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国家是哪个国家?

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国家是哪个国家?,第1张

有两个国家登上月球了,前苏联和美国实现登上月球这项创举,中国还未登上月球。

首次载人登月,是由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完成的。当时飞船上载有三名航天员,当飞船与“土星5”火箭第三级分离,且飞船沿过渡轨道飞行25天后,便开始接近月球,此时飞船服务舱的主发动机减速,使飞船进入环月轨道。

接着,两名航天员进入登月舱,并驾驶登月舱与飞船分离,这时飞船指挥舱内的一名航天员继续驾驶飞船绕月球轨道飞行,而另两名航天员则乘登月舱在月面着陆。登月后航天员采集了岩石和土壤,展开了太阳电池阵,安装了月震仪等。任务完成后,他们乘登月舱的上升级返回月球轨道,与飞船对接,最后返回地球。

简介

为了进行载人登月,美国先实施了四个辅助计划,即在1961年至1965年发射九个“徘徊者”月球轨道器,用以了解未来的“阿波罗”飞船在月面着陆的可能性。在1966年至1968年发射五个“勘探者”月球着陆器,了解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

在1966年至1967年发射三个“月球轨道环形器”,对40多个预选着陆地点进行详细观测,从而选出10个登月点;在1965年至1966年发射10艘“双子座”飞船,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和飞船机动飞行、对接及舱外活动训练等。

加里斯·爱德华斯

加里斯·爱德华斯(GarethEdwards),1975年出生于英国纳尼顿,英国导演、编剧、制作人、视觉特效师。

2005年,执导个人首部**《末日预言》;同年,担任纪录片《BBC:广岛》的视觉特效师,他凭借该片获得第59届英国**和电视艺术学院-电视奖-最佳视觉效果奖。2006年,担任纪录片《PerfectDisaster》的导演和视觉特效师,他凭借该片入围第58届艾美奖其他和技术类奖项-系列剧最佳视效奖。2008年,担任电视剧《匈奴大帝》的视觉特效师。2010年,凭借科幻惊悚**《怪兽》获得英国独立**奖最佳导演奖,该片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十佳独立**奖。2014年,执导科幻**《哥斯拉》。2016年,由其执导的动作冒险**《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上映。2018年,执导科幻**《永恒》。

中文名:加里斯·爱德华斯

外文名:GarethEdwards

别名:加雷思·爱德华兹

国籍:英国

星座:双子座

出生地:英国纳尼顿

出生日期:1975年

职业:导演、编剧、制作人、视觉特效师

代表作品:BBC:广岛、怪兽、哥斯拉、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

主要成就:英国独立**奖最佳导演奖

第59届英国**和电视艺术学院-电视奖-最佳视觉效果奖

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十佳独立**奖

人物经历

加里斯·爱德华斯童年时期就立志于要成为**导演。而且,他对**特效十分感兴趣。2005年,执导个人首部**《末日预言》;同年,担任纪录片《BBC:广岛》的视觉特效师,他凭借该片获得第59届英国**和电视艺术学院-电视奖-最佳视觉效果奖。

2006年,担任纪录片《PerfectDisaster》的导演和视觉特效师,他凭借该片入围第58届艾美奖其他和技术类奖项-系列剧最佳视效奖。2007年,为纪录片《月之阴影》制作特效;同年,执导纪录片《英雄列传》。

2008年,担任电视剧《匈奴大帝》的视觉特效师,在该片中他制作了250个特效镜头。之后,他参加了伦敦科幻**节的一项竞赛,要求参赛者仅用一名演员和极少的道具,在两天时间内拍出一部**。加里斯赢得了这场竞赛,从而得到了执导**《怪兽》的机会。

2010年,执导由惠特尼·阿贝勒、斯科特·麦克奈利共同主演的科幻惊悚**《怪兽》,影片讲述了外星生命物种出现在墨西哥,一名记者护送一名游客要横跨整个感染区返回到美国境内的故事,入围第64届英国**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奖-英国本土杰出处女作奖,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十佳独立**奖,他凭借该片获得英国独立**奖最佳导演奖。

