碎了,这是什么好事啊?你这个乌和尚,乱说话。姚广孝说,你看这个瓦是黑色的,它说明老天爷想让你这个瓦换颜色了,要换成黄瓦了。姚广孝这些人用各种方法坚定朱棣起兵的信心,朱棣终于决定起兵。就在这时候,朝廷派来捉拿燕王府的人已经包围了燕王府。* 在这样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朱棣该怎么办?朝廷派来捉拿他的军队已经把燕王府围了个水泄不通,而府内的军队却又少得可怜,燕王朱棣的命运会怎样?朝廷派来捉拿朱棣的统军人物又会是谁?北平兵变是北京都指挥使司的张昺和谢贵,张昺和谢贵包围了燕王府,并在所有的通道立上栅栏挡着,要求燕王府按照朝廷指的名字交出人来。朱棣传出信儿来,说可以啊,我完全服从朝廷的命令,你们进来吧,我把人交给你们。朝廷是集全天下之兵马,面对的是一个小小的燕国啊,所以张昺、谢贵并没有怀疑,以天下之兵马要想打败燕王府,要除掉燕王,那不是很容易吗。听燕王这么一说,他们两个就进了王府,进了王府他就看见燕王坐在火炉边,正是夏天,拿着拐杖。燕王见到张昺、谢贵来了,就说,二位将军请坐。二位刚刚落座,燕王怒气就上来了,他说什么呢?他说:“今编户齐民,兄弟宗族尚相恤;身为天子亲属,旦夕莫必其命。”就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都知道兄弟友爱,都知道亲情,说我身为亲王,是皇帝的叔叔,你们想动手就动手,想抓人就抓人?说着就把拐杖往旁边一扔,我有什么病啊?什么病也没有!桌子上摆着一盘西瓜,西瓜已经切成片了,就是准备让这个客人来尝的。他拿起西瓜,说请你们常常鲜吧!举起这西瓜“啪”往地上一扔,埋伏在后边的武士一下冲上来把他们俩捉拿。燕王控制了张昺、谢贵以后,他就令他的兵马紧急攻夺九门,迅速地占领了北平的九门,控制了北平城。三天之内,北平大定,三天就把局势安定了。所以第一个回合,燕王取得了胜利。* 虽然朱棣迅速控制了北平城,但是以燕王府的区区军队来对抗朝廷的百万之师,几乎就是以卵击石。而且,他起兵反叛合法皇帝的行为本来就是大逆不道的,朱棣会找一个怎样冠冕堂皇的借口来赢得别人的支持?反叛的借口起兵造反,要有一个理由啊,要把自己不合理的、不正确的东西说得很正确,不合理的说得很合理。有人说,我们反朝廷叫做“讨伐”。不行啊,怎么能用“讨伐”啊?你是亲王,那边在南京坐的是一个合法的皇帝,你怎么能讨伐他呢?不行,要改变用词,叫做“靖难”。为什么叫“靖难”?说朝中出了奸臣了,皇帝有难,我要去解救皇帝,给皇帝平难,叫“靖难”。朝中出的什么奸臣呢?这个奸臣是帮助皇帝出坏主意,是戕残骨肉,像我们这样的亲王都被他们杀害,都被他们迫害,他们是坏人,我们要举兵靖难。而且朱棣引用了朱元璋留下的《祖训》作为条文,《祖训》怎么说呢?说“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朝中没有正臣,出了奸恶,亲王可以讨伐这些奸臣,这是朱元璋留下的祖训。于是这场战争打响,战争就叫做“靖难之役”。* 刚才说到,朱棣以朱元璋的祖训作为起兵靖难的借口,但这个祖训的真实性让我们产生了怀疑。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过这个祖训?祖训的真相朱元璋真的留下了这样的一个《祖训》吗?朱元璋有《祖训》不错,这几句话也不错,但是朱棣篡改了其中的一句话,他把一句话删节不说了。哪一句话呢?叫做朝无正臣、朝有内奸的时候,亲王要“训兵待命”,你要把你的军队管好,训练好,要等待朝廷的命令,你才能够去清君侧。现在他把这个“训兵待命”几个字不说,就说我要去清君侧,在文字上玩了一个把戏,让天下人看,朱棣做得是堂堂正正,根据《祖训》来解除皇帝之难,这个战争就叫做靖难之役。燕王虽然控制了北平,但是形势对他来说仍然十分危险。北平周围都是官军,所以他要想直接夺取南京的政权,还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所以他就首先要扫平北平周围,包括夺取通州、冀州、遵化、永平、密云这些地方,要把这些地方扫平,巩固他在北平的根据地,才能够往南打。官军看起来十分强大,但是往往不堪一击,这些地方很快就被燕王拿下。燕王下一步目标就是南进。* 这一边,燕王朱棣拿下了北平周边地区,站稳了脚跟,而且要雄心勃勃地进攻南京。那么,远在首都南京的建文帝会有什么反应?他们会怎样平定这场叛乱呢?真定之战北平的陷落引起朝廷震动,没想到燕王这么快就控制了北平。朝廷怎么办呢?任命了耿炳文为大将军,讨伐燕王。耿炳文是在洪武末年硕果仅存的一个老将。大家知道,朱元璋为了使小皇帝能够平安地做皇帝,他在他的晚年对于很多功臣宿将大开杀戒,没有人能够威胁皇权;但是,反过来,也没有很有力的将军去替皇权去冲锋陷阵。耿炳文硕果仅存,他虽然打过仗,但是这时候已经年老了,没有锐气了。他带兵北伐和燕王交战,第一站就在真定遇到了燕王。朝廷平定燕王叛乱它也有它的说辞,它的说词是怎么说的呢?“邦家不造,骨肉宗亲屡谋僭逆……今乃称兵搆乱,图危宗社,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赦。”说我们家门不幸,这些亲王们不断地发生叛乱和谋逆。现在竟然公开造反,要来夺权,是天地不能够容许的这样一种大逆,我们要讨伐他。耿炳文带领官军北伐,遇到燕王的主力,一战败于涿州,再战败于雄县。

