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日,日全食,我国西北地区可见。
2008年9月,我国神舟7号发射升空,实现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行走。
2009年,国际天文年。
2009年7月22日,我国长江流域将发生日全食。
可以去看下正在进行的十大科学新闻评选,里面有相当多的天文要闻。
http://wwwsciamcn/zhuanti/10tophtml
这个页面里面,2008年十大新闻评选
国际级赛事有:
国际天文学竞赛(IAO)第14届
国际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竞赛(IOAA)第3届
亚太天文学竞赛(APAO)第5届
Asian-Pacific Astronomy Olympiad
• 国内赛事有:
全国天文竞赛(CNAO)
广东省博冠天文竞赛
• 2008年10月13日~10月22日,在意大利的里亚斯特举行了第13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IAO)。共有来自俄罗斯、印度、意大利、韩国等共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选手参赛,中国队获得2金、3银、2铜的好成绩。
• 低年组:程思浩(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金牌)、程思淼(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银牌)、罗连通(华南师大附中,金牌)。
• 高年组:宫郑(北京景山学校,银牌)、张源(广东实验中学,银牌)、郑宜婷(北京四中,铜牌)、张程鹏(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铜牌)
• 王龙飞(北京平谷
黄松峪中学,参与奖)
• 罗连通 获得低年
组最佳实测奖。
第二届国际天文和天体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
• 华南师大附中 张思聪 金牌
• 杭州高级中学 冯一笑 铜牌
• 广东省实验中学 马皓南 铜牌
• 人民大学附中 邹季强 铜牌
• 福州一中 张昆晟 优胜奖
"探索我们的宇宙“
2009国际天文年即将启动
• 2007年12月20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
正式决定,2009年为“国际天文年”。
• 2009国际天文年(IYA2009)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共同发起, 主题是“探索我们的宇宙”。
• 2009国际天文年的官方开幕仪式将于2009年1月15和16日在巴黎举行
神舟七号
• 2008年9月25日21:10,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翟志刚成功出舱
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 北京时间9月27日下午16时43分,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中国"神七"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 神舟七号的返回舱在9月28日下午大约5时37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安全降落。
国际组织宣布2008年将增加一闰秒
• 1972年,全世界开始增加闰秒,有时一年增加两次。这次是2005年12月31日以来第一次增加一闰秒。而且今年也是既有闰日,又有闰年的第四个年头。
• 这一秒将在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2月31日下午6时59分59秒以后和下午7时之前加上。
2008年8月1日我国发生日全食
• 8月1日,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发生壮观的日全食天象。这是1997年日全食掩食带擦边漠河后,时隔11年再现我国境内最重要的天象。本次日全食的全食带从加拿大北部开始,经过格陵兰岛北部、北冰洋、俄罗斯中部、蒙古极西部,最后在我国中部结束。
中国天文爱好者发现新彗星
• 苏州天文爱好者陈韬于北京时间2月2日晚在星明天文台新星搜索计划1月30日-2月1日拍摄的中发现一颗彗星状天体。当晚星明天文台负责
人高兴老师继续跟踪拍摄
了这个天体并由北京的北
泽晋将这一发现上报至国
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
4月17日陈高彗星过近日点36
• 距离太阳约127天文单位,届时的亮度为11等左右
• 2月2日由新疆的高兴和江苏的陈韬发现时,位于仙王座
• 编号为C/2008 C1(Chen-Gao)
鹿林彗星
• C/2007 N3(Lulin)以我国台湾鹿林天文台的名字命名的第一颗彗星
• 发现者为广东天文爱好者叶泉志和台湾业余爱好者林启生,于2007年7月11日发现,发现时亮度为189等
• 2009年1月10日过近日点,近日距121天文单位,此时离地球约16天文单位,2月下旬彗星最接近地球,为041天文单位
天 象 篇
2月7日日环食 16
• 今年唯一的一次日环食,世界时3时19分从南极洲开始,4时30分在南太平洋结束,掩食带宽约400多千米。
2月21日月全食 17
• 发生在正月十五,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看不到,只有新疆、西藏西部可以看到半影月食。
• 我国下次月全食要等到2011年6月
• 2008年以后连续5年我国可以看到7次日食,包括3次偏食,两次全食和两次环食。
2月24日土星冲日 17
彗星 117
• 17p/福尔摩斯彗星(Comet Holmes),2008年1月最亮
• 8p/塔特尔彗星
塔特尔彗星消失十多年再度亮相 肉眼可见
• 2008年新年伊始,彗星“塔特尔”(Tuttle)作为新年 礼物正向地球步步迫近。这颗彗星已经在人们面前消失了十多年时间,但一亮相便非同凡响。据天文学家预测,“塔特尔”彗星的这一次回 归之旅是它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亮相之一。
3月3日水星西大距 26
5月14日水星东大距
• 5月14日水星东大距时,水星与太阳的角距离可达22度
• 日落时地平高度可达19度,亮度约为03等
7月2日水星西大距
• 7月2日晚22时水星西大距,与太阳角距离为22°
• 在日出时水星的地平高度仅为13°,观测条件并不理想
• 亮度05等
9月11日水星东大距
• 与太阳的最大角距为27°
10月22日水星西大距
• 地平高度17°
• 亮度-05等
5月10日月掩火星
• 5月10日的月掩火星,是具观测价值的重要天象。但可惜的是,我国只有最西端的喀什等地区有机会观测到月掩火星,其他地方只能看到火星近角距离的合月。
7月9日木星冲日
• 亮度为-27等
8月17日月偏食
• 3时36分初亏
• 食甚5时10分
• 最大食分为0813
• 月亮再次复圆则要到 清晨6时44分左右。不过,此时对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月亮已经落下。只有新疆和西藏的西部还可以看到。
双星伴月
• 2008年12月1日,全国多地出现“双星伴月”天象奇观,金星、木星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夜空中,远看犹如一张笑脸。
2009年1月4日水星东大距
• 与太阳的角距离为19°
• 日落时地平高度为14°
• 亮度-07等
2009年1月15日金星东大距
• 亮度-45等
• 日落时地平高度37°
2009年1月15日金星东大距
• 亮度-45等
• 日落时地平高度37°
2009年1月26日日环食
• 环食带从大西洋东南部开始,横穿印度洋,最后在苏拉威西海结束
• 虽然全过程长达6个多小时,但绝大多数都发生在海中,只经过印度尼西亚一个国家
2009年2月9日半影月食
• 从晚20时37分半影月食开始,可以看到月亮的左边渐渐地被一个淡淡的“灰影”侵入月面。在22时38分左右,灰影遮住的月面达到最大,月面直径被遮住部分达到92%,此后,灰影渐渐从月亮的右边退出,到了正月十六0时40分完全退出,月亮恢复光明。
2009年2月14日水星西大距
• 届时它将位于太阳西侧约26°处,作为晨星出现,是今年第二“大”的大距。在天津地区由于水星的赤纬比太阳低,在日出之前,它的地平高度不足8°。即使它的亮度达到0等,观测的条件也比较差。
2009年2月19日金星最亮
• 2月19日18时黄昏日落,金星的地平高度降至30度上下,但此时的它亮度可达-48等。
2009年2月23日月掩木星
• 农历二十九,月球光照面为百分之四,和太阳的角距为23度。
小行星命名篇
一颗小行星获国际命名"北京奥运星"
• 8月24日,在国际小行星中心刚发布的新小行星命名公报中,命名了一颗“北京奥运星”。这颗小行 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77年10月12日在金牛星座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23408号,这一命名是为了庆祝和纪念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 会。
• 北京奥运星沿着一个偏心率为019的椭圆轨道绕日运行,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58亿公里,它在轨道上平均每天以1476万公里的高速度奔腾前进,绕太阳 一周需53年。
太阳系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王选星