2014年,执导由亚伦·泰勒-约翰逊、渡边谦、伊丽莎白·奥尔森联合主演的科幻**《哥斯拉》。2016年,由其执导的动作冒险**《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上映,该片由菲丽希缇·琼斯、迭戈·鲁纳合作主演。2017年,客串科幻动作**《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2018年,执导科幻**《永恒》,该片讲述了一个五岁大的人类婴儿和一个机器人乘坐宇宙飞船穿越星系,在一个充满机器人的世界里去寻找人类起源的故事。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编剧作品

制作作品

视觉特效

美术作品

摄影作品

参演**

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2017,导演,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加里斯·爱德华斯是一位全才型的导演。他的风格就是两个字“省钱”,但这可不代表着他会牺牲影片质量。首先,他包办了影片拍摄中许多工作,不但担任导演一职,还亲自写剧本,亲自掌镜,亲自录音,当然对于擅长的美工和特效制作更是亲力亲为。在**《怪兽》中,他对制作成本精打细算。而且,在这部导演处女作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才气,成功的营造出一种慵懒而梦幻的末世氛围,将惊悚和感人共冶一炉,突破了一般外星入侵**的刻板印象。在执导**《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时,加里斯·爱德华斯勇敢突破了前作的传统套路(Mtime时光网、腾讯娱乐综合评)。

撒哈拉之眼

撒哈拉之眼又被称为“理查特结构”,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毛里塔尼亚境内,它的直径达到48公里,中心点距离大西洋海岸超过580公里,由于这个结构巨大,在太空上清晰可见。常常用于卫星对地观测的图像校正。是卫星拍摄较多的一个区域。

发现过程

撒哈拉之眼是全球十大最壮观的地质奇迹之一,1961年11月至1966年11月美国实施了“双子 星座 ”计划。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发展载人登月的技术和训练航天员长时间飞行及舱外活动的能力。该计划历时5年,完成了10次环绕地球轨道载人飞行,每次2人,共耗资接近13亿美元。

在其中的一次飞行任务中,当双子座飞船经过非洲上空时,航天员在远离地球几百千米的太空观察到了一个奇怪的图像:在撒哈拉大沙漠西南部出现了一个圆形的东西,它像一只睁得圆溜溜的眼睛,这就是撒哈拉之眼,紧紧地盯着太空!

从卫星拍摄的照片来看,它一共分为3层:最中心的一个圆圈,像瞳孔,一侧边缘稍有破损;“瞳孔”的外围,是一个更大一些的圆圈,把中心的圆圈紧紧包围起来,好像圆圆的眼珠;最外围的那个大圈,当然是“眼睑”了。更绝的是,这个大圈的外沿还有丝丝缕缕的环状物,仿佛是这只“眼睛”的睫毛。

成因假说

~陨石说

由于这个地形结构的奇特性,多年来科学界一直试图了解它的成因,学者们也提出了各种假说。在被发现的60年代,以科学家Cailleux, Freeburg, 等为代表人物提出撒哈拉之眼是一个陨石坑。

非洲大陆在漫长的 历史 上的确被很多陨石撞击过,比如南非的弗里德堡陨石坑、加纳的博苏姆推陨石坑、乍得湖奥隆加陨石坑。等。但是经过对“沙哈拉之眼”的实地调查后发现,并没有找到支撑陨石撞击的相关证据。所以目前这个假说已经被否定。

~火山喷发说

之后,以Destombes and Plote,Monod and Pomerol,等代表人物根据实地研究提出了火山活动成因假说。把形成原因从天空拉到了地下。

他们认为在“撒哈拉之眼”在百万年的时间跨度上至少经历了三次主要火山作用,在白垩纪中期,环大西洋的深层地幔上涌形成了环形结构的,金伯利岩筒和碳酸岩环形结构。

岩浆上涌时导致原本近水平的地层向上拱起,形成了中间高四周低的穹隆构造,并且伴生一系列环状和放射状断裂,辉长岩和碳酸岩等前后沿着裂隙侵入形成岩墙。后期伴随着几次火山喷发,形成了现在能看到的流纹岩和几个火山口。火山作用之后,发生了多次热液和坍塌事件,在环形结构的核心部位形成了大量角砾岩,并被后期的水浸沉积物填充。

