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的告别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影的告别》作品简析:
《影的告别》这首诗歌,写于1924年9月,收入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影的告别》与《野草》集中的《墓碣文》、《死后》、《死火》等篇什一样,写离奇诡谲的梦境,读来晦涩难懂。我们只有了解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和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态,就不难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意义。正如鲁迅晚年所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1924年,正是鲁迅在精神上处于第二个寂寞苦闷的时期。“1920年末《新青年》团体的分裂,标志着‘五四’退潮时期的开始。……那些在‘五四’高潮中一度热血沸腾,勇于反抗旧社会、旧礼教的新式青年,在‘五四’退潮后,却变得消沉、颓唐。”“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面对依旧“太平”的街市,日渐沉默的青年,作为主张战斗要带“兽性”的革命斗士鲁迅,自然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的寂寞,他不得不发出:“新的战友在哪里呢”的呼唤!《影的告别》,正是诗人孤独,彷徨心境的写照。诗歌以象征手法,写影与人告别时的一席话。这个“影”无疑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个“人(“朋友”)当是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的热血青年。
诗歌开篇对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却“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沉默、颓唐的青年发出了激越地呼喊:“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天堂”我不愿去,“地狱”我不愿去,对幻想中的“黄金世界”我也不愿去。我甘愿面对黑暗的现实,直面惨淡的人生,那怕“彷徨于无地”。然而,面对现实,诗人的思想又是矛盾的。现实社会将向何处去诗人感到茫然。但是,诗人并不沉默,仍奋然而前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这是一个深感孤独、寂寞的斗士的心声。最后两节,表达了诗人勇于自我牺牲、义无反顾地上下求索的坚定信念。“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我愿意只是黑暗”,“我愿意只是虚空”,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正如鲁迅在他的杂文《这个与那个》里曾说的: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 诗人宁愿与黑暗、虚空战死,也决不像“朋友”那样“睡到不知道时候”。
作者简介:
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发表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摘 要: 直译和意译是韩汉翻译中常用的方法。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怎样把两种翻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原作的思想、风格传达给读者是极其关键的。
关键词: 韩汉翻译 直译 意译
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两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了解韩国的国情和文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迫切需求。今后,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翻译行业前景必将更加广阔。语言是中韩两国之间交流的桥梁,而有效的翻译是保持交际畅通必不可少的条件。要确保翻译活动顺利开展,就必须选择适宜的翻译方法,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和意译,本文分析它们在韩汉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一、直译
直译作为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在韩汉翻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译翻译要求译者既掌握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又把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当做译语的思想和风格。此外,原作的理论、事实和逻辑也应当作译语的理论、事实和逻辑。我们不能用个人的思想、风格、事实、理论与逻辑代替原作的这些特征。在翻译过程中,译语不要求等同于原语的数量和表现形式,但在内容方面要保持与原语一致。我们不能随便增减原作的文字和意义,增减文字或意思要取决于表达方式和语言的特征。
比如,2012 400 译文: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孙杨在400米游泳项目中夺冠。其中,译为:取得金牌。此句直译文保存了原文的内容,译文也通顺。另外,韩语里的四字成语都采用直译的方式,比如,(一举两得),(四面楚歌),(九死一生)等。
直译并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由于韩文和中文有着不同的结构,所以不可能都进行逐字翻译。直译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要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甚至包括原作的情绪或情感。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啰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甚至事与愿违,所以,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进入误区,造成误译。直译之所以有误区,一方面是因为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时不统一,另一方面是因为中韩文化历史背景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意译
意译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是经过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意译要求译者对原文意思把握准确,并结合自身对另一种语言文化、传统的理解,它不再拘泥于一词一句的严格一致和原文的语法新式,这样翻译过来的东西更能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表白,也更像是译文使用群体自己的语言。