《绿皮书》和《被解救的姜戈》同属于关于种族歧视话题的**,实则无谓谁胜谁负,各有千秋罢了。

二者在剧情和大致结构上有许多同根之处,但若实在要说不同,大概是《绿皮书》带了些轻喜剧色彩,让观众觉得不那么压抑,而《被解救的姜戈》却是实实在在的压制,是压迫与反抗的不断重敲。

从这点上来立论的话,我还是觉得《被解救的姜戈》是更为出色的。

《被解救的姜戈》是彻头彻尾的压抑,种族问题的尖锐与深刻被全部摊开,一览无余,而不是《绿皮书》那样柔情,还若隐若现着一些“种族温情”。

当然,除了这两部**之外,优秀的种族歧视题材**还有许多,我推荐以下几部:

1《逃出绝命镇》

套着惊悚外衣的《逃出绝命镇》骨子里其实是部彻头彻尾的种族歧视题材**。众多黑人视角与黑人心理的安排,是这部**最大的意义。

白人与黑人之间社会地位的悬殊,黑人被夸大的“自恋情结”……都是这部剧为了呈现最原始的种族问题而作出的努力。

2《月光男孩》

同性恋与种族歧视这两个标签的贴上,为《月光男孩》增添了许多色彩。三个割裂的人脸,三段畸变的感情,少年成长的困惑,不同种族的利益冲突,《月光男孩》却又不是一个特殊的故事,它甚至可以套到你我每个人的身上。

3《隐藏人物》

种族歧视是固然存在的,但为了种族平等事业而努力奔波着,前进着的勇士也是固然存在的。

隐忍坚持,敬业奉献,自我保护和自我争取,这些品质全部糅合在了《隐藏人物》的三个主人公身上。这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好的,种族问题一定会慢慢消弭的,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相信。

步入仕途

胡宗宪早年考中进士后,被安排在刑部观政,学习政务。从此,胡宗宪开始了仕途生涯。嘉靖十九年(1540年),胡宗宪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县令。上任后,胡宗宪就显示出他的政治才干。他先组织广大人民扑灭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灾,后又对益都当地的强盗进行招降。盗贼在益都为害多年,胡宗宪用安抚劝降之策,既使群盗解散,还将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编为义军。胡宗宪日后抗击倭寇的文韬武略,在治理益都时就已初步展现。[4]

