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次游览的经历(记叙文) 1按游览的顺序想一想:哪些景物给你留下...

写一次游览的经历(记叙文) 1按游览的顺序想一想:哪些景物给你留下...,第1张

游庐山

  ——爬三叠泉

  五一长假我和弟弟两家准备去庐山玩。一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一蹦三尺高,满屋乱跑,小鸟终于出笼了!

  来到庐山境内,道路弯弯曲曲,两旁的树给人一丝寒意。庐山的景点很多,我们百里挑一选择了三叠泉。坐缆车我最害怕了,但到庐山的三叠泉就非要坐。但它那的缆车像地铁一样,缆车像蜗牛一样慢慢的把我送上山顶。人站在上面环顾四周,大自然的美令人心旷神怡站在上面往下看,台阶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看不到头。原来,一共有一千四百多个台阶,“三叠泉台阶似长龙,蜿蜒盘旋看不到头。唉!”我不禁吟起诗来。

  爬三叠泉也是需要交另外一道小门票的。他说小孩免费,我为我是小孩而感到自豪,到大门票站时每个人都要交钱了。终于到三叠泉了。三叠泉像一位仙女在梳理自己的头发,又有点像刚出生的三个幼儿,水溅到我们脸上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凉意。它的得名是因为有三重。站在泉顶往下一看,真是太险了,我不敢再看第二眼,妈呀!我飞快的往下跑,呀!有轿子坐,但我还是刻服了自己惰性。到后,游人看到这壮观的景象都赞叹不绝。它令游人留恋往返。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呀!”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难的都被我闯过去了,那容易的我也能闯过去。爬到一半时,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下山快,下山慢……”我不禁有吟颂诗句。爬上后,我已经汗流夹背我自言自语:“真是……太……太……难爬了,累死我了!”

  这次爬山既锻炼了我的意志,又让我领悟到了大自然的气息。

桥陵一日游

 明媚的春天。一早起来,白雪打电话,我们一起去张路家。张路说:“我今天有急事不能和你们一块去了,让我叔叔把你们三个送去桥陵,好吗?”。我们有些遗憾,经过一番协商,我们三个只好踏上了征途。

  我们兴高采烈来到离县城西北三十里尧山的余脉丰山(坡头乡安王村)——桥陵,这就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走进陵区,一条宽阔的神道呈现在我们面前。神道两旁树立着雕琢精美的宏伟石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华表。华表立于神道南,首道门阙以北。左右各一。高约两丈七八,础石上雕复莲12瓣;柱身八棱形。再往前走,在神道两旁并立着一对獬豸:高和长约九尺,体态十分壮硕面容凶猛。独角,

  目,牛角,张口露齿,獠牙四枚,双翼,身腰浑圆,四肢粗短,尾下垂,上雕卷云纹。石鸵鸟立于獬豸以北,是高肉雕石刻,雕在高约六尺宽约六尺的石屏上,石鸵鸟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附翅膀上。雕琢洗练自然,栩栩如生。石人现存23尊。其中十对分布在石马以北,东西两侧。石人,古称“翁忡”石马共五对。位于神道东西两侧,马高五六尺,长六七尺,底座与马用一块整石雕成。雕刻得极为细腻。我们走完神道,便看到俩个大石狮。一东一西,好似两个守护神。继续往前走,来到山脚下,巧遇我们班的几个同学,我们好高兴,他们是从山上返回的。在我们三个的哀求下,他们终于同意陪我们再上山一次。刚上的时候,路是平的,比较好上。快到山顶的时候,路变成用石头垒成的一台一台的,很费劲。我们互相搀扶终于上到了顶端。在山顶上眺望,按照山势有曲有直。据历史记载,陵区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一门,四门分别以“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命名。歇了一会,我们便向另一个山头进发,因为一个山头与另一个山头之间有一段下坡路,而那下坡路很陡,又差不多呈80度,走起来特别危险,也特别费劲,使人提心吊胆,比上山还难。走到最后一个山头时,找不到下山的路了,我们便只好重新上,而那几个说:“不能在上了,顺着这石子路下。”而我们想:“石子路那麽陡,我们都不敢下,怎麽办?”正在大家思想不统一的时候,白昕桐杨哲张婉林他们三个便从石子路下,我,蒋彤,李斌麒,武少康辛尉娇我们几个便上山找路。上了一段,山坳中出现盘旋的乌鸦,我们好害怕,只能顺着石子路下,下的时候,那才叫刺激,我的脚,不知歪了多少次,但终归是下来了。走到山脚下,我们无路可走了,武少康说:“从这个麦子路下去,或许能找到出路。”于是,我们便从麦子路走过,走到一半时,遇到一条大蛇爬行在麦子路的上边,把我们吓得便奔跑起来。终于下到山下了,我们在一棵小树歇息起来,吃着自己拿来的食物。好高兴。我还在桥陵商贩手中买了一个十字架,我将永远带着它。

  桥陵的这一切充分说明,唐朝在石刻文化艺术上已发展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在唐十八陵中,它是规模最雄伟壮丽的。这是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艺术的骄傲,桥陵的秘密有待于我们后人去发掘。

四大神兽是古代中国传说的神兽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属于古代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四兽融入了五行和方位,以不同颜色代表:东方青色为木,西方白色为金,南方赤色为火,北方黑色为水,中央**为土。另有《淮南子》提到五龙之一的黄龙位居中央,乃四兽之长。

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故处于堂上之阴而知日月之次序,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暑。中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扩展资料

中国四大神兽的起源:

在商朝,古人就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俞),其形如龟,称玄武。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宫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

-四大神兽

满意答案 4灵:麒麟、凤凰、龟和龙 

4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4凶:混沌、穷奇、梼杌、饕餮

上古六神:白虎 玄武 朱雀 青龙 勾陈 腾蛇。

概述:

夔(kui):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禺疆:“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祸斗:“祸斗”原本是指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

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九头鸟:原名“鬼车”,长有十个脖子、九个头,据说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射掉的。那个没有头的脖子不断地滴出血,古人宣称如果九头鸟飞过,要吹灭灯火、放狗把它赶走。有些传说宣称九头鸟的每一个头拥有一对翅膀,结果18只翅膀互相挤兑、导致全都派不上用场。另外,九头鸟也被称为“姑获鸟”,这种鸟掠食人类儿童,喜好群居。

穷奇:“穷奇”是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古人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称为穷奇。

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

虚耗: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

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中国传说中的五个*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浑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传说它形状肥圆、象火一样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浑沌是《封神演义》中鸿钧道人的原型。

凿齿: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沼泽地带的怪兽或巨人。凿齿长有象凿子一样的长牙,这对长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据说凿齿掠食人类,黄帝命令后羿前往讨伐,在经过激烈的搏斗后,后羿在昆仑山追上了凿齿并且将他射杀。

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三足鸟: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中居住着三足鸟,人们敬仰太阳,三足鸟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鸟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鸟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

也有说法称三足鸟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猰貐 :那时中原一带猰貐的为害最烈。猰貐,有的书写作“窫窳”,是一只形状像牛,红色的身子,人的脸,马的脚,叫的声音像婴儿啼器的怪兽,常拿人来做它的粮食,给它残害的不知道有多少,只要一提起谁也会胆战心惊。因而关于猰貐的传说也就有种种:有人看见的瘈貐是人的脸,蛇的身子,也有人看见的猰貐是龙的脑袋或虎的爪子,总之都是神经过敏,自相惊疑罢了。

更有种传说,说猰貐本来是人的脸,蛇的身子,大约也是天上的诸神欴一,不知道为了甚么缘故,给一个也是人的脸、蛇的身子的贰负神和贰负神的一个名叫“危”的臣子共同谋杀死了,精魂不散,才化为龙头虎爪、牛身马足这般模样的怪兽的。至于那杀猰貐的贰负神呢,他自然也没有好的结困,天帝为了他妄杀无辜,便把他捆绑在疏属山(在现在陕西绥,德县),枷了右足,反缚了两手和头发,到汉宣帝时侯才有人把他从山上的石屋中发掘出来,头发和两手还是反缚,一只足上还带枷栲呢。

假如上面的传说可靠,那可怜的猰貐已经被杀一次,现在又碰见了羿这样的对头,真是太不幸了。

羿和猰貐战斗的经过,古书的记载简略,我们不知其详。但以羿射太阳的神勇来对付这种蠢兽,想来定也不会费多少力气的,所以不久羿就将它杀死,给人民除了一大害。

凿齿: 畴华之野有一怪物叫做“凿齿”。畴华,是南方一个水泽的名字。凿齿这东西,有说它是人,有说它是兽,推想起来,大约是兽头而人身的怪物。从它的嘴里吐出一只长约五六尺、形状像凿子的牙齿,这牙齿就是它最厉害的武器,没有人敢当它的锋芒。因此它就逞它蛮悍的性子,在这一带地方任意残害人民。那知羿却带了天帝俊给他的弓箭,毫不惧怕地前来和凿齿作战。凿齿知道羿的箭法厉害,心里慌,就拿了一面盾来保卫自己,但是羿,靠了他过人的勇敢和灵巧的射艺,没有让凿齿近得身来,就将它从盾的掩护下射杀死了。

九婴:羿是在北方的凶水之上把九婴杀死的。九婴大约是有九个脑袋的水火之怪,能够喷水也能够吐火,不知道那怪物激战了一场。那怪物虽然猛悍,究竟不是天神羿的对手,终于还是给羿射死在波涛汹涌的凶水之上了。

大风 :有一只名叫“大风”的鸷鸟在东方的青丘之泽为害人民。所谓“大风”,其实就是“大凤”,因为古时“风”和“凤”原来是一个字。凤也就是孔雀。这里讲的大风,就是一只大孔雀。古时在中原一带,是常有孔雀这种鸟的。这种鸟的特大者,性极凶悍,能伤害人畜。它的翅翼飞掠过的地方,总似乎常有大风伴随,因此它又作了风的象征,于是便传说它能够坏人们的房屋居舍。古人造字,就把“凤”字来当作“风”字用了。所以这里的大风,其实就是大凤,也就是一只大孔雀。

羿知道这种鸷鸟多力善飞,恐怕一箭射去还不能致它的死命,倘或带箭逃去,他日再出来为害人民,就反而费事了。因此羿便特地用一条青丝做成的绳,系在箭尾上,自己的身子则藏伏在林薮中,等候那鸷鸟低飞到头上时,一箭射去,果然正中鸷鸟的当胸。箭在绳上,鸷鸟不能飞逃,便被羿拖拉下来,用剑砍做了数段;替人民除了一方的大害。

修蛇:洞庭湖中,正有一条巨蟒在那里兴波作浪,渔夫被它弄翻船活吞在在肚子里的不知道有多少。靠水生活的人们可真惨苦极了。这种巨大蟒蛇,本领实在不可小视。据说曾有一巨蟒,把一头大象囫囵地吞在肚子里,消化了三年,才吐出象的骨,可以治心痛和肚子痛。

羿单独驾了一只小船,在洞庭湖的洪涛中巡行,找寻那长蛇的踪影。找了好半天,终于远远地给羿发现,那蛇正昂头,吐出饥饿的、火焰一样的舌头,掀排如山的白浪,向羿的小艇来。羿站在船头,拉开神弓,对准那蛇连射了几箭出去,是箭箭都中要害,蛇还不死,集聚余气一直窜到羿的船边,羿只得拔出剑来,和凶蛇作了一场猛烈的战斗,在滔天的白浪中,修蛇硕大的长躯,在羿飞舞的剑光下,被一段段地剁下。

獬 豸:乃古时候之神兽,依据「异物志」书中记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争,则咋不正者。」故其性忠直,能辨是非善恶,古代执法者,所戴的礼帽就叫「獬豸冠」,「后汉书」中亦有记载:「法冠,一曰柱后,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兽,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秦灭楚,以赐执法近呈御史服之。」