比如, (比喻急性子的人)直译文:抓着猪尾巴说要米肠 (说曹操曹操就到)直译文:老虎也说自己话的话来 (逼上梁山)直译文:哭着吃芥末
意译法的好处就在于: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从而使文章通俗易懂,但意译法由于本身方法的局限就达不到直接法那么原汁原味,使读者丧失了原文的很多乐趣。翻译绝不仅仅是翻译方法的简单运用,而是合乎翻译规律的,是具有一定技巧的,一定要掌握好直译与意译的技巧与方法。由此可见,直译法与意译法作为韩汉翻译中基本的两种方法,在翻译中各有不同的功用,两者既有明显的区别,又相互补充,各有所长,又各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三、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在翻译实践中,直译和意译是不可分割的。很多人盲目追求直译,想要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按原文的表面意思来翻译,译文令人读不懂。什么时候用直译,什么时候用意译,没有什么固定的原则。一般来说,如果原文句型与目的语言的句法规律较接近,词序也一致,本身意思又比较清楚,那么可以多用一些直译。这样就可以较便捷地得到意思准确、文字通顺的译文。直译和意译是相对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界定不是特别清晰。
四、翻译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两种极端。在运用直译和意译时,我们必须首先透彻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根据一些基本的翻译准则和方法把原语翻译成符合语言习惯的译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既对作者负责又对读者负责,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的共同点。另外,在直译时,我们应该竭力摆脱僵硬的模式并且严格坚持翻译准则,设法灵活运用。在意译实践中,我们应该谨慎,避免主观性、无根据的断言或任意的组合。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译文必须忠于原作并且译语通顺流畅。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有必要,我们就可以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或者把二者相结合,当读者读译品时,能够收到和读原作一样的效果。直译与意译是相互协调、互相渗透的,他们互为补充、不可分割。我们不能否认其中任何一方,它们之间也没有任何排斥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把直译与意译完美地结合,就不会有完美的译品产生。总之,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和意译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二者有其各自的功能,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是它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我们只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寻找出一些规律,把直译和意译自由地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和意译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是它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真正好的翻译者应该懂得在翻译工作中如何把两种翻译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忠实地、准确地用译文的形式把原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神韵等原汁原味地再现出来,并尽可能使译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与原作的读者的感受和反应基本一致。总而言之,一个词的具体意义要依其所处的场合、条件、意识和句型而定。直译与意译各有所长,要用其所长避其短,而最终的翻译质量还是落实在双语的基本功上,无论直译、意译还是有机结合,美感效果也见仁见智。
参考文献:
[1]思果翻译新究中国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陈新直译与意译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张柏然,许钧译学论集[C]译林出版社,1997
[4]申丹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外国语教育学与研究,1997
[5],(),2007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征文的身影吧,征文要求文面整洁干净,书写端正美观,字体清晰规范,标点准确无误。你所见过的征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范文1在我的心目中,我们是:闪烁的小星星,老师是:看守着群星的月儿;我们是可爱的地球家园,老师是:那一望无际,蔚蓝天空上灿烂的太阳,她把充足的阳光“播撒”给了我们;我们是:花儿中那娇脆的蓓蕾。老师是:那在花园中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在我的心目中: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讲课时,是可以让我们不知不觉的走进那数学题海的奥秘中;是可以让我们在优雅的朗诵中陶醉……
在我的心目中:老师的肩膀是那么的醇厚,是无数道“利剑”向老师射去都不被击倒的!老师是那么的崇高可敬啊!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我的班主任老师
我的班主任有着短短黑黑的头发,中等个子。看起来十分可爱。尤其是在班主任老师笑的时候,更是可爱至极。
我喜欢我的班主任。
那是我们的班主任,像妈妈那样的照顾着教导着自己的“孩子”;像爸爸那样的保护着自己的“孩子”………
还记得那次,阴阴的天。我在学校里生病啦!老师要给家长打电话,可是家里的电话一直没人接听。于是我先去了医务室,还是生活老师照顾的我呢!他忙里忙外的,一会儿拿起湿毛巾给我浮头降低温度、一会儿……过了不久我的温度逐渐下降啦,到最后我的温度一点都不高啦!我还真是得谢谢我们的生活老师。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我们心中的班主任老师是那么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负责”、“细心”、“思路敏捷”、“争强有力”、会“鼓励学生”、“欣赏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反思维的机会”、“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谦虚”、“坦诚”……只有像我心目中的班主任这样的老师才会受到同学们的爱戴与尊重。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成为学生的领路人。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班主任的“新式武器”!呵呵……
我喜欢这样的老师!
