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轮金刚哪里人

时轮金刚哪里人,第1张

时轮金刚

时轮金刚,梵文Kālacakravajra,是佛教密宗无上瑜珈部一位高级本尊名号。金刚本尊通常身为蓝色,空色大手印智慧明妃身为**。

双身时轮金刚本尊象征慈悲,四首二十四臂,红白双脚,拥抱着象征智慧的空色大手印明妃,明妃四首八臂。

中文名:时轮金刚

外文名:Kālacakravajra

国籍:印度

职业:藏密

信仰:藏密

主要成就:智慧系统

代表作品:Paramadibuddha

金刚简介

时轮金刚,梵文Kālacakravajra,佛教密宗无上瑜珈部一位高级本尊名号。

金刚记载

佛陀的时轮金刚教授,记载于《时轮金刚本续》(Paramadibuddha)之中:

“佛陀于灵鹫山依照大乘圆满的智慧法门传法,另外也在达尼雅卡达卡城(ShriDhanyakataka)教授密法。

佛陀为灵鹫山的菩萨众开示了无上的大乘法门,圆满的智慧系统。是时如来亦连同菩萨和其他信众居于大佛塔,一个位于法界中的坛城(mandala)。他同时也住于宇宙金刚的房子里,无法区分的非物质和无尽光明的虚空之中。他在美丽的法界之中教授佛法,是为了众生的福德与智慧。”

《时轮续》中也提到:“金刚手菩萨(Vajrapani)化身的著名的北香巴拉(Shambhala)国王月贤王(KingSuchandra)进入此不可思议的光辉灿烂法界,他首先绕行至佛陀身旁,然后在饰以花朵珍宝的佛足前顶礼;月贤王合掌向佛求法,并在之后,记录了佛陀这次的说法且持续教习之。

时轮金刚教法来自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他于公元前533年四月或五月的清晨时分,在印度菩提迦耶(BodhGaya)的菩提树下,证得无上菩提的果位。在其后的一年间,佛陀开始传授大乘教法,在灵鹫山转法轮时,就特别讲授了大乘中,显乘(波罗蜜多,Paramita)系统中主要根本的智慧圆满法门。

之后约在三四月间的满月之时,也就是距佛陀悟道约12个月后,佛陀在灵鹫山讲授大乘法门;他也同时出现在南印度的达尼雅卡达卡城(ShriDhanyakataka)的大佛塔中宣说密法。

大佛塔约有18英里高,佛陀在其间放光,照现出两个坛城,较低的法界(DharmadhatuVagishvara)坛城,及其上的明亮星群大坛城。佛陀位在法界坛城(此即极乐的居所)中央的金刚狮子座垫上,他安住于时轮金刚的三摩地(禅定)中,并以坛城之尊的姿态站立。

坛城中优秀的听法者,包括了众多的佛、菩萨、天女、勇父、空行、龙族护法;坛城之外的求法者,则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月贤王。他以不可思议的缘由,自香巴拉来到了达尼雅卡达卡,并为一切跟随者和大众,请求佛陀教授时轮金刚的法门:与会者包括了96位香巴拉,各地的将领官员及无量无边的菩萨众及神鬼众等等。

佛陀在会场中传讲了无上的佛法,包括了:世俗和胜义的灌顶,并预言在场听法的大众,都将成就佛果,然后他开始教授Paramadibuddha:包含了1万2千首歌谣的《时轮金刚本续》,月贤王将此法记录下来,再度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返回香巴拉王国。

月贤王在香巴拉编成了6000行的《时轮续》,并以无数珍宝建立了时轮金刚的坛城。月贤王在过世前,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苏芮须巴拉(Sureshvara),并命其为经续的教师。香巴拉王国出现过许多伟大的国王,例如KalkiYashas和KalkiPundarika等等。他们的护持,使得时轮金刚的甚深教法,像日月一般闪耀。

时轮金刚的教法,在香巴拉诸多卡尔基(Kalki,亦即头目)的手上持续流传,逐渐再介绍到印度。关于时轮金刚教法传布主要包含了两种说法:热(Ra)派传承和卓(Dro)派传承,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这两个传承。

在热派传承之中,时轮金刚及其相关记录,以三王王朝时期出现在印度的《菩萨全集》(BodhisattvasCorpus)最为著名。若以菩提迦耶为中心,三王(译按:其实是三个国族的族名)分别是:东方的象王(Dehopala)、南方的人王(Jauganga)、以及西方的马王(Kanauj)。当时引领佛法各层面的伟大的宗师西陆(Cilu)诞生于印度东方五郡之一的奥瑞沙(Orissa)。西陆在热德那吉里毗诃罗(RatnagiriVihara)、超戒寺(Vikramashila)、那烂陀寺(Nalanda)学习了一切的佛教经论,据说他在未遭土耳其人破坏的热德那吉里毗诃罗,待了较长的时间。

西陆大致明白他必须学习密乘,方能够在此生中成佛,那么他就特别需要明了,经论中所有相关的密乘教法,而这些以本尊教授为中心的教法,仅存在于香巴拉王国,于是他加入了海洋寻宝商人的行列,与他们期约六个月之后再见,随即分道扬镳。

西陆最终攀上了某一座山顶,并遇见了一个人。那个人问道:“你要去哪里?”西陆回答:“我要去香巴拉寻找《菩萨全集》。”那人接着说到:“此行万般艰难,然而如果你能够了解,就算在此地也可听闻它们(密法)。”西陆随即明白那人即是文殊师利菩萨(Manjushri)的化身,他立时向那人拜了下去,供养曼陀罗花,并请求其传法。那人便授予西陆所有的灌顶、经论、及口传,最后抓起了西陆,将花朵放在他的头上,给予他加持并说道:“了知整部的《菩萨全集》。”于是,就如同水由一个容器流向另一个容器般,西陆明白了整部《菩萨全集》的内容。他于是踏上归程,与相约的商人们重新聚首,回到了东印度。

