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关于宇航员登陆月球的资料!!

我要关于宇航员登陆月球的资料!!,第1张

美国登月绝对是假的

欧洲太空总署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最著名的一个疑点,就是当年航天员登月后在月球插下的美国国旗,照片显示这面国旗仍在“飘扬”——这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几乎是真空状态,根本不可能有风。

还有人指出,其他登月照片“也有问题”。在另一张照片中,航天员影子长短不一,显示现场有超过一个的光源。而月球表面只有太阳一个光源,而且不是近距离照射,所以另外一个光源必定来自拍景用的射灯!另外,在这幅照片中,两名登陆月球的宇航员都在照片之中,但当时登陆月球的只有两人,而在照片拍摄的这个角度,很难想像会是自动相机所摄,况且当时登月飞船根本没带自动相机,那么是谁拍摄下的“合影”呢?——质疑者开玩笑说是“上帝”或者“外星人”所拍。

日前,有“登月骗局之父”之称的BillKaysing与英国一位摄影师DavidPercy一起撰写了《我们从未曾登陆月球》(WeNeverWenttotheMoon)。BillKaysing来头可不小,他曾是登月舱制造商Rocketdyne公司的“设计员”之一,自称熟知“登月”骗局的“底细”。他为加强著作的可信性,声称邀请了多位“匿名”专家协助。

美国登月造假的一个最大漏洞就是他进行了现场直播!美国进行现场直播的目的就是让世人相信他的登月行动是真的,但是弄巧成拙、欲盖弥彰,反而漏出了狐狸尾巴!美国第一次登月是在1969年,据说进行了全球现场直播。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航天事业是一个失败率极高的事业,人类第一次登月球,到底能不能成功谁心里都没有谱。美国在登月之前的实验中还出了事故,死了人(我是更知道的)。如果美国这次登月失败了,那美国岂不是在全世界人面前丢了大人,美国政府的声誉和威信都将受到打击,美国民众的老子天下第一的自豪感也会受到打击,在于苏联的对抗中又将失败一回。另外,月球上到底有什么东西大家都不知道。美国和苏联之前也只是发射了几颗绕月球转的人造卫星而已。那时的人造卫星只能对月球表面的地形面貌作一个大致的观测,具体月球上有什么金银珠宝还是遍地铀235还是有什么动植物神都不知道。应该说对于美国来说,月球上的每一粒尘土都是美国国家的高度机密。美国是绝对不可能对外泄漏的。

联系一下当时的政治形势更可以看出美国的登月压根就是一次造假行为。当时的苏联士气正旺、咄咄逼人。先是首先发射了人造卫星,接着又率先把加加林送上了太空。美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美国民众的自信心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美国为了恢复美国民众的自信心,完全有可能造这次假。苏联和美国的航天技术同样高(甚至当时苏联还要在美国之上),为什么苏联知道现在还没有登上月球?苏联却花大钱高空间站,难道他就不怀疑美国隐藏了很多月球的秘密?因为苏联知道美国登月是骗人的,现在俄罗斯和美国都没有这个实力去登月,能把空间站搞好(甚至还是合作)就已经很不错了。那当时的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为什么不揭发呢?因为美国的目的只是恢复美国民众的自信心以及吓唬一下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对苏联并没有太大的伤害,美苏之间达成某种协议是完全可能的。具体事什么协议只有他们两个知道了。

附录

阿波罗登月”是真是假?

来源:[ 知识在线 ]

绵延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时代,诞生了不少伟大的科技成就,数十年来被人们顶礼膜拜;然而随着冷战的渐渐远去,这些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功绩其真实性越来越受到科学界和公众的怀疑。继里根时代的星球大战计划被证明是一场十足的竞赛骗局之后,美国人一向引以为荣的阿波罗载人飞船首次登月的壮举近来居然也陷入了真假之争的漩涡之中。前不久,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了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1979年所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了许多质疑,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纪录片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伪造出来的。戈尔多夫还强调,他是经过对所有登月照片进行长期地认真地科学分析和认证之后做出这一结论的。无独有偶,曾经参与过阿波罗计划的美国科学家比尔·凯恩日前更是抛出了一记重磅炸弹,在他正式出版的《我从未登上月球》一书中,有理有据的指出,阿波罗计划欺骗了全世界,所有的影像资料只不过是在南极大陆上的模拟月球试验场上拍摄的,美国宇航员从未登上月球。此言一出,可为惊世骇俗,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公众对阿波罗计划的质疑也达到了数十年来的顶点,据一项权威民意调查显示,有近2500万美国人表示不相信阿波罗行动是真实的。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竟然对此风波始终缄默不语,越发使人迷惑不解。且不说如果阿波罗计划确属伪造会给美国政府和舆论界信誉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单就目前的众说纷纭和造假呼声甚嚣尘上的状况,人们就不得不问:一直自诩对公众绝对诚实、开放的美国政府和新闻界到底隐瞒了多少东西?还有多少像阿波罗计划这样引发争论的人类文明成就会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被重新审视?

20世纪60年代正是美苏冷战较量正酣之时,美国载人航天活动也格外频繁,其中最为令人注目的成就莫过于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行。早在60年代之初,美国航空航天局就提出了“阿波罗登月计划”。随后便有了这样的载入史册的经典版本: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阿波罗1号到10号先后进行了多次近地轨道飞行试验和登月预演。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月球轨道,成功登陆后,船长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上舱门平台,爬下了5米高的9级台阶,随后,他的左脚小心翼翼地触及月面,从而那张震撼世界的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类脚印的照片便诞生了。阿姆斯特朗感慨万千:“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飞跃!”18分钟后,另一位宇航员奥尔德林也踏上月面。他俩拍摄月面景色、收集月岩和月壤、进行实验并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回探测信息。结束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登月舱飞离月面,升入月球轨道,与由科林斯驾驶的、在月球轨道上等候的指挥舱会合对接。3名宇航员共乘指挥舱返回地球,在太平洋溅落。整个飞行历时8天3小时18分钟,在月面停留21小时18分钟,成就了一次历史性的壮举。

