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狂人日记>>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鲁迅的<<狂人日记>>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a、创作意图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一开始利用日常生活里一般人对狂人常有的围观、注视、谈论,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内心的恐惧,逐渐地引出的主题。狂人看到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一路上的人交头接耳的议论,张开着的嘴,街上女人说的’咬你几口”的话,联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过人吃人的故事。从他大哥平常的言论开始怀疑到当前的安排。他把医生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嘱咐吃药的“赶紧吃吧”理解为赶紧吃他,然后归结到这个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长期以来这个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日记里这样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坚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认为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这篇和果戈理短篇同名的作品发表于五四运动前一年,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鲁迅利用早年获得的医学知识,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使社会生活的具体描写结合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艺术地贯串在小说的全部细节里,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

  b、狂人的形象

  狂与不狂 就是真狂还是假狂

  c、《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狂人日记》发表后,由于它所表现的忧愤的深广和批判的犀利,使许多读者耳目一新,这篇小说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以前所未有的彻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的特征。

  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这篇和果戈理短篇同名的作品发表于五四运动前一年,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鲁迅利用早年获得的医学知识,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使社会生活的具体描写结合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艺术地贯串在小说的全部细节里,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

  小说一开始利用日常生活里一般人对狂人常有的围观、注视、谈论,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内心的恐惧,逐渐地引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主题。狂人看到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一路上的人交头接耳的议论,张开着的嘴,街上女人说的’咬你几口”的话,联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过人吃人的故事。从他大哥平常的言论开始怀疑到当前的安排。他把医生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嘱咐吃药的“赶紧吃吧”理解为赶紧吃他,然后归结到这个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长期以来这个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日记里这样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坚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认为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选取狂人为主角是一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小说的艺术构思是巧妙的。《狂人日记》发表后,由于它所表现的忧愤的深广和批判的犀利,使许多读者耳目一新,当时吴虞还据此写了论文《吃人与礼教》,足见其影响的深入与广泛。这篇小说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以前所未有的彻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的特征。

  狂人日记>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大胆采用写实与象征相调和的方法象征和理想的紧密交融,象征又做到含蓄和明朗的和谐统一,也是<狂人日记>的突出特点小说充满深切的哲理意味,使心理刻画具有凝重深沉的格词对鲁迅自身的灵魂袒露和潜意识的表白,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品味的一个特点<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各个章节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而言,<狂人日记>树立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楷模

哪方面的?

1·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幼年的鲁迅会那么可爱。他长得很健壮,圆圆的脸,矮墩墩,眉眼又清秀,用绍兴话来说,长得很“体面”事实上,直到后来从日本回家完婚,他都被家乡人看作是一位漂亮人物。他性格活泼,机伶,自然也就调皮。他的曾祖母戴氏,平常不苟言笑,总是一本正经地端坐在门口一张硬梆梆的太师椅上,让人觉得不大好接近。鲁迅却偏偏要去逗她,故意从地面前走过,假装跌跟头倒在地上,引得老大太惊叫:“阿呀,阿宝,衣裳弄脏了呀……过一会儿又从她面前走过,又假装跌,要引她再作那样的惊呼。那么个小小孩,就会如此去和一脸严正相的曾祖母寻开心,倘在别的场合,你想他会有多顽皮

随着年龄增长,小小孩的顽皮也就逐渐发展成少年人的鬼脑筋,甚至是恶作剧。三味书屋里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作“对裸”,老师出一句“红花” ,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选相对的两字枣譬如“绿叶”、“紫荆”来回答。鲁迅的对课成绩相当不错,屡次得到塾师寿镜吾先生的称赞。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学偷看了寿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地来问他:“你说我对什么好?”鲁迅说:“你对‘四眼狗'好了。”那人也真是呆子,上课时竟真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寿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把那同学狠狠地骂了一顿,再看鲁迅,却在一旁用书遮着脸,憋不住要“咕咕”地笑出声来。

一个健康顽皮的男孩子,往往有几分野性。鲁迅虽是长在城里,却没有一般城市中少年人的孱弱相。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受到另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名叫沈八斤的亲戚的威吓,心中非常生气,可是家中有规矩,不许与别人打架,他就只好用画画来发泄,画一个人躺在地上:胸口刺着一枝箭,上面写着:“射死八斤!”进入三味书屋以后,他的好斗的性情更有发展,有一次不知听什么人说,城中另一家私塾的老师,绰号“矮癞胡”的,竟然虐待学生,连撒尿都要从他手上领一枝竹签才能走,鲁迅不禁大怒,放学后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冲到那“矮癞胡”的私塾里,正巧里面没有人,他们便打翻砚台,折断竹签,大大地造了一通反。还有一次,也是听到一个传闻,说有位姓贺的武秀才,经常在家门口打骂过路的小学生,鲁迅们便相约着埋伏在那人的家门口,预备揍他一顿。他们都还是小孩子,那姓贺的却是武秀才,为了保证必胜,鲁迅特地取了祖父的一腰刀,藏在大褂底下带去,幸亏那武秀才听到风声,不愿意来和小孩子们惹麻烦

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经书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自己来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首先是看杂书,从画着奇形怪状的神话人物的《山海经》,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的神话传说,凡是他觉得有趣的,都千方百计搜来读。其次是抄杂书,从陆羽的《茶经》陆龟蒙的《耒耙经》,一直抄到《西酉丛书》里的古史传和地方志。再就是绘画,先是从大舅父那里借来绣像本的《荡寇志》,把里面的一百多张绣像全都描下来!后来更自己买来好儿本画谱,用纸蒙着,一页一页地描。明明是自己买来的书,却这样耐心地描画,鲁迅在这当中感受到的乐趣,想必是非常强烈吧

3· 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1881—1936年)给他们的创刊号撰稿。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文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3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管子……大家被鲁迅先生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他,是荒原上卓尔不群的苍狼;他,以反叛黑夜的萧寂,撕裂禁锢着光明的寒暮的踪迹,将寒夜撕开一条释放希望的天堑,用那声声荡存至今的仓啸,永恒的封存了一位斗士虽"荷戟独彷徨",却依然激昂呐喊的巨匠本色他,便是鲁迅