依照卓传承的说法,是卡拉恰克拉巴达(Kalachakrapada)将时轮金刚再度介绍到印度。一对修习大威德金刚瑜伽(theYogaofYanmantaka)的夫妇,进行了大威德金刚法中,所教授的求子仪式而得到一子。此男孩长大成人之后,听闻北方有菩萨亲自教授佛法,遂动身前往求法。彼时香巴拉的国王卡尔基(Kalki),凭借着神通力,得知了这名年轻人,对于甚深佛法有着热切而纯正的动机,他也察觉到此名青年如欲前来香巴拉,为期四个多月的旱灾必然会威胁到他的生命,于是卡尔基王,便化身前往沙漠的边缘去见这位年轻人。

卡尔基王问这名年轻人:“你要去哪里?为了什么?”俟这名年轻人表明意图,卡尔基王便说道:“此行万般险阻,不过若你能够了解它们(法),难道在这里便无法听闻吗?”年轻人立时明白,眼前这个人就是卡尔基王的化身,随即向他求法。卡尔基王当场给予他灌顶,并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传授他包括《菩萨全集》中三部论述的最高深教法。于是就像满溢的水瓶,年轻人了知并记住了所有的教法。当他回到印度,即成了著名的文殊化身,他的名字就是卡拉恰克拉巴达。

在热派和卓(Dro)派两个传承中,西陆和卡拉恰克拉巴达,分别将时轮金刚的教法带到印度。卡拉恰克拉巴达在印度持续的修习与传法,这个教法后来遂逐渐流传到西藏。于是热(Ra)和卓(Dro)两个传承在西藏又分别成为了主要的派别。

卓(Dro)派传承,始自喀什米尔(Kashmiri)的索马那他(Somanatha)大师造访西藏。他首先抵达了西藏的卡腊(Kharag),并在留(Ryo)派附近驻留。之后索马那他为了100条黄金,而欲将一半的时轮金刚(即Vimalaprabha的部份,译为《无瑕之光》)翻译为藏文,此际因为不悦缘故,他突然停止了手上的翻译工作,拿着黄金和译稿前往彭域(PhanYul),当地藏(Zhang)派的(ChungWa)将其奉为自己的上师,并请卓(Dro)派的夏拉闸(Shayrabdrak)担任译者,之后索马那他和夏拉闸便共同完成了《无瑕之光》的翻译工作。

传承后来,传到了确古欧哲喇嘛手上,确古欧哲喇嘛,精通包括时轮金刚的所有卓(Dro)氏教法。他的弟子嘎罗(Galo)喇嘛则精通卓(Dro)和热派两个传承,并将此二者汇为一流。

热传承始自热氏的邱拉(Chorab),他是出生于宁玛孟域(NyenMaMangYul),是著名译者热多杰闸(RaDorjedrak)的侄子。热氏的邱拉了知并熟记了所有热派的教法。之后他为了学习时轮金刚,而前往尼泊尔中部,并花了5年10个月又5天的时间,师事萨满大师利(Samantashri)大师。萨满大师利为他开示了所有时轮金刚的经文,并给予其灌顶和口传的教授。之后邱拉邀请萨满大师利至西藏,与他共同精心翻译了时轮金刚续及其所有的相关论着。

热传承在Chorab子孙的保存与流传之下,逐渐传到了Galo喇嘛的手中,这我们在之前已有提及。Galo喇嘛接受了热和卓(Dro)两个传承的教法,并将它们汇集在一起,诸多上师例如布顿大师(ButonRinchendrub)及宗喀巴(Tsongkhapa)都曾持有这项教法,以这两个传承为基础的时轮金刚教法依然存在于今日。

时轮金刚的修习和所有的佛陀教法并没有不同,首先都必须接受灌顶。灌顶的给予和接受若要如法,弟子和上师都必须要拥有一定的资格。罗桑确吉蒋称(LosangChkyiGyaltsen)曾描述密乘上师的资格:“他必须能够控制自己的身、口、意,并且具有无比的睿智、耐心与勇气;他必须熟悉密法和经教、了解实相、并且能够讲经立论。”很幸运地,值今之世,我们仍然遇得到这样的上师。

密乘弟子则得要拥有三样必备的经验面向:厌离轮回、菩提心、以及了知空性。如果弟子尚未有过这些经验,则他或她至少必须要具备,能够熟知与赞叹它们的智慧。

此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菩提心,这也是接受灌顶的根本动机。弥勒(Maitreya)菩萨在他的《现观庄严论》(Abhisamayalankara)定义菩提心:“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在进行时轮金刚灌顶仪式时,弟子必须如是生起菩提心:“我愿为了一切众生,达到时轮金刚的果位,然后我当令一切众生,皆安住在时轮金刚的境界。”以如是的动机,始可接受灌顶。

上师透过灌顶使弟子的身体、心理,相续臻于成熟。成熟意谓着让弟子拥有,修习生起次第和圆满次地瑜珈的力量。时轮金刚的灌顶,则主要给予弟子修习时轮金刚法门的力量,使其最终可以证入时轮金刚的果位。

时轮金刚包含了11层灌顶:7个“如赤子般进入”灌顶、3个“殊胜”灌顶、以及一个“最殊胜”灌顶。仅欲暂求世俗神通力(siddhis,魔幻和神秘的成就)的弟子授予较低层次的7种灌顶;欲达到超越的佛智的弟子,则给予全部的11种灌顶。7个“如赤子般进入”灌顶的第一项是“水灌顶”,如同母亲清洗刚出世的婴儿一般;第二项是“宝冠灌顶”,如同约束幼儿头发的头箍;第三项“冠带灌顶”仿如宝带穿过孩童耳朵,并且带子上面列以饰物;第四项“金刚杵和铃的灌顶”,就像孩童嘻笑着、交谈着般;第五项“戒行灌顶”象征如孩童享受五种觉受物件;第六项“名字灌顶”意味如同为孩子命名般;第七项则是“密乘授权灌顶”。这些灌顶帮助弟子去除一切的障碍而拥有平静、获致幸运、征服和毁灭的神奇力量。