• 王选院士(1937-2006)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根据国际小行星中心近日发布的通报, 国际编号为4913号的太阳系小行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王选星”。
• “王选星”的轨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由紫金山天文台于1965年9月20日发现
国家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天涯海角星
• 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将国际永久编号为9668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天涯海角星”。
• 据悉,“天涯海角星”于1997年6月3日晚,在位于河北省的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由天文学家朱进在助手的协助下发现的,当时临时编号1997LK。
上海中学生以自己名字
命名一颗小行星
• 2008年3月20日上午,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学生顾宇洲在浩瀚宇宙中拥有了一颗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 该颗小行星是为了奖励其在2007年第58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上的杰出表现而命名的。美国科学服务社(Science Service)向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及NASA提出申请,将一颗由麻省理工大学的LINEAR(Lincoln Near-Earth Asteroid Research)天文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Yuzhou Gu”,现已正式获得批准。该小行星编号为23758,是于1998年被发现的。
521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潮州星
• 3月22日,经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5217号”的 小行星被命名为“潮州星”。
• 据悉,“潮州星”是紫金山天文台在1966年2月13日通过天文望远镜观察发现的,直径9400米,围绕太阳公转周期为368年。这颗小行星恰逢今年10月25日 冲日,届时距离地球最近,光度最亮,最大亮度可达到176星等。
中大学生叶泉志发现小行星
获批命名“汶川星”
• 这颗小行星是叶泉志在2006年6月
23日发现的,暂定编号为2006 MZ12,
其中“MZ12”恰与大地震发生日期的英文缩写 (5月12日,May 12)近似。小行星的直径约3700米,公转周期为408年,属于主带II型小行星族。目前它的亮度为218等,距离地球585亿公里,位于双子座,下一次冲日的时间是2009年2月20日。
• 迄今为止,叶泉志共命名了5颗小行星,其中包括与台湾鹿林天文台合作发现的“广州七中星”和“苏东坡星”,以及另外3颗以自己祖先命名的小行星。
中国航天员中心获得小行星命名
• 4月20日积极备战“神七”任务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今天隆重集会,纪念中心成立40周年。会上宣布,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航天员中心星”。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介绍,这是继杨利伟星、费俊龙星、聂海胜星、神舟星之后,我国载人航天领域命名的第五颗星。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将1997年1月2日发现的获得永久编号为3531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航天员中心星”。
天空闪烁“黄润乾”星
• 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于2008年12月12日,将国家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120569的小行星命名为“黄润乾”星
彗星猎手—唐纳德•麦克霍尔兹322
• 从1975年开始,发现了10颗以其名字命名的彗星
• 被誉为梅西耶马拉松之父
巨型小行星将与地球“亲密擦肩”
• 美国、欧洲多国天文学家1月23日宣布,一颗巨型小行星将于29日飞越地球,由于届时两者距离非常近,业余天文爱好 者也可观赏这一奇观。
• 这颗小行星名为“2007 TU24”,直径约为150米至600米,07年10月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观测人员发现。
小行星撞火星概率大降 两者可能擦肩而过
• 2007年12月,科学家计算出一颗小行星可能于1月底与火星相撞,概率高达39%。现在由于天文学家继续精确这颗小行星飞行路线,这块太空岩石与火星相撞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根据美国宇航局进地物体项目办公室1月8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这颗编号为“2007 WD5”的小行星预计在距火星约18641万英里(3万公里)处与火星擦肩而过。
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
已发现432颗小行星
•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近日称,自2006年10月完成安装和试观测后,该台的盱眙观测站目前已发现432颗小行 星,其中包括1颗近地小行星,外加1颗彗星。
流星雨篇
1 在失重情况下航天员是否很难进入睡眠状态?
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影响睡眠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要分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是一班制还是二班制。在国际空间站和大多数航天飞机上,所有的航天员都是同时睡觉,他们将睡袋挂在自己喜欢睡的地方,如墙上、墙角、天花板上等等。当航天员实行倒班工作制时,像包括空间实验室在内的一些航天飞机上,航天员睡在一个小的铺位上,将它关闭后,可以隔绝工作室传来的噪音。开始,航天员有些不安的感觉,觉得自己躺在一个狭窄的鞋盒中,而且大多数航天员出现10-15秒的背部感到舒适的错觉。
然而,当你打算睡觉的时候,你需要习惯你的背部和侧面没有感觉,事实上你是在睡袋中漂浮着,只是用绳子将你倒挂着,因而那种使得你昏昏欲睡的重力感觉是不存在的,也有些航天员对此还不太适应。他们毫无睡意,紧张得必须吃安眠药才能睡着。另一些人即使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也能睡得很香。
需要补充的是:如果睡觉的时候你的头部处在不通风的地方,呼出的二氧化碳会聚集在你的鼻子附近,当你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脑后部的一个报警系统就会发出警告,使你惊醒,会感觉呼吸急促。这时,你走几步或换个地方,又可以沉睡了。
2 航天员在太空中穿衣服时会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吗?
航天员的航天服除了在舒适性和安全性上有特殊要求以外,通常和我们在地球上穿的没什么差别。例如,衣服必须由防火材料制作。当在失重情况下穿航天服的时候,航天员实际上就是在衣服内漂浮,只有当衣服碰触到肌肤的时候,才会感到是穿着衣服。
3 太空中漂浮很有意思么?
航天员们都认为一旦适应微重力环境后,在太空中漂浮是非常有趣的。顺便说一下,科学家们不喜欢将微重力称为零重力,这是因为除非你正好站在围绕地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太空船的中心位置,此外你就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微小的加速度和潮汐的影响,即使它们的作用很小,只有地球引力的百万分之一,我们也不能认为它是无重力或0重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称之为失重的原因。
在微重力环境下生活是很有趣,不同人的感觉也不同。第一次参加太空飞行的航天员,在进入太空后的头两三天,约有30%-40%的人出现“空间适应性综合症”(它是运动病中的一种),其他人不会出现这种症状。血液流向上身,使鼻窦和舌充血,影响人的感觉,一周左右的时间,航天员体内就会出现适应失重的反应。
在失重情况下,脊椎由于没有重力的作用而变长了,使得人变高了(长高1-2英寸)。在失重情况下,当所有的肌肉放松的时候,就会出现大腿轻轻的向上抬起,胳膊向前方舒展开,身体略微弓着,仿佛是在水中一般。由于没有“上”或“下”的感觉,需要依靠别的标志来确定“上”和“下”,在航天飞机内部设计时,考虑用天花板和地板的不同来定位。
在微重力的情况下,航天员常常产生错觉。当航天员告诉自己的大脑哪个方向是“上”,它立刻会认为那是错觉。这样,在太空定位、转移或运动等感觉与在地面上不一样。在太空行走是非常轻松的,航天员很快就习惯到处行走和用固定足的方法将自己固定在空间站上。穿上航天服在太空中行走变得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工作服体积大,就像套上一个气球,视觉和触觉都受到了限制。
4 你可以穿多长时间的航天服?
