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的资料

明成祖的资料,第1张

  明成祖(1360一1424)名朱棣,14O2至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来被封为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他死后的谥号是“文皇帝”,所以有的史书又称他为“文皇”。他的庙号是太宗,所以在《明实录》中他的实录就被称作《太宗实录》。后来,嘉靖皇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所以后人便一直称他为“明成祖”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当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等。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还知道,明成祖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营建北京。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干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济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却干成了那么多,而事实上还不止这一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诛十族”、“瓜蔓抄”之类的残暴行为联系在一起,因而使得他的形象严重受损。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大明皇帝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吧!

  青少年时代

  明成祖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 互相征伐。在成祖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以至于连给儿子起个名字的工夫都没有。明成祖朱棣自称是马皇后嫡生,实际上他的生母是个贵妃,为此衍义出许多的野史和传说。明成祖长大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他娶徐达的长女为妻,成了他的好内助。燕王是诸王当中势力最强的一个,在抵御蒙古诸部的内扰中,他得到了锻炼,也初步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乱世婴儿

  元末是个战乱年代,大批老百姓流离失所。真是乱世出英雄,朱元璋异军突起,以应天(今南京)为根据地,积极扩充地盘。朱元璋多妻多子,朱棣是他26个儿子中的第四子。其中有好几个儿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明朝建立时,朱棣已是一个八九岁的儿童。那时全国仍很凋敝,满目疮痍。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一> 生于乱世

  元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4年前(1356),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他要顺应天命,推翻元朝,削平群雄,自己当皇帝。现在他又有了第四个儿子,照理应该好好庆祝一下。几乎与明成祖呱呱坠地的同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他甚至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至于怎么样为这个孩子取个吉祥名字,他就更没有功夫去琢磨了。

  <二>七岁始名

  至正二十七年(1367)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要正式登极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7个儿子,自然是满心高兴。这时形势已经粗安,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

  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

  这时明成祖已经7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三>生母之谜

  明成祖的生母是谁,居然还是个谜,这在常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这个谜确实存在,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

  中国古代正妻生的儿子称嫡子,非正妻生的儿子称庶子。正妻被称为嫡母,其它的妾被称为庶母。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别。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长子继承。即使嫡长子死得早,如果嫡长子有儿子,也要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其它庶子则不得觊觎。

  明成祖自称是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谓嫡子了。其实,经历代学者考证,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成祖的生母问题,不只是关系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他一生的行为。

  明成祖朱棣在宫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他11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又过了10年,他已成了一个英姿飒爽的青年,便率领护卫就藩北平。这段时期的生活对他以后的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宫廷生活

  在一般人看来,帝王子孙们的宫廷生活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其实不然,除了物质生活富足以外,其它乐趣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枯燥乏味的。

  参加朝祭

  他们要没完没了地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都要一本正经,不能有半点儿戏。除此之外,就是跟随几个大儒一天到晚诵读儒家经典。只是他们偶而到郊外走动时,才能目睹到一些民间生活情趣。每当他的皇帝老子要举行大祭如郊祭、谒庙时,朱棣和他的弟兄们都要去助祭。第一次可能还觉得挺新鲜,但时间一久,其枯燥乏味是可以想见的。

  习儒尊孔

  另一项主要生活内容就是学习儒家经典了。朱元璋年轻时没机会上学,后来只是在马背上学了点文化,当他亲自撰写诏敕或什么祭文时,语句都是似通非通的。他为徐达墓撰写的碑文,谁也断不开句。朱元璋一生都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遗憾。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

  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作为太子和诸弟学习的场所。堂中藏有大量历代图籍,供他弟兄们观览。征聘各地名儒,轮班授课,教育太子和诸王。师傅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儒,其中如宋濂等。他前后十几年,向太子和诸王讲四书五经,讲封建礼法,一举一动都要合封建礼仪。

  教育有方

  如何教育这些皇子们,朱元璋对儒臣们提出了他的教育方针:“譬如一块精金,要找高明工匠打造,有一块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师,岂不是爱子弟还不如爱金玉吗?