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呢??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范文2如果说“妈妈”是我们步入人生的第一声呼唤,那么“老师”便是我们开始成长时的第一个台阶。是他们,把我们从懵懂带向成熟,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也是他们,领着我们看到了天有多高,地有多深,梦想可以有多大!一名好老师,首先就要有爱心。热爱教育首先要热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她们一步步长大。他们只有深入理解、关心学生,才能取得相互之间心灵的沟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敬重,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心。
一名好老师,其次对教学工作要细心。严谨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老师的基本要求。虽然传统教学要求备课,但在具体对待学生,好老师可以选择让学生容易吸收的方式去教学相长,比如幽默。细心更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关爱每一个学生。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看起来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孩子犯错误时,最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正是不断地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他们才成长、成熟起来。所以好老师要懂得细心地去观察学生,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一位负责的教师在授业,一位尽职的教师在解惑,一位优秀的教师在示范,一位卓越的教师在启迪。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终生实践的宗旨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它在传递着真心,真心对待内心的良知,真心善待渴求知识的学子,真心回报家长的重托,真心实践教育造福子孙的光荣使命。真心是教师纯朴心灵的展示,是诚信文明的传播。真心诚意的喜爱孩子,并让孩子感受老师的喜爱,是一种功夫也是一门艺术。这种喜爱是对生命的尊重,而不是功利的诉求。是自心底里流出,而非虚伪的作秀。孩子的成长不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教育需要好老师的信任和宽容,教育更需要好老师的耐心与守望。
真心——重德博学,尚美树人。
一位好老师,一位德高望重的好老师,总在以无穷的智慧启迪人。他们在努力寻求教学规律同时,不忘深挖教学艺术。我清楚的记得一位老教师说过“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她的话让我感慨万千。她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对工作十分“挑剔”、“严格”。高标准、高要求诠释了她完美主义的理念。还曾记得**《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性格直率的山村女教师到城市苦苦寻找失学的学生,路途的艰辛,电台的感人诉说,让我们历历在目,一位朴实的山村女教师,用纯朴、善良表白了教师对工作的无限热爱。
真心——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一位好老师不会放过一次鼓励学生的机会,因为在孩子们眼里,鼓励是找回自信和成功的催化剂。我们可以不必太在乎学生的优点、成绩是否鹤立鸡群,只要他们进步了就鼓励吧!同学们的勇气和睿智需要我们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一位好老师明白孩子的心,有的天真,有的懂事,有的坚强,有的脆弱,我们决不能轻易伤害和践踏。当同学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和他们谈心,用善意的行动去支持他们。一次关心孩子的家访,一句挫折时的鼓舞,一句生病时的问候,一句成功后的祝贺,一声长跑时的加油呐喊。这点滴感动也会深深烙在孩子们心中。这种感动会在同学之间相互传递和发扬。
真心——追求卓越,富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体现着对教学的精益求精,体现着对教学的锐意创新。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高效、风趣,课后的耐心辅导是他们刻苦钻研的、规范教学的缩影。分析学生,教学反思,亲身实践是他们精益求精、治学严谨的真实写照。实验小学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有着扎实的教学能力,有着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着以书为伴不断充实自我的科研精神。他们对待工作胜过家庭,他们早到校晚回家。学生失败时,会看到他们失望和叹息背后的经验总结与科学举措。学生取得成绩时。他们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是他们的治学严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态度。