我知道,在鲁迅先生逝区的这么多年中,有很多很多的人是从先生那畜含良知的字里行间品味聆听先生的大智大勇我们很容易念叨起先生文笔如何犀利辛辣、锋芒毕露,于是"匕首"便取代先生的真容颜而存留人心

但当我用自己的眼光去平静地瞻仰先生时,便不自禁觉察出先生那饱蕴睿哲的眼眸中闪烁的更多的是在寂寞中奔驰的执着与乐观的光芒

他虽陷寒夜的蚕肆威逼之下,却不屈地与反动封建末流抗争,讥刺那屈压于反动统治的走狗文人及幕后黑手,用"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大无畏来追随革命的浩荡云涌,以独臂抗鼎的鲜烈来维护一方正义言坛,他因而备受"剿杀",这些人不论是敌,抑或是友,都没有用一个时代的全面思绪来勾勒鲁迅,来定位其光辉地位,而投其所好于鲁迅所谓的白玉微瑕,用"青光眼"片面狭隘地孤立鲁迅这位民族文学巨手这也正是先生时常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对国人"聚则成虫,不善团结以应敌"的可叹与可惜,他因之又"彷徨"---竟无人驻留下来看看他征战的意图,人们只会将他看作一个可笑的"杞人首领"来围剿征讨当然,鲁迅人生的悲壮与雄浑也正在于他敢于"横眉冷对"这一切,并由此凸显出他追求真理而无所畏惧的叛逆本色,而非一些所谓的士大夫文艺家所能比拟和相提并论的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的题记中讲:"真的,我不会说绵话这样一类如苏白方言,不会大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合流"是的,先生于一生光辉的战斗维护了自己的"不入调,不合流",但正因如此,那么多、那么多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中国奴隶"才被惊醒,而鲁迅则用自己一生多挺直的脊梁扛起了"铁屋的闸门","放出真正的国人",救亡图存

当然,鲁迅并非是一位只知战天斗地的战神,心中只有斗、战、胜他也是普通的,他有慈母育子的温情,也有追求真爱的赤诚以及憨直的表白,还有对于后进者无私、真诚的教授指导,将人生之道与他们娓娓道来他实践的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普通却又纯粹伟大的言行

鲁迅一生矛盾他宁愿自己被人误解为精神病人,也要挥戈刺戟以警示国人;他本可以玩起某些人大吹特吹的纯文学而置身桃源,却为了抗正浊世创写杂文一体;他渴望同行者,却有不为施惠而低头

这,也许才是鲁迅

他,长啸一生如此

在寒夜中,他敏锐如苍凉的狼,他宣战----向压顶的乌天黑云,向吞噬腐尸浊血的焦土

他,竭尽心血铸精魂,在地火熊熊燃烧中擎起了一个民族的火炬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读书笔记 篇1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文集多是回忆的故事,鲁迅先生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去叙述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在我读后,活像是一位老人在回忆童年时的点滴经历,平淡却心潮澎湃,或许人老了,总是喜欢回忆,那是发生过的故事,也是作为鲁迅先生身体的一部分,他的文字针针见血,扑面而来的更多的却是浓厚的亲切。我们的童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但都有相同的纯真。

 那个动乱的时代,难能可贵的纯真,无疑是故事最大的亮点,细细咀嚼,更能让人沉淀下来,那些过去,到底讲述了些什么

 他怀念的,是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怀念的是与小虫子在一起的童年,大人一个不留神,钻进百草园,听蟋蟀的演奏,搬开砖头时,会遇到蜈蚣,听长妈妈讲不曾见过的故事,采摘花野果,他热爱自然,不喜欢管束,他对旧社会私塾严重的不满,他不喜欢死读书,他觉得写东西要有灵魂,他还写到关于藤野先生,对待工作是那么的认真,对中国留学生一视同仁,从不歧视,然而他在冬天却只穿旧旧的外套,那个杂乱的年代,藤野先生活的那么认真,那么君子。人的解放,这才是鲁迅写文字的重点!

 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让我们一代一代的去品读,文字好似**,把事情一步步的递进到高潮,而再次回观,总能让心灵一颤,原来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

 生命就是一场远行,从最开始,到最终,一步步的走过每一个地方,而后我们开始惊讶,好像离从前的自己越来越远了,那些童真,那些单纯,似乎快要被扼杀掉了,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应该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仍然要有所信仰,是的!信仰是人生的必备品,大环境越来越能影响一代人,我们不要去做别人,而是做自己,有所信仰的生活,就算做一杯淡水,也要纯净。

 鲁迅先生所折射出的思想让人怦然心动,他没有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大度的气派,他是那个年代醒的比较早的人,身边的人都在沉睡,洪水猛兽将至,他希望大家都能清醒,可那些沉睡的人,却无法唤醒他们,他只能用文字的形式,去警告那些人,该清醒了!然而那个封建的社会,更多的人是长眠不醒的,所以,文字中多少夹杂着无奈。那个年代,清醒着的人,太痛苦了。鲁迅先生对国人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他曾经发出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慨。他对国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的童年本来是快乐的,可是一等到家道衰落,曾经本来与他们家交好的亲戚朋友却一一离弃,他看到了亲戚的冷漠,看到了令人心寒的人心。鲁迅用他尖刻的笔端为我们勾勒出国人的奴性。

 爱恨交织中,更加让人感觉童年是多么的可贵,它是多么美好的字眼,每每品读,都感觉童年中有那么一个充满朝气的少年,手可握太阳,脚可追清风,钓夏天最大的龙虾,堆冬天里最大的雪人。

 那个曾经的少年,现在是否依旧如你这般,还是,再也找不回来了

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读书笔记 篇2

 偶然间,我从书架里翻出了一本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朝花夕拾》。这本书我从未看过,自然没能理解这部散文集独特的名字。