  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理国家的,各功臣子弟也要做官办事。教育他们的方法,最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都能办好;心不正,各种邪欲都来了,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们切实的学问,用不着像一般文士那样,只是会记诵辞章,没一点好处。”

  在朱元璋看来,学问重要,德性更重要。

  师道尊严

  在皇子们的师傅中,有一个叫李希颜的,原是个隐士,因名气高,朱元璋写了亲笔信把他征召入京,让他当皇子们的老师。在古代,私塾的老师手里都有个戒尺,学生不听话就要挨打。他大概已经习惯了这一套,对皇子们依然很严厉。有一次,一个皇子不听话,让他打在脑袋上,肿起个泡。朱元璋见了很心疼,一时大怒,准备治李希颜的罪。高皇后在旁劝解道:“师傅教我们的儿子以圣人之道,哪里还能对师傅发怒呢?”朱元璋这才消了气,不久还让李希颜升了官。史书中没记载挨打的是不是朱棣,但他肯定是在这样严肃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的。

  言传身教

  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洪武元年(136)十二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宫,趁朱棣兄弟们都在跟前,便指着宫中的一片空闲地对他们说:“这里并不是不可以建亭台楼榭,作为游玩场所,只是不忍心多费民财罢了。过去商纣王大造琼宫瑶室,结果使天下人都怨恨他。汉文帝曾想建露台,因怜惜一百两银子的费用,就没有建,所以当时国泰民安。你们以后要经常心存警戒啊!”在这种场合,朱棣兄弟们都要格外恭谨,否则的话,一受惩罚就比师傅们更严厉。

  朱棣从他父皇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可以看出,朱棣弟兄们不只是要学书本,而且平时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封建规范。这对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来说,并不是一件惬意的事。

  习武强志

  朱元璋不希望他的儿子们成为文弱书生,就让他们经常做些强健筋骨的活动。他当吴王不久,看到7个儿子渐渐长大了,“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谓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缠腿。这里是说,让朱棣兄弟7人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这对长期住在深宫大院中的皇子们来说,虽说劳累点,但还是饶有兴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要不时地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以健体强志。

  体民疾苦

  洪武九年(1376),朱棣已是17岁的英俊青年,他的父皇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了,感到有必要让皇子们体验一下民间的生活。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父皇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这里也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乡,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在这里,朱棣仿佛看到,他的父皇小时候是怎么样受苦受难,创业是多么的艰难。他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

  <二>受封燕王

  朱棣的长兄朱标,即南京一带所习称的“大头太子”,在朱元璋称吴王时就被立为世子。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大祭天地于南郊,在郊坛南边正式登极称帝。他连赠祖上四代,册封马氏为皇后,立朱标为皇太子。

  早立藩卫

  在朱元璋看来,元朝之所以经常发生宫廷政变,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早立太子,因此他一称帝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还看到当元末农民起义四处爆发的时候,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有鉴于此,洪武三年(1370)他就作了封藩的安排,即把各个小儿子封到各地当藩王。他为了不使天下人感到他私心太重,在封藩前还特意作了一番表白: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诸子封王

  封诸子为王的这件事也就定下来了。对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朱元璋当然要发一个正式诏谕:

  考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长者必正位储贰。若其众子,则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盖明长幼之分,固内外之势者。联今有子十人。前岁已立长子为皇太子。爰以今岁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为秦王、第三子为晋王、第四子为燕王、第五子为吴王、第六子为楚王、第七子为齐王、第八子为潭王、第九子为赵王、第十子为鲁王、使孙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傅官属。凡诸礼典,已有定制。于戏!众建藩辅,所以广盘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古今通谊,朕何敢私!

  也就在这一天,朱棣便有了燕王的身份。

  汉唐旧制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口口声声说是“遵古先哲王之制”,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古代帝王是怎样搞分封的,看看朱元璋又作了哪些损益。

  汉朝建立后,刘邦也实行分封,起初是同姓王和异姓王并存,后将异姓王渐次削夺,只保留同姓王。这些同姓王在封国内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后来终于造成“吴楚七国之乱”,旗号是“清君侧”,实际上是要夺皇位。晋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且握有军政实权,后酿成“八王之乱”。唐代虽也封皇室子弟为王,但“有名号而无国邑”,都要住在京城的宅院里,由宦官进行管理。宋代大体沿用了唐代的做法,只是稍作改动。宋代封王只及自身,不得世袭,可以像庶民子弟一样,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元代封皇子为王,派往各行中书省,专制一方,俨然是地方上的军政首领,明显带有民族压迫的色彩。