一般可以穿5-7小时。当然也要视航天服的中的可消耗材料的情况,例如氧、电量、冷却水等。航天服简直就是小型太空船,穿航天服工作是很辛苦的。穿着的时间也与穿着者对舒适性和耐磨性要求有关。
5如果在太空中遇到骨折或重病如何处理?
幸运的是,美国宇航局上天的120名航天员从来没有碰到这种情况。在早期曾发生过阿波罗13号航天员佛瑞德尿感染的问题及小规模的流感的问题。太空船上总会带上足够的药品以应付这些突发事件。一旦在围绕地球飞行过程中发生意外,不管是在航天飞机上或在国际空间站,都要以最快速度将航天员送回地球。美国宇航局也为国际空间站开发了一个大型的七人座的返回舱,是为在特别情况下作为“太空救护车”使用的。
如果发生骨折,在太空船上也准备了固定骨骼的器材。当人类出发进入外太空,比如在探险火星的时候,太空船上将携带医疗设备,有一名或多名航天员是经过良好的医学知识训练的,他们可以进行救护和治疗。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返回地球是不可能的。可能情况下,飞船上将配备经验丰富的医生。
6 空间站可以能容纳多少人?
国际空间站最多能容纳7名航天员。航天员的人数从开始的3人增加到6人,到2003年增加到7人(但现在由于空间站上资源的问题,只有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上-译者)。当然,在一次意外中不可能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立刻返回。这就是美国宇航局为什么要改进返回舱,以便比俄罗斯联盟号太空船可以容纳更多人员的原因。
7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在太空中是怎样打发业余时间的?
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喜好,各有偏重。在飞行中,他们可以各自选取自己喜欢的娱乐。有的可以利用膝上型电脑看书或给家人发邮件,有些人在听音乐或玩游戏,再有些人就是与地面的亲友打电话或与其他同事聊天。可是绝大多数航天员在刚进入空间站时,大部分业余时间是站在窗旁,眺望宇宙和注视着地球从空间站下消失。
8 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是如何挑选出来的?你对此有何看法?
任何身体状况良好,符合航天员基本要求的成年男女都可以被选拔出来参加航天员训练。要成为国际空间站的任务专家或航天员,最低要求是至少获得一所国家承认院校的工程、自然科学或数学学士学位,在这一领域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更高的学位将更合适。航天飞机驾驶员至少要有1000小时的喷气式飞机的飞行经验,其视力要比专家好。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每两年平均有4000名申请者角逐20个名额。定期征募航天员。
9 你们是如何绘制太空图的?如何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前进?
让我简单介绍一下,要完全理解这个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你确实需要进入大学进行系统的学习。
最基本的是你需要知道宇宙是由三个空间构成,所以你应确定自己在这三个轴构成座标系统中的准确位置。在天文学领域,航天员是用方位角、海拔、赤经、距离和时间来绘制太空图的。
在太空飞行的时候,我们的三个座标定为X、Y、Z。然后所有的人都有一致的参照系统,即座标系统的位置和方向,以此来进行测量和定位。一般这个系统以地球中心为原点。Z轴向上,X轴和Y轴在同一平面上。有时候可以假设它是随着地球旋转,有时候它是固定在太空中。这套“参考系统也可以装载你的便携电脑上。
太空船(还有所有现在的大型飞机上)都安装了一套导航系统,可以知道在它的三个坐标附近的飞行物的运动,不断地计算飞船相对与参照系统的变化。当然,通过看所指定的靶,也可以预测其前往的方向。而且很快的,你就知道你在什么方位和前往的地方,如果偏离了设定的航线,还可以考虑进行相应的调整。
10 航天员在太空中使用什么样的餐具吃饭?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航天中使用的是普通的餐具,像刀、叉、勺,与地球上使用的相同。航天员吃的大部分食物和饮料可以放在容器里。不同的是,当要吃这些食物时,它们会漂浮出来。一些食物,像在制备豌豆、豆等时要加入沙司,这样它们就会粘在餐具上。食物有热菜、凉菜或冷冻的。饮料是装在一些可压挤的瓶子中,像运动饮料瓶。但是有些事情航天员很难适应,他们常抱怨在长时间的执行任务中,无法得到新鲜的蔬菜和口味清新的咖啡。
顺便提一下,在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一旦运输的航天飞机到达,就可以得到像西红柿这样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美国航天员Shannon Lucid说,他们经常和俄罗斯航天员联欢。也许几年后,在国际空间站和火星探险队里将能吃到新鲜蔬菜。目前还无法保证提供口味清新的咖啡和汽水,但至少有一家软饮料公司已经开始开发一种在失重状态下使用的容器。此外,在航天中由于体液的转移,使航天员的味觉和嗅觉发生改变,在轨航天员经常挑选味重的食物。
11.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要待多长时间?
大多数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要连续呆90天——那是目前航天员计划的“轮岗”平均时间。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提前回来,另外一些人可能会待很长时间,特别是当要为人类探索火星提供依据,要长时间飞行以便对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进行医学研究时。值得一提的是,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时间的是一名俄罗斯内科医生Valery Polyakov博士,他在1994年创造了这个记录,在空间站停留438天(14 1/2个月),在此之前是1988年创造的241天飞行记录。美国人在太空生活最长的时间是188天,也是女性航天员的世界记录,它是由Shannon Lucid博士创造的。
12为什么地球有重力而在太空却没有?
太空中是有重力的,但我知道你不是指这个。可以这样解释:重力的生成与质量有关。质量是以非常特殊的方式对太空产生影响(爱因斯坦会说,质量使太空弯曲。)这种作用是由艾萨克•牛顿发现的、被我们称为万有引力的力量来传递的。根据我们的观察万有引力学说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阿波罗登月计划就无法实现。同样,一个物体地心引力的减少是与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根成正比的。
在地球上,物体质量所产生的重力,表现出像一个“压力”作用在与地面接触的物体上,我们称之为“重量”。当没有这种接触的时候,举例来讲,在地球轨道上,飞行器没有直接与地球接触,也就没有重力。但是太空船仍然有质量,就会产生自身的重力区(当然对于小型的航天飞机就没有重力了)。
也就是说在太空中所有具有重大质量的中心的星体,像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有地心引力的。牛顿也发现在没有加速度作用的情况下,真空中的物体可以永不停歇的沿直线运动。但是,一个物体,例如空间站,有地球拉着它时,使它在地球轨道上运转时,不能认为是处于“失重”状态;这样,在轨道上运行的空间站所出现的“失重”,并不是地心引力作用不存在,而是重力作用对它的作用消失。一旦有了阻力,大气阻力、发动机动力、旋转产生的离心加速度等等,失重现象就不见了。
13 航天飞机发射时是什么感觉?
