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从来如此什么便对么?是什么意思

鲁迅:从来如此什么便对么?是什么意思,第1张

“从来如此,便对么?”是对当时现实的讽刺吧,人民麻木不堪,只知苟且偷生,不知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挑战,这句话是鲁迅想让人们问问自己的吧,一直是这样,但一直永远就只能这样了么?一直这样,那么这样就对么?

这是《狂人日记》里的句子,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作者除在本书(《呐喊》)《自序》中提及它产生的缘由外,又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在中国“五四运动”结束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1917年8月9日,鲁迅应钱玄同之邀,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并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在创作《狂人日记》之前,鲁迅曾经看过大约百多篇外国文学作品。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故事写一对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告终,触目惊心地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是鲁迅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个人奋斗出路的回答。这明显是为纠正易卜生的《娜拉》的缺陷而写的,并与鲁迅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相映成趣。娜拉走后回怎样?不是堕落,就是回家,还有就是毁灭——小说给出了第三条出路。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对广大知识分子来说,绝不是出路。脱离群众、脱离社会的孤军奋战,结果只能是失败,只能走回头路。要争取彻底的解放,必须去寻求一条“新生的路”。

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是比较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五四”时代的人物。子君争取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坚决的,但是,个性解放却不能够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附丽。不幸子君在获得幸福和安宁的生活之后,便沉湎在日常琐事里,未能继续向前跨开步去,不久便让生命随着希望一同幻灭。涓生对日常琐事感到烦厌。当失业的打击威胁着他们同居生活的时候,他觉悟到:“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正如子君突破了家庭的阻挠一样,他也突破了朋友的阻挠。烦厌的情绪恰好说明他没有力量去粉碎社会的更大的压力,只是归咎于子君,归咎于有了一个家庭,急急忙忙地想“救出自己”。然而易卜生式的个人奋斗思想居然使他为自己而愿意埋掉一切,即使向新生活“跨进第一步去”,也仍然只能抱着沉痛和愤激的心情,而以“遗忘和说谎”为“前导”。

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伤逝》的主旨决非仅限于讨论或强调经济问题。 虽然经济问题在情节层面上对于《伤逝》的男女主人公确实显得至关重要。子君与涓生冲破俗世樊篱,“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但迫于一连串的生计威胁和涓生失业的打击,这个小家庭终归破裂,子君也因此悒郁而亡。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在这里似乎得到了极度的渲染和强调。然而,深入的文本解读不难发现:涓生和子君的婚姻理想终告破灭的悲剧是注定的,生计危机至多只能使这一结局的出现有早晚之别。 另外,认为《伤逝》是鲁迅挖掘爱情真谛、探询家庭秘密之作的看法似乎也相当普遍。有人以小说比附鲁迅个人的婚姻生活,有说子君形象是朱安女士与许广平女士重叠的结果,有说子君和涓生的同居生活直接是对鲁迅与许女士同居生活的摹写。在细读中体味鲁迅如何在这篇看似“爱情故事”或“生计问题小说”的作品里,寄寓了远较单纯的爱情和经济问题更为深远的意趣。小说发端于自我,又超越了自我。借涓生的自剖,鲁迅表白了内心深挚的爱情,但同时又一次照见自己身上的“毒气”和“鬼气”。作为对个人前途的预想,他不无疑惧,但作为对同代人的命运的启示,却又是相当明确的:不要耽于“自由、平等、独立”一类洋鬼子的学说,任何高妙的理想,都必须同中国的实社会联系起来。只有成为自觉的追求者和奋斗者,才可能在环境的严酷的压迫下,开辟出新的生路。