 静静地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故事,我发现全是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往事。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这大概便是书名的内涵吧!我心中这样想着。这本《朝花夕拾》中,虽弥漫着一股率真烂漫的童趣,却又渗透着鲁迅先生尖锐讽刺的笔调,而鲜明的对比手法为文章添色不少。就像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表达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而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可见,《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讽刺了伤人的封建礼教,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着实令人心旷神怡,无限向往。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读书笔记 篇3

 进入初中,我发现中学阶段有许多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大多都选自一本书——《朝花夕拾》,于是,老师让我们去读一读这本鲁迅先生写的唯一一部散文集。

 我品味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年少轻狂时的童真。《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的时候,回味起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一些当初的味道的,想必还会别有一番滋味吧!本应该快乐的童年,却被当时的封建思想笼罩着,透出迂腐的气息。从文章表面来看,鲁迅先生都是用了一些温情的文字来叙述的,其实,他把愤怒藏在了文字下。鲁迅先生还在这篇巨作里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强调出了当时封建思想的黑暗。

 鲁迅先生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还是批评,都会毫不掩饰的表露出来,有时还会很幽默。比如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大概是这样说的:“阿长是我的保姆,我开始很讨厌她,而且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她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而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不但对她的敬意消逝,而且极严重的诘问,甚至要复仇。再后来,在我极度渴望着时,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这让我又一次对她敬佩……”这段文章,通过“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吧,慢慢体会!

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读书笔记 篇4

 有一个人,虽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却没有在那个腐朽的社会随波逐流,而是利用手中的笔,同整个封建社会斗争,他就是大文学家鲁迅。有一本书。它反映了在封建社会时麻木不仁的统治者和贪婪迂腐的国民,它就是《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这本书里面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散文。这十篇散文读起来引人入胜,令人手不释卷。字里行间还包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但是这本书还有很多隐晦难懂的地方我还是不能理解透彻。

 鲁迅本来应该快乐的童年,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不时透出了一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就要去骂,去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虽然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但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藤野先生》,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比如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散文中的这个对比手法,其实能让我们体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看到书中日本学生的这句话,我的心就像是被锋利的刀子狠狠地刺了一下。那个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屈辱的岁月。

 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该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这本书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

 而在当下,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又该怎么去做呢是继续成为不进取不乐观的人,还是立志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家就要听长辈的话,在校就要听老师的教导,从小事做起。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我也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到。

 虽然鲁迅的那个时代渐渐久远,现在祖国也慢慢繁荣昌盛。但我们也时刻不能不铭记国耻,应该好好学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长大后报效祖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建设祖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读书笔记 篇5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此文感人肺腑,让我感慨万端,回味无穷。为什么呢?因为作者的一颗爱国心,一段师生情深深地感染着我。

 《藤野先生》一文回忆了作者在仙台留学期间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老师的相识与相处,还有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中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傍晚时分在学跳舞的喧闹。这是鲁迅厌恶不已的,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儿,他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子裹脚。在这诸多片断中,我看到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老师,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遇到这样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一文不仅仅只回忆作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师生情,也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由学医救国到文艺救国的转变,其中的“中心思想”就是爱国、救国。

 在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时,他本以为他的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当个伟大的军医,可当他从匿名信事件、看**事件中,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不仁。这时,他才深刻认识到,学医可以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拯救人的灵魂。他发现,要想拯救人的灵魂,只有用文学来当武器。于是开始提倡文艺运动。

 我读《藤野先生》所读取到的是鲁迅“寄意寒星全不察,我以血荐轩辕”的报国之心;对于中国人的热爱,对于中国的热爱——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为了拯救中国人的灵魂而从文,而不是以自己个人利益为目标。

 我读《藤野先生》所感受到的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动、感激和怀念之情;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鲁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即使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却少有人记住他的名字——藤野严九郎。

 《藤野先生》记叙的确实是一段感人的师生情,一颗动人的爱国心。

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读书笔记 篇6

 一九二六年十月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是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这篇散文通过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留学时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了他所敬佩的藤野先生的光辉形象,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鲁迅尊师、藤野爱生的生动丰富资料。

 藤野先生,是个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的知识分子。文中具体而详细的地记述了藤野先生怎样修改鲁迅的笔记,又怎样开导鲁迅大胆解剖尸体。在鲁迅将离开仙台的前几天,藤野特地叫鲁迅到他家里,交给鲁迅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还希望鲁迅也将照片送给他。可见藤野爱生真是一往情深。

 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呢“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本厚,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的东墙上,书桌对面。”并时时鼓励他“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是至诚敬至的表白。

 直到一九三五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时,鲁迅一定要他把《藤野先生》选进去。后来译者到中国,鲁迅先生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消息,没有下落。鲁迅感慨地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还活着。一九三六年十月,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到日本,藤野先生非常悲痛。当时,有位记者把鲁迅葬礼的照片给藤野先生看,看了之后,便正襟危坐,把照片举在头上,说:“我对周君给了一点帮助,他就那么受感动,一直记在心里,把我写在书里,称我为恩师,把我的照片挂在自己的房间里,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

 这段师生的情谊,实在感人肺腑!今天我们提倡尊师爱生,跟他们的那个时代相比,时代的色彩不同了,阶级内容也变了。但是,鲁迅与腾野之间的友谊,却事实在在值得我们学习。

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读书笔记 篇7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读书笔记 篇8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名言出自鲁迅的《故乡》。暑假里,我读了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集《呐喊》,很多文章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孔乙己》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了。

 这篇散文主要讲了这样的一件事:鲁迅去日本学医,藤野先生是他的解剖学老师。在留学期间,藤野先生对鲁迅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孜孜不倦的教诲,让鲁迅难以忘怀。后来因为鲁迅在**上看到中国人围观自己人被枪毙,竟欢呼万岁,鲁迅决定弃医从文,拯救中国人的灵魂。

 藤野先生是一位日本医学教授,他平等待人,没有歧视来自弱国的鲁迅;他教学严谨认真,有一次鲁迅画下臂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虽然很好看,但还是被藤野先生发现了。

