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姓的来源

廖姓的来源,第1张

出自己姓、出自姬姓、出自偃姓、为缪颜二姓所改。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有以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灭英、六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4、为缪颜二姓所改: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改姓为廖。

廖姓:

廖姓是中华姓氏,发源地是古廖国都城(今河南南阳市唐河县),得姓始祖为古廖国第一任国君廖叔安,乃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原居帝丘(即今河南濮阳市),为楚国先祖。夏朝时被封于飂(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国所灭,后人以国为氏。廖姓在宋朝百家姓排第342位。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廖姓总人口约42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33%。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西、湖南、四川等四省,这四省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56%。广西、台湾、福建、河南等四省的廖姓又占了25%。广东居住了廖姓总人口的16%,为廖姓第一大省。

廖姓,中华姓氏,发源地是古廖国都城(今河南南阳市唐河县),得姓始祖为古廖国第一任国君廖叔安,乃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

原居帝丘(即今河南濮阳市),为楚国先祖。夏朝时被封于_(廖字)国,故称_(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国所灭,后人以国为氏。

廖姓在宋朝百家姓排第342位。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廖姓总人口约42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33%。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西、湖南、四川等四省,这四省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56%。广西、台湾、福建、河南等四省的廖姓又占了25%。广东居住了廖姓总人口的16%,为廖姓第一大省。

“三州世泽,万石家声”。“三洲”指廖氏先祖廖彦光的六世孙有三兄弟封为郡公: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廖延春,封太原郡公。这是廖氏首次分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来。“万石(读

Dàn

音担)”指廖刚,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官至工部尚书的廖刚和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均年薪二千石,共万石,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彩堂”。

廖沫沙 笔 名: 繁星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07-1990

民 族: 汉族

湖南长沙人。上海艺术大学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1933年参加左联。曾任《抗日日报》《救亡日报》《新华日报》编辑主任,香港《华商报》编辑主任、主笔,中共港澳工作委员会委员。建国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北京市第三、五、六届政协副主席。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从1966年5、6月份起,他连续遭受批斗,1968年初到1975年他在狱中整整被关了8年,后又被送到江西一个林场劳动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平反。著有《鹿马传》《分阴集》《廖沫沙杂文集》《纸上谈兵录》及与邓拓、吴晗合著《三家村札记》等。1991年12月27日,作为“三家村”的唯一幸存者廖沫沙同志逝世了。

廖沫沙不仅是一位老革命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杂文作家。他一生与“书”打交道,廖老曾说“书是老师,是朋友。一个刻苦奋进、顽强求知的年轻人,如果与书结成血肉般的联系,就会变得聪明、博学、有道德、有修养。随着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越学越想学,各方面的知识便相互补充,不可穷尽”。

这确是廖老积一生实践的经验之谈。他从小酷爱读书,尤其喜欢文学书籍。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读《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并读了冰心、茅盾、郑振铎等人创作或编写的大量作品和书刊,以及许多外国作品。1927年,廖老从长沙师范毕业,辗转到上海当了一年大学旁听生,从此踏上了自学道路。这期间,他与同学合租一间破旧的房子,白天去图书馆读书,晚上在“斗室”整理笔记练习写作。

读了鲁迅先生的杂文后,廖老萌生了对杂文的兴趣,以后便开始在《自由谈》上发表杂文。由于杂文之“杂”,要求作者有广泛的知识面,他的读书从此突破了文学的界限,进入到天文、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廖老自1932年起先后在《云中日报》《抗战日报》《救亡报》《新华日报》等新闻机构做编辑,工作要求于他的不仅是敏捷的才思,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抗战爆发后,报上的战况报道剧增,廖老便埋下头来学军事,从中国古代的兵书《孙子兵法》,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到德国军事家克芬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民战争》,他了解和懂得了许多军事学中的名词、术语,并很快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来分析、综合战争形势,探索战争发展规律,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开辟了新途径。

廖老曾深有感触地说:“学习要勤奋,贵以恒。任何一门知识都是无限的,人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内达到路路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858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5
下一篇2024-0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