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十五从军征 送别 朝天子·咏喇叭 长歌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 长相思

采薇 十五从军征 送别 朝天子·咏喇叭 长歌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 长相思,第1张

十五从军征

作者:两汉乐府 年代:汉 体裁:乐府 类别:未知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

①阿:发语词。 ②冢:高坟。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 样子。当归客打听家中有什么人的时候,被问的人不愿明告,但指着那松柏成 林荒家垒垒的地方说:那就是你的家。言外之意就是说你自己去一看就明白了。 以下便是到家后的事。 ③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④植物未经播种而生叫 “旅生”。旅生的谷与葵叫“旅谷”、“旅葵”。 ⑤贻:送给。

品评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汉代兵役制给人民带来的 深重苦难。少小离家,垂老归来,看到的却是“松柏家累累”,院舍荒芜,连 一个共话凄凉的人都没有了,他只好“出门东向望”,老泪纵横。有多少血泪 的控诉,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结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诗歌正是选取了老 兵重返故里这一片断,给他悲惨的一生打上一个句号。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 层次。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 望之中。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 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如作者选取了象 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 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 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 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作者介绍

王磐(约1470一约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有《王西楼乐府》。

解题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朝天子》,曲牌名。

注评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 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锁哪:也写作“唢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锁哪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咏物以讽人才得以成立。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仗:倚仗,凭借。你:指喇叭、锁哪。抬: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宦官装腔作势,声价全靠喇叭来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声价,又因为它传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头所指,更深一层。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军:指军队。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又因为宦官出行,到处搅扰,不分军民,所以军和民都愁且怕。○宦官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那里:同“哪里”。辨:分辨、分别。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共:连词,连接两个名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更有假传圣旨的情况,则宦官的作恶更甚一层。批判的锋芒也更深一步。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眼见的:眼看着。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岂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

译文

喇叭锁哪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简析

好的咏物诗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咏物维肖,即咏什么要能抓住特征,让读者相信确实是所咏之物;二是要有所寄托,不是为咏物而咏物,而是通过咏物,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三是咏物和寄托的关系要处理好,即“不即不离”。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王磐的这首《朝天子·咏喇叭》,不难发现它是符合要求的好作品。

首先看它咏得像不像。小令第一层说喇叭、锁哪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显然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对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锁哪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哪的品格是卑下的。小令第三层展示喇叭、锁哪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锁哪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锁哪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不难看出,通篇咏喇叭咏得真切,咏得让人信服。

再看它是不是有所寄托。我们知道这首小令是诗人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显然是有所寄托。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寄托是否成功。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_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通读全篇,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它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分明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分明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著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著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背景介绍:纳兰性德是明珠的长子,1682年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算起来纳兰性德27岁,正值年轻气盛之时。但是全词读起来,却不让人轻松,却是个得了痨病的年轻男子,有抱负志向有心无力似的。也难怪30岁就英年早逝了。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也有了峰回路转的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坐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查资料得知榆关乃是山海关,“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处”,人在什么时候会脱口而出俗语,很显然是在放松和高兴的时候。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颇有些激动的,甚至有些豪迈的情趣。

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蓝的发黑的夜空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的暖色调的**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延过去。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不过为什么不是万帐灯呢?我认为万字更体现诗人豪迈,直抒胸意的特点。而千字用在这里,既有壮观的意思,又不夸张,也表明作者是个谨慎,内向的人。如果是李白估计就用万字了。

风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对仗工整。风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观察这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

总的来说,写的很传神动情,可是状观处体现不出作者的大气魄。可能和他宦官家庭出身,父亲谨慎为官的教育有关。

回答者:洛淘淘 - 助理 三级 2-15 22:2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回答者: 杨俊1981 - 举人 五级 2-15 22:22

十 五 从 军 征

选自《汉乐府民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虚词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基本解释:

1、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不表示实在的意义,除副词外一般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2、虚夸不实的言辞。

文言虚词共18个: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 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

扩展资料

虚词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类,另一大类是实词。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从功能上看,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份。从意义上看,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或者能够成为主谓宾的中心。

实词与虚词的区别:

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

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被”“也”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

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所谓开放类,指的是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成员的大类。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

—虚词

—实词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原 文]