1、南京白马石刻公园详细资料大全2、灵岩寺简介3、河南巩义市有什么景点4、北宋皇陵的简介5、墨玉石的产地在哪里?6、盘点北京特色博物馆,你pick哪一个?南京白马石刻公园详细资料大全

南京白马石刻公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的湖山结合部,是中国首家以石质雕塑文物为展览主题的艺术公园。

白马石刻公园是一处收集、保存和展示石刻文物的主题公园,占地五百亩,分为西部园区、石刻园区、自然林区和娱乐园区四个部分。园内迁入南京地区散落的石刻文物100余件,其时代上至六朝,下至明清,以明清时期为主,部分为露天展示,部分则展出于其中的白马石刻艺术博物馆。

白马石刻公园与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太阳宫形成一条气势非凡的环湖景观带,最能体现南京山、水、城、林融汇一体的特色。南京市于2000年投资数千万元,兴建以古代“石刻”为主题的白马石刻公园,将部分散落的石刻文物收集到公园中,向世人集中展示南京深厚而独特的石刻文化。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南京白马石刻公园外文名称 :Nanjing Baima Park地理位置 :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西北坡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占地面积 :500余亩开放时间 :8:00-21:00景点级别 :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 :10元(学生证,老人卡半价)所属国家 :中国所属城市 :南京市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地理位置,名称由来,主要景点,公园,博物馆,公园特色,地理位置南京白马石刻公园占地500亩,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西北坡,紧临风光秀丽的玄武湖,公园设计主题定为“石刻”,将部分散落的石刻文物集中到公园中,并充分结合区内人文景观和地势地貌,集中展示了一大批原散落于南京四周、不利于保护和展示的珍贵石刻文物,精心运用碧桃等植物造景、适当以建筑小品点缀,是一座融知识性、休闲性为一体的公园,既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又有鲜明现代气息的大型城市风景园林。 白马石刻公园还是国内首家以石质雕塑类文物展览为主题的艺术公园,展示了古都南京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独具的文化风貌。白马公园是紧密联系中山陵和玄武湖的纽带,让整个钟山风景名胜区更加和谐地统一,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雄秀兼具,令您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沉浸在绿色环抱的享受之中。名称由来白马之称谓源自东汉末年秣陵尉蒋子文的神话传说。据《搜神记》记载,蒋子文,广陵(今扬州)人,汉末为秣陵尉,追逐强盗至钟山脚下,战死。 东吴初年,有官员看见蒋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马、手执白羽扇、侍从左右跟随,和生前一模一样,皇帝于是为蒋子文立庙堂,并将钟山改名蒋山。白马村、蒋王庙遗迹从此作为地名,保存至今。主要景点公园石质雕塑类艺术公园南京白马石刻公园迁入石刻100多件,其中有六朝时代的石龟2件,宋代神道石人、石马4件,其余大多为明、清石刻,代表了从宫廷到民间,从宗教到民俗,从住宅到陵墓的不同品种、不同造型,上起六朝,下至明清,几乎包括了近两千年的石刻艺术历程。汉白玉石马雕像白马公园还是国内首家以石质雕塑类文物为展览主题的艺术公园。它构思新颖,主题鲜明,内容独特,展示了古都南京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独具的文化风貌,反映了不同时代石刻艺术与文化的积淀。公园建设者将古老珍贵的文物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表明这座公园凝聚了中华民族先人与当代南京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永久的文化、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博物馆白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白马公园“石刻”主题的点睛之笔。整个石刻展览馆分室内、露天两个展区。分别展出了400多件包括距今万年以上的旧石器、内容各异的汉代画像石、六朝石佣、石龟趺、石凭几,唐代佛雕,宋元时代的石人、石狮,明代石兽、石刻画、墓志等。公园特色南京白马石刻公园,1999年由中山陵园管理局投资,设计主题为“石刻”,充分结合了区内人文景观和地势地貌,集中展示了原散落于南京四周、不利于保护和展示的珍贵石刻文物数百件,并精心运用碧桃等植物造景,形成南京首座碧桃专类园,是一座融知识性、休闲性为一体,既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又有鲜明现代气息的大型城市风景园林。不过,不为很多人所知的是,这里不仅是国内首家以石质雕塑类文物展览为主题的艺术公园,亦是南京白马石刻艺术博物馆所在地。 古人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清新的自然能使人躁动的心灵安静下来,宠辱俱忘;白马公园的石刻精华同样能荡涤人们满身的疲惫。如果您在闲暇之余到此一游,您会发现,白马公园果然名不虚传。

灵岩寺简介

这是一座具有悠久 历史 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寺,一座掩映在群山环抱之中具有深邃悠远韵味的佛教圣地,一座假如你身临其境就能感受到空灵寂静的千年古-----山东大灵岩寺。它堪称是宗教的圣地,文物的宝库和艺术的殿堂。

灵岩寺坐落于泰山西北麓,方山之阳的崇山峻岭之,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北现存最大的一座完整寺院,更是 历史 上重要的禅宗修行道场。灵岩寺依山就势,参差错落,古树参天,殿宇辉煌。唐朝宰相李吉甫在《什道图》中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称为域内四绝。而灵岩寺为四绝之首,成为黄河流域最负盛名的佛教圣地。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后赞曰:灵岩为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

现今的灵岩寺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的4a级 旅游 景区,更是在1987年与泰山一并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单位。

寺内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景优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中国唯一的密檐楼阁式砖塔辟支塔;以及被称为“露天的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墓塔林。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351年,由高僧朗公创建,兴于北魏,盛于唐宋。鼎盛时寺内有两千多僧人,禅房五百多间,从宋代开始寺院住持就有皇帝钦定。自古就有“世人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灵岩”之说。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曾率领众多人马在灵岩寺驻跸十多天;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八来灵岩,留有诗文一百多首。

千佛殿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内供养千佛而得名。殿内最为观光者和专家们称道的是殿两旁的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民国十一年梁启超先生看后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罗汉像皆坐处于八十厘米高的砖砌束腰坐上,身形比真人略大一些,他们站起来的身高大约在一米八五到一米九零之间。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罗汉像时打破了传统的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保持了一定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见心,重点刻画罗汉像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接近生活。罗汉像衣服的褶皱纹理处理的也非常自然流畅,面部表情生动逼真,就连喉结、锁骨、手上的青筋脉络都清晰可。,1982年在对罗汉像进行维修时还发现,他们腹腔内有用丝绸做成的五脏六腑,和真人比例完全相同,刘海粟赞其为: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他们当时都是用普通的黄泥塑造而成,事先做出木质骨架,再用芦苇和谷草做成基本雏形,然后压大泥,素质胚胎。阴干后再施以彩绘,用点、刷、涂、描等技法敷彩,画出细部,眼睛嵌入琉璃珠,使之生动传神。

殿外东南山上有一身披袈裟手拄禅杖,若若一老僧的石头。传说这就是灵岩寺创始人郎公的化身,后人称其为朗公石。

济南以泉城闻名天下,同样大自然也赋予了灵岩寺山泉洞石的秀丽景观。其中,五步三泉的由来在千年古刹的 历史 衬托下更是富有浓重的传奇色彩。

相传在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法定高僧来此建寺时,有青蛇引路,白虎驮经。走着走着,只见陡壁四起,无路可行,于是法定禅师就地面壁而坐,,七七四十九天,感动了太阳神,把山崖射穿。通过洞穴形成光束,为法定指路。来到山脚下,遇到一打柴的老者,法定询问水源,老者不语,只用手一指,面前有双鹤飞起。顺着双鹤飞起的地方涌出,两眼泉,这就是白鹤泉和双鹤泉。法定非常高兴,用禅杖往地上一拄,随之泉水突趵,这就是今天的卓锡泉。因三泉相距不远,故称五步三泉。

离卓锡泉不远处就是袈裟泉。因泉旁立有一形似袈裟的铸铁块而得名,泉眼旺盛,泉水四季不断,为寺院主要饮用水源。相传是法定祖师建寺时就地涌出的。

山不在高,有泉则灵。灵岩山上不仅岩奇洞幽,更有多处终年不息的名泉,比如:甘露泉、檀抱泉、印泉等等。

徜徉在雅静林中,曼妙灵动的琴音,让人不禁心旷神怡。在这悠久的古刹之中更是有了这一眼眼泉水,一段段传奇,才使得灵岩寺在 历史 的变迁中依然保持着她那份娟秀的气质。

所谓无塔不成寺,辟支塔时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创建于宋淳化五年即公元九九四年,采用囤土的方式历时六十三年建成,其工程之浩大,结构之复杂,不言而喻。此塔是一座八角九层五十四米高的密檐楼阁式砖塔,塔下基座为石柱八角,每角都雕刻有一转角托塔力士。塔基八面浮雕,雕刻的是古印度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故事。塔身以青砖砌成,各层皆施以腰檐。一至四层塔内有台阶,可以拾级而上,五至九层为实心,_塔须沿塔的外檐左转九十度进入上层门洞。塔顶置有铁质塔刹,由仰月、露盘、宝珠组成。塔顶有八尊金刚力士拽着八条铁链,在塔内延伸的地下,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诗人曾巩曾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之灵塔冠层峦。

灵岩寺的墓塔林是寺院历代高僧的墓地。现存北魏至明代的墓塔一百六十七座,墓志铭碑八十一通,是中国目前现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墓塔林。塔形各异,基本分为六种形状:钟形塔、鼓形塔、方形塔、亭阁式塔、经幢式塔以及喇嘛塔。墓塔本身就是一座石雕,每座塔都有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的浮雕尤为讲究,除了托塔力士、兽狮、__之外,还有反映民间生活情趣的内容,石塔雕刻精美,布局合理,神态逼真,堪称一座罕见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

位于塔林最高处的是灵岩寺第三代主持慧崇高僧的墓塔,建于唐天宝年间,为石结构单层石塔。塔顶出檐两层,门上雕刻有狮门、妓乐、飞天等精美浮雕。它有三个门,南门为正门,东西两侧为假门,东边雕刻的是一位手拄禅杖的老者推门而入,西边雕刻的是一人手持明灯走了出来代表世人通过修行,百年之后往生极乐世界,获得重生。

一座完整的墓塔一般有石塔、供桌、香炉、墓志铭碑四部分组成。碑文字记载着高僧大德的生平修为。塔林中唯一的一座砖塔是灵岩寺第二代开山祖师法定高僧的墓地,整个塔林以他为中心往两边建。

塔林见证了灵岩寺发展的兴衰,置身其中,让人不仅感叹古代能工巧匠们的智慧以及寺院历代高僧大德的无上修为。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大都建在风水宝地。灵岩寺植被茂盛,古树参天,古诗中就有:灵岩奇异出尘寰,压尽江南万重山的美誉。寺内百年的古树随处可见,上千年的古树达到八百多棵,历经千年风霜,他们仍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北方极其罕见的青檀树,这株青檀生长在门洞之上,根部盘根错节,生长的非常茂盛。远远望去,犹如一朵朵祥云,被人称为千岁云檀。连着树枝,看上去又像孔雀开屏,又名凤檀。

灵岩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历代文人雅士、重臣名流接踵而至,纷纷留下墨宝。为灵岩寺留下了许多华章和大量碑碣,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大书法李邕的《灵岩寺颂碑》文物价值最高。

每年的正月初一,许多有缘之人汇集到这里,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祈求平安幸福。从各地赶来的信众和游客随僧团团一同礼拜祈福,寺内钟鼓齐鸣,香烟缭绕,诵经如唱,祈福纳祥。现在一年一度的新年祈福法会已经成为灵岩寺大型的佛教盛会。

法会按照传统的佛教仪规举行,清静安和,避免了世俗的喧嚣与功利气息。“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一声声悠扬的钟声,满载着的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

四季轮回,岁月流逝,唯有维和的古刹依然飘着幽幽的清香,那悠远的钟声不断诉说着往日的故事。灵岩寺如端坐的高僧,在这深邃静默之中,记忆着既往,关注着今生,牵念着将至。是一座名符其实的人文仙境,佛教圣地。

