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跟着鲁迅学说情话

学生党跟着鲁迅学说情话,第1张

学生党学说情话

1世上本没有我们,遇见了你,便成了我们。

2今日提笔,想写封信给你,想了想,正准备落笔发觉日头已落了山。

3你不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是我忏然心动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

4你是微风,是晚霞,是心跳不止,是无可替代。

5我本没有喜欢的人,见你的次数多了,也就有了。

6无论过程多曲折,只要是你,我大抵就无需介怀

7我大抵是要对一个心慕已久的女子表白心意,以此来慰藉这百无聊赖的日子了。

8我打了三行字,想着要藏在哪里才合适,你是否能一看便知。

9我本不想和风讨论你,可风说可以替我去见你。

10问了问心,它说情不自禁。

11晚风停泊在窗台,我横竖睡不着,脑海中都是你的笑容!

12我偷偷碰了你一下,却不料你如蒲英一样散开,此后到处都是你的模样!

13我和你的结局一定是好的,如果现在还不够好,那就还不是结局

14对你的喜欢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就一定会有。

15要极省检的表达我对你的感觉那我会告诉你我喜欢你。

16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喜欢你时你便是生命的单位了。

摘自《鲁迅全集》的《且介亭杂文附集》文章《这也是生活》。

该段落全文: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且介亭杂文》得名由来: 鲁迅先生写《且介亭杂文》中的作品时,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是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所以鲁迅称自己的住所为“且介亭”,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且”为“租”的右半,“介”为“界” 的下半)。住在“半租界亭子间”写成的杂文,故名《且介亭杂文》。

扩展资料:

精彩书评: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摘自《毛泽东选集》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像他这样把一时代治学方法都抓住,左右逢源的随时随事都立在领导的地位,恐怕一个世纪也难见到一两位吧。——老舍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怀鲁迅》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

参考资料:

-鲁迅全集

鲁迅朱安许广平三个人一台戏

--------------------------------------------------------------------------------

作者:-

此文绝非否认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功绩,相反,鲁迅一直是我非常尊敬的文学家。此文只是我对鲁迅爱情的一点点看法。绝对没有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的意思,绝对没有,真的以及肯定没有……

——鉴于鲁迅读者太多,事先为自己买的保险

不可否认,鲁迅先生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巨匠,他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他的名字跨越一个世纪,但震撼力丝毫未减。亦不可否认,许广平女士与鲁迅的结合是非常完美的。鲁迅生前,许广平在鲁迅身边,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料,而且,在那个白色恐怖年代,两人同舟共济,相濡以沫,其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是任何辞藻无法形容的。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鲁迅与许广平的结合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人们就将朱安摆在了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

她自始至终扮演着一个尴尬的角色。

其实,这个角色似乎很适合漂亮女子,比如苏小小,比如林黛玉……但朱安,很抱歉地说,长得不是不好看,而是——很难看。她比鲁迅还大三岁,没有文化。因此,当1906年,鲁迅母亲骗他回家成亲那晚,他一个人坐在藤椅上抽一夜的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我还埋怨过朱安,凭什么要嫁给鲁迅,她“不够格”啊。我觉得这个本身畸形的婚姻,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许广平曾经提到过对这桩婚姻的看法:“他(鲁迅)没有最起码的家庭生活。他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爱情。他为什么只想到牺牲自己呢?为什么没有想到,他有权利爱,他有权利得到爱呢!”似乎鲁迅和朱安的结合,是一种“自我牺牲”的表现,是朱安让鲁迅“自我牺牲”的。这让我想起一位先哲的话:“爱情可以让女人自私。”许广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私的,她为什么不想一想,朱安,“有权利爱”也“有权利得到爱”!

