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写作风格

鲁迅的写作风格,第1张

剖根揭骨,冷嘲热讽

用现实主义手法描摹那些草木般无声地产生、无声地消失、在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化中受尽侮辱和损害同时自己也在损害和侮辱着他人的普通中国人,在形式上取大家常见的各种普通人的典型事例。

一、小说写作风格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二、杂文写作风格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

三、散文写作风格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

四、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影的告别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影的告别》作品简析:

  《影的告别》这首诗歌,写于1924年9月,收入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影的告别》与《野草》集中的《墓碣文》、《死后》、《死火》等篇什一样,写离奇诡谲的梦境,读来晦涩难懂。我们只有了解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和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态,就不难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意义。正如鲁迅晚年所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1924年,正是鲁迅在精神上处于第二个寂寞苦闷的时期。“1920年末《新青年》团体的分裂,标志着‘五四’退潮时期的开始。……那些在‘五四’高潮中一度热血沸腾,勇于反抗旧社会、旧礼教的新式青年,在‘五四’退潮后,却变得消沉、颓唐。”“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面对依旧“太平”的街市,日渐沉默的青年,作为主张战斗要带“兽性”的革命斗士鲁迅,自然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的寂寞,他不得不发出:“新的战友在哪里呢”的呼唤!《影的告别》,正是诗人孤独,彷徨心境的写照。诗歌以象征手法,写影与人告别时的一席话。这个“影”无疑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个“人(“朋友”)当是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的热血青年。

  诗歌开篇对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却“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沉默、颓唐的青年发出了激越地呼喊:“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天堂”我不愿去,“地狱”我不愿去,对幻想中的“黄金世界”我也不愿去。我甘愿面对黑暗的现实,直面惨淡的人生,那怕“彷徨于无地”。然而,面对现实,诗人的思想又是矛盾的。现实社会将向何处去诗人感到茫然。但是,诗人并不沉默,仍奋然而前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这是一个深感孤独、寂寞的斗士的心声。最后两节,表达了诗人勇于自我牺牲、义无反顾地上下求索的坚定信念。“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我愿意只是黑暗”,“我愿意只是虚空”,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正如鲁迅在他的杂文《这个与那个》里曾说的: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 诗人宁愿与黑暗、虚空战死,也决不像“朋友”那样“睡到不知道时候”。

作者简介:

  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发表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的视觉选择,往往决定了作品的内容表现和风格特征。鲁迅的《朝花夕拾》也是这样。在创作中,作者选取了多元立体交叉的视角,使《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大都采用历史视角与现实视角交叉、幼儿和少年视角与成年视角的融会、民俗表现与学术思考的视角交织的明显的特点。当然,在不同的篇章里,这种状况的呈现也还有着一定层度的区别,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大都具有这一显著的特征。这也就使鲁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显示出与同时代以及后来其他作家所不具备的异常的鲜亮特色。

  一般的说,回忆性散文的写作大都以忆往追怀为主要内容。应该说,鲁迅的写作初衷亦复如此。在谈到这批文章的写作时,鲁迅先生深情地谈到了“思乡的蛊惑”,“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等等,说,这些东西“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些深情的表白,都表明鲁迅在那个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在人到中年、身处异乡的时候,确实是打算写作以 “回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来对抗那“纷扰”、“离奇”的现实景况的。在文章刚刚发表时,也是总题为《旧事重提》的,这当然比现在的《朝花夕拾》更为明白直露的显示出鲁迅最初的创作用心。

  但是,现实的严酷的冲击,并不是靠自己“躲进小楼”寻“闲静”就可以避开的。何况鲁迅先生这样战斗意识、批判精神都十分强烈的作家,他是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书斋里去的。这样,在创作《朝花夕拾》集子中的散文的时候,记忆和现实总是时时缠绕在一起,影响回忆性视角的正常投射,干扰了作者创作思路的线性发展。这就出现了许多作品中显示出来的既回忆儿时生活又回应现实生活、既回忆以往的生活又批判现实社会的种种腐朽、黑暗势力和虚伪的“正人君子”、以“尊孔读经”为口号的复古主张的错综交织的创作景况。

  当然,《朝花夕拾》中散文的表现手法也决不至于以上所述。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使用的排比句式的手法:“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底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里的描写从少年的视角投射出去,写出了一个充满了生机活力的百草园,读来使人充分感受到百草园的魅力,产生无限的向往!

  可以说,正是由于鲁迅先生采用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才使这些作品充满了历久不衰的阅读的魅力,而成为具有经典性意义的散文名篇。

  鲁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的相当多的篇幅都介绍了故乡绍兴距今已有百年前的社会生活的情状,为后人保留下丰富的晚清时代绍兴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单就从这个方面来说,其意义也是不容低估的

<影的告别>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鲁迅先生写道“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鲁迅先生当时处于历史的生存困境中,而笔下的影之价值在于反抗黑暗,当自己辛苦奋斗得到的光明来临之时,却又甘愿于消亡。这是何等的生命境界,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1、小说写作风格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杂文写作风格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

3、散文写作风格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

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

鲁迅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40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2
下一篇2024-0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