真心——带着静心,伴着童心。
一位好老师,他会静心、快乐同在,他不会整天板着脸训斥学生,他知道学生的天性喜欢搞笑,特别乐于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好老师不会吝惜幽默,他明白幽默能调节紧张的情绪,能增进师生的友谊,能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能收获意外的惊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教育群星璀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教坛上涌现了一大批以优秀教师为代表的师德表率、育人模范、教育专家。好教师在付出着,也在收获着,收获着孩子们的那份真诚与渴望,收获着家长的热情与期待,收获着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收获着桃李芬芳的教育之春。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范文3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老师,您像一座通向知识海岸的长桥;老师,您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老师,您像一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园丁崇高的称号。看那枝头绽放的鲜花,是您辛勤的汗水灌浇。
在我的记忆中有无数个老师交过我,他们是那么地和蔼可亲;孜孜不倦,但是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位老师一一一高老师。
高老师有着高高的个子,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上还戴着一副眼镜,还有一个能说会道的嘴巴。他不仅是一个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他一直支持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照顾着我们,我们在一起相处有2年了。
记得我刚上三年级的时候,非常胆小,对高老师十分陌生,老师上课提问题时,我几乎没举过手,只是低着头一边默默的思考,一边担心老师会不会叫到我。总是想如果老师叫到我的名字的话,而我却回答不出来那岂不是让全班同学笑话吗?有一次,老叫到了我的名字,那时我的心被吓得怦怦直跳,我的声音小的和一个蚊子似的,谁想到我竟然说对了,高老师说:"你回答的这么好,为什么不举手呢?你不要害怕的同学们笑你,没有一个人会是十全十美的,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老师的话给我启发很大,后来老师一问问题,只要我会,我就会举起手来。
高老师不但在学习上鼓励我们,而且能包容我们的错误。
记得有一次,一个同学没交作业,但老师在改我们的作业时就发现了。上课时,高老师并没有当众点他的名,而是在下课时把他叫进办公室,给他讲了许多道理,他看着老师温情的目光,听着老师的教诲。从那以后,那个同学再也没犯过同样的错误。
高老师,您将是我成长的过程,永远不会忘怀的一个重要篇章,您付出的汗水和辛劳,是这么的无私;这么的伟大,我为曾是高老师的学生而骄傲,高老师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老师,您是辛苦的园丁,为我们“修枝剪叶”,为了让我们开得更灿烂、更鲜艳,您费尽了心思。老师,请您相信,我一定会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
爱因斯坦
出生 1879年3月14日
德国乌尔姆
逝世 1955年4月18日
美国普林斯顿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
爱因斯坦生平事迹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在这个新形势面前,物理学家一般企图以在旧理论框架内部进行修补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则不为旧传统所束缚,在洛伦兹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上的根本性突破,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把牛顿力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时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预见,在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在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全世界都为之轰动。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即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 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用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