我不知道许广平是出于什么动机向鲁迅表白的,或许,是为了让自己得到爱吧。是啊,她赢了,她成了鲁迅夫人,红颜知己,从此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但是,许广平是踩在朱安的肩膀上赢的!当他们花前月下时,朱安正一个人活在角落里。

1929年9月,许广平生下儿子周海婴。鲁迅将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许广平为此感动不已,她曾这样写到:“女人除了在进行恋爱时享受异性的体贴温存之外,到了做母亲,如果是合理的丈夫,看到自己的爱人为生产所受到的磨难,没有不加倍同情爱惜的。这时的体贴温存,也是女人最幸福生活的再现。”很感人,许广平得到了自己作为女人应有的一切。可她应该也能了解朱安的心啊,朱安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她作为女人何尝不渴望享受丈夫的体贴温存?许广平为什么要剥夺一个无财无力无貌的普通女子的权利呢?不要说什么朱安和鲁迅之间无希望之类的理由,那会让我觉得许广平是在充分利用鲁迅的剩余价值。

在这桩畸形三角婚姻中,我认为,鲁迅不是一个优秀的丈夫。既然答应与朱安的婚事,就应尽一个丈夫的责任,好好爱自己的妻子,拒绝许广平;要么,就在结婚前干干脆脆地拒绝这门婚事。可是,享誉文坛的鲁迅是怎么做的?结婚当晚,鲁迅在藤椅上抽一夜的烟;第二天,独自睡进了书房;第三天出走,把朱安晾一边到日本去了。他也在利用朱安的剩余价值么?仅仅只是希望朱安能替自己照顾母亲?多伟大的孝心!以断送一个人的幸福为代价!从日本回来,鲁迅不到万不得已,从不到朱安的房里去,碰到了都只形同陌路。鲁迅曾反复强调朱安无错,可他从没平等地对待过她!鲁迅和许广平结合,世人用了一大堆褒扬之词,“义无反顾”“高尚的”……可笑的是,鲁迅在与许广平结婚前还说什么如果和朱安离婚无异于宣判他死刑,与许广平结婚后到成了“冲破舆论压力”。既然如此,鲁迅为什么不在与朱安结婚时“冲破封建舆论”而拒绝呢,或许这样,朱安也不会一辈子独守空房,甚至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朱安,仅仅是鲁迅身后被遗忘的一个女人。可是,我可以肯定地说,她对鲁迅的爱不亚于许广平对鲁迅的爱,或者远远超过,而且爱得无怨无悔。单纯的朱安,只是一味单纯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更单纯地做着一个善良无私的女人。

朱安不懂鲁迅,鲁迅不爱朱安。无疑,她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但是,她从不怨恨许广平,甚至,将许广平看作姐妹,视周海婴如己出。

我想,朱安对鲁迅的爱,也许是世间最深沉的爱了。朱安的爱,无私,无畏,无怨,无悔。朱安默默地忍受了一切,又默默为鲁迅做了一切。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后,朱安的生活费用主要由许广平和周作人负担,但朱安很快就开始拒绝周作人的钱。那时候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朱安的生活非常艰难。她的生活状况传到社会上后,各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钱也不收,她宁可吃苦,也不轻易接受别人馈赠。一次,有个报馆提出赠朱安一笔钱,条件是只要朱安交出鲁迅的遗作,她当场表示“谢逊不收”,拒绝交出鲁迅的遗作。此类事情不是一件两件,但她都一一谢绝。她说“顾宁自苦,不愿苟取”……朱安无疑是个有骨气的人,她活得坦坦荡荡。也正是由于她的小心保管,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保存。这些,无不源于朱安对鲁迅的爱!