在发射台上,由于座舱的方向和位置,航天员们是背靠背、脚朝上(航天医生规定了他们发射前处于这种状态的时间)。在舱门关闭和所有的最后检查工作已经完成后,航天员在心里默默期待着发射,在脑海中再一次回忆在过去的几年中所培训的操作程序。例如,他们上方的所有橱柜是否锁好?眼前的提示卡提醒你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什么措施?最后倒计时到6秒,三个液态火箭推进器点燃。当航天飞机前后晃动5英尺时,你可以很明显的感到它的晃动,这时,轨道器强烈的摆动和振动起来。但是航天员听不到任何发动机发出的雷鸣般的轰响。
然后计数到零,头盔上的无线设备中传来指令:“点火、升空。”两个固态燃料火箭推动器点火,航天飞机开始冲向太空。这时候你不会感觉非常明显的加速度,与飞机起飞时的感觉差不多。火箭推动器内的燃料不是均匀地燃烧,推进过程中颠簸得厉害。整个座舱就像汽车以最大速度在鹅卵石上飞驰一样颠簸不停。
一旦推动器点着,在燃料燃尽前它们是不会停下来的。在起飞后两分钟,航天飞机排空了的容器开始脱落,噪音没有了,每个航天员不适感大为减弱。三个液态推进器的发动机里的燃料继续燃烧,发出嗡嗡声,当燃料烧尽后,航天飞机变轻了,继续保持加速度。(因为根据牛顿学说,加速度等于质量的平方。)
在升空75分钟时,外部的巨大容器内的燃料已经烧掉90%,航天飞机在起飞时的重量达到2000吨,而现在不到200吨,压力已经达到3g——是地球重力的3倍。发动机减速到3g’s。在这个加速度,穿着沉重航天服的航天员,呼吸变得非常困难,会下意识的呼吸和挺胸。
最后,主发动机关闭。几秒钟内,发动机的推进力降到零。航天员会突然间感到胸口的压力消失了,并有种失重感,此时,航天员已经在太空中。
14 为什么我们要建空间站?它有什么用途?
我们国家提出在地球轨道上建永久的平台有很多的理由,而且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可以使我们受益非浅。
空间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方式。现在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在地球轨道上,太空提供了许多非常有用的、在地球上找不到的环境,例如失重、高真空、高温、极冷、极热、未经过滤的太阳光和可以看到地球的全貌和环境,以及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不被充满空气、云彩和污染物的大气层所阻挡的宇宙。
这些特殊的环境,可以使我们在那里进行人、动物、植物等的科学研究,得到重大的科技创新。它们也带来了新的医学突破、科技发展、新的工业产品、新的药品和很多其他的有助于我们国家保持领先地位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当然了,这也使我们的经济、工业、贸易和商业更具竞争优势,也创造了新的工作、知识和财富。
由于空间站可以在太空中停留很长时间,使我们能够长时间的利用这么多的太空资源,而航天飞机在太空中最多只能停留14天。空间站也可以提供更多的电能、更大面积、更多的工具和其他设备、简直就像地面上的一个大型的研究基地,产品发展中心和技术示范中心。在长时间的飞行中,空间站也可以成为人类更好地探索外太空的太空发射场、跳板和以23,000英尺/秒速度移动的发射平台。
15.要成为一名航天员在体质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除了健康的身体以外没有特殊的要求。无论男女只要符合这些要求以及我在问题8所给出的基本资格条件,就可以申请成为候选人参加航天员训练。
16 航天服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特点?
航天服简直就是小型的太空船,它需要保证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的健康和连续工作的需要。由于在太空中没有气压,没有氧气维持生命,人类必须有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和航天飞机工作舱内的空气一样,航天服中的空气也是可以控制和调节的。
这样,航天服的主要功能必须为呼吸提供氧气,同时要维持身体周围的气压稳定,并使身体内血液处于液态状态。在真空或非常低的气压状态时,身体中的血液就会像高山顶上的热水一样沸腾了。
航天飞机上配备的航天服可以承受每英尺43磅的压力,这仅是正常大气压的三分之一(每个大气压等于147 psi)。由于航天服内的气体是100%的氧气,而不像我们在地球的大气层只含有20%的氧气,穿上航天服的航天员要比那些在海拔10,000英尺的高山或身处海平面没有穿航天服的人呼吸到更多的氧。在离开太空船去太空工作之前,航天员要呼吸几个小时的纯氧。这是去除溶解在血液中的氮和防止当气压下降时释放出气泡的必要程序,这种情况通常称为潜水减压病。
另一方面,如果在正常大气压下呼吸纯氧过长,它就会变成对人体有害的气体。这种吸氧排氮对航天员来讲是过分的、毫无益处的和令人厌烦的等待,确实是件麻烦事,我们将航天服的内部气压设计为83 psi,这样可以缩短吸氧排氮的时间。
航天服必须具有保护航天员免受致命伤害的作用,它除了可以防止微流星体的撞击外,航天服也要避免航天员受到太空温度极限的伤害。没有地球大气层来过滤阳光的辐射,朝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高达250度,背向阳光的一面,就在零下250度。
航天服的主要特点是:除了靴子和手套有多层结构外,背面有生命支持系统,胸部是显示控制模块,还有就是为太空漫步者和处理紧急情况而设计的装备,特别是备用的供氧系统。这些组合成一个被称为EMU的集合体(舱外机动装置),它可以实现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自由转换,无论是在正常情况下或紧急情况下都可以容易和安全地连接。
还有一些特殊装置:尿液储存器,在返回航天飞机或空间站以后将尿液输送到废物处理系统;有一个网孔状的弹性纤维制成的液体冷却和通风服,衣服前面的入口处有拉链,它65磅重;内衣中的冷却管内,水在不停流动着,使航天员穿上时感到很舒服。安装冷却管的原因是因为衣服内是纯氧层,它不可能像在普通空气中那样提供足够多的冷气。还有就是可装21盎司的内衣饮水袋,“探测帽”或通讯载体组合装置,供双向通讯的耳机和麦克风及预警和报警装置,及生物医学探测子系统。
在太空行走的时候,航天员绑上在地面重达310磅的单人机动装置(MMU),一个单人的氮推动器背包,它固定在航天服携带式生命保障系统上。航天员利用可调控旋转和平移的手控制器,可以准确的飞入或围绕航天器货船入坞码头运动,或自由的进入航天飞机或空间站附近的有效载荷或建筑内,也可以到达其它很多似乎遥不可及的外部区域。航天员穿着被称为“太空自行车”的MMU’s,在发射、服务、保养和找回人造卫星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17.航天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它们是怎么制作的?
我们通用的航天服/ EMUs有12层夹层,每个都有其特殊的用途。从里层开始看,最里面的2层是冷冻液体构成的贴身内衣,材料是内缝管状塑料的弹性纤维,下一层是涂有尼龙的球胆层,外面包了一层达可纶织物。下面7层是防热和小陨石的保护层,由铝化的迈拉和层压的达可纶棉麻织制成。这七层的衣服外面是一层化合织物。
18 美国第一位两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谁?