灵岩寺不仅自然风景优美,而且服务设施完善。现有高中档宾馆五处,宾馆建筑古今结合,环境舒适优雅。寺内佛教氛围浓厚,是您静心、禅修、 旅游 、度假的理想场。,现在灵岩寺正以它悠久的 历史 文化和浓厚的佛教氛围,欢迎八方宾朋的到来。

河南巩义市有什么景点

竹林长寿山、康百万庄园、浮戏山雪花洞、杜甫故里、北宋皇陵、青龙山慈云寺、偃月古城。

竹林长寿山是中原地区面积大、种类多、观赏周期长的红叶观赏胜地,主要包括北山公园、南山游园、龙龟山、五连池等景点,游览耗时约2小时。结束后前往风情古镇就餐,风情古镇位于竹林景区内,集民俗演艺、手工作坊、特色小吃、非遗展示、民宿客栈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富甲十三代,兴盛四百年”的康百万庄园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16万余平方米,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取“金龟探水”之势,被誉为中原古建典范。其家族独特的“留余”思想和极富远见的管理制度,至今都有非同寻常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浮戏山群峰逶迤,嵯峨耸立,夏季气温18-24度,森林覆盖率达89%,拥有中原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各具特色的洞穴100多个。著名的雪花洞四季恒温147度,拥有173米的雪花长廊和非常罕见的石葡萄、石珊瑚、雪花石,有“天下第一雪花洞”之称。

杜甫故里位于巩义站街镇,背依笔架山,是诗圣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景区由诗歌展区和诗人展区两部分组成,诠释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爱国主义诗人。

规模宏大的北宋皇陵是我国现今保存完整的两大帝王陵墓群之一,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绵延占地156平方公里,其石刻造像群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露天石刻博物馆。

青龙山慈云寺古称霍山、天陵山、其山势陡峭、峰峦高耸、悬崖比例,后寺河千回百转穿山而过,玲珑的山势和林石、泉水相映成趣,景色优美。群山环抱之中坐落着千年古刹慈云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寺庙,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取经归来曾在此讲经说法,被称为“华夏作寺之始”,有“少林共祖、白马同乡”之誉。

偃月古城以巩义石窟寺为依托,以河洛文化为底蕴,建设有文化街、景观街、美食街、民俗体验街、非物质文化展示街、河洛文化墙、戏曲广场、大舞台、中心广场、佛山禅湖等内容。

巩义为"郑州-巩义-洛阳工业走廊"核心城市之一。1992年以来综合经济实力连续22年位居河南省县域首位,连续13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名列全国第39位;2011年确立为河南省直管试点县市,巩义市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文明城市等。

北宋皇陵的简介

宋朝北宋皇陵从宋太祖乾德六年开始兴建,陵园总面积曾达到25平方公里,经过千年来的无数劫难后,只有遗址尚存。这些散布的田野之上的近千件石雕像,是研究北宋王朝的珍贵资料。

在今天的巩义博物馆里,北宋时期的文臣、武将的石雕人头像有很多,它们虽然年代久远,但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为研究北宋的石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北宋皇陵的石雕技术水平之高是其它陵寝无法比拟的,这里的石刻造像群称的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露天石刻博物馆。

除皇陵外,巩义还有亲王、公主、皇子、皇孙及诸王夫人墓144座,名将功勋墓8座,帝室宗亲陵墓约千余座。从公元963年开始营建宋陵,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的皇家陵墓群,堪称为露天艺术博物馆,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艺术的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宋陵有庞大的石刻群,虽经破坏散失,至今尚有941件。这些石刻群,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宋代石刻群,它是研究宋代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另外,宋陵有不少碑碣,出自名人之手,也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各陵园都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围绕陵园还建筑有寺院、庙宇和行宫等。陵台植松柏,横竖成行,四季常青。陵园内种松柏,陵区四周种植枳橘。

墨玉石的产地在哪里?

墨玉是一种珍贵而稀有的自然资源,仅产于陕西省富平县北部山区,其色重质腻,纹理细致,漆黑如墨,光洁可爱,极负盛名,其硬度为Mohs4o左右,素为治砚、刀工之上佳珍料,古人将其与钻石、宝石、彩石并称为“贵美石”。

富平墨玉自秦汉时即有开采,据县志载“县北产矿石,诸郡县采者群至,可镌字、琢磨,人号墨玉”也是我国著名的“石刻之乡”。富平墨玉及其作品在中华文明历史上也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被称为中国最大石刻艺术宝库的西安碑林、馆藏l 700多件文物,其中80%以上为富平墨玉所制,秦李斯的《峄山刻石》,东汉合阳的《曹全碑》,欧阳询的《皇甫诞碑》,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更是堪称镇馆之宝,时至今日,省博物馆无论是碑石复制,还是当代名家书法刻石,石料均取自富平,并由富平民间艺人雕刻。

陕西中部的八百里秦川,被称为“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那一件件大型雕群,数量繁多的各类石刻、造像、拴马桩,从桥陵高15米,重40吨的华表,到乾陵前神秘的无字碑,还有国之瑰宝的“昭陵六骏”均是富平墨玉所制,清代翰林李因笃在其《唐陵墨玉》中写道:巨碛崔嵬百万层,唐家中叶起诸陵,青岑墨玉旋随辟,篆籀光芒到处征。

盘点北京特色博物馆,你pick哪一个?

最近“失恋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胜地,很多人即使没去过也在朋友圈“逛”过。提起博物馆,大家想起的大多是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但北京其实还有很多特色博物馆,今天就来盘点一下,看看你去过几个?

失恋博物馆

资料图,影友:三月溪 摄

在崇文门地铁站附近的国瑞购物中心地下二层,一家新开业的“北京失恋博物展”吸引了很多群众前来参观。“失恋博物馆”以“失恋”为主题,通过展品和创意场景引领观众走入“失恋”阵线,与观众一起分享关于“失恋”的故事。

拾光影像博物馆

资料图,程功 摄

空竹博物馆

资料图,张风 摄

资料图,赵莹莹 摄

在西城报国寺旁,有国内首座空竹主题博物馆。空竹博物馆占地面积非常小,200平方米的一座四合院内,三个厢房就是全部的展示区,四合院的院门也背离大街,前来参观的人更是稀少。空竹是老辈儿的玩意儿,如今可能只有老辈儿的人会耍了。对“老北京”这一绝活感兴趣的不妨去参观一下,多了解一下传统民族文化。

民族博物馆

资料图,曲经纬 摄

如果想对中华的民族文化多一些更深的了解,和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来次更亲密的接触,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葡萄酒博物馆

资料图,阎彤 摄

葡萄酒博物馆位于北京海淀,占地面积约6000平米,整个博物馆将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追溯葡萄酒的起源和 历史 ,特别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的发展历程。通过展览展示,让大众了解葡萄酒,享受葡萄酒。

石刻博物馆

资料图,武亦彬 摄

资料图,赵莹莹 摄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五塔寺村24号,是一座陈列北京地区石刻文物的专题性博物馆。石刻博物馆的露天陈列,按内容、功用分为八个居区,展出历代石刻文物计500多种,加上库藏的历代石刻,共计千余种。

自来水博物馆

资料图,谢宇航 摄

自来水博物馆位于东城区东直门外大街甲6号院清水苑社区内,是我国第一座给水专业的技术博物馆。馆内展出了人类用水的 历史 ,介绍了水的基本知识,讲述了水资源的珍贵,阐明了水是生命之源,叙述了自来水的生产过程,讲解了给水技术的要点,宣传了节约用水的知识,展示了我国近代给水事业的发展过程。让市民通过参观真正理解“自来水来之不易”和“自来水不自来”的道理,强化市民的节水意识和自觉缴纳水费意识。

大戚收音机**机博物馆

资料图,相旭阳 摄

北京大戚收音机**机博物馆,位于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环岛东500米赛格斯大厦,是一家展示收音机、**放映机的私人博物馆。 经过近十年时间,已收藏不同类别、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生产的各种收音机和**机及其相关藏品三千余部。

北京特色的博物馆肯定不止文中提到的这几个,你还知道哪些主题的博物馆吗?这个周末,打卡约起来!

