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汉族的春季习俗

晚清汉族的春季习俗,第1张

在晚清,有一个在立春迎接春节的习俗,燕京岁时记:在立春的第一天,顺天府的官员们去东直门外的一个春天的田野迎接春节。立春,照进春山的宝座,顺天府照进春牛的画卷。礼毕,回署,引春牛击之,谓之春。日本富裕家庭多吃春饼,女人多买萝卜吃,意思是能咬春,但春天困。在江苏和浙江省,如果立春那天是新年这一天被称为一年中的春天,而且据说百年难遇春。清朝末年,杭州的立春习俗是做六十芒,一春牛一活牛。春节游行队伍中有乞丐扮演春官,颇具特色。近邻钟玉龙说:开春前一天,杭州府知府、缉捕总办、总理水利厅、仁和县和钱塘县都上了法庭。我不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苟莽做成六十木神,有名字,有年龄,有年代,和太岁一样,所以杭州人也叫太岁;迎客时,神亭前有几个彩亭,中间放瓷瓶,插富贵花,上书,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样。有执事,前面是大班讲道,台阁,地方戏,秧歌等等。扮演春官的,多为乞丐,俗称街头人,头戴纱帽,身穿绛袍,在一片补丁上画一个**的矮菜。还有纸牛和活牛,或抬或牵,称为春牛。牛用红、黄、绿、白四种颜色画在纸上,各有位置,并逐年印成图画供人观赏,称为春牛图。图中有带着政策赶牛的。苟莽也是神,其实就是牧童。入城后,人们聚集在街上争粮,这意味着看到了春天。春节当天,遇雪,杭州人称之为踏雪迎春,熟之则丰。至于用纸绑的春牛,人们可以我忍不住鞭打他们。在四川,庆祝春节有迎春、游春、打春牛等习俗活动。其热闹场面反映在清代说杭州,现藏绵竹县文管所。开春的前一天,一位县令穿着皇家长袍,骑着轿子,由他的文官们带领,周围是仪仗队、执事牌,和所有人的伞,敲锣打鼓,到县城东门外的先农坛春场迎接春节。还有穷人或乞丐在仪式中扮演打鱼、打柴、耕地、读书和八仙的角色。春场上,春牛忙神的神像被放在特制的春座上,中间设告白案,左右座位安排祭拜。两位春官分别举着一个春字和一个吉祥字,执事举着阳春喜讯的红帖,向贡官下跪。当队伍到达春节的时候,敬礼的军官读消息。之后,所有的官员向苟莽行礼并敬酒。之后,县民们举起春牛山神,游行回城。然后就是春游,就是春节团队绕城走。游览中,沿途一排排五颜六色的棚子,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写有喜字的灯笼。队伍在春节载歌载舞,扮演秋江,闯入皇宫,借舟船伞,西游记。有龙灯、狮子灯、彩灯、八仙和七项龙尾表演。奏乐队奏足鼓、包公、大钹、小钹、长唢呐,迎春队来到县衙前,将春牛_神安放在署前五彩棚里,春游结束。在o开头

在这一天,禁止妇女在家缝纫,认为使用它会伤害龙的眼睛。傅敦冲:迎春图。在南方,2月2日是社交日,也被称为土地生日。杭燕:二月二,用饼炸斗。每个家庭都拿着它崇拜土地。报道春节俱乐部的仪式。2月12日是南方的花节,用红纸剪贴成花篮的形状,挂在每一朵花和树上,或者只贴上红色的条纹。云是每朵花的生日。钟玉龙:再现四川清代民风民俗的珍贵画卷绵竹〈迎春图〉。杭州花节,文史杂志说:十荤九素,焚香天竺。前一天去过的,大多是香会的,手拉手走,傍晚出行,到了毛家埠的岸边,夜灯一路亮。那一天,不包括坐轿子的人在内,有几万多人从城门挤到山门。一个寺庙里的和尚,对男人很好,对女人很忠诚,他很有钱。灵义区茶馆面馆,莫布利城三遍。有一种又小又方的豆腐干,又香又好吃,烧香的还得给小孩子买。在北方,2月15日是花节,从0755年持续到79000年:25日叫花节,装饰小青树,花和信开始流传,诗人押韵,他们唱歌写诗。三月,清明妇女习惯在二月庆祝春分,清朝是祭祖的日子。从0755年到79000年,据说北京关中所有寺庙都有大臣祭祀,大家族也在那一天到祠堂祭祀。在三月的第三天,在南方,有一个去郊区散步和穿牧羊服的习俗钱包花。从0755到79000,它这是散步的日子,男女都穿牧羊钱包花。俗话说,在第三个春天,他们穿牧羊荷包花,桃李含羞繁华。清明节除了取柳、扫墓、祭祖,南方还有其他的做法,比如驱虫、买清明狗、寒食藏青。燕京岁时记上说清明节买了海鲜或者螺蛳食品,把它的壳铺在瓷砖上,左右驱虫。还有一种绿粉狗造型,叫清明狗。这是购买和储存,并在漫长的夏天为儿童烹饪的食物,这意味着它不是夏天。清明前一天,叫寒食。塘栖人夜宿,家人乘船在外。它叫做藏在绿色里。山东的清明节就像寒食节。从元月中旬到十月初一,所有的人都来到墓前,陈在那里供奉祭品,烧鬼碗,添土,用土块把纸钱压到墓顶。胡安:燕京岁时记。北方的清明节只是祭扫坟墓。修道院还制造了法国船在晚上燃烧,并成立了兰花俱乐部。晚上沿河有荷叶灯、艾草灯、荷花灯、河灯。傅敦冲:武宣府志。还有城隍庙庙会的习俗,燕京岁时记吟唱北京城隍庙清明节的习俗:庙分内外城,春节会盼清明;秋初冬初,男女烧香问生死。引用。28号是东岳的生日,而且各地都有东岳庙会。北京东岳庙会的日期持续半个月,俗称尘博会。说杭州:东岳庙在朝阳门外两里。除王朔外,从3月15日起开放半个月,文人骚客云集,尤其是28日。俗话说,尘埃落定其实是东岳大帝的生日。

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位于咸阳城东北20千米处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

杨氏死于咸亨元年(670年),先以王妃礼安葬。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追封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墓称陵。

唐玄宗即位后,下诏削去杨氏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太原王妃,将顺陵改回王妃墓,但后世习惯性仍以顺陵称之。

