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人口密度大吗

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人口密度大吗,第1张

人口:约85万人

人口密度:380人/km2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23万亩,共辖16个乡镇2个开发区,235万户,人口85万,农业人口684万。东临荆州,西连宜昌,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华实蔽野,系焦柳铁路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一座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城市。松滋市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萌动了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昌盛于改革开放。

松滋山河秀丽,地貌多姿,境内山地、丘陵、冈地、平原兼有,"六山一水三分田"。属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32-301,年均日照时数1600-1900H,年降水量1200mm。农业生产气候条件适宜,棉花总产和猪牛羊肉总产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曾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优质棉、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基地。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在市内实施和示范,是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市)、国家十五期间第一批优质棉基地县(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示范县(市)。

松滋自然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石油、煤、岩盐、硅铁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2种,被誉为金松滋。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_水风景区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构成旅游金三角。

市域地理位置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连江汉平原,与江陵、公安毗邻,西与五峰、宜都接壤,南连湖南澧县、石门,北枕长江,与枝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10o14′—112o03′,北纬29o53′—30o22′。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属中北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

据松滋统计局报告,2007年末松滋市总人口为842866人,其中:女性417970人,男女性别比为102:100;城镇人口为244431人,城镇化率为2900%;65岁以上的人167787,占总人口的199%。年内出生6427人,出生率为763‰;死亡4171人,死亡率为4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8‰。工业基础较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经济总量在“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经济协作区中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

市区地理位置

松滋市区地处松滋腹地,位于巫山余脉于江汉平原的交汇处,北枕长江支流松滋河,是长江通往洞庭湖的黄金水道;南靠国家级森林公园_水风景区;西毗松滋火车站;近邻沙市、三峡飞机场,两条省道在此交汇,是鄂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市区版图面积898平方公里。2000年市区行政范围内人口956万人。辖2区、6个居委会、22个村。

松滋市下设乡镇

新江口镇 刘家场镇 沙道观镇 _市镇 八宝镇 老城镇 陈店镇 南海镇 _水镇 街河市镇 王家桥镇 斯家场镇 万家乡 纸厂河镇 杨林市镇 卸甲坪土家族乡

历史沿革

松滋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设县,名高成。东汉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三国时属吴,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庐江郡松滋肥(今安徽宿松县)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

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属荆宜施鹤道。三年,改为荆南道,松滋属之。四年,属荆宜道。十六年,又属省辖。二十一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二年八月,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县治迁车家冲,八月迁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迁新江口。

新中国成立后,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县治新江口。1996年5月18日撤县建设市。

地形地貌

松滋地处巫山山系荆门分支余脉和武陵山系石门分支余脉向江汉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市域地形西高东低。以枝柳铁路为界:其西为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呈四级阶梯递降;其东为丘平原,平原地势则由北向南微倾,形成了山地—丘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平原8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7%;岗地1093平方公里,占502%;丘陵203平方公里,占93%;低山60平方公里,占28%。

西南山地较高区海拔600到800米,低山区海拔在200至600米之间,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点在西部卸甲坪大岭,海拔8151米。西北部和中部为广阔的丘陵岗地,海拔在100至200米之间,丘冈绵延,宽谷低丘。平原湖区海拔在50米以下,平展宽广,河渠纵横,间有湖泊。最低点在南部王家大湖芦苇场,海拔342米。

气象资料

松滋地处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内,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冷暖多变,雨量递增;夏季炎热潮湿,雨量不均;冬季较长。

松滋地形复杂,高低悬殊,空间气候差异较大。山区冬暖夏凉,江汉平原冬冷厦热。西南山地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山间盆地水热条件为全县最优,而山上的气候则为全县最劣,山腰南坡有逆瘟层存在。县境中部和东部的光、热、水资源充裕。

市域多年平均气温14℃—169℃,最高气温为395℃,最低气温为-109℃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00—19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00—1064t千卡。全年无霜期为260天,年降水量为1050—1300毫米。相对湿度在74—83%之间,年均温度为78%。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北风,冬春多寒潮和西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即梅雨季节南洋风),时有东南风。历年均风速为24米/秒之间。

松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松滋西南群峰毗连,层峦叠嶂;林木葱郁,鸟鸣兽啸;山水相依,波涟岛摇;洞险景奇,洞水搏戏。间抱东周古墓,三国战场,明清兵屯,远古驿道。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遗址文化,蕴涵精深。又土家回族,人情浓郁,古楚遗风尚盛。好一块旅游胜地!这就是著名的_水风景区。该区经多年开发,已经基本形成融山、水、林、泉、洞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新胜地,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金三角旅游区"融为一体,成为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松滋特产

松滋鱼糕

松滋市十大地方名菜之一

松滋鱼糕独具松滋地方风味,早为荆楚名菜。它以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洁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点而著称,且久传不衰。

相传,北宋时,松滋鱼糕即名满荆楚,王公大臣宴请,为席上的头道菜,当时名曰:“头鱼宴”。明清以来,鱼糕制作己普及到民间,松滋各家喜庆之日,必备此菜。久而久之,此菜便成了别具地方风味的传统佳肴。到松滋不食或不带点鱼糕即深为憾事!

