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可以看作是长蛇的自述,更可以看作是死尸的表白。长蛇自食其身而死尸“抉心自食”,二者相互对应,相互阐明。蛇没有灵魂,而人是有灵魂的,因而不管“啮其身”还是“食心”其实都是一种隐喻性的说法,就是对灵魂的一种深刻的、彻底的铐问。鲁迅在这里设置的意象,不论是蛇也好,是死也好,我认为都是他的灵魂中的一个方面的喻体。鲁迅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其实是在自已的内心中对自己的灵魂作了一番的考察,然后对自己灵魂中的阴暗面进行铐问,而且鲁迅进行灵魂铐问,比对别人的态度严厉得多。但是,在铐问的时候,“创痛酷烈”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对自己的剖析竟是如此彻底,如此坦白,他简直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整个的心都交给读者,把自己最隐蔽、最黑直是毫无都挖掘出来,把自己所有一切都犹豫、彷徨、怀疑都揭示出来……”(《读<野草><朝花夕拾>随笔》)5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知本味”让自己完全掌握自己的灵魂动向,而且还要交与所有的人来“审判”,这样才能达到去除心灵中的“鬼气”的目的。但是,鲁迅在这一点上又向别人显示出了他的伟大之处。他知道即使是这样做了,也很难达到目的,因为他对自己存有希望,而且希望的后果他看得比任人都清楚。我认为这又是造成鲁迅的痛苦的一个原因。
鲁迅体情书文案句子精选
那日看雪,她从未看我,我从未看雪。
1许是常念叨,心里的份儿更沉重了些,时隔多日,想同你再说说,却不知从何聊起,总是常常念你,今日提笔寄给两封信。一封是情书,另一封也是情书。
2说真的,身边越热闹就越想你。
3我嘴上不说,但眼神也大抵上躲闪了起来,我逐渐明白这就是喜欢之类的罢。
4本来想就这样过下去,结果遇见你了,我大概是不能忘了。想写封书信,涂涂改改,终是未能给出,我想或许你不会喜欢我罢,向日葵花期后就再没开过了。
5大抵是难以说出口,柳燕春风也是糊涂的要紧。
6那日看雪,她从未看我,我从未看雪。
7我心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你,另一个也是你。
8遇你,便更觉这夜醉醺醺的了;爱,也无非就如此罢沉醉一场,迷醉一场。
9许是春风惬意,吹的我暖洋洋。走到窗外,总是希望这风能将我这份情带到你那。午睡的念想失了。
10我提笔在纸上一遍一遍写下你的名字,我大抵知道我是喜欢你的。
11我曾以那朝阳可以喻你,但我总觉少些什么,直到入了那深夜,我守着那水中银月才忽的惊觉。你应是我此生唯一的光才对。
12我送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入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要慢一些。
13我大抵是想你了,可我害怕被这种情绪支配。于是我提起笔来继续写作。可不知怎么,写的稿子,里里外外都是你的名字。
14我大抵是要对一个心慕已久的女子表白心意,以此来慰藉这百无聊赖的日子了。
15大概对你实在是有些喜欢罢。
16在你与我相识的那些日子里,你应是早已察觉了我的心意的。但我仍觉得若不明了的说上一句我喜欢你,实在有愧于这段情缘。你且就听我唠叨一句,我喜欢你。
17我大抵是喜欢上了你,桌上的纸我看了许久,想了许久,当我看向窗外又看向纸时,纸上无字,又感觉写满爱意。
18君最近总是会出现在我的梦里,许久不见倒是样子也有些模糊了。
19月光撒在地上清清白白,其本身却是混黄的,我也曾见过多次血月,何曾见她清明过,不过是未伪装完全,露出了些许马脚。大抵这月光就如我爱你的样子。
近代·鲁迅《过客》全文:
时:或一日的黄昏
地:或一处
人:
老翁——约七十岁,白头发,黑长袍。
女孩——约十岁,紫发,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
过客——约三四十岁,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
东,是几株杂树和瓦砾;西,是荒凉破败的丛葬;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一间小土屋向这痕迹开着一扇门;门侧有一段枯树根。
(女孩正要将坐在树根上的老翁搀起。)
翁——孩子。喂,孩子!怎么不动了呢?