  中国古代的异物、怪物简介2008-06-26 12:44◇ 化 蛇 ◇  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 英 招 ◇  人面马身(人头马?),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 玄 蜂 ◇  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蛰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 青 牛 ◇  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 呲 铁 ◇  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 山 臊 ◇  山神,人脸猴身,(一手)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 火 鼠 ◇  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 商 羊 ◇  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 讹 兽 ◇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 民鸟◇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 钦 原 ◇  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种巨蜂)。蛰兽兽死,蛰树树枯。《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 钩 蛇 ◇  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水经注(若水)》有载。  ◇ 远 飞 鸡 ◇  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洞冥记》有载。  ◇ 腓 腓 ◇  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养之可以解忧愁。《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 诸 犍 ◇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 混 沌 ◇  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 应声虫 ◇  居于人腹。宿主每发声,腹中便有小声效之,且会越来越大。以雷丸可治。《续墨客挥犀》、《隋唐嘉话》有载。  ◇ 庆 忌 ◇  又名要离。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乘**小车,日驰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报信(亦有捉鱼之说)。历史上也有人名(吴王僚子,猛将)、塔名为此。《管子(水地)》、《太平预览》有载。  ◇ 并 封 ◇  类猪,黑色,前后皆有头。《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周书(王会)》有载。  ◇ 夫 诸 ◇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三经)》有载。  ◇ 当 康 ◇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 山 蜘 蛛 ◇  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南部新书》有载。  ◇ 鸣 蛇 ◇  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 南 海 蝴 蝶 ◇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岭南异物志》有载。  ◇ 幽(安鸟)◇  类似有条纹的小猴子,经常发笑,看见人则躺倒,因叫声得名。《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 狸 力 ◇  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 马 交 ◇  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一说可御兵。《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小问)》、《周书(王会)》有载。  ◇ 孰 湖 ◇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应该很适合作坐骑)。《山海经(西次四经)》有载。  ◇ 媪 ◇  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搜神记》、《晋太康地志》有载。  ◇ 患 ◇  身长数丈,类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脚于土中,虽在动却不移开。唯灌酒能消。因为其为忧伤之气所聚,酒能忘忧,所以可消。《搜神记》有载。  ◇ 鬼 车 ◇  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此疑个例)《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有载。  ◇ 九 婴 ◇  水火之怪,可喷火吐水,为羿所杀。《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 飞 廉 ◇  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或是操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楚辞(离骚)》有载。  ◇ 飞 诞 鸟 ◇  鸟,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胶,用其洒在树上粘取飞禽食用,亦有时用其喷射,百发百中。《广博物志》有载。  ◇ 九 尾 蛇 ◇  巨蛇,体有鳞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铁碰撞之声。尾端有小孔,会喷射,如枪弹,中者非死即残。《续子不语》有载。  ◇ 奚 鼠 ◇  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为御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声可以传千里,它的毛发可以召集鼠类。《神异经》有载。  ◇ 傲 因 ◇  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 吼 ◇  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虎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偃曝馀谈》有载。  ◇ 横 公 鱼 ◇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神异经(北方荒经)》有载。  ◇ 傒囊 ◇  象小孩子,见到人就伸手牵引,但人一到它住的地方就立刻死去。《搜神记》有载。  ◇ 风 狸 ◇  别名风生兽。似貂,青色。火烧不死,刀砍不入,打之如打皮囊。用锤击其头数千下方死,但只要其口入风立即复活。用菖莆塞其鼻方可杀之。其溺可入药,其脑和菊花服满十斤可寿五百。《抱朴子(仙药)》有载。  ◇ 角 圭 / 角 虎 ◇  又名任法兽。如羊,一角,青色,性忠直。看见有人相斗就触理亏的一方。皋陶曾用其断案。《诉异记》、《神异经》有载。  ◇ 委 蛇 ◇  又名延维。人首蛇身,有两头,紫衣朱冠,和车辕长度相当。厌恶雷声,闻之则捧首而立。见则能霸天下。《山海经(海内经)》有载,《庄子(达生)》则说齐桓公曾见之。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则说此为人首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神象。  ◇ 契 俞◇  兽中最大者,龙头马尾虎爪,长四百尺,善走,以人为食。遇有道之人则隐藏,遇无道之人则食之。《尔雅(释兽)》有载。  ◇ 魍 魉 ◇  木石之怪,亦有说为山川之精。状如三岁小孩,红眼长耳,赤黑色,喜欢模仿人声用以迷惑人。《国语(鲁语下)》、《说文》有载。  ◇(鼠勺)犬◇  类狗,能飞,食虎豹。《周书(王会)》有载。  ◇ 率 然 ◇  五彩蛇,亦有说为两头。人物触之,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孙子兵法》中‘三军势如率然’即为此蛇)《神异经(西荒经)》、《博物志(异闻)》有载。  ◇ 鲲 鹏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  ◇ 鬼 母 ◇  南海小虞山,有鬼母,能产天地鬼,一产十鬼,朝产之,暮食之。《述异记》  ◇ 神 鸟 帝 江 ◇  天山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山海经》  ◇ 恒 山 神 鸟 ◇  恒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四海,悲鸣而送之。《艺文类聚》  ◇ 海 中 大 蟹 ◇  昔有海商海中行,遇洲港,林要茂甚,乃维舟登岸,息于水旁,半炊而林没,钯断缆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山海经补注》  ◇ 龙 鱼 ◇  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鲤),一日虾,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山海经》  ◇ 犼(超强) ◇  形类马,长一二丈,有鳞片,浑身有火光缠绕;会飞,食龙脑,极其凶猛。与龙相斗时,口中喷火,龙即不敌。有人尝见一犼独斗三蛟二龙,斗三日夜,杀一龙二蛟方毙。《诉异记》有载。  ◇ 车 马 芝 ◇  名山生神芝。上品车马形,中品人形,下品六畜形。食之有说可不死;有说可乘云而行,且有云气覆之。《太平御览》、《博物志(物产)》有载。  ◇ 影 木 ◇  一种植物。白天看它,一叶百影;花会发光,夜晚就如星星一般。万年才结果,果如瓜大,青皮黑子,食之则身轻。《拾遗记》有载。  ◇ 讹 兽 ◇  古仙人名。常在槐山上采药。喜欢吃松子,身上有毛,有七寸长。能在空中飞,能追上奔马。据说曾经把松子给尧吃。当时服用松子的人,都活了三百岁。《搜神记》有载。  ◇ 乖 龙 ◇  厌烦行雨,到行雨之时便四处逃逸,藏在人身上,或古木大柱,或楼台厅阁;逃避雷神的追捕。如果在旷野,无处逃避,往往钻入牛角,牧童往往因为受此牵累,被雷震死。《兰亭夜话》有载。  ◇ 牛 鱼 ◇  形如小牛,毛色青黄,喜欢睡卧,受惊动声如大牛,可传一里。把它的皮悬起,潮涨则毛起,潮退则毛伏。《博物志》、《太平御览》有载。  ◇ 云 阳 ◇  山中有会说话的大树,并非树的缘故,而是因为树精云阳。正确叫出它的名字就无事了。《抱朴子(登涉)》有载。  ◇ 洞 冥 草 ◇  一种植物。会发光,折下枝条可以用来当火把。可以照见鬼物。可服食,常食之身体亦会发光。《洞冥记》有载。  ◇ 帝 江 ◇  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沌无面目,识歌舞。《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 酸 与 ◇  鸟类。形状象蛇,四翼六眼三足。自呼其名。现之则该地有恐慌。《山海经(北次三经)》有载。  ◇ 辟 疟 镜 ◇  尝有陈姓人家,有祖传古镜一面,直径大约八九寸。凡是患疟疾的人,用它照自己,必然看到自己背上有一模模糊糊,面目不清的东西附着。此物一被照到,立刻象受惊一般,突然消失,病就好了。猜测此物为疟鬼,羞于见己,故遁。世间称此为宝。后来有兄弟分家,将此镜一分为二,再照疟疾,不复见鬼。 《庚己编》有载。  ◇ 玉 红 草 ◇  据说食它的果实会醉三百年,然后再醒来。 《尸子》有载。  ◇ 龙 的 分 类 ◇  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璃龙。《广雅》有载。  ◇ 蜮 ◇  生于山溪中。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气射人影,所中之出发疮,不及时医治则死。《博物志(异虫)》有载。  ◇ 如 何 ◇  大树。三百年一开花,三百年一结果。花色朱,果实正**。高五十丈,叶长一丈,宽二尺多。果实有核,形状象枣子,长五尺,宽也差不多。用金刀切则味酸,用芦刀切则味苦。食之则有地仙之能,不畏水火,不畏白刃。《神异经(南荒经)》有载。  ◇ 毕 方 ◇  木精 ,如鸟,青色,赤脚,一足(有说两足一翼),不食五谷。见则邑有讹火(有说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为黄帝卫车之神鸟(有说为致火之妖物,俗称火鸦)。《山海经》、《神异经》、《淮南子》俱有载。  ◇ 彭 侯 ◇  吴朝建安太守派人砍大樟树,没砍几斧,突然有血出。树断,有一人面狗身(有说无尾)的东西跳出。太守说此为彭侯,杀了烹食,味道象狗。《搜神记》有载。  ◇ 多 即 ◇  形状象狼狗。红嘴红眼白尾,一出现该地就有火灾。《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 白 鹿 ◇  瑞兽,常与仙人为伍。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色白。《太平御览》有载。  ◇ 龙 刍 ◇  草名。马食之,一日千里。古语云’一株龙刍,化为龙驹。’穆天子尝以此养八骏。有说为龙的口水所化。《诉异记》有载。  ◇ 重 明 鸟 ◇  尧在位七十年,有秖支之国,献重明之鸟。能捕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拾遗记》  ◇ 虫 为 ◇  川水之精。一头两身,类蛇,长八尺,呼其名,可取鱼鳖。《管子(水地)》有载。  ◇ 药 兽 ◇  神农时,白民进药兽。人有患病就用白民所传的不明语言告之。兽就到野外衔草回,以此草服之,病就痊愈。有说黄帝叫风后整理其资料,传后世。《芸窗私志》有载。  ◇ 计 蒙 ◇  人身而龙首,经常出现在有水之处,伴随其必有狂风暴雨。(与后世传说中的龙王很像,应为其原型)《山海经(中次八经)》有载。  ◇海蜘蛛◇  生于海岛中。如车轮般大,身具五色,吐丝亦粗,虎豹触之亦不得脱,其毙而食之。《香祖笔记》有载。  ◇麒麟◇  麒为公,麟为母。麋身牛尾一角。不履生虫,不折生草。虽然很强却不为害,谓之仁兽。祥瑞之物。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说文》、《礼记(礼运)》有载。  ◇白□◇  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墨客挥犀》有载。  ◇虎鹰◇  飞鸟。身大如牛,翼广二丈余,能捉捕虎豹。《墨客挥犀》有载。  ◇照海镜◇  圆形,围长二尺余,外圈绀色,似玉非玉;中间为一白石突起,透底空明,似晶非晶。可在百里之外照见怪鱼及一切礁石,以利回避。《续子不语》有载。  ◇龟宝◇  希世之灵物。尝有海客得一如婴儿拳大小之琉璃瓶,内有一寸长之小龟,在不停转动,但瓶口极小,不知如何进去的。但立刻为众龟所围,不得脱,只得弃之,龟群方散。有识者称其名龟宝,福薄之人遇而不可得;如得而藏于家,则必得宝藏。 《虚谷闲抄》有载。  ◇蛮蛮◇  鸟。形状象野鸭,只有一只翅膀,一只眼睛,要两只鸟合起来才能飞翔。它一出现天下就发大水。《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强良◇  嘴里衔蛇,手中握蛇。虎头人身,四蹄足,长手肘。《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载。  ◇玉桃◇  光明洞彻而坚荧,须以玉井水洗方可变软食之。服之可长生不死。 《诉异记》、《神农经》有载。  ◇谢豹◇  为杜鹃之别名。但有一虫亦名之。此虫圆如球,类虾蟆。见人就以前足遮头,象害羞一样。能钻地,速度很快。但有时在地上听到杜鹃的叫声就脑裂而死。 《虫经》有载  ◇酒泉◇  西北荒中有酒泉,其水若酒,酒味美如肉,清如镜。其上有玉杯,喝一杯又有一杯出。该泉和天地同,永无干涸之时。有说饮此酒者,与天地同寿。《神异经》有载  ◇九尾狐◇  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食人。吃之不蛊。但其后被赋予象征子孙繁息之意,成为瑞兽,与白兔、蟾蜍、三足乌并立与西王母座旁。可惜最终受小说及民间传说所累,又变回了高等妖兽。《山海经(南山经)》有载  ◇浮游◇  共工的臣子。据说战败后自己投水而亡。其状如赤熊,经常带来不祥。在厅堂上见到则称霸天下的人死,厅堂之下见到则平民受到惊骇;在门附近见到则近臣有忧,在庭园里见到则没什么大碍。晋平公尝夜梦其窥屏,乃病。子产言其窥屏只病而无伤。因其为颛顼所败,又为共工之臣,故祭颛顼共工可愈。 《古文琐语》有载。  ◇蔓金苔◇  晋朝时,有邻国向宫中敬献一种叫做蔓金苔的苔类植物。其色如金,宛若无数只荧火虫聚在一起,体态有如鸡蛋一般。若将它投入水中,则蔓延于水波之上,所亮闪烁夺发出的光目。因此,也有人称”夜明苔”。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藤花◇  形似菱菜。朝紫,中绿,午黄,暮青,夜赤,五色变幻。《异苑》有载。  ◇肥遗◇  如蛇。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山海经》有载。  ◇能◇  传说为鳐死后所化,三足鳖,尾有分支。食之无蛊疾。《山海经(中次十一经)》有载。  ◇风狸杖◇  有得之者,禽兽随指而毙;有所欲者,指之如意。《岭南异物志》有载。  ◇华盖◇  黄帝与蚩尤战时,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停在其头上。因其有花卉之象,故称为华盖。 《古今注》有载。  ◇蛇衔◇  昔有百姓耕地,看到一只伤蛇在边上。另一只蛇衔一草覆于伤处,隔日伤蛇愈。后用其草治疮,皆灵。此草本无名,以其事而得名。《异苑》有载。  ◇天鸡◇  北海大鸟,其高千里,左足在海北边,右足在海南边。其毛苍,其嘴赤,其脚黑,以鲸鱼为食。震动翅膀飞翔时,声音如雷如风,震动天地。 《神异经》有载。  ◇雨工◇  柳毅曾经看到一个妇人在牧羊,问之。妇人答:“此非羊,雨工也。”再问:“何谓雨工。”答:“雷霆之类也。” 《异闻集》有载。  ◇怀梦草◇  似蒲,色红,白天缩在地里,夜晚才露出地面。怀着它的叶子可以知道梦的吉凶,立刻灵验。  汉武帝思李夫人之容不得,东方朔献此草,帝怀子,夜果梦之。 《洞冥记》有载。  ◇养神芝◇  秦皇时,旺死者众。有鸟衔草覆于死人面,立刻复活。秦始皇派人拿此草给鬼谷子看,回曰:“此乃祖洲不死草,生在琼田中,叶如菰,不丛生,一株可活千人。”《洞冥记》有载。  ◇不尽木◇  生于南方炎火山中。火灭时生出枝条;火一起,枝条立刻掉光。用此木为柴,不会有灰。此′尽′同′烬′。《诉异记》有载。  ◇游仙枕◇  色如玛瑙,温温如玉,其制作甚朴素。若枕之,则十洲三岛,四海五湖,尽在梦中所见。 《开元天宝遗事》有载。  ◇续弦胶◇  凤喙及麟角合煮作膏。此胶能续弓弩已断之弦,刀剑断折之金。用此胶续之,以力士破之,别的地方断,它续之处,始终不断。《十洲记》有载。  ◇丹鱼◇  此鱼浑身发赤光如火,割其血涂足,可履水如平地。《诉异记》、《水经注(丹水)》有载。  ◇水虎◇  类三四岁小孩,浑身有鳞甲,箭射不入。夏天时喜欢在岸边晒太阳。漆头似虎,爪往往没在水中,只露出漆头。小孩不知道,去逗弄,就会被杀。《水经注》有载。  ◇返魂树◇  击打树身,会发出类群牛吼的声音。用它的根心在玉釜中煮,在用微火煎到如黑稠状,以之为丸,叫惊精香,又名返生香。死者闻香气乃活。《十洲记》有载。  ◇马见愁◇  西域异兽。如犬,含水喷马眼,则马瞑眩欲死。故凡马都畏之。用其皮编为鞭,手扬马走,谓之不须鞭。《采兰杂志》有载。  ◇周穆王之八骏◇  按《穆天子传》说法只是以毛色划分之骏马, 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璸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  ◇罔象◇  水怪。如小儿,赤爪,大耳,长臂,食人。《尸子》、《庄子》、《国语》俱有载。  ◇混沌◇  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浑沌◇  浑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浑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饕餮◇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吕氏春秋先识》云:“周期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麃(号鸟)”,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  ◇穷奇◇  兽名。《山海经海内北经》:”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又《西山经》:”帮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豺狗。是食人〃。《神异经西北荒经》:”西北有兽焉,状似虎,有翼能飞,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抱朴子内篇杂应》:”后有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  ◇梼杌◇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尺,人面虎足,口牙,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蚩尾◇  又名螭吻。海兽也,喷浪即降雨,能辟火灾。后世有设其像于屋脊之举。《名义考》有载。  ◇冰蚕◇  长寸,黑色,有角有鳞。在霜雪之下作茧。长一尺,其色五彩。其丝水火不侵。《拾遗记》有载。  ◇神人类◇  禺号:东海海神,人面鸟身,耳挂两条黄蛇,足踏两条黄蛇。  禺京:禺号的儿子,人面鸟身,耳挂两条青蛇,足踏两条红蛇。风神兼北海海神。  旱魃:热神,身着青衣,头戴青帕,面容冷漠。性别是女的。  祝融:火神,兽身人面,驾两条火龙。  共工:水神,蛇身人面红发,驾黑龙。乃祝融玄孙。  后土:土神。  噎鸣:时间神。  句芒:木神,又名重,鸟面人身,驾两条龙。  神荼,郁垒:冥府之神,居东海桃都山。  不廷胡余:南海海神。  烛阴:钟山之神。  帝台:中山大神。领中山之地。  西王母:人身豹尾虎齿,乱发蓬松的头上精心地别着一支玉胜。大神,居西方之玉山。  英招:人面马身,背长双翅,通体虎纹。  陆吾:昆仑山神,人面虎身九尾。  开明兽:昆仑山神,身如巨虎,九头,每个头都有一张人面。  离朱:昆仑山护树神。眼睛最明亮。  长乘:赢母山神。  帝江:天山神,六脚四翼无头。  瑶水:型如牛,八足马尾,两个脑袋,喊叫地声音象鸣号筒,他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有战乱。  白泽神兽:将天地间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精怪奇物描述出来的神兽。  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头生坚角,耳旁毛发直竖如剑,以沙石金钱为食。  魑魅:人面兽身四脚的怪物,以柔媚的女儿声迷人。  神辉:人面兽身,独脚单手,能以催人入眠的哈欠声迷人。  魍魉:象三岁小娃娃,通身黑里透红,长耳红眼,长了一头乌黑的长发,能用呀呀学语的童声迷人。  风伯飞廉:鹿身雀首,头生尖角,通身豹纹,尾如黄蛇。  雨师屏翳:形如寸细蚕,背生鳞翅。  夔牛:牛形无角,灰身一足,进出海水,必定有大风雨伴随,双目如日月般明亮,吼声如打雷震惊天地。  雷兽:龙身人头,肚大如鼓,每自拍打肚腹,便放雷。  肥遗:六脚四翅的蛇,当人们看到它在天生翱翔的时候,地上就会发生可怕的旱灾。  柃柃:牛形虎斑纹,鸣声似人呻吟,它一出现就会发生大水灾。  蜚:牛形白脑袋,一只眼,尾似蛇,它经过水水干枯,经过草草枯萎。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瘟疫。  毕方鸟:象鹤,轻身白嘴,红斑纹,一只脚,它出现在哪,哪就会发生怪火。  酸与鸟:象蛇,四翅六眼,三只脚,见到它的地方就会闹恐慌。  玄丹山的五色鸟:人脸长发,栖息在哪,哪里就会有亡国之灾。  ◇吃人的怪兽◇  诸怀:四角,象牛大耳,嘴形状怪。  麃鹗:象长腿大狗,眼长在前脚后面。  穷奇:牛形红身,人面马脚,叫似婴儿啼哭的怪物。(跟黄帝有血缘关系)  浮游:人面兽身有翼,身披红毛,常浮游水上,善兴风作浪。  相柳:九头怪物,天界第四次大战结束后与共工不知所踪。  腾蛇:忘记了。  凿齿:人身兽首,口生六尺长的凿刀般的利齿的怪物。  修蛇:又名巴蛇,身长百丈,黑身青首,一口可以吞下一头大象。  强良:嘴里衔着蛇,手里握着蛇,人身虎头,有很长的手。  日猋:长居地心烈岩,暴躁凶狠,浑身如烈日煞白,足迹到处,裂地焦土。群火中凶芒。  魍狐:狡猾奸诈,占有欲强,**昧火能僵化所有生命。代表群火中之惑昧。  尚飨:贪嘴暴食,可吞天地,口喷腐蚀性的紫光,可溶解坚矿金鉴。代表群火之贪芒。  螟蛟:愤世嫉俗,凶性爆发青色烈火,蒸云化雾,损害天地干旱连年。代表群火之怒火。  金鳌:水陆双栖,内容玄寒,深蓝之光能凝固万物成冰。代表群火中之冰寒。  凫鷩:疯狂妄为,熊熊烈火无孔不入,催发火山天灾,令生灵涂炭。代表群火之狂焰。  貔貅:嗜杀残暴,双目照射红光,高热令万物化成灰烬。代表群火中之血光。  崔嵬:生于阴暗,讨厌光明,暗黑邪芒蚕食日月之辉,遮天蔽地。代表群火中之黑暗。  狡猊:怨毒乖张,以摧毁世上一切美好为乐,蓝色烈火可焦土千里。代表群火中之怨炎。