第一位两次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人是戈登•库铂。第一次飞行:1963年5月15-16日,驾驶水星9号飞船,历时1天10小时20分钟。第二次飞行:1965年6月3-7日和皮特•康拉德一起驾驶双子座5号,历时7天10小时2分。
实际上格斯•格里森是第一个两次乘坐火箭进入太空的美国航天员。但在1961年7月21日,他第一次飞行驾驶的“自由钟”仅仅是亚轨道飞行的飞船,带着他沿抛物线飞行15分钟,高度是190公里,有五分钟处于失重状态。然后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飞行,这次他进入了地球轨道,在1965年3月23日,他和约翰•杨一起乘坐双子座3号绕地球三圈。顺便提一下,这次飞行将第一台电脑带入太空:它是每秒可运行7000次计算的小型计算机。格里森用它来计算地球轨道的变化。从那时起,航天员可以真正的飞越太空,而不是只沿着固定的轨道环绕地球飞行。
19.哈勃太空望远镜可能替代国际空间站么?
哈勃太空望远镜离国际空间站还有很大距离,首先它的轨道倾斜度是2847度(国际空间站是516度),其次它的平均海拔高度是590公里。
20 航天服有多重?
航天服包括背包在内净重近280磅(在地面)。当然了在太空中它没有重量(即使什么都没有变化)。
21 为何航天员必须穿这么重的装备?
一旦航天员进入有压力的生活舱,他们就穿上地面上的人们在温暖的春天穿的衣服,通常是短裤、短袖衬衫和袜子(因为他们的脚需要一些防碰撞保护和防寒,但他们不走路,所以不需要鞋子。)们仅在发射和返回以及走出气压舱进行太空船外活动或舱外活动的时候需要穿上特殊的衣服。发射/着陆服有防火功能和在航天飞机的加压系统失控后维持身体周围的压力不变的作用。
航天员舱外活动穿的航天服要提供维持生存的氧气和压力。它们必须使航天员免受快速飞行的太空碎片的伤害,所以他们的航天服必须有压力。当他们背向阳光,远离太阳光照射变冷的时候,航天服必须保暖。衣服提供与地面、航天飞机和其他舱外活动的航天员联系的无线设备。提供太空短途行走和在黑暗中工作所需的光线,避免航天员的眼睛受太阳光的直接照射,便于携带外出工作的工具,满足航天员生理需要的食物。航天服要保证六小时无故障,可适应不同航天员的要求。你可以将它看成小型的太空船。在地球上它重达280磅,但是在太空中没有重量。
22进入太空要花费多长时间?
航天飞机从发射、经过脱离外部罐和固体火箭,到以所谓的轨道速度到达地球轨道,大约要85分钟,所以它要不停的围绕地球转动。(国家航天局网特约编译/唐承革 沈羡云)
美国:火星上发现液态水。美国:火星上发现生命迹象。美国:火星上发现疑似外星人。美国:火星上发现。。。上帝:敢碰月球不?美国:(迟疑)不敢。。。哎,是。。。不能!上帝:为什么?再不登月,就要被中国捷足先登了。美国:(叹息)别提了!我48年前就已经宣布登上了。。。(吸气)而且是连登7次只有一次失败!上帝:(沉默)。。。现在去尝试还有机会。美国:(叹息)唉,没机会了,当年根本没那技术。如果现在再去试验,不就露馅打脸了嘛!再说以人类的科技,就算是现在,也还是遥不可及啊。。。上帝:难道你就甘心眼睁睁看着别的国家去征服月球?美国:那有什么办法?(懊恼)真想掐死当年的自己。。。还好有火星!我现在只想把注意力放到火星上,管不了月球了,先搞定火星再说。虽然路途遥远,但就技术上来说,登陆火星要比登月容易多了。上帝:祝你好运!
那么,人类究竟有没有能力登月呢?这里先提一个问题:人类有没有能力登陆地球?有点奇怪是不是?你没有看错,是地球!这个问题留到下边详细解释。朋友们,本帖可以自由评论,如果你评论不了,说明已经被网(有)站(关)人(部)为(门)封锁了
只要换位思考一下,以人类的现有技术,地球上发射一个几十吨的航天器,需要至少几百上千吨级别的助推火箭,而且还得在一套精心设置的发射平台上,还得有一个发射中心,完备的配套设备及技术、人员以及物资支援之下,经过周密的安排计算才得以实现,在别的星球上这些都不具备。同样道理,一个几十吨的登陆舱要在别的星球上发射出去,同样需要几百上千吨级别的助推火箭。在地球上,可以利用空气作为导向作用;在月球上,没有空气,靠什么导向,光有助推火箭是不够的,既不能导向,功率也不受控,所以需要至少三组推进系统——功率可控制的超级引擎。在月球上不仅是发射返回的问题,更困难的其实是着陆过程,实际上软着陆所需要的燃料比发射返回所需要的燃料更多,难度更大。这和地球不一样,有大气层的星球,着陆比发射要容易得多。靠燃烧液氢和液氧的火箭作为助推动力显然是行不通的,一则燃烧过程显然是难以受控的,二则登录舱的规格及重量显然是不足以携带三组火箭助推器。更大的挑战其实还在于控制系统。48年前可没有自动化控制,若不能智能调节引擎之间的功率配合,那么发射或着陆都是无稽之谈。就算能发射出去,也只会像放鞭炮一样到处乱窜;着陆过程也一样,只会摔个狗吃屎,或仰八叉,而不会头上脚下。高能燃料引擎的喷射功率细微变化的控制是极难的。这种超级引擎现在都造不了,更别说48年前。有些人说的发现登月痕迹,还有月球土壤之类的“证据”,这些逻辑的缺陷和论据的站不住脚,道理之简单,根本就用不着批驳。只要想想往地球上掉的陨石就行,航天器或宇宙碎片往星球(月球)上扔或掉落是很容易的事,反之脱离和往外飞却极难。还有些人天真的以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所以就没有空气阻力,所以所需要的动力就可以减少。事实上有些事情跟你的想象不太一样,空气虽然有阻力,但是它也能产生动力,阻力越大,动力就越大。水的阻力比空气大,在水里几百马力的动力引擎就可以推动千吨级的轮船,而在空气中用上十倍功率的引擎也不一定推得动同吨位的航行器。如果地球上没有空气阻力,那么发射火箭将会变得极其困难,所需要的燃料将会成倍增加。地球上所有的飞行器也都将瘫痪,除了像弹道导弹那样抛射。以人类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48年前(载人)登月的难度,比现在载人登火星要高百倍。人类到目前为止,都还不具备载人登月技术,或载人登其他任何星球的技术。就算未来五十年内能够实现载人登火星,也实现不了载人登月。人类如果拥有能够载人在月球上软着陆的技术,或者载人发射脱离月球的技术,只要能做到其中一点,那么,第一、二、三宇宙速度早就可以失效了。然而若干年后,美国航天飞机的悲惨收场,强有力地印证了,美国所谓的“登月”之后若干年,其仍然不具备真空环境下的有效推进技术。时至今日,人类都没有发明或制造出可在太空环境下对航天器进行有效加速和推进的引擎或助推装置。而若以火箭这种简单粗暴依靠燃烧液氢和液氧来产生推力的装置,一旦点火便一泄如注,几乎不受控制,顶多持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时间,这种装置只有在地球上,一切条件都完备的情况下才适用,而且必须在有空气介质作导向的前提下,到了太空中就会完全乱套。然而令人绝望的是,在太空中,人类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的动力来源。