三个殊胜灌顶为:宝瓶灌顶是弟子触碰伴侣的胸部,所获得空性和极乐的智慧;秘密灌顶是弟子经验了菩提心,所生起的空性和极乐的智慧;智慧灌顶是弟子和伴侣合而为一,所生起的俱生快乐经验。

最殊胜灌顶也称为“第四灌顶”或“语灌顶”。前述伟大的智慧灌顶,能使弟子得到十一地菩萨的果位。接着上师象征性的指出灵性身(GnosisBody),是至高不变的大乐和空性的全面绝佳整合。“就是如此!”上师于是将第四灌顶传予弟子。这个灌顶给予弟子力量,使其得以时轮金刚的身相而证得圆满的佛陀果位。

金刚形象

四头十二臂形象为:身体呈蓝色,并放出五彩光芒,是佛体之象征。四头颜色也不同,前后左右依次是蓝、黄、白、红,分别表示降伏、增益、息灾、敬爱四种事业,也是功德圆满的象征。面各三目,象征洞察一切。每头皆以人骷髅为冠,头顶也有半月和双金刚。共有12支手臂,而每只骼臂上又有两只手,因此总共是24只手。手的颜色也有区别,从手臂看,有四双蓝色,有四双红色,有四双白色。从手指看,每只手的五指从拇指到小指颜色亦各异,依次是黄、白、红、蓝、绿色。每个手指由指尖到手掌也不同,依次为蓝、红、白色。藏密颜色的意义和作用在这尊神像上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体现。他的24只手中,有两手抱明妃,并持铃杵以表方法与智慧双成,其余手伸向两边,手中各持不同器物,都含有宗教寓意,但主要表现的是主尊的智慧,以及大愤怒、大无畏之威力。他呈站立姿势,右腿伸,脚下踩红色欲望神;左腿曲,脚下踩白色可怖妖魔。

他的明妃呈**,四面八臂。四面颜色各异,手中持不同器物,伸左腿,曲右腿,与主尊相反。

金刚心咒

嗡哈恰玛拉瓦热洋娑哈

需要说明的是:未受时轮金刚灌顶者,不宜念诵此心咒。

上师布楚活佛略传——信心善法之种子

无始劫来即已成就正等觉,本自元成法界未动游舞力,悲悯无边有情示现凡夫相,晋美旺嘉多吉尊前敬顶礼。圣教众生唯一怙主上师尊,身语意三深密功德遍智境,劣慧如我虽无能力作测度,然依共同显现以信而撰著。如是首先供养偈颂之鲜花。随后依活佛仁波切自己所写的出生经历中善加摘录、且从金刚寺的老喇嘛以及明正土司后裔嘉拉降泽处再再询问而整理成活佛的略转。活佛仁波切恒以大悲行持利益众生之事业,身语意的不共功德难以衡量,如我福慧浅薄者怎能一一了知呢!我只能如实地将高僧大德在众生前的共同示现粗略记录下来。以下分七个篇幅而作介绍: 在甘孜报社及大藏经对勘局从事藏文工作由于二十多年来从事重体力劳动,活佛的左腿患上了骨髓炎,因而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1980怙主土登尼玛仁波切到香积城(成都)编辑藏汉大词典,在仁波切与扎西泽仁主任推荐下,1981年活佛到康定甘孜州报社工作,参与出版藏文《医学四续》、《晶珠本草》、四川省藏文学校教学课本等各类书籍的排版与校对工作。工作之余依止古龙沃色堪布、多仁波切(多钦则益西多杰)的孙女至尊达萨旺姆空行母、报社的桑登等学习藏文,同时孜孜不倦的自学藏汉翻译。遵照当秋择仁领导的安排,活佛与同事们一起前后完成了莲师心咒、《陀罗尼集》、六字大明咒、文殊心咒、百字明、五部陀罗尼咒、宗喀巴大师祈祷文等十几种心咒及《般若十万颂》的排版校对工作。1983年活佛带着母亲与姑母随怙主土登尼玛仁波切一行前往成都、重庆、北京、上海、苏州、杭州、九华山、普陀山等地参观朝圣。1985年与当秋泽仁领导一起朝拜青海塔尔寺、甘肃夏河拉卜楞寺、西藏等圣地。1985年年底参与了由土登尼玛上师主编四川省《格萨尔藏汉双语词典》的编译工作。1986年5月,编译组获得了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社科院、中国民间文艺协会联合颁发的整理《格萨尔王史诗》荣誉证书。在第四次中国民间文艺研讨会上《格萨尔双语词典》获得了四川省第四次哲学与社会科学突出贡献成就三等奖。1987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成都成立藏文大藏经对勘局,活佛被借调到成都参与筹建工作,在怙主土登尼玛仁波切身边精勤工作,同时还作了一些其他的翻译工作。1994年活佛被正式调到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后,继续以清净意乐参与藏文大藏经的校勘工作。在此期间,活佛每月参加放生活动,施予成千上万的生命无畏布施,同时给汉地信众讲解出离心等共同前行,教诫善恶因果的取舍。活佛自己每天都不间断修持生生世世的具缘本尊度母,修持《密意伏藏度母甚深精要法类之曼扎仪轨——二资粮心要》,并将《密意伏藏度母甚深精要法类之曼扎仪轨——二资粮心要》译成汉文,对众多有缘者传授了传承与窍诀修法。活佛对财物毫无执著,平时对弟子们的供养决不取受,在盛情难却的情况下,就会将供养物用作庄严寺院三所依,上供下施积累资粮。1996年十一月到翌年二月,应爱国华侨龙绳德与全如珦夫妇迎请,活佛到美国的波士顿、纽约等多所大学及图书馆考察参观,并介绍了大藏经的对勘与出版工作。1997年到2004年间,仁波切主要从事原版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的搜集整理工作。期间多次到北京、五台山、安多、康巴、卫藏等各大寺院搜集各类大藏经原版孤本。在怙主土登尼玛活佛与怙主白雅·齐美多吉仁波切的帮助下,从国外收集了几种珍贵的大藏经与宁玛密续集的原版及手抄原本。从国内外搜集到大藏经原版及手抄本十八种,宁玛密续集手抄本五种,为大藏经各孤本的保护与收集整理及对勘出版最完整的藏文大藏经对勘本作出了极大贡献。2006年五月,仁波切作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访问团的成员,到加拿大与美国,与国外的同行对藏学研究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2008年岁末,圆满完成了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对勘出版工作。2009年十一月,仁波切随中国藏学出版社组织的访问团前往瑞士,给当地的博物馆等藏学界的人士介绍了藏文大藏经的对勘出版等情况。