鱼糕的选料,以鲜鱼10斤、肥肉(除皮)2斤、清水2至3斤,拌以适量的葱、姜、胡椒和味精等佐料。鱼肉刮洗剔刺沥于,合肥肉剁成泥状,盛入大盆内,加蛋清,拌上佐料,再放入适量食盐清水,用力搅拌,将糕料挤一小团氽入水中,料不动为缺水,速沉为水多,以动而不沉为适宜。然后,将糕料平摊入蒸格内,厚约5厘米许,上笼蒸15分钟,揭开用于布沾去糕面汽水,将蛋黄匀涂于鱼糕面上,用食用红花点饰,再蒸10分钟,起笼冷却即成。吃时,切成长8至10厘米、宽5厘米、厚08至15厘米的条形糕块装碗成形,入笼回火再蒸至透,出笼返扣盘中,即可出菜上席。

菜品特点:松滋鱼糕独具松滋地方风味,早为荆楚名菜。它以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洁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点而著称,且久传不衰。

制作方法:鱼糕的选料,以鲜鱼10斤,肥肉(除皮)2斤,清水2至3斤,拌以适量的葱、姜、胡椒和味精等佐料。鱼肉刮洗剔刺沥干,合肥肉剁成泥状,盛入大盆内,加蛋清,拌上佐料,再放入适量食盐清水,用力搅拌,将糕料挤一小团汆入水中,料不动为缺水,速沉为水多,以动而不沉为适宜。然后,将糕料平推入蒸格内,厚约5厘米许,上笼蒸15分钟,揭开用干布沾去糕面汽水,将蛋黄匀涂于鱼糕面上,用食用红花点饰,再蒸10分钟,起笼冷却即成。

2021年2月,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出炉,松滋市上榜。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松滋市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松滋市上榜。

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9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松滋市位列第86名。

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授予松滋市“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第四批)”称号。

2017年5月,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名单发布,松滋市上榜。

2016年12月,松滋市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6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松滋市为2015年国家园林城市。

2005年,松滋市位列2005年度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87名。

松滋鱼糕独具松滋地方风味,早为荆楚名菜。它以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洁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点而著称,且久传不衰。相传,北宋时,松滋鱼糕即名满荆楚,王公大臣宴请,为席上的头道菜,当时名曰:“头鱼宴”。明清以来,鱼糕制作己普及到民间,松滋各家喜庆之日,必备此菜。

松滋漂丸,又名鱼丸子汤,为本市宴席上不可缺少的汤菜。此汤菜独具松滋地方风味,驰誉于湘鄂西一带,成为著名汤菜。漂丸的选料,挑选鲜嫩鱼肉5斤,猪肉1斤,鸡蛋10 只,生粉4两,化猪油、盐、葱末、姜末、胡椒粉、味精、醋等佐料适量。先将鱼肉剔刺,合猪肉一起剁泥,盛大菜盆,放入化猪油、鸡蛋清、生粉及佐料等,以手捏散拌匀后,放盐加水适最,拌至拍时发响,挤成的料丸滑亮,放入冷水中浮而不沉为适度。然后将料丸冷水下锅,放点盐,煮至发泡时,即可盛入放有葱花、酱、醋、辣糊和味精等调料的大汤碗里,即可出席。

这首歌曲是《爱来不来》

歌词:

今生只想拥有你

只想有你陪着我

爱来不来 我在等待

时间是一分一秒一年一年

爱来不来 一直在等待

哪怕感觉与你没有未来

  据《松滋县志》记载,日常生活的民俗有这么几项:

  1冕礼。“古三加礼久废,男发可束则加帽,女鬓可合则加笈云。”如今,冕礼的风俗不仅是在松滋消失,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女都不再规定留长发,汉民族的这一习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2婚礼。 “初,以仿古纳彩、问名礼,具币请庚,然从简略者恒多。亲迎礼,亦不多见。妇车至门,设香案,一人祝赞,谓之‘拦马车’。婿先入,迎新妇至堂,行合卺礼,饮交杯酒。次日,拜祖先,即古庙见礼。次拜姑舅暨诸尊长,各赐新妇拜钱,三日入厨,执爨作羹于是始焉。”

  可以看出在清代的时候,“仿古纳彩、问名礼,具币请庚”这些比较正式的礼仪就已经大半从简了,而今更是不复存在。其余的礼俗如“行合卺礼,交杯酒,古庙见礼,拜见尊长”等都是古时比较普遍的,没有特殊之处。

