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主要讲的什么?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主要讲的什么?,第1张

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019年4月,以色列独立文学出版社九条命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特拉维夫大学签署协议,将在以色列出版鲁迅经典作品《狂人日记》希伯来语版,由《红楼梦》希伯来语版的译者柯阿米拉教授翻译。

作品主旨

《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

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1 写一写鲁迅笔下的一个人物写一写原因题目自拟

旧时代的人们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大加责骂,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孔乙己》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苦读“四书”、“五经”,耗尽年华,热衷科举,一心想沿着封建社会里一般知识分子所走的道路、顺着读书应考做官的阶梯往上爬,可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中,落到将要乞讨的境地。

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死要面子,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嘲笑奚落他时,还要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痕——“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他在长期封建文化教育熏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会营生,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有时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惨境。

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觉悟。

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不仅摧残了他的肉体,而且毒害、摧残了他的灵魂。

作者在刻画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东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后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对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写他教“我”识字、给小孩子分茴香豆,他在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他还“写得一笔好字”。

这些描写,更激起读者对毒害、摧残他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愤恨。这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过肉体上的痛苦。

阿Q(“Q”在此不读“Q”,而是读“guì”),是鲁迅撰写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形象,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压迫和屈辱,但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受污辱甚至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后来人们就常把阿Q作为这种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的代称。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的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勤劳)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次方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正直、倔强)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在父亲去世之际,听从衍太太的指示,一直在床边大喊大叫)。由此 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地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严厉、慈爱)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自私、阴险)

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2 鲁迅的人物描写作文

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出自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

二、三姑母一九一四年到北京,大约就是在女高师工作。我五周岁(一九一六年)在女高师附小上一年级,开始能记忆三姑母。她那时是女高师的“学监”,我还是她所喜欢的孩子呢。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学生正在饭堂吃饭,她带了几位来宾进饭堂参观。顿时全饭堂肃然,大家都专心吃饭。我背门而坐,饭碗前面掉了好些米粒儿。三姑母走过,附耳说了我一句,我赶紧把米粒儿拣在嘴里吃了。后来我在家听见三姑母和我父亲形容我们那一群小女孩儿,背后看去都和我相像,一个白脖子,两橛小短辫儿;她们看见我拣吃了米粒儿,一个个都把桌上掉的米粒儿拣来吃了。她讲的时候笑出了细酒涡儿,好像对我们那一群小学生都很喜欢似的。那时候的三姑母还一点也不怪僻。

——出自杨绛先生的《回忆我的姑母》

3 鲁迅笔下的人物作文

鲁迅是一位众所周知的大文豪,而在他的笔下的人物,有的是有些讽刺意味的——是对旧社会、对不知反抗的 的讽刺。而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的文采十分出众,但是,对于我来说,我认为鲁迅先生最杰出的,还是描写人物的时候,那种若隐若现的悲哀。

就拿闰土来说吧,闰土本来是一个淳朴的少年,小时候对鲁迅先生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地方,都是一同玩耍的朋友,是没有什么隔阂的——因为那时候他们还没有被旧社会的想法毒害,还没有被那种不平等的想法所被统治,因而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平等的,是没有不平等的友谊,更是一份纯粹无暇的友谊。

然而长大后的闰土便不是这样了,这时候他便是已可悲的被不平等的想法所统治了,他认为少爷和奴才是不一样的。当鲁迅先生听到闰土毕恭毕敬的对着他说:“老爷!”的时候,鲁迅先生又会有什么感想——难道仅仅只是对他的老朋友闰土的一声叹息吗?