而此之后很多年撒哈拉之眼附近曾经经历了风蚀水蚀的漫长过程,通过卫星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区长期的经受东北风吹袭,并且曾经有一段大面积的水流冲刷 历史 (史前大洪水)

现今的地貌,是穹隆构造经过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差异侵蚀作用完成了最终的塑形工作,石灰岩与泥岩发生溶解和风化,形成凹地;抗风化的石英砂岩和辉长岩墙,形成突起的圆形脊,并且很好地保留了核部的流纹岩和热液充填角砾岩。

~亚特兰提斯城说

近些年,关于“撒哈拉之眼”就是亚特兰蒂斯城的说法兴起,并迅速占领了传说学派支持者的心智。

由于非洲西海岸曾今在某些 历史 时期的确是被海水淹没过,以至于比对了柏拉图关于亚特兰蒂斯城的描述,“撒哈拉之眼”某些地方与这座神秘的失落之城还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环状结构尺寸与山脉大海的位置描述等等。

亚特兰蒂斯文明是玛雅人所推测的地球上的第四次文明,也称光的文明。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一个古老大陆,最早的描述是在柏拉图的《对话录》里,说其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所毁灭。根据玛雅历法的预言传说,地球上人类所生存的世界,一共有五次毁灭和重生周期,也就是所谓的“太阳纪”,在每一纪结束时,都会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毁灭性悲剧。其中第四个太阳纪就是亚特兰蒂斯文明,又称为光的文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中。

在柏拉图的笔记中提到“他祖上梭伦九千年前左右,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岛,从那里你们可以去其它的岛屿,那些岛屿的对面,就是海洋包围着的一整块陆地,这就是‘亚特兰蒂斯’王国”。当时亚特兰蒂斯正要与雅典展开一场大战,没想到亚特兰蒂斯却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灾,不到一天一夜就成为希腊人船难以到达的地方。(沉入海底的意思)

当然“撒哈拉之眼”就是亚特兰蒂斯城的假说有个前提就是抛开时间这个重要因素不谈。毕竟从“撒哈拉之眼”的岩石年龄判断至少是白垩纪中期的事情了。当然也不排除之前的文明在环状结构上建立城市和建筑的可能。但是一场大洪水之后什么遗迹都没有留下。

梵观点: “撒哈拉之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眼睛”已经见证了人类几次的文明与毁灭。

本文部分内容和引自:青铜马弓手

1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是苏联的列昂诺夫。1965年3月18日,他进行了第一次太空行走,只在太空停留了12分钟就返回了驾驶舱。列昂诺夫是被装有气闸的“升天2号”飞船送上天空的,所以列昂诺夫是第一个走出气闸的人。

2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美国宇航员是怀特,他于1965年6月3日完成了太空行走,并在太空停留了36分钟。怀特乘坐的是双子座4号飞船,没有配备气闸舱,直接打开舱门出舱。由于双子座飞船在同一个舱内搭载了两名宇航员,当怀特打开舱门时,另一名宇航员麦克迪韦尔也暴露在宇宙的真空环境中。按照苏联的定义,只要宇航员暴露在宇宙的真空环境中,即使进行太空行走,麦克迪维尔也是“坐在座位上不出舱的太空行走”。可惜美国不承认这个定义,所以麦克道尔依然不能被列入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名单。

3第一个在月球表面行走的人是美国阿波罗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他于1969年7月20日乘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表面,是走出登月舱登陆月球的第一人。他在月球上停留了2小时31分钟,和阿姆斯特朗一起的另一名宇航员奥尔德林跟随他来到月球,在月球上停留了2小时31分钟。