数十年来,人们对阿波罗计划真实性的怀疑从未消失过,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摩羯星一号》就影射阿波罗计划可能是场骗局。但是怀疑的呼声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涨。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比尔·凯恩在其著作中对登月照片提出的几个疑问:

1.月球没有大气层,因而也就没有空气折射的问题,那么应该清晰地看到月空中群星闪耀的图景,可是NASA提供的照片上却看不到一颗星星;

2.登月飞船降落在月球表面时,应该有巨大的粉尘被推进器吹起,可是在照片上和纪录片中显示的月球陆地表面却平静如常;

3.一些登月照片上的穿凿痕迹明显,在远景和近景之间有一道十分隐蔽的线,使人怀疑是否是采用了**特技中的“褪光扫描法”,即先画出远景再用光影予以掩饰。

一些天文爱好者也指出,即使是在地球上,喷气式飞机的引擎可以将鸡蛋大的石头吹出几十米远,可是在引力弱得多的月球上,登月舱在登陆时至少会吹动极其壮观的烟尘,定然飞沙走石才对,可是在提供的录像上却恰恰相反。#S#

在戈尔多夫和凯恩的著作问世后,网络上掀起了关于阿波罗计划的争论,阿波罗计划骗局说的支持者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和证据:

第一,阿波罗计划的登月照片是伪造的。根据在月面所拍摄照片上的阴影计算的太阳入射角和NASA所公布的宇航员在月面活动时间、坐标点与月相周期比较发现有十分明显的相悖之处。反对者指出:以阿波罗11为例,登月点是在月球上的静海,东经23.5度,北纬0.6度,从地球发射时间是1969年7月16日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3点32分,在月球上的舱外活动时间约两个半小时,是从第109小时7分33秒到第111小时39分13秒。据计算,阳光与月面间的入射角只有6度到7度,几乎紧贴地平线。但是阿波罗11那张美国国旗插上月球的照片显示,阳光入射角大约有近30度,显然不合逻辑。

第二,登月录像也是伪造的。经过对阿波罗登月录像进行分析,有人提出录像带中的宇航员在月面上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在地面上的跳跃动作、高度相同。而月球上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应该轻易地比地球上跳得高六倍,远六倍。可是从录像上看,宇航员跳离地面还不到一米远。

第三,登月计划的工程进度有悖常理。1967年1月,阿波罗一号才刚刚研制出来,技术可谓极不成熟。在作登月舱充纯氧试验时,电线碰擦引起大火,导致三名宇航员被熏死。随后便进行了诸多重大的改进,登月计划的硬件技术研制被迫推迟了一年多,可是才到了1969年7月,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就一次登月成功,从技术层面看,令人难以信服。

第四,用来运载阿波罗登月飞船的火箭土星五号为何被弃而不用?土星五运载火箭功率巨大,其技术成就超过时下的各类型火箭和航天飞机,但是却被废弃,甚至连图纸也没有保存下来。更令人诧异的是,美国直到今天都没有合适的运载工具把空间站送上地球轨道,就是因为没有功率强大的运载飞行器,现代航天飞机也只不过一次把不超过二十吨小载荷送入地球低轨道,而六十年代就研制出来的土星五,传说可以轻而易举的把一百吨以上载荷送至地球轨道,把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用于发射空间站应该轻而易举。登月前后的5年间,美国共发射了17个土星五用于运载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率达100%!以如此优秀的表演记录,竟然退出江湖,着实令人费解,NASA至今只是以土星五制造成本太高为由作答。

第五,如何解释宇宙空间的辐射对宇航员的影响?今天人们都知道,外太空有各式各样的宇宙辐射,有些可能致命。一般的核电站都是用几米厚的铅块加混凝土层阻挡可能的核辐射泄漏,让宇宙飞船采用几米厚的金属层来抵挡辐射显然不现实,而宇航员穿的那十几毫米厚的宇航服对阻挡高能射线根本没有作用,当年登月的时候这个致命的问题又是如何估算和解决的呢?

第六,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可能吗?正如凯恩指出的那样,登月舱降落月面时,必然会吹起巨大的粉尘,那么照片上阿姆斯特朗的第一个脚印又如何来得那么清晰?而且出于避开巨大的沙尘的考虑,降落在月球岩石平面才是最佳选择,如果确实如此,那脚印又从何而来?对此美国政府一直没有明确回答。

质疑者们还提出了许多其它问题,比如,温度对摄像器材的影响:月面白天温度高达250华氏度,照片显示,宇航员所用相机是裸露在宇航服之外的,没有任何保温设施。胶卷在150度即受热卷曲而失效,怎么可能拍出照片呢?

当然,捍卫阿波罗登月壮举真实性的声音也坚决回击,针对凯恩所说的照片中没有星光的问题,中国摄影家鲍昆指出,在夜间拍摄晴朗的月亮时,大概的曝光组合为F5.6/1/2-1秒/ISO100℃(视大气能见度而定),这时夜空中的星星在底片上是不会留下痕迹的。即使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如猎户座的天狼星也需曝光在2-3秒以上,而且留下的也只不过是该星的运动轨迹。#S#月面的摄影环境其实就是把地球的白天和黑夜一起置于相机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对立的选择,根本不可能拍出常规意义上的效果,二者只能居其一,因此登月照片造假说不能成立。对于照片中呈现的光亮程度和明暗对比不协调的问题,鲍昆认为,不可能是由于造假时使用人工光源所致,最直接的理由就是登月舱的表面本身就是巨型的反射光源,把太阳光反射到月面导致明暗对比度不均匀。