陵墓建筑,作为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筑群体,在考古发掘中一向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由于战争等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灾害的影响,陆地上的古建筑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遭到破坏,从而阻碍了人们对于原始资料的研究。与此同时,作为地下建筑的陵墓群,则因为其终年的“与世隔绝”而幸运地保存下来,即使所谓“十墓九空”,发现的较为完整的陵墓数量少之又少,但就其历史研究价值来说,绝对是弥足珍贵的。  据考证,我国早期的墓葬既无封土和坟丘,也无树木或标志。大约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到战国时代,就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在封建社会里都以坟墓大小、高低来显示墓主的等级,国王是一国之主,其墓必定是最高大的。其高大之状犹如山陵,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战国中期以后,君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  根据礼书的记载,在帝王陵园中,除陵以外,还筑有“寝”, “寝”乃是为死者的灵魂饮食起居而设,当时人们迷信死者灵魂就在墓室之中。作为祭祀祖先举行典礼之用的“庙”,当时则在陵园之外的附近地方,而不在园中。  根据考古资料来看,这种陵侧起 “寝”、“寝”旁立“庙”的陵寝制度至少在战国中期以后已经实行。到了东汉,明帝对礼制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革,确立了以朝拜和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对帝王陵园中的“寝”进行不断的扩大和改造,而成为现今的寝殿,以适应由帝王率领公卿百官郡吏举行隆重的“上陵礼”和“饮酣礼”之需,所以这时“寝”的性质已异于战国时期“寝”的性质,寝的功能由原来的供墓主灵魂日常生活之处而变为朝供和祭祀之用。以后陵园附近的庙地逐渐为“太庙”所替代。  帝王陵墓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叫“方上”。这是早期的一种陵墓封上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筑呈覆斗形而为坟,这时的陵墓之所以呈方形,乃与秦汉时以方形为贵有关。认为帝王是大地的主宰,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取方形。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和西安西郊的西汉陵都属于“方上”,据说秦始皇陵是始皇亲自参加设计的,含有永远独霸四方之意。河南巩县的宋陵,其陵台亦为方形覆斗状的土台。  第二种是以山为陵。它是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墓的坟头。像秦始皇陵那样大型封土不仅费工,而且不安全,以山为陵则可以少花人力并可利用山岳雄伟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唐代帝陵一开始就采用了这一形式,安葬李世民的昭陵就是以位于陕西礼泉县的九峻山为坟,在山腰开凿石洞为玄宫,从挺道至墓室深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非常坚固。  第三种是宝城宝顶。帝王陵墓在秦、汉时期盛行“方上”封土,唐时“以山为陵”,北宋又恢复了秦汉旧制。元是不建陵寝。明清时对陵寝制度又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革。首先陵墓的形制由秦汉两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其次取消了秦汉两宋陵园中供奉帝王灵魂日常起居生活的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建了供谒拜和祭祀的上宫建筑,从而更加突出了一年三举的上陵之礼;再次陵园的围墙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长方形,陵园由南向北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厨、神库等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个院落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设有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  首先,通过对已发现的陵墓的分析,我们看到唐代的陵墓无疑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群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唐代的陵墓,开始追逐“凿山为穴,因山为陵”,这其中尤其以乾陵作为代表。乾陵位于乾县梁山之上,分为三峰,以北峰居中为主。主峰四周为神墙,设有门狮一对,而其中,角楼的建筑也颇有特点。在神道上布置有实象生,各种雕像皆栩栩如生。其后,是朱雀门外的两座著名的石碑,左边是唐高宗李治的“七节碑”,右边是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其中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联想。在乾陵的东南部,则分布有陪葬的墓群,其中包括有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得太子墓等,这些陵墓虽然规模不大,但也均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唐以前的陵墓与唐代则有较大的不同。上古时期,人们并不讲究墓葬,这可能与当时生产发展水平较为低下有关,随后,到了商周时期,随着最近发现的一些商朝的遗址,一般认为,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坟,而仅仅在墓上建造祭祀性的建筑。而秦朝和汉代的陵墓,则大致上保持了一致的风格,倾向于建造大规模的陵墓,往往一陵役使数万人,工作数年,例如汉高祖的长陵有五万户之多,而汉武帝的茂陵则有六万户。这些陵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累土为方椎并去其上部,即所谓“方土”,最大的方土高约有二十多米。  而在这众多的陵墓中,秦始皇陵无疑是扛鼎之作。所谓的“掘地为穴,堆土为陵”,秦始皇陵堪称是陵墓中空前绝后的宏伟作品。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十三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后不久,就在郦山开始营建陵墓。统一天下后,又从全国征发来七十多万人参加修筑。直至秦始皇五十岁死葬时(公元前210年)还未峻工,秦二世时又接着进行了两年,前后费时近四十年,真可谓工程浩大。” 就目前所发现的陵墓遗址来看,兵马俑无疑具有最大的研究价值。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陵陵园东侧1500米处。目前已发现三座,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并出土仿真人真马大小的陶制兵马俑8000件。从各坑的形制结构及其兵马俑装备情况判断,一号坑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二号坑为步兵、骑兵和车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则是统领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在中国陵墓建筑发展史上,明十三陵也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陵墓群。其主要沿袭了唐代陵墓的一些特点。陵墓集中修建,注意风水和环境,每个陵都正对一个山峰,特别注重前导部分和序列处理,建筑整齐对称,造型严谨,因此,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神道作为明十三陵的第一个建筑群,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象生,龙凤门等组成,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而就目前已经发掘的定陵来看,十三陵的内部结构依然相当完整,前殿、中殿、后殿以及左右配殿,总面积有1195平方米,就其规模来说,在帝王的陵墓中也是数一数二。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无论在建筑艺术上,文物价值上,考古研究上,都有着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探寻古代陵墓的秘密,研究古代陵墓的发展演变,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考古技术的成熟和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过程发挥的作用越发的巨大,相信我们定能通过对陵墓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在更广程度和更深层次上,保护文化遗产,用物质文明来证明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真正的中国文明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中国帝王陵寝文化,如果从夏代的大禹算起,至少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史记夏本记》:“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禹当年的墓葬情况如何,考古发掘是找不到证据的。《吴越春秋》称禹在逝世前曾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葬之”。《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县二十六,山阴(会稽)山南,上有禹冢,禹井。”《帝王世纪》:禹“崩于会稽,因葬会稽山阴之南,会稽山上有禹冢、井、祠”。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6公里处,会稽山上的大禹陵已成为历代祭奠大禹的重要场所。大禹陵由禹陵、禹祠和禹庙三大部分组成。如果我们将位于湖南省的炎帝陵、位于陕西省的黄帝陵也算在内的话,那么,中国帝王陵寝文化发展史可以追朔到五千年左右。当然,无论是炎帝、黄帝,还是大禹,他们都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帝王”,他们的陵墓的真实性也只能是神话与史料“杂糅”了。炎帝陵、黄帝陵及大禹陵均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其现存陵墓建筑形制的变化较大,展现在今人面前的毕竟不是几千年前的陵墓原状,从这个角度看,炎帝陵、黄帝陵、大禹陵等只能算是中国帝王陵寝文化的滥觞期。而中国帝王陵寝文化的真正肇始,还应推“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始皇陵。  一、帝王陵墓与平头百姓墓冢。  秦王朝虽然祚短,秦始皇陵虽然陵墓本身并未发掘,但仅因兵马俑坑的发现,就已在秦汉以还的中国帝王陵墓中,独占鳌头,并有“世界八大奇迹”之誉。汉代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因封建世袭政治体制的相对发展,导致帝王陵墓文化也一直盛衍不衰,绵延发展。其间虽然有明君、昏君之别,治世、乱世之分,但只要是个皇帝,在死后,一定的墓葬形制、一定的礼仪形式还是要具备的。当然,其中不乏个别因改朝换代、兵荒马乱之际而不得不草草归土者(如隋炀帝)。当我们来到陕西关中一带,可以通过凭吊茂陵、乾陵而领略到汉唐帝王陵墓的气象。汉代帝王陵墓一般是封土而作,而唐代的帝王陵墓如乾陵,却是依山为陵,陵墓是通过凿山开穴建成。除了帝王以外,一些诸侯王的墓葬也呈这种特点。如大家所知的徐州地区分布较广的汉代楚王陵墓,大都就是依偎在狮子山、龟山等大小不等的山体怀抱之中。时代发展到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也是走的一条依山而建的老路子。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一般老百姓的墓葬是采取“依山而建”的事例,或者说,纵然是将墓穴按放在山体内,但山体也非一己一姓之独有,而只能视为是一处公共墓地。纵观历代帝王陵墓,其选址除了考虑风水等自然因素外,还需考虑到陵寝的安全与壮观。建筑高大的封土堆,或者巧借山体作为墓冢,是帝王陵墓常用的两种形式。帝王陵墓与平头百姓墓葬的最大区别可能并不在于风水及入土地点的选择,而在于墓葬的外在形制、尤其是墓穴导引部分的讲究。  二、作为帝王陵寝的明孝陵形制特点。  明孝陵是明朝(1368-1644)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地处东径118度51分,北纬32度4分,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的紫金山(又名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的一道重要风景。明孝陵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次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从葬妃嫔46人,宫人10余人。朱元璋死后,设孝陵卫,有兵卒5600人参加警卫陵园。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因此,整个孝陵建设工程前后沿续了30多年时间才完成。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玄宫所在地宝城,纵深262公里。当年孝陵内植松10万株,养鹿千头;内设神宫监,负责定期维修和祭祀;同时,外设孝陵卫以保护陵寝。明孝陵坐北朝南,谒陵路线是由南向北。从陵墓型制上看,又可分两大部分。我们可以沿着谒陵线路,领略一下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风采。  第一部分为神道。自起点下马坊至孝陵正门,包括下马坊、神烈山碑、禁约碑、大金门、碑楼(四方城)、神功圣德碑、外御河桥、神道石刻(石像生群、石望柱)。其中下马坊为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宽约5米,高为78米,坐西朝东,柱断面作抹角方形,两柱前、后及外侧抱以砷石,柱端饰云板云罐,内侧雕梓框,镶入大额坊。坊额正反两面均刻有“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体大字。下马坊西北距大金门约755米,是明孝陵的导引部分,位于神道的最前端,其建筑年代约在1400年左右。1980年,南京市中山园林管理局在维修下马坊时,将已断裂的下马坊柱础从宁杭公路上挖出,在向北位移了近20米的地方,将下马坊重新树立了起来。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下马坊已不是原来的位置了。在原下马坊的东北侧,有两块后起的石碑,一块是神烈山碑,一块是禁约碑。明嘉靖十年(1531),明世宗下令改紫金山为神烈山,在原下马坊东北侧立“神烈山”碑。碑原有石质碑亭,现碑及四石柱础尚存。碑文额刻篆字“圣旨”二字,碑身中刻“神烈山”3个大字,东侧刻有“嘉靖十年(1531)岁次辛卯秋九月吉旦”13字,西侧刻有“南京工部尚书臣何诏侍郎臣张羽立”15字。碑为竖式,坐北朝南,高4米,宽146米,厚073米。禁约碑与神烈山碑并列,位在其东,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崇祯皇帝下诏在明孝陵立“禁约碑”,重申保护明孝陵,严禁破坏孝陵龙脉,违者从严惩治。碑为卧式,坐北朝南,碑身仅高141米,宽521米,厚043米;碑额高040米,宽531米,厚052米;碑须弥座高065米,宽552米,厚074米。大金门原为陵园的大门,门面朝南,为三孔券门,东西宽约2666米,进深8米,高约5米。顶部结构已毁。据康熙《江宁府志》记载,大金门原两侧有长达225公里的红墙将整个陵园围住,现墙已不存。  碑楼位于大金门北约70米处,两者之间原先气脉是相通的,后被通往中山陵园的道路拦腰隔断,呈“凹”字形。因此,现在人们若要从大金门到碑楼,必须先下公路,再爬坡上去,才能看到碑楼内放置的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三年(1405)所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为朱棣亲撰,记朱元璋一生事迹,楷书阴刻,长达到746字,是南京附近明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快碑。碑楼呈正方形,四面各开有券门,原为黄瓦重檐,墙四角有石雕龙头,飞檐滴水,惜顶部结构已毁,四周围墙尚存,形如堡垒,因此又俗称“四方城”。  明孝陵设有三道御河,过了外御河桥就进入了神道。神道依山就势,作蜿蜒曲折布置。全长865米,可分为两段,一段方向西北,长615米,地势略有起伏,方向屡屡改变,两侧布置神兽6种12对24只,均相对而置,两卧两立,依次为狮、獬豸、麒麟、骆驼、大象、马,每列相距16丈2尺,每对相距8尺5寸。神道绕过梅花山南麓,折而向北,到棂星门为止,长250米,有石望柱二,白如玉,雕缕云龙纹,紧随其后的是4对石人,分别为文臣、武将各两对,武将身披介胄,手执金吾,高一丈三尺;文臣头戴朝冠,手秉朝笏,高一丈二尺。  走完神道,就进入明孝陵的第二部分,即陵寝主体建筑部分。这一部分自棂星门至宝顶,包括棂星门、内御河及金水桥、文武方门、特别告示碑、御碑亭、碑殿、享殿、宝城前御河及升仙桥(大石桥)、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方城为明孝陵地面建筑的最后部分,外部用大石条建成,中间为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34级台阶拾级而上,两边底部作须弥座状。出隧道,正北即宝城南墙,上横刻楷书“此山明太祖之墓”。在宝城前垣分左右两路夹道,直通方城顶部的明楼。宝城位于陵宫的最后面,是朱元璋的陵寝所在,为一直径325-400米、周长约1000米的的崇丘;宝城内中部隆起的部分为坟头,称为“宝顶”,经科学探测,证明内建有玄宫,且未曾发掘过。  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坐落在紫金山南麓,从棂星门起到方城止,排列在南北纵轴线上,显得庄严、方正,均衡、协调,符合封建君权和神权思想。但损害最严重的也是这一部分建筑。明末清初,孝陵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如:棂星门原有五道,现仅有大石柱础6个。御河桥原有5道,现只有3个,且非明代构件。文武方门原有五座,三大两小,现仅有一个,为清同治年间以后建,门的左右两边还可以看到原来门斗的痕迹。过了文武方门,原来是中门,也有方门五座,门内有神帛炉二,左右庑30间,门外有御厨二,其左为宰牲亭,右为具服殿,皇帝在此更衣,以便祭奠,但现在都已毁了,改建成一座碑亭,中间立有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谒陵时所题“治隆唐宋石碑”;后来乾隆两次南巡,又在东西两边题诗立碑。孝陵的享殿原来规模很大,称孝陵殿,东西九楹,南北五楹,一共45间,目前只能见到60多个大石柱础,大概毁于清初。诗人屈大均《孝陵恭谒记》载其谒陵时,尝见“有牧马一番儿(指满州兵)方斫殿柱,柱上金龙鳞爪,半欲摧残。臣大均予以多钱,拜之而求免。”魏世效《孝陵恭谒记》也说:“殿柱三十有六,去地二尺许皆为刀斫伤,或折柱三分之二。殿两旁多贮马粮,牧羊马,若种蔬圃者交迹于殿外。”太平天国时,满清江南大营设在孝陵卫,明孝陵一带正是战场,以致享殿尽毁,墙垣圯倾。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复时,仅建守陵房屋三间,规模缩小,旧貌已失,殿中仅供奉着朱元璋的画像。再如,方城上面的明楼毁于清咸丰三年战火,顶部已塌,现仅存墙体。  三、明孝陵对中国帝王陵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与中国其它帝王陵墓相比,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陵址封土高76米,底径495米到515米,虽属中国帝王陵墓中之较大者,但我们在地表上看不到神道。汉惠帝刘盈的安陵属于“方上”之制,起方形土台两层,底边长166米,其神道也难以一睹其貌。唐代的帝王陵墓以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为最大,其神道从第一道门起至陵墓隧道,总长达3980米,如果减去朱雀门至隧道一段567米,还有3413米;乾陵的神道上布置的石刻包括华表、飞马、朱雀、人、马、狮、碑在内,计有21对,另外还有外国使者的石像60个。宋代陵墓中最大的是宋太宗赵炅的永熙陵,从神道起处的鹊台到神坛底止,全长约586米。而我们南京的明孝陵,如果从下马坊算起,到方城止,全长竟达2620米,并且神道石刻有16对,如果再将宝顶的情况估计在内,其建制规模当在我国帝王陵墓中位居前列。如果不把后来的明十三陵包括在内的话,之前可以和明孝陵相比拟的也只有唐代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了。至于明孝陵的红墙,依《康熙江宁府志》记载,其长达225公里,从平面看,已将整个紫金山都范围在内了。  明孝陵代表了明初皇家建筑艺术最高成就,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帝王陵寝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明清皇家陵寝文化的先河。明孝陵对中国帝王陵寝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在陵墓布局中得到了形象再现。明孝陵选址是经过朱元璋、刘基、徐达、汤和等人亲自选定的风水宝地,具体选定时间约在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强行牵走了原先位于玩珠峰下的千年古刹太平兴国禅寺(即蒋山寺)。据有关专家考察,从空间上看,明孝陵从大金门开始,至碑楼、神道、石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享殿、宝城,其走势呈“北斗星”状:从大金门到金水桥部分为勺斗,从金水桥到宝城部分为勺柄。从玄宫所在地的宝城来看,其东有青龙象,西有白虎象,且“龙砂”高于“虎砂”;西南面的前湖为朱雀象(前湖又称燕雀湖),宝城所依之玩珠峰呈玄武象。与此同时,正对陵宫的孙陵岗(孙权墓)与远处江宁境内的东山又构成“近案”“远朝”的风水形势,而北斗星布局又正好处于“四象”之间。这种陵宫布局体现了中国历代帝王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思想,是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在考古发现中,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45号大墓中的蚌壳龙虎图和北斗天象、秦始皇及历代不少帝王墓葬中的星象图的设置等,都体现了这种人文情怀。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朱元璋通过自己的陵墓格局设计,来体现了这种人文情怀,从而使道家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封建礼治秩序实现了完美统一。  二是开创了“前朝后寝”的帝王陵宫制度和“前圆后方”的陵墓格局。明孝陵继承了中国帝王陵墓“依山为陵”的制度,但一改汉、唐、宋以来帝陵方上、灵台、方垣、上下宫的制度,合上下宫为一区,新创了方城、明楼、享殿、圜丘(改方坟为圆丘)及宝城、长方形陵宫的制度。在陵寝建筑平面布局上,开创了“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在陵宫建筑内容上,首次仿皇帝生前宫殿分前朝后寝的格局,建立“前朝后寝”的陵宫制度。这种格局既继承了汉、唐、宋的帝陵形制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并规范着此后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王陵墓的建筑形制,在中国帝王陵墓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三是独特的神道设计理念和精美的神道石刻艺术交相辉映。神道是帝王陵墓的必备内容。我国汉、唐、宋以来的历代帝陵大都采用中轴对称式的神道设计,明孝陵的神道却是蜿蜒曲折,不拘一格。明孝陵神道为何是弯曲的,与明孝陵的陵墓正对面梅花山有关。梅花山古称孙陵岗,是东吴大帝孙权墓所在。传在朱元璋动用“十万军工”修陵时,有人主张将梅花山搬走,以伸直神道。但朱元璋崇拜孙权是一条好汉,将孙权的墓留着,也好让孙权为其把守门户。就这样,明孝陵神道成了弯曲的了。这一方面显示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做事不拘成法,勇于创新,同时也使陵墓神道增添了深邃澳妙之感。孝陵神道的弯曲固然与孝陵陵宫对面的梅花山孙权墓有关,但更多体现的是巧借地势,营造“北斗七星”陵墓格局、以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设计者在每段视线的终点,适当布置石刻雕像来控制每一段空间,石兽或蹲或立,姿态交替变化,配以苍山远树,创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使人极易笼罩在谒陵的氛围中。可以说,如果没有那蜿蜒曲折的神道存在,明孝陵“北斗七星”说将是永远不能成立的。明孝陵神道石象生形体高大,庄严肃穆,栩栩如生,题材、造型、雕琢技巧具有鲜明特色,代表了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初叶我国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如石象高达347米,长421米,宽216米,所用石材重达80多吨;白石望柱高625米;《神功圣德碑》通高达878米。石刻造型厚重简朴,线条圆润流畅,但细部雕镌精致,在艺术上达到了整体的宏大与局部的细腻融为一体的创作效果。  四是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神道作为后世子孙(世子或继位皇帝)共用神道的制度。在孝陵陵域内,其东部就有与之相隔仅60米的皇太子朱标的东陵。考古勘探表明,东陵没有自己的单独神道和御河及御河桥,而是与孝陵共用一个神道及御河桥。这一制度被后来的明十三陵所使用。北京明十三陵受孝陵影响,共用一个神道,从石牌坊到长陵,总长达7000米,从而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宏伟的陵墓建筑群。  五是大量使用砖石结构,并具备了体系完善的排水系统。明孝陵地面建筑较多,设计者主要突出了大金门、碑楼、孝陵殿、方城、明楼。这些大型单体建筑物普遍使用砖石起券,用石须弥座做基础,中部墙身以巨石或巨砖叠砌作拱顶,挑檐作石制,建筑物顶部依尊卑级别高低覆盖不同釉色的琉璃瓦构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结构转化为砖石结构,这是从明代开始的,具体说是从明初南京宫墙和陵墓建筑开始。用砖来起拱券,从而出现了无梁殿建筑,这是我国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一个大发展,从而奠定了明清帝陵建筑技法的基本格调。这种建筑材料的普遍使用,使明孝陵具有了相当的防火功能。与此同时,明孝陵的排水系统与建筑空间分割达到了和谐有序。南方雨水充沛,帝王陵墓排水系统必须完善,但又不能破坏整个陵域的风水。明孝陵利用天然的水系,设置外御河、内御河及宝城御河三道由东向西的水系,通过御桥在空间上实现联接,使整个陵区和谐完美,富有生命的活力。  四、要进一步加强对明孝陵“原生形态”的保护。 

