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名的歌妓李师师,宋徽宗对她爱慕有加,大诗人周邦彦,也拜倒在他的石榴裙下,能得到君王的爱慕,是许多女子梦寐以求的,李师师没有进宫享受荣华富贵,而是继续留在居住已久的烟花巷,李师师的想法与众不同,她喜欢惬意,自由的生活。
古时候男尊女卑,女子的地位很低,很多女子流落到青楼,一生是非常悲惨的。但是北宋名妓李师师,是一个例外。李师师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十分聪慧,可以说是才貌双全,胆识过人,李师师组织的情报网很庞大,她收集的情报又快又准,不管是百姓,江湖人士,还是朝廷官员,都对她非常尊敬。
宋徽宗当政时期,宋徽宗整日舞诗弄字,而且还沉迷于美酒佳人。宋徽宗可以说是一个很差劲儿的君王,创造了宋朝最大的耻辱-靖康之耻。宋徽宗听说李师师的美貌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想与她见面。
由于李师师生活在烟花巷中,宋微宗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去找李师师,宋徽宗乔装打扮,见到李师师之后,一下就被她的容貌所吸引,李师师在得知宋微宗的身份之后,显得很淡定。李师师是一个比较有才气的女子,宋微宗和李师师在一起谈论诗词,聊得非常开心,宋微宗对李师师非常爱慕。
宋徽宗本来有意想让李师师进宫,做他的妃子,但是李师师委婉地拒绝了。宋徽宗觉得很遗憾。很多人都觉得李师师很傻,一般的女子都是挤破了头想进宫,享受荣华富贵。但李师师可能觉得皇宫的生活,太过约束,而且勾心斗角,没有她的烟花巷过得舒服自在。所以李师师并没有选择和宋徽宗在一起。
据说梁山好汉宋江和大诗人周邦彦,都对李师师非常爱慕。在人们看来,青楼的女子都是尽心讨别人欢心,而李师师却不同,李师的爱慕者,并没有因为她是青楼女子而看轻她,对李师师还是比较尊敬的。
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树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 ——这是宋徽宗(赵佶)写的一首亡国蒙尘词。
和南唐李煜一样,这位亡国皇帝在艺术上是有作为的,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提倡和创作,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有突出贡献的。他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他广泛收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命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等。
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宋徽宗,本名赵佶,是宋哲宗的弟弟。和李后主一样,也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奈何时运不济,当了皇帝,偏偏又是个穷途末路上的皇帝,一生受困于皇位,晚年凄凉,还被后世耻笑,落得个“小李煜”的名声。
赵佶登上皇位,完全是个意外。宋哲宗英年早逝,太后与大臣几番商量,当时简王和宋哲宗乃一母同胞,如果简王登上皇位,太后的实力必然会削弱。申王有眼疾,不能当皇帝。于是皇帝这个职位就落到了端王的头上。
端王是个整日花鸟鱼虫、诗词歌赋的人,一朝当了皇帝,每日醒来就是祖宗规矩不可轻废,可想而知,赵佶的生活多么苦闷,为了排解寂寞,他纳了一万多嫔妃,堪称古今之最,宫里的玩腻了,就到外面去玩,在外面,他结识了李师师,并对这个名妓百依百顺。
后人评价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宋徽宗本就是一个风流文人,对政治一窍不通,当他刚刚登基的时候,也想有一番作为,颁布了“求贤令”,没想到却得到了蔡京、童贯等一帮奸臣。政治越搞越糟,苦闷的宋徽宗只能在温柔乡里寻找一点成就感了。
宋徽宗做皇帝一事无成,在文艺方面可是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独创了“瘦金体”。在绘画方面,他的代表作是《芙蓉锦鸡图》。宋朝是点茶技艺的黄金时期,宋徽宗功不可没。如此多才多艺,却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只能向李师师等妓女倾诉了。
赵佶《夏日诗帖》详细解释:
初夏天气清明和暖,枝头绿叶慢慢稠密,让人感到寂寞的黄梅雨刚刚停了。在炎热可畏的白天凝视青天,和暖的风微微吹到红楼。
池塘里荷叶已成绿盖,闲散地相互倚靠,青草铺在小路上像是色彩柔和的地毯。在漫长的白昼里,只有不停摇着纨扇才能避开夏日的潮湿闷热,吃饭时也只想对着清澈凉爽的流水。
清和:古代“清和”之意,一为清静平和,多形容国家升平景象或人的性情;二指天气清明和暖。