(札)

闻思甚深正法与领受灌顶、念诵、窍诀等传承活佛仁波切虽然九岁时就成为了金刚寺的法主,然因时事变革,佛学院与禅修院等闻思修学正法的场所全部被破坏,因此闻思佛法的机缘没有成熟。直到1972年,活佛才在怙主桑嘎仁波切(土登尼玛上师)座前获得了《龙钦宁提前行念诵文》的深广口授。1983年在禀持三学宝藏的上师古龙沃色座前,精进闻思了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寂天菩萨的化身——华智仁波切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等深广教法,以此在相续中生起了殊胜的菩提心,常行六度胜行。在大藏经对勘局工作期间,活佛在莲花生大士之意化身,博通十明的大贤哲——众生怙主大恩根本上师土登尼玛仁波切座前,获得了诸多教授、灌顶与传承,其中包括:《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念诵文列编·遍智妙道》、龙钦巴祖师的《七宝藏》、多钦则益西多吉全集中的三教授、荣素班智达全集、无著菩萨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宁体破瓦法等清净传承;《大圆胜慧》、《执著自解脱》、《上师莲花王》、《内修持明总集》、长寿佛等灌顶传承。获得了甚深广大正法的灌顶与念诵及引导等传承后,活佛一直以极大的精进无间断地实修。1987年在土登尼玛仁波切的根本上师——一切分别本自解脱,获得明觉自在,现证法性胜果之大成就者,第四世多智钦图巴仁波切座前,圆满得受了四心滴中《空行心滴》、《空行精滴》、《甚深精滴》以及《宁提三根本》的殊胜灌顶。1989年土登尼玛仁波切去国外工作前,为大藏经对勘局迎请了萨迦派无偏殊胜法主白雅·齐美多吉,来接替自己担任审定大藏经校稿的教授,白雅·齐美多吉仁波切在工作之余给汉地具信弟子解疑答惑和传法的时候,活佛在旁随即进行口译和笔译等事宜,期间圆满获得了《法王传轨之常持大悲观音修法精要》、《持明总集根本灌顶》、《天法·药师佛修法仪轨》、《天法·破瓦法》、大宝伏藏秘密明点精华七类中《空行大乐海解脱窍诀修法》等灌顶与念诵及引导等之传承,并将所得法义善加修持。1994年6月初一,仁波切到大胜地多智钦寺,在百部坛城遍主多智钦图巴仁波切座前得受了《大宝伏藏》全集灌顶,并立誓从灌顶开始之日起守持不食众生肉的戒律,随即依照所发誓言殷切护持。其后,在遍主大金刚持顶果钦则仁波切前领受了北伏藏《持明虔修》的念诵传承,佐钦班玛格桑仁波切前领受了千佛灌顶,夏扎上师前领受了北伏藏法《普贤密意通彻》传承。2002年,炉霍巴内禅修院的离戏大瑜伽士殊胜的耶西敦度上师以及具大恩德的西琼寺大堪布班朗仁波切以大慈悲心来到康定金刚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当中,为康巴地区北伏藏传规寺院的数十位活佛及两百多僧众赐予了北伏藏所有教法的传承灌顶,延续了北伏藏灌顶传承与窍诀的殊胜法脉。而活佛仁波切历世珍珠宝鬘——无有间断的北藏无垢教法的洁白飘带,由往昔所发善愿故,今生成熟了接续北方拉扎伏藏法的殊胜善缘。 翻译诸佛经1993年6月,按照怙主土登尼玛仁波切与热衷于民族事业的扎西择仁领导的安排,由大藏经对勘局代管著名藏学家刘立千老先生的生活起居,活佛每周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去刘老先生处看望,同时在刘立千老先生处学习佛法方面的藏汉翻译。刘老是一位虔诚皈依三宝的持戒居士,对佛学方面有着深广的研究,翻译过很多佛学专著,为继承和弘扬佛法作出了极大贡献。年逾九十高龄,还为护持与兴盛佛教而努力。刘老不顾自己已年老体弱,给活佛仁波切在藏汉翻译方面予以了细心指导。活佛仁波切在这之前大部分是靠自学藏汉翻译,因时事变革与繁忙的工作,没有闻思正法与学习翻译的机会。在刘老身边学习翻译的时候常说:虽然翻译佛经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但从小到现在心里一直有着翻译佛经的意愿,自己既然是一个释迦牟尼佛的随学者,为了清净业障,为了教法兴盛、利益众生而尽自己绵薄之力,使人生有意义故应当精进学习。在刘老的精心教导与自己精进不懈的努力下,活佛最终成为胜任藏汉翻译的一位译师。活佛仁波切翻译的著作有:《大圆满隆钦宁提派前行念诵文列编——遍智妙道》,《法王传规之常持大悲观世音修法精要》,《大手印双运实修正理》,《天法·破瓦法》,《天法·药师佛修法仪轨》,《大威德度亡仪轨——南门》,《持明总集根本灌顶》,《密意伏藏度母甚深精要法类之曼扎仪轨——二资粮心要》,《北传伏藏九日斋戒仪轨》等十多种译本。2009年,雪域智者顶严钦美仁增大堪布在康定金刚寺为诸多藏汉僧众传授《佛子行》,为利益众多汉地的佛弟子,活佛从百忙之中抽时间将之译成了汉文。活佛的译作并非仅从字面作翻译,而是对所译内容先做闻思修行,自己具备了知、觉受与证悟三种功德后,才予以翻译。怙主土登尼玛仁波切曾对他所翻译的《隆钦宁提前行念诵仪轨》如是赞叹道:“本文的译者是金刚寺嘉哲班玛特确大师之第五世转世活佛晋美旺嘉多吉仁波切,或通称嘉拉布楚的胜士,他对藏汉文典籍深邃广大的智慧,身语胜行寂静调柔,相续中充满广大利他大悲之心。他曾多次听闻并实修前行念诵文和《普贤上师言教》,并在这方面已获得理解、觉受和证悟。故此汉文译本在翻译的文字方面文笔流畅,通俗易懂,文句优美而对原文本义无有增损,也未渗有个人私见,而是忠实藏文原文,完全按照念诵文之内容翻译,看过之后从内心生起敬信和欢喜,于此再再抛撒随喜赞叹的鲜花。”  播撒传记信心善法种,无余遣除众生诸痴暗,行持甚深显密诸法义,愿成无勤究竟二利因。安住不变无畏狮子座,广弘如来圣教遍十方,金刚寺主无比上师尊,身寿愿等弥陀永住世!  藏历第十七绕炯土鼠(戊子)年箕宿(六)月四日,金刚寺末座比丘班玛曲珠善加撰著圆满,善哉!善哉!愿增吉祥