  然而,今天我们在网上查到的一些比较可靠的婚礼习俗之中,倒是有一个很特别,即骂媒人。这是以往乡下新娘子出嫁前的一道仪式。迎亲之日新娘子梳妆就绪,等随迎亲队伍而来的媒人一到,新娘就边骂边唱“骂媒歌”,而且言词相当刻薄,比如“你这媒人妖精婆,千刀万剐砍脑壳。世人没有你人坏,头上灌脓坏到脚。骂你双脚长又长,一世做媒跑四方。跑烂几多绣花鞋,踩烂袜子有几箩;骂你嘴巴大又阔,吃酒你要动碗喝,鸡鸭鱼肉都要有,花言巧语几大箩……”。这搁在平常一个人遭如此辱骂,免不了要大打出手。但此时媒人只能洗耳恭听,等新娘唱完了“骂媒歌”, 才由媒人挽着新娘走出闺房。当然新娘的骂,本不是真骂,因为她的情人早就是共同劳动中相恋的意中人,做媒只不过是授意而来的。此时的“骂”是女儿不想离开爹娘的一种表白。此风俗清朝尚未有,而产生在近代 ,我觉得多少有民族融合的影响。因为松滋地区也居住有不少的土家族人,在土家族哭嫁风俗和汉民族地区讲求孝道的形式影响下,新娘离家之前必定要表现出不舍的心情,骂媒人便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

  另一个风俗是贺新婚,即送新婚贺礼。这与现在大部分的汉族地区风俗相似,或许是由过去的“尊长赐新妇拜钱”转变来的吧。而近些年,由于经济建设日臻欣荣,各类生活用品皆不稀奇,且花样日新,于是人们送婚礼都趋于送钱,以便婚家自购满意之物。

  3

  丧礼。 “三日殡,礼也。拘忌失之缓,苟简失之率。绞紟、衾冒,贫以布,富以帛,或更以绵周裹而密束之,加品服,庶人则幅巾深衣。三日成服,受吊焉。葬取藏深封固,铭志惟贵者始用。俗好听堪舆家言,停榇侨厝,改兆易(),致体魂不安。多崇信二氏,钟鼓铙吹,建斋诵经,谓资冥福,竟视为一定常经,几于贤智不免。噫!是遵何道欤,志之以俟复古者裁正焉。”

  这里讲的是清朝时在松滋地区,人死之后并不急着埋葬,停放棺材,或浅埋,然后再次开馆更换葬服,并请人在旁做法。

  当时的记录者就已经开始批评这种风俗会使故去者不安,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奉行的入土为安的原则。但是到了今天,这一风俗非但没有象作者希望的有复古者进行裁正,反而越演越烈,据当地老人介绍,在松滋,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请健壮男子手执刀剑,围坐在病床前,还在床上罩上渔网,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却刻在门外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人们还要请僧道“开路”,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目的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这些当代的风俗,显然都是过去“钟鼓铙吹,建斋诵经”演化的结果。除此之外老人去世后,称为“白丧”,亲戚朋友皆丧吊念,除送纸香、蜡、鞭进行祭奠外,一般是送钱,城镇则送花圈表示悼念,也有送挽联或挽幛的。

  4

  祭礼。 丧有成服祭,发引祭,牲用羊豕,佐以庶羞。平时,大夫士庶皆祭于寝,案置主,昭穆以序,列献用熟。令节,鸡、豚、鲜、薨(存疑)咸具。士大夫朔望盛服,如吉祭;忌日,素服、素食。

  祭礼这一礼节在汉民族地区,因为历史的原因已普遍消失了,也许在日后受到台湾回大陆祭祖的风气影响后,有望恢复这些先前的传统。

  松滋岁时民俗

  以下全部引用自《松滋县志》:

  正月 “元日”夙兴,长幼以序拜祖先、上下神祇,子弟拜尊长,饮屠苏酒,然后里人更相造拜。市皆阖户。是日不洒扫,取畜藏也。朔之三日,爇褚币,送祖先,祭门神,士民各就本业。“立春”先一日,邑令率僚属迎于东郊,驺从鼓乐,士民连袂观,以五谷掷土牛。越日,邑令祀太岁毕,持赭鞭击土牛以送寒气,是日,送小春牛,细民以其色占丰歉水旱。“元夕”,张灯度曲,步月踏歌。或拈诗藏谜,招人猜索,谓之“打灯谜”。是月,山农植松苗。

  二月 长吏试耕于藉田,劝农。儿童放纸鸢。“社日”,祀社赛会,饮宴为乐。田家多以是日浸谷种。

  三月 “清明”插柳,标挂纸钱于先墓,具酒果拜扫焉。前后各三日修墓,谓无禁忌,惟“清明日”忌扫墓,不解何义。

  四月 农家始布谷。

  五月 “端午”,簪艾,饮菖蒲酒,采药草。屑雄黄和酒洒房室,点小儿额,谓辟疫;或以大黄刻小葫芦及猕猴系小儿臂。啖角黍,更相馈遗。江滨竞渡,岁以为常。

  六月 六日,曝书及衣物,谓辟虫蚀也。又相传是日压桑条,来春截而栽之则耐久不蛀。

  七月 “七夕”,闺阁以瓜果祀牛女。“中元”,先期设香案祭祖先,封纸钱成帙,上书祖先亲姻名号;夕至空地焚化,谓之“寄包袱”。新丧,则初十便祭。寺僧建“盂兰会”,具酒食、褚币飨冥漠无依者,如有司之祭厉坛也。