黄梅雨: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畏日:意为炎热可畏。
碧汉:银河,亦指青天。熏风:和暖的南风或东南风。
丹楼:红楼。多指宫﹑观。
迳:同“径”。
永昼:漫长的白天。
纨:纨扇
溽:溽暑,指盛夏气候潮湿闷热。
扩展资料:
在夏日帖中,此时的瘦金书虽未完全成熟,但是风格亦较为稳定。结体重心明确,笔画之间牵丝映带呼应自然。线条清瘦劲健、笔法提按有序、结构大小得体。绢秀而不流于柔弱,清劲而不失抛筋露骨。
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很多,比较有名的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夏日诗贴》《怪石诗贴》《牡丹》《风霜》《大观圣作碑》《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瘦金体草书千字文》等。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宋赵佶楷书夏日诗帖
-瘦金体
北宋·宋徽宗《听琴图》原文:
吟徵调商灶下桐,
松间疑有入松风。
仰窥低审含情客,
似听无弦一弄中。
白话释义:我们的古代,礼、乐、诗、赋,也就是一大三小棵的松竹树。或者黄冠缁服,或者纱帽红袍,或者纱帽绿袍,或者蓬头童子,颤颤悠悠声,悉悉索索听,虚虚实实境,不愧是老手,真要“哀家”绰绰有余的想不尽。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听琴图》画中是以宋徽宗为中心,以他“溺信”道教为背景,因此是有迹可循的。这不是一般的人物肖像画,而是有真实的事件为依据。其中有许多有关政治、宫廷、宗教方面的内涵。从画中解读出发,并以《宋史·徽宗本纪》相印证,由此追踪《听琴图》的作年。
其中最突出的记载,就是政和七年(1117年),恰恰也是《听琴图》的创作年代。这一年可以看作宋徽宗也是北宋王朝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的标志。
据史书记载:“二月辛未,改天宁万寿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甲子,会道士二千余人于上清宝篆宫,诏通真先生林灵素,谕以帝君降临事。……乙亥,幸上清宝篆宫,命林灵素讲道经。”“四月庚申,帝讽道策院上章,册己为教主道君皇帝。”
这是徽宗崇信道教,历年活动的一个最高潮,就是“册已为教主道君皇帝”。而《听琴图》中,徽宗本人,穿的是一身道服,正是以“教主道君皇帝”的崇高身份自居。
所以,《听琴图》所描绘的正是宋徽宗在政和七年四月册为“教主道君皇帝”以后,与朝中权臣接见,抚琴论道,暗通心曲的艺术场景。其作年正是在政和七年(1117),徽宗以“教主道君皇帝”的双重崇尊身份的艺术记录和历史纪念。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两句诗,最早出自明代人谢肇淛(音浙)的《五杂俎》。
“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天青色”经常被作为汝窑瓷器颜色的描写。
瓷器上的天青色,传说需得在烟雨天气中烧制才可实现。那一抹浪漫纯净的颜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的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够在积云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颜色出现。
这两句常常被人误传为是宋徽宗的作品。
误传版本为:有一天宋徽宗做了个梦,梦醒之后吟出“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 诗句,指示工匠按照雨后天空的颜色烧造汝窑瓷器。
而实际《五杂俎》卷12记载:“(柴窑瓷器)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文中的柴世宗就是后周世宗柴荣。传说他命人烧造的一批瓷器,仿照雨过天青色,被称为“柴窑”。
五代时期这个传说中的柴窑,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公认的窑址。柴窑和北宋的汝窑有没有可能是同一个窑场的不同发展阶段呢?
很遗憾,不是。
北宋时期的汝窑窑址目前已经发掘,位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考古发掘的结果显示,清凉寺窑的规模化烧瓷始于宋初。宋代以前的地层中,只发现了少量白釉、黑釉瓷片。
很明显,五代时期的清凉寺村,即使有陶瓷烧造,也是个处在打基础阶段的小窑场,能烧的瓷器没几种。仅存在于文献记载中的精美“柴窑”瓷器,更不可能在清凉寺村烧成了。
扩展资料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