 1961年3月,明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我国“明清皇家陵寝”中的明显陵(湖北钟祥)、清东陵(河北遵化)、清西陵(河北易县)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时间2003年7月3日23时56分(巴黎时间7月3日17时56分),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南京明孝陵”作为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大会顺利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孝陵,已突破了人们心目中的仅仅是朱元璋陵墓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以朱元璋陵墓为主体的、占地约297公顷的文化遗存,其保护范围达31平方千里,其内容可分作三大块,第一块为明孝陵,第二块为明东陵,第三块为明功臣陪葬墓。明太子朱标的东陵遗址,据考古调查,位于孝陵陵宫东垣以东约60米处,与孝陵毗邻。现作为一处遗址公园而成为孝陵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另据史料记载,在明代,整个紫金山(钟山)都是明孝陵的陵域范围。王焕镳《明孝陵志》云:“钟山之阴,明功臣陪葬者十余人。”在这个区域中,尤其是在钟山西部和北部,分布着与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明代十几位开国功臣陪葬墓,这些功臣墓是明孝陵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朱元璋的孝陵起着重要的护卫作用。根据《康熙江宁府志》和胡祥翰《金陵胜迹》等书记载可知,这些功臣墓分别是:中山王徐达墓,开平王常遇春墓,岐阳王李文忠墓,东鸥王汤和墓,皖国公仇成墓,江国公吴良墓,海国公吴桢墓,滕国公顾时墓,许国公王志墓,燕山侯孙兴祖墓,安陆侯吴复墓、汝南侯梅思祖墓等。这些功臣墓有的保存完好,如徐达墓、李文忠墓、常遇春墓等,环境已得到有效整治,并且对游人开放;但有的需进一步整治,有的墓葬甚至至今还未被发现,只是见诸史书记载而已。