一个宽容,善良,坦荡的女子,四十一年的婚姻竟如同荒漠,孤独地来来去去,连去世时,也没有一个人陪伴,他临死前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见过海婴一面,唯一的愿望是葬在鲁迅旁边。如此,一个无助的落寞女子,就这样地被鲁迅扔在角落里还被假惺惺地告知角落里暖和。

鲁迅和朱安的结合是错误的,鲁迅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于是给自己理由,又错了下去,许广平为鲁迅委屈,就和鲁迅一起错。岂料,这样错下去,就造就了一代文学巨匠,造就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情故事。于是,“谎言说了一百遍就成了真话”,鲁迅与许广平都做对了,都成了顺理成章,而错误,就推给了那个时代,那吃人的封建礼教,推得义正词严。我感到痛惋。

朱安,蜷缩在历史的角落里,用一个落寞女子的眼光看鲁迅,看许广平,看世人,看世态炎凉,看沧海桑田,也看自己。历史本身不会评价,舆论却可以把人分三六九等,世人眼里,朱安是什么?也许,只是鲁迅和许广平爱情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至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陪衬,朱安本身无错,可世人早已把她定性为一个丑角。究竟,谁之过?

在1925年3 月到7 月之间,鲁迅与许广平通信四十余封,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渐渐升腾为爱情的火焰。但是,他们信中没有花呀月呀的辞藻,没有悱恻和缠绵的柔情,而是对社会人生难题严厉的探讨。许广平说:“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俺们的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

  他们的爱情碰到了守旧者的讥讽和反对。在讥笑和压力面前许广平表现了超凡脱俗的远看见,坚韧不屈的精神。1925年10月,她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颁发了《同行者》一文,象烈火一样炽热,公开表达了对鲁迅的爱,她说,她不畏惧“人间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许广平还在《风子是俺的爱》的文章中公布誓言。针对旧礼教的威吓,她说:“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俺不相干!”这铿锵有力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决心,赢得了爱情的胜利。1927年10月3 日,鲁迅和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了共同的生活。那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8岁。

是鲁迅的《这也是生活》中的节选,(选自《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附集》)

这也是病中的事情。

有一些事,健康者或病人是不觉得的,也许遇不到,也许太微细。到得大病初愈,就会经验到;在我,则疲劳之可怕和休息之舒适,就是两个好例子。我先前往往自负,从来不知道所谓疲劳。

书桌面前有一把圆椅,坐着写字或用心的看书,是工作;旁边有一把藤躺椅,靠着谈天或随意的看报,便是休息;觉得两者并无很大的不同,而且往往以此自负。现在才知道是不对的,所以并无大不同者,乃是因为并未疲劳,也就是并未出力工作的缘故。

我有一个亲戚的孩子,高中毕了业,却只好到袜厂里去做学徒,心情已经很不快活的了,而工作又很繁重,几乎一年到头,并无休息。他是好高的,不肯偷懒,支持了一年多。有一天,忽然坐倒了,对他的哥哥道:“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他从此就站不起来,送回家里,躺着,不想饮食,不想动弹,不想言语,请了耶稣教堂的医生来看,说是全体什么病也没有,然而全体都疲乏了。也没有什么法子治。自然,连接而来的是静静的死。我也曾经有过两天这样的情形,但原因不同,他是做乏,我是病乏的。

我的确什么欲望也没有,似乎一切都和我不相干,所有举动都是多事,我没有想到死,但也没有觉得生;这就是所谓“无欲望状态”,是死亡的第一步。

曾有爱我者因此暗中下泪;然而我有转机了,我要喝一点汤水,我有时也看看四近的东西,如墙壁,苍蝇之类,此后才能觉得疲劳,才需要休息。

象心纵意的躺倒,四肢一伸,大声打一个呵欠,又将全体放在适宜的位置上,然后弛懈了一切用力之点,这真是一种大享乐。在我是从来未曾享受过的。我想,强壮的,或者有福的人,恐怕也未曾享受过。

记得前年,也在病后,做了一篇《病后杂谈》,共五节,投给《文学》,但后四节无法发表,印出来只剩了头一节了。虽然文章前面明明有一个“一”字,此后突然而止,并无“二”“三”,仔细一想是就会觉得古怪的,但这不能要求于每一位读者,甚而至于不能希望于批评家。

