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第1张

龙生九子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版本较多,说法不同,分别概括为:囚牛、睚眦、朝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麒麟、椒图、蚣蝮等。

龙生九子

一说 ▪ 囚牛 ( 老大 ) ▪ 睚眦 ( 老二 ) ▪ 嘲风 ( 老三 ) ▪ 蒲牢 ( 老四 ) ▪ 狻猊 ( 老五 ) ▪ 赑屃 ( 老六 )

▪ 狴犴 ( 老七 ) ▪ 负屃 ( 老八 ) ▪ 螭吻 ( 老九 )

另说 ▪ 赑屃 ( 老大 ) ▪ 螭吻 ( 老二 ) ▪ 蒲牢 ( 老三 ) ▪ 狴犴 ( 老四 ) ▪ 饕餮 ( 老五 ) ▪ 蚣蝮 ( 老六 )

▪ 睚眦 ( 老七 ) ▪ 狻猊 ( 老八 ) ▪ 椒图 ( 老九 )

其他 ▪ 螭 ▪ 麒麟 ▪ 犼 ▪ 貔貅

目录

传说具体解说

立体形象

说法简述龙生九子之一 囚牛 愿做琴头听音律

龙生九子之二 睚眦 战神,恩怨必报

龙生九子之三 嘲风 殿角排头兵

龙生九子之四 蒲牢 吼声惊四座

龙生九子之五 狻猊 香炉狮子座

龙生九子之六 霸下 力拔山兮驮功德

龙生九子之七 狴犴 罪犯的克星

龙生九子之八 负屃 爱书法,爱碑文

龙生九子之九 螭吻 宫殿的避火神

龙生九子记忆歌诀

龙生九子说法二传说 具体解说

立体形象

说法简述 龙生九子之一 囚牛 愿做琴头听音律

龙生九子之二 睚眦 战神,恩怨必报

龙生九子之三 嘲风 殿角排头兵

龙生九子之四 蒲牢 吼声惊四座

龙生九子之五 狻猊 香炉狮子座

龙生九子之六 霸下 力拔山兮驮功德

龙生九子之七 狴犴 罪犯的克星

龙生九子之八 负屃 爱书法,爱碑文

龙生九子之九 螭吻 宫殿的避火神

龙生九子记忆歌诀

龙生九子说法二

展开 编辑本段传说

  龙子传说还得从叶公说起 龙子和龙一样,也是不断发展、沿革逐渐形成的。虽然有关龙子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龙子的昆仲数目是取得共识的,即龙有九个儿子,龙承九子,子子不同。这是自古以来众所周知的,但它们怎么会留在人间各司一职,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这还要从刘伯温说起。

具体解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

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中的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六弟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编辑本段立体形象

梁海燕装置艺术 龙生九子(5张)

编辑本段说法简述

  九个儿子分别为

九条龙的合照(4张)  排行 名称

老大 囚牛(qiú'niú)

老二 睚眦(yá'zì)

老三 嘲风(cháo'fēng)

老四 蒲牢(pú'láo)

老五 狻猊(suān’ní)

老六 赑屃(bì'xì)

老七 狴犴(bì’àn)

老八 负屃(fù'xī)

老九 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出自明朝李东阳《怀麓堂集》 另有说法为: 排行 名称

老大 赑屃(bì'xì)

老二 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 蒲牢(pú'láo)

老四 狴犴(bì'àn)

老五 饕餮(tāo'tiè)

老六 蚣蝮(bā xià)

老七 睚眦(yá'zī)

老八 狻猊(suān'ní)

老九 椒图(jiāo'tú)

有的说法还把螭、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龙生九子的介绍之一

龙生九子之一 囚牛 愿做琴头听音律

老大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传说,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龙生九子之二 睚眦 战神,恩怨必报

老二

  睚眦,是老二,传说生得豺首龙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睚眦发怒时瞪起的凶恶眼神,也被古人用来描述“怒目而视”,《史记》司马迁对“范雎报仇”一段的评价,便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于是,诞生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睚眦好杀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因为帝王们都相信睚眦能克煞一切邪恶。

龙生九子之三 嘲风 殿角排头兵

老三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嘲风便是第二位。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这10只神兽,取意“十全十美”,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龙生九子之四 蒲牢 吼声惊四座

老四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妄以借此赶走鲸。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如今,在全国大地,几乎每一口古钟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龙生九子之五 狻猊 香炉狮子座

老五

  狻猊,又名金猊、灵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虽然相貌凶悍,但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狻猊也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如今,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留着古人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排行第五,这座庙又名“五爷庙”。

龙生九子之六 霸下 力拔山兮驮功德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 老六

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第一种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第二种传说,龙子们曾下凡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当它们要回天庭复命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不想放它们走,便对霸下说:“你若能驮动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让你回去。”霸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下来,那只驮上后再也无力弹动——因为功德是无量的,霸下从此被压在功德碑之下。