 鲁迅很幸运地遇到了藤野先生,我也非常的幸运,因为我的老师也正是如此。我的一点点小问题都会被细心的老师发现,并让我改正。我以前字写得很小,虽然答案没有错误,但是字小,看着费劲,影响卷面美观。于是老师一次次提醒我,让我注意这个问题并让我把字写大一点。老师并不是想找我的茬,而是想让我在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不让一个芝麻粒儿大的问题变成我取得成功的唯一遗憾。

 藤野先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也让我认识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应该认真的对待,不能想当然,更不能试图蒙混过关,只有积极地想办法,科学地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选择。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只有更加努力的学习,更加懂事,让老师少操心,才能表达我对老师深深的爱。

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读书笔记 篇9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鲁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转变,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人,他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参加新文化运动,对历史的发展贡献很大。

 他一生只出了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回忆了从青年时期以来的经历。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是作者回忆一位日本的老师藤野先生。

 作者重点回忆了在仙台和藤野先生学医的故事。作者写了藤野为我一一订正讲义,描绘出一个和蔼的热心的老教师形象。可是让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作者竟然对科学很不严谨,对血管的位置错误不但不接受还认为自己这样画画儿好看。这点最后学年试验成绩给了他一个警示,“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我对鲁迅这一点也很不满意,有这样好的老师手把手教,居然对自己的要求仅仅是没有落第!

 我认为,鲁迅这样做是辜负了藤野先生对他的期望,也是自己时光的荒废。只有刻苦学习才对得起中国人民纳税的钱,只有名列前茅才能给中国人扬眉吐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作者医治国人身体的理想,完成藤野先生给中国传播新的医学的心愿。

 在作者被讥刺后,藤野先生主持正义,为中国学生赢得了尊重。我十分欣赏他正(义)气的作风。

 作者认为要救国需要救思想,于是放弃了学医,这点可以理解。可是让我再一次感到失望的是,藤野很重感情地交。

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读书笔记 篇10

 《藤野先生》是我上周刚阅读完的一篇文章,看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文章中的藤野先生虽然是一位教授,但因他穿衣服太随意、破旧,致使乘车时曾被工作人员怀疑他是扒手。但对于学术,藤野先生却十分严谨。他的讲义从头到尾文笔错误之处一一用红笔添改,最难能可贵的是,对于当时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留学生鲁迅,他能够热情地鼓励,耐心的教育,没有丝毫民族偏见。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鲁迅真诚的关怀、教导,以及他本人的高尚品德,都让鲁迅难以忘怀,正是因为这样,鲁迅才爱憎分明,才会有意识到拯救国家。于是,鲁迅弃医从文,走上了追求真理,揭示社会丑陋的文学之路。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字行间无不洋溢着鲁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指导,是希望将日本人精湛的医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治疗疾病,鲁迅先生的目的也是如此,当藤野先生得知鲁迅要弃医从文,藤野先生表示深深的惋惜,并送了张照片给了鲁迅,照片的后面还写了“惜别”这两个字,这表示的出他对鲁迅依依不舍的感情。他对鲁迅热心,希望、教诲不倦,可能只是为了能让新的医术传入中国,他是如此伟大而又无私的一个平凡的老师。

 这让我想起之前读过的《最后一课》课文,这篇课文写了小弗朗士在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感染下,改掉了不爱学习的坏毛病,激起了小弗朗士内心的爱国情怀,以及学好祖国语言的责任感。那一堂课,他听的特别认真,也是感受到了知识前所未有的魅力。看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极大的,他能够改变学生的一生。就像是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一样,使鲁迅每当夜里疲倦、困乏,想睡觉时……,但他看见藤野先生的照片,就会精神抖擞,发奋学习,坚持自已的道路。

 作为一名学生,能够生命里遇见这么关爱自已的老师,真是幸运啊!

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读书笔记 篇11

 在周六早晨灿烂的阳光下,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去日本留学时,遇到的一位良师益友。藤野先生虽然穿衣模胡,但治学严谨,同时,他也乐于接受新知识。他给了鲁迅很大的激励和勇气。

 不仅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敬佩,我对藤野先生也很敬佩。他治学严谨,那怕一丁点儿错误也给学生及时指出。鲁迅做笔记时把下臂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认为那样很好看。藤野先生在检查笔记时发现了,和蔼地指导鲁迅解剖图不是美术。我应该向藤野先生学习,学习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后在学习上我要认真对待,学习藤野先生一丝不苟的精神,那怕一点儿不明白的问题,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犯低级错误,对简单的问题,拿出100%的认真态度来对待,不能因简单而大意失荆州。

 鲁迅从积贫积弱的中国来到日本,藤野先生不仅没有瞧不起他,还关心他笔记能否记得上,鲁迅的笔记先生一看就是三年。但凡读到这里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动于藤野先生的伟大,这种伟大穿过时空,与日月同辉。

 得知鲁迅就要离开日本了,藤野先生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鲁迅,照片背面还写有“惜别”二字。后来,每当鲁迅写作累了,正想偷懒时,在灯光下瞥见藤野先生黑瘦的面容,便使鲁迅有良心发现,增加了勇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厌恶的文字。可见,一位好老师多么重要啊!能让人终生受益,源源不断地给你力量。我就有一位好老师,在别人不相信我、看不起我的时候,只有他一直鼓励我激励我,给我纠正错误,给我指点动作要领,给我指导锻炼技巧。就是他,让体弱瘦小的我有了今天的体育成绩——体能测试四个项目拿到了两个第一。我是多么开心啊。感谢您,敬爱的好老师!