清朝 皇 家 陵 寝 详 表清东陵 位于河北省遵化,是清朝皇嘉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顺治皇帝的陵寝为中心,依次排开。清朝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孝庄文皇后的陵墓位于陵区大红门之外,是由于它的辈分高于顺治皇帝。清东陵还有皇后陵墓3座,妃园寝5座。孝 陵 清世祖顺治皇帝的陵寝,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端敬皇后董鄂氏祔葬。孝东陵 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陵寝,位于孝陵东侧。又祔葬淑惠妃、恭靖妃、恪妃等十七位嫔妃。是清朝第一座皇后陵。景 陵 清圣祖康熙皇帝的陵寝,其特殊之处在于立有两块圣德神功碑,歌颂康熙生前的功绩。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祔葬。开创了皇帝陵祔葬皇贵妃的先例。景陵妃园寝 熙皇帝嫔妃墓葬群。位于景陵东侧。内葬: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惠妃那拉氏等48位嫔妃和一位皇子(顺懿密妃王氏幼殇之子)。景陵皇贵妃园寝 位于景陵妃园寝的东南,是康熙的两位皇贵妃:佟佳氏、瓜尔佳氏的园寝。两位皇贵妃曾在康熙年间奉旨照料年幼的乾隆皇帝居住在宫中。她们在乾隆年间尚健在。乾隆皇帝为表孝心,尊她们两位为皇贵太妃,并为其单独修建园寝。裕 陵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陵寝。规模宏大,建筑物最为壮观。陵内祔葬: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裕陵妃园寝 位于裕陵西侧,被贬的皇后纳喇氏以及乾隆宠妃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等三十六位嫔妃埋葬在这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嘉庆皇帝养母庆恭皇贵妃陆氏、寿高92岁的婉贵妃陈氏、皇五子永琪的生母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维吾尔族的容妃和卓氏、和孝公主的生母惇妃汪氏等。定 陵 清文宗咸丰皇帝的陵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祔葬。定东陵普祥峪 孝贞显皇后(慈安)的陵寝。位于定陵东侧。慈安皇太后钮祜禄氏曾在同治、光绪年间偕同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驾崩,享年45岁。定东陵普陀峪 孝钦显皇后(慈禧)的陵寝。位于普祥峪东侧。慈禧皇太后在同治、光绪年间垂帘听政,统治清王朝近半个世纪。她的陵寝在清朝皇后陵中最为壮丽。定陵妃园寝 位于定陵以东的顺水峪。咸丰皇帝的妃园寝。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荣安固伦公主生母)、端恪皇贵妃佟佳氏、玫贵妃徐佳氏(早殇皇二子生母)、云嫔武佳氏等十五位妃嫔埋葬在这里。惠 陵 清穆宗同治皇帝的陵寝。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祔葬。惠陵妃园寝 同治皇帝的四个妃子:淑慎皇贵妃富察氏(同治四妃中地位最尊)、献哲皇贵妃赫舍里氏、恭肃皇贵妃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的姑姑)、敦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的墓葬群。清西陵 位于河北省易县,这里埋葬着清朝的 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以及逊位的宣统皇帝,还有他们的皇后、妃嫔、皇子、公主。西陵周围还安葬着亲王、郡王、贝勒等皇族。泰 陵 清世宗雍正皇帝的陵寝。建筑的工艺及规格在清西陵均属上乘。祔葬:孝敬宪皇后那拉氏、敦肃皇贵妃年氏。泰陵妃园寝 雍正皇帝嫔妃:纯悫皇贵妃耿氏、齐妃李氏等21人的墓葬群。泰东陵 雍正帝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她是乾隆皇帝的生母。雍正年间封为贵妃。乾隆初,尊封为皇太后,备受尊崇。乾隆四十二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泰东陵的建筑群工艺精良,在西陵中是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皇后陵。昌 陵 清仁宗嘉庆皇帝的陵寝。建筑的规格比泰陵还要扩大,建筑更为宏伟壮观。祔葬: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帝元配嫡皇后,道光帝生母。昌陵妃园寝 嘉庆帝嫔妃: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恕妃完颜氏、淳嫔董佳氏等十七人的墓葬群。昌西陵 嘉庆帝的第二位皇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孝和睿皇后在孝淑睿皇后去世后由贵妃晋封皇贵妃,不久被立为皇后。道光皇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奉养于寿康宫。地位尊贵,在宫中有一定影响。道光二十九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慕 陵 清宣宗道光皇帝的陵寝,规制比较简约,裁撤了一些主体建筑,却别有特色。祔葬: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咸丰帝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慕东陵 起初为慕陵妃园寝。因咸丰帝养母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 临终晋封皇后而改为皇后陵。规制与孝东陵相同:后葬妃祔。孝静成皇后居中而葬,其宝顶(坟头)以黄瓦罗圈墙与其它宝顶隔开,罗圈墙外东侧的宝顶,安葬妃嫔中地位最高的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光绪皇帝的祖母),后面三排宝顶,是彤贵妃舒穆禄氏、皇长子生母和妃纳喇氏、恬嫔富察氏等嫔妃的墓葬群。崇 陵 光绪皇帝的陵寝。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祔葬。崇陵妃园寝 光绪皇帝的两位妃子:温靖皇贵妃(初封瑾妃)他他拉氏、恪顺皇贵妃(初封珍妃,瑾妃的妹妹)的园寝。其中两座宝顶:东侧为温靖皇贵妃,西侧为恪顺皇贵妃。恪顺皇贵妃初封珍妃,殉难于光绪二十六年的八国联军之乱。次年,慈禧太后将其追晋为珍贵妃。初葬于西直门外。宣统年间追封皇贵妃。移葬崇陵妃园寝。