我们,都是一个种族的人,又会有什么不同呢?是的,我们都是一样的人,我们都是互相平等的。只有彼此尊重,不去看旧社会那腐朽的政策,把握住崭新的现在,才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才能让我们都是彼此平等的、没有任何隔阂的。

你还可以去鄂州生活网发帖子,里面会有大神帮助你,望采纳。

4 别人写有关鲁迅的文章(只要题目和作者)

相关传记、评论书籍 1、《鲁迅传》 王晓明 这是我所见到的最精彩的一部鲁迅传记。

作者王晓明对鲁迅的心理分析,可谓入木三分,有时使我禁不住停下来,掩卷深思,觉得浑身发冷。鲁迅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站在我的面前,然而我并没有觉得伟人被亵渎,而是感觉更加接近了他的心灵。

2、《心灵的探寻》《走进当代的鲁迅》《与鲁迅相遇》《闲话鲁迅》 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几部关于鲁迅的作品,其中多有叩问心灵的呐喊。 3、《一个人的爱与死》 林贤治 的作家,然而又不缺乏理智;诗人的气质,语言源至内心;他的观点无论你赞成与否,你都得承认,在林贤治的心中,鲁迅确实如此!因为林贤治是用心去写这部著作的,他没有糊弄读者! 4、《鲁迅的最后十年》 林贤治 这是一部当代水平最高的鲁迅评传,有关于鲁迅与胡适的经典学理对比,有鲁迅与西方各哲人的心灵相通之处。

深刻到学贯中西,浅显到中学生皆能阅。 5、《鲁迅评传》 曹聚仁 这是与鲁迅同时代人写的水平最高的评传。

作者是有名的出版家,与鲁迅关系很近,但行文中立客观,又内容翔实,看后能真实的逼近鲁迅。 6、《被亵渎的鲁迅》孙郁 是最早一部收集鲁迅同时代骂鲁迅的文集,材料很全。

也可以阅读陈漱俞的《围剿集》,题材相同,分类不同。 7、《鲁迅与许广平》 倪墨炎 长篇传记连载。

8、《鲁迅传略》 佚名 据《辞海》1989年版改写 9、《鲁迅与朱安》 叶卉 将鲁迅先生鲜为人知的一段经历剖白于人前,写得很沉实。 10、《周海婴访台归来话家常》 于立霄 下面这个是一个鲁迅吧,里面有一些名家或网友写得关于鲁迅的文章 /fkw=%C2%B3%D1%B8以前还看到过一本关于鲁迅的书,里面收录了各大名家对鲁迅各个方面的评论,而且好像不止出了一本。

说到底,鲁迅之后或同时的各个会写几个字的名人差不多都有过对他的评论,鲁迅不愧是一代文豪。 /index30韩寒:《假如鲁迅活到现在》 /fkz=262525851鲁迅的性格 作者:曹聚仁 /fkz=289785616李泽厚:鲁迅才是真正的深刻与伟大 /fkz=163089702孙郁谈鲁迅的知识结构 /fkz=209675318余杰:叛徒们之鲁迅 /fkz=203915736老舍看鲁迅——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 /fkz=158731241李敖谈鲁迅 /fkz=209555185。

5 一篇人物描写的文章,写鲁迅的,快快快

关于你的记忆在我的童年就开始流淌,一直延续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也许你的身影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博得我的敬佩,曾经觉得你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一个文人用他笔述写着那个时代,那些往事。

在我还未洒脱一身稚气时,拜读你的文章,我曾有过这样一段暗想:你的文采也不过如此嘛,文章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没有一连串使人折服的修辞,什么打伏笔,什么前后照应,什么突出中心,也都不在情理之中嘛。只是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和涌动在你的文字中。

于是,你的光芒没有在那个时候于我的心中闪烁,然而,时间的流逝却让你在我心中蜕变,那个崭新的你在不久后就出现了。

成长让我明白你笔下的尖锐,让我看到你的诚实,你的爱国,你的无所畏惧,你的大义凛然,孰重孰轻…你就这样被铭记---鲁迅。亲眼目睹为准绳,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鲁迅先生那叫鲁迅,愚鲁而迅行,大愚如智而行事迅速快猛,文学家与革命家在此刻并现。

你用伶俐的口齿,解放人们的思想;用一只笔杆子,痛打资本家的“走狗”;用犀利的目光,笑过“二丑艺术”;用凸起的颊骨,骂过“聪明人”和“奴才”。思想光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阻隔。这便是你,鲁迅。