余尝①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②,自③绝徼④海外,奇花异石⑤无所⑥不致⑦,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⑧,其⑨为⑩园(11)亦必购(12)求海外奇花石,或(13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14)。然(15)有竹据其间,或芟(16)而去(17)焉(18),曰:“毋(19)以(20)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21)可致一竹,辄(22)不惜数千钱;然(23)才(24)遇霜雪,又稿(25)以(26)死。以其难致而多稿死,则(27)人益(28)贵之(29);而江南之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30)宝吾之所薪(31)。”

呜呼(32)!奇花石诚(33)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34)。然穷(35)其所生之地,则(36)绝徼海外之人(37)视之,吾意(38)其亦无以(39)甚异(40)于(41)竹之(42)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43)不产竹之地,然(44)使其人(45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46)于(47)京师人之(48)宝之者。是将不胜(49)笑也。

语云(50):“人去(51)乡(52)则(53)益(54)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事之好丑,亦(55)何常之有(56)乎

余舅光禄任君(57)治(58)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59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60)。而间(61)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62)争池亭花石之胜(63),独此取诸土(64)之所有,可以不劳力(65)而蓊然(66)满园,亦足(67)适(68)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69)为我记之。” 余以谓(70)君岂(71)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72)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73)独(74)有深好(75)于(76)竹,而不欲以告人欤(77)昔人(78)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79)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80)不如花,孑孑然(81)有似乎偃蹇孤特(82)之士,不可以谐于俗(83)。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84)为不知竹一(85)也。君生长于纷华(86),而能不溺(87)于其中裘马童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88),一切斥去(89)。尤挺挺(90)不妄(91)与人交,凛然(92)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93万)物可喜可玩,固(94)有不能间(95)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96)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97)。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98) 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99)有所感矣!

[注 释] ①尝:曾经。②所蓄:珍藏的,所+动词,形成名词性结构。③自:来自。④绝徼(jiào):极僻远的边境。绝,远极难通。徼,边界,边境。⑤奇花异石:奇异的花卉和山石。“奇”“异”,互文。⑥无所:没有什么……⑦致:罗致。⑧薪之:以之为薪,用它当柴火。薪,名词用如意动词,以……为薪。⑨其:他们。⑩为:兴建。(11)园:园林。(12)购:重金购买。(13)或:有的。(14)惜:吝惜。(15)然:假如。(16)芟(shān):斩伐。(17)去:除去。(18)焉:代词,同“之”。(19)毋:不要。(20)以:让。(21)苟:如果。(22)辄:每每,总是。(23)然:然而。(24)才:刚刚。(25)稿:通“槁”,干枯。(26)以:而。(27)则:所以,因此。(28)益:更加。(29)贵之:即“以之为贵”。把它看得很贵重。贵,形容词用如意动词,以……为贵。(30)乃:竟然。(31)宝吾之所薪:即“以吾之所薪为宝”,把我们用来烧火的当宝。宝,名词用如意动词,以……为宝。薪,名词用如动词,烧火,前面加“所”,成为名词性结构,烧火的。(32)呜呼:叹词,唉。(33)诚:确实,实在。(34)为……所:表示被动的句式,相当于“被”。(35)穷:动词,追究到底。(36)则:那么。(37)视:看待。(38)意:动词,想。(39)无以:没什么。(40)甚异:大不相同。(41)于:介词,跟,与。(42)之:取消“竹在江以南”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于”的宾语。(43)素:平常。(44)然:如果。(45)其人:那些人。(46)甚:超过。(47)于:比。(48)之:取消“京师人宝之”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于”的宾语。(49)不胜:经不起,忍不住。(50)语云:常言道。云,道,说。(51)去:离开。(52)乡:家乡。(53)则:就。(54)益:更。(55)亦:又。(56)何常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常”。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看法)。常,形容词,永恒的,固定不变的。(57)光禄任君:即“任光禄君”。君,敬称。(58)治:修建。(59)作:建筑。(60)吟啸其中:“吟啸于其中”的省略。吟啸,指吟诗作赋。(61)间:最近,近来。(62)有力者:有钱有势的人。(65)胜:动词用如名词,胜负。(63)取诸土:即“取之于土”,取之于本地。诸,兼词,之于。(64)不劳力:这里指不太费力。(66)蓊然:青翠蓊郁的样子。(67)足:够。(68)适:舒适。(69)其:语气助词,表示祈请、郑重的语气。(70)以谓:以为,认为。(71)岂 :难道。(72)漫然:随意的样子。(73)无乃:恐怕(是),大概(是)。(74)独:副词,偏偏。(75)深好(hào):极度的爱好。(76)于:对。(77)欤:语气词,吧。(78)昔人:前人。(79)臭(xiù):气味。(80)妖艳绰约:艳丽柔美。妖艳,艳丽。绰约,姿态柔美的样子。(81)孑孑(jié)然:孤单的样子。(82)偃(yǎn)蹇(jiǎn)孤特:高傲不群。偃蹇,高耸,引申为高傲。孤特,孤立无援。(83)不可以谐于俗:不能同世俗和谐相处。可以,可能。于,同。(84)其:承接连词,可译为“那么”。(85一):一致,全同。(86)纷华:热闹繁华,这里用如名词,指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87)溺:沉溺,沉迷。(88)酣嗜:特别嗜好。(89)斥去:弃而远之。斥,排斥,摒弃。(90)挺挺:直来直去。(91)妄:胡乱,随便。(92)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93)举凡:一切,所有的。举、凡,都有全、都的意思。(94)固:难道。(95)间(jiàn):参与。(96)犹:仍然。(97)快乎其心:使自己的心里感到快乐。快,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快乐。乎,同“于”。其,自己的。(98)嗟乎:叹词,唉。(99)重(chóng):程度深。