 合上书,我发现,像藤野先生这样的人,其实很多……

单《鲁迅全集》《书信》就收了鲁迅致曹聚仁的二十五封半信。鲁迅逝世时,曹聚仁集鲁迅诗意写成挽联:

文苑苦萧条,一卒彷徨独荷戟;

高丘今寂寞,芳荃零落痛余香。

为了更好地纪念鲁迅和学习鲁迅,曹聚仁与夫人邓珂云编印了《鲁迅手册》(1937年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1946年上海博览书店重版),1956年,曹聚仁在香港又写了《鲁迅评传》,1967年又编著了《鲁迅年谱》,加上他所写的回忆、研究鲁迅的20余篇单篇文章,字数总在百万字以上。曹聚仁一生著作等身,却经历坎坷。据曹先生回忆,所作文字达四千余万言,结集出版的就有80余种。曹先生1950年只身赴港写作谋生,直至1972年在澳门病逝。这样一位著名作家、记者、文史大家,却被忽视了三十余年(自1950年至1983年,未出版过曹聚仁任何一种著作)。从1983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第一本曹著《我与我的世界》之后,即有19家出版社出版了20余种曹著,曹研专著有5种,台湾、香港近20年中,也出版了曹著近10种。1999年6月26日,有关人士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国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经有关部门批准,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曹聚仁研究会于2000年3月在北京成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也先后成立了“曹聚仁文库”,曹聚仁家乡浙江兰溪更是创办了曹聚仁学校、曹聚仁陈列室等,还将修复曹聚仁故居,建立曹聚仁纪念馆等。曹聚仁的学术成果和他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而奔波的爱国主义精神,日益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今年7月23日是曹聚仁在澳门30周年,曹聚仁研究会正在积极筹办系列研究纪念活动。

时下学界,已有许多人开始关注曹聚仁与鲁迅关系及曹聚仁的鲁迅研究成果。南京李伟著《曹聚仁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有“曹聚仁与鲁迅”一题,以数万言的篇幅,介绍了曹聚仁与鲁迅的交往始末。另外陈漱渝、古远清、李勇、赵敬立、周国伟、房向东、吴长华等都写有研究或纪念专文。

曹聚仁把鲁迅、周作人周氏兄弟视为知己,与周氏兄弟同时保持着数十年的亲密关系。周作人解放后在海外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多由曹聚仁催生,在《新晚报》、《南洋商报》(新加坡)连载,最后结集出版的。此书稿的校对,也是曹聚仁承担的。曹聚仁与周作人的往来书信多打300余封(1973年香港南天书业公司出版了《周曹通信集》(第一辑、二辑))。正如钱理群在《曹聚仁与周作人》一文中所说:“或许‘曹聚仁与周氏兄弟的关系’将给人们提供一个理解曹聚仁思想、学术以及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极好视角。”

鲁迅写给曹聚仁的信,收在《鲁迅全集》的《书信》中,读者较为熟悉。而曹聚仁寄给鲁迅的二封信以及寄给许广平的一封信,却鲜为人知(其中两封虽已收入周海婴编的《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但印数太少,流传不广)。今将这三封信按时间先后抄在下面,以飨读者。 陈思

罗怃先生:

读了先生所开示的两个意见,恍若有悟。

打胡圣人胡博士胡适之先生(本该依北例称大人,依南例称老爷;这几天,有人去访胡圣人的,下人总说老爷不在家。)说起罢,天字第一号来路货,文哲科玄无所不通,尤其通政治经济、一副爱国爱民的热肠,一股独立不倚的精神;自然罗,这是比意大利蜂还要名贵的美国蜂!我从来没有看见他吃稻浆之类:他雍雍穆穆,穿燕尾服进膳堂,吃“庚款”,吃“委员廉”,吃“板税”;“庚款”有如枇杷花蜜,“委员廉”有如苜蓿花蜜,“板税”有如掷子花蜜,一年四季,吃得饱腾腾。和美国蜂一样名贵的,还有六陆蜂和英国蜂,差一点的还有日本蜂;这些都是蜂种,都是替中国来酿蜜的。

蜂种初到中国,叫做洋状元,据说洋状元比菩萨还灵,所以不久一个个都成为偶像,胡圣人就是最大最大的偶像,有如蜂种中之龙种。龙种理合子孙振振,南边北边传了一些龙种,叫做“学者”,能和胡博士一样做《新考证学》,吃“教授廉”。其他那些蜂种,也在各处繁殖了一些学士之类;那些学士蜂,又在各处繁殖一些毕业生,--古名为“士”,今语为知识分子。外国蜂种一脉相传,都是顶会酿蜜的好种。据说外国蜂种,都有架子,哈佛架子,哥伦比亚架子,牛津剑桥架子,至少有一个“近脱而满”架子;所以我说外国蜂无论如何只去采蜜,不会去吃稻浆的。

至于“数匹甚至十余匹一涌而入,因为争,将花瓣弄伤,因为饿,将花心咬掉”的情形,我直到看了先生的信,才豁然开悟的。不过那一定是学士蜂或毕业生蜂之类,外国蜂决不会有这样荒唐,我敢以人格担保。至谓外国蜂会去吃稻浆,我更抵死不能承认。君不见胡博士写写意意又远渡重洋,出席会议,登台讲学,比马融而威风,追仲尼以布道,岂有天天吃枇杷花蜜的,会去吃稻浆吗?

先生说:“中国倘不设法扩张蜂蜜的用途,又同时开辟果园农场之类,而一味出卖蜜种以图目前之利,养蜂事业是不久就要到了绝路的。”私心也未便苟同。蜂冬天缺粮的时候,养蜂的会用糖水去喂养,外国糖比蜂种还要多,何妨一批批借过来喂蜂种呢?