4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是苏联的萨维卡。1984年7月25日,她在礼炮7号空间站进行了太空行走。她和另一名男航天员一起出舱,在太空停留了3小时35分钟。

533543354335433543——3354354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七号发射时间神舟七号发射直播太空行走太空行走直播

百万购车补贴

列昂诺夫首次进行了太空行走。

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是苏联的列昂诺夫。1965年3月18日,他进行了第一次太空行走,只在太空停留了12分钟就返回了驾驶舱。列昂诺夫是被装有气闸的“升天2号”飞船送上天空的,所以列昂诺夫是第一个走出气闸的人。

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美国宇航员是怀特,他于1965年6月3日完成了太空行走,并在太空停留了36分钟。怀特乘坐的是双子座4号飞船,没有配备气闸舱,直接打开舱门出舱。由于双子座飞船在同一个舱内搭载了两名宇航员,当怀特打开舱门时,另一名宇航员麦克迪韦尔也暴露在宇宙的真空环境中。

太空行走的方式

脐带式。早期研制的脐带式的生命保障系统与乘员舱连接,航天员身穿航天服,航天员所需要的氧气、压力、冷却工质、电源和通讯等都是通过脐带由“母”载人航天器提供的。

便携式。后期发明的装在航天服背后的便携式环控生保系统。航天员出舱后与“母”航天器分离,由于身穿舱外用的航天服,背着便携式环控生保装置,以及太空机动装置,航天员可到离“母”载人航天器100米远处活动。

机动式。有人称载人机动装置是太空“摩托艇”,因为它装有推进系统,并能“自由”机动飞行。

只用六个小时,神舟十二号与空间站核心舱完成对接,航天员快速入驻空间站!经过天舟货运飞船两次快速交会对接的演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第一次使用快速交会对接技术把宇航员送到了中国空间站,以后快速交会对接将成为中国飞船的常态了。那外国的飞船可以进行快速交会对接吗?

一、快速交会对接居然是老技术了

答案可能有点让人意外,不仅美国和俄罗斯都掌握快速交会对接的技术,而且美国和苏联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实践快速交会对接了。中国的天舟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都是4圈对接的方案,大概用时6个小时左右。但是美国和苏联当年都实践了更快的交会对接。载人交会对接的记录是美国”双子座11”飞船1966年9月创造的,用时94分钟。无人交会对接记录是苏联创造的,1968年4月“宇宙号213”用时47分钟与“宇宙号212”完成交会对接。

相对于现在的6小时交会对接来说,当年美苏的交会对接要快多了。而且美苏早期的交会对接往往都是快速交会对接。虽然不是6小时对接,但一般都控制在一天以内。按现在的标准,24小时以内完成交会对接叫快速交会对接,2-3天完成的叫慢速交会对接。所以,在上个世纪快速交会对接是常态。

二、美苏为什么放弃了快速交会对接

但是后来美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慢速交会对接。美国放弃快速交会对接的原因很简单,美国宇航员会晕船。不要笑,确实是晕船,只不过他们晕的不是轮船而是载人飞船。用术语说,那叫航天运动病,头晕、恶心、呕吐,还可能有感觉错位的症状。

精挑细选的航天员仍然难以避免太空晕船,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宇航员可能会有航天运动病。美国为了保障对接精度,往往都是采用手动交会对接,如果航天员晕船的话,对接很容易失败。一般来说,发射后很快就会有晕船的症状,8-12小时是比较严重的时候,这时候如果操作飞船的话,很容易出现失误。但是,30多个小时以后,症状就会缓解,美国选择50小时的交会对接方案,可以明显减少航天运动病的影响,确保交会对接的成功。

苏联早期的交会对接使用自动方案,可以减少航天员操作的影响,所以苏联使用快速交会对接的次数比较多。但是,由于快速交会对接对轨道控制和发射精度的要求比较高,失误的概率就会比较大,后来苏联也逐步放弃快速交会对接了。中国最初的交会对接操作也都是慢速交会对接。