1961年03月,国务院公布顺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顺陵 外文名 :Shunling 地理位置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 建筑时间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 墓主 :武则天之母杨氏 文保级别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 :08:00—18:00 门票价格 :10元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陕西省咸阳市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春夏秋为宜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景点美图,历史沿革,陵园格局,文物遗存,主陵,陵园,石刻,其他遗存,文物保护,轶闻传说,旅游信息, 历史沿革 武则天之母杨氏死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九月,年92岁。初赠晋国夫人,以王妃礼埋葬于咸阳洪渎塬上,称杨氏墓,墓园及石刻一如旧制。 顺陵陵碑 其后,为了政治需要,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距登上帝位仅咫尺之遥,为抬高身价,追尊其父为“忠孝太皇”,母杨氏也被尊为“忠孝太后”,杨氏墓改称“顺义陵”。武则天正式称帝后,为了和自己的地位相称,于天圣二年(691年)追尊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其陵为“顺陵”。 随着杨氏身份的不断改变,武则天对陵园屡屡进行扩建。最后的陵园面积从83070平方米扩大到1094624平方米,增加了12倍,居然超过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的献陵面积(554510平方米)近乎一倍。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奉武则天之命,一通由杨氏的孙子、梁王武三思撰文,外孙、相王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书丹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又称《顺陵碑》),立于顺陵南门的司马道旁。这通高约10米的巨碑,全文4300字,刻字方正规范,间有篆隶,字迹娟秀俊美,其中还有武则天新造字16个,是唐初的一通名碑。 同时,武则天还下令,征集天下的能工巧匠,精选石料,僭越先朝帝陵的制度,超标准地为顺陵雕造了多尊巨型石刻。不过,顺陵的墓主杨氏毕竟不是真的帝王之后,所以不但不为世人所承认,还成了李唐后代泄愤的场所。开元元年(713年),刚登上帝位的唐玄宗即下诏削去杨氏的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太原王妃,十分明确地将顺陵改称王妃墓,顺陵之名也不复存在。顺陵虽然不是帝陵,但它是唐代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处皇家外戚陵园,石刻气势雄伟,在唐代陵墓中最为杰出。 顺陵分三次修建而成: 第一阶段,太原王妃墓时期。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八月二日,杨氏卒,武则天为皇后,参与政事,追封杨氏为太原王妃,称杨氏墓为“太原王妃园寝”或“太原王妃墓”。覆斗形的墓葬封土前,列置了1通石碑、1对石柱、2对石虎、2对石羊、1对石人,共13件石刻,陵园规模相当于今天见到的内城。 第二阶段,顺义陵时期。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高宗病死后的第二年,武则天独掌大权,追封杨氏为魏王妃、忠孝太后,改太原王妃墓为“顺义陵”,并对顺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在陵园四周修建了陵墙,在南门内侧列置了8对石人,总计16件石刻。 顺陵远眺 第三阶段,顺陵时期。天圣二年(691年),武则天追尊杨氏为孝明高皇后,陵名为“顺陵”。在内城陵墙之外,列置了大型的石雕造像多对,其中包括南门的1通石碑、1对石柱、1对独角兽、3对石人、1对石走狮,东门的1对石蹲狮,西门的1对石蹲狮,北门的1对石蹲狮、3对石马及3对牵马人,总计31件石刻。还在南斗神道外建造了两个大型的长方形乳阙,使其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顺陵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最初建设开始,至长安二年(702年)顺陵碑的设定才最后完成,历经太原王妃墓、顺义陵、顺陵三个阶段,其修造与扩建的时间长达32年之久,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顺陵陵园。石虎和石狮同时出现于陵墓之前,在看似矛盾的石刻组合与陵墓制度面前,实则反映了顺陵建设的不同阶段和武则天政治地位的逐步提高与变化。武则天在制定和推行自己一系列治国纲领的同时,着手顺陵园寝的扩建工程,以抬高杨氏的身份地位。扩建的陵园为外城,扩建后陵园面积是初葬园寝的100多倍。通常认为帝王陵寝是按照帝王生前居住的宫廷格局来设计的,但顺陵并不是据杨氏生前所居住的宫廷规格来布局,而是按照武则天的思路构想的,在外观上大致承袭了唐初以来封建帝王陵寝的形制,但赋予了新的内涵,陵墓从象征到体像,体现出与易图的对应或演绎关系。如陵墓位于内城北部略偏西的原因,主要与九宫八卦中的方位有关,在九宫中的干六宫位置,避开了天盘、人盘的遮盖,符合至高无上的原则。 顺陵有一座陪葬墓,是杨氏孙武三思墓,在顺陵附近曾出土过武三思的镇墓石一方。然武三思在唐睿宗时曾“剖棺戮尸”,墓也被掘,出土镇墓石的地点并不见得真是武三思墓址。 陵园格局 顺陵的平面布局,按照建造的先后顺序,从里向外形成了三重布局。 陵园中心的封土为第一重,以封土周围的陵墙形成的内城为第二重,以4对石狮象征的四门形成的外城为第三重。三重建筑的布局,其中轴线不相重合,这也从建筑学上验证了这三重建筑不是同时修建的,因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讲究对称布局的,很难想像一次建成的顺陵会有三条不同的中轴线,而石刻的体量、造型、雕刻技法等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1第一重:封土。封土和封土前的石刻,构成了顺陵陵园最核心的区域。在顺陵建设之初,这就是顺陵陵园的全部内容。 同时期的建造物形成同一条中轴线,不同时期的建造物形成不同的中轴线。遵从这一原则,以封土几何中心与封土前5对石刻连线的中点形成一条中轴线(1轴),也是整个顺陵陵园形成最早的一条轴线。 覆斗形的封土符合杨氏埋葬时的身份,“以王礼葬咸阳”;封土前对称列置的石刻,组合完整,与封土浑然一体,应为一次性建设的产物。 2第二重:内城。内城主要是指以陵墙形成的一个封闭性的空间,陵墙上的建筑设施还有4个角阙以及南门门址两侧的两个门阙。此外,还包括南门内侧的8对石人。 顺陵以内城南门及8对石人建立内城南北轴线,此为顺陵第二次建设的产物(2轴)。此时顺陵已“号墓为陵”,墓主身份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与墓主的身份、陵墓的称谓相符合,建立内城陵墙,建造司马道,雕刻新的石刻也就必不可少。陵墙的建造,使陵园的规模有所扩大,在空间上也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整体。 从封土、封土前石刻、内城陵墙和陵墙南门内石刻的布局来看,封土与封土前石刻形成一条中轴线,内城南门和南门内石刻形成另一条中轴线,两者的差距较大,所以,将内城陵墙和南门内石刻归于第二次建造较为合理。 3第三重:外城。 外城的存在,是以陵园外侧的4对石狮象征性地体现出来的,因为石狮一般位于大门之外,所以4对石狮应位于4个大门之外,但顺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4个大门,甚至连围墙也不存在,所以外城的存在仅是象征性的。但在南神道南端,却有两个高大的乳阙,标志著陵园的最南端。 顺陵以1对独角兽、1对石走狮连线中点建立司马道轴线,因为独角兽与石走狮、乳阙以及北门外的石蹲狮、石马都是同时期的石刻,这条轴线向北延伸,必然贯通整个陵园的南北。 外城以四对石狮象征大门,以一对乳阙为神道南端的标志,以分布匀称的大型石刻为主要内容,形成规模宏大的分布格局。 文物遗存 主陵 顺陵虽然也称“陵”,但不是因山为陵,不甚雄伟,与占据山峰的渭北18座唐代帝王陵比较,则大为逊色。陵墓位于内城北部略偏西,方锥形陵丘高126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485米,高126米。底部周长186米。经探测,墓道呈斜坡形,长285米,宽2米。墓道两壁用石灰粉刷,绘有壁画。 陵园 唐顺陵是中国现存风貌最完整的古陵园之一,陵园平面略呈长方形,占地面面积110万平方米,有内城和外城。外城南北长1264米,东西宽866米,南面正门并列两个土阙,相距50米。外城的城墙早已倾圮,惟四门遗址仍存。内城亦称皇城,位于外城偏北部,南墙长300米,东墙长298米,西墙长294米,北墙长282米,基本上是正方形。南墙中段有相对两个土阙,相距22米,高的58米,系内城的南门遗址。城墙系夯土筑成,宽19~22米。顺陵有南北东西四门,都遗留有精美的石刻,成为唐陵石刻中最精美最出色者,代表了唐代石刻艺术的较高水平。 石刻 顺陵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陵园之一,最引入注目的,是其地面遗存的丰富精美的石刻群。 顺陵石刻形体高大,姿态生动,异常雄健,制作精美,可谓唐陵石刻之冠。园内现存石刻34件,多数列置陵前。内城南门内现存石人13尊,石羊3件;内城南门外现存走狮、天禄各一对。 外城东、西、北三门各有蹲狮一对,北门外原有石马三对,现已残缺。 石刻均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形象逼真,姿态生动。石座的四周有线雕花纹,以陵前的天禄和走狮尤为精湛,造型雄伟,体积世巨大,均为一整块石头雕刻,雕工细腻,厚朴雄健,为稀有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被誉为唐陵石刻之冠。 华表 据文献记载,最初的华表是木质的,是古代帝王用来接忠纳谏的象征。 华表 华表用之于墓冢的标志从战国时期开始,帝陵前置华表始自南朝,华表列置于帝陵之前,其意义是作为帝陵的标志,体现皇帝虚心纳谏,了解民情,同时也衬托了帝陵气势更加壮观。 顺陵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麒麟南中间,神道最南端两侧。 华表由石座础石,柱身和柱顶三部分组成。经勘探获知东侧华表仅存华表柱顶和华表石座础石。华表石座础石在距现存华表顶西北7米左右地下深12米处。在勘探过程中还发现有柱身碎片,有一片上还有线刻花纹。西侧地面无残存财下未勘探情况不详,东侧地面现存华表柱顶高18米,最上的是宝珠由仰莲盆,覆莲置于八棱面台盘上,台盘中部凿有圆形榫槽,原置于柱身之上,顺陵华表柱顶是保护最完好的一件华表柱顶。 石天禄 天禄像昂首端立,神态镇静而威猛。肩部和前腿两边相接处长有双翅,翅上刻卷纹。四肢雄健,长尾拖地。《汉书》称此兽为“獬豸”。郭璞注引张辑语云:“獬豸似鹿而生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唐陵多此石刻,而以顺陵所刻形体最大、最为生动。顺陵天禄共1对,位于陵前神道两侧。 天禄 天禄为瑞兽,其形状头似鹿,一名“天鹿”。又因头长一角,俗称“独角兽”。身似牛,足为马蹄,垂尾与座连线,并长有双翅,这是一种想像中的鹿的变形,可能取禄(鹿)的吉祥之意雕刻的形象。一些学者认为,鹿是一种吉祥的动物,换上牛身,取其忠厚善良,勤恳不怠;换上马蹄,使之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再增添双翼,能凌空而起,飞向任何一个地方,因此天禄是守护陵园最理想的神兽。