你创造了孔乙己和阿Q,以此来唤醒麻木的世人,来告诫你生活着的社会。可谓举世浑浊你独清,众人皆醉你独醒。面对他们腐朽的灵魂,你更多的是批判,而不是同情。再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假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一一给予严厉的批判,你的思想给黑暗的社会带来了新的曙光。

毛主席评论你: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我深信这样的评价是准确的。你的思想影响着世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每当想起你,我便有了前进的力量。无论前沿的道路有多么坎坷,我都不再畏惧。因为有你,我可以挺起胸脯,大步向前。

也许评价你的人已经太多了,你灵柩上覆盖着的“民族魂”三个字的旗帜已是你一生的写照。我的文字也就变的微乎其微,但这是心底的声音,是我的情感之言。

鲁迅先生,愿为你的思想喝彩,你的行动喝彩。你耳濡目染的文字里,有着最为深沉的感召力,成长中的我会细细领悟,去体会你笔下的涌动,震撼…

6 关于人物描写的作文

人物描写很多种的,这是肖像描写

他那张帅气的面庞上,给岁月留下了无数的印记但是一点也“不失”年轻,一点也看不出他的“风雨”他那一头乌黑的头发上,一丝也没留下岁月的痕迹,他那对似乎永远微笑的眼睛上,挂着淡淡的眉毛,他那轻描淡写似的手法,我想连最有名的画家也画不出他那眉毛吧,在他那张微微向上翘的嘴巴,让你说不出他是在微笑,还是如平常一样,还有他嘴巴之上的“部分”,在他那嘴巴之上,留一点胡子。更加突出了他的斯文柔情万丈,但又不失去他的阳刚之气。

相信多数人都喜欢他,因为喜欢他那迷人微笑,喜欢他那慈祥的面庞仿佛真如自己的父亲,爱护着你……

在他那张洁白光滑犹如鹅卵石一样精致的脸上,浓密的头发争相地生长着像火一样的燃烧在他的头上挺立着;浓淡适中的眉的下方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就像两颗黑宝石镶嵌在上面,发出一丝丝耀眼的光芒,光里透出求知,也透出了无限的顽皮,长长的睫毛丝豪没有损眼睛的美,更露出了一些可爱;再下面,是直挺的鼻散发着无限的活力;饱满而又润湿的嘴唇微微向上翘,即刻就露出了心中的喜悦,豪无掩饰,在他那脸上,时而透出了为做作业而烦恼的表情,时而透出想到了玩耍好点子的喜悦,看他那微微的额头,一定思考看什么吧,就是个认真但时而粗心,好学但时而调皮的人。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面宽大,额头稍稍隆起,肩膀宽阔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像从来都没有用头梳梳理过,他的眼睛往往都是忧郁的,眺望远方,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呼唤他。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比上唇向外突出一点。他的微笑很美,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有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甚至难看的,贝多芬的眼睛总是让人琢磨不透,人们觉得眼白是黑的,其实是蓝的。贝多芬在画上看上去很年轻,似乎不知道是几岁,消瘦的,笔直的,高领使他透镜伸直,一副紧张的样子。

一副眼镜成为他脸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深浓的眉毛非常有以上,小小的眼镜里放射闪亮的星光,在他哪唇上,有无限的魅力深深吸引这我们,一个人又长又园的脑袋让人联想到左拉,两个人都是哪得有才华和文学。两双有肉肉的耳朵托这超近视的眼睛。一身军装显的他特别的精神。

这就是他,一个充满魅力的老舍。

在他那消瘦的脸部,一双有学问的眼睛微微眯缝着,与他分别向两边延伸的眉毛呼应,像正在深思熟虑什么。他的胡须从唇上部分别向两侧延伸到嘴的两边,看上去已经很久没有修剪了,在那严肃的神情中,带着一丝和蔼,他的面部体现出了一个有着无数文化底蕴的形象,但里面有透出一种不满的神情,让人们思考,他在思考

他那张睿智的脸上一丝思考的表情,让人摸不透他心思,他的脸上非常的消瘦,好象刚生过一场大病刚愈,但是精神很好,他的脸上也带着一丝严肃,让我们感觉好象有点害怕,在害怕的同时也在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祖国的将来建设的更好,