[译 文]

我曾到京师一些显贵人家的园林里游赏,见过其中所收藏的珍品,从极远的边境到海外,奇异的花卉和山石没有不搜罗到的,而无法弄到的恐怕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竹子当柴火烧,他们修建园子时也一定要到海外高价搜罗奇花异石,有的人花上千钱买一块石头,花上百钱买一株花,毫不吝惜。如果园中有竹子在花石之间,有的人就会砍掉扔了它,说:“不要让这种东西占了我栽花垒石的地方。”然而京师的人如果能弄到一棵竹子,每每不惜花费几千钱;可是刚遇霜雪,竹子又枯死了。因为竹子难以得到,而且多会枯死,所以京师的人更把它看得极贵重。因此江南的人甚至有时讥笑他们说:“京师的人居然把我们所烧的柴火当宝贝啊。”

唉!奇花异石的确被京师的人和江南的人所看重。然而探求那些奇花异石出产的地方,那么(那些)极边远的地方和海外的人{如何}看待它们呢,我认为它们同竹子在江南的地位没什么太大的差别。然而在极边远的地方和海外,或者在一向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些人一旦见到竹子,我想他们一定比京师的人更加把它当作宝贝。这会是多么可笑啊。

常言道:“人离乡就更低贱,物离乡就更珍贵。”如此说来,(评价)世间事物的美丑好坏,又怎么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旁建了一座园子,(园中)遍栽着竹子,不栽其他的树木。竹林间建造了一座小楼,闲暇时他就同客人在楼上吟诗作赋。(他)最近对我说:“我不能和有钱有势的人在池亭花石上去争高下,惟有这竹子取之于本地所产,可以不太费劲就能使满园青翠蓊郁,也够舒适的了。因此自号竹溪主人。请你为我给它写一篇记。”

我认为任君哪是真的不能同有钱有势的人争高下,而随意将本地产的竹子种在园里的;恐怕是因为他偏偏喜爱竹子,而又不想把这向世人表白吧前人谈论竹子,认为它绝对没有在声、色、气、味等方面可以欣赏的,因为(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头,妖艳柔美不如花卉,孤(零)的有些像高傲不群的士人,不能同世俗相合。因此自古以来,懂得爱好竹子的人极少。况且那些京师的人又怎么能因为了解竹子而看重它 (他们)不过是想用竹子比富,把它看做同奇花异石一样罢了。所以京师的人以竹为贵,与江南的人不以竹为贵,那都是因为不了解竹子(的品质)所致。任君处身在热闹繁华的花花世界,却能不沉迷其间,(什么)穿裘衣骑骏马,(什么)观看童奴歌舞,凡是富人特别嗜好的,他都避而远之。尤其是为人刚正,直来直去,不随便同人交往,很严肃,有独立不群的气概,这说明他一定从赏竹中自有所得。世间万物尽可任你喜爱任你赏玩,难得他周围没有这些吗既然如此,那么即使竹子不产于本地,任君也必将尽他的力量来求得它,然后才能使自己的心里充满快乐。凭任君的能力虽然可以尽量收罗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却不在奇花异石上。