即便在地球上令人信服的核动力,到了太空也不管用。地球上在水或空气等介质中,只要螺旋桨持续不断的旋转,就可以产生源源不断无休止的推进力。而在太空中,螺旋桨转的再快,也产生不了任何推进力,只有往外抛出质量才能产生推进力。所以该携带多少燃料还是得携带多少燃料,该以多大的速度往外喷出质量,就得以多大的速度喷出质量。所谓的“阿波罗登月舱”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具备登陆月球的能力,不管是结构形状上,还是引擎配置上,甚至大小规模上(燃料携带量),以及控制系统上。这里的“登陆”指的是软着陆,如果是掉下去,结果当然也能在月球上,那就另当别论。从公开的资料或按官方的说法,“阿波罗”登月舱加返回舱的质量(包括燃料)是80吨,再加上服务舱的质量,总质量应该是在100多吨到200吨左右,为摆脱地球引力,从地球上发射出去到火箭脱离以后的初速度为112公里每秒。绕月轨道的飞行速度在17公里每秒左右,所以在抵达月球轨道之前,需要从112公里每秒减速到17公里每秒左右,速度增量达95公里每秒,这比第一宇宙速度还大,那么问题来了,一个200吨左右的飞船它靠什么来减速?这至少需要2000吨级的助推火箭。登月以后的返回舱加上服务舱,要返回地球,它在到达绕地轨道之前,应该要从17公里每秒加速到79公里每秒,它又靠什么来加速呢?这也至少需要几百吨级别的助推火箭。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具备这种当量的航天器的太空变速能力。 幻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没错,你用不着怀疑,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就是,目前的人类载人飞船是没有能力进入月球轨道的。至于后续的着陆、发射和对接、返回,全都是扯蛋。而更令人绝望的现实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发射的所有航天器,只要摆脱了地球引力,也就是脱离了地球轨道以后,就没有能力再返回地球,甚至包括那些小型的探测器也不例外,唯一能够返回的只有电磁波信号。迄今所有能够返回地球的人类发射的航天器,无一例外,都是在绕地轨道上飞行的。当然,如果发射一个航天器纯粹只是为了去太空绕一圈然后飞回地球,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这种可能性就是:用一个几千吨级的运载火箭把一个几百吨级的航天器发射出去,人类想尽办法,最后返回一个几吨级或几百公斤的物体,还是有可能的。显然,这种可能性只存在于理论上,除了变速问题,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2现在还在相信美国人登月是真的人,不是无知,就是在秀自己的智商。三年半登7次,这是多么成熟的技术!美国可不是一个谦逊的国度,更不是一个低调的国家。如果拥有这么成熟的技术,以美国人在地球上称霸的野心,早就去月球上发展基地了,作为离地球最近的星球,绝对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既可以作为将来发展太空的跳板,也可以回过头来监控地球,而且物资补给也最为便利。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削尖了脑袋去折腾火星,舍近而求远。只要掌握了登月技术,那么登陆火星就不再是什么技术门槛了,而只是路程的问题了。不要说三年半登月7次,以现在的美国所拥有的技术和经济实力,在35年内载人登月1次做得到吗?做不到!50年都做不到。吹牛既不需要成本,也不用上税。
3有种痛苦,如果你没亲身经历无论如何是体会不到的。这种痛苦就叫做尴尬的痛苦,身陷其中不但痛苦而且非常尴尬,上不去下不得,只能悬在半空,进退维谷。美国航天局正在经历着这种痛苦。牛逼吹大了,真相却已揭穿,实在难堪。美国人也知道,自己的登月骗局,早就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真相大白,无论如何是否认不了的了,但也绝对不能承认,就算地球人全都知道了,美国航天局也不能自己捅破这层窗户纸,这是人之常情(谁说只有中国人要面子?)。所以现阶段的美国航天事业,只要是涉及月球和登月的事,都绝少提及。倒是国内颇有一群掌握话语权者,天天以科技的名义,在网络上大肆鼓吹美爹的“登月伟业”,或纪念,或膜拜,或颠倒是非,言而总之,其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掩盖真相。美国航天局也在苦苦思索如何解套,但这是个无解的套,至少目前如此。也许美国航天局现在全力致力于火星探测,不啻为一种迂回的解套策略,如果能够突破火星登陆技术(其实登陆火星并不是什么技术上的门槛,在地球上试验就可以了,只是路程遥远,如何携带充沛的燃料倒是个难题,这是个真正的槛),以此为基础,再慢慢钻研登月技术,以求一击必中。严格来讲,载人登陆火星在技术上也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很大程度上不属于登陆过程,而更属于发射返回过程的,这个技术门槛具体来讲,就是需要下边提到的“垂直起飞垂直降落(VTVL)”技术,换句话说,以现有技术,人类要实现载人登陆火星并返回,就得把一个几千吨级的运载火箭连同返回舱一起发射到火星上,然后依靠这个几千吨级的运载火箭从火星上把返回舱发射出去,返回舱再飞回地球(有点绕,是不是?)那么问题来了,人类要把这么一个几千吨级的庞然大物从地球上发射出去,需要制造一个几十万吨级的运载火箭(知道难度在哪里了吗,脑补一下),这中间还隐藏着许多技术难关,比如说“二次发射”,在地球上试验什么的都好说,万一到了火星上出了故障,发射不了;比如降落地点,在地球上还可以提前搭建好一个发射平台,而且有一个发射中心,在火星上可不会有人帮你事先搭好一个平台的,万一降落时倾斜了,或者万一倒地了,出现任何一种状况,都足以导致这个计划泡汤,所有宇航员狗带。目前SpaceX公司的“垂直起飞垂直降落(VTVL)技术”,名义上是在研发“可重复利用火箭”技术,实际上是在为登陆火星做试验。有点不幸,保守估计,这条路40年内走不完,这从“登陆火星试验”所处的阶段有多初级就可以看出来。
4有句俗话再次被印证,叫做“哪壶不开提哪壶”。当事人三缄其口,事实上,如今美国航天局开口必谈火星,闭口不谈月球,谁都知道其之于“月”事讳莫如深。同时,网络上不断有人制造各种舆论,抛出“地球即将毁灭论”、“月球背面外星人威胁论”,“霍金警告不要登陆月球”等等谣言,力求将世人的注意力往火星上引。然而却有一群狂热的“爱国人士”(当然是坚定的热爱着美帝的中国精英人士,简称之),竭尽全力,废寝忘食,搜罗各种蛛丝马迹,举出若干“证据”以力证“美国人登月是真的”。当事人为自己的谎言无计可施之时,你却竭力去证明他是真的,你有没有考虑当事人的感受?