孩——(东望着,)有谁走来了,看一看罢。
翁——不用看他。扶我进去罢。太阳要下去了。
孩——我,——看一看。
翁——唉,你这孩子!天天看见天,看见土,看见风,还不够好看么?什么也不比这些好看。你偏是要看谁。太阳下去时候出现的东西,不会给你什么好处的。……还是进去罢。
孩——可是,已经进来了。阿阿,是一个乞丐。
翁——乞丐?不见得罢。
(女孩惊惧,敛手,要躲进土屋里去。)
翁——你带去罢。要是太重了,可以随时抛在坟地里面的。
孩——(走向前,)阿阿,那不行!
客——啊啊,那不行的。
翁——那么,你挂在野百合野蔷薇上就是了。
孩——(拍手,)哈哈!好!
翁——哦哦……
(极暂时中,沉默。)
翁——那么,再见了。祝你平安。(站起,向女孩,)孩子,扶我进去罢。你看,太阳早已下去了。(转身向门。)
客——多谢你们。祝你们平安。(徘徊,沉思,忽然吃惊,)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
(女孩扶老人走进土屋,随即关了门。过客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诗剧。此文通过“过客”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作者鲁迅在上下求索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过客和老翁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通过他们的对话,批判了老翁代表的那种在探索中半途退缩,颓唐消沉的庸人思想,概括了辛亥革命以来革命探索者的不同道路和命运。
五四运动后,革命队伍“同一战阵中的伙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坚持继续前进,进行着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残酷的斗争面前,消极退隐。
而部分文人则投向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敌人,成为资产阶级右冀;而作者鲁迅不倦地寻求革命真理,探索革命道路,坚持前进,反对倒退,故作此文以记录这一历程,也以文中”过客“为自己的精神画像,予以自勉。
此文写于1925年3月2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3月9日《语丝》周刊第17期。
在写作和发表《过客》之后一个月左右,作者鲁迅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有过一段非常明确的自述,其中说到《过客》的主题:《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作者鲁迅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但这种反抗,每容易蹉跌在“爱”——感激也在内——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
也就是说,作者鲁迅本人其实早已交代了《过客》的主题,就是:“反抗绝望”,“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是一种“更勇猛,更悲壮”的反抗。这个精神,充分地体现在“过客”这个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性格当中。
传奇而震撼,艺术而戏剧。
▌鲁迅 许广平
他们不仅是“忘年恋”“师生恋”,还是“女追男”。听了鲁迅先生一年课的许广平,主动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在一来二往的书信后,二人之间的感情也最终修成正果。
在同鲁迅共同生活的日子里,许广平同鲁迅在日寇侵略上海的战火中一起逃难。在艰苦的岁月里,许广平不愧为鲁迅的战友与出色的助手,为了鲁迅的写作,她千方百计查资料,找参考书籍。鲁迅的文章写成她总是第一个读者与批评者。
鲁迅的表白: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胡适 江冬秀
胡适的婚姻是包办的。江冬秀,一个裹着小脚的女人,与胡适想象中的婚姻相差甚远。他也抗拒过,不过很快妥协了,接受了母亲的安排。胡适很快适应了这场包办婚姻,并与江冬秀越过越和睦。胡适属兔,江冬秀属虎,胡适“怕老婆”,可谓名声在外,他成立“怕太太协会”,甚至主张男人要“三从四德”!
江冬秀虽是一个旧式女子,但既不死板也不保守。江冬秀粗中有细,对胡适体贴入微,为人处世上大气豪迈,她对官场的厌恶和对丈夫“千万不要做官”的劝诫,则更让胡适叹服其见识之不凡。张爱玲说:“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胡适的表白: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林徽因 梁思成
这段婚姻,因林徽因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而被人铭记,更因为婚外有着痴迷的等待者而被人言说不断。
林徽因的表白:林徽因一生中遇到的男人各个都不是凡夫俗子:她和徐志摩分享的是诗意,和金岳霖交流的是学术,和梁思成一生的话题,是谈不完的艺术。
当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时,林徽因俏皮地回答:“我会用一生来回答,你准备好了吗?”
朱自清的夫人武钟谦在一次肺病中离世,他异常难过,6个孩子亦让他劳心万分。朱自清在一次相亲中认识了小他7岁的陈竹隐。陈竹隐毕业于北平艺术学校,是齐白石的弟子,工书画。
▌朱自清 陈竹隐
与朱自清结婚后,由于子女多,陈竹隐只好放弃了她的画家梦,而为朱自清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留在家中专门相夫教子。日子虽清贫,但两人相濡以沫,乐在其中!