于是有人据这一节,下我断语道:“鲁迅是赞成生病的。”现在也许暂免这种灾难了,但我还不如先在这里声明一下:“我的话到这里还没有完。”

有了转机之后四五天的夜里,我醒来了,喊醒了广平。

“给我喝一点水。并且去开开电灯,给我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为什么?……”她的声音有些惊慌,大约是以为我在讲昏话。

“因为我要过活。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呀。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哦……”她走起来,给我喝了几口茶,徘徊了一下,又轻轻的躺下了,不去开电灯。

我知道她没有懂得我的话。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第二天早晨在日光中一看,果然,熟识的墙壁,熟识的书堆……这些,在平时,我也时常看它们的,其实是算作一种休息。但我们一向轻视这等事,纵使也是生活中的一片,却排在喝茶搔痒之下,或者简直不算一回事。我们所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毫不在枝叶。

给名人作传的人,也大抵一味铺张其特点,李白怎样做诗,怎样耍颠,拿破仑怎样打仗,怎样不睡觉,却不说他们怎样不耍颠,要睡觉。其实,一生中专门耍颠或不睡觉,是一定活不下去的,人之有时能耍颠和不睡觉,就因为倒是有时不耍颠和也睡觉的缘故。

然而人们以为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一看也不看。

于是所见的人或事,就如盲人摸象,摸着了脚,即以为象的样子像柱子。中国古人,常欲得其“全”,就是制妇女用的“乌鸡白凤丸”,也将全鸡连毛血都收在丸药里,方法固然可笑,主意却是不错的。

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为了不给我开电灯,我对于广平很不满,见人即加以攻击;到得自己能走动了,就去一翻她所看的刊物,果然,在我卧病期中,全是精华的刊物已经出得不少了,有些东西,后面虽然仍旧是“美容妙法”,“古木发光”,或者“尼姑之秘密”,但第一面却总有一点激昂慷慨的文章。

作文已经有了“最中心之主题”:连义和拳时代和德国统帅瓦德西睡了一些时候的赛金花,也早已封为九天护国娘娘了。

尤可惊服的是先前用《御香缥缈录》,把清朝的宫廷讲得津津有味的《申报》上的《春秋》,也已经时而大有不同,有一天竟在卷端的《点滴》里,教人当吃西瓜时,也该想到我们土地的被割碎,像这西瓜一样。

自然,这是无时无地无事而不爱国,无可訾议的。但倘使我一面这样想,一面吃西瓜,我恐怕一定咽不下去,即使用劲咽下,也难免不能消化,在肚子里咕咚的响它好半天。

这也未必是因为我病后神经衰弱的缘故。我想,倘若用西瓜作比,讲过国耻讲义,却立刻又会高高兴兴的把这西瓜吃下,成为血肉的营养的人,这人恐怕是有些麻木。对他无论讲什么讲义,都是毫无功效的。

我没有当过义勇军,说不确切。但自己问:战士如吃西瓜,是否大抵有一面吃,一面想的仪式的呢?我想:未必有的。他大概只觉得口渴,要吃,味道好,却并不想到此外任何好听的大道理。

吃过西瓜,精神一振,战斗起来就和喉干舌敝时候不同,所以吃西瓜和抗敌的确有关系,但和应该怎样想的上海设定的战略,却是不相干。这样整天哭丧着脸去吃喝,不多久,胃口就倒了,还抗什么敌。

然而人往往喜欢说得稀奇古怪,连一个西瓜也不肯主张平平常常的吃下去。其实,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本篇收入《且介亭杂文附集》)

扩展资料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学任教。3月,与中共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会见。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8月,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9月,致信台静农,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离开广州赴上海,并与许广平在上海开始同居生活。12月,与梁实秋等人就“第三种人”、“自由人”发生论争,双方争论持久,影响巨大。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本年,与创造社、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动。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生子,鲁迅为其取名“周海婴”。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285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1
下一篇2024-04-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