再等候先生的开示:专此,并候著祺

陈思 六月十九日

此信刊于1933年6月24日《涛声》第二卷第二十四期(总第六十期)二、三版。在此前,鲁迅有《“蜜蜂”与》“蜜”》一文,亦附录于下:

“蜜蜂”与“蜜”

罗怃

陈思先生:

看了《涛声》上批评“蜜蜂”的文章后,发生了两个意见,要写出来,听听专家的判定;但我不再来辩论,因为《涛声》并不是打这类官司的地方。

村人火烧蜂群,另有缘故,并非阶级斗争的表现。我想,这是可能的。但蜜蜂是否会于虫媒花有害,或去害风媒花呢,我想,这也是可能的。

昆虫有助于虫媒花的受精,非徒无害,而且有益,就是极简略的生物学上也都这样说,确是不错的。,但是在常态时候的事。假使蜂多花少,情形可就不同了,蜜蜂为了采粉或者救饥,在一花上,可以有数匹甚至十余匹一涌而入,因为争,将花瓣弄伤,因为饿,将花心咬掉,听说日本的果园,就有遭了这种伤害的。它的到风媒花上去,也还是因为饿的 缘故。这时酿蜜已成次要,它们是吃花粉去了。

所以,我以为倘花的多少,足供蜜蜂的需求,就天下太平,否则,便会“反动”。譬如蚁是养护蚜虫的,但倘将它们关在一处,又不另给食物,蚁就曾将蚜虫吃掉;人是吃米或麦的,然而遇着饥谨,便吃草根树皮了。

中国向来也养蜂,何以并无此弊呢?那是极容易回答的:因为少。近来以养蜂为生财之大道,干这事的愈多。然而中国的蜜价,远逊欧美,与其卖蜜,不如卖蜂。又因报章鼓吹,思养蜂以获利者辈出,故买蜂者也多于买蜜。因这缘故,就使养蜂者的目的,不在于使酿蜜而在于使繁殖了。但种植之业,并不与之俱进,遂成蜜多花少的现象,闹出上述的乱子来了。

总之,中国倘不设法扩张蜂蜜的用途,及同时开辟果园农场之类,而一味出卖蜜种以图目前之利,养蜂事业是不久就要到了绝路的。此信甚希发表,以冀有心者留意也。专此,顺请著安。罗怃

六月十一日

刊于《涛声》第二卷第二十三期(1933年6月17日出版)三版,并收入鲁迅《三闲集》和《鲁迅全集》。 鲁迅先生:

我要写寄先生的信,这是第三封。前二封,有一封是在西湖上写的,知道先生正在病中,我不应该以个人精神上的苦闷来麻烦先生,终于搁着没发。近读先生复懋庸的信,知道先生已康复了。

我的精神上的苦闷,自今春被出卖一次以后,自己总想找一出路;半年来决心多学习一点,也教多一点书,但其没有出路还是依然,以前想访先生谈一谈,即是为此。现在且不去说他。

先生复懋庸的信中,几处提到《社会日报》;好象《社会日报》所载那些文坛消息,颇有和懋庸等一吹一唱的痕迹,我想为《社会日报》向先生表白几句。我和《社会日报》发生关系以后,颇想使它向上,劝灵犀②先生把第三版专刊文艺界消息的地位改载国内社会通信,事实上虽未完全做到,文坛消息的确逐渐减少了。而且我请他特别注意几个熟人的消息,格外慎重一点。我所以主张不刊文坛消息,因为一则文人的花样很多,知道利用新闻自吹自捧或攻讧别人,报中既无专人采访,道听途说的十有八九不可靠;二则文人的吃饭睡觉,相骂打架没有告诉读者的价值。先生所举的那些消息,当然有写寄的人,不过我敢说决非《社会日报》的珍闻,大概市场中有此传说,寄稿的人就有此新闻,未必有什么作用罢?我自己绝对不写文坛消息,懋庸也从来不曾写过,这一点,请先生谅解一点。

上半年,我是给功课忙得昏天黑地,近月则心乱如麻,百凡不安定;几乎变成“不知有汉,遑论魏晋”。和懋庸同处一屋,一月间也难得碰头。上月末,有一天懋庸说要写一封信劝劝先生,劝先生不要被别人包围,又说先生在病着,不写了罢,我因为对于这回争论全未留心,不曾问下去。看了《作家》,原来他毕竟把信写了。这样惹是非的信,假使我知道,一定要劝他不写;因为他曾劝我不要小孩子脾气,叫我要沉着慎重,我受了“直谅”益处,我也应该以直谅答直谅,劝他沉着慎重的。先生把原信和复信一同刊出来,我的私意不敢苟同;年轻的人有许多见不到的地方,当作私人通信开导一番,其益处比公开的好得多。气量有广狭,有些不必有的是非,先生还得为年轻的人包含一点。懋庸说我不懂世故,但他虽少年“老”成,也是这样不懂世故。信中说胡风性诈黄源行谄那几句,该打百下手心。人间何处不相逢?这样破了脸,真会终身切齿成仇呢!原信一刊出来,似乎两面都不能收场;在我不懂事故的人看来,倒是给另外一些人拍手的。

谢谢先生的《死魂灵一百图》③,那么精美的图画!这句话是在前二封信上的,搁了许久了。

祝先生健康!

曹聚仁谨上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七日

一星期以后,由内山转奉枣酒一坛,据中医说是补神的,我不必在懂得医理的人前面说谎。

①《鲁迅日记》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七日记载:“得曹聚仁信”,即指此信。

②灵犀,即陈灵犀。《社会日报》撰稿人。

③《死魂灵一百图》,即《死魂灵百图》。鲁迅搜集、整理并自费出版。内收俄国画家阿庚所作的百图,梭柯罗夫所作的十二图等。 广平先生:

奉教敬悉。

鲁迅先生的来信,我早想奉上;因为友人借去一张诗稿,没有还来,一直拖延到现在,抱歉得很。

保存在这册子中的,共二十三封。此外还有十七张很简单的信不粘上了。次序有点乱的,请先生再选择一下;其中有的是犯忌讳的,弟意为不用为妥,请先生斟酌。

常州(小浮桥二号)友人杨霁云兄也有许多周先生的信,不知寄来了没有?

纪念周先生的基金,我自己想凑一笔整数,那几篇纪念文字所得的稿费,共十八元。另外或者可以多凑一点上去,不知最后截止期是什么时日?