朱自清与陈竹隐同幼女在清华园留影
朱自清的表白: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的力量。你什么也不用做,我看着你就充满向前的力量。
▌钱钟书 杨绛
1932年早春,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两人初次偶遇,杨绛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钟书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吸引。
一段旷世情缘就此徐徐萌发……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时光静静流逝着,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2016年岁末,杨绛先生也走完了105岁的人生历程。这世上最浪漫的恋爱便是:你是钱钟书,我是杨绛!
钱钟书的表白: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梁实秋 韩菁清
一个是大学者,一个是大明星,年龄相差28岁,梁实秋写了上千封的情书打动韩菁清的心,但两人的恋情没有得到祝福,反而是铺天盖地的流言蜚语袭来。面对舆论诋毁和非议,梁实秋站出来力挺韩菁清,两人力排众议,于一九七五年五月九日举行了婚礼。
两人携手走过12年之后,梁实秋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梁实秋走后,韩菁清深居简出,整理他留下的手稿。
梁实秋的表白:爱人,我不像热锅上的蚂蚁了,我像是泄了气的皮球!满腔欢喜准备回去与你相聚,突然知道又要延期,这打击实在太大,而且没有人同情!
▌陈寅恪 唐筼
1926年,陈寅恪从国外游学归来到清华任教时,已经36岁大龄了,尚未成家,也没有任何恋爱经历。经同事介绍,陈寅恪与唐筼相约在中央公园里见面,终于,38岁的陈寅恪与30岁的唐筼在上海成婚。
他们婚后几十年,先后搬家近20次,流离大半个中国,火车,轮船,马车,小船,都经历过。每一次搬家的主力,都是身体并不健壮的唐筼。
这两位具有渊博学识、相濡以沫、生死与共的情侣之间,每当有庆贺的机会,必定赋诗唱和。
到了中年以后,陈寅恪双目失明,唐筼担当起照顾陈寅恪的起居和助手的重担,无怨无悔,直到终老。
唐筼的表白:考评陈范文新就,笺释钱杨体别裁。 回首燕都初见时,恰排小酌待君来。
▌徐志摩 陆小曼
西点军校高材生王庚娶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妻子,交了个才华横溢的朋友,本都是人生幸事。孰知朋友隔三岔五就来他家串门,一来二去把他的妻子都给串走了。这个才貌双全的妻子是陆小曼,这个串门的男子叫徐志摩。
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礼上,梁启超霍然站起,宣讲了有史以来“最坦诚”、“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
徐志摩的表白:我没有别的办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我爱你,并且还要一直爱下去。
▌沈从文 张兆和
沈从文小说写的好,但是话却说的极差,据说他上课的上座率不是一般的低。他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张兆和,可又讷于言辞,于是就展开了情书攻势,一天一封,雷打不动。
张兆和拿他没办法,带着他写的书信去找校长胡适,说:“老师就这样对我。”胡答道:“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张立即表示拒绝:“我非常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表示,沈从文是个人才,愿意做个媒。从此,沈从文更是肆无忌惮地展开对张的“骚扰”……最后,也就真的嫁了。
沈从文的表白: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冰心 吴文藻
一个是前途无量的青年学者,一个是中国文坛最富生命力的女作家,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的爱情故事,开始于远洋客轮上的一番阴差阳错。
在前往异国的旅途中,他们开启了一段延续六十年的美好姻缘。“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这位世纪老人的名言,也是她一生所坚持的信念。他们始终相亲相爱,相敬如宾。
1985年,吴文藻逝世,享年84岁。1999年,冰心逝世,享年99岁。两人骨灰合葬,骨灰盒上并行写着:江阴吴文藻,长乐谢婉莹。
生同眠,死同穴。这世界上再完美的爱情,不过如此。
冰心的表白: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更亲密的灵肉合一的爱情的开始
初见时先生这样对我说着,我偷笑,以为先生接纳了我,可不知,他只拿我当作婆婆送给他的一件礼物。
轿子来了,从轿帘的下方先是伸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在地面上,绣花鞋掉了。这时,一只真正的裹得很小的脚露了出来。原来,这位姑娘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本想讨新郎的欢心,没想到刚上场就败露了。这似乎预示着她以后一生的不幸。
第二天,鲁迅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第三天,他就从家中出走,又去了日本。当初,他是被骗回国的,信上说周老夫人病了,殊不知这是骗他回来完婚的伎俩。
朱安呢,她有错吗?她不知所措,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只一个劲儿掉眼泪。一个旧时代的女人,没有文化的女人,一件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她在绍兴陪伴婆婆孤寂地度过了13个年头。
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旁空无一人。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个漫长的岁月。一生颠沛,未得善终。
1919年11月,母亲、朱安和周建人一家需要北上,同时周作人一家也来到北京,于是鲁迅买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搬了进去,建立了一个大家庭。
全家团聚,可鲁迅与朱安形同陌路。鲁迅也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情形大都十分悲惨。
1923年夏,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反目。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决定搬家。鲁迅征求朱安的意见: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搬家?朱安坚定地表示,愿意跟着鲁迅。
几个月后鲁迅买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的住宅,搬了进去。不久,周老太太也搬出八道湾同大儿子同住。
她爱先生,忠诚于先生,一切寄托于她口中的先生身上,但是她不懂得他的心,不懂得他的事业,不懂他的新潮思想。我在想,鲁迅每每回到家,看到的是一个自己无法启发的人,会是会觉得报纸上写的那些东西都是废话,他连身边人都启发不了!