发展宏图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月,胡宗宪母亲去世,他奔丧回绩溪故里。两年后,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宪前后在家乡为父母守孝长达五年。在这五年中,他刻苦攻读《大学衍义》、《武经七书》等书,学识大为长进,也为日后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宗宪自进士出身,先任益都知县、余姚知县,后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整军纪,固边防,为明王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贡献。嘉靖三十年(1551年),胡宗宪又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在胡宗宪踏入仕途这十多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政绩显著。他的从政经验和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世宗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5]

平息倭患

自明开国以来,一直存在倭患,嘉靖时期,倭患已经愈演愈烈。[6] 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二批使臣前后来华朝贡贸易,因市舶司的太监对待不公,互争贡使资格,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此后不久,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加剧,而浙江和南直隶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可见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胡宗宪也感到责任重大,临行前立下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宪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大力进行整顿。通过胡宗宪的努力,明朝官兵的军容、军纪有了改观,士气也逐渐有所恢复。[7]

不久,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受内阁首辅严嵩的推荐,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他排挤、陷害忠良,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先后因其陷害而被杀。[8] 如何和这种人搞好关系而不致于误了正事,胡宗宪对此非常清楚。因此在与赵文华共事的过程中,胡宗宪谨慎小心,有时甚至行事圆滑,最后不仅没有受到赵文华的阻挠,还得到了后者的赞赏。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此时,胡宗宪可以调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权力要比一般总督大得多,他儿子和他因此也较贪。[9]

胡宗宪知道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他一方面招揽、重用各种杰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把颇负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来;另一方面,有骁勇善战的将领,还得有训练有素的士兵,胡宗宪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成就最大者当属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后来发展为抗倭主力军。在胡宗宪的抗倭斗争中,胡宗宪擒王直、杀徐海,两浙倭患暂告平息。[10]

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渐次平息浙江的倭患,并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11]

含冤而死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五月,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蕃被逮。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很多大臣的眼里,他属于严党。赵文华已死,严嵩失宠,胡宗宪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这年年底,在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的授意下,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王世贞曾说:“我知道胡宗宪的功劳,可他被徐阶所压制,不能表白他的冤屈。”看来,这一切都是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直接操纵的,胡宗宪自然无力与其抗衡。

很快,世宗就下令将胡宗宪的一切职务悉数罢免,并将其逮捕押解进京。此时,胡宗宪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陆凤仪弹劾他时所列举的罪名,任何一条都能定他个死罪。胡宗宪到京之后,世宗念其抗倭的功劳,改变了主意,降旨道:“宗宪不是严嵩一党,自任职御史后都是朕升用他,已经八九年了。而且当初因捕获王直而封赏他,现在如果加罪,今后谁为我做事呢?让他回籍闲住就好了。”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为胡宗宪网开一面,再次给了他一条生路。但是,胡宗宪的仕途终于到此为止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天,胡宗宪带着不甘回到了绩溪县的龙川故里。[12]

胡宗宪本打算从此不问政事,在故里安享晚年。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胡宗宪的政敌们却不想罢手,他们在等待机会。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就在胡宗宪回乡快两年的时候,灭顶之灾从天而降。事情的起因还是离不开严氏父子。曾经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在对罗龙文抄家时,御史意外发现了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贿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假拟圣旨,这次就是老天爷也救不了胡宗宪了。果然,世宗闻听此事后大怒,对胡宗宪降旨问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狱中,胡宗宪写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可是《辩诬疏》递交上去后,迟迟没有结果,胡宗宪无法忍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隆庆六年(1572年)为其平反,追谥襄懋。[1]

2主要成就编辑

建立海防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4年),胡宗宪针对倭寇“去来飙忽难测”、“海涯曼衍难守”,沿海地区随时可能遭受倭寇焚掠的情况,决定建立沿海防御系统。组织人员把沿海倭情、地理形势及抗倭措施编成《筹海图编》,指导抗倭斗争。“缮甲造舰”,修造战船千艘,多置火器,配备佛郎机、鸟铳、火砖、喷筒、火箭等,由俞大猷、戚继光分率巡洋。福建沿海设立哨兵,置烽火门、小埕、南日、浯屿和铜山五大水寨,派驻军队捍卫海岸。浙江沿海设海盐、澉浦、乍浦三大水寨,招募苍山、福清等船78只布列各港口,以四参将六总兵统之,“不拘警报有无,而亲出海洋,严督各总戮力用命,以遏海寇于方来”。明朝真正的水师就是从这时建立的。[5]