俗话说得好,只能让时光来劝解个人的哀痛,先生自己多多珍重。

弟聚仁顿首

一九三七年三月卅一日

2005年1月6日于北大吉永庄寻根居

《给颜黎民的信》,做到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课文讲了四件事:1.谈应该怎样读书;2.谈在上海看桃花;3.同意把信发表;4.指出写信人署的是假名。这四件事中,作者把“应该怎样读书”这件事作为重点来写,写得比较详细。其他三件事是次要内容,所以,只是略写。

作者为了突出文章的重点,第一件事写得尤为具体、生动。鲁迅先生在写给颜黎民的信中,将这件事先说,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谈。第一个方面,告诫青年朋友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为说明这一点,作者用蜜蜂酿蜜的事例来比喻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要求大家读各家的著作,以便得到多方面的优点。第二个方面,告诫青年朋友不能专看文学书,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因为专看文学书,连生活常识也没有,会变成“糊涂虫”。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用先前文学青年的偏向和古人不懂科学常识作例子,强调多读自然科学书的重要性。第三个方面,要求青年朋友看看世界旅行记一类的书,“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可以增长见识。作者现身说法,说明多看一些世界旅行方面的书籍和影片,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鲁迅先生从这三个方面,具体生动地谈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强调读书要广博一些,视野要开阔一些。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反映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和殷切希望。

课文重点突出第一件事,略写其他三件事,我们读了以后,印象很深。课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所选择的材料也十分精当,这种写作方法我们要好好学习。

答有关《给颜黎民的信》中的两个问题

令 怡

课文中说:“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

“那些书”指哪些书?有的老师认为指包括鲁迅的书在内的各方面的书,有些老师认为专指鲁迅个人的书。我们一直争论不下,又苦于找不到答案。

希望贵刊老师从百忙中抽空给我们作出解答。

山东省邹城兖矿集团济三矿校 语文组

《给颜黎民的信》这篇课文,题目明确了信是写给“颜黎民”一个人的,可是在信的结尾处却写“祝你们好”。对“颜黎民”一个人称“你们好”是否前后矛盾?鲁迅到底给多少人写信?

广西宜州市祥贝乡里洞小学 韦烜科

要知道“那些书”是哪些书,必须全面地去理解“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这句话。“昨天”指1936年4月14日(课文这封回信是4月15日写的)。那时,鲁迅已重病在身,离逝世(1936年10月19日)仅六个月。然而,鲁迅在同敌人激烈搏斗的同时,在一个月里两次复信给一个素不相识的青年,还赠书刊和自己的照片,给予热情的教诲,这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和爱护,充分体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那些书已经收到”,指1936年4月2日鲁迅给颜黎民的第一封回信的同时给他寄去的书和杂志:一本是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的中篇童话《表》,一本是木刻画《引玉集》,还有一本是杂志《海燕》。鲁迅知道颜黎民是代表一些爱好儿童文字的青少年给他写信要书看的,所以寄给了颜黎民“那些书”,这些都是当时适合于青少年看的好书。“放了心”,那是因为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查禁进步书刊,邮件常被检查。鲁迅得知这一次没有被查到没收,所以说“放了心”。

鲁迅先生收到颜黎民的来信后,鲁迅身边的人(包括鲁迅夫人许广平)对颜黎民的身份有种种猜测:有的认为是小学青年教师,有的认为是青年工人,有的认为是青少年学生……鲁迅则把颜黎民看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的代表,所以在第二小节中说“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在第三小节中说“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在结尾处写了“(你们)好”。然而,这封回信毕竟是写给颜黎民一个人的,因此在称呼中写“颜黎民君”,在信中谈及跟颜黎民个人有关之事时就用“你”。

《小学语文教师》

肖宇《给颜黎民的信》是一篇言简意赅、语重心长的文章。这封信主要反映了鲁迅先生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认真指导青年读书,同时也表现了鲁迅先生鲜明的爱憎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于一九三六年四月二日、十四日、二十五日收到过颜黎民的三封来信,他则于四月二日和十五日的晚上写过两封回信。这两封信的原件都保存在北京鲁迅纪念馆里。课文选的是第二封回信。

一九三六年是鲁迅遭受反革命文化围剿空前残酷的年代。在斗争中,鲁迅先生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学习和新战士的培养。他一生写过几千封信,其中写给青年的就有一千多封。《给颜黎民的信》就是其中之一。

从鲁迅回答颜黎民的复信中,可以看出颜黎民的来信上提到这样一些事情:鲁迅寄给他的书已经收到了,他很爱看鲁迅的著作,而且专爱看文学书,希望鲁迅介绍一些儿童读物给他;当时是春天,提到了与桃花有关的事情;最后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可否发表他的复信。鲁迅的这封信是针对来信中提到的事情依次作答的。

开头称呼“颜黎民君”,“君”是一种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可见鲁迅对年轻人充满了热情。

正文分四段。

第一段是信的主要内容,分三层来写。

第一层,针对对方“专爱看我的书”,提出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因为这样“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接着用蜜蜂酿蜜打比方,从正反两面申述这个看法,形象地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所得很“有限”,写出来的文章也“枯燥”,所以看书的面不宜过窄,要广泛一些。这一层开头提到的“放了心”不仅表达了鲁迅知道颜黎民已经收到他寄去的几本书“放了心”,而且表达了鲁迅对颜黎民和他通信可能遭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担心也放了下来。还有“常论事”,既是对方“专爱看我的书”的原因,也点明了对方是个要求进步的青年。

第二层,指出“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希望青年“不要放开科学”。这里用“也不好”与上文“不大好”呼应,使前后两节很自然地衔接起来了。接下来,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申述这一看法的。

第一个事实是用先前的文学青年的教训来说明“专看文学书”的后果不但是“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而且“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启发对方“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指出懂得一点科学的重要。

第二是用古人和现代人对待“月缺花残”应该持不同态度,说明现代人不懂科学必然变成“糊涂虫”这一道理。鲁迅连用了两个判断句“……是可恕的”和“……是糊涂虫”,表达了自己对古今人的不同态度,前者可原谅,后者要批评,激励对方要学习科学常识。

第三是回答对方介绍“合适”的儿童读物问题。鲁迅准备推荐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通俗科学读物,让青少年扩大眼界,有所裨益,希望他们“不要放开科学”,以致“变成连常识也没有”。信中告诉对方推荐儿童读物要待调查后再说,反映了鲁迅指导青少年读书的态度是很慎重的。