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20世纪思想家的画廊中,爱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与天地日月相争辉,他的科学贡献,人类将万世景仰。
本书不仅以翔实的史实勾勒出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而且也从人类文化的源头上探寻着爱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蕴。在书中,玄奥的物理学理论、传奇般的故事,在读者理喻20世纪历史文化进程的视野中,或许会形成一个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体画面。同时,我们将在历史氛围中去理解爱因斯坦,也将在现实情境中去悄然接受爱因斯坦的精神感召。
爱因斯坦曾以理性之剑为当代物理学辟出一条新路,也曾以理性之剑挥斩人间的妖魔鬼怪,而今天,这把理性之剑在哪里?我们是否该去寻找这把理性之剑?这是爱因斯坦留下的一个硕大问号。每一个走向21世纪的人都该在这个问号面前沉思默想,都应该接过爱因斯坦的理性之剑,为和谐、公正的21世纪而努力。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伽利略可能比任何其他的人更有资格称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其与天主教会名闻遐迩的冲突是他哲学的中心事件。这是因为伽利略是作如下论断最早的人之一:人类有望理解世界是怎样运行的,而且我们还能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来做到这一点。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理论(即行星绕太阳公转),但只有当他发现了证据来支持这一学说时,才公开表示支持。他用意大利文写有关哥白尼理论的文章(没有用普通的学院式拉丁文) ,并且他的观点很快就广泛地得到大学界之外的支持。这惹怒了亚里士多德派的教授们,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他,并极力说服天主教会禁止哥白尼主义。
伽利略为此而担心,他赶到罗马去向天主教权威当面申诉。他争辩道,《圣经》并未试图告诉我们任何关于科学理论的东西,通常都是假定,当《圣经》和常识发生矛盾时,就成为比喻。但是教会害怕这丑闻可能伤害它对新教徒的斗争,所以采取了镇压的手段。1616年,它宣布哥白尼主义是“虚伪的、错误的”,并命令伽利略不准再“保卫或坚持”这一学说。伽利略勉强接受了。
1623年,伽利略的一位长期朋友成为教皇。伽利略立即试图为1616年的判决翻案。他失败了,但他设法获得了准许,在两个前提下写一本叙述亚里士多德派和哥白尼派理论的书:他不能有倾向,同时要得出结论,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决定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因为上帝会以人类不能想像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人类不能限制上帝的万能。
这本题为《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的书,于1632年在检查官的全面支持下完成并出版了,并且立刻被全欧洲欢呼为文学和哲学的杰作。不久教皇就意识到,人们把这本书看作是确认哥白尼主义的论证,后悔允许该书出版。教皇指出,虽有检查官正
式批准出版该书,但伽利略依然违背了1616年的禁令。他把伽利略带到宗教法庭面前,
宣布他终身软禁,并命令他公开放弃哥白尼主义。伽利略又第二次被迫从命。
伽利略始终是一个忠实的天主教徒,但是他对科学独立的信仰从来未被动摇过。16
42年,即他逝世前4年,当他仍然被软禁时,他第二本主要著作的手稿被私下交给一个荷
兰的出版商。正是这本被称为《两种新科学》的书,甚至比支持哥白尼更进一步,成为
现代物理学的起源。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伽利略可能比任何其他的人更有资格称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其与天主教会名闻遐迩的冲突是他哲学的中心事件。这是因为伽利略是作如下论断最早的人之一:人类有望理解世界是怎样运行的,而且我们还能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来做到这一点。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理论(即行星绕太阳公转),但只有当他发现了证据来支持这一学说时,才公开表示支持。他用意大利文写有关哥白尼理论的文章(没有用普通的学院式拉丁文) ,并且他的观点很快就广泛地得到大学界之外的支持。这惹怒了亚里士多德派的教授们,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他,并极力说服天主教会禁止哥白尼主义。