在美国攻读化学博士的方子舟先生则从阿波罗登月之举的人文环境的角度反驳造假说,他的推理是:首先,美国政府造假所冒的风险太大了。当年的登月过程曾经对全球进行实况转播,造假一旦暴露,信誉损失不堪设想;况且阿波罗计划涉及到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想要堵住他们的嘴谈何容易?如此之多的科学家不会拿自己的人格开玩笑。其次,美国新闻界是讲信誉的,其强大的舆论监督能力也绝不会容许这样的弥天大谎上演。再者,造假说的支持者们所提供的证据仅仅是对一些照片和录像资料的技术分析,并不必然推导出阿波罗计划是虚张声势的骗局的结论。

真假之争至今尚未平息,其结局如何、阿波罗登月壮举究竟是为己正名还是身败名裂都还没有水落石出,但对于阿波罗计划和一切类似的与科技工程有关的政府行为进行重新评价似乎已是不可避免,争论本身即表明,美苏冷战时代留给新世纪的种种人类文明的辉煌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归功于政府过分炫示的功效,美国航空航天局迫于压力已经承认,登月计划的部分照片中确实有矫饰和伪造的成分。同时,阿波罗计划的真实性之争论直接带来的是政府信用问题。最近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詹姆斯·哈德博士提出证据认为,NASA有意对公众隐瞒了对所谓宇宙飞碟(UFO)的观察和研究,在他的抗议和要求之下,美国航空航天局辩解说,之所以隐瞒了宇航员们目击UFO的证据是担心这些事实会引起“公众恐慌”,这一说法无法服众。而阿波罗计划究竟是真是假?也许当年美国政府提出实施阿波罗计划的初衷,只是在声势上压倒苏联获得争霸竞赛的心理优势,也或许是想把苏联拖入太空军备竞赛的罗网之中,把大量的金钱挥霍在太空里,拖垮苏联经济。但是不论阿波罗登月行动真假如何,美国的目的似乎达到了,苏联的确在经济军事化的轨道上越走越远,直至整个国民经济崩溃。但是对于公众来说,政府的可能存在的欺骗行为是不可饶恕的,航空航天局至今对阿波罗计划的真实性争论讳莫如深,不置一词,那么2500万美国人表示不相信登月壮举确有其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支持“登月骗局”论据

1航天员放手后,国旗杆仍摆动多时。

2在太阳神17号电视传送画面中,两个航天员同时入镜,但两个影子长短不一,且向着不同方向,证明现场有不同光源。

3太阳神16号航天员John Young站在月球上向国旗敬礼时,背景中竟拍摄不到星星,而他亦没有影子。

4照片中近景一块石头上面似乎有一个C字,分明是**道具。

5在太阳神14号和17号的传送画面中,航天员遮光面罩反射了很大的强光,那是射灯的反射,证明现场只是一个布景。

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阿波罗计划采用月球轨道交会法,用强大的土星五型运载火箭把50吨重的航天器送入月球轨道。航天器本身装有较小的火箭发动机,当它接近月球时,能使航天器减速进入绕月轨道。而且,航天器的一部分——装有火箭发动机的登月舱能脱离航天器,载着宇航员登上月球,并返回绕月轨道与阿波罗航天器结合。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

第一次载人阿波罗飞行由于发生悲惨事故而被推迟。当时在一次发射演习过程中,航天器突然着火,造成3名宇航员死亡。随后,经过几次不载人的地球轨道飞行之后,1968年10月11日阿波罗7号终于载着3名宇航员绕地球飞行了163圈。

迈出载人月球探测第一步的是阿波罗8号,它从绕地球轨道进入绕月球轨道,在完成绕月飞行后安全返回地球。之后,阿波罗9号在绕地球轨道上进行了长时间飞行,并对登月舱进行进一步检验。阿波罗10号则飞入绕月球轨道,并使登月舱下降到离月球表面15公里以内,以检验其性能。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终于在月球着陆,使逐步推进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达到高潮,阿姆斯特朗也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美国在月球探测中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果。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阿波罗计划又先后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飞行,其中1970年4月发射的阿波罗13号,虽因氧气瓶爆炸发生事故,但仍然安全回到了地球。

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到1972年12月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飞行——阿波罗17号登月为止,先后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这一系列“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各次阿波罗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广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标本,其中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月岩样品就达440公斤。阿波罗飞行同时把许多仪器安装在了月球上,进行科学研究,如太阳风实验和月震测量等。

阿波罗计划之后,由于多方面原因,人类月球探测进入了一个“宁静”期。这期间,世界各国均未对月球进行新的探测。直至1994年和1998年,美国成功发射“克莱门汀”和“月球勘探者”号月球探测器,对月球形貌、资源、水冰等进行了探测,标志“又快、又好、又省”的月球探测新时代的开始。

至2004年1月,除美国之外,欧洲国家、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也都已经制定或正在实施相应的月球探测计划,例如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已于2003年9月27日顺利升空,踏上了月球探测之旅。

组图:探索月球的秘密——纪念人类登月35周年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头盔中影像)和巴兹·奥尔德林(如图)乘“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登月

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登月方案:包括论证飞船登月飞行轨道和确定载人飞船总体布局。从“阿波罗”号飞船的3种飞行方案中选定月球轨道交会方案,相应地确定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总体布局方案。

二、辅助计划:为登月飞行进行准备的4项辅助计划是:①“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1961-1965年):共发射9个探测器,在不同的月球轨道上拍摄月球表面状况的照片18万张,以了解飞船在月面着陆的可能性。②“勘测者”号探测器计划(1966-1968年):共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通过电视发回86万张月面照片,并探测了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数据。③“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1966-19677年):共发射3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对40多个预选着陆区拍摄高分辨率照片,获得 l000多张小比例尺高清晰度的月面照片,据此选出约10个预计的登月点。④“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1965-1966年):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进行医学-生物学研究和操纵飞船机动飞行、对接和进行舱外活动的训练。