  分封太侈

  在朱元璋看来,还是汉代的分封办法比较好,使封国和郡县相间,便于监视。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自己的分封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对朱棣本人,而且对明代的政治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按照明制,皇子封为亲王都授予金册金宝,年食禄米万石。其护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但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像北边防御蒙古的几个藩王,所统兵上都超过此数。例如在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这些藩王的府第、服饰和车旗等,“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了他们都要“伏而拜谒”。

  藩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即藩王的未来接班人,10岁时就授予金册金宝。其它诸子则授予涂金的银册银宝,封为郡王。以后各世子孙都有封爵,自六世孙以下都封为奉国中尉。他们生的时候要向宗人府请名,年龄大了要请婚。但他们不能从事士农工商之类的行当,只是坐糜俸禄。明中期以后,皇室成员的俸禄成了国家沉重的包袱。

  拥兵自重

  藩王没有行政权,只有军事权。朝廷调地方军队,地方守镇官还要得到当地藩王令旨后才能调动。遇有战事,即使元勋宿将也要听藩王节制。当燕王朱棣率军征讨乃儿不花时,像傅友德那样的大将也要受他调遣。朱元璋感到他这套制度比以往历代都严密,大明江山可以长治久安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刚死,那里就爆发了朱棣与建文皇帝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

  对这种分封的弊端,一些有远见的大臣早就看出来了,只是很少有人敢公开说。著名的文士解缙率直敢言,他“数上封事,所言分封势重,万一不幸,必有厉长、吴潞濞之虞”。说得最直率的大概就是那个平遥县的训导叶伯巨了。洪武九年(137),叶伯巨上书言事,说明太祖“太过者三”,第一条就是“分封太侈”:,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廓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则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现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

  朱元璋见疏大怒,认为这是离间他们一家骨肉,要亲手射杀他。叶伯巨终于为此事死在狱中。不幸的是,叶伯巨所言果然成了事实。

  良助贤佐

  朱棣在就藩燕京以前,朱元璋还为他完了婚,妻子就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朱元璋听说她“贞静,好读书”,被人称为“女诸生”,就把徐达找来说:“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结为婚姻,你的长女就嫁给我的四子朱棣吧。”徐达自然是满口答应。徐氏于洪武九年(1376)被册封为燕王妃,第二年就成了亲。这时朱棣18岁,徐妃16岁。就是这位看来贤淑贞静的徐妃,后来成了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内助。

  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春天,朱棣从凤阳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旧宫,其规制如同天子。按照规定,藩王的府邸“亚天子一等”,其它诸王都是如此。为了这件事,朱元璋还曾特地告谕诸王,要他们不要与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旧宫,不需要新建,他们新建的府邸则都要按规定办事。不难看出,朱元璋对燕王寄望殊深。

  北平是元朝都城,位置险要,燕王的二哥和三哥分别就藩西安和太原,就藩时间还早于燕王两年,都没让他们去北平,而是把北平留给了燕王,其中似乎有“深意存焉”。从朱元璋为诸王选的妃子来看,燕王妃是明王朝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而这种婚姻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在这点上其它诸子也是比不上的。这对朱棣以后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新的起点