三、快速交会对接的难点在哪里

到了2012年,俄罗斯航天局验证了新设计的一个四圈对接方案,再次实现了飞船跟空间站的快速交会对接。这时候距离人类上一次快速交会对接已经过去26年了。在货运飞船试验成功以后,开始在载人飞船上使用,此后,这个方案一直被俄罗斯的飞船所采用。这个四圈对接方案,就是我们国家神舟十二号采用的方案。

要说这个快速对接方案难在哪里?主要还是发射难度和轨道控制难度。载人飞船发射以后,开始追赶空间站,只要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就可以了。看起来很简单,不断加速就可以了。实际上,这个追赶的过程涉及两个复杂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飞船和空间站都不是走直线,而是围着地球转圈,飞船追赶空间站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小圈变大圈的过程,而且最后两个轨道差不多大的时候,距离上必须很接近才行。如果它俩的轨道一样,但距离非常远,比如一个在地球这边,另一个在地球另一边,那就追赶失败了。必须调整轨道,重新追赶。

第二个因素,飞船和空间站都围着地球转圈,但是他两一开始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样仅靠加速小圈变大圈是追不上的。飞船在加速调整轨道的时候,还要调整轨道的角度,让自己的轨道和空间站的轨道进入同一个平面里来。这就要求飞船发射的时候,自己的轨道和空间站的轨道之间的夹角不能太大,太大了调整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快速交会对接要求两个轨道的夹角越小越好,比如四圈对接方案要求夹角小于30度。要想让两个轨道的夹角小,那就得严格控制火箭的发射窗口。普通的慢速交会对接,每天都有发射窗口,发射出去以后,有两天的时间从容调节轨道。但是四圈交会对接每三天才有一次发射窗口,而且窗口期很窄,对火箭的准时发射要求非常高。一旦快速交会对接轨道控制不好,就得改成慢速交会对接慢慢调整轨道。

四、快速交会对接有优势

上世纪,测控精度等方面的难度比较大,维持快速交会对接比较费劲,还容易失误。到了这些年,自动化技术越来越高,轨道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对于航天大国俄罗斯、中国和美国来说快速交会对接已经没有难度了,反而会有很多好处。

比如,可以让货物尽快送到空间站,有些特殊的货物需要快速送达,太慢了就会影响后面的时间质量。除了实验物品外,像新鲜的水果,6小时送达和50小时送达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吧。再比如,航天员在飞船里待着,显然不如尽快进入空间站舒服。现在对快速交会对接有了一定的需求,所以俄罗斯和中国都采用了快速交会对接。俄罗斯近期还用货运飞船试验了3小时40分快速对接。

按理说美国的龙飞船也可以实现快速交会对接,但暂时还没有实施,估计以后也会实施的,应该也是先用货运飞船做试验。至于欧空局、日本和印度有没有这个能力,应该说暂时还没有实践经验,需要练习才能掌握。

“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只需65小时

 “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只需65小时,神舟十二号采用6小时的快速对接模式,比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快递要快得多,为什么可以这么快呢, 目前为止全世界在太空实施的对接已经超过500次,大多数美俄进行的。

“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只需65小时1

 倒计时,我国又要发射载人飞船了!这次神舟十二号发射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将采用快速对接模式,发射后6小时就可以实现与天和号的对接!

 神舟十二号任务

 2016年7月17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在7月19日实现天宫二号自动对接,用时2天。2021年4月23日美国发射的“奋进”号龙飞船,用了24小时才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神舟十二号采用6小时的快速对接模式,比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快递要快得多,为什么可以这么快呢?

 6小时快速对接模式是最快的吗?

 虽然我国航天对接已经进入6小时对接时代,但是还不是最快的。2021年4月9日发射的俄罗斯联盟飞船MS-18已经实现了3小时2分的超快对接模式,是历史上和空间站最快速的对接。

 联盟号飞船对接

 航天史上最快的对接记录

 俄罗斯联盟号3小时的超快模式是对接空间站最短的时间,但仍然不是世界上最快的太空交汇对接。

 1967年10月30日,俄罗斯两艘无人飞船186、188号实现了1小时8分的超快对接(飞船对接),这是人类史上航天器的首次自动对接,时间记录至今未被打破。

 俄罗斯火箭发射

 1966年3月16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乘坐“双子星座”8号飞船手动与“阿金纳”无人飞行器对接,是人类首次空间站对接。此外,美国双子座载人飞船创下了1小时34分的载人飞船对接记录。

 飞船是如何与空间站对接的?

