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阿难指的是谁、世尊又是谁?

佛经中的阿难指的是谁、世尊又是谁?,第1张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为梵语 Ananda 的音译。意为「欢喜」,「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佛祖涅盘后,大迦叶尊者成为「初祖」,统领广大佛家弟子。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二祖」。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文殊菩萨曾经这样赞叹阿难的庄严、多闻:“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难记忆最强,仪容俊秀庄严,令见者心生欢喜。在当时僧团中年纪最轻,聪明而多闻。不但佛陀喜欢他,更有大众缘,尤其深得女众的尊敬。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经阿难再三向佛陀请求,才得允许,于是有比丘尼僧团的成立。阿难有功于女人,所以女人也对他特别有缘,他是教团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难和大迦叶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过比丘尼的兰若,比丘尼总是先请阿难开示,然后再请大迦叶。由于阿难的慈心、善良,常常给他的修道带来许多的麻烦和障碍,如摩登伽女的诱惑,以致佛陀常单独对年轻的阿难说教,要他避开女难,远离爱欲,日后必是绍隆佛种的传人。佛陀因为看重阿难的善良细心、知道进退、不违所教,属意他为侍者。当时,舍利弗、目犍连也都向阿难劝说,要他当佛陀的侍者。阿难为了避免日后不必要的误解、讥嫌,提出三个希望,要目犍连转呈佛陀:第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他决不要穿着。第二、如有信众恭请佛陀至家中供养,他决不要随侍前去。第三、不是见佛陀的时候,他不到佛陀身边。阿难的品格,获得佛陀高度的赞许,当时阿难仅有二十多岁。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岁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动,跟随佛陀到各处弘化。因为有这样的因缘,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的心中。每天跟随着佛陀,阿难的女难减少了,同时也成为佛陀与诸比丘之间的调和者。做了侍者的阿难,虽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连那么活跃进取,但也不像大迦叶的保守传统,他的温和友爱,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随喜性格,不论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协助佛陀挽回为了爱欲打算还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并且鼓励他修行,使他证果;也曾调和过僧团的争执,使争执不下的人复归于好。他曾在只园精舍和舍利弗论道;在巴连弗城和跋陀罗谈说各种问题;在俱睒弥国为诸比丘说修道的要点;在东园曾代替佛陀应比丘之请,前去说法;他赞叹目犍连的孝心,宣扬富楼那的说法。在教内教外,他对人的道情法爱,充份的表现出他已经尽了大弟子的任务。当佛陀即将入灭前,还没有证悟的阿难比其他弟子更加伤心,佛陀特别为他开示无常之理,并对大众宣扬阿难温和善良的天性,赞美他听闻大法不忘的福德,将来必能在世间上发出光辉。于是大家公推阿难向佛陀做最后的请益:“佛陀涅盘后,以谁为师?”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难!你和大家要记住,你们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安住,遇到恶人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便会令人起信。你们依法而行,就是与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这样进入涅盘。四方的信众纷纷前来瞻仰佛陀,礼拜佛陀,阿难也允许出家及在家女众亲礼佛身,他永远是妇女们的同情者。佛陀涅盘后,大迦叶召开经典结集,阿难虽是多闻,但是尚未证悟,因此被摈斥在结集的石窟外。大迦叶以长老身份教育阿难,数落阿难种种过失,以激励阿难奋发向上。终于在结集前半夜,阿难开悟证果,进入窟内,参与结集。阿难被大众推上狮子座,开始诵出:“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阿难将记忆中的大法完整背诵出来,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诫一般,为之感动万分。最初的经典《阿含经》,就这样结集与流传在世间。多闻的阿难,对佛法的流传与贡献无可替代;温文谦忍的性格,让人如沐春风,使后世的佛弟子永远怀念这一位圣者的风范。