三、运载火箭:“阿波罗”号飞船使用大推力的“土星”号运载火箭发射。运载火箭研制分两个阶段进行:①研制“土星”1号和1B号,用以获取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经验并进行“阿波罗”号飞船的 飞行试验。②研制“土星”5号巨型3级运载火箭作为飞船登月的 运载工具。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的右脚脚印

四、试验飞行:1966-1968年进行了6次不载人飞行试验,在近 地轨道上鉴定飞船的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考验登月舱的动力 装置。1968-1969年,发射了"阿波罗"7、8、9号飞船,进行载人飞 行试验。主要作环绕地球、月球飞行和登月舱脱离环月轨道的降 落模拟试验、轨道机动飞行和模拟会合、模拟登月舱与指挥舱的分 离和对接。按登月所需时间进行了持续11天的飞行,检验飞船的 可靠性。1969年5月18日发射的"阿波罗"10号飞船进行了登月 全过程的演练飞行,绕月飞行31圈,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下降到 离月面152公里的高度。

五、"阿波罗"号飞船:"阿波罗"号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个部分组成。

1指挥舱——宇航员在飞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舱,也是全飞船的 控制中心。指挥舱为圆锥形,高32米,重约6吨。指挥舱分前 舱、宇航员舱和后舱3部分。前舱内放置着陆部件、回收设备和姿 态控制发动机等。宇航员舱为密封舱,存有供宇航员生活14天的 必需品和救生设备。后舱内装有10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各种仪器 和贮箱,还有姿态控制、制导导航系统以及船载计算机和无线电分系统等。

2服务舱——前端与指挥舱对接,后端有推进系统主发动机喷管。 舱体为圆筒形,高6。7米,直径4米,重约25吨。主发动机用于轨 道转移和变轨机动。姿态控制系统由16台火箭发动机组成,它们 还用于飞船与第三级火箭分离、登月舱与指挥舱对接和指挥舱与 服务舱分离等。

3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 43米,最大高度约7米。①下降级:由着陆发动机、4条着陆腿和 4个仪器舱组成。②上升级:为登月舱主体。宇航员完成月面活 动后驾驶上升级返回环月轨道与指挥舱会合。上升级由宇航员座舱、返回发动机、推进剂贮箱、仪器舱和控制系统组成。宇航员座; 舱可容纳2名宇航员(但无座椅),有导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 电源等设备。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

登陆月球,美国宇航员奥尔德林站在

插在月球表面的美国国旗旁留影。

4登月飞行——"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0-21日首次 实现人登上月球的理想。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 飞船,其中5次成功。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飞行1969年7月16日由"土星"5 号火箭运载"阿波罗"11号飞船升空。第三级火箭熄火时格飞船送至环绕地球运行的低高度停泊轨道。第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加速,将飞船送人地-月过渡轨道。飞船与第三级火箭分离,飞船沿过渡轨道飞行25天后开始接近月球,由服务舱的主发动机减速,使飞船进入环月轨道。宇航员NA阿姆斯特朗和EE奥尔德林进入登月舱,驾驶登月舱与母船分离,下降至月面实现软着陆。另一名宇航员仍留在指挥舱内,继续沿环月轨道飞行。登月宇航员在月面上展开太阳电池阵,安设月震仪和激光反射器,采集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22千克,然后驾驶登月舱的上升级返回环月轨道,与母船会合对接,随即抛弃登月舱,起动服务舱主发动机使飞船加速,进入月-地过渡轨道。在接近地球时飞船进入再人走廊,抛掉服务舱,使指挥舱的圆拱形底朝前,在强大的气动力作用下减速。进人低空时指挥舱弹出3个降落伞,进一步降低下降速度。"阿波罗"11号飞船指挥舱于7月24日在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海面溅落。

飞船总长92米,总重7790公斤。返回舱直径25米,约6立方米。并装有52台发动机,能精确调整飞船飞行姿态和运行轨道。

“神六”与“神五”在外形上没有差别。“神舟六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逃逸救生塔和一个过渡段组成。

“神舟五号”搭载航天员杨利伟1人。

“神舟六号”搭载航天员2人。是我国载人航天史上新的突破。

“神舟五号”飞行时间为21个小时。

“神舟六号”飞行时间为119个小时

“神舟五号”宇航员活动范围只限于飞船返回舱,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

“神舟六号”宇航员活动范围包括飞船返回舱和轨道舱,将打开返回舱与轨道舱连接处的舱门,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杨利伟在神五上的21个小时中,食用了点心和咖啡。带上神五的食品都是即时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

在神六上,两名航天员可以吃到热食热饮,食品种类将从神五的二三十种增加到四五十种。仅仅是在主食方面,就包括白饭、八宝饭、咖喱饭、什锦炒饭四个品种。

“神舟五号”宇航员如厕:使用尿不湿。

“神舟六号”宇航员如厕:使用特制马桶。由两个和身体接触的小口容器,一根长管子,以及一个尿液收集容器、一个垃圾桶和一个抽风装置组成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1日宣布已与预定要降落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去联系。

据CNN报道,当地民众在预定降落地点德克萨斯州中部听到爆炸声,美国当局已经作了最坏准备,就是宇航员可能全部遇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实况画面显示,该航天飞机在进入大气层后可能已经解体,本来应该为单股的飞行轨迹变成了多股。美政府官员说,“哥伦比亚”失踪“不太可能”与恐怖活动有关。“哥伦比亚”号上共有7名宇航员,其中包括首位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伊兰·拉蒙。