顺陵的两只天禄石刻为圆雕。身高连底座为45米,长42米,宽19米。体积之大,腹下可容纳几个人。形体高大,结构夸张,对于头部和双翅的雕刻更加精致,鹿的个性和神情得以充分显示出来。双翅刻成卷云纹浮雕,华美而充满生气。天禄形体与底座连线在一起,制作时必须选择超过整体体积的一块巨石,充分显示出唐代雕刻家的创作气魄和雕造技艺。 石走狮 唐代以前,陵墓前主要列置的是天禄和避邪,以虎为原形雕刻,汉以后这种神兽兼有了虎、狮二者的特点,并且狮的成分越来越多。石狮彻底取代了天禄、避邪和石虎在帝陵石刻中的地位,是由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开始,并在以后历代帝陵石刻中所沿袭。 东侧雄走狮 中国古代帝陵以石狮为门兽的思想,主要来源自西亚、中亚和古印度佛教的影响。狮子产于非洲和西亚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狮子开始运到中国。唐朝中西交往更加频繁,这些国家将狮子作为珍贵贡品献给中国。狮子的到来,伴随的是有关狮子的神话传说和崇奉信仰一同传播到东方,尤其是狮子在佛教中的地位独特,随着佛教的兴盛,狮文化也传播开来,渐渐人们把它置于陵前代替避邪把守大门。 顺陵东、西、北门置有石蹲狮各一对,南门置有石走狮一对。石狮造型变化甚大,南门的石走狮在造型上受到西亚的影响,是写实石狮的代表;东、西、北门的蹲狮是吸取了南北朝以来佛教石刻的形式,具有某些印度风格。 顺陵走狮为圆雕。雄、雌各一,两狮相距20米,均呈走动的姿态,在造型方面作了艺术的适度夸张,突出地表现了狮子雄健的特点。由于石狮本身刻工圆润,加之千余年来的风雨冲刷,日晒风化,使得石狮更加滚圆壮观,不落俗套,仿佛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西侧雌走狮 顺陵走狮雄狮最为雄伟,高315米,长32米,宽145米,重40余吨。体态高大,造型凶猛,四爪强劲有力,似在阔步缓行,阔口半开使人如闻狮子震撼山林慑服百兽的吼声。特别是高高突起的腱肚胸肌和向前迈步的腿足部分,比例匀称,富有质感,是唐代诸陵中现存形体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石刻之一。 石坐狮 和立狮、独角兽同一风格而遥相呼应的,还有陵东、西、北的3对石坐狮。坐狮均高3米左右,胸宽110米,座高05米,为历代石雕坐狮中最大,将狮子雄健的形象,加以有力的夸张,表现了盛唐时期石雕艺术的宏伟风格。6个坐狮基调一致,而形象神态各异:西面北侧的坐狮,螺鬃盘旋,腮髯奋张,上唇卷翘,舌尖勾起,腕趾筋腱凹凸,爪锋深陷入石。东面南侧的坐狮,鬃鬣纷披,阔口长目,尾巴盘屈而后甩上脊背,雄健而舒放。 石坐狮 陵墓雕刻狮子象征墓主生前仪卫,雕刻独角兽象征瑞应祯祥,这是帝王陵墓的一般寓意所在,但是顺陵石刻的形式构成很不一般化。背北面南的双狮顺道路并列,而双独角兽横在道路东西相对而立。雌狮与雄独角兽在西侧,雄狮与雌独角兽则在东侧,构成了置阵布势的纵横交织、气势开合。东、西、北面的3对坐狮,形象态势也全不雷同。这就使得顺陵石刻组群,在统一基调当中有参差错落,体现出对称均衡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法则。 翁仲 顺陵遗存石人十四尊(其中墓前东侧石人为复制品)。墓前一尊高298米,宽085米,厚04米的石人。像与座连为一体,放于石底上。估计与石底座有铆榫相连,石座长125米,宽125米,厚015米,半埋于地下。 石人头戴小冠,冠残,前发际明显,弯眉,蹙眉,瞪眼,上须上翅,下须浓厚,面部肌肉感强。上著交领褒衣,腰系宽频,双袖垂于膝下,各有拆皱五条,下著拖地裙,背部平直,履残,双扶剑柄,右手上,左手下,剑鞘为五竹节形。内城南阙门内两侧石人十二尊,三人无头残缺,其余九人完整。像与座为整块石雕刻而成,嵌于石槽座中。像高225米,宽075米,厚075米,座长075米,宽05米。十二尊石人面容各不相同,头戴小冠,冠前低后高,发际线明显,后发线呈“人”字型,面部方圆,耳贴颊部,个别弯眉,杏仁眼,鼻上须上翅,有的下须浓厚,有的无下须短脖。上著拖地裙,露足履,有的足履残。手柱剑于胸前,左手外,右手内。剑有鞘为四竹节形,剑穗两条。 石虎 古代传说,有一种叫罔象的怪兽,好食死人脑,而罔象畏虎及柏,故帝王陵上种植柏树和列置石虎以镇之,取祥瑞辟邪之义。 石虎 顺陵石虎位于杨氏墓道两侧,现存四只老虎,分别列置在墓道两侧,西侧石虎面东尾西,东侧石虎面西尾东(2006年考古发掘所得,经修复后列置)。顺陵石虎雕刻界于虎·狮之间,明显是建墓时所列置,具有前唐时期的风格。石虎,像高155米,长145米,宽07米。前腿直立,后腿弯曲,北边石虎左前腿有残损,石座埋入地下。石虎雕刻生动,气魄雄伟,继承了南朝的石刻传统,但造型更为逼真,风格更接近于现实主义。 石羊 石羊位于内城杨氏墓墓前两侧,现存四只。 东侧南侧石羊,头西尾东。像高148米,长144米,宽068米;北侧石羊为复制品。 石羊 西侧二只羊,头东尾西。西侧南边石羊,像高135米,长135米,宽068米;西侧北边石羊,像高145米,长15米,宽068米。三只石羊四肢曲,蹲于石座上,像与座为整块石雕刻而成,石底座埋于地下。 三只石羊头略上昂,羊角为绵羊角,从上向内盘卷。鼓眼,小鼻孔,闭嘴。体粗壮浑圆,小尾,前蹄跪,后蹄曲。这种绵羊非常凶猛,但对主人忠实温顺,置于墓前镇墓避邪,守护墓冢。它的艺术价值不如外城石刻。 仗马 唐代除高祖李渊献陵外,从昭陵开始诸帝陵均置石马,顺陵同样列置石马。 仗马 顺陵神道两侧未发现仗马遗存,北门(玄武门)现存石马四匹,其中两匹为2006年考古发掘经修复后重新列置。原列置的完整石马像高186米,长26米,宽086米。座长228米,宽09米。像与座为整块石料雕成。石马头部小,双耳残,嘴部粗雕。饰缰,鬃毛垂脖两边。背配鞍、蹬。臀浑圆。四肢与蹄粗壮,粗尾与石座连为一体。有控马人痕迹,控马人已失;原残缺石马,四肢残,长25米,宽082米,残高115米。头部小,双耳残,嘴部粗雕。饰缰,鬃毛垂脖左边。背配鞍、蹬。臀浑圆。前胸及后臀饰镳12个。 顺陵碑 历史上的顺陵陵园至少有过两通石碑,一通是咸亨元年九月埋葬杨氏时“官为立碑”,由唐高宗亲自撰写碑文,后不知此碑散于何处,其形制规格和碑文内容今天已无法知道。 顺陵残碑 另一通是长安二年(702年)制立的顺陵碑,历史上称为《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此时杨氏已死了32年。该碑文由武三思撰文,唐睿宗李旦敕书写碑,共4000多字。碑文字型方正,兼以篆隶,劲健有力,每字大一寸五分,还采用了武则天新创造的文字16个。 顺陵碑矗立了854年,碑高约6米,宽32米,刻文四五千字,加上碑首、碑座,通高在10米左右,超过了乾陵高宗《述圣纪碑》和武则天的“无字碑”,这在唐朝的皇亲国戚陵墓中绝无仅有,令人惋惜的是这座绝世名碑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年毁于关中大地震,断为多节,后被人拿了去修砌渭河堤坝。清代之后,人们从河岸上发现了残段,传世共8块,文字共18行,46字,这就是著名的“顺陵残碑”,为书法家所推崇的石刻珍品,今人只能从咸阳博物馆里收藏的残碑中领略顺陵碑当年的风采。南门外有一遗址,周围有破碎砖瓦,应是碑毁亭塌后的废墟。 