  八月 二日祀社,如仲春。“中秋”,枣栗、菱芡皆登于市,合饼饵,设以庆月,兼赠姻党。是夕,有“送瓜”、“摸秋”等俗。

  九月 九日,士人登高,饮菊花酒,啸咏为乐。

  十月 是月树麦已毕,农功寝息,始修筑塘堰。

  十一月 “冬至日”,合祭祖先于祠堂,士大夫交相拜庆,庶民不与焉。

  十二月 “腊八日”调粥,名“腊八粥”,以竹枝扫舍宇。二十三日,燔褚币,具茗送灶神,锉草杂豆置诸地,谓“饲舆马”,“除夕”接灶亦然,二十四日为“小年”。“除夕”,贴桃符,写春联。祀神及祖先毕,尊卑序饮,曰“团年酒”。是夜爆竹声达旦,少长不寐以“守岁”。分给子女钱,谓“压岁钱”。

  现在这些岁时风俗大多都已经消失,比如正月里拜神、掷鞭土牛、占丰歉水旱,二月的藉田、劝农、“社日”,六月晒书物、压桑条,七月七夕祭拜牛女,“中元”设香案祭祖,八月的“祀社”、送瓜、摸秋,冬至祭祖等。其中有一些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象那些略带迷信色彩的风俗活动,象祝祷、占卜来年风调雨顺,乞巧祭祖这些,都被直接抛弃或简化了。这也是受建国后唯物主义思潮的确立的影响。

  另外有部分比如八月“送瓜”、“摸秋”等风俗,从建国后的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还能依稀发现它们的影子,但是随着男女社交的开放和发展,这些风俗也顺利地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而退出了舞台。

  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应该属十二月时节的各项习俗,和正月十五的元宵,现存民俗和过去基本无二,甚至略有发展,更加热闹完善。列举如下:

  春节俗称过年,自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历时二十三天,活动繁多,热闹非凡。

  (1)送灶神:腊月二十三,相传为司命菩萨(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之日,各家各户点锅灯,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驱火灾,同时送平时家中奉祀诸神。送神之后,诸神不在家,百无禁忌,开始忙年。但家中如有丧事,当年不送神。

  (2)过小年,腊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称过小年。民间各种游乐活动多从此日开始,俗曰“闹春”。相传此日高客子(老鼠)过年(亦有说过喜会),不宜吵闹,应早睡,保持安静。否则,“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

  (3)忙年:腊月三十前,“家家户户过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打扫卫生。打扫卫生一般在腊月二十八,俗语曰:“二十八,洗邋遢。”

  (4)团年:腊月三十为大年,在外行人皆赶回家中团年,俗称“鸦鹊老鸦都有个三十初一”。团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团年的。团年前,先用猪头、猪尾、大蒜敬菩萨,烧香鸣炮,然后闭门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团年。席上唯团年鱼不能食用,留至来年吃,表示“年年有余”。吃团年饭的时间较平时吃饭的时间长,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随便下席。吃完团年饭后,开门纳财,俗称“开财门”。傍晚时分,上祖坟送灯亮。

  (5)守岁:相传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视,清点人丁。为让神仙知道人丁兴旺,各家各户用在树蔸生旺火,合家通宵叙谈,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窝(灶前放柴草的地方里,灶神会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头)里。俗语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你守菩萨爹爹一夜,菩萨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晓,合家穿上新衣,洗净手脸,然后大开正门,选准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毕,带柴(财)蔸进屋,紧闭大门,俗称“紧财门”。进屋后,媳妇给公婆筛糖茶或蛋茶,长辈接受晚辈礼拜,亦给年幼儿孙“压岁钱”。80的代,城镇多零点出行,中央电视台午夜钟声响后,鞭炮烟花齐放,一片欢腾。

  (7)拜年:初一不出门,在家拜父母,但若有亲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称“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后亲友邻里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称曰:“有心拜年,十五不迟。”此间,狮子、龙灯、三棒鼓、道情、说鼓、地花鼓、竹马等沿门闹春。

  (8)送年:正月十五,过年结束,城乡皆舞龙玩狮庆贺,家家户户吃元宵、点夜灯,又称元宵节或灯节。解放后,农村仅点夜灯,显得较平淡。城镇较为热闹,烟花鞭炮,舞龙玩狮,张灯结彩,盛于解放前。