唉,竹子原来可以不离开江南而受重视啊!我(对此)深有感触。

[鉴 赏]

鲁迅先生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其实比较也是达成文章主旨的好法子。以本文为例。作者先将京师人难求而“贵之”的“竹”,同江南人“芟而去焉”“吾之所薪”之“竹”作比较,说明由于产地不在北方而在南方,从而出现南北贵贱相差极远的现象,证明“事之好丑,亦何常之有”的道理。接着再以“光禄任君”之爱竹同京师人之亦“贵之”作比较,说明同是“贵”竹,动机却大不同:前者是为了爱它“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从它身上学习“偃蹇孤特之气”,而后者“不过欲以此斗富”罢了。证明同一表象而内质可能不同。最后再以任君这个南方人同一般南方人作比,说明“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的说法并不可靠。意在证明具有竹子的高尚品德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值得尊崇的。

通过这样的比较,不仅赞扬了任君“偃蹇孤特”、“不谐于俗”的高尚情操,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高尚情操的追求与自许。这就叫借题发挥。

 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外无期 (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e第二声)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yīng)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ai第四声,通“待”,等到)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ò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jīn)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shēng)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注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以:因

 险衅(xiǎnxìn):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 险,艰难,坎坷;衅,灾祸

 夙:早时, 这里指年幼的时候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不幸,指丧父

 慈父见背

 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指弃我而死去。见,由被动句发展而来,但这里已不再用作被动,类似结构为见谅,译为"我"的意思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行年:经历的年岁

 母志:母亲守节之志。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悯:怜悯

 躬亲:亲身

 至于成立

 至于:直到。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

 成立: 成人自立

 终鲜兄弟

 终:又;

 鲜:少,这里指“无”的意思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门衰祚薄: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祚:zuò,福分

 儿息:同子息、生子;息:亲生子女。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安慰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废:停止服侍

 离:离开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被……缠绕;

 蓐:通“褥”,坐卧时铺在床椅上面的垫子,草席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到

 奉:承奉

 圣朝:指当时的晋朝

 沐浴清化:恭维之辞,指蒙受当朝的清平教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察:考察和推举

 孝廉:孝顺,品性纯洁;这里非指古时“孝廉”科职

 举:推举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拜臣郎中

 拜:授予官职

 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寻:不久

 除:拜官受职

 冼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猥:鄙,谦词

 微贱:卑微低贱

 当:担任

 东宫:太子居处,借指太子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切峻:急切而严厉

 逋慢:逃避,怠慢

 急于星火

 于:比

 刘病日笃

 笃:病重,沉重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苟:姑且

 告诉:报告申诉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伏惟:表示恭维地伏在地上去思忖、心想、认识,是古时下对上陈述己见时的谦敬之辞。

 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矜育:怜悯养育。

 且臣少仕伪朝 伪朝:蔑称,指被灭亡蜀朝承认的前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历职:连续任职

 郎署:尚书郎的官衙

 宦达:官场上发展。宦,做官;达,显贵

 不矜:不看重。矜,夸耀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拔擢(zhuó):提拔

 宠命:恩宠任命 优渥(wò):恩惠优厚

 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指拖延不就职

 希冀:指非分的乞求

 日薄西山

 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

 人命危浅

 危浅:指生命垂危。浅:不长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更(gēng)相:相继,相互

 是以:这是因为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古今异义);另一说指“我”,自称的谦词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

 终养:养老至终

 臣之辛苦

 辛苦:辛酸苦楚(古今异义)

 二州牧伯

 二州:指梁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省)

 牧:古代称州的长管;伯:长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皇天后土:文中指天地神明

 鉴:明察

 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以保卒余年

 矜悯:怜悯

 听:准许

 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

 保:安;卒:终

 死当结草

 结草: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1]。见成语“结草衔环”,说春秋时,晋大夫魏武子有爱妾,武子病时,

 嘱咐 其子魏夥说,自己死后,令妾改嫁。到了病危时,又说令妾殉葬。武子死后,魏夥把父妾嫁

 出,说是 遵守父亲神志清醒时的遗命。传说后来魏夥和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老人结草绊倒了杜

 回,夜间魏夥梦见老人说是魏武子妾的父亲,帮助他,是为了报答不令女儿殉葬的恩德。现在表

 示死后也会像结草老人一样来报答恩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不胜:禁不住。胜(shēng),承受,承担。