顺陵碑中使用的武则天所造的新字时间约为永昌元年(689年)4月至载初元年(690年)1月,由她授意或亲拟,武承嗣主持,这些字唯有“曌”字使用至今,尽管有人认为顺陵碑中的字含有“迷信、复古、愚民”等思想,但作为汉字,这些字不仅为研究武则天提供有力证据,而且在中国的文字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页。 其他遗存 据文献记载,武三思为杨氏陪葬。顺陵附近曾出土武三思镇墓石一方,有“今陪顺陵”等刻字,但武三思的墓迄今不知何处。据记载,武则天死后,武家王朝结束,李氏重新掌握国家大权后,将武承嗣的墓挖掘抛棺暴体泄愤,有可能武三思的墓遭到同样的结果。原来认为杨氏墓西南处两座古墓东侧的墓为武三思的墓,1984年陕西省考古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证实为李渊小女襄阳公主与附马窦诞合葬墓。 襄阳公主与附马窦诞的合葬墓和西侧苏君墓不是杨氏陪葬墓,只是先于杨氏葬入同地。但襄阳公主与附马窦诞合墓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迄今为至唯一的双墓道合葬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出土文物250余件。墓壁彩画形象逼真,敷粉简淡,于焦墨痕中施彩色,微分深浅,富有立体感。线描富有运动感,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的绘画技艺。出土的墓门石刻,人物造型和缠技卷叶及怪兽纹,刀法流畅如行云,黑底白线,满幅的线条在一定的规范中飞舞。墓顶星星月亮均由贝壳、珍珠、玛瑙、玉石、水晶、琥珀和绿松石镶成,甚为奇观。襄阳公主与附马窦诞合墓西侧的苏君墓,早年多次被盗。封土底径30米左右,高约10米。1960年发掘为斜坡墓道七井双室砖墓。墓道南向,长73米;在第三、四天井间,五、六天井间及前室内均为穹窿顶。墓道、甬道及前后室内均绘壁画,内容有青龙、白虎、仪仗、侍从、列戟、星象等。出土仪仗、骑马、妓乐等陶俑335件;陶瓷器数件;鎏金铜锁、钥匙、鎏金门饰、铁铺首数件;同出墓志一方(志佚),盖篆“大唐故苏君之墓志铭”九字。 顺陵附近出土过武三思镇墓石1方,有“今陪顺陵”刻书。陵园西南有两座土冢,东西并列。西面一座已发掘,出土篆书、苏府君墓志铭盖一块;东面一座已塌陷,1984年出土《大唐故光禄大夫工部尚书使持节都荆州刺史驸马都尉上柱国莘安公窦府君墓志铭》一合。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顺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了资料档案和民众性的保护组织。 1980年成立了顺陵文物保管所,负责日常保护工作。 2004年1月开始,陕西省文物局与日本国财团法人一一“文化财保护·艺术研究助成财团”达成协定,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与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签署“陕西唐陵石刻保护修复项目合作工作协定书”。2004年4月至2008年10月,陕西省文物局组织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乾陵博物馆、顺陵文管所和蒲城县文物局等单位与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开展合作,实施了乾陵、顺陵和桥陵石刻的保护修复示范工程。每年,中日专家组定期到现场对项目进展和成效(包括考古、环境整治和保护修复工作)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咨询和指导。 2005年10月,由日本友人黑田哲也投资壹亿日元进行的唐三陵石刻保护工程顺陵部分由陕西省文保中心开始实施,顺陵文管所负责全面协调。 2006年,陕西省启动“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考古调查工作,调查对象包括18座唐帝陵、2座祖陵和武则天母亲顺陵。 2008年6月23日,国家文物局批覆《呈报〈顺陵文物保护规划〉的请示》(陕文物字〔2007〕226号)。 2009年3月18日,中日唐陵石刻保护修复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就考古调查、环境整治规划、石刻保护完成情况和套用技术方法及其成果进行了汇报,专家组对该项目的考古调查、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2012年7月3日,国家文物局批覆《关于顺陵南门乳阙遗址保护展示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98号),原则同意所报方案一的设计思路和意见。 2014年06月06日,国家文物局批覆《关于唐代帝陵(顺陵)保护展示工程立项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190号),原则同意唐代帝陵——顺陵保护展示工程立项。 2015年04月10日,国家文物局批覆《关于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第一大道(新城中大道——北辰大道)市政工程穿越唐顺陵建设控制地带保护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5〕21号),原则同意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第一大道(新城中大道—北辰大道)涉及唐顺陵建设控制地带的选线方案和意见。 轶闻传说 顺陵当地民间相传,武则天做了皇帝后,特地挑选了当时全国闻名的石雕圣手李大郎等人修建顺陵。当时,他们从耀州山中采集了众多的青色巨石。花了一年时间,总算把这些巨石转运到紧靠泾河的莽原脚下。当时,王命催促,修建顺陵刻不容缓了。李大郎急中生智,于是就在泾河滩上凿石雕刻,数百名石匠尽显技艺,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雕成了顺陵前的石羊、石马、石狮、石牛等雕塑。雕刻完成的那天,李大郎他们又犯了愁,这么重的石刻,如何才能运走。他们苦思无方,商量著说:“不如死了完事!”于是约定撞石而死。当他们一齐撞向石兽时,却扑了空,跌得昏迷不醒。待他们醒来后只觉得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似乎还能听见牛儿喘气声、骡马打鼾声。等到天明浓雾散去,只见石雕已经不剩一件。李大郎他们顺着地上的蹄印找去,所有的石雕已经立在了顺陵周围。由于当初建造顺陵曾在这儿凿石雕兽,此后,人们便称这个渡口为修石渡,一直沿用至今。 旅游信息 地址: 顺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18千米的底张乡韩家村东(唐时称洪渎原),距西安约40千米,距咸阳国际机场仅1千米。 门票: 10元 开放时间: 08:00—18:00 交通: 咸阳市区乘3、8路公车