在他那黝黑的眼睛里,时不时放射着思考的光芒,在他那鼻子下那浓而多的胡子好象是有点变形的“八”,又有点像“一”,在他那消瘦的脸上,非常严肃,似乎在憎恨着当时黑暗社会,但他的脸上又十分和蔼,用他那双慈祥的双目关切着全国劳动人民……

鲁迅是我们中国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他写的文章令人惊叹、让人回味无穷。上学期我们学的《风筝》就充分体现了他人格魅力。

名言:

1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0、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1、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2、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13、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4、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5、凡是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16、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7、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8、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19、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20、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21、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22、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23、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

24、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25、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26、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27、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28、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29、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30、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31、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32、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33、智识太多 ,不是心活,就是心软。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 辣子手……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

34、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5、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36、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37、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38、从来如此,便对吗?

39、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40、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41、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42、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43、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44、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45、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46、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47、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48、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49、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50、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51、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52、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53、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54、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55、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56、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

赏析: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赏析鲁迅一生只活到了55岁,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650多万字的作品,他往往善于在 繁忙的时候挤出时间,来看书,写作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人生不能虚度光阴,生命的精彩与否,是由我们自己把握的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把握时间就是把握人生要让人生如花朵般发出诱人的清香就必须分秒必争。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赏析路是人走出来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赏析指责统治阶级,表达了鲁迅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愿望。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赏析指出人要放大视野。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赏析号召青年人要大胆的站出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要被过时的教育所限制而不敢说。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赏析名人有很多,名人也说过很多的话,确不是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名言只是名人有些话说到人们的心里,大家觉得他说的对于是告诉了别人一名话说的人多了就成了名言了

在20世纪30年代,很少有女性作家受到鲁迅的关注。白薇就是其中之一。认识鲁迅后,白薇迅速走红文坛。在鲁迅的支持下,她的剧本《打鬼塔》发表在鲁迅主编的《火速》第一期,她的独幕剧《革命上帝的苦难》也发表在鲁迅主编的《语丝》杂志上。

但这位被称为“仙女”的美女作家,在当年却被几位有实力的女作家所不齿。尤其是当时很红的张爱玲,很反感被拿来和白薇比。白薇传下来的照片不多。她不一定真的漂亮,但还是很漂亮。但是,纵观白薇的一生,不得不说她过得很糟糕。

她从包办婚姻中逃脱,被婆婆咬伤,独自在日本流浪,在那里做佣人。经济压力让她感到恶心和沮丧。30岁时,她遇到了自己心爱的男人——诗人杨骚。

杨嫂是福建漳州人。他热爱诗歌,有名人的风范。高中毕业后,他去了日本留学。杨骚比白薇小六岁。她打电话给她的哥哥。白薇爱上了杨骚,那么透明,真诚,毫无保留,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如火如荼。

在此之前,杨骚爱慕湖南姑娘凌琴如,后来两人相恋。白薇也是单恋的凌碧如的哥哥。此时白和杨两颗破碎的心在异国他乡撞成一团,可以理解。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也许正是因为杨骚还没有完全走出失恋的阴影,还没有准备好新的爱情。在白薇的情感压力下,他开始逃跑。于是杨骚逃到杭州,白薇却跟着他;杨骚逃回漳州老家,白薇的信在身后;后来杨骚逃到新加坡当穷教师,白薇的信来了。白薇的爱情光明正大,没完没了地诉说着自己的相思,而杨骚却被白薇的深情所伤。

1927年,他们终于在上海相聚。为了生活和写作,他们过着柏拉图式的情感生活。在鲁迅的帮助下,杨骚和白薇的作品频频出镜,成为上海滩的文学明星。但此时秦茹也在上海,杨骚在暗中与她保持联系。白薇发现后非常嫉妒。一方面,她砸门攻击秦茹;另一方面,她对杨骚展开了猛烈的讨伐。白薇在情书里写道,“艾迪,我一定要爱你,要和你在一起。”你要尊重我的纯真,不要扼杀我天真可爱的灵魂!"