 犬马恐怖之情: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与上文“具以表闻”的“闻”用法相同。

  译文

 臣子 李密 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赏析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

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 “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节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李景强)

  重点字词

 (1)重点解释

 1 臣以险衅:灾难祸患。险:艰险,祸患。衅:祸患。

 2 夙遭闵凶:夙:早。

 3 夙遭闵凶:闵凶: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

 4 慈父见背:背弃我。见: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如:见告、见示、见教、见谅。

 5 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6 祖母刘愍臣孤弱:怜悯,爱怜。

 7 躬亲抚养:亲自。

 8 终鲜兄弟:少,没有。

 9 门衰祚薄: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祚:福气,福分。

 10 晚有儿息:子女。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勉强。

 12 茕茕孑立:孤单。

 13 形影相吊:安慰。

 14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着(被……缠绕)

 15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 奉:承奉。

 16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

 17 诏书特下:特地。

 18 拜臣郎中:授予官职。

 19 寻蒙国恩:不久。

 20 除臣洗马:除旧官,任新官,受职。

 21 猥以微贱:谦辞,表示自己的谦卑。

 22 臣具以表闻:详尽。

 23 诏书切峻:急切而严厉。

 24 责臣逋慢:逋:拖延,迟延。慢:怠慢。

 25 急于星火:比。

 26 则刘病日笃:病重,沉重。

 27 欲苟顺私情:姑且。

 28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俯伏思量。(谦敬之辞)

 29 犹蒙矜育:怜悯。

 30 且臣少仕伪朝:再说了,而且。

 31 不矜名节:顾惜。

 32 至微至陋:极,其。

 33 过蒙拔擢:提升。

 34 宠命优渥:厚。

 35 岂敢盘桓:犹豫不决的样子。

 36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37 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38 更相为命:交互。

 39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这是因为。区区:拳拳之情,形容自己的私情。

 40 实所共鉴:明察。

 41 矜悯愚诚:怜悯。

 42 听臣微志:听任,请允许。

 43 庶刘侥幸:或许。

 44 保卒余年:终。

 45 臣不胜犬马怖俱之情:禁不住。

 (2)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4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

 (3)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像犬马一样。

 3 则刘病日笃。 日:一天天。

 4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在家外。

 5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在家内。

 6 躬亲抚养。 躬:亲自。

 (二)使动用法

 1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闻,使……知道。

 2无以终余年。 终:使……终。

 3 保卒余年。 保:使……保全。

 (三)形容词作名词

 1 夙遭闵凶。 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2 猥以微贱。 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

 3 凡在故老。 故老: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四)形容词作动词

 1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远离。

 2 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五)名词作动词

 1臣少多疾病。 病:生病。

 2且臣少仕伪朝。 仕:做官。

 3历职郎署。 职:任职。

 (4)成语

 1孤苦伶仃

 2茕茕孑立

 3形影相吊

 4急于星火

 5日薄西山

 6气息奄奄

 7人命危浅

 8朝不虑夕

 9结草衔环

 10乌鸟私情

 11皇天后土

 (5) 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

 1急于星火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二)宾语前置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慈父见背

 (三)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

 2则告诉不许

 (四)省略句

 1拜臣(为)郎中

 2且臣少仕(于)伪朝

 3但以刘日薄西山

 (五)判断句

 1今臣亡国贱俘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6)重点虚词

 以:(1)臣以险衅 以:因为

 (2)臣以供养无主 以:因为

 (3)臣具以表闻 以:用

 (4)猥以微贱 以: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

 (5)无以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6)但以刘日薄西山 以:因为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因此 以:因为

 (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用

 (9)谨拜表以闻 以:来

 (7)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2、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3、除臣洗马:授予官职 太子随从

 4、臣欲奉召奔驰:奔走效劳

 5、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6、则告诉不许:申诉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兼言私爱

 8 、至于成立:至于:一直到 成立:成人自立。

 9、急于星火:古义-流行的光,比喻急迫;今义-微小的光

 (8)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动词,施行)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夸耀)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介词,因为)

 5、见:①慈父见背(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自己)

 ②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③臣乘空间其余玩儿护照(被)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③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13、区区: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②何乃太区区(短浅的)

  重点语段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 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1 发誓从何而来