 发射飞船和空间站对接,首先飞船发射时候需要和空间站同一个平面,这个一般是靠地球自转到达,所以这种发射有个时间窗口。

 飞船与空间站对接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飞船发射入轨后,会先在更低的轨道开始绕地球运行,需要追上在更高轨道的空间站,就要解决高度差和相位差(角度差)两个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稳定轨道追逐法,飞船首先解决高度差问题,经过两次加速后达到和空间站同一轨道高度。然后经过多次减速,利用小轨道周期短办法缩短相位差,从而追上空间站。

 稳定轨道追逐法一

 稳定轨道追逐法二

 第二种是同椭圆轨道法,它是先调整角度、然后再调整高度,经过多次调轨,不断逼近空间站轨道。当两者轨道很接近的时候,再从空间站下方、后方缓慢变轨接近。这种方法耗时比较长,一般需要2~3天,但比较稳当。

 同椭圆轨道法

 俄罗斯超快速对接的原因一是国际空间站经过发射点上空时候开始发射,此时相位角差距最小。其次就是在飞行过程不做任何多余飞行,在飞船轨道绕行期间不绕完一圈就开始变轨,这样绕地球不到两圈就可以追上空间站。

 当然,俄罗斯的超快速对接原理看似很简单,但是要对轨道计算、飞船定位、加速增量等各种误差要计算非常精确,这不但需要很深厚的技术积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变轨示意

 有哪些国家掌握天空对接技术?

 目前为止全世界在太空实施的对接已经超过500次,大多数美俄进行的。虽然距离首次对接已经过去了50多年,但世界上仍只有美、俄、中、欧空局及日本独立掌握太空对接技术。

 神舟十二号飞船6小时对接意义

 神舟十二号对接口

 我国神舟十二号飞船采用6小时快速对接模式,展示了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可以实施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的航天活动,也表明我国已经从航天大国开始变成航天强国。2021年5月29日发射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也是采用6小时(实际8小时)的快速对接模式,可以说是为载人飞船预先进行了一次演练。

“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只需65小时2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不论是神舟1号发射,还是现在神舟12号发射,都使用的是长征二号F火箭,长征二号F几乎成为了中国航天员的专用“座驾”,发射成功率为100%,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为何长征二号F火箭如此优秀?

 长征二号F火箭全长5834米,由一,二子级结构组成,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整流罩直径38米,起飞质量4798吨,能一次性将84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长征二号F推进剂使用的是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起飞推力为604387吨。

 最重要的是,长征二号F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是我国所有型号火箭中可靠性和安全性最高的火箭,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要把它作为神舟飞船和中国宇航员的专用“座驾”了。

 长征二号F共发射了15次,共17人次进入太空,神舟五号杨利伟,神舟六号费俊龙和聂海胜,神舟七号翟志刚、景海鹏和刘伯明,神舟九号景海鹏、刘旺和刘洋,神舟十号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神舟十一号景海鹏和陈冬,神舟十二号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

 神舟12号飞船正载着三名中国宇航员一步步地接近中国空间站,几个小时之就要与中国空间站交会对接了,届时,中国人将成为中国空间站的首批入住人员,我们终于圆了期待已久的“空间站梦想”。

 众所周知,以美国和俄罗斯为首打造的国际空间站已经运行20多年了,即说名字上带有“国际”两字,但实际上很不称职,美国一直阻止中国人入驻。

 但是现在,并不是我国羡慕美国,反而是美国羡慕我们,因为国际空间站已经衰老,2025年左右退役,而中国空间站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1098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0
下一篇2023-09-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