  在用松滋现在的风俗和清朝年间编订的《松滋县志》中的记载进行对比后,我再谈两点过去曾经在松滋地区出现过,但书中没有记载的当地的独特风俗。

  1、松滋说鼓子。民间曲艺,又名说鼓。清同治年间开始在荆州松滋西斋、街河市、杨林市一带流行。说鼓艺人沿门说唱谋生。最初,只一人打鼓说书,既无唱腔,又无伴奏;后逐步发展为两人演唱,一人打鼓说书,一人吹唢呐伴奏,并与说书人插白答问。唢呐曲牌有"水波浪"、"六字调"、"慈相怜"等。音乐分两大类,即吹奏牌子曲和唱腔曲牌。1949年后,对松滋说鼓进行了搜集整理。1973年又进行了改革,韵白采用松滋县南部方言,说唱并重,音乐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谱,除唢呐伴奏外,还增加了管弦乐器,深受群众欢迎。由说鼓艺人沈兴亚改编并演唱的说鼓《老姨妈》,被湖北省电台录音播放;《“苕”老表》参加湖北省百花书会演出,获创作表演一等奖。

  这在一个松滋人的笔下也有记载:我成年前的所有记忆都留在了家乡松滋,具有地方风味的闹年风俗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每年腊月三十吃完团年饭,一发一发老人和小伙便轮番上门来打“莲花闹”、拍“渔鼓筒”和跳狮子了。这种夹杂着乡土文化,又具有娱乐性的闹年方式颇受人欢喜。80年代,10多岁的我只要听到外面传来“渔鼓筒”和“莲花闹”的声音,就会跟着他们唱了这户唱那户。接受了他们“拍打”的人家是要给钱的,2分钱5分不等,要是遇到哪家吃商品粮的,一出手就是几斤谷子或几包烟。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莲花闹”更是不得停歇。要是遇上哪家办喜事的,准是唱了新郎唱新娘,唱了父母唱亲戚。打完一天,这些艺人尺把长的布袋子里都装得鼓鼓的。

  然而这当年唱“说鼓子”或是打“莲花闹”、“滚灯舞”这些风俗今天都淘汰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了。原因很简单,主要是这些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人民的极端贫困,无钱生存而自发进行的一种讨钱方式。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急剧提高,再也不需要用这样的方法谋生存,这一看起来司空见惯的民俗形式也就被老百姓自然遗忘了。

  2、松滋歌谣。松滋歌谣,来自民间,既有章曲者歌,又有无章曲者谣,内容极其丰富,且形式多种多样。现已发掘出来的主要样式有:山歌,田歌,号子,小调,灯歌,风俗歌,时政歌,儿歌等。在音律特征上以五声为最多。在曲调和句式结构上,有一句式、上下句式、三句式、五句式,还有六、八句式等。咏唱时,常有扩充的衬句、赶句、穿句出现。

  山歌主要流行在县南山区与丘陵一带。种类繁多,按劳动工种分,主要有放牛歌,放羊歌,砍柴歌,栽秧歌,赶仗歌,驮运歌;按歌词内容而定,可分为景物歌,幻想歌,抒情歌,爱情歌;按腔调又可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低腔山歌。歌词言简意明,通俗易懂;曲调自由奔放,高亢悠扬,节奏舒缓,长于抒情。演唱时,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或一人领唱,多人合唱。如:隔山隔岭隔个岩/唱起山歌情满怀/黄莺攀的是杜鹃鸟/牛郎只为织女来/不是知音口莫开。

  田歌是人们在田间边劳动边唱吟的一种民歌。有30余种曲牌,分为高腔,平腔,低腔三大类。高腔有扬歌,赶歌,二接头,三接头;平腔有载秧歌,扯草歌;低腔有当当子歌、散句等。人们在田间劳动,人多时请来锣鼓手在田边敲击锣鼓,请歌师领唱,以歌声鼓劲加油,声势激越。如《载秧锣鼓》:鼓儿晒得焦/三十六道销/拉到田中打/打得好热闹。秧儿载得嫩/上的猪栏粪/载的月半行/长得像芭芒。

  号子形式多样,有打夯号子,船工号子,放排号子,扛包号子,挑运号子,拉锯号子,榨油号子,多达20余种曲牌。号子一般无固定内容,大多根据劳动环境即兴而作;曲调一般固定,旋律优美;腔调具有地域特点。如:日落西山又转东/老板东家早放工/我说你呀是条牛/莫把月亮当日头。

  小调又称小曲,是常见的一种抒情短歌。有的是妇女纺纱织布,绣花做鞋时哼唱,也有的是中老年人在田头、禾场小憩时轮唱、合唱。腔调柔和,旋律委婉,节奏感强。如《绣腰带》:一绣腰带红丝飘/腰带绣起郎的腰/腰带乱哒红线在/现出奴家手投在。再绣腰带两面黄/腰带上面绣天堂/天堂外面绣大姐/天堂里面绣情郎。腰带绣的五花角/绣上长江一大河/长江上面绣大姐/长江下面姐妹多。

  在松滋歌谣中,还有大量的风俗歌,儿歌,既反映了地域风情,又对儿童和青少年有重要的启蒙教育作用。这些歌谣,世代相传,承袭不绝,充分显现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家庭,社会,爱憎情感密不可分的特征,表现美,向往美。换句话说,人的一生,从摇篮曲开始,到葬丧歌止,无处不有歌谣伴随。