李敖有话说 第二百四十九集 (全文) 告诉大家说我们是现代人,可是常常我们脑袋里面的一根筋是古代的,我们以为我们是现代人,事实上可能是两千年前,或者三千年前或者一千年前人的想法,所以我们以为我们活在现代,有的时候我们是今之古人,活在现在的一个古人,我们不自觉。

我曾经在我节目里面举例说发誓,我们现在发誓,发誓就是古代的一个思想,现代是没有意义的。这一次在台湾,在二月一号,所谓中华民国的立法委员就职典礼,我李敖当场搅局的原因就是说这个发誓是神权时代所留下来的规矩,我们不接受,在孙中山面前发誓,我也不接受。

所以我拿了张照片,我在我自己面前哈拉哈拉讲几句,也不按照他们的誓词来讲。 为什么你要说这是古董的东西,是古典的东西,不是现代的东西?我给大家讲一个最有趣的故事,上一次我讲了,可我没拿证据给大家看,就举了周公做例子。

古代周公,这是想象中的周公,周公什么样子没人知道了。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生病了,周公呢就向他祖先祷告,请注意啊古代人认为生病了,去世了,是你的祖先要你死后为他们服务,所以啊是你祖先给你搞的鬼,搞下一代的鬼,希望你死,上天给他们服务。

所以周公呢就跟祖先谈判,说我啊是周武王的弟弟,我呢愿意替我哥哥死,我比我哥哥灵巧。这段话你李敖怎么知道呢?我们念四书五经啊,有一部书经,书经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金縢篇,什么是金縢啊?金縢就是那个绳子,金縢就是用捆的那铜丝,金縢篇最后,周公叫做姬旦,他姓姬,妖姬的姬,以旦代某身,我要替我哥哥来死,怎么样呢,我这个周公旦啊,我本人是多才多艺,我们讲多才多艺典故就出在这里啊,能事鬼神,能够照顾你们这些死鬼,这些死掉的神,就是你的长孙周武王不若旦多才多艺,我的哥哥你们的长孙,我的哥哥周武王赶不上我多才多艺,赶不上我能够事鬼神,不像我能够照顾你们,所以呢最好我替他死,不要我哥哥死啊。

然后呢我现在就摆了一些玉放到你面前,你们答应我的条件,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我拿这些好的玉器送给你们来交换条件,你们不答应的话呢,我乃屏璧与珪,我把这些好的玉器啊我带走了,我不给你们了。好不好玩?这么复杂的、难懂的古文被我李敖讲出来,你们觉得好不好玩?就这样子啊,像哄小孩一样跟他祖先谈判,跟这个鬼神谈判,你们要哥哥死,不要这样子,你们要我去,我比我哥哥灵巧,可以服务你们。

如果你们同意,我们就讲定了,我做出证据,作为这个见面礼一样,我把这些玉器啊送给你们,你们答应我我就送给你们,你们不答应我,对不起,我带走了,不给你们了,不玩了,大家不玩了。你看没有,就这口气啊,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我带走了。

这话什么意思呢?我怎么给你呢?这是我们现代人跟古人不同的地方,现代人我们说上贡啊,初一、十五拜拜,给祖先,给死掉的亲人拜拜,用个鸡,用个罐头,香蕉,弄个桌子上香,晚上怎么样啊?鸡自己吃了,香蕉自己吃了,罐头自己带回去了,为什么?表示给了死人了,给了鬼神了。 古人不这样子哦,古人比我们真诚,他真的要给他,不能再回收的,那古人怎么办?那玉给你了怎么办呢?两个方法,第一个把它丢到河里去,我捞不出来了,真的给了你了;第二个我把它敲碎,宁为玉碎,这是我李敖对宁为玉碎的新的解释,宁为玉碎我丢给你,表示说我有诚意的,因为玉是很值钱的、很贵重的,代表我的诚意。

大家注意啊,发誓是要付代价的,周公发誓就付代价,就说我这条命不要了,我要替我哥哥死,然后我的玉也不要了,我来给你们作为定情的,一言为定的证物。 同样的我们看到很多古人的做法,另外一个什么呢?叫做歃血。