"阿波罗"12-17号飞船从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国相继发射了"阿波罗"12、13、14、15、16、17号飞船,其中除"阿波罗"13号因服务舱液氧箱爆炸中止登月任务(两名宇航员驾驶飞船安全返回地面)外,共有12名宇航员均登月成功。

http://postbaiducom/fkz=117475676 天文小辞典 对不对哦,看一下,不对的我可以修改 什么是“爱斯基摩星云”? 又名为NGC 2392,它是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在1787年发现的,由于从地面看去,它像是一颗载着爱斯基摩毛皮兜帽的人头,所以得到了这种昵称。在2000年时,哈勃太空望远镜为它拍摄了一张照片,发现这个星云具有非常复杂的云气结构,直至现在,这些结构的成因仍然不完全清楚。不论如何,爱斯基摩星云是个如假包换的行星状星云,而影像中的云气是由一颗很像太阳的恒星 在一万年前抛出来的外层气壳。影像中清楚可见的星云内层丝状结构,是强烈恒星风所抛出的中心星物质,而外层碟状区,有许多长度有一光年长的奇特橘色指状物。 由于定位的陀螺仪严重损坏,哈勃望远镜于99年11月终止了工作,去年12月,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对其进行了维修,为了检测维修后的性能,天文学家将它指向了两个有趣的目标:“爱斯基摩星云”与星系群“Abell2218”。图左中所示的爱斯基摩星云是哈勃望远镜于1月10日拍摄的。星系群“Abell2218”如图 照片中的一个不同寻常的红色天体使天文学家颇感兴趣,他们认为,这种独特的颜色表明,该天体要么是银河系中一颗温度很底的矮星,要么是哈勃所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星系群的巨大质量起到了“引力透镜”的作用,使它的光芒能被哈勃收到。 美国太空总署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经过修理後,最近拍摄到美丽的「爱斯基摩」星云,清楚显示从星云中央的星球喷射出来的彗星,构成一幅美丽的太空奇景。 这个「爱斯基摩」星云(Eskimo Nebula)离开地球约五千光年,在双子星座(Gemini constellation)内,它的形状像爱斯基摩人的有头套之毛皮外衣(parka),因此科学家叫这个NGC2392行星星云(planetary nebula)为「爱斯基摩」星云。 图中所见,是科学家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拍摄到照片,显示星云的中央是一颗垂死的星球,科学家相信,这星球在一万年前开始向四周喷射出物质,形成星云(nebula)。 在中央星球的赤道附近,是一环浓厚的物质,而在星球的上下四方是以每小时七万二千哩运行的星球风 (stellar winds), 将星球四周的物质卷起,形成美丽的泡沫。 图中红色的地方是显示氮(nitrogen)的存在,绿色是显示氢(hydrogen),蓝色是氧(oxygen),而紫色则是氦(helium) 。 面”? 爱斯基摩星云 地址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0%AE%CB%B9%BB%F9%C4%A6%D0%C7%D4%C6&z=0 什么是“无限红移面”? 无限红移面是指光在这个面上发生无限红移 即光从一个边界射出后发生引力红移 红移后的频率为零 这一边界就是无限红移面 什么是“宇宙喷灯”? 宇宙喷灯又称宇宙喷流 照亮这张3C296合成影像的,是一个大质量椭圆星系中心的黑洞所产生的喷流,自NGC 5532 发射出的喷流长达将近百万光年远。中央的黑洞如何喷发出吸入物质原因仍不清楚,然而,在清空星系后,喷流将膨胀成巨大的无线电波泡泡,发出长达百万年的光芒﹔若一个经过的波前激发了它,这个无线电波泡泡在十亿年后甚至可以再度点亮。上图影像中,可见光以蓝色描绘出来,红色代表的则是无线电波段。无线电波图像的取得,来自于由无线电望远镜组成的特大天线数组(VLA)。 宇宙喷灯又称宇宙喷流。1917年,美国加州大学利克天文台的柯蒂斯观测到,从室女座方向的椭圆星系M87向西北方向伸出一条细而直的亮束,长达19角秒,很象是它喷出的一束发光流体,喷流由此而得名。限于当时观测仪器的水平,无法对此进行更细致的研究。直到1971年,天文观测早已扩展到射电波段,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河外星系,特别是椭圆星系都有着射电双瓣型的外部结构。英国剑桥天文研究所的里斯认为:正是因为由星系中心射出的喷流--多半是双极型的,即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同时喷出--把物质和能量带出,形成了发出强烈射电辐射的双瓣。他的说法不久便得到了观测证实。 现在知道,喷流是宇宙中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大的喷流如星系喷流,是一种狭长的电离气体(等离子体)束流,从包含有10亿个太阳质量的星系中喷出,速度可高达20万公里/秒,延伸长度可达百万光年,相当于太阳到地球距离的100亿倍;由它带出而聚集在一个射电瓣中的能量相当于1000万颗恒星质量全部转化得到的能量,实在是用诸如“宏伟”、“壮观”等汉语词汇也难以表达其规模和气魄的万分之一!小的喷流如银河系内气体、尘埃之中的分子气体双极流,它发自质量与太阳同量级的新生原恒星和年轻星,速度为每秒几十公里到数百公里,长度与太阳到地球间的距离相当。至于喷流的形态,简直是精彩纷呈:直的、弯的、单侧的、双极的、对称的、反对称的,更有大喷流的始端又套着一个小许多的“袖珍”喷流的,令人“叹为观止”。关于喷流产生的原因,目前有不下10种假说。 宇宙喷灯 地址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D3%EE%D6%E6%C5%E7%B5%C6&z=0 什么是“柯伊伯带”? Kuiper Belt 柯伊伯带位于太阳系的尽头,其名称源于荷兰裔美籍天文学家柯伊伯。早在上世纪50年代,柯伊伯就预言,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的太阳系边缘地带,充满了冰封的物体,它们是原始太阳星云的残留物,也是短周期彗星的来源地。 1992年,人们找到了第一个柯伊伯带天体;如今已有约1000个柯伊伯带天体被发现,直径从数千米到上千公里不等。许多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冥王星的个头和柯伊伯带中的小行星大小相当,所以冥王星应该被排除在太阳系行星之外,而归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应被视作其伴星。不过,因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带理论出现之前被发现的,所以传统上仍被认为是行星。无论如何,柯伊伯带的存在现已是公认的事实,但柯伊伯带为什么会存在等种种疑问成为太阳系形成理论的许多未解谜团的一部分。 伊伯带是现时我们所知的太阳系的边界,是太阳系大多数彗星的来源地。