虽然她的内心十分痛苦,但她对鲁迅,对许广平毫无怨恨之意,她对别人提起大先生,总是反复说,大先生对她不错。
后来听说许广平有了身孕,朱安绝望了,她认为即使大先生不喜欢她,她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爬,总会爬上去。可是连这个机会也没有了,她只好侍奉娘娘(绍兴方言,娘娘即婆婆)。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后,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每天的食物主要是小米面窝头、菜汤和几样自制的腌菜,即使这样,也常常难以保证日常生活。
“我侍候婆婆三十八年,送老归山,我今年也已经六十六岁了,生平但求布衣暖菜饭饱,一点不敢有其他的奢望,就是到了日暮途穷的现在,我也仍旧知道名誉和信用是很可宝贵的,无奈一天一天的生活压迫,比信用名誉更要严重,迫不得已,才急其所急,卖书还债,维持生命,倘有一筹可展,自然是求之不得,又何苦出这种下策呢!”从信中可体会这位毫无谋生能力的老妇人凄凉的晚景。
临终前,她泪流满面地说,希望死后葬在先生旁边。她想念先生。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
朱安的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
鲁迅的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许多人引用,以证明他对朱安确实毫无感情,只有供养的义务。
朱安,终是难安。作为旧时代的女人,她也有她的无奈,其实她是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未来,只是在封建势力下她还是低下了头。
家里给鲁迅和朱安从1899年开始议亲,1902到1909年鲁迅都一直在日本学医,期间他回来过一回,在信中也嘱托着朱安放脚,读书。
可不幸的是,这两件事,七年中朱安都没做到。她不愿改变自己,却还要鲁迅接受她,给她一个孩子。不得不说,这便是旧时女性的悲哀之处。鲁迅给了她时间,况且议亲时,先生只18岁有余,尚且不完全懂得何为爱。
他应该原本抱有期待的,可是在看到新娘那一瞬间,他渐渐沉下了心。据说新婚第二天,家里佣人都看到大少爷脸上被印了新婚被套的铁青花瓷图案。更有佣人回忆说觉得大少爷新婚夜应该捂着被子哭了一夜,所以早上起来才会这般模样。
试想一下,一个在外头呼吁中国民众改掉旧习惯,唤醒民智,新潮思想的代表人物,每晚回到家面对静静坐在那一动不动的老古董,会是怎样一种心境?他偏偏开化不了妻子的心智。
当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时,她便想起这房子里还存有先生旧的手稿,脑中一个念头闪过,于是平日里清淡、门可罗雀的门口,被踏了个遍。
“我们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今日听闻您意欲出售先生藏书,特来关嘱您万万不可,鲁迅遗物无价,须妥善保存。请您三思。”
“您是旧时代的人,没有文化,不懂先生作品的价值。先生是民族英雄,是新时代的先驱和领袖,他的遗物一定要保存!” 意气风发的学生慷慨激昂,朱安推开面前寡淡的米汤和酱萝卜,放下筷子,定定地看着他们:“你们只说先生的遗物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谁来保存我呢?”
先生一辈子写了那么多的书,从未有只言片语提到我,哪怕他说我愚昧不可教化,我也乐意,可他只字未提。
我想朱安心里是难过的,生在这个时代,父母之命她没有办法不从,她的锐气早就被女子的三从四德磨得面目全非, 说她愚昧也好,说她老古董也好,但她爱着先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