什么是歃血?登坛,就举办一个仪式啊,登坛,好比说立法院,站在台阶上面,什么叫歃血啊?古代的歃血方法两种,一种呢把我的身体割开流血,你的割开流血,血对血,我们血的交流,当然你有艾滋病的话 我就惨了啊,印第安人还流行这种结盟的方法,两个血来交流。另外一种方法呢,拿个好盘子,把一个牛啊耳朵割下来,这牛耳朵里面有血嘛,然后一个人呢就是抓住这个耳朵,今天我们的典故说他说的算,这件事情他是老大,叫执牛耳,这样抓住这个牛的耳朵,把这个血挤出来,然后大家呢就用这个血来涂嘴唇,嘴唇都是血,干什么呢?发誓,你答应我的,我答应你的,这样结盟发誓。

可是这个时候呢,就要见血,这就我李敖所说的,大家知道,我们历史上讲证据,这就是要歃血,注意这个字啊,叫歃血。 所以我们看得很清楚,你看到中国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叫做《古今图书集成》,那有一万卷,它里面的盟誓考里面的盟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家定约,发誓是你自己在发的,自说自话,可是盟誓就不一样了,是相对的,我们要结盟,结盟的时候就是要执牛耳,把血挤出来,大家搽嘴唇,是这种方式啊。

那么古代发誓有人用别的方法吗?也有很单纯的发誓,大家知道论语里面,孔子,子见南子,然后子路,他的学生,不悦,就不高兴了,为什么不高兴呢?老师你怎么走后门来去巴结权贵呢?这子路不高兴了。那孔子矢之曰,注意这个矢。

2 文言文的表白情书是什么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东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海中月是天上月 眼前人是心上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君子兮未敢言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愿为西南风 长逝入君怀,愿得常巧笑 携手同车归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 求一篇文言文情书

常有闻闭月羞花,沉鱼落燕,善之极,丽难及。似犹存,似无存。文献何往以释?乃我词穷!

错终由我,往君释怀。即已认,莫多难。吾尝愿随远而安,吾尝愿共君而苦共君而甘。

虽无金玉,但有齿心,虽无镐月,天可鉴心!

今誓愿于,他日定天堂难及。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狷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就寒。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自今日深夜十一时半起,余心思郁结而不能自拔。扪心自问,情更难当,爱慕之情,溢于言表。君之爱君,其深难表,历时半载,不离不弃,情之初启,惴惴于心而不敢稍有逾越。窃以为,此情敢于天地争长久,能与日月共比辉,即使顽石化作灰烬,铁树百年开花,山崖损而青苔老,江水竭而黄杨朽。吾不求报,只孜孜追于君之左右,为君遮风挡雨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然天不由人,君生与彼年,遇良人与吾前,此生只当有缘遇而无分相守。虽余每时自勉之,终信人定胜天。却忘之君对余坦诚以待,无有虚表。自此唯唯诺诺踌躇满地,唯恐君知吾之志。则耻与吾为伍,不复当年之侃侃而谈对酒当歌,以心换心,实非上上之策,若君避吾若洪水猛兽,此情此意,痛不欲生。故吾悲吾泣,吾痛吾哀,悲吾之情,泣吾之恋,痛吾之心,哀吾之流年恍若虚度。恍若山中之红杏,几堪自赏。凄然枉然,皆因吾从未如实相告。嘈嘈切切庸庸碌碌只为见君一面,无论身在何方。牌局之招而招之既来,觥筹之约而不敢稍加推辞。而君待我何?以公为由推而不往,却与闲人私笑打闹,更甚者,以身疲而推不出见,却玩笑于欢场之上。吾凄然归于家中,抚心而自叹不如,但心难平,气难顺。想我红杏一生,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心高气傲,何时甘愿拜与人之脚下!时难熬,故作次书以至君,只望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4 能帮我翻译以下古文么

1向天发誓,不想背弃。

2一定要遭受到羞辱

3虽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胜负各半 。

4昭公出逃了,百姓像放下重担那样。

5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

6今天已经高高地矗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巨伞一样了。

7笼罩、覆盖于四方原野之上。

8读书人所争论的,特别在乎是否名副其实。

9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10向旁边看,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

11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

12(我)只想求死,不再顾念(个人)安危。13但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

14顾:文言连词,反而、却

全句:反而不如四川偏僻地方的两个出家人吗?

想起了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时候。

5 一篇文言文,并翻译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翻译: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死拼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邑。新乐邑呀新乐邑,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有谁去过徒长叹!