5未来50年内人类不会有能力登陆任何其他星球—包括火星和月球。先把话搁在这里,2068年再来验证。人类虽然能够在地球上作威作福,制造各种武器,发动战争,互相残杀,破坏自然,消灭物种,无休止争夺、消耗、浪费能源;也能够耍点小聪明,发明制造各种电子电器设备或机器人,发现归纳各种科学知识,发展理论,甚至探索宇宙奥秘,但是,人类一旦离开地球大气层,就连婴儿都算不上。人类目前发射出去的航天器,诸如地球卫星,轨道空间站,探测器,火星车月球车之类的,充其量相当于婴儿的玩具或摇篮,连头都不敢往外探,一不小心就会跌落伤亡,死无葬身之地。事实上,就连发射航天器都还受限于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即在离开地球大气层之前加速到每秒79公里、112公里、167公里的初始速度才能不掉落引力的束缚。换句话说,基本上不具备太空真空环境下大吨位航天器的有效加速或推进能力,也就是说,人类想载人在月球上软着陆或发射返回,做梦都不要想。 假如有一天,人类发射航天器不再需要助推火箭,也不再需要发射平台,更不需要发射中心,而只要把航天器直接拉到野外随便一个地方,扔在那里,然后航天器就能自己发射出去成功,而且这个航天器返回地球以后,不需要接受任何支援就可以再次发射出去,这时候再来宣布已经成功载人登陆某地外星球(具有大气层的固态星球),就可以相信了。假如有一天,人类发射航天器,在满足上一条的基础上,航天器脱离地球大气层时的初速度不再需要达到79公里每秒(第一宇宙速度),而只需要100米每秒,或200米每秒,或其它任意远低于79公里每秒的速度的时候,再来宣称其已经可以成功载人登陆月球,也可以相信了。否则,任何国家或团体,任何时候宣称其已经成功载人登陆其他星球,都是不可信的。
6本来不打算写这一条。一出低级的骗局,根本不需要正面去质疑它,也不值得去质疑。事实上当年美国的航天技术远远落后于苏联。而美国人耍阴谋的手段却遥遥领先于世界,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苏联人是仰首而上,埋头苦干,实实在在的在发展航天技术,所以最后苏联经济破产了,国家解体了。美国人的编剧水平很高,剧本写得很不错。仅靠吹嘘就把一个强大的对手拖垮了。那还是个懵懂的年代,也是个信息不怎么透明的时代,对手的技术比自己领先太多,美国人也摸不透,苏联的航天技术究竟到了什么程度。美国人最最当心的事情是,苏联人可能会在短期内实现载人登月——那样的话,美国整个国家政局都会很不妙——所以就编出了一个未来100年内都实现不了的弥天大谎——阿波罗登月计划。“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实在是大言不惭,恬不知耻。美国人做事情是很严谨的,尤其是他们布局一个骗局的时候。经常观看NBA比赛的人,尤其是季后赛总决赛的时候,就会有所体会,如果NBA联盟要操控一场比赛的话,那么天时地利人和,方方面面都会做到真假难辨,比真的还真。然而骗局终究只是骗局,不管你做得再天衣无缝,也总有百密一疏的时候。美国人这“一小步”,实在是迈得太过“巨大”了!从1961年4月12日苏联第一次把人类送入太空开始,到1969年7月美国实施载人登月,中间只有短短的八年时间!“1968年10月11日,美国发射“阿波罗”7号飞船。航天员希拉、艾西尔和坎宁哈姆绕地球飞行163圈,历时260小时9分钟,22日返回。这是“阿波罗”飞船的第一次载人地球轨道飞行。”“1968年12月21日,美国发射载有波尔曼、洛弗尔和安德斯的“阿波罗”8号飞船。飞船进入距月面112公里的月球轨道上飞行了10圈,时间20小时6分钟,并向地球发回电视。27日返回。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绕月飞行的载人飞船。”从载人绕地轨道直接跳到载人绕月轨道,中间居然可以不用无人飞船过渡!而且只隔了两个月时间,这步子真是“巨大”啊!“阿波罗登月”的技术基础是什么?没有。试验基础又是什么?没有。那么在实施载人登月之前究竟做了什么准备?公开的资料是这样的,“1969年5月18日发射的“阿波罗”10号飞船进行了登月全过程的演练飞行,绕月飞行31圈,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下降到离月面152公里的高度。”然后,“1969年7月20-21日“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飞往月球,其中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成功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人类踏上月球的理想。”中间也是只间隔了两个月时间!原来月球登陆过程和发射过程是不需要试验的!不需要无人登陆试验以及发射试验!也就是说,美国的登月计划的实施是不需要先做试验的,前一次只要在绕月轨道上飞若干圈,下一次就可以直接登陆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美国式幽默?但这无疑将是人类航天史上的最大幽默!然而我们天朝仍然有一大批美帝拥趸坚信不移。网络上差不多天天都有关于美国“登月伟业”的文章,不是膜拜,就是辩解,要么列出若干证据,照片若干,视频若干,要么将质疑的声音斥为“阴谋论”。说实话,那些照片和视频,以及辩解的逻辑缺陷,就像白天月亮反射出来的光一样苍白无力。倒不如直接把好莱坞某些科幻**的剧照晒出来,可能更有说服力。科幻**和小说看多了,以为航天器只要尾部喷出一缕“幽幽的蓝光”,就可以腾空而起,瞬间远去!即便到了今天,人类直接从地球上发射航天器,直接在绕地轨道上实现航天器对接,也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做不到百分百成功。而40多年前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剔除其中一次因“服务舱暴躁”故障而导致“登月舱”直接返回地球外,6次实施登陆月球6次成功,6次月球发射6次成功,6次绕月轨道对接6次成功,7次返回地球7次成功,100%成功,这是怎样的一个概率,实在是不可描述,不仅如此,第一次实施登陆之前,还没有做过实地试验!这要是编成科幻小说,也是相当的精彩!我第一次感觉到人类的语言,人类的想像力是如此的匮乏!