蠲免租赋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额外增税,亩出兵饷一分三厘,加上其他名目众多的赋役征发和严厉的海禁,沿海居民“膏血为之罄尽”,生路断绝,部分百姓被迫加入倭寇行列。胡宗宪深感问题严重,他奏请朝廷宽限征收江南地区历年所欠加派、逋赋,并蠲免倭患重灾区钱粮。浙江省加派缎匹、工料等项银两,已达20多万,户、工二部还催查历年逋赋。时任浙江巡抚的胡宗宪上疏请敕户部,将加派本省的缎匹等项一一查清,除国家急需者严督依限征解外。

在胡宗宪疏争下,明廷除因自然灾害对东南地区减免赋税外,又多次在倭害严重地区大规模蠲免钱粮。他还根据需要,随时裁减水陆官兵,以减轻百姓负担。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十月,奏准裁去部分士卒及岁费银49。9万余两,有力地调动了广大民众的抗倭积极性。[2]

领军有方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正月,柘林倭寇犯乍浦、海宁,陷崇海,杀死官兵多人。胡宗宪奏请“正失事诸人之罪”。巡抚、指挥、参将、把总以指挥无方,临阵脱逃,“各坐罪有差”。胡宗宪疏请对王鹏害数百姓其“宜重究以彰大戒者也”。对抗倭有功官吏则不次超擢。知县杨藏、千户周勇、监生乔镗等作战有功,“奖赏有差”。吏员吴成器“敢死善战”,“量改郡职”。唐顺之战功卓著,迁佥都御史。即使对同一人,亦赏罚分明。同年七月,倭寇攻破杭州北新关,提督李天宠贻误军机被胡宗宪弹劾。同年十月至十一月,倭寇分掠绍兴府各县,李天宠率军斩擒300多人。胡宗宪上疏“请录巡抚都御史李天宠……等功”。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八月,胡宗宪调兵进攻占据东沈庄的倭首徐海,倭寇穷凶极恶,保靖、河朔官兵先后为其所败。此时,胡宗宪“擐甲厉声叱永保兵左右列,大呼而入,瞰垒下击”,大败倭寇。同年十一月,倭兵侵犯会稽,报沈庄惨败之仇,来势凶猛,“官兵莫能御”,胡宗宪督促将领卢镗迎战,被他以士兵疲劳宜稍事休整为由拒绝,形势危急。宗宪不顾敌众我寡,“夜召亲兵袭破之,达旦,诸营方知,入贺,镗大惭服”。在抗倭战斗中,胡宗宪常“辄自临阵,戎服立矢石间督战”,置生死于度外。倭寇围杭州时,他又“亲登城监视,俯身堞外,三司皆股栗,惧为流矢所加,宗宪恬然视之”,展示了身为统帅的风范。

为使赏罚制度化,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十月,胡宗宪规定死事诸臣为三等,“有功而又能死事者为一等,虽无功而能忠于所事者次之,勤无可录而事适不幸者又次之。其或失机偾事,虽身故仍须追夺官荫”。[6]

剿灭倭寇

王直、徐海长期以来在海上“南面称孤”,坐遣倭寇侵扰我东南沿海,为倭寇巨魁。胡宗宪不顾一些朝臣反对,决计剿、抚并施,铲除王、徐。他一面令戚继光、俞大猷痛击倭寇,一面派人到日本五岛招抚王直。[13] 此时,日方因连年进犯我国,伤亡颇大,或“全岛无一归者”,怨声载道。[14] 王直集团内部亦矛盾重重,他表示如明廷能免其罪并开放海禁,就可归附。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徐海、叶麻与陈东率倭数万大举入犯,胡宗宪施离间计,倭寇自相擒杀。[15] 明军抓住时机,大败徐海、陈东部。徐海投河自尽,麻叶、陈东和辛五郎并斩于嘉兴。[16] 未几,势力日蹙的王直从五岛西渡至定海,欲同徐海联合,但徐部已被剿灭,王直进退维谷。胡宗宪即命戚继光“督健将埋伏数匝,水陆要害,星罗棋列,鱼鸟莫度”。同时,答应为王直请封都官号,允许通商互市。王直迫于官军“兵威甚盛”及利禄诱使,投降官府。至此,王直、徐海部倭寇基本消灭,“两浙倭渐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727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5
下一篇2024-0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