桥陵,又名桥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是唯一一座建于唐开元盛世的帝王陵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唐睿宗李旦崩,归葬桥陵。桥陵略呈长方形,东西长2871米,南北长2836米,总面积852万平方米。桥陵建成于大唐立国近百年开元盛世的,这时国力强盛,社会升平,在陵墓建筑中都有反映:石刻艺术造型力求展现富贵气象的宏大、壮丽,陵墓建制高大宏伟。唐睿宗桥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是唐代繁盛时期的代表,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由长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写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诗外,还写有《桥陵诗本十韵因呈县内诸葛官》。诗中对桥陵的建设及官没宫女供养犹如皇帝生前情况,作了形象的描述。

1956年,桥陵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2月,桥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桥陵 又名 :桥冢 地理位置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 占地面积 :852万平方米 建筑年代 :唐 陵   主 :唐睿宗李旦 文保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   值 :中国最宏伟的十大帝王陵墓之一 景区级别 :AAA级 开放时间 :08:00—18:00 门票价格 :40元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春夏秋三季为宜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陕西省渭南市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地理环境,建设沿革,建置格局,文物遗存,三出阙,陪葬墓,桥陵石刻,文物保护,文物价值,陵主档案,参观信息, 地理环境 桥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15千米的丰山。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为凤凰山。海拔761米,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诸峰自西向东北方向延伸,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 陵寝西侧为高程780米、7692米、7367米、6905米及6371米的东山诸峰,北侧为高程806米的主峰及环列诸峰,山形凝重,山势巍峨。 建设沿革 唐睿宗李旦崩于开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正值“开元盛世”,玄宗李隆基不惜花费国家财政的三分之一,以空前规格为睿宗建设了皇陵,以感激父亲让位之情。开元四年(716年)冬十月,唐睿宗葬于桥陵,并因此将蒲城县改名奉先县,隶京兆府,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的遗存代表。 朱雀门遗址 桥陵园分内城和外城。据史料记载,陵内地面建筑当时有9间雄伟的献殿,十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房屋已增至140多间,设有陵台令,典事等,官员30余人,陵户400余人。还设有折冲府,专门有官兵负责保卫工作。 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桥陵亦在其列。 1988年,桥陵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置格局 桥陵建制与乾陵相仿,依山为陵,凿石造墓,绕山筑城,陵区仿照京师长安建造,陵寝坐北面南,玄宫位于丰山正峰东坡,前瞻广阔的关中沃野,后枕雄伟的山峰丘峦。陵穴海拔高程为7367米,高出周围平地250米左右。 清陕西巡抚毕源书“唐睿宗桥陵” 桥陵在山腹开凿地下宫殿,并在四周建造高大陵墙,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2836米,北墙长2883米,东墙全长2303米,由北向南至903米,沿山势向西折进427米,再南至东门,直通东南角遗址,陵墙周长约13千米,陵区面积达8527万平方米,封内20平方千米。整个平面呈一规矩的刀把形。朱色墙身宽13米,基宽3米。 桥陵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前为朱雀门(今桥陵镇安王村),后为玄武门(今桥陵镇东山狮子怀村),左为青龙门(今三合乡赵家山村),右为白虎门(今桥陵镇东山党窑村)。各门两侧均有门阙和石刻,陵墙四隅各建有角阙。陵前原有浩泉,明末干涸。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桥陵》石碑,系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隶书。朱雀门外为神道,神道长625米,宽110米,呈南北走向,神道两旁是各组高大的石刻。 文物遗存 三出阙 三出阙位于桥陵南门遗址,代表最高的帝王礼制。 以石头为基础砌砖的三出阙为研究唐代的门阙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表明桥陵的门阙建筑十分讲究。建筑方法首先以雕槽的石头围成基础,在其上按一定方法砌砖,再在内部夯筑生土。总体长度十七米左右,阙台的收分处保存较好,让人一看即知当时的建筑情形。 陪葬墓 桥陵有17座陪葬墓,有明显标志的11座,3位太子,4位公主,2位皇后,1位妃子。 桥陵东南方向,分布有大量的陪葬墓群,其中包括:肃明刘后、昭成窦后、贤妃王芳媚墓、申王(惠庄太子)李扌为墓、岐王李范墓、薛王(惠宣太子)李业墓、代国公主李华墓、凉国公主李苑墓、息阝国公主墓、金仙公主墓、云麾将军李思训墓、宁王(让皇帝)李宪惠陵,郑王李筠、嗣宁王李琳墓和蔡国公主墓等,陪葬墓均在陵区的东南方向。 陪葬墓碑刻中“凉国长公主碑”、“郧国长公主碑”、“金仙长公主碑”的碑文是唐玄宗亲手书写的。 桥陵石刻 桥陵现有石刻53件,因其建于盛唐时期,其石刻艺术的雄大气势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伟,更表现于内在气度的充实大气,因之桥陵石刻是盛唐石刻的代表,有“桥陵石刻甲天下”之美称。 华表 桥陵石刻有38尊排列在宽达110米、长625米的朱雀门外神道两旁,由南往北依次为: 华表。又名“望柱”,属仪卫性石刻,象征“王者纳谏”、“识衡路”。桥陵华表原为一对,现存西边完整者一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方形,上雕覆莲12瓣;柱身为八棱形,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柱顶为仰莲承桃;基座有神兽、花草线刻。东边的一座已倒塌残缺,仅存柱顶、柱座。 獬豸。俗称“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能辨曲直的异兽,属陵前瑞兽。桥陵东西各有1尊獬豸,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翼,保存完好。东侧獬豸基座刻有“富平田氏”4字。桥陵的獬豸石刻重达10吨左右,是用一整块青石雕成,这种大型圆雕,在十八座唐陵中绝无仅有。 鸵鸟。鸵鸟浮雕主要出现在盛唐以后的陵墓石刻中,桥陵有鸵鸟浮雕东西各1座,系刻雕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羽毛丰满,刻法细腻,颈部的石雕淡**的,雕刻有微小的鳞片,为石刻艺术中的一件珍品,现保存完好。中国本不出产鸵鸟,汉代从波斯传入。中亚各国曾多次赠送鸵鸟给中国,物以稀为贵,因此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也称朱雀或鸾鸟。 石马 石马。石马(或称鞍马)在唐陵中象征仪仗,按规格为5对。桥陵神道石马为5对,身高17米—2米,身长23米—26米,均立于石台之上,形态不一,栩栩如生,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其中左边第三只石马更有玄妙,用小石头轻轻敲击马头或马尾,都可以贴在马脸上听到金属撞击的当当声,清脆悦耳。石马多数头部损坏。另外在玄武门外,按规制布列的3对石马已残破。 翁仲。俗称“石人”。唐制,乾陵以后,神道两侧列侍臣(石人)10对作为仪仗,以折射宗法秩序观念。桥陵石人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为诸唐陵之冠,且多数保存完好,石人均为直阁将军装束,头戴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柱剑,面部表情,庄严肃穆,有的凝视远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态各异。 石狮。在陵前,石狮具有守护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的象征,它主要是向人们夸式雄烈,仪卫亡灵,予人以震慑,是人化了的“兽”的形象。按程式,唐陵四门均有石狮1对,桥陵朱雀门外1对石狮,呈蹲踞状,雌雄分明,张目露齿,挺胸昂首,形态各异,镌刻细腻,肌肤丰满,造型雄伟,保存完好,体态硕大,高达28米,堪称石刻艺术的珍品;青龙门外石狮蹲座回首(称“回头望”),亦为唐陵石刻所罕见,其他各门石狮也均保存完整。 文物保护 2004年01月,陕西省文物局与日本国财团法人一一“文化财保护·艺术研究助成财团”达成协定,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与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签署“陕西唐陵石刻保护修复项目合作工作协定书”。2004年4月至2008年10月,陕西省文物局组织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乾陵博物馆、顺陵文管所和蒲城县文物局等单位与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开展合作,实施了乾陵、顺陵和桥陵石刻的保护修复示范工程。 2010年12月21日,桥陵朱雀门遗址保护、展示主体工程完工,主要内容为复原、展示遗址原貌。 2013年05月27日,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共同研究编制了《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唐睿宗桥陵入选。 2013年12月4日,《唐桥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研讨会在西安市西北大学宾馆会议室顺利召开。《唐桥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文本大纲委托西北大学、西安古道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编制完成。 2015年03月20日,国家文物局批覆《关于桥陵南门阙及藩酋殿遗迹保护工程立项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270号),原则同意桥陵南门阙及藩酋殿遗迹保护展示工程立项。 2015年03月20日,国家文物局批覆《关于桥陵朱雀门及两边局部陵墙遗址保护工程立项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272号),原则同意桥陵朱雀门及两边局部陵墙遗迹保护工程立项。 2015年04月24日,国家文物局批覆《关于桥陵西南、东南角阙遗址保护工程立项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271号)。 2015年04月24日,国家文物局批覆《关于唐桥陵下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立项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307号)。 2015年07月31日,国家文物局批覆《关于唐陵保护规划(修编)立项的请示》(陕文物字〔2015〕76号),原则同意桥陵保护规划修编立项。 文物价值 强汉盛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顶峰,代表了当时世界发展的最高水平,而桥陵就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繁荣昌盛在陵墓建造上的代表。桥陵建于开元盛世,各种设施十分崇厚。陵区群山有“三山九峰一平台”的气势,神道两侧石刻精美,气势磅礴,有“石刻甲天下”之美誉。历经1270多年风蚀雨剥,依然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的遗存代表,是陕西旅游东线“山—水—城—陵”的重要环节和热点。 唐代贵族崇尚厚葬,盛行用石刻作墓饰,所谓“非令壮丽,亡以重威”,桥陵作为盛唐帝王陵墓,无论从规模的宏大,数量的多少,技艺的纯熟,造型的雄伟,程式的完善,都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同时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陵区,因之,它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主档案 唐睿宗李旦唐朝第五代皇帝,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则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曾两次登上皇帝宝座,但时间不长,无甚建树,因能洞察形式,选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并及时禅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宫廷政变,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所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 开放时间: 08:00—18:00 门票: 40元 交通: 从西安城东客运站或渭南汽车站乘坐发往蒲城的长途汽车,在蒲城县城西门汽车站转乘“蒲城-大孔”的公交即可到达。从蒲城县城打车前往桥陵车费20元左右。 行车指南: 距渭南市区77千米。渭南市区——渭蒲大桥——S108——X219——S106——X219——X308到终点

‍‍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象牙球,大名清代云龙人物转心象牙球。乍一看好像只是一个雕工非常精美的摆设。震撼在哪里呢,它有17层!整整17层,每一层活动自如,上面还有各种人物龙纹图案。这17层怎么做出来的呢?绝对不是一层一层单独做完了再套嵌进去的。而是在一块材料中,慢慢往里扣往里扣,从外部雕刻了17层,而且每一层都是活动的!逆不逆天震不震撼?!反正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就最爱这个了。最后,我爱大象,抵制象牙制品。这是清代的工艺,现在也是绝唱了。