爱情的火焰终于熄灭了。昨晚的情书合集就是他们感情的写照。

杨骚与白薇分手后,于1938年冬加入重庆市文学协会。1940年,白薇也来到战时首都重庆,与著名学者曹明、欧阳山、萧军、杨骚、张恨水等在文联所在地南温泉住下。由于营养不良,加上经常跑空攻击警报,体弱多病的白薇突发高烧,高烧不退,胡言乱语。杨嫂想尽一切办法照顾白薇七天七夜。

可能是年龄和苦难的关系吧。此时,杨嫂与structurebaiwei重逢后,看到曾经深爱的女人因为自己的过错而病重,产生了一种“复活”的忏悔心理。他一再要求白薇重新开始,让他爱她。沙汀和其他朋友也希望他们能握手言和,成为合作伙伴。白薇的悲痛大于内心的死亡,这是无法接受的。回顾她和杨骚在一起的十年,不仅毁了自己的身体,也毁了自己的心,几乎毁了自己的青春,事业和未来,最后死而复生。所以白薇对两性的感情都有怀疑和恐惧。她心里明白,杨骚“复活”的爱情是慈悲的,是违背她作为人的尊严的。所以,七天后,当她能起床的时候,她拿着一根拐杖,拖着她生病的腿回到她的小屋。

尽管如此,面对昔日刻骨铭心的恋人的真挚告白,白薇的内心还是激起了滔天巨浪,因为她从过往中吸取了教训,那就是爱情依然存在,只是她害怕了。朋友无法理解她还爱着杨姐姐,却断然拒绝与她和好。其实白薇并不希望有一个温柔的爱人,一个温暖的家。一年后,她在给杨骚的信中写道你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完美的好人了。在这种改变下,从现在开始,你在我心里种下的仇恨之根被彻底连根拔起,你在我身上种下的无限痛苦也消失了我快乐,我会健康每一天!这不禁让我深深感激你的转变!”

虽然他们没有成为夫妻,但是他们的爱情所产生的爱不会在彼此的心中终结。皖南事变后,杨骚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撤往新加坡。在南阳,他从50元给白薇寄钱,一个月工资不到70元。爱情很重要,但一个人必须活下去。1944年6月,杨骚嫁给了当地华侨学生陈仁娘,因为她知道,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修白薇了。

然而,白薇再也没有恋爱,也没有结婚。贫穷,疾病,失败的爱情让她很难受,脾气也很不好。白薇晚年住在北京和平里的一个小区,只有一个单元。这个房子简单、陈旧、凌乱。1987年8月27日,白薇终于结束了她坎坷痛苦的一生。

白薇和杨骚20多年的感情纠葛,终究是无声的结局。鲁迅笔下的美女作家,没能成为第二个萧红。爱白薇的男人,不是没有她,而是她在对劳动的热爱中度过了一生。

爱姑和祥林嫂都是封建社会下受压迫和摧残的形象,但在具体形象上有所不同。爱姑是泼辣、敢于反抗的,而祥林嫂则是众多受压迫的贫穷农民形象,她的悲剧命运更具普遍性。

爱姑是鲁迅笔下的一个角色,她生活在一个封建婚姻制度残酷的环境中。她被婆婆卖掉后,用自残的方式来反抗自己的遭遇,表现出她勤劳忠厚、朴实的特征。但她的思想还没达到反封建的程度,她要求的只是活下去的权利。

祥林嫂则是鲁迅另一篇作品中的角色,她是一个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生活在旧中国,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抛弃。她两次结婚,第一次出现在鲁府时没有被歧视,但被婆婆卖掉后,她用自残的方式来反抗自己的遭遇。她的思想还没达到反封建的程度,她要求的只是活下去的权利。

总的来说,爱姑和祥林嫂都是封建社会下受压迫和摧残的形象,但在具体形象上有所不同。爱姑更倾向于泼辣、敢于反抗,而祥林嫂则更体现出勤劳忠厚、朴实的特征。她们的悲剧命运都反映出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愚昧,以及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受的压迫和摧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631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0
下一篇2024-02-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