1 古文中的“白”的几种意思

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2、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例子: 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 ——《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又如:雪白(像雪一样的洁白); 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 4、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pure;stainless] 例子: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5、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静;指洁白明静的心) 亮;明亮。与“暗”相对 [light] 举例: 雄鸡一声天下白。

——李贺《致酒行》 6、又如:东方发白;白日鬼(指日间公然招摇撞骗的人) 一无所有 [plain] 举例: 白手起家成业。 ——《杂纂新录》 7、又如:白文(不附加注解的书本正文;俗称“阴文”,碑文或印文虚白的部分); 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而没有任何凭藉依恃而创建家业);白社(无人祭祀的土地庙,亦指荒无人烟的家乡); 白大人(没有功名的人); 白战(徒手相搏); 一穷二白 8、[汉字的] 字形写错(如笔画错或误写为同音异义的字)的或字音读错的 如:念白字;写白字 9、显著 [remarkable;marked;notable;outstanding] 举例: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

——《荀子·天论》 10、真诚;坦白 [honest;frank] 举例: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11、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 [reactionary]。

如:白军;白匪 12、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 [wine cup] 举例: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13、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spoken part in opera]。

如:独白;对白 14、地方话 [dialect]。 如:苏白 15、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vernacular]。

如:文白夹杂 16、姓 举例: 白起,小竖子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7、清楚,明白 [know;realize;understand]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 18、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 表明;说明 [demonstate;show;explain] 举例: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19、又如:自白(自我表白);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禀告;报告 [report] 20、禀告;报告 [report]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21、上告;控告 [appeal to the higher authorities;accuse;charge]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22、使…白 [turn white]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23、白白,平白 [in vain;for no reason]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

——《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睢景臣《高祖还乡》 24、又如:白死;白活;白等;白瞪(白瞪眼,束手无策的样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戏 25、单单;只是 [only]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26、竟。

与“不”连用 [just;simply]。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2 文言文的用法

带到具体语境里看一下,翻译出来是“但是”的意思的,就是表示转折(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如果“而”连接两个名词或形容词的,也就是相同词性,就是表示并列(而人民少禽兽多)。如果“而”之前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语,就表示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承接,就是“而”可以解释为“接着”,像:余方心动欲还,而大水发于水上。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

带到具体语境里看一下,翻译出来是“但是”的意思的,就是表示转折(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如果“而”连接两个名词或形容词的,也就是相同词性,就是表示并列(而人民少禽兽多)。

如果“而”之前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语,就表示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表承接,就是“而”可以解释为“接着”,像:余方心动欲还,而大水发于水上。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过去曾先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

现在以功能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当然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

3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原发布者:donsonton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唐韩愈《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黄河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宋苏洵《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林妹妹是一日,他所

4 什么是白话啊

1相对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词汇、句法、韵味等方面看,显然与文言有区别的,是白话。

2粤语使用地区的居民将粤语及粤语子方言称为白话。例如:“广东白话“,“广西白话“。一般来说,广东白话是较标准的

粤语,广西白话就属于粤语子方言。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然而中国还存在并行的一套汉语,就是白话文,这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这个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但同样不能说白话文是没有文字的语言。中国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阔远远超出现代人所使用的狭小的几千个字的范围,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象《三言两拍》等文学巨著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白话 :

bái huà

①没根据的话;大话:这个人老爱说白话。②指汉语普通话的书面表达形式。与“文言”相对。是唐宋以来在北方话口语基础上形成,初只用于唐代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和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五四运动以后逐渐取代文言,成为普遍使用的书面语形式。用白话写的文章,叫做“白话文”。

5 文言文“而”字用法具体解释每一种用法还有递进、顺承、并列有什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6 怎么区别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可通过“而”字的词类进行区别。如下:

1、<;名>; 通过名词区别

释义:颊毛。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zhidao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例:而,颊毛也。——《说文》

译文:而,就是颊毛的意思。

2、<;代>;通过代词区别

释义:通“尔”你,你的。

例:《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译文:而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也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了。

3、<;动>;通过动词区别

释义:通“如”。好像。

例:《察今》:“军惊~坏都舍。”

译文:军士惊恐的声音就像大房子倒塌一样。

4、<;连>;通过连词区别

释义:表并列关系。

例:《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译文:如果粮食很多、财力有余。

5、<;助>;通过助词区别

释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例:《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

译文: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

6、通过词缀区别

释义: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例:《口技》:“俄~,百千人大呼。”

译文:不久,成白上千的人大喊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561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5
下一篇2024-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