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表演形式和一般戏曲不同,除了特有的宗教风格外,藏戏开场演员就要全部登台准备,在表演时他们即使演员,也是伴奏和伴舞。
藏戏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表演形式。但从字面意思上就能了解,这是西藏地区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藏戏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艺术体系 ,由于青藏高原地形比较复杂,所以衍生出来的艺术种类也比较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的核心因素就是古老藏戏。
现在藏戏除了在我国藏语地区传播深远之外,在国外的藏语地区传播也非常广泛。据史料记载,藏系最早起源于八世纪的左右,开始主要是用于藏地佛教传承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藏戏的表演主要分开场、正戏、结尾三部分,其传承的文化和寓意是驱邪避伏,送人祝福的意思。
藏戏的表演形式比较特殊,一场戏开始的时候演员就需要全部上场就位,基本上都是围成一个圈儿,或者半圆儿。当这个戏开始时,轮到某一位演员演出,这位演员会自动出列,与此同时其他的演员则作为辅助和伴舞伴曲,来配合主演进行表演。
此外,藏戏与常规戏曲还有一点不同的是藏戏没有场次之说。其伴奏、伴舞实际上已经代表了一种分幕的轮回。
藏戏的传承非常悠久,戏曲多则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少则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所以观众基本上都对剧情和人物非常了解。但观众依然非常喜欢热爱藏戏,其原因是虽然剧情故事相同,但舞蹈编曲等都在不断的创新。
随着藏戏不断的发展,其本身的戏剧体系已经吸纳了众多其他戏曲的特点。这就使得藏戏的表演风格更加的灵活多变,歌曲更加的风格多样且独具魅力。
《藏戏》“象征,夸张的手法”指的是藏戏中的面具。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象征的手法,就是用具体的事务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夸张的手法,就是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务来表现。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扩展资料:
《藏戏》: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还是从西藏高僧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活佛的面具是**的,**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结尾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
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参考资料:
流行于西藏地区,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是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通常会戴着面具演出,且演出时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两三个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
流行于西藏地区,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是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通常会戴着面具演出,且演出时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两三个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有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0几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因此藏戏一直受大家的喜爱。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三个特点。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扩展资料: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结尾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
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藏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