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写作风格

鲁迅的写作风格,第1张

剖根揭骨,冷嘲热讽

用现实主义手法描摹那些草木般无声地产生、无声地消失、在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化中受尽侮辱和损害同时自己也在损害和侮辱着他人的普通中国人,在形式上取大家常见的各种普通人的典型事例。

一、小说写作风格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二、杂文写作风格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

三、散文写作风格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

四、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的视觉选择,往往决定了作品的内容表现和风格特征。鲁迅的《朝花夕拾》也是这样。在创作中,作者选取了多元立体交叉的视角,使《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大都采用历史视角与现实视角交叉、幼儿和少年视角与成年视角的融会、民俗表现与学术思考的视角交织的明显的特点。当然,在不同的篇章里,这种状况的呈现也还有着一定层度的区别,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大都具有这一显著的特征。这也就使鲁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显示出与同时代以及后来其他作家所不具备的异常的鲜亮特色。

  一般的说,回忆性散文的写作大都以忆往追怀为主要内容。应该说,鲁迅的写作初衷亦复如此。在谈到这批文章的写作时,鲁迅先生深情地谈到了“思乡的蛊惑”,“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等等,说,这些东西“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些深情的表白,都表明鲁迅在那个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在人到中年、身处异乡的时候,确实是打算写作以 “回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来对抗那“纷扰”、“离奇”的现实景况的。在文章刚刚发表时,也是总题为《旧事重提》的,这当然比现在的《朝花夕拾》更为明白直露的显示出鲁迅最初的创作用心。

  但是,现实的严酷的冲击,并不是靠自己“躲进小楼”寻“闲静”就可以避开的。何况鲁迅先生这样战斗意识、批判精神都十分强烈的作家,他是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书斋里去的。这样,在创作《朝花夕拾》集子中的散文的时候,记忆和现实总是时时缠绕在一起,影响回忆性视角的正常投射,干扰了作者创作思路的线性发展。这就出现了许多作品中显示出来的既回忆儿时生活又回应现实生活、既回忆以往的生活又批判现实社会的种种腐朽、黑暗势力和虚伪的“正人君子”、以“尊孔读经”为口号的复古主张的错综交织的创作景况。

  当然,《朝花夕拾》中散文的表现手法也决不至于以上所述。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使用的排比句式的手法:“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底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里的描写从少年的视角投射出去,写出了一个充满了生机活力的百草园,读来使人充分感受到百草园的魅力,产生无限的向往!

  可以说,正是由于鲁迅先生采用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才使这些作品充满了历久不衰的阅读的魅力,而成为具有经典性意义的散文名篇。

  鲁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的相当多的篇幅都介绍了故乡绍兴距今已有百年前的社会生活的情状,为后人保留下丰富的晚清时代绍兴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单就从这个方面来说,其意义也是不容低估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3692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4
下一篇2024-02-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