伽利略为此而担心,他赶到罗马去向天主教权威当面申诉。他争辩道,《圣经》并
未试图告诉我们任何关于科学理论的东西,通常都是假定,当《圣经》和常识发生矛盾
时,就成为比喻。但是教会害怕这丑闻可能伤害它对新教徒的斗争,所以采取了镇压的
手段。1616年,它宣布哥白尼主义是“虚伪的、错误的”,并命令伽利略不准再“保卫
或坚持”这一学说。伽利略勉强接受了。
1623年,伽利略的一位长期朋友成为教皇。伽利略立即试图为1616年的判决翻案。
他失败了,但他设法获得了准许,在两个前提下写一本叙述亚里士多德派和哥白尼派理
论的书:他不能有倾向,同时要得出结论,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决定世界是如何运
行的,因为上帝会以人类不能想像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人类不能限制上帝的万
能。
这本题为《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的书,于1632年在检查官的全面支持下
完成并出版了,并且立刻被全欧洲欢呼为文学和哲学的杰作。不久教皇就意识到,人们
把这本书看作是确认哥白尼主义的论证,后悔允许该书出版。教皇指出,虽有检查官正
式批准出版该书,但伽利略依然违背了1616年的禁令。他把伽利略带到宗教法庭面前,
宣布他终身软禁,并命令他公开放弃哥白尼主义。伽利略又第二次被迫从命。
伽利略始终是一个忠实的天主教徒,但是他对科学独立的信仰从来未被动摇过。16
42年,即他逝世前4年,当他仍然被软禁时,他第二本主要著作的手稿被私下交给一个荷
兰的出版商。正是这本被称为《两种新科学》的书,甚至比支持哥白尼更进一步,成为
现代物理学的起源。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伽利略可能比任何其他的人更有资格称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其与天主教会名闻遐迩的冲突是他哲学的中心事件。这是因为伽利略是作如下论断最早的人之一:人类有望理解世界是怎样运行的,而且我们还能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来做到这一点。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理论(即行星绕太阳公转),但只有当他发现了证据来支持这一学说时,才公开表示支持。他用意大利文写有关哥白尼理论的文章(没有用普通的学院式拉丁文) ,并且他的观点很快就广泛地得到大学界之外的支持。这惹怒了亚里士多德派的教授们,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他,并极力说服天主教会禁止哥白尼主义。
伽利略为此而担心,他赶到罗马去向天主教权威当面申诉。他争辩道,《圣经》并
未试图告诉我们任何关于科学理论的东西,通常都是假定,当《圣经》和常识发生矛盾
时,就成为比喻。但是教会害怕这丑闻可能伤害它对新教徒的斗争,所以采取了镇压的
手段。1616年,它宣布哥白尼主义是“虚伪的、错误的”,并命令伽利略不准再“保卫
或坚持”这一学说。伽利略勉强接受了。
1623年,伽利略的一位长期朋友成为教皇。伽利略立即试图为1616年的判决翻案。
他失败了,但他设法获得了准许,在两个前提下写一本叙述亚里士多德派和哥白尼派理
论的书:他不能有倾向,同时要得出结论,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决定世界是如何运
行的,因为上帝会以人类不能想像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人类不能限制上帝的万
能。
这本题为《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的书,于1632年在检查官的全面支持下
完成并出版了,并且立刻被全欧洲欢呼为文学和哲学的杰作。不久教皇就意识到,人们
把这本书看作是确认哥白尼主义的论证,后悔允许该书出版。教皇指出,虽有检查官正
式批准出版该书,但伽利略依然违背了1616年的禁令。他把伽利略带到宗教法庭面前,
宣布他终身软禁,并命令他公开放弃哥白尼主义。伽利略又第二次被迫从命。
伽利略始终是一个忠实的天主教徒,但是他对科学独立的信仰从来未被动摇过。16
42年,即他逝世前4年,当他仍然被软禁时,他第二本主要著作的手稿被私下交给一个荷
兰的出版商。正是这本被称为《两种新科学》的书,甚至比支持哥白尼更进一步,成为