  这时的燕王已是21岁的英俊青年。他没有留恋风光旖旎的南国春色、而毅然甘冒“雪花大如席”的北国风寒。他出发了,率领着数千护卫,浩浩荡荡地奔赴北平,满怀着信心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他知道,这是他一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德州市行政区划(2010年末) \x0d\  德城区:截至2010年末,全区辖7个街道、5个镇:新湖街道、新华街道、天衢街道、运河街道、广川街道、长河街道、宋官屯街道、二屯镇、黄河涯镇、赵虎镇、抬头寺镇、袁桥镇。其中,长河街道、宋官屯街道、赵虎镇、抬头寺镇、袁桥镇由德州经济开发区管理;运河街道由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管理。 \x0d\  陵县:截至2010年末,全县辖2个街道、10个镇、1个乡:安德街道、临齐街道、郑家寨镇、麋镇、宋家镇、徽王庄镇、神头镇、滋镇、前孙镇、边临镇、义渡口镇、丁庄镇、于集乡。县政府驻安德街道。 \x0d\  宁津县:全县辖2个街道、9个镇、1个乡:宁城街道、津城街道、柴胡店镇、长官镇、杜集镇、保店镇、大柳镇、大曹镇、相衙镇、时集镇、张大庄镇、刘营伍乡。县政府驻宁城街道。 \x0d\  庆云县:全县辖1个街道、4个镇、4个乡:渤海街道、庆云镇、常家镇、尚堂镇、崔口镇、严务乡、东辛店乡、中丁乡、徐园子乡。县政府驻渤海街道。 \x0d\  临邑县:全县辖3个街道、8个镇、1个乡:邢侗街道、恒源街道、临盘街道、临邑镇、临南镇、德平镇、林子镇、兴隆镇、孟寺镇、翟家镇、理合务镇、宿安乡。县政府驻邢侗街道。 \x0d\  齐河县:全县辖2个街道、9个镇、4个乡:晏城街道、晏北街道、表白寺镇、焦庙镇、赵官镇、祝阿镇、仁里集镇、潘店镇、胡官屯镇、宣章屯镇、马集镇、华店乡、安头乡、刘桥乡、大黄乡。县政府驻晏城街道。 \x0d\  平原县:全县辖2个街道、8个镇、2个乡:龙门街道、桃园街道、王风楼镇、前曹镇、恩城镇、王庙镇、王杲铺镇、张华镇、腰站镇、王打卦镇、坊子乡、三唐乡。县政府驻龙门街道。 \x0d\  夏津县:全县辖2个街道、10个镇、2个乡:银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城镇、苏留庄镇、新盛店镇、雷集镇、郑保屯镇、白马湖镇、东李官屯镇、宋楼镇、香赵庄镇、双庙镇、渡口驿乡、田庄乡。县政府驻银城街道。 \x0d\  武城县:全县辖1个街道、6个镇、1个乡:广运街道、武城镇、老城镇、鲁权屯镇、郝王庄镇、杨庄镇、甲马营镇、李家户乡。县政府驻广运街道。 \x0d\  乐陵市:全市辖4个街道、9个镇、3个乡:市中街道、胡家街道、云红街道、郭家街道、杨安镇、朱集镇、黄夹镇、丁坞镇、花园镇、郑店镇、化楼镇、孔镇、铁营镇、西段乡、大孙乡、寨头堡乡。市政府驻市中街道。 \x0d\  禹城市:全市辖1个街道、8个镇、2个乡:市中街道、伦镇、房寺镇、张庄镇、辛店镇、安仁镇、辛寨镇、粱家镇、十里望镇、李屯乡、莒镇乡。市政府驻市中街道。

一晃又来到一年的中途,近段时间因从事著书立说之业,故惜时如金,很少步行锻炼,也好久未爬过山了。昨日晚饭后,身体倍感疲乏,感受到无所事事之际。我决定对自己放纵一把,去爬爬敖包山,让旅行、让视觉放飞,去寻找一下我内心道白。

就这样,我选择了出发,经历了左拐右拐,到达了山脚下玉龙大路,适逢路正在大修,但我还是选择钻爬,越过路障,顺着敖包山公园南侧的上山台阶,一路嘘嘘而来,登临半山的龙柱广场,只见九个汉白玉龙柱赫然耸立,她的在,让山多了气魄,多了神韵,多了文化想象。看到此,我想起付秀辉副旗长(已调往元宝山)曾与我私聊,说此龙柱是他力主建设,是引以为傲的设计;由他的话题,我想起本世纪初,建设敖包山之初,沿上山车道两侧,建设一批灯箱,上面书写与翁旗有关的历朝历代文人诗句,后来被手欠的人都一一击碎,文化没展示成,却成了乌丹市民文明程度极低见证,于是在建时,把这些文化灯箱全部移除,扔到了垃圾堆里,我不知道这是对建设者极大讽刺还是什么?

话不多说,左转继续登顶,原来绿化风景道已变成绿荫红色长廊,并注入很多党建和先进人物等文化因素,让我感到新,感到激情荡漾,真的,大约有一年多没上来了,变化太大了,怎么旗城建老潘没表白呢?也许是不好意思吧。可也没听旗里各色媒体进行烘托呢?事干了,干得还不错?为什么不说,为什么不写?为什么不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呢地域里不是有很多诗人作家吗?写风花雪月也是写,为什么不写点这个呢?可能是写了我没看到吧。作为一个地域里的垃圾写手,今天还是勉为其难吧,由我进行操刀写上几千字,畅想一下,回忆一下,希望他年后,我们能记起我们曾经奋斗过。