有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的小行星的大小相约,所以冥王星应该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列,而归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应被当作是冥王星的伴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自此,九大行星已经成为历史,虽然教科书已经印刷的不做更改,但科学上已经为“八大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刚刚通过了新的行星定义,根据决议,冥王星被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名”后,为表示该含义建议将其中文译名改为冥神星,以体现低于天王星、海王星,而与谷神星、婚神星等同属矮行星的含义。 在距离太阳 40~50个天文单位 的位置,低倾角的轨道上,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片空虚,太阳系的尽头所在。但事实上这里满布着径从数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物体,热闹无比,就是柯伊伯带。柯伊伯带上的这些物体是怎么成形的呢?如果按照行星形成的吸积理论来解释,那就是他们在绕日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碰撞,互相吸引,最後黏附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天体,形成现在的样子。 柯伊伯带是现时我们所知的太阳系的边界,是太阳系大多数彗星的来源地。有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的小行星的大小相约,所以冥王星应该排除在太阳系的行星之外,而归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应被当作是其伴星。 **点环为柯伊伯带1950 年代,柯伊伯 (Kuiper) 和 埃吉沃斯 (Edgeworth) 预测在海王星的轨道以外,充满了微小冰封的物体,他们是原始太阳系星云的残存物质,也是短周期彗星的来源地。1992 年,人们找到第一个柯伊伯带天体;如今大约有 1000 个柯伊伯带天体被发现的纪录,而且有许多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应该也是柯伊伯带的一份子,只是冥王星在柯伊伯带理论出现前就已经被发现,所以才被认为是行星。无论如何,柯伊伯带的存在已是公认的事实,但柯伊伯带为什么会存在等种种疑问却也成为太阳系形成理论的许多未解谜团。 可是这个理论有个致命的问题:如果在柯伊伯带目前的位置,要形成直径上千公里的天体,那么柯伊伯带上物体的总质量至少要是地球质量的 10 倍以上,可是目前推估的柯伊伯带总质量,不过只有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其他 99% 的质量,难道凭空消失了?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几年来陆续有好几个理论出现,可惜它们都有一些明显的限制。如今,美国西南研究院 (SwRI,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的 Dr Harold Levison 以及法国 de la Cote d'Azur 天文台的 Dr Alessandro Morbidelli 共同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柯伊伯带天体是在距离太阳更近的位置成形後,再被海王星一个个甩出去的,因此躲开了柯伊伯带总质量不足的问题。 20 年前,科学家就已经知道行星的轨道会飘移,特别是天王星与海王星,更是从成形之後就已经逐渐向外移动。Levison 和 Morbidelli 提出的理论模型认为,太阳系原始星云有一个过去并不晓得的边界,大概就是现在海王星的位置,也就是距离太阳约 30AU 的地方。在这个范围内,各个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以及现在柯伊伯带上的天体都有足够的质量得以碰撞吸积成形,而在这个范围以外,就是空无一物的太空。当这些大天体成形并逐渐向外移动的时候,柯伊伯带上的天体也被带着往外迁移,然後当海王星碰到太阳系原始星云的边界後,它不得不停下来,因此才会停留在现在的轨道上。至于这些柯伊伯带上的天体,就在海王星迁移的最後一个阶段,逐渐被甩出去而形成。 柯伊伯带 地址 http://imagebaiducom/ict=201326592&z=0&flag=1&pn=13&cl=2&lm=-1&cm=1&sc=0&rn=16&tn=baiduimagedetail&word=柯伊伯带&in=14 什么是“能量连续定律”? continuity of energy law 用以计算恆星内部结构的基本定律之一。如把恆星分成许多同心球壳,从其中一球壳顶部流出的能量,应等於从球壳底部流进球壳的能量,加上在这球壳产生的能量,这就是能量连续定律。 什么是“奥尔特云”? 奥尔特云(Oort cloud),又译欧特云,是一个假设包围著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布满着不少不活跃的彗星,距离太阳约50,000至100,000个天文单位,差不多等于一光年,即太阳与比邻星距离的四分一。 虽然人们未曾对奥尔特星云作直接的观测,但从观测得彗星的椭圆轨道,认为不少彗星皆是从奥尔特星云进入内太阳系的,一些短周期的彗星可能来自柯依伯带。 1932年,爱沙尼亚的天文学家 Ernst pik 提出彗星是来自太阳系的外层边缘的云团。但1950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 (Jan Hendrick Oort) 便指出 pik 推论有矛盾的地方,一个彗星不停来回太阳系内部与外部,终会被多种因素所摧毁,其生命周期决不会如太阳系的年龄长。该云团所受的太阳幅射较弱,非常稳定,存在数百万颗以上的彗星核,可以不停产生新彗星,去取代被摧毁的。另外人们相信,所有奥尔特云彗星的总质量,会是地球的5至100倍。 奥尔特云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并包围著太阳系。而最广为人们接受的假设,是奥尔特云天体在较接近太阳的地方形成,与其他行星及小行星相似,及后给仍年轻的大型气体行星,诸如木星等天体的强大引力将之逐出太阳系内部,使它们拥有极为椭圆或抛物线状的轨道。同时,这个过程也把它们的轨道偏离黄道面,并形成奥尔特云呈球状的形态。一些在远处的天体之轨道又被附近的恒星摄动,使之变为圆浑,并能长期处于太阳的远方。 人们认为太阳外其他恒星也会有自己的奥尔特星云存在,又如果两颗距离近的恒星,其奥尔特云会出现重叠,导致彗星走进另一恒星的太阳系内部。预计在1000万年以内,最有可能摄动奥尔特云的恒星是Gliese 710。 直至今日,只有90377号小行星被认为可能是奥尔特星云的天体,其轨道介乎76至850个天文单位之间,比预计的轨道接近太阳,有可能来自奥尔特星云内层。如果其推测正确,那麽奥尔特星云的距离一定比估计的接近太阳,密度也会较高。也有说法指太阳形成时,原是星团的一员。 名称:小行星90377(Sedna) 赤道直径(公里):<1800, >1250 近日点(天文单位):76 (±7) 远日点(天文单位):850 发现年份:2003年 发现方法:热力探测 发现者:Michael E Brown Chadwick A Trujillo David L Rabinowitz 奥尔特云 地址 http://baikebaiducom/pic/30/11514857574414690jpg 太捧了,知道是什么吧