现代物理学的起源。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伽利略可能比任何其他的人更有资格称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其与天主教会名闻遐迩的冲突是他哲学的中心事件。这是因为伽利略是作如下论断最早的人之一:人类有望理解世界是怎样运行的,而且我们还能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来做到这一点。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理论(即行星绕太阳公转),但只有当他发现了证据来支持这一学说时,才公开表示支持。他用意大利文写有关哥白尼理论的文章(没有用普通的学院式拉丁文) ,并且他的观点很快就广泛地得到大学界之外的支持。这惹怒了亚里士多德派的教授们,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他,并极力说服天主教会禁止哥白尼主义。
伽利略为此而担心,他赶到罗马去向天主教权威当面申诉。他争辩道,《圣经》并
未试图告诉我们任何关于科学理论的东西,通常都是假定,当《圣经》和常识发生矛盾
时,就成为比喻。但是教会害怕这丑闻可能伤害它对新教徒的斗争,所以采取了镇压的
手段。1616年,它宣布哥白尼主义是“虚伪的、错误的”,并命令伽利略不准再“保卫
或坚持”这一学说。伽利略勉强接受了。
1623年,伽利略的一位长期朋友成为教皇。伽利略立即试图为1616年的判决翻案。
他失败了,但他设法获得了准许,在两个前提下写一本叙述亚里士多德派和哥白尼派理
论的书:他不能有倾向,同时要得出结论,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决定世界是如何运
行的,因为上帝会以人类不能想像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人类不能限制上帝的万
能。
这本题为《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的书,于1632年在检查官的全面支持下
完成并出版了,并且立刻被全欧洲欢呼为文学和哲学的杰作。不久教皇就意识到,人们
把这本书看作是确认哥白尼主义的论证,后悔允许该书出版。教皇指出,虽有检查官正
式批准出版该书,但伽利略依然违背了1616年的禁令。他把伽利略带到宗教法庭面前,
宣布他终身软禁,并命令他公开放弃哥白尼主义。伽利略又第二次被迫从命。
伽利略始终是一个忠实的天主教徒,但是他对科学独立的信仰从来未被动摇过。16
42年,即他逝世前4年,当他仍然被软禁时,他第二本主要著作的手稿被私下交给一个荷
兰的出版商。正是这本被称为《两种新科学》的书,甚至比支持哥白尼更进一步,成为
现代物理学的起源。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伽利略可能比任何其他的人更有资格称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其与天主教会名闻遐迩的冲突是他哲学的中心事件。这是因为伽利略是作如下论断最早的人之一:人类有望理解世界是怎样运行的,而且我们还能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来做到这一点。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理论(即行星绕太阳公转),但只有当他发现了证据来支持这一学说时,才公开表示支持。他用意大利文写有关哥白尼理论的文章(没有用普通的学院式拉丁文) ,并且他的观点很快就广泛地得到大学界之外的支持。这惹怒了亚里士多德派的教授们,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他,并极力说服天主教会禁止哥白尼主义。
伽利略为此而担心,他赶到罗马去向天主教权威当面申诉。他争辩道,《圣经》并未试图告诉我们任何关于科学理论的东西,通常都是假定,当《圣经》和常识发生矛盾时,就成为比喻。但是教会害怕这丑闻可能伤害它对新教徒的斗争,所以采取了镇压的手段。1616年,它宣布哥白尼主义是“虚伪的、错误的”,并命令伽利略不准再“保卫或坚持”这一学说。伽利略勉强接受了。
1623年,伽利略的一位长期朋友成为教皇。伽利略立即试图为1616年的判决翻案。他失败了,但他设法获得了准许,在两个前提下写一本叙述亚里士多德派和哥白尼派理
论的书:他不能有倾向,同时要得出结论,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决定世界是如何运
行的,因为上帝会以人类不能想像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人类不能限制上帝的万
能。
这本题为《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的书,于1632年在检查官的全面支持下
完成并出版了,并且立刻被全欧洲欢呼为文学和哲学的杰作。不久教皇就意识到,人们
把这本书看作是确认哥白尼主义的论证,后悔允许该书出版。教皇指出,虽有检查官正
式批准出版该书,但伽利略依然违背了1616年的禁令。他把伽利略带到宗教法庭面前,
宣布他终身软禁,并命令他公开放弃哥白尼主义。伽利略又第二次被迫从命。
伽利略始终是一个忠实的天主教徒,但是他对科学独立的信仰从来未被动摇过。16
42年,即他逝世前4年,当他仍然被软禁时,他第二本主要著作的手稿被私下交给一个荷
兰的出版商。正是这本被称为《两种新科学》的书,甚至比支持哥白尼更进一步,成为