敖包山、西山绿化是几届旗委政府打造城市绿肺工程,是翁旗改天换地的生动写照,上个世纪这里是乌丹城群众建设房屋的采石场,经年累月,这里由祭祀敖包圣地变成了荒山秃岭;后经郑洪学、杨远新、汪国森、敖日格勒等历任领导的草创耕耘进行生态修复,最后在自治区家乡游子王波副主席大力化缘下,由绿化能手伊利集团在历经十几年建设形成了如今规模和格局。我听时任房瑞旗长说:按照当初设想,两山要跨越高速架设一座步行观景大桥。我当时只是听听而已,因为最终未能实现,然而,今晚我的莅临,让我感受到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苍海沧田,说变就变,一座富有人文情怀的敖包森林拔地而起,十年奋斗和赓续,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匆匆而逝,物是人非,当年的建设者和谋划者多数已离开,然而留下了一池现代化人工园林,而且她的覆土基本都是乌丹盖楼房挖出废土,也算原汤化原食了,京瓷一治,旧貌换新颜。由于她的存在,她的绿意浓,让我进一步爱上了这座小城。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是啊,我们都是如此渺小,如此经不起 历史 的淘汰,但活着就得干,就得为一地一隅而挣扎,哪怕这座山是我们汗水耕耘,那池水是我们营造,一抔土、一棵树都承载我们的付出就好。

上山,上山,路已变成大理石和红方砖铺地,两侧还用实木护栏围挡,各种翁旗元素不断加持,玉龙,五角枫、暴马丁香、榆树、文冠果、治沙模范唐八十……走着走着,不时看到对对青年男女在卿卿我我,谋划未来爱情方寸;看到部分市民在拍摄风光,让这情这景涌流……这些十几年前不可想象,不可思议,而现在都实实在在上演,我在想,这就是以民为本,所有建设项目只有让老百姓享受到红利,就是好工程,就是长远工程。谢谢建设者,谢谢谋划这个项目的领导们。

都说人少走回头路,或者不走回头路,于是我选择从后山下,同前面一样,婉转蜿蜒,曲径通幽,充分利用原来老油库的建筑,那道长长的石墙婷婷延展,那个二层小红砖楼摇曳挺立,这一切在告诉:他们曾来过。 历史 不容抹杀,记忆必须传承,都拆了,都扒了,是痛快,是清净,可我们的后代儿孙怎样去追忆我们和我们的前辈,最近我在溜达中,欣喜看到很多保留,比如:政府西侧保留八棵老杨树,那是2008年前乌丹新城区未建之前记忆再如:梵宗寺前几棵住户中老文冠果树,还有双窝铺拆迁过程中保留下来上了年纪老树……

下山路好坎坷,路两侧是各系统党委认领的党建林,牌子端正,字迹红堂堂,好看,但意味着隐形的责任,您标着认领,死了枯萎了怎么办?走过路过的老百姓会不会说?会不会评价,维护不好,群众冠以形式主义,整景,情何以堪?

真的,从敖包山前山上后山下,一路走来让我感觉造林改变生态不容易,营造园林化城市更艰难。想想我们近二十年,尤其近五年的变化,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总结。

数数:36公里外环绿化包括高速出口绿化,时任杨中新副旗长出力居多,值得我们怀念,即便北环外有一段果树绿化带都已枯萎,现在看种果树绿化不可取,但瑕不掩瑜。

敖包山、西山,即所谓两山绿化,各种树种,四季有花有果有景有乐有效益,适地适树,错落有致,盛赞专业绿化公司--伊利公司,很多时候,专业人做专业事很重要。

少郎河(含小西河)19公里沿河绿化治理,沿河带状公园,时间不到五年,如今已绿树丛荫,花团锦簇,蔚为壮观,值得大书特书,值得期待。

紫城路、白音他拉大街及在建的西拉木伦大街,现有的绿化我依然认为还是窄,我说的可能站位不高,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我认为要向两侧发展,要形成沿街公园和休息带,现在沿路商铺建设已成昨日黄花,无前途,必须向宜居、富氧 健康 方向打造,否则旗县城市经营没有前途。