‍‍

外滩是上海的风景线,也是全世界少有的都市景点。好些第一流的建筑师曾在这里大显身手,留下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优美建筑,使外滩有“外国建筑博览”之称。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历史建筑,此处选摘三节,以飨同好。 汇丰银行大楼 20世纪初,汇丰银行成为外资在华最大的银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正式开始考虑重建自己的银行建筑了。 汇丰银行新大楼由公和洋行主管威尔逊建筑师设计。大楼于1921年农历五月初五择时奠基,1923年6月封顶。据当时的小报记载,汇丰银行还请了中国的风水先生择定奠基的日期和时辰,确定第一铲从何方位动土,还在奠基石下按中国的传统埋下了中国的压胜钱,以及世界各国的各种银币。同样,当建筑封顶时,汇丰也定制了许多镌有中文的“上梁钱”,分散藏在建筑的暗角上。这些故事有多少真实性,只有等若干年后,汇丰银行大楼大修或拆除重建时才能知道了。 新汇丰银行大楼占地约15亩,分主建筑和副建筑,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其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均居当时外滩建筑的首位。 汇丰银行的主楼,一般认为是一幢仿复古主义的商业建筑。大楼高五层,中部七层,另外还有地下室一层半。建筑以正大门与大门上面的穹顶为主轴线,两侧形成严格的对称,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在视觉上能造成一种对称和均衡,从而产生一种典雅而豪华的直感。大楼的外立面设计,就是西方建筑史上所讲的“三段式”,底层独立形成一个立面,正大门设计成罗门拱券,外墙全部用大石块作贴面,给人以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的感觉,从而使储户产生安全和放心感,这正是银行建筑最希望达到的目的。二层至四层形成“中段”,在中段的中部,设计了六根爱粤尼亚复合柱作支撑,其中四根为双柱,从而使原本简单的平面变得变化多端,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五层以上为“上段”,设计了一个庞大的希腊穹顶,明显地成为建筑的标志,挑出了建筑的主轴线。 汇丰大楼是一幢近代的银行建筑,因此,在设计上又更多地考虑到银行建筑应有的功能及特点。比如,在外滩12号的大门口处,装了三扇转门,以供出入。进门后就是一个八角亭,这是大门与后面营业厅的缓冲设计,供客户稍事休息后进入营业厅,当营业厅中客户较多时,也可以在这里休息等候。八角亭后就是面积足有15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厅的墙沿及暗角,设计有暖气设备与冷排风系统,屋顶设计了巨大的玻璃天棚,天棚用小块厚玻璃镶拼,牢度足以顶住千磅的冲击。从天棚透过来的日光,不仅提供了日间工作的阳光,更使客户感到温馨、和睦。 在汇丰银行主大楼与副楼之间是一块空地,这是供停车用的,除了银行职员的车辆外,运钞车也在这里装卸。这个空场中另外还造了一幢房子,是银行警卫的用房。入夜后,这幢建筑就把主楼的营业用房与副楼的库房完全隔离开来,一旦发生警事,警卫也可以及时抵达报警点,从而确保银行的安全。 在大楼兴建时,银行专诚委托英国的艺术家特别雕塑了一对铜狮子。狮子是英国人最喜欢的猛兽,也是汇丰银行的行标。“文革”期间,这对铜狮子被上海市文管会及时转移到当时设在永嘉路的上海滑稽剧团仓库内,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笔者将其运了出来,现陈列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大厅里。 这幢大楼一度成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1997年上海市府迁往新址后,该楼即通过房地产置换的方式,成为浦东发展银行产业。 江海北关的变迁 上海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幅《三姑戏弈图》,该图系道光时画师曹亭史临摹前人的作品,此画的主题是取与江海关相近的、位于上海东北城墙上的“丹凤楼”,这是上海天后宫的主楼,天后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航海保护女神。关于天后的俗身,民间至少有将近十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说认为天后由“一后二妃”组成,以象《易》“天一地二”之说,她们通常的形象就是在下棋,故称“三姑戏弈”。从图中可以看到,沿江的衙署就是上海江海关,沿江停靠的船舶,就是等待验关的海船。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的那一天,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上海道宫慕久就在外滩沿江设立了盘验所,实际上这只是江海关临时派出的验关机构。这个盘验所的位置应当在今外滩13号江海关大楼对面的黄浦江边。到了道光二十六年初(1845年底),即《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签订后不久与英租界刚建立时,根据《章程》规定,租界将成为外国人的居住区和贸易区,许多外轮将停靠在黄浦江边,许多货物也将在这里上岸,于是宫慕久立即拨款,在原盘验所的对面,征地建立“专司各国商船税务”的新关。由于这个关在原江海大关的北面,故被称为“江海北关”。 江海北关是一幢典型的中国衙署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分布,正门向东开在外滩马路上。辕门采用传统的中国牌楼顶,门楣上书“江海北关”四字,据说是出于两江总督怡良之手笔。 开埠后的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快,二十年后,江海北关的年征税额就超过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的总和,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奠定了上海外贸、商业中心的地位。 1893年11月17日,是上海开埠50周年纪念日,工部局计划举行声势浩大的庆典活动。新的江海北关大楼于1891年破土兴建,1893年落成,赶上了上海开埠50周年大庆。新江海北关大楼沿用了旧址的基础,平面与旧关基本相近,为凹字形,是英国15世纪最常见的市政建筑模式,正中为钟楼。江海北关的建筑样式由传统的中国衙署建筑向西洋建筑的变化,从某种角度讲,也表明上海正在向世界靠拢。 从20世纪初开始,许多在沪的外资企业又计划翻新或重建他们的公司建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开始实施了。 在江海北关的周围建造了许多体态庞大、造型美观的新大楼,原来总高只有35米的江海北关建筑已称不上大楼,在众多华屋中,显得苍老陈旧,带有几分可怜相。1925年,海关决定再建新楼,大楼的设计曾出过几套方案,均不合心意,最后由公和洋行老板、汇丰的设计者威尔逊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他认为,根据现实情况,江海关新楼难以与贴邻的汇丰银行大楼匹敌,不如在设计上尽可能使之与汇丰做到统一,使两幢楼成为统一的整体。威尔逊的提议获得赞许,随后就确定由他承担大楼的设计。 新的海关大楼高十一层,层次和总高均超过汇丰一倍。从建筑外观的总体讲,该建筑仍为复古主义风格建筑,兴许考虑到海关是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机关,正大门的设计为古希腊的神庙形式,四根经典的陶立克柱式支撑起庞大的建筑,使人感到这里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殿,同时也让人体会到建筑的阳刚之美。大堂的顶部天花,用中国最传统的青红相间的色彩,勾勒出沙船等中国船只形状,表明这是中国的主权机构。而铁拉门上,以世界通用的金钥匙和铁锚组成的海关标志,其寓意则是:中国海关已加入世界海关的行列。大楼的顶部设计有四层高的钟楼,装有从英国定制的四面巨钟,直径达五米,每根指针重达120公斤,该钟每15分钟自动报时一次,站在浦东,可以看清时针,悠扬的钟声可飘达数里之遥。 20世纪20年代也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腾飞时期,随着钢筋水泥等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升降机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建筑逐渐向高度发展;对讲究实惠的商人来讲,他们不主张将很多的钱花在只有观赏效果而无实际使用价值的非功能性装饰上,设计师们也就更追求现代派的线条美,以替代复古主义的繁琐哲学。所以,在江海关大楼的建筑立面上,已看不到多余的非功能性装饰。因此也可将该建筑作为上海近现代派作品的先声,它在上海近现代建筑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外滩气象信号台 1872年8月,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郎怀仁和江南主教谷振声在上海徐家汇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江南科学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辖四个分支机构,其中一个机构就是由司铎高镐鼎组织领导的气象台,并在徐家汇建立一座天文台,将气象记录和观察资料编一本杂志,在上海出版,并寄往欧洲。 1873年7月,天文台建成。这个简陋的建筑成为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气象预测和预报机构。由于气象预测对航海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天文台也就多了一份业务——直接向海关提供气象信息。 起先,由海关出资,将气象信息刊登在当日出版的报纸上。但当时报纸发行的范围很小,大多数船员及市民很难获得这些信息。大约在1884年,由海关出资,在法租界外滩建造了一个木结构的气象信号台,每日最新的气象预报就通过在该建筑上挂不同的旗帜,以向外公布。《点石斋画报》当时就以“日之方中”为题,绘了一幅画,其文字是这样写的: 本埠法租界外滩外洋泾桥堍,于秋间新制验时球与报风旗,按旗于每日上午十点钟扯起,递报吴淞口外风信,其视风之所向或大或细或晴或雨,随时改悬传报至球,则每日十一点三刻钟时升起半杆,十一点五十五分钟时升至杆顶,至十二点钟球即落下,以便居民验对时刻。允称奇制。旗无定形、定色,视风之趋向、力量以为准。 从《点石斋画报》所绘的图中可以看到,该气象信号台主建筑上有一木杆,顶端安装风向仪和风速仪,风速仪下有一只大球,它是报时用的;正杆旁有数根绳索,是扯报风旗的。虽然这个气象信号台十分简单,但它确实成了上海最早的气象预报台及标准时间对时钟。 随着上海的进步和发展,外滩的建筑逐渐升高,对气象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1907年,该气象信号台被拆除重建。重建后的信号台高50米,成为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物,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或用望远镜看清塔上扯起的各种信号旗,以决定是否起航,所以这个信号台对上海航运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到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电台广播事业的发展,气象预报可以更及时地传送到更远的地方,信号台的报时、报气象作用逐渐减小,直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至60年代,它已成为外滩保存下来的一件历史建筑物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在外滩改造及建延安东路过江隧道时,在不动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将其整体向南移动26米,创下了上海建筑史上将大型建筑整体移动的记录。现在,这一信号台内辟有“外滩历史陈列室”,游客可入内参观并登高眺望。 摘自《外滩的历史和建筑》薛理勇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2月版 文汇报2002/7/5

1文昌塔的历史

高明古属端州府(今佛山市)管辖,县治东门墟(今明城镇)。据清光绪二十年《高明县志》载:明代大开科场,端州出了不少名人学士,“高明郡之云邑,据万山中,四面环拱,面廓东势稍洼,譬之屋缺隅,衣缺衽,风气弗聚”。驻守在端州的领面按察司副使王泮,是个“好为民兴利”的州官,又是个“风水迷”,他为补高明风水之缺漏,使高明能多出人才,乃与高明知县张佐治倡仪,捐资在明城东侧、沧江河畔的文昌台上建造文昌塔,时仅二年,塔建成,官绅平民,无不欢呼雀跃。

文昌塔建成后,果然科甲连绵,其间节义勋名著入史册者数以百计,有“高明文风甲端郡”之称。不料到了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五月二十三日晚上,文昌塔顶端突然火光四起,直冲云霄,塔无故倾颓,夷为平地。直到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全县绅士聚集,议论重建文昌塔,大家捐资,择良辰吉日,于是年三月在原址按原貌动工重建。重建后的文昌塔、经历了长期的风吹雨打雷击,多处出现损毁。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多次拔款修葺,使古塔依然屹立,风采不减当年。1985年,很多旅外华侨回省亲,见到古塔保护完好,甚为感动,慷慨捐资数万元,将古塔修饰一新。每层塔装上了彩灯,到了晚上,整座古塔五彩缤纷,璀灿夺目。明城镇政府还在此配套兴建了文昌乐园,园外筑起了古色古香的琉璃瓦围墙,园内建有亭台楼阁,种上各种花草树木。1983年,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1990年,定此为高明八景之一“文昌远眺”。

2容桂文塔历史故事

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容桂文塔,十多年前还是孤塔一座,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郊僻野,少人踏足。这里杂草丛生,蛇虫出没,一片凄凉。由容桂去文塔,要经过僻静异常的碑亭,然后穿越蔗林墓地,行走很不方便。桂洲文塔位于顺德容桂镇,“桂洲文塔”一名是县志“建置”篇里的名称,但对其建筑资料、年代均没记载。在实地考察中,按建筑结构、用料、法式来看,属清代建筑。

塔正面朝东,塔身六角形,每角墙宽41米,计共七层,总高约42米。正向每层均有石帽刻字,第一层刻“飞出上青霄气”第二层“秀甲狮阳”(按:塔在桂洲狮山之南)第三层“聚奎阁”,第四层“题名处”,第五层“涵高下”,第六层“凤鸣”,第七层“灵照”,没款识。据额书休包括楷、草、篆、隶,行五类,据传为胡俊手笔,考胡俊为桂洲人,清代乾隆圭子(1792)年间,考获副贡生。如此说可信,则可为建塔年代的佐证。