果报应遵循哪些定律2009-08-21 21:48

佛典中所说的因果报应,遵循的是因果律,大略包含5个定律:

一、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

亦即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杂乱,也不可能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

不管人们是否相信,因果报应的铁律都是宇宙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众生所造的业必定遵循这不变法则,同类因必生同类果报,善业必生善报,恶业必生恶报,善恶杂造业(黑白业)必生善恶夹杂果报,有漏业必生有漏果报,无漏业必生无漏果报……无有错谬,丝毫不爽。

善恶因果,主要依众生的相互关系而建立。对他人于自己之损益恩怨施以报偿,是一种本性。这种本性相似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物理定律。“业”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称为“业力”,为佛经所说世间四种不可思议力(佛力、神通力、龙力、业力)之一。四种不思议中,神通力、龙力都没有业力大,佛家说:“神通敌不过业力”。在业力面前,多大的神通也会失效。《南传弥兰陀王问经》载:弥兰陀王问神通与业力之不可思议孰为大,龙军罗汉答道:“于此不可思议中,业之成熟力非常猛烈及更强大。”就是佛力,尚不能随意卒消定业。只要身在众生生死界,造了善恶业,便无法摆脱所造业力的束缚,无处逃避善恶业果报的追逐。

有一个故事:有四个仙人,各各神通自在,以天眼看见将受恶报而死,力图以乃尽其所能,上天入地,赴雪山,入海底,结果仍无法摆脱如影随形般的业报(见《增一阿含经》卷二三等)。善恶业必生同类果报,还意味着:一个人若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各自生果报,不可能互相抵消,不可能用行善的方法消灭恶业之恶报,而恶业再大,也不能消灭起所作善业的善报。《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佛言:

“夫人修福,不与罪合,不共和故,要须方便,令得灭罪。”

谓善恶各有其果报,不相混合,若要消灭恶业罪报,必须用能消灭恶报的方法(修学智慧等)。

二、自作自受,不由于他

众生既然以自我为中心而造业,有一个造业的“俗我”,其所造业的果报,按因果决定不杂乱等缘起义,只能由造业主体的相续变化来承受果报。而众生现在所承受的业报,必定是自己前生宿世的业力所感。就象饮食睡眠,不能由别人替代,就是至亲如父母子女,也不能互相承受业报,只能是自作自受,不必怨天尤人。《泥犁经》载佛言:“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无量寿经》佛告诫世人:“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三、业因多类,果报五种

众生所造能生必然果报的业,从作为生果之因的角度,佛典作了二因、三因、六因、十因等多种分类。

二因:贪*等多作则*欲愈益增长,如渴饮咸水,愈饮愈渴,这样的业因叫做“习因”或“同类因”。善恶业因能生后世的果报,这样的业因叫做“报因”或“异熟因”(异时异地而成熟)。

三因:生因(异熟因)、习因、依因(识等之所依)。

六因:见《俱舍论》。能助成或不障碍果报出生的业因叫做“能作因”;互相依存而生果的业因叫做“俱有因”;能出生同类果报的业因叫做“同类因”;同时相应而生的业因叫做“相应因”;无明、身见、邪见、见取见、疑等能遍生一切烦恼惑业的业因叫做“遍行因”;有漏善恶无记业能生来世成熟于五道中的果报,这叫做“异熟因”。

十因:见《瑜伽师地论》卷五。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引发、相违、不相违三因。引发因,谓三界有漏的善业不但能引发自界的有漏和无漏善业,还能引发其余二界的有漏无漏善果,如多行好事容易坐禅入定,这当属间接引发;所以很多的佛教修行者都把行善作为修行的助行来做,这是很有道理的。反过来看,有的人长期静坐也不能入定,正是缺乏善因的引发。相违因与不相违因说明:果报将生时,若有障碍之缘现前阻挡,便暂不得生。

诸种业因出生的果报,有五种:

1、现法果(或士用果)。指当前现世就可得实际的果报,如世俗的学习及经济活动等,现世便得到果报利益。《瑜伽师地论》卷九说两种极重的善业和五种极重的恶业必得现法果报:极重善业指于佛法僧正信、正解,以佛法为指导作大善行,能于现世获得福寿安乐等果报;五种极重的恶业指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含劫夺僧寺财产和诽谤大乘佛法)等,得现世恶报。

2、等流果。就是同类因果相续,有如同一河水相续而流。如杀生者喜杀,修禅者喜清净,布施者仁慈等。

3、异熟果。果报成熟于来生后世,使人流转于六道。佛经说人一日一夜有八万四千念,每一念都可能牵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异熟果。人一生多造无数业,死后如何受异熟果呢?《阿毗达摩杂集论决择谛品》中回答说:

“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数习者,或最初所引者,彼异熟先熟。”

谓极重业、临死时现前的业(近死业、临终业)、一生常作成习的业(习惯业)和宿世积累但未生果报而于临终、死后最先成熟的业(累计业、储备业)四种业,决定死后最先受的异熟果,亦即决定死后的去向。四种业中数极重业与临终业对决定死后去向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佛书有云:“临终片刻,能胜多时。”

4、增上果。指主体的业行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的作用。佛法认为众生的生存环境——包括地域、时代、气候、物产、人缘等条件都是众生业力所感,为业报的一部分,与主体“正报”相应,称“依报”。行善,会感得好的生存环境,生于富强文明之邦;作恶业,会招致不好的生存环境。《增一阿含经》卷四三佛说十恶而导致十种“外物衰耗”。《业报差别经》佛言: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5、与他增上果。指一众生所作的业对他的亲属、他周围的人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常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则全家人脸上无光。众生,尤其人类,是社会性的存在,生活于众人、社会、自然界乃至动物界的缘起关系中,互相关联,按五果中的增上果、与他增上果二义,则一人所造业的果报,可波及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界),而众人共同造的业(共业),则感得众人共同依止享用的或好或坏的生存环境。按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贫富强弱、先进落后、文明程度、社会秩序、社会心理氛围、生存环境等,是这个社会群体所共造业的果报,由社会群体“自作自受”。

四、果依众缘,报通三世

业因虽然必定生果,但“因”仅为缘起果报诸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种,尚须待必要的一切条件齐备,才能生出果报。按《中论》等说,缘起一个现象的条件,有因缘(因)、所缘缘(外境)、增上缘(起关键作用的其它条件)、等无间缘(因果相续中间没有停顿)四种缘。

具伦理、社会性的业因出生果报,须视造业主体和业所作用的对象之间的因缘际遇等而决定,有一种条件不具备,便不得生果,就象植物的种子,不一定即刻便能落地发芽,要等到一定的时候,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光照等条件时,才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众生所造业的果报,也未必都能现前或今生现世便能见到,也许要经历长时或到来生乃至极久远的后世才能成熟。业力果报,要从整个生死轮回的漫长过程去观察,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和今生。

按佛经说,业因之果报,按其成熟的时间,分成三种报应形式:

一是现报(现世报),果报在现前、今生便会成熟,这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学习工作,现前便见成效(士用果);信修佛法,不久便身心获益;犯罪违法,先前便遭法律制裁、众人唾弃等。《中阿含经》卷五三《痴慧地经》佛言:造恶业者,现前身心要受被人责骂、蔑视、抛弃,受国法处罚及临死时畏惧堕入恶道等三种忧苦,而行善者则现前受被人尊重、无所畏惧、坦然善终三种喜乐。

二是生报,今生造业,来生受报,而今生所受果报的因,自然要追溯于前世了。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主要指异熟因、异熟果而言。异熟果,当指生来既定、不容自己选择的诸条件,如所生的时代、地域、家庭,天生的身体、容貌、智力、性格等禀赋。

《瑜伽师地论》卷七言:“或有诸业,唯用宿作(宿世所造业)为因,犹如有一自业增上力故,生诸恶趣及贫苦家。”

谓生诸恶趣及贫苦家庭等异熟果报,唯由前世的业决定。

三是后报,谓今生或宿世所造的某些业,由于诸缘未具,要在多生后世,乃至极为久远的未来,才会诸缘齐备,果报成熟。但不管受后报的时间多长,即使长到多劫之后,只要已经种下业因种子,便会出生果报,没有不受报的道理。《大宝积经入胎藏会》有偈子说: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法句经》偈云:“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大般涅盘经》卷九说,人间虽然不乏“作恶不即受” 的现象,然而“如乳即成酪”,总有果报成熟的一天,犹如灰覆火上,似乎无火,愚痴之人贸然踏过,只会招致烧足之祸。不能因为只看到社会上有好人受罪、恶人享福的现象,便轻易说善恶无报。好人受罪,受的是他前世所作恶业的果报;坏人享福,享的是他前世所作善业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佛学还分众生所造业为定业、不定业两种。定业,谓果报已经决定,难以转变。《大般涅盘经》卷三一解释说:

“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

定业,指以决定心、深重心所造的重业,作后没有后悔,其善者如发愿供养佛法僧等,其恶者如五无间业、杀人等。定业的报应,又分三种:一种报定,肯定会有果报;二者时定,受报的时间已成定数;三者报定而时不定,要等到时机成熟才受定报。除定业外,其它非以决定心作,作后反悔改正者,属不定业,不一定必受果报。《优婆塞戒经业品》就定不定,分业为四种:

“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

当然,不定业之不定,只是所说业的力弱,或有可能因其它强大障缘而难得生果,如植物种子成熟得不太好,或有可能会被破坏,便不一定能发芽生长,并不意味业因无报。

五、业由心生,转消有道

这是因果律的第五条定律,说的是若依佛法看破业之本质的智慧,则已造有漏业可以转变,业力可以摆脱,这是佛教因果说的真谛所在。若仅见及前四条业必生果的属于世俗谛的法则,而未见及于此,则失去了佛法的神髓。《华严经》所载佛言甚至说:

“以我所说世间正见、顺生死理、业缘果报可戏论法为上智慧,是人则为毁谤如来及如来法!”