空间交会对接是两个航天器(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它是实现航天站、航天飞机、太空平台和空间运输系统的空间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道上服务的先决条件。

交会对接过程分4个阶段:地面导引,自动寻的,最后接近和停靠,对接合拢。在导引阶段,追踪航天器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操纵下,经过若干次变轨机动,进入到追踪航天器上的敏感器能捕获目标航天器的范围(一般为15~100千米)。在自动寻的阶段,追踪航天器根据自身的微波和激光敏感器测得的与目标航天器的相对运动参数,自动引导到目标航天器附近的初始瞄准点(距目标航天器05~1千米),由此开始最后接近和停靠。追踪航天器首先要捕获目标的对接轴,当对接轴线不沿轨道飞行方向时,要求追踪航天器在轨道平面外进行绕飞机动,以进入对接走廊,此时两个航天器之间的距离约100米,相对速度约3~1米/秒。追踪航天器利用由摄像敏感器和接近敏感器组成的测量系统精确测量两个航天器的距离、相对速度和姿态,同时启动小发动机进行机动,使之沿对接走廊向目标最后逼近。在对接合拢前关闭发动机,以015~018米/秒的停靠速度与目标相撞,最后利用栓一锥或异体同构周边对接装置的抓手、缓冲器、传力机构和锁紧机构使两个航天器在结构上实现硬连接,完成信息传输总线、电源线和流体管线的连接。

交会对接飞行操作,根据航天员介入的程度和智能控制水平可分为手控、遥控和自主3种方式。

1965年12月15日,美国“双子星座”6号和7号飞船在航天员参与下,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有人空间交会。1968年10月26日,苏联“联盟” 2号和3号飞船实现了空间的自动交会。 1975年7月17日,美国“阿波罗”号和苏联“联盟”号飞船完成了联合飞行,实现了从两个不同发射场发射的航天器的交会对接。1984年4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利用交会接近技术,辅以遥控机械臂和航天员的舱外作业,在地球轨道上成功地追踪、捕获并修复了已失灵的“太阳峰年观测卫星”。1987年 2月8日,苏联“联盟-TM2”号飞船,与在轨道上运行的“和平”号航天站实现了自动对接。 1995年6月29日,美国航天飞机“阿特兰蒂斯”号顺利地与空间运行的俄罗斯“和平”号航天站对接成功。这次对接与20年前美、苏联飞船对接相比,规模大、时间长,而且合作的项目多。显然,这次成功的对接活动促进了国际航天站的建立,推动了航天技术的发展。

星座及行星与身体器官及疾病的对应关系

在西方占星学中,每个星座都主宰着一个身体部位。以下是各个星座及其主管的身体部位(容易发生病变的区域)的列表。

√白羊座主管的身体部位:头、脸、大脑、上排牙齿。

容易患的疾病:头痛、头部,眼睛的疾病、牙疾。

对应行星:火星[ 火星也守护天蝎座,可以对应参考。]

在占星学中,火星象征战斗以及捍卫自身疆界,对应于我们的身体,则是人体的免疫系统。此外,火星还象征肌肉,因为火星是战神,而肌肉则代表力量。

火星对应的部位:肌肉组织、外生殖器、头与脸、红血球、膀胱、副肾、运动神经。

火星代表的疾病:发炎及急性的发烧、感染、手术、肌肉及生殖的毛病,出血、血液疾病、传染性疾病。

√金牛座主管的身体部位:小脑、脑叶、后颈骨、颈、喉、声带、口、舌、耳、上颚、甲状腺、扁桃体、下排牙齿。

容易患的疾病:喉头炎、声带炎、听觉、甲状腺疾病。

√天秤座主管的身体部位:肾脏、肾上腺、副肾、下腰身、腰椎、内性器、卵巢、输卵管、内耳。

容易患的疾病:肾病、下腰背痛、性病、卵巢及输卵管疾病、耳疾或听力障碍。

对应行星:金星

如果个人星盘的金星出现问题,通常会应验在性器官或再生系统上面。但由于生殖器官常常与排泄器官有所重叠,具体的病症往往比较难区别清楚。

金星对应的部位:喉咙、下巴、两鬓、味觉、肾脏、内生殖器、静脉血液循环、皮肤的感觉。

金星代表的疾病:扁挑腺炎及所有喉咙的感染、白喉、甲状腺肿瘤、淋巴腺疾病、性病、肾脏的毛病、肌肉组织的损怀。

√双子座主管的身体部位:支气管、上呼吸道、肺、肺上叶、锁骨、手、臂、肩膀、神经系统。

容易患的疾病:支气管炎、结核病、手、手臂、肩膀的伤及神经不适。

√处女座主管的身体部位:腹部、大小肠、结肠、十二指肠、肝脏、胰脏、胆、胆囊、肚脐、下腹网状组织、下神经丛、太阳神经丛、下腹内脏。

容易患的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肠部问题、结肠不整。

对应行星:水星

水星管辖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神经系统。大脑、神经突、眼睛这些与信息传播有关的部分,统统归由水星管辖。神经系统负责身体讯号的接收、传达工作,一旦它无法正常运作,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影响到人体与外界的信息传递及交流。从个人星盘中的水星位置,可以发现反应迟钝的症结所在。举一个常见的例子,通常水星相位不佳或落陷的人,容易有眼部疾病。