  松滋歌谣如此丰富,却为何不见史册,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三:第一,歌谣风俗出现在1869年之后,所以书中不见记载,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因为松滋歌谣据考证,皆有一定历史,不是新创造出来的;第二,过去这些内容在当时看来不属于民俗的一部分,总所周知,古时专门设有乐府一类机构收集各地民谣,所以民俗书中不见记载;第三,民间歌谣在统治者的眼中是伤风败俗,不上台面的事情,《松滋县志》中也就不见记载了。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23万亩,共辖16个乡镇2个开发区,235万户,人口85万,农业人口684万。东临荆州,西连宜昌,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华实蔽野,系焦柳铁路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一座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城市。松滋市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萌动了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昌盛于改革开放。

松滋山河秀丽,地貌多姿,境内山地、丘陵、冈地、平原兼有,"六山一水三分田"。属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32-301,年均日照时数1600-1900H,年降水量1200mm。农业生产气候条件适宜,棉花总产和猪牛羊肉总产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曾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优质棉、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基地。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在市内实施和示范,是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市)、国家十五期间第一批优质棉基地县(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示范县(市)。

松滋自然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石油、煤、岩盐、硅铁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2种,被誉为金松滋。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_水风景区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构成旅游金三角。

市域地理位置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连江汉平原,与江陵、公安毗邻,西与五峰、宜都接壤,南连湖南澧县、石门,北枕长江,与枝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10o14′—112o03′,北纬29o53′—30o22′。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属中北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

据松滋统计局报告,2007年末松滋市总人口为842866人,其中:女性417970人,男女性别比为102:100;城镇人口为244431人,城镇化率为2900%;65岁以上的人167787,占总人口的199%。年内出生6427人,出生率为763‰;死亡4171人,死亡率为4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8‰。工业基础较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经济总量在“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经济协作区中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

市区地理位置

松滋市区地处松滋腹地,位于巫山余脉于江汉平原的交汇处,北枕长江支流松滋河,是长江通往洞庭湖的黄金水道;南靠国家级森林公园_水风景区;西毗松滋火车站;近邻沙市、三峡飞机场,两条省道在此交汇,是鄂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市区版图面积898平方公里。2000年市区行政范围内人口956万人。辖2区、6个居委会、22个村。

松滋市下设乡镇

新江口镇 刘家场镇 沙道观镇 _市镇 八宝镇 老城镇 陈店镇 南海镇 _水镇 街河市镇 王家桥镇 斯家场镇 万家乡 纸厂河镇 杨林市镇 卸甲坪土家族乡

历史沿革

松滋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设县,名高成。东汉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三国时属吴,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庐江郡松滋肥(今安徽宿松县)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

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属荆宜施鹤道。三年,改为荆南道,松滋属之。四年,属荆宜道。十六年,又属省辖。二十一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二年八月,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县治迁车家冲,八月迁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迁新江口。

新中国成立后,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县治新江口。1996年5月18日撤县建设市。

地形地貌

松滋地处巫山山系荆门分支余脉和武陵山系石门分支余脉向江汉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市域地形西高东低。以枝柳铁路为界:其西为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呈四级阶梯递降;其东为丘平原,平原地势则由北向南微倾,形成了山地—丘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平原8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7%;岗地1093平方公里,占502%;丘陵203平方公里,占93%;低山60平方公里,占28%。

西南山地较高区海拔600到800米,低山区海拔在200至600米之间,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点在西部卸甲坪大岭,海拔8151米。西北部和中部为广阔的丘陵岗地,海拔在100至200米之间,丘冈绵延,宽谷低丘。平原湖区海拔在50米以下,平展宽广,河渠纵横,间有湖泊。最低点在南部王家大湖芦苇场,海拔342米。

气象资料

松滋地处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内,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冷暖多变,雨量递增;夏季炎热潮湿,雨量不均;冬季较长。

松滋地形复杂,高低悬殊,空间气候差异较大。山区冬暖夏凉,江汉平原冬冷厦热。西南山地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山间盆地水热条件为全县最优,而山上的气候则为全县最劣,山腰南坡有逆瘟层存在。县境中部和东部的光、热、水资源充裕。

市域多年平均气温14℃—169℃,最高气温为395℃,最低气温为-109℃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00—19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00—1064t千卡。全年无霜期为260天,年降水量为1050—1300毫米。相对湿度在74—83%之间,年均温度为78%。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北风,冬春多寒潮和西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即梅雨季节南洋风),时有东南风。历年均风速为24米/秒之间。

松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松滋西南群峰毗连,层峦叠嶂;林木葱郁,鸟鸣兽啸;山水相依,波涟岛摇;洞险景奇,洞水搏戏。间抱东周古墓,三国战场,明清兵屯,远古驿道。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遗址文化,蕴涵精深。又土家回族,人情浓郁,古楚遗风尚盛。好一块旅游胜地!这就是著名的_水风景区。该区经多年开发,已经基本形成融山、水、林、泉、洞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新胜地,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金三角旅游区"融为一体,成为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松滋特产

松滋鱼糕

松滋市十大地方名菜之一

松滋鱼糕独具松滋地方风味,早为荆楚名菜。它以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洁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点而著称,且久传不衰。

相传,北宋时,松滋鱼糕即名满荆楚,王公大臣宴请,为席上的头道菜,当时名曰:“头鱼宴”。明清以来,鱼糕制作己普及到民间,松滋各家喜庆之日,必备此菜。久而久之,此菜便成了别具地方风味的传统佳肴。到松滋不食或不带点鱼糕即深为憾事!