《大般涅盘经》卷三一佛言,谓认为诸业定得报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为什么?因为若一切业皆须受报,“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盘”。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云:“因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如果业力因果决定不可转、消,则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造业无量,只能业果相续、生死不休,不可能摆脱业力之束缚,至多是行善生于人天,报尽还堕,岂有横渡生死之流、到达涅盘彼岸的可能性?何况因果报应,并非佛家孤发独明,是婆罗门教等也都宣扬的世间学说,非佛家独有的、核心的出世间之说,以此为最上真理,当然是贬低了佛法,要被斥为谤佛谤法了。因此,佛典中多处宣说:业报可转,并非决定。《大般涅盘经》卷三一佛言:

“非一切业悉定得果,虽不定得,亦非不得。”

“当知作业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

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则令现世轻业地狱重受。而且:“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受报。”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具有大智慧大福德者,虽然作恶,能“不令堕地狱,现身而轻受。”比如佛经中所讲一位名鸯掘魔罗的外道,杀过许多人,有曾想谋害生母和佛,罪大恶极,堕地狱无疑了,然而竟闻佛说法,得大智慧,悔过修行,现身证阿罗汉果。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说:佛经和戒律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是对缺乏佛法之智慧、不知消转业报之道者而言,若有大智慧,得佛法转消业报之道,“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这是《小品般若经释》中所说。

转变乃至消灭已造业之恶报,唯靠如实彻了业报真实本性的智慧,由依佛法修道。经中把依佛法智慧修道可转变、消灭恶业果报,比喻为能治百病的妙药“阿伽陀药”和一种据说一擂便能消除诸毒的“除毒鼓”。

业报为什么可依智慧而消而转?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法则,则可利用因果律“果需众缘”方能出生的定律,创造条件阻碍业果的出生,便可转移业报。现代高僧太虚大师《真现实论》说:

“虽佛亦不能超越及改变于因果律,然若了知于因果律,则能创造善业,和集善缘,生于善果。因不值缘终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远其助缘,或别造强因,借可使此因之果暂不生起,或终不生起。”

如人因前世杀生业报,命中本应遭遇车祸夭折,若特别注意乘车安全(远其助缘),依佛法发菩提心,努力护生、放生(别造强因),便能延寿乃至长寿。

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观察,则业、因果缘起无自性,本性是空,空故可转,就象一张白纸好随意图画。如果业有其不改变的自性,那便没有可消可转的道理了。而且,业由心造,心之为物,在佛家看来是世间最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者,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的奇妙能力,潜具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禅经》中说,地火水风四大元素中,水的力量大于地,火的力量大于水,风的力量大于火,比风更为轻巧无形的心,其力量大于风。心力虽大,心性本空,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永嘉证道歌》说: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还有,已证实相的佛菩萨,依实相成就了转、消众生业报的巨大能力,众生依虔诚信心的净因,通过礼拜、供养、诵经、持咒、念佛、忏悔等修行,仰仗佛菩萨的“加持”作强大增上缘,也能转、消恶业果报。关于业随心转的道理,清代彻悟禅师语录中的论述颇为精辟: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则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则能缚心。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

佛典中不但说转、消业报之理,而且设计有多种转、消业果之道的具体操作方法,《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三总结大乘所说清净业障罪报之法为依四种力:

1、依能破力,指忏悔。佛经中多处讲,内心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决心悔改,具有消灭罪障、转变身心的强大力量。《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品》载佛言:

“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永已拔。”

《金光明经》卷二说:

“千秋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皆悉消灭。”

《四十二章经》忏悔灭罪如有病出汗,渐至痊愈。

《大集经》比喻忏悔灭罪如“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

佛教诸乘诸宗,都以忏悔业障为佛弟子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列为修行者的日课之一。忏悔又分事忏、理忏。

事忏,是在众僧或佛像或自己伤害的人之前,诚恳坦白发露过错,表示悔过,“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金光明经》卷二)。

大乘《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观想专表忏悔灭罪的普贤菩萨而忏悔之法。汉传佛教界依经编有多种忏悔的仪轨,如《法华忏法》、《金光明忏法》、《药师忏法》、《华严忏法》、《礼念弥陀道场忏法》、《梁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等,以供佛弟子依法修忏悔。密乘则主要观想密法总管、普贤菩萨的秘密身金刚萨多,诵念其“百字名”(咒语)而忏悔,这被列为密乘修行者必修的“四加行”之一。事忏忏至罪障消除,有严格标志,称“见罪净相”。依《准提陀罗尼经》所说,见罪净相有看见或梦见佛菩萨、光明,或梦见听闻佛法,吐恶食,或吐或饮乳及酪,或梦见日月、空行母、猛火、水牛、黑色人、僧尼、乳树、象、牛王、山、狮子座、微妙宫殿及飞行上升等。

理忏,又名“实相忏悔”、“无相忏悔”,即依佛法真理,观业从心起,由自心妄想而生,妄想依缘而生,即生即灭,无实自性,本来是空,如空中风,无所依止。《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偈云: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这种理忏,因与绝对真理——本来空性相契合,故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

2、对治现行力。即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如读诵大乘经,观空、无我,持诵有消业力用的真言密咒,及以虔敬心、忏悔心塑画佛像、供养佛和佛塔,礼佛、持念佛菩萨名号等。

多种大乘、密乘经典中,都盛说此类修行能消业灭罪。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祗劫生死之罪。”

《金刚经》说诵持该经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受人轻贱的轻报。《观无量寿经》说临终者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想佛的形相、净土等也皆灭罪无量。《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供养观世音菩萨并专称其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持诵此菩萨“大悲咒”,一宿满七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甚至接触从虔诵此咒者身边吹过的风,也“一切重障恶业,并皆灭尽,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然“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