师兄您好: 帮凡夫算命的倒还是没有,但是现身说法的倒是很多!如: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的夏天,法照大师于衡州的湖东寺(或作湘东寺),启建五会念佛道场,六月初二日,也感得祥云弥漫道场,云中有诸楼阁,见数梵僧,身可丈余,执锡行道。阿弥陀佛及二菩萨现金色身,满虚空中。在会众等,咸皆清楚观见此景,无不欢喜踊跃,焚香瞻礼。此情此景,良久方消。在当天晚间,师于道场外遇一老者,那老者质问师言:“汝曾发愿,往金色界,礼觐大圣,今何辄止”大师答曰:“唯因时艰路难,不易前往”。彼老者复劝告法照说:“若有坚固愿心,何难之有”言毕,消然不见其踪。法照大师甚感惊异,思索再三,自认志向未坚,遂即入道场于佛像前重发诚愿曰:“愿以此身,奉觐大圣,准夏满前往,任是火聚冰河,终无退堕。” 是年八月十三日,师与数位志同道合者,由南岳出发,行脚北上,一路果无艰险。历时七个多月,终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到达五台县境的佛光寺。法照于五台山间蒙大圣普贤菩萨不思议光的摄照,又得善财、难陀二童子的引路,来到了大圣竹林寺,所见景象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大师即具威仪,入于寺中,至讲堂,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各据东西狮子座上,万众围绕而为说法。师于二菩萨前,作礼问曰:“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隘劣,障垢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惟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菩萨答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师复问曰:“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开示完毕后,二大菩萨同舒金臂,摩师之顶,为师授记曰:“汝以念佛故,不久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子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师闻此语已,疑网悉除。欢喜踊跃,作礼而退。于顷刻间,所有景象已失所在,大师内心怅然悲感,便于所在之处立石以为标记。 这一年的四月初八释迦佛诞日,大师于华严寺般若院西楼下安止。四月十三日师与五十余僧,同往金刚窟,虔心礼拜三十五佛名,师礼才十遍,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与众菩萨俱在一处,大师见此情景,唯自欣喜,未曾言说,默然随众归寺,其夜三更时分,在华严寺般若院西楼,见有诸灯炬于寺东岩壑之畔,随师咒愿,变化无穷,甚为奇妙,此情景甚为激发师之热诚,于是乘夜独诣金刚窟所,五体投地,虔诚顶礼,祈愿得见文殊大圣,幸蒙圣僧佛陀波利(华言觉护。北印度人)的引导,进入一所名为:“金刚般若寺”的道场中,见四处皆异宝庄严,光明闪烁,观见殿堂之中文殊大圣,处位尊严,无以伦比。大师得见此景,信念倍增,念佛修行更加勇猛精进。

传说,一天八仙中的铁拐李和吕洞宾赴王母娘娘的蟠桃宴,骑着一头青狮子路过天目山。山顶流下一溪清泉,铁拐李正感到口渴,见了大喜,忙降落云头,取下自己的宝葫芦,到泉边饮水。

此时,他骑的那头青狮子也跳进水里嬉耍,过了一刻,狮子爬上岸抖动身体,身上的水散落在四周的岩石上,顿时变成了一群活活泼可爱的小狮子。

青狮与小狮们亲密戏耍,铁拐李见了笑着对吕洞宾说:“瞧,这青狮动了凡心,如今有了这么多子孙,就暂且罚它在此做个狮子王罢!”

说罢铁拐李用铁拐一指,这群狮子就变回了石头的样子,青狮因不忍离去,也化成一座山峰。

后来到了宋代,浙江国师寺的普应国师是一位佛法高僧,一天云游至天目山,在此结庐诵经,天天清晨面对青狮所化的山峰高诵经文。

原来普应国师早已知道山上千奇百怪的狮子岩和狮子峰的来历。狮子在佛门叫“狻猊”,是佛国之兽,他有心要点化青狮,使它再恢复本相。

天长日久,狮子峰因为经常聆听高僧的说法居然通灵成精,又变回了一头青狮,恢复了灵性的青狮于是成了普应国师的坐骑。

后来,普应国师骑着青狮来到苏州菩提正宗寺,看望徒弟天如禅师。青狮也跟着普应国师来到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他们到后花园后,发现园中有很多怪石,形状像许多活脱脱的狮子。

青狮见了大喜,以为又回到了狮子群中,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座狮子峰,青狮身上散落的狮毛也变成了各式各样形态的小狮子。有的像是在玩绣球,有的像双狮搏斗,有的张牙舞爪威风十足。

天如禅师见了双手合十,连说“阿弥陀佛”,赞叹师父法力无边,功德圆满,菩提正宗寺成了佛国狮国。普应国师说:“那就不妨将你这后花园称为狮子林吧!”

于是,这座后花园便有了“狮子林”这个名字,当然这只是传说。

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在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

第二年,也就是1342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因园内堆砌的假山形状像狮子一般,又因天如禅师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的普应国师,故名“狮子林”。

狮子林的假山,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和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的目的。

狮子林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为蓝本,而是采用迷宫式作法,通过蜿蜒曲折,错综复杂的洞穴相连,所以其山用“情”、“趣”两字概括更宜。

狮子林东部叠山以“趣”为胜,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与夸张,构成石峰林立,出入奇巧的“假山王国”。

假山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21个,曲径9条,崖壑曲折,峰回路转,如迷宫一般妙趣横生。

在这片假山中共有四条路。第一条从小桥东洞口到卧云室北洞口。第二条从小桥西洞口到竹修阁洞口。第三条从卧云室西北洞口经小桥东池岸到棋盘洞口。第四条从卧云室西北洞口至棋盘洞,回到卧云室北洞口。