鱼糕的选料,以鲜鱼10斤、肥肉(除皮)2斤、清水2至3斤,拌以适量的葱、姜、胡椒和味精等佐料。鱼肉刮洗剔刺沥于,合肥肉剁成泥状,盛入大盆内,加蛋清,拌上佐料,再放入适量食盐清水,用力搅拌,将糕料挤一小团氽入水中,料不动为缺水,速沉为水多,以动而不沉为适宜。然后,将糕料平摊入蒸格内,厚约5厘米许,上笼蒸15分钟,揭开用于布沾去糕面汽水,将蛋黄匀涂于鱼糕面上,用食用红花点饰,再蒸10分钟,起笼冷却即成。吃时,切成长8至10厘米、宽5厘米、厚08至15厘米的条形糕块装碗成形,入笼回火再蒸至透,出笼返扣盘中,即可出菜上席。

菜品特点:松滋鱼糕独具松滋地方风味,早为荆楚名菜。它以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洁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点而著称,且久传不衰。

制作方法:鱼糕的选料,以鲜鱼10斤,肥肉(除皮)2斤,清水2至3斤,拌以适量的葱、姜、胡椒和味精等佐料。鱼肉刮洗剔刺沥干,合肥肉剁成泥状,盛入大盆内,加蛋清,拌上佐料,再放入适量食盐清水,用力搅拌,将糕料挤一小团汆入水中,料不动为缺水,速沉为水多,以动而不沉为适宜。然后,将糕料平推入蒸格内,厚约5厘米许,上笼蒸15分钟,揭开用干布沾去糕面汽水,将蛋黄匀涂于鱼糕面上,用食用红花点饰,再蒸10分钟,起笼冷却即成。

2021年2月,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出炉,松滋市上榜。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松滋市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松滋市上榜。

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9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松滋市位列第86名。

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授予松滋市“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第四批)”称号。

2017年5月,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名单发布,松滋市上榜。

2016年12月,松滋市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6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松滋市为2015年国家园林城市。

2005年,松滋市位列2005年度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87名。

邮编:434000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23万亩,共辖16个乡镇2个开发区,235万户,人口85万,农业人口684万。东临荆州,西连宜昌,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华实蔽野,系焦柳铁路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一座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城市。松滋市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萌动了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昌盛于改革开放。

松滋山河秀丽,地貌多姿,境内山地、丘陵、冈地、平原兼有,"六山一水三分田"。属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32-301,年均日照时数1600-1900H,年降水量1200mm。农业生产气候条件适宜,棉花总产和猪牛羊肉总产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曾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优质棉、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基地。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在市内实施和示范,是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市)、国家十五期间第一批优质棉基地县(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示范县(市)。

松滋自然资源丰富,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石油、煤、岩盐、硅铁石、重晶石、石灰石等22种,被誉为金松滋。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_水风景区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构成旅游金三角。

市域地理位置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连江汉平原,与江陵、公安毗邻,西与五峰、宜都接壤,南连湖南澧县、石门,北枕长江,与枝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10o14′—112o03′,北纬29o53′—30o22′。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属中北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

据松滋统计局报告,2007年末松滋市总人口为842866人,其中:女性417970人,男女性别比为102:100;城镇人口为244431人,城镇化率为2900%;65岁以上的人167787,占总人口的199%。年内出生6427人,出生率为763‰;死亡4171人,死亡率为4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8‰。工业基础较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经济总量在“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经济协作区中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

市区地理位置

松滋市区地处松滋腹地,位于巫山余脉于江汉平原的交汇处,北枕长江支流松滋河,是长江通往洞庭湖的黄金水道;南靠国家级森林公园_水风景区;西毗松滋火车站;近邻沙市、三峡飞机场,两条省道在此交汇,是鄂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市区版图面积898平方公里。2000年市区行政范围内人口956万人。辖2区、6个居委会、22个村。

松滋市下设乡镇

新江口镇 刘家场镇 沙道观镇 _市镇 八宝镇 老城镇 陈店镇 南海镇 _水镇 街河市镇 王家桥镇 斯家场镇 万家乡 纸厂河镇 杨林市镇 卸甲坪土家族乡

历史沿革

松滋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设县,名高成。东汉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三国时属吴,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庐江郡松滋肥(今安徽宿松县)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