水星对应的部位:神经系统、脑、视力、嘴巴、舌头、呼吸系统、手臂、荷尔蒙。

水星代表的疾病:神经衰弱或失调、丧失记忆、头痛、口吃、神经性呼吸困难、精神错乱。

√巨蟹座主管的身体部位:嘴、胸腔、乳、横膈膜、肺、胃、消化系统、肝上叶、内分泌。

容易患的疾病:胃溃疡、大肠炎、胃病、消化不良或胸部问题。

对应行星:月亮

对于哺乳类动物而言,循环系统与月亮的关系相当密切,女性的月经周期与月亮的公转周期很接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月亮象征着人体的循环、消化系统,同时影响着我们的饮食需求及情绪。此外,内服药与饮食都受月亮掌管。

月亮对应的部位:胸、胃、体内的流体平衡、消化、腺体分泌、男性的左眼、女性的右眼。

月亮代表的疾病:水肿、肿瘤、脓疮,及类似起因于体液的病痛、胃及消化方面的疾病、女性生理和内分泌失调、癫痫症、精神错乱、视力不明、频发抱怨。

√狮子座主管的身体部位:心脏、前胸、后背、上背、背脊椎、侧腹。

容易患的疾病:心脏病、背痛与脊椎骨问题。

对应行星:太阳

太阳是整个太阳系的中心,带给生物所需的光与热。在身体之中,太阳主宰着生命中枢——脊椎以及心脏,整合身体所有的器官与系统,并赋予其活力与能量。通过脊椎,神经传导致身体的每一处,反过来,脊椎的状况对身体的每一部分也有影响。背部及心脏的问题,可以从个人星盘中太阳所在的位置看出端倪。

太阳对应的部位:心脏、背部上方、脾脏、循环系统、精液、男性的右眼、女性的左眼。

太阳代表的疾病:心脏及动脉、背部区域脊柱、中暑、眼睛失调、昏厥、发烧、胆汁的扰乱、脾脏等。

√天蝎座主管的身体部位:外生殖器官、肛门、结肠、膀胱、直肠、摄护腺、肾脏、子宫、鼻部、再生及免疫系统。

容易患的疾病:痔病、膀胱、前列腺、摄护腺方面疾病。

对应行星:冥王星

个人身体与冥王星相关的部位是性腺、潜意识。

冥王星对应的部位:排泄及新陈代谢系统、脑下垂体、畸形生长如疣、肿瘤、胎记、黑痣等。

冥王星代表的疾病:难解的疾病、排泄器官疾病、性病、生殖腺问题、细胞组合、再生机能及免疫系统障碍、性冲动、凶残兽性。

√射手座主管的身体部位:腰部、坐骨神经、动脉循环、臀部、大腿、小腿上部。

容易患的疾病:坐骨神经或臀部问题等。

对应行星:木星[ 木星也守护双鱼座,可以对应参考。]

木星是一个庞大的星体,同样也掌管人体内最大的器官——肝脏。木星代表“成长”,而肝脏的功能是转换并储存养分。如果一个人的占星命盘中,木星太过强旺,此人往往拥有超越常人的身高或体重。木星也与臀部及腿部有关联,因为没有健康的两腿支撑,我们就不能够自由行走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扩张”正是木星的本义。

木星对应的部位:动脉血液循环、肝脏、臀部、大腿、足部、右耳、上前额、肝、脂肪的组织、胰脏。

木星代表的疾病:血液病、肝脏的麻烦、牙齿的困扰、肋膜炎、脂肪的变质、糖尿病、中风、高血压、心脏疾病。

√摩羯座主管的身体部位:膝盖、胆囊、腿部下方、关节、牙齿、骨骼系统、三焦。

容易患的疾病:风湿、膝盖或骨头方面疾病。

对应行星:土星[ 土星也守护水瓶座,可以对应参考。]

土星乃“镇星”,掌管界限。在身体中,皮肤是内在身体与外在世界的界限,所以皮肤为土星所管辖。同理,牙齿、骨骼这些身体中坚硬的部分也受土星管辖。此外,听力也在土星的照顾范围之内,因为我们的耳朵内部有一块小软骨,而它是接收声波的重要器官。土星既然是一个镇压之星,它暗示的身体问题往往是由于缺乏某物或者是因为某项重要阻碍的存在所造成。土星也表示阻力,因此与肢体僵硬、丧失行动能力有关。

土星对应的部位:皮肤、骨骼组织、牙齿、韧带、膝盖、左耳与听觉器官、胆囊、副甲状腺、蛋白质组织。

土星代表的疾病:慢性疾病、风湿症、痛风、耳聋、皮肤病、肺病、坏疽、萎缩、脊柱疾病、僵直的关节、循环的阻碍、动脉硬化。

√水瓶座主管的身体部位:脊髓、静脉循环、小腿、脚踝、胫骨、腿部神经系统。

容易患的疾病:关节炎、循环问题、脚踝扭伤及骨折等。

对应行星:天王星

天王星对人体方面有以下影响:瘫痪、肉体的变化(整形、变性)、性欲倒错或偏离、突发性神经崩溃。

天王星对应的部位:高等神经系统、身体的兴奋力、足髁。

天王星代表的疾病:痉挛的疾病、急性的神经状况、脱肠、狭窄、抽筋、抽搐、营养失调、心灵的不安、幻觉。

√双鱼座主管的身体部位:脚掌、淋巴腺、脚趾、松果体。

容易患的疾病:脚趾根黏液囊炎肿、皮肤角质化、鸡眼。

对应行星:海王星

海王星影响人体的部位是脊椎神经系统、一般神经系统、视神经床(视丘)、淋巴腺体。

海王星对应的部位:脊椎、神经组织、足部、松果腺、心电感应的功能、白血球、肌肉运动知觉功能。

海王星代表的疾病:疑难杂症,如:昏睡、全身僵硬症、强迫症、梦游症、癔病、恍惚、中毒、吸毒习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3527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8
下一篇2023-09-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