这些山洞错综复杂,互相缠绕,重重叠叠,盘枝错节。钻进这些山洞后,往往不容易再钻出来。传说,后来在清代,乾隆皇帝就在这个大的假山从中钻来钻去转了两个时辰还是没有走出去。更有传说,说神仙在这里也得迷路。

在山顶石峰里有“含晖”、“吐丹”、“玉立”、“昂霄”和“狮子”诸峰,各具神态,千奇百怪。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山顶上的狮子峰,是一块巨型太湖石,很像舞狮。

狮子峰周围有含晖、吐月,含晖在东面,犹如巨人站立,左腋下有穴孔,腹部又有四个穴,如果站在峰后,可以见到光线从穴空中微微透出;吐月在西,陡峭且尖锐,在傍晚时分,可以见到月亮渐渐出峰顶慢慢爬出。

假山上有很多太湖石峰和石笋,石峰间生长着松柏。整个山体是由太湖石架空叠成,磴道上下于岭、峰、谷、坳之间,时而上,时而下,有时穿洞,有时越桥,高高低低,左转右绕,进入假山犹如进入迷魂阵一般。

弟子们为天如禅师所造的园林,不仅假山蕴含了佛教摄理,建筑也别具匠心。

狮子林的门厅朝南,面阔近20米,中有将军门,门槛高将近一米,两旁置有抱鼓石、浮雕狮子戏绣球和刘海钓金蟾。大门上方悬挂着后来乾隆御书的红底金字的“狮子林”匾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门厅进入穿过祠堂便可到达燕誉堂。燕誉堂是取《诗经》中“式燕且誉,好尔无射”之句而名。“燕”意为安闲,“誉”意为欢乐,即此为“宴请宾客的安乐之所”。

此厅是苏州园林中较为著名的鸳鸯厅。所为鸳鸯厅就是一座大厅内用屏门和挂落隔成南北两部分,从内部看似两厅相连,但布置相异,装饰、家具、陈设各不相同,在功能上,前厅常为招待贵宾,内“堂”为密友聚谈,女眷欢聚的地方。

再往北就是指柏轩。指柏轩为两层楼建筑,全名是“揖峰指柏轩”。其名字的来源一说是来自“赵州指柏”的典故,另一说源于宋代朱熹的诗句“前揖庐山,一峰独秀”和明代高启的诗句:“人来问不应,笑指庭前柏”。

指柏轩是狮子林为现存的唯一一座禅意建筑,其建筑名称大多与禅宗的公案有关。指柏轩体态高大,四周围廊,有栏杆围合。轩前古柏数株,并与假山石峰遥相呼应,为狮子林主景之一。

指柏轩的西侧是古五松园,据资料记载,狮子林中曾经的确有5棵参天古松,故当时亦称狮子林是五松园,但这五棵古松后来都枯死了。

古五松园西南侧为真趣亭。亭傍池而筑,后有复廊,卷棚歇山顶,为花篮厅式面水轩。亭上方悬“真趣”匾额,为乾隆御书的。

由于是皇帝亲临之地,亭内装饰金碧辉煌,亭内结构装饰精美,屋架、梁柱刻有凤穿牡丹图案,六扇屏门上,刻有花卉、人物图案。还饰有“秀才帽”图案,寓意“秀才本是宰相苗”,鼓励认真读书,奋发向上,三面设吴王靠,饰有木刻狮子。

亭东、南、西三面刻有狮头及“卐”字花饰,油漆间以描金,富丽堂皇。在此小坐,可悉心欣赏湖心亭、九曲石桥、石舫、飞瀑和连绵的假山远景,石峰重叠,树木葱茏,一弯池水,几曲平桥,景色十分秀丽。

在指柏轩的正南方为卧云室。卧云室呈凸字形,两层,“卧云”这个名字出自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诗句“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卧云室上、下各有六只戗角飞翘,造型奇特,楼阁周围空间极狭,似在石壁重重的山坳中。

卧云室再往南则是修竹阁。修竹阁飞跨于池水之上,西连湖心岛,东通复廊,因此阁内南北墙上分别有砖额“通波”与“飞阁”。

修竹阁南北不设墙,在阁内北望,可见小溪蜿蜒于山间,曲折幽深。南望则见曲折错落的石岸围住湖水,似山中小湖,颇含野趣。阁处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状,把假山连成一体,手法别具匠心。