7可行性分析。从事机械行业的人就会了解,一个简单的价值百八十万的非标设备项目,从立项到方案可行性研究到图纸设计到选型采购加工再到组装调试直到可以正常投入使用,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一般也得四到六个月甚至更长的周期。事实上不存在一切都顺利的事,总难免有点误差,或有点失误,或出点故障。设备的升级或更新换代所需要的时间也差不多。所谓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在三年半时间内实施了7次,平均不到半年就实施一次!作为高精尖技术的登月器,动辄数以几十万记的零部件,涉及众多行业,无数的部门及技术人员,以及极其庞大的资金,就算假设已经拥有成熟的技术,从立项到准备到正式实施,少说也得三五年时间。实际上涉及的部门越多,行业越广,人员越复杂,难度就会越高,周期也越长。“阿波罗计划”每两次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到半年,也就是说,每次实施登月计划都不可能以前一次为基础,因为不到六个月时间,从前一次登月完成到收尾工作到数据汇总处理归档再到总结提出改善计划,半年时间应该已经过去了,然后修改图纸,研讨,采购,加工,组装,调试,大概两三年已经过去了。换句话说,阿波罗登月计划7次所用的航天器、登月舱、运载火箭以及所有设备都是在第一次登月之前,就已经一次性下了总批量生产的,也就是说,每次都用同样的设备,只是重复了7次而已。所以美国在这个有史以来最大的科技工程项目上,花了7倍的资金,无数的人力物力,重复了7次,只是为了要发表那一句动人的台词:“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以及拍摄了无数优美的剧照,只为了向全世界炫耀“我成功登上了月球”?!(那些辩称“美国之所以这么多年40多年都不再登月的原因是因为花销太大”的人自己到一边去慢慢打脸)。三年半内实施7次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不止实际上行不通,就连理论上也是行不通的。大概只能在科幻小说或**剧本里实现。假如把时间跨度放大10倍,即35年内实施7次,平均每5年实施一次,理论上也许可行,但经济上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时间上也是很紧迫的。不要再问我为什么,事实就是现实里50年都玩不转一次,这又不是过家家打游戏。1961年7月苏联首次把人类送入太空,1962年美国也第一次把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到1969年“阿波罗登月”,中间隔7年时间。对航天科技来说,7年是极其短暂的,不管从火箭研发到登月航天器动力装置研究,还是从轨道变换到空间对接,也不管从航天器加减速到宇航服研制,还是从登录舱着陆过程实验到返回舱发射试验,以上随便哪一项都不是3、5年或更短时间内就可以轻易达成的,甚至一款宇航服的研制及各种试验验证花个3、5年也毫不夸张。上面已经分析了,48年前人类载人登月,不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经济上还是时间上,都不具备可行性。冷战,对于敌对双方——世界上两大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都是非常危险的,稍有不慎,只要走错一步棋,不是苏联崩溃,就是美国崩溃。在航天竞赛上,美国处于下风,当苏联首先把人送入太空的时候,美国输了一场,美国人的阵脚已经乱了,被牵着鼻子走,处于亦步亦趋的状态,越是急躁越难于发展,如果美国人也放手去拼航天技术的话,先崩溃的应该是美国而不是苏联。如果再输一场的话,美国政局已处于崩溃的边缘。所以美国是世界上最会耍阴谋手段的国家,技术上的落后和政治局势的紧张,使得美国人在政治策略上做出了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同时也使得美国人对人类科技发展的形势做出了极其错误的判断,这样,人类科技史上的一个旷世骗局——阿波罗登月计划——就这样诞生了。人类载人登月工程,即使放到今天,也毫无疑问是人类航天史和科技史上最大的科技项目。在航天史上,甚至在科技史上,任何一项重大的项目,光其前期准备都得三五年时间,就算一切技术图纸都已完备,实物装备也都造好了,接下来的试验阶段,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八年,甚至几十年,这都是必须经过的阶段,绝没有什么项目可以一试成功,步步顺利。而所谓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几乎是每一阶段每一步都一击即中,这不是科学,这是文学!而其时间跨度的设置,只能是游戏,绝不是科技。
8关于“辩解”的辩解及其它。关于“参加阿波罗计划实施的人数有40万之多,要让这么多人在几十年的时间守着“谎言”不说是不可能的”,说实话,我实在不明白这句话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或者是要辩解什么观点!这整个事件的关键只在那十几名“实施登月”的宇航员以及幕后操控的人身上。前面的39万9千9百人就算做的事情全是真的,他们这些人跟后边的“秘密”能有多大关系呢?假如你为他们制造了螺丝,或者你为他们加工了零件,或者你甚至为他们生产了核心电子设备,甚至你还看了他们的图纸,你是这个项目的直接参与者,那么你又能知道后边的什么秘密呢?就算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不管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哪个阶段的工作,就算设计了核心图纸,我想说的是,幸亏他们不能亲临“登月”现场,也不能监视“登月”现场,他们所能看到的,也跟我们吃瓜群众一样,就是所谓的“直播视频”和“登月”照片,否则他们也将集体的“抑郁”了,全都在大众面前和媒体面前消失,“不愿意”在公众面前露面,“不愿意”和任何人接触或接受采访。不管以什么方式,也不管以什么手段,毫无疑问的是,那些最接近真相的人,除了同党,都是被打发了的,或被处置了的。知名的比如宇航员,还可以“抑郁”;不知名的比如科学家,可能直接就被隔离了,或软禁了,甚至处理了。成千上万的人才啊,这将可以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比肩!另外,你没有听到的声音,不代表没有声音。全世界都有发出声音,然而可能999%的声音你都不会听到,因为有足够大的力量或障碍可以让你永远都听不到他们不想让你听到的声音。就像国内质疑的声音似乎像炸了锅一样到处都是,但也许俄罗斯人也在纳闷,为什么中国人都没有发出质疑的声音,因为他们也有可能听不到我们的声音。美国国内也一样,甚至到处都一样。即便在我们自己身边,或者彼此之间,也有许多声音听不到,因为我们自己发出来的声音,也大部分都被封杀了(网友们,本帖可以自由评论,如果你评论不了,说明已经被网站人为封锁了)。 关于“为什么发出质疑的声音都来自民间,而不是国家机关或政府机构”?世界上过去有很多骗局或谎言,既不可能有直接的证据去证实它,也不可能有直接的证据去证伪它,但这不妨碍它只是个骗局或谎言。假如我说我三十年前去过土星而且在上面撒了泡尿,你有什么直接证据可以证明我去过,或证明我没去过?这种没有直接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或国家机构或正规单位站出来说什么都不太合适,甚至连有正式身份的个人比如科学家出来讲话也不合适。况且,作为一个正式的机构或组织,只有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才会公开发表观点或看法。如果没有一个契机,随时随地不合时宜的挑衅,那不就成了阿基诺三世,仗着有美爹撑腰就乱发浪。不合时宜的发声不会成为学术事件,而有可能引发外交事件。我相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吃过美国阴谋手段的苦头。在国际的政治或经济外交事务中,政府或其他部门总不免要小心谨慎,甚至战战兢兢。“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成功登上了月球”这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句官方辞令,也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政治保护色。总不会在一项合作谈判的紧要关头,突然出来宣布:我们强烈怀疑“阿波罗登月计划”是骗局,并列出若干证据。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美国军事势力威胁范围之内,或在它的*威胁迫之下。美国的盟国或小弟自然是不会发出声音的。另外,并不是你的国家或政府发出的所有声音你都听得见,也许政府发声的时候你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说难听点,也许你只是个井底之蛙,所以不要随便下定论。所以,这种事件通常只能是媒体或民间讨论。最近,某些善于编故事的国人又想出了新的花样——激光反射镜——美国人把若干“激光反射镜”安装在月球上,以便持怀疑态度的人验证,不信只要拿激光一照就会反光云云。美国人真是有先见之明啊!你有没有想过,镜子在月球上能够被照射到反光并能够在地球上被看到,需要多大的面积?我想说的是,这种弱智的把戏差不多就行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