第三层,一开头就用“其次”与上文第一、二段自然地联系起来,建议对方“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和有益的**。信中强调自己不看“获美”、“得宝”一类的影片,意思是告诫对方,也不要看那些当时上映的描写冒险家怎样费尽心机得到美女或宝物,反映了资产阶级生活情趣的不现实、不健康的**,划清了该看与不该看的界限。可见鲁迅对青少年学习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未必”和“只好”则启示对方:知识面要尽量地广一些,即使自己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东西,也要想尽办法获得间接的知识。

第二段(第4节)谈在上海看桃花。这段先指出在上海栽培桃花是很困难的,作者即使在当时环境非常困难的上海还亲自栽种,乃至亲眼看到了桃花开的情况。“不料今年竟也开起来,虽然少得很,但总算已经看过了罢。”寥寥数语,却充分流露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显示了作者对桃花的爱好与兴趣。紧接着笔峰一转,鲁迅借不去龙华看桃花,来表示对被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青年朋友的永远的怀念,及对敌人的法西斯暴行的无比的仇恨。这“好几个青年朋友”指的是三十年代上海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中的五位烈士:柔石、白莽、胡也频、李求实(伟森)和冯铿。他们于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夜或8日晨被国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于龙华“警备司令部”。因此,龙华虽说是看桃花有名的地方,但一想到那几位惨遭杀害的青年朋友,作者哪有兴趣到龙华去看桃花呢!明明是“名所”,偏偏作了“屠场”。作者愤怒的心情,鲜明的爱憎,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第三段(第5节)说同意把信发表。作者既从侧面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禁止人民出版言论自由的法西斯白色恐怖,又从正面表白了自己和颜黎民通信的内容是光明磊落的真实话,因此可以同意发表,表现了作者顽强的斗争精神——面对着残酷的白色恐怖,他还是敢说敢做,没有丝毫怯懦。因为在当时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国民党反动派早就视鲁迅为眼中钉。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对于这封信的公开发表,鲁迅毫不犹豫地说“我可以同意”,“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这其中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第四段(第6节)指出写信人署的是假名。诚如前述,鲁迅对青年是十分热情的,哪怕写信人署的是假名,他还是很诚恳地给对方写了回信,真诚地指导他们应该怎样努力学习。至于颜黎民这个人,据许广平的回忆,颜当时可能是一个小学教员,他用“颜黎民”的假名,以孩子的口吻给鲁迅写信。1980年,《鲁迅日记》注释组的同志深入调查后,终于弄清了。颜黎民(1913-1947)原名邦定,四川梁平人。1934年时为北平宏达中学学生,次年因共党嫌疑被捕。出狱不久即以颜黎民署名与鲁迅通信。鲁迅在回信中提到《关于小孩子》一文的目的是赞扬颜黎民要求进步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苏维埃小孩子写信给高尔基,要求高尔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要求寄书给他们,因儿童集体农场缺少一个图书馆;要求寄钱给他们,要为乡村里的贫儿孤儿开办个食堂。颜黎民用小孩子的口吻写信给鲁迅,是仿效苏维埃小孩子给高尔基写信,他也得到了同样热情的关怀和帮助。

从上所述,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里一共讲了四件事。其中,第一件谈应该怎样读书是主要内容,分三层叙述,逐步引申开来,详细说明理由。另外三件则是次要的,写得比较简略。所以说,即便是写信,鲁迅先生也是十分严谨、一丝不苟的,既写得言简意赅,语重心长,也写得主次分明,层次井然。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的视觉选择,往往决定了作品的内容表现和风格特征。鲁迅的《朝花夕拾》也是这样。在创作中,作者选取了多元立体交叉的视角,使《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大都采用历史视角与现实视角交叉、幼儿和少年视角与成年视角的融会、民俗表现与学术思考的视角交织的明显的特点。当然,在不同的篇章里,这种状况的呈现也还有着一定层度的区别,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大都具有这一显著的特征。这也就使鲁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显示出与同时代以及后来其他作家所不具备的异常的鲜亮特色。

一般的说,回忆性散文的写作大都以忆往追怀为主要内容。应该说,鲁迅的写作初衷亦复如此。在谈到这批文章的写作时,鲁迅先生深情地谈到了“思乡的蛊惑”,“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等等,说,这些东西“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些深情的表白,都表明鲁迅在那个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在人到中年、身处异乡的时候,确实是打算写作以 “回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来对抗那“纷扰”、“离奇”的现实景况的。在文章刚刚发表时,也是总题为《旧事重提》的,这当然比现在的《朝花夕拾》更为明白直露的显示出鲁迅最初的创作用心。

但是,现实的严酷的冲击,并不是靠自己“躲进小楼”寻“闲静”就可以避开的。何况鲁迅先生这样战斗意识、批判精神都十分强烈的作家,他是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书斋里去的。这样,在创作《朝花夕拾》集子中的散文的时候,记忆和现实总是时时缠绕在一起,影响回忆性视角的正常投射,干扰了作者创作思路的线性发展。这就出现了许多作品中显示出来的既回忆儿时生活又回应现实生活、既回忆以往的生活又批判现实社会的种种腐朽、黑暗势力和虚伪的“正人君子”、以“尊孔读经”为口号的复古主张的错综交织的创作景况。

当然,《朝花夕拾》中散文的表现手法也决不至于以上所述。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使用的排比句式的手法:“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底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里的描写从少年的视角投射出去,写出了一个充满了生机活力的百草园,读来使人充分感受到百草园的魅力,产生无限的向往!

可以说,正是由于鲁迅先生采用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才使这些作品充满了历久不衰的阅读的魅力,而成为具有经典性意义的散文名篇。

鲁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的相当多的篇幅都介绍了故乡绍兴距今已有百年前的社会生活的情状,为后人保留下丰富的晚清时代绍兴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单就从这个方面来说,其意义也是不容低估的

望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838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4
下一篇2024-0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