塔为阁楼式砖木结构,塔砖砌法有一特点,每五行变一款式,开始是一横一顺,接着是两顺一横,到三顺一横、四顺一横、五顺一横。为我县现存古塔砖砌法中的孤例。

桂洲文塔子1989年修缮,由于严格按古建修缮原则施工,恢复了该塔古朴雅淡,色彩鲜明的特点。为了对古塔的有效保护,在古塔周围征用了土地,辟为小公园,外围砖墙环绕,内设亭台水橱,正门建四柱通天式牌坊一座,蔚为壮观。一九九一年五月、该塔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谁知道新兴天堂镇内东乡那座塔的历史和传说

古塔春晖 宝宁塔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位于天堂镇内垌盆地的出口处三庙口两山嘴间的中点。塔高24米,壁厚145米,八角七层,建于清朝乾隆19年,是县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塔。

内垌四面有高山相环,中间却地势平坦开阔,自古农业发达。改革开放的春风更加为内垌送来了勃勃生机。

内垌的田野,春秧夏稻秋果冬菜,一片繁荣景象。尤其在春天,春风悠悠,细雨蒙蒙,春水满田,燕子斜飞,黄莺的歌儿清脆入耳。

登临古塔,放眼远望,山花灿烂,树叶新绿;田间农夫耕作,机器隆隆;远处忽传几声布谷、古意新韵。一派春意盎然,能不令人心情舒畅,陶醉满怀?宝宁塔还与李家大屋一垌相望。

李家大屋主人为民国时广东省长李耀汉,大屋面积之大,建筑之牢固,为新兴县内仅有。传说宝宁塔能逐年逐层自动翻新,一旦全新又兆人杰地灵。

“一河两岸九统领,火烟相盖两省长”,令天堂人津津乐道。 蕉山红陵 蕉山烈士陵园,位于新兴县太平镇蕉山村南上山咀上,距县城11公里。

是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烈士陵园雄伟壮观,庄严肃穆,占地面积100多亩,纪念碑高17米,从山脚至纪念碑砌有7米宽,213级水泥阶梯,“蕉山战斗革命烈出陵园”由广东省原省长、广东人民解放军政治部主任刘田夫题写。

碑左边题有“烈士英名万古流芳”、右边是“为国捐躯虽死犹生”。 1945年2月,广东中区人民解放军主力,从高鹤向西挺进开辟云雾山根据地,抵达至新兴蕉山村时,遭国民党军队158师472团袭击围攻,在地形不利,敌众我寡的危急关头,我军指战员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终于冲出重围,胜利抵达目的地。

这次战斗,梁鸿钧司令员等59位指战员壮烈牺牲。为缅怀革命烈士,1957年在社圩太平岗山建成蕉山战斗烈斗纪念碑,后迁蕉山村南上山,定名为蕉山战斗革命烈士陵园。

合河平湖 合河水库位于新兴江上游的山区大江镇,距县城约35公里。水库四边高山峻岭,青松翠竹,环境幽静,水面面积343万平方米,总库容9470万立方米,是新兴人民用双手造出的一个高山平湖。

库区水面开阔,宽阔如海,水质纯净清澈,青山蓝天倒映,宛如天上飞鉴。春和景明,这里鸟语花香,夏日骄阳,这里清爽宜人,秋清霜白,这里枫叶似火,冬肃风寒,这里仍然青枝绿叶。

荡一小舟在库区漫游,云在船下走,鱼在船边游,风吹麟麟波,喜悦逐心头,令游人流连忘返。 龙山胜览 龙山,位于县城南13公里,山势逶迤,群峰高耸,云雾常贯峰腰,宛如蛟龙出海而得名。

禅宗惠能之父结庐居于龙山之麓,惠能悟佛,得传法物,归故建寺报恩,至使千年佛国香灯长明。今国恩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著名古刹之一。

国恩寺前,有省级龙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建有18座园林式宾馆,拥有省内独一无二“硫氢化物泉”,水温高,有奇效,浴之能治皮肤病。国恩寺后,有龙山文化景区,现已建有龙潭湖,龙山佛荔林, 拟建的有:龙潭寺、六祖纪念像、龙山泰式素金佛殿、龙山禅文化长廊 等景点。

景区建成将与国恩寺、温泉宾馆连成一片,相映成趣。 狮腰飞瀑 狮子腰风景区位于新兴县勒竹镇,距县城16公里,距勒竹圩2公里,距三 茂铁路勒竹火车站3公里,总面积11000亩。

狮子腰群山相连,林木葱茏,鸟语 花香,奇峰异石,清溪飞瀑,四处美景,目不暇接。狮子腰有大小瀑布36处, 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瀑布群”,中有一瀑,从高处沿着陡立的石壁分几路直泻 而下,落差达160多米,银白如练,水花四溅,两边苍藤古树,青翠欲滴,蔚 为壮观。

新江夜韵 沿江路北起洞口、南至冼河桥,长约6公里。堤面宽路宽18米、既是道路,又是防洪大堤。

路临西江八大支流的新兴江。新兴江建有翻板水闸、平时蓄水、涝时泄洪。

有水闸的合理调节、一江碧水润泽古筠城。江与路贯通繁华城区,路上的机动车道与人行道有绿化带相间,路旁点缀有石椅石凳,供人们休憩。

路灯很有特色,一枝五盏呈莲花状、灯泡 如珠状、灯光呈银白色。入夜、华灯齐亮,十里长堤,珠灯碧水相映,一片光明,仿如静影沉壁。

繁华盛世,夜色降临,男女老幼,或倚栏、或小坐、或漫步、或嬉戏,笑语晏晏、神采飞扬,莫不为此景此情所陶醉。 水台叠翠 水台镇位于新兴县东部,面积约70平方公里,距县城30公里,是新兴县农业发展区域化万亩连片水果基地。

水台镇的山头低矮、坡度平缓,土质疏松,十分有利于水果生长,传统种植有西瓜、香蕉、柑桔橙等。近年来,镇引进资金,连片开发,现已种植荔枝、龙眼等品种110万株。

新春,花香满镇;初夏,西瓜遍地;盛夏,红荔如火;初秋,龙眼满枝;十月,柑桔橙满园金光灿烂。镇在山头上建有观农亭,登亭一览,绿色山头起伏,水库蓄起碧水相间,宛如连天波涌,万亩碧绿尽收眼底。

温氏集团祖代原种猪场投产、珠三角花卉培育种植后方生产基地引成,使水台镇形成集科研、生产、旅游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成为广东省著名的三高农业示范镇。中政治局委员同志等领导曾亲临考察,不少专家、学者、普通群众等纷纷前来观光。

水源香雪 天露山,北临新兴,南邻开平,海拔1137米,为新兴境内最高山。此山高插云汉,形势巍峨、终。

4崇文塔的历史有哪些

陕西崇文塔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咸阳城北32公里处泾阳县崇文乡(现位于崇文镇崇文中学后操场)。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在李世达倡导主持下,由南京镇江工匠官施工,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竣工。

塔身13层,高87218米。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塔基至塔顶全用青砖砌成。

为八棱形,底边长9米。底层为重檐式,在南向塔门上刻有"崇文宝塔"4字。

最高层为城堡式塔垛,以铜葫芦收顶。1979年在塔顶部发现8尊铜佛像、菩萨像和天王像等,造型逼真生动,为明代珍品。

据《铁佛崇文塔寺常住田供众记》碑文记载,该塔为倡导泾阳、三原、高陵三县学童努力向学而建,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耗时19年,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竣工,修塔人为明刑部尚书、本县人李世达。 咸阳泾阳崇文塔简介 崇文塔坐落在泾阳县城东南10公里的崇文中学内,巍然矗立于泾河北岸。

该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每年修建一层,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竣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文塔身13层,高817米,系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每层都是八卦悬顶收顶,由塔底至塔顶全用青砖修建。全部塔身均为八棱形状,底层每边9米,周围共计72米。

每层各有四个窗,每层外面有四个佛龛,交叉而上。佛龛中置明代石佛像,或立或坐,形态不一,极为精致生动。

二层内部铸有金属站立佛像一座。底层是重檐式,南向塔门上刻有"崇文宝塔"四字。

由塔内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顶,每层内外均可游览。最高层周围筑起城堡式的城垛,如天气晴朗登塔可以望见西安和华岳、骊山景色。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为群众登塔会期,熙熙攘攘,十分热闹。1、交通:咸阳乘2路公共汽车到泾阳,西安、咸阳乘汽车到泾阳县城。

2、门票:3元3、开放时间:9:00~18:00 历史 崇文宝塔位于泾阳县城东南10公里的崇文中学院内,是中国至高砖塔,历史久远。此塔距今约360年,为国内保存最好的砖塔之一。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有文管所和专人保护。

崇文塔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泾阳人尚书李世达倡导主持,南京镇江工匠官施工所建,万历三十三年(1605)竣工。属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总高度83218米,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从塔下至塔顶全部用青砖修建。

结构 崇文塔身13层,属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高83218米,系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每层都是八卦悬顶收顶,崇文塔由塔底至塔顶全用青砖修建。全部塔身均为八棱形状,底层每边9米,周围共计72米。