密乘经典中此类说法比比皆是,多数佛菩萨真言皆被说为有消罪灭障之效。这类灭罪法门的神力,来自佛菩萨与真实相应的誓愿和历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与众生虔诚敬仰心、忏悔心的清净心力之因缘和合。

3、遮止力。指严格遵守以“防非止恶”为旨的佛教戒律,谨言慎行,不作诸恶,奉行诸善,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4、依止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发普度、普利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依靠三宝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为殊胜增上缘,自能起到消罪灭障的作用。

虽说恶业罪障可以依以上种种法门,随心转、消,但是否转、消,须具严格条件。如前所述,事忏须修到“见相”,方算见效;理忏则须修至明心见性,与空性真实相契,《永嘉证道歌》曰:

“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了,指明了自心佛性,证见空的本面,其境界相当高深,非可轻易达到。若不能“了”,那就还得受因果律制约,偿还宿世所欠的债。可消可转之业,主要指非决定心作、作已有悔的“不定业”。《优婆塞戒经业品》说:

“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或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

没有说过重大定业可以不受。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但也非绝对不可灭,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智者大师《法华文句》卷十说:“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可以转、消定业。

至于佛教所设各种忏悔灭罪法,虽可奏效,但经论中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与注意防护不作恶业之清净,两者大有区别。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若破犯杀、盗、*、妄(语)的“根本戒”(性戒),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重新受戒,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

只有皈依佛教、受佛教戒以前所造的重大恶业能忏悔而净,皈依受戒后所造的重业难以忏除。僧尼戒条规定,同性恋等重大恶业是不可忏悔(僧团不接受其悔,非驱逐不可)的。这就避免了业可转消说可能产生的“今天先尽情作恶,明天再忏悔念经持咒以消灭恶报”等副作用。

附录:野孤禅”公案

中国禅宗门下,流传着一则著名的“野孤禅”公案(参禅故事),讲的便是业报是否转可消的教理。故事说:禅宗六祖慧能三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每日上堂,见常有一不认识的老人听他说法,听毕随众僧散去。有一天,众僧散去后,老人独自留下来,百丈乃问:“站在那里还不走的是什么人?”老人回答:“我于过去迦叶佛出世时,曾住此山为大禅师,有学禅者请教:‘大修行的人还会落于因果(被因果律束缚)吗?’我答:‘不落因果。’因为答错,遭受恶报,堕为野狐,已经五百生,今请大和尚代作一正确答案。”百丈说:“你只管问。”老人便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也未?”百丈答:“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说:“金也脱野狐身,住在山后,请求能按葬送亡僧的仪式烧送。”百丈乃命维那师(掌管僧众秩序的僧职)敲钟召集僧众,斋饭后率大家去后山葬送亡僧,果然在后山发现一只死狐狸(见《古尊宿语录》卷一等)。

迦叶佛(释伽牟尼以前出世的佛)时的一位大禅师,因为答徒众所问,一字之差,修行一世,竟然落得个百生堕为野狐的下场,此事的确发人深省。这禅师答错的,正是佛法中关于业报因果的重大理论问题:依佛法修行,究竟能否超越因果律,不受业力果报的束缚?禅师的答案,究竟错在哪里?如果说他答错了,那么慧能高徒永嘉玄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岂非更错?

依佛法义理,因果律,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是铁的自然规律,只能从遵遁中获得自由,不得随意超越。经传载释迦牟尼在成佛后,还曾因过去世的宿世,受“金枪马麦”(被木片伤足、施主忘记供食而屈尊食用马料)之报,佛神通第一的高足摩诃目犍连和禅宗西天第二十四祖狮子尊者等,尽管已证阿罗汉,仍因酬偿宿世所欠人命,被人打死、杀死。说明业报不是那么好超越。《优婆塞戒经》说,依佛法修行,只有修到阿那含果(第三果)和阿罗汉果,才能转应后世重受的欲界重业果报,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轻业不受,不是一修行便可转、消业报。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笼统肯定因果律可超越,忽略了可转、消宿业的条件,未能将真、俗二谛统一(依业空故必有因果报应),堕于“恶取空”的边见、断见,会起使人纵心放任、不勤苦修行的负面教化作用,令学人智眼不明,造下了宣扬邪见的恶业,因此应堕于畜生道,受痴暗无智之报。然毕竟善根不浅,五百世后,得遇百丈禅师说法,当下解脱。百丈回答“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虽然只一字之差,但这个“昧”字非常关键,肯定因果律不可超越,只能如实认识,“不昧”,与常人的“不明”有别,意谓对前因后果及因果本空的性质看得清清楚楚,如大珠慧海禅师所说,“现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传灯录》卷二八)。据说摩诃目犍连、狮子尊者,不是不知宿业果报,而是以神通智慧看清楚了,才主动找上宿世怨家债主的门,去痛痛快快地接受被杀之报。

至于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所说的“刹那灭去阿鼻业”、“了则业障本来空”,是从真谛的角度,肯定证会实相(空性)有消灭阿鼻地狱重业的巨大力量,这完全符合佛教教义。按大小乘所说修道阶位,修行者观修实相,当达见道前“四加行位”的第二位“忍位”时,便已转、消重业,不堕恶道,继而入见道位以上,便永断恶道之因,再也不会堕入地狱等恶道了。禅宗说的“证实相”与“了”,一般指见道,那当然已消灭了阿鼻地狱重业,若未达“了”,对不起,那还是得遵循因果律安排,去偿还宿债。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只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野狐禅”公案因而被禅门重视,用以憼惩未得真“了”而无视因果业报的假开悟者,以后又被人加以引申,变成了对未得真正了悟的“狂禅”之贬称。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show1_15411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1980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2
下一篇2024-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