走过路过想过也思索过,从乌丹城区绿化美化角度去想,结合现在国内外部分学者舆论动向,县城的发展要未雨绸缪,要往哪方面努力,我赞同高等教育进旗县,说白了就是一个旗县要建一所大学。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大家可能以为我是痴人说梦,敢想才能有为,不敢想你还能做什么?两军阵前勇者胜,一样的道理,结合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布局成功经验,也要呼吁高教发展要下沉到旗县,全国2000多旗县,高教资源布局少得可怜,作为国家行政区划最基础最必要行政单元,郡县治、天下安的道理一再强调,而我们县城崛起的出发点在哪?我想首先是教育的问题,也就是人才的问题。大城市病,虹吸旗县区的经济和人才,侵蚀抽空地方GDP;再不想办法后果不堪设想,旗县区生存不断受到挤压,旗县不稳,哪来的长治久安,哪来的行稳致远。解决这一问题根本,我觉得下沉高教资源布局是致胜和见效最快的一招。

对于这一舆论动向,我们的旗县主政者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甚至可以联系有关高校,作为招商引资项目,欢迎他们下沉到我们县域内办学。不要认为不可能,事在谋在动,看一看现在满洲里,人口也就三二十万,就说是口岸城市,全国口岸多了,有几个让大学在哪落地的(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等两所高校),但他首先想了,并且还成功了。

按照西方国家标准,人口100万左右区域必须布局一所高校的原则,我们赤峰这些旗县人口都不够,可能面临竞争,现阶段,宁城、新惠、乌丹、林东条件最好,所以权衡就得看谁的环境打造的好,承接强,就可能先入为主。

从上述构想,让我思考到什么样的环境更有利学习,作为五千年文明泱泱大国,学习自始至终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源源动力。考察我们古人学习环境,学习净土最主要是要安静,是要远离喧嚣,要讲究修为、修养、修炼。这样才有可能带动学习者去思考去反思,才有可能产生大家,而一味将高教资源布局到中心城市,繁华喧嚣浮躁是不利于学习的,也最容易培养急功近利的短视人才,且加剧旗县人才流失,青年人越来越少,就如现在空心村,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你呼叫他快马加鞭,能快吗?只能越拉越远,只能让这块短板越来越短。

钱学森之问?让我思考:我们现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工程技术人才重要,引领 科技 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可发展有了,靠谁守,靠谁筑牢精神防线, 社会 到了一定阶段,过了吃饭的阶段,就得寻找灵魂,灵魂丢了,我们上哪去找?当前乌克兰的悲哀让我想到:为什么这个民族就产生不了力挽狂澜的战略家,哪怕如哈萨克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也好啊?所以,科学技术很重要,但更需要培养出哲学家、思想家、 历史 学家、战略家(我统称为思想家),一个没有思想家民族乃至国家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和没希望的国家,这一点一再被 历史 证明。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多灾多难,但总在关键之时,会出现那么一批优秀的大师,远的不说,毛主席、邓总设计师不就是活生生例子吗?他们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秋,挺身而立,让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历史 就是那么好笑,中国因为有了孔子、老子、秦始皇、王阳明、曾国藩……西方因为有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耶稣、康德、黑格尔……才崛起了一系列伟大的民族和国家。这就是灵魂的力量,是立国根本。

如何让优秀之人破土而出,就是环境,没环境我们就得积极储备,不遗余力打造,一代接着一代人干下去;繁华总看尽,喧嚣最终归于沉寂, 社会 发展最终都要回归到自然,我们老子两千年前就已看得很明白,我们要适时而动,及时跟进。

高教资源的下沉是必然趋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化解大城市病的必然一招,也是锻造大师的必要之举。往事越千年, 历史 四大书院:河南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还有那些深山中的千年古寺,白马寺、少林寺、龙泉寺、灵隐寺、栖霞寺、南普陀寺等;那个不是盛产思想家的摇篮,锈迹斑斑古碑刻、经卷、古籍。诸子百家、陶渊明、六祖慧能、朱熹、王阳明等等。

繁华和喧嚣不利于大师产生,想当年炮火连天,但西南联大在颠沛流离边迁边办学可依然培养无数大师,值得思索,值得总结。

大师必然产生于与自然结合最近的地方,于是那些风景秀丽、山奇水秀之地必然成为第一选择之所。所以我们作为旗县,作为不发达地区,若有幸承接一所高校,不失为发展的千秋大计,所以加强城市的经营就得持续不断发力,只有通过城市美化绿化加持,不断打造山水脉动之所,打造人文治学之所可能更为通透,试看将来,乌丹出现一所大学也并非不可能,可以给有实力高校土地等资源,只要你来就好。(业羊取2022年6月16日上午作于单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36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8
下一篇2024-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