崇文塔每层各有四个窗,每层外面有四个佛龛,交叉而上。佛龛中置明代石佛像,或立或坐,形态不一,极为精致生动。

二层内部铸有金属站立佛像一座。底层是重檐式,南向塔门上刻有“崇文宝塔”四字。

由塔内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顶,每层内外均可游览。最高层周围筑起城堡式的城垛,如天气晴朗登塔可以望见西安和华岳、骊山景色。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为群众登塔会期,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全部塔身为八棱形状,底层每边九米,周围共计72米,每层各有四窗,每层外面有四个佛龛,交叉而上。

佛龛内置明代石刻佛像或坐或立,形态各异,极为生动。二层南向塔门刻有“崇文宝塔”四个字,为国内砖塔之最,由塔内可曲折攀登,直至塔顶,每层内外均可游览。

崇文塔整体塔身全部用青砖修建,塔身每层均设有四门四龛,龛中置或坐或立、形态各异、造型生动的明代石刻佛像。塔内有砖砌台阶,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顶。

每层塔檐有数层巨砖叠折外伸,形成一米余宽的腰檐平台,以供游人巡回游览。各层斗拱,砖檐椽头,以特殊磨制砖件拼装,榫卯相扣,严丝合缝,并有砖雕各式各样的花纹,极为壮观。

每檐角挂有风铃,晨曦月夜之中,风铃叮咚作响,更为古塔增添了神韵。最高层周围筑有城堡式城垛,当天气晴朗时,游人们凭垛远眺,巡视八方,可远望八水绕长安、骊山晚照之盛景,更可观历历在目之泾、渭二河。

塔顶原有铜盆一口,盆下置有各型迥异铜佛像8尊,可惜的是铜盆在关中大旱中1929年后被人击破窃走,小铜佛像也于 1980年被当地小孩子挖出卖铜,幸被县文化单位发现赎回,现存于县博物馆。过去,最高层曾长有数株常绿柏树,现在已无,第13层即塔顶,系以5米左右之高铜葫芦收顶,颇为雄伟壮观。

传说 据说明朝第十二代皇帝万历的宠妃倩倩死了,皇帝听说她的精灵飘到了蓬莱岛,于是传见工部李尚书,让他在离京二十里处,修座高三十丈的“望仙塔”。 这李尚书名崇文,原籍泾阳县。

居官二十多年也末还家,时常思念家乡。今听要离京(泾)二十里建塔,自然有说不出的高兴。

忙带夫人、女儿星夜赶路。回乡后,尚书将建塔之事晓喻州、县筹集银两,就立即着手选址,清基。

附近百姓听说李尚书为泾阳造塔,人人欢喜,争着募捐,在泾阳县南数十村庄,建起砖窑(这一带后称窑坊),又有村子专门为建塔磨米面(后称该村为磨子村),数日之间,能工巧匠纷纷而来。 正当运石开基之时,尚书被宣进京,以误领旨意,改“京”为“泾”引起万历震怒,遂被问斩。

5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高沙镇的历史

高沙镇古称高沙市,地处湖南省邵阳市西部,距洞口县城16公里,蓼水河(又名高沙河,为资江重要支流)自西向东流过,上瑞高速公路(又称沪昆高速公路G60)、洞新高速公路(为规划的张家界至桂林旅游高速公路的一段)和竹城高等级公路(竹市至城步)穿境而过,交通位置十分优越。高沙是洞口县除县城外最大城镇,名列全国1887个重点中心镇(湖南省98个,邵阳市10个:城步县儒林镇,洞口县洞口镇、高沙镇、隆回县桃洪镇、六都寨镇,邵东县两市镇,邵阳县塘渡口镇,绥宁县长铺镇,新宁县金石镇,新邵县酿溪镇)。高沙处于张家界——怀化——崀山——桂林这一西南旅游圈的中心位置,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008年被正式授予“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有抗日烈士纪念碑、太平桥公局、湘乡公馆、乾元宫、城隍庙、双荣祠、樾荫亭、云峰塔、曾氏宗祠、黄埔军校培训基地遗址、牛江明代古村落等古迹名胜。

高沙历史悠久,汉代始成集镇,迄今有1300余年历史,历为湘西南最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素有“小南京”美称。改革开放以来,高沙镇的工业、农业、城镇建设和其它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工业形成了以奶糖生产,肉食加工、水泥建材和机械制造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盛产稻谷、生猪、柑桔、鲜鱼。

高沙城区被国家建设部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湖南省省级经济开发区”。全镇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二十强。

6霞浦陈墩村历史

据《霞浦县志》,“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江,东流入海。

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 公元282年(晋太康三年)始为温麻县地(县治在今沙江镇古县村),属晋安郡。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并入原丰县。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置长溪县(县治在今岭尾庵,后迁连江),属泉州(州治今福州)。

公元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升为福宁州。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州改县,属福州府;公元1473年(成化九年)复州。

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改福宁府,增设附郭县霞浦。民国初属闽海道。

1949年6月17日解放,历属福安专区(地区)、宁德地区、宁德市。 2000年,霞浦县辖7镇4乡3民族乡:松城镇、三沙镇、牙城镇、溪南镇、沙江镇、下浒镇、长春镇、洲洋乡、柏洋乡、北壁乡、海岛乡、盐田畲族乡、水门畲族乡、崇儒畲族乡。

2003年7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闽政文[2003]209号),撤销松城镇,设立松城、松港2个街道:(1)松城街道办事处辖万贤、俊星、中乘、西关、龙贤5个居委会和万贤、俊星、中乘、西关、青福、墓斗、涌山、马洋、宝清、七宝洋10个村委会。松城街道办事处驻原松城镇政府驻地。

(2)松港街道办事处辖东关居委会和东关、古岭下、赤岸、利埕、松农、松渔、北岐、青岐、后岐、塔下、竹下、下村、八斗坝、佳湖、章家侗、江边、桥头、沙头、小沙、大沙、长沙、后港、水坑、利洋、岭头25个村委会。松港街道办事处驻后港村。

2003年底,霞浦县辖2个街道、6个镇、3个乡、3个民族乡:松城街道、松港街道、三沙镇、牙城镇、溪南镇、沙江镇、下浒镇、长春镇、柏洋乡、北壁乡、海岛乡、盐田畲族乡、水门畲族乡、崇儒畲族乡。

7嘉兴市王店镇的历史

王店镇名,始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嘉兴镇遏使王逵居此,"植梅百亩,聚货交易,始称王店"(《嘉禾志》)。"后簪缨相继,日渐殷庶,遂成巨镇"(《梅里志》)。至明中叶,此地"镇民之居,夹河成聚,为里者三",成为嘉兴四大镇之一。自唐至清,镇东为大彭乡,镇西为嘉会乡,镇跨两乡之间。"宣统初元,自治之议起,乃划各区以属之,名曰王店镇区"(《梅里备志》)。辛亥革命后,虽几经兵灾,仍为货物集散地,设王店镇。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由商业性城镇发展为以轻纺、家电、轻工为主的工业性城镇。

王逵喜梅,以植梅著称,故镇亦名梅里,梅汇,梅会里。镇形如长龙耸尾。镇中主街,自东而西,长达15公里,其尾街由南至北,约800米。市河居中,史称梅溪,溪沿主街西连长水塘。

王店古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彩灯、剪纸及民间工艺享誉一时,灯会是王店镇一大风俗。早在明清两代就已盛行,被誉为"禾城一奇花"。彩灯品种极多,亭灯、台灯、楼灯、阁灯、船灯、塔灯、牛灯、龙灯争奇斗艳,各显其妍。大型灯会自民国以来就有6次,分别是发国二十三年,抗战胜利,1950年,1956,1959年和1976年。著名工匠朱颂清所扎彩灯,自成一家,彩伞灯是他的拿手一绝,1934年举行的灯会中就有他的作品,还有关帝銮灯,行牌师旗灯等,深得观众赞赏。

当代剪纸艺人龚德康先生,自学成材,所创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的剪纸比赛中获奖,并被一些工艺美术馆收藏,现为中华剪纸协会会员,浙江省剪纸协会理事。

民间艺人层出不穷,著名木匠朱祥林擅长小木家具,尤精于古典家具,所制家具工艺精美,名闻杭嘉湖一带,著名雕花匠黄生有,精于刻花,浮雕,梅、兰、竹、菊。传统戏文样样精通,1959年国庆10周年时,应为南湖红船雕饰,所雕图案,花纹精工细巧。1960年被评为省级名师巧匠。1969年又雕成小红船,工艺玲珑剔透,与大红船相媲美。被评为"杭嘉湖名雕花师"。

我镇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有茶馆、书场、影剧院、图书馆、体育场、俱乐部、老年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镇业余艺术团,每年举办梅里之春演唱会,有十余名艺人多次在省、市、区获奖。各类文化艺术协会――梅里集邮协会、梅里书画社、梅里摄影协会、梅里花卉协会、王店信鸽协会等民间协会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广播、有线电视网覆盖全镇。全民健身活动深入人心,镇建有游泳池、溜冰场、门球场、篮球场、乒乓室、棋牌馆、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歌厅、舞厅、宾馆、饭店一应齐全,文化古迹存有多处,是浙江省的百强旅游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0459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1
下一篇2024-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