清朝皇帝陵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大小建筑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

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与历代帝王陵园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在陵寝发展史上处于突出的地位。中国劳动人民富裕清东陵、清西陵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初三陵

清入关前,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以及清远祖的永陵,统称"清初三陵"。 清入关前的陵寝建筑即发扬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又有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与入关后的清东、西二陵不同,它突出地将陵区的自然风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筑布局相结合,陵区充溢着古朴、肃穆、神秘的气氛。

 

永陵

永陵是努尔哈赤的远祖、曾祖、父亲、叔父及其妻子的墓地。努尔哈赤在辽宁省新宾县内。背依启运山,前临苏子河,与烟囱山隔山相望。永陵陵园较小,但景深开阔,风光旖旎,犹如点缀在万山丛翠中的一片红叶。

陵园四周绕以红墙,南门内横排四座碑亭,碑石#立,碑文洋洋数千言,均是为祖先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碑亭往北是启运殿。启运殿是祭祀谒拜祖先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黄琉璃瓦顶,殿内四壁嵌饰着五彩琉璃蟠龙,殿堂供设暖阁、宝床和神位,殿前还有焚#楼。启运殿往北是宝城,城中陵冢环列,均为平地起封,封土下为地宫,其中多为拾骨迁葬,可能还有衣冠葬。永陵陵园原有老榆树一株,乾隆皇帝曾东巡到永陵,为之作《神树赋》,并御笔亲书,刻碑石于配殿之中。

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小,因为葬者生前都没有当过皇帝,也没有称过汗,只是祖以子显而已。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高皇后的陵墓,又称"东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郊的丘陵地上,前临浑河,背依天柱山。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山陵与自然景色浑然一体,独具风格。

福陵面积达十九多万平方米。陵园两侧分布着下马碑、石狮、华表和石碑坊。门内苍松林立。进入陵门,地势逐渐升高,一条一百多级的石阶在苍松之间斗折蛇行,盘山而上,具有"山势峻拔,蹬道层折,深邃高耸,幽冥莫测"之感。攀上台阶,穿过石桥,迎面便是碑楼。碑楼内竖立由康熙亲自撰文的"大清福陵圣德碑"一通。碑楼后是一座古城堡式的方城,这是#拜祭祀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清朝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祭祀祖先,每年祭祀活动多达三十多次。祭祀分为大祭、旁祭、小祭和特祭四种。大祭在每年的清明、中秋、冬至和立春举行。旁祭是在努尔哈赤和高皇后的忌辰举行。小祭在每月阴历初一和十五举行。特祭是遇国家大典的临时祭祀。祭祀所用物品都有一定规格和数量。顺治年间规定,大祭用牛、羊、猪各一头,献果酒、点香烛,焚#,祝词,行大礼。清中叶以后,流民起义不断,清朝统治者为了求救于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大清统治的稳定,进一步扩大了祭祀的规模。大祭祭品增加到牛二头、羊四只、面八百斤、油四百斤。每年仅祭祀富陵就用银五万两。

福陵川水萦绕,高山似拱,幽静肃穆。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掩映于松海葱郁、蓝天白云之间,巧妙地将山陵建筑融会于山光水色之中,极为优美和谐。解放后,福陵经过修缮,再添新姿,成为人们访古游览的胜地。

昭陵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是清黄太极的陵墓。昭陵陵山为人工推造而成,号称隆业山,占地面积达十八万平方米。

整个陵墓可分为两个部分,从下马碑到大红门是一个部分,下马碑在陵区的最前面,碑文用满、汉、蒙、藏、回五种文字镌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以显示陵区的神圣和庄严。

陵区的第二部分是大红门到方城。大红门上镶有五彩琉璃蟠龙,门里有石雕华表和六对石兽,雕刻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石马"大白"和"小白",据说是仿照皇太极生前心爱的两匹坐骑雕琢而成,英姿勃发,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骏相媲美。

陵区第三部分是庞大的方城和后面的宝城,这是陵园全部建筑的主体。方城内的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庄严肃穆。在明楼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一通。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楼,把清初城堡式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的陵园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宝城的中间有半月型的宝顶,就是埋葬皇太极和皇后的地宫,北依窿业山,气势壮观。

清东陵

清东陵在河北省尊化县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关以后营建的最大的陵墓区。整个陵区划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后龙是衬托山陵建筑的北隅,范围很广。

东陵背依昌瑞山。历史记载,这块地方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清入关之后,有一次顺治皇帝狩猎,偶然来到昌瑞山下,停辔四顾,惊叹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完就取出佩仍向远处,对侍臣说:"落处定为穴。"由此开辟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陵墓区。清东陵的陵园布局以孝陵为中心,东边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边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丰皇帝的定陵。陵园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个皇帝、十五个皇后,还有很多皇贵妃、贵人、常在、答应、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顺治皇帝的陵墓。

孝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陵园前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汉白玉制成的。上面浮雕着"云龙戏珠"、"双狮滚球"和各种旋子大点金彩绘饰纹,刀法精湛,气势雄伟,成为清代石雕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紧靠石牌坊是大红门。大红门是孝陵也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红墙迤俪,肃穆典雅。门前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石碑。

穿过大红门,迎面是碑楼。碑楼中立有两通高大的"圣德神功碑",碑上分别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课着顺治皇帝一生的功绩。它是清初政治、军事的一个侧面,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满清统治者入关后统治政策的方略和顺治其人。

龙凤门位于神道中间,,三门六柱三楼,彩色琉璃瓦盖,龙凤呈祥花纹装饰,富丽多彩。显示了神道的悠远和风光的优美。过龙凤门是七孔桥。它是东陵近百座石桥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桥身全部用汉白玉石拱砌而成,选料奇特,如果顺栏板敲击,就会听到五种音阶金玉般的声响,人称"五音桥"。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为了推崇皇权,清朝统治者不惜工本,极力装修隆恩殿,金龙环绕,富丽堂皇。

 

裕陵

清东陵中地宫情况,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地宫是拱券式结构,全部用雕刻或加工过的石块砌成,布满了与佛教有关的各种经文和图饰雕刻,犹如一座地下佛教艺术石雕馆。地宫内尽管图文繁多,但是并不显得杂乱,相反给人一种相互衬托,浑然一体的感觉,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

 

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的定东陵是我国现存规制豪华,体系比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寝建筑群。

定东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总觉得不称心,不惜劳民伤财,拆除重建。重建后的隆恩殿气概非凡,金碧辉煌,使人仿佛进入黄金世界。殿内有六十四根金龙盘玉柱,用极为珍贵的黄花犁木构成。金龙用弹簧控制,龙头龙须可随风摇动,金光闪闪,似真龙凌空,扶摇直上。隆恩殿前有龙凤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凤在上龙在下,构成一幅金凤戏龙的景象,充分反映了这位政治野心家的独到用心。

慈禧定东陵地宫比乾隆更为奢华。地宫珍宝不计其数。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一颗夜明珠,能分开合拢,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以照见头发。 直到地宫封闭前夕,还不断往里面安放各种稀世珍宝,奢华之极,骇人听闻。

清西陵

 

清西陵在河北易县城的永宁山下,东距北京市一百二十多公里,是清入关后营建的又 一处规模较大的陵墓区,也是历代帝王陵园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陵域北起奇峰岭,南到大雁桥,东自梁各庄,西止紫荆关,方圆八百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绪帝崇陵。还有不少后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的开辟始于雍正皇帝。

清西陵还有一座没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国末代皇帝傅仪的陵墓。傅仪去世后,骨灰曾归葬八宝山公墓;据报载,1994年,傅仪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泰陵

根据"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制度,雍正本应当随父葬,但雍正却另辟兆域,在距离东陵数百里以外的易县营建泰陵。其原因,传云他篡改康熙的遗诏,皇位得之不正,心怀内疚,因而不愿葬在其父之旁。

泰陵的建筑历时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园的核心部分。前后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条宽达十多米、长五公里的神道,通贯陵区南北。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有石兽三对、文臣一对、武臣一对。泰陵石像生采用写意的手法,以浓重粗大的线条,勾划出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再用细如绣花的线刻,表现细节、花纹。体现了清代石雕艺术独到的雕刻技法。

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内矗立着一通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的雍正皇帝谥号的石碑。碑亭北是东、西朝房,是制作和存放蔬菜、瓜果、点心的膳房。东、西朝房北,过隆恩门就是泰陵的主体建筑--隆恩殿。隆恩殿由东西配殿和正殿组成,东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为喇嘛念经的场所。正殿在正中的月台上,巍峨高大。殿内明柱贴金包裹,顶部有旋子彩画,梁坊装饰金线大点金,金碧辉煌。

慕陵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中最西的一座帝陵,形制别具一格。

根据清代规制,帝名陵名一般是由后代皇帝敬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据说是道光皇帝亲自拟定的。他临终前曾说:"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乎!其慕与慕也",而后把谕旨存放在大殿的东暖阁。道光皇帝死后,咸丰即位,重读遗诏,见"其慕与慕也"一句,心领神会,于是命名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规制最为简约,没有方城、明楼、地宫和神德神功碑、华表及石像生,但工程质量坚固精细。隆恩殿都是用金丝楠木构造,不施彩绘,以蜡涂塘,精美异常。整个天花板上,都用香气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视的龙头。众龙吞云喷雾,栩栩如生,使人们走进殿内仿佛置身于"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艺术境界。

慕陵的围墙不挂灰、不涂红、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顶亦以黄琉璃瓦覆盖,灰黄相映。随山势起伏,把殿亭、宝顶环抱在陵墙内,显得清明、肃穆。尤其龙凤门前二棵枝叶繁茂,造型独特的迎客松,为慕陵增添了诗一般的韵味。一棵主干微斜,枝叶向上呈圆形,边缘翻卷,形似彩盘,犹如侍女顶盘祭奠,另一棵弯腰颔首,彬彬有礼,象在恭谦地迎接来客。

 

崇陵

崇陵是光绪死后,开始修建的,到清朝灭亡时尚未建成,后由大臣梁鼎芬向逊清遗老捐集款项继续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宫虽规制并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银之多也是相当可观的。墓道有四重石门,每重门由两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萨浮雕一尊,菩萨头带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莲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门上,护门念经。

地宫内床为青石雕成的须弥座,上面左右并排停放着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棺椁四周镌刻有藏文和梵文经咒。隆裕后棺盖顶有一幅精美的石雕线刻画。整个画面布局紧凑,造型生动,刀法精细,线条镀金。

崇陵地宫曾被盗掘,当年盗墓留下的残迹还在,四重石门洞开,光绪皇帝的棺椁被用刀斧凿成一个大洞。隆裕皇后的棺椁盖也被撬开,隆裕皇后口中的珠宝被盗贼取出,地宫内随葬物品被洗劫一空。盗贼为发现光绪皇帝的棺椁底下的"金井",中国考古工作者,从中掘出珍珠、翡翠、玉石、子母铁球等珍贵文物二百多件。

崇陵地宫经过整理和修饰,已正式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905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2024-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