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属荆宜施鹤道。三年,改为荆南道,松滋属之。四年,属荆宜道。十六年,又属省辖。二十一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二年八月,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县治迁车家冲,八月迁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迁新江口。

新中国成立后,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县治新江口。1996年5月18日撤县建设市。

地形地貌

松滋地处巫山山系荆门分支余脉和武陵山系石门分支余脉向江汉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市域地形西高东低。以枝柳铁路为界:其西为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呈四级阶梯递降;其东为丘平原,平原地势则由北向南微倾,形成了山地—丘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平原8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7%;岗地1093平方公里,占502%;丘陵203平方公里,占93%;低山60平方公里,占28%。

西南山地较高区海拔600到800米,低山区海拔在200至600米之间,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点在西部卸甲坪大岭,海拔8151米。西北部和中部为广阔的丘陵岗地,海拔在100至200米之间,丘冈绵延,宽谷低丘。平原湖区海拔在50米以下,平展宽广,河渠纵横,间有湖泊。最低点在南部王家大湖芦苇场,海拔342米。

气象资料

松滋地处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内,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冷暖多变,雨量递增;夏季炎热潮湿,雨量不均;冬季较长。

松滋地形复杂,高低悬殊,空间气候差异较大。山区冬暖夏凉,江汉平原冬冷厦热。西南山地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山间盆地水热条件为全县最优,而山上的气候则为全县最劣,山腰南坡有逆瘟层存在。县境中部和东部的光、热、水资源充裕。

市域多年平均气温14℃—169℃,最高气温为395℃,最低气温为-109℃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00—19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00—1064t千卡。全年无霜期为260天,年降水量为1050—1300毫米。相对湿度在74—83%之间,年均温度为78%。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北风,冬春多寒潮和西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即梅雨季节南洋风),时有东南风。历年均风速为24米/秒之间。

松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松滋西南群峰毗连,层峦叠嶂;林木葱郁,鸟鸣兽啸;山水相依,波涟岛摇;洞险景奇,洞水搏戏。间抱东周古墓,三国战场,明清兵屯,远古驿道。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遗址文化,蕴涵精深。又土家回族,人情浓郁,古楚遗风尚盛。好一块旅游胜地!这就是著名的_水风景区。该区经多年开发,已经基本形成融山、水、林、泉、洞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新胜地,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张家界"金三角旅游区"融为一体,成为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松滋特产

松滋鱼糕

松滋市十大地方名菜之一

松滋鱼糕独具松滋地方风味,早为荆楚名菜。它以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洁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点而著称,且久传不衰。

相传,北宋时,松滋鱼糕即名满荆楚,王公大臣宴请,为席上的头道菜,当时名曰:“头鱼宴”。明清以来,鱼糕制作己普及到民间,松滋各家喜庆之日,必备此菜。久而久之,此菜便成了别具地方风味的传统佳肴。到松滋不食或不带点鱼糕即深为憾事!

鱼糕的选料,以鲜鱼10斤、肥肉(除皮)2斤、清水2至3斤,拌以适量的葱、姜、胡椒和味精等佐料。鱼肉刮洗剔刺沥于,合肥肉剁成泥状,盛入大盆内,加蛋清,拌上佐料,再放入适量食盐清水,用力搅拌,将糕料挤一小团氽入水中,料不动为缺水,速沉为水多,以动而不沉为适宜。然后,将糕料平摊入蒸格内,厚约5厘米许,上笼蒸15分钟,揭开用于布沾去糕面汽水,将蛋黄匀涂于鱼糕面上,用食用红花点饰,再蒸10分钟,起笼冷却即成。吃时,切成长8至10厘米、宽5厘米、厚08至15厘米的条形糕块装碗成形,入笼回火再蒸至透,出笼返扣盘中,即可出菜上席。

菜品特点:松滋鱼糕独具松滋地方风味,早为荆楚名菜。它以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洁白柔嫩,入口消溶等特点而著称,且久传不衰。

制作方法:鱼糕的选料,以鲜鱼10斤,肥肉(除皮)2斤,清水2至3斤,拌以适量的葱、姜、胡椒和味精等佐料。鱼肉刮洗剔刺沥干,合肥肉剁成泥状,盛入大盆内,加蛋清,拌上佐料,再放入适量食盐清水,用力搅拌,将糕料挤一小团汆入水中,料不动为缺水,速沉为水多,以动而不沉为适宜。然后,将糕料平推入蒸格内,厚约5厘米许,上笼蒸15分钟,揭开用干布沾去糕面汽水,将蛋黄匀涂于鱼糕面上,用食用红花点饰,再蒸10分钟,起笼冷却即成。

2021年2月,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出炉,松滋市上榜。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松滋市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松滋市上榜。

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9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松滋市位列第86名。

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授予松滋市“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第四批)”称号。

2017年5月,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名单发布,松滋市上榜。

2016年12月,松滋市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6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松滋市为2015年国家园林城市。

2005年,松滋市位列2005年度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第87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145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7
下一篇2024-04-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