现代物理学的起源。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伽利略可能比任何其他的人更有资格称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其与天主教会名闻遐迩的冲突是他哲学的中心事件。这是因为伽利略是作如下论断最早的人之一:人类有望理解世界是怎样运行的,而且我们还能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来做到这一点。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理论(即行星绕太阳公转),但只有当他发现了证据来支持这一学说时,才公开表示支持。他用意大利文写有关哥白尼理论的文章(没有用普通的学院式拉丁文) ,并且他的观点很快就广泛地得到大学界之外的支持。这惹怒了亚里士多德派的教授们,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他,并极力说服天主教会禁止哥白尼主义。
伽利略为此而担心,他赶到罗马去向天主教权威当面申诉。他争辩道,《圣经》并
未试图告诉我们任何关于科学理论的东西,通常都是假定,当《圣经》和常识发生矛盾
时,就成为比喻。但是教会害怕这丑闻可能伤害它对新教徒的斗争,所以采取了镇压的
手段。1616年,它宣布哥白尼主义是“虚伪的、错误的”,并命令伽利略不准再“保卫
或坚持”这一学说。伽利略勉强接受了。
1623年,伽利略的一位长期朋友成为教皇。伽利略立即试图为1616年的判决翻案。
他失败了,但他设法获得了准许,在两个前提下写一本叙述亚里士多德派和哥白尼派理
论的书:他不能有倾向,同时要得出结论,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决定世界是如何运
行的,因为上帝会以人类不能想像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人类不能限制上帝的万
能。
这本题为《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的书,于1632年在检查官的全面支持下
完成并出版了,并且立刻被全欧洲欢呼为文学和哲学的杰作。不久教皇就意识到,人们
把这本书看作是确认哥白尼主义的论证,后悔允许该书出版。教皇指出,虽有检查官正
式批准出版该书,但伽利略依然违背了1616年的禁令。他把伽利略带到宗教法庭面前,
宣布他终身软禁,并命令他公开放弃哥白尼主义。伽利略又第二次被迫从命。
伽利略始终是一个忠实的天主教徒,但是他对科学独立的信仰从来未被动摇过。16
42年,即他逝世前4年,当他仍然被软禁时,他第二本主要著作的手稿被私下交给一个荷
兰的出版商。正是这本被称为《两种新科学》的书,甚至比支持哥白尼更进一步,成为
现代物理学的起源。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伽利略可能比任何其他的人更有资格称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其与天主教会名闻遐迩的冲突是他哲学的中心事件。这是因为伽利略是作如下论断最早的人之一:人类有望理解世界是怎样运行的,而且我们还能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来做到这一点。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理论(即行星绕太阳公转),但只有当他发现了证据来支持这一学说时,才公开表示支持。他用意大利文写有关哥白尼理论的文章(没有用普通的学院式拉丁文) ,并且他的观点很快就广泛地得到大学界之外的支持。这惹怒了亚里士多德派的教授们,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他,并极力说服天主教会禁止哥白尼主义。
伽利略为此而担心,他赶到罗马去向天主教权威当面申诉。他争辩道,《圣经》并
未试图告诉我们任何关于科学理论的东西,通常都是假定,当《圣经》和常识发生矛盾
时,就成为比喻。但是教会害怕这丑闻可能伤害它对新教徒的斗争,所以采取了镇压的
手段。1616年,它宣布哥白尼主义是“虚伪的、错误的”,并命令伽利略不准再“保卫
或坚持”这一学说。伽利略勉强接受了。
1623年,伽利略的一位长期朋友成为教皇。伽利略立即试图为1616年的判决翻案。
他失败了,但他设法获得了准许,在两个前提下写一本叙述亚里士多德派和哥白尼派理
论的书:他不能有倾向,同时要得出结论,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决定世界是如何运
行的,因为上帝会以人类不能想像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人类不能限制上帝的万
能。
这本题为《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的书,于1632年在检查官的全面支持下完成并出版了,并且立刻被全欧洲欢呼为文学和哲学的杰作。不久教皇就意识到,人
把这本书看作是确认哥白尼主义的论证,后悔允许该书出版。教皇指出,虽有检查官正式批准出版该书,但伽利略依然违背了1616年的禁令。他把伽利略带到宗教法庭面前,宣布他终身软禁,并命令他公开放弃哥白尼主义。伽利略又第二次被迫从命。
伽利略始终是一个忠实的天主教徒,但是他对科学独立的信仰从来未被动摇过。1642年,即他逝世前4年,当他仍然被软禁时,他第二本主要著作的手稿被私下交给一个荷兰的出版商。正是这本被称为《两种新科学》的书,甚至比支持哥白尼更进一步,成为现代物理学的起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