回顾鲁迅先生的爱情,可以说,是深受封建思想的伤害。1906年,鲁迅的母亲写信给鲁迅,说自己有病,要他回家探视。鲁迅回到家里,原来是母亲要他结婚。母亲年轻守寡,家境败落,很吃了不少苦。鲁迅就曾对俞芬她们说过:“我娘是吃过苦的!”鲁迅因此对母亲很敬爱。他不愿拂逆母亲的心愿导致不快,鲁迅是准备用“陪着做一世牺牲”的态度来对待这一场不幸的婚事的……在对待爱情问题上,比起鲁迅,许广平要勇敢得多。对于社会压力,相信她有足够的力量去抵抗,但是不要忘记,她的背后耸立着一个大家族。那些族中的长辈会同意她做这样的选择么?她能够对付来自亲缘方面的压力么?恋爱的感情是热烈飞扬的,将来慢慢沉淀、冷却下来,她会起怎样的变化?满足了,还是依然不满?到了那时候,即今的有力的翅子会不会停止了扇动?如果从群体斗争的环境中脱离出去,还会如从前的激扬奋发么?可怕的是精神的蜕变。而且,人生在世界上,经济问题始终是那么严峻。她年轻,她想过么?是不是有很充分的准备?如果将来真的生活在一起,那么凭什么维持生计呢?那么她呢?在家里呆着,还是分头做事?难道是可能的么?会不会有那么一天,终于以牺牲他人作为你的梦幻的结束?假如真的那样,她不会悔恨和悲哀么?……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里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

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就这样说了出来,也可以说是对青年的一种告诫吧。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正是经济困顿的时候,他们相约“分头苦干两年,挣得足可以维持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6。他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难走了很多。

总的来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失败,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沉滞的“铁屋子”里面,同时他们自身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弱点和经济的困顿也是他们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必须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

近年来鲁迅的梗横空出世,甚至鲁迅这个人也被评为了“亚洲第一梗王”。在网络上流传着许多关于鲁迅的表情包,还有他所说过的金句名言,但是这些金句名言的可靠性就不得而知了。至于他为什么突然火了,又成为亚洲第一梗王,其实却有许多原因造成的。

鲁迅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人们为摘枣经过树下,走的人多了,本无路的树下就被踩出了一条路。相信许多人都读过鲁迅的这几篇文章,也有一些网友就将他的文章当成了一个梗。

这是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高考的过程中,对于鲁迅的文章有着较大的分值都是要考的。由此鲁迅许多文章,都成了需要背诵的篇目。不仅如此,那他文章当中的许多句子,有些要去细心的揣摩休息的品味,其中的写作手法和描写手法。

其中最火的一个梗,就是鲁迅曾经说过。其实在网络上有一个关于这个的网站检索,就是用来搜索,看是否鲁迅真的有说过这句话。而且这个网站发2017年的时候就成立了,当人们知道了这个网站之后,就去疯狂地进行搜索。

对于鲁迅名言的真伪进行鉴别,一度让这个网站开始崩溃。之所以某些会被称之为梗王,是因为人们对这个人太熟悉,不仅由于他对中国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文学作品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成就。没有与现在的网络较为发达,由此也能够说他的梗被快速的扩散。

近年来鲁迅的名言横空出世,也出现了许多关于鲁迅的表情包,由此在网络上也衍生出来了一种鲁迅梗鲁迅梗之所以大火,你也是室友与诸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其中包括补训的个人影响力,网络的力量以及各大网友们的疯狂转发。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他在中国处于最危难的时刻,毅然决然的做出了决定,弃医从文,然后用笔杆做武器,一直奋斗着努力着。他在中国近代史所做出来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这是一个十分伟大的存在。

在许多的中学以及高中的课本当中都会有说鲁迅的文章出现,由此可见鲁迅的个人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因此很少有人不知道鲁迅的存在正是因为被众人所知道所熟悉,因此也成为了许多人玩梗的一个重要目标。

其次就是由于网络的力量十分强大,现如今就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所以信息的扩张速度非常之快,一旦有一个什么消息产生,就立马被许多人所知道,就连玩梗也是如此。你那有个关于鲁迅的名言以及表情包的产生,就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的就火了起来。

还有一个较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如今的网络用户基本上都是80,90和00年代的人,而这几个年代的人肯定都曾背过或者读过鲁迅的课文,因此这对他们而言有着共同的记忆。通过鲁迅的梗肯定也能够令许多人产生共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933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9
下一篇2024-0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