立雪堂位于修竹阁的东边,堂名出自禅宗典故“慧可见达摩”,意在教导人们尊师重道。堂中置落地圆光罩,俗称“一根籐”,此罩似迷宫图案,苏州园林中有两只,此为其中之一。

扇亭的西北方为双香仙馆。双香仙馆是长方形单檐亭,屋顶与廊共用,三面围木制栏杆,亭内设汉白玉石台。此处,冬闻腊梅香,夏亦可闻荷花香,绿荫浓浓,古意盎然。

飞瀑亭位于双香仙馆的正北方,建在瀑布旁,为方形卷棚歇山顶式小亭。亭内西置屏门,上部刻有《飞瀑亭记》,下刻浮雕“杏林春暖”、“茶净纳凉”、“东篱佳色”和“山家清供”四幅。坐在亭中,流水潺潺,如闻涛声,故亭又名“听涛亭”。

天如禅师居住在狮子林中,曾作诗《狮子林即景十四首》,描述当时园景和生活情景。园建成后,当时许多诗人画家来此参禅,所作诗画列入“狮子林纪胜集”。

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了,只有假山存留了下来,其余的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

到了1373年的明代,大书画家倪瓒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

1589年,明姓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和佛殿,使狮子林再现了兴旺景象。

狮子林大殿内景

麒麟头上有角,狮子没有,具体给您介绍一下。

铜麒麟摆件

麒麟是四大瑞兽之一,也是四大瑞兽中最祥瑞的风水产品。在风水中化煞产品中,有很多瑞兽,其作用不用,用法各异,有的瑞兽,如果用得不当,就会起到副作用,有的瑞兽摆放在室内,对人有一珲的影响,而聚缘阁麒麟在风水中就象万金油,旺财,镇宅,化煞,旺人丁,救子,旺文等,各方面都可以使用。并且麒麟摆放在室内,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对好人他起个保护作用,对对坏人却疾恶如仇,如发现坏人,它就会却咬,因此家中摆放麒麟,可以旺事业,化小人,制坏人。是风水上用的最多的瑞兽。麒麟主正财,旺事业,催富贵,僻邪化煞因此,在室内摆放一对开过光的麒麟,会给你带来家庭,事业等各方面的祥瑞。铜制品不易破碎而且也利于化五黄。

铜狮子摆件

狮子是我国民俗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吉祥神兽,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代表英勇、王权和保护力,象征地位、尊严、吉祥、平安。

聚缘阁狮子在大自然中被称为"百兽之王",它天生具有帝王之相,它的吼声是人类造出声音之前,地球上最强烈的声音,足以惊天动地。即使是狮子的腹语和梦中的呢喃之声,也具有可怕的杀伤力和穿透力,听到狮子的吼叫,百兽都震惊得赶快趴在地上,动作慢些的马上会被惊得尿血。

在佛教中,狮子的梵语叫僧伽彼,就是众生的意思,是僧人所具备的品性的象征。修行的佛教徒无论在什么地方坐过,那个地方就是"狮子座"。佛出游时,也要乘坐金毛狮子。因此,佛教常以狮子比喻佛,佛祖讲经称作"狮子吼","如狮子作吼,声震世界,群兽慑服"。苏东坡《闻潮阳吴子野出家》:"当为狮子吼,佛法无南北"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在我国古代,府第门前立狮子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这规定反映在狮子头上的疙瘩的多少,凡一品官司员的狮子,头上有13个疙瘩,人称"十三太保"。一品以下,每低一级则要减少一个疙瘩,直至七品。七品以下官员的府第门前不准立狮子。普通百姓就更没资格享受立狮子的待遇了。

狮子的设置全都成双成对,造型大都威武雄壮,有的口含石珠,有的张口獠牙,皆圆眼卷毛。居右的是雄狮,居左的是雌狮,雄狮的左脚垫双铜钱,有的左蹄下踏一绣球,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统治寰宇的至高无上的权力。雌狮的右蹄下踏一幼狮,俗称"太师少保",象征子嗣昌盛。

狮子下面的石座也很有讲究,一般正面雕刻瓶、盘、三支戟,谐音"平升三级";左面雕刻笔、墨、纸、砚,象征"文采风流";右面雕刻牡丹、松柏,象征"富贵长春"。背面雕刻太极八卦图,象征"镇妖治邪"。 因为狮子象征着力量和皇权,象征着英勇无敌,所以狮子又是人们的保护神,故在中国和日本,多用狮子作为守门狮,负责看家护院和驱邪止煞。

等觉 ,是佛教给赋予“佛”三种涵义之一,等者平等,觉者觉悟,等觉又称作遍觉,平等普遍,遍觉诸法,诸法平等,故诸如来平等。

妙觉,为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一,于此位能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盘之理。

圆觉,指佛家修成圆满正果的灵觉之道。佛经出处“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6477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5
下一篇2024-03-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