龙生九子之七 狴犴 罪犯的克星

老七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对作奸犯科之人极有震慑力。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古时牢狱的大门上,都刻有狴犴头像,因此监狱也被民间俗称为“虎头牢”。

龙生九子之八 负屃 爱书法,爱碑文

老八

  负屃,身似龙,头似狮,排行老八,平生好文,是龙子中另一位好风雅的——专爱书法。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之九 螭吻 宫殿的避火神

老九

  螭吻,又名鸱尾,传说中它生得龙首鱼身,它的形态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当时,有大臣建议说:大海中有一种鱼,尾部好像鸱,也就是猫头鹰,它能喷浪降雨,不妨将其形象塑于殿上,以保佑大殿免生火灾。武帝应允。等到大殿建成之时,群臣争相询问殿脊之上为何物,汉武帝不知如何作答,便以它长得像鸱的尾巴给起名“鸱尾”,后来渐渐演化成了谐音的“螭吻”。又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 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编辑本段龙生九子记忆歌诀

  因龙九子名和职司不易记,情驿快乐鸟作一首歌诀以便于读者记忆。歌诀为“囚睚嘲蒲五子狻,赑狴负螭九子全。琴剑殿钟炉角烟,重衙碑脊避火安。”

编辑本段龙生九子说法二

赑屃

  说是一位龙母,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引东阳《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生平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是其遗像。”、《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综合起来,简析如下:]rl]长子赑屃url]mg]title=九子神兽 style= src= data-layout=rightimg]b] 赑屃(bìxì),又名霸下,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 次子螭吻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螭(chī)吻,鱼形的龙(也有说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处眺望,遂位于殿脊两端。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两头也有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三子狴犴狴犴(bì’àn),又名宪章,样子像虎,有威力,好狱讼,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故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又相传它主持正义,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四子蒲牢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喜音乐和鸣叫,刻于钟钮上。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五子饕餮饕餮(tāotiè),样子似狼,性贪吃,位于青铜器上,现在称之饕餮纹。据民间传说,这种怪兽贪吃无厌,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后,最后竟然吃了自己的身体,到最后吃得只剩一个头部,所以落下个“有首无身”的名声。 六子睚眦睚眦(yá zì),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 七子狻猊 狻猊(suān ní),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为龙的五子,所以庙名为五爷庙,在当地影响颇大。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八子椒图椒图(jiāo tú),形似螺蚌,好闭口,性情温顺,有点自闭症,反感别人进其巢穴,故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性好僻静,镇守门边以照顾家庭的安宁,常成为大门上的衔环兽或挡门的石鼓。 末子貔貅貔貅(pí xiū),有独角、双角之形,短翼、卷尾、鬃须,是最强之催财风水工具,尤对偏行有奇效,例如外汇、股票、金融、彩马、期货、赌场等等。自古貔貅都是作为守护财宝吐宝之圣物,貔貅在五行风水中带火性,故能招来大量的金钱,使世间财源自此打开。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梁海燕装置艺术 (5张)

九条龙的合照(4张)

词条(12张)

扩展阅读:

1

《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跌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赑屃,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蚣蝮,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

去网页搜索:龙生九子

开放分类: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版本较多,说法不同,分别概括为:囚牛、睚眦、朝风、蒲

  龙生九子之一 囚牛 愿做琴头听音律

  老大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传说,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龙生九子之二 睚眦 战神,恩怨必报

  老二

  睚眦,是老二,传说生得豺首龙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睚眦发怒时瞪起的凶恶眼神,也被古人用来描述“怒目而视”,《史记》司马迁对“范雎报仇”一段的评价,便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于是,诞生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睚眦好杀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因为帝王们都相信睚眦能克煞一切邪恶。

  龙生九子之三 嘲风 殿角排头兵

  老三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嘲风便是第二位。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这10只神兽,取意“十全十美”,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龙生九子之四 蒲牢 吼声惊四座

  老四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妄以借此赶走鲸。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如今,在全国大地,几乎每一口古钟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龙生九子之五 狻猊 香炉狮子座

  老五

  狻猊,又名金猊、灵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虽然相貌凶悍,但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狻猊也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如今,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留着古人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排行第五,这座庙又名“五爷庙”。

  龙生九子之六 霸下 力拔山兮驮功德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

  老六

  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第一种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第二种传说,龙子们曾下凡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当它们要回天庭复命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不想放它们走,便对霸下说:“你若能驮动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让你回去。”霸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下来,那只驮上后再也无力弹动——因为功德是无量的,霸下从此被压在功德碑之下。

  龙生九子之七 狴犴 罪犯的克星

  老七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对作奸犯科之人极有震慑力。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古时牢狱的大门上,都刻有狴犴头像,因此监狱也被民间俗称为“虎头牢”。

  龙生九子之八 负屃 爱书法,爱碑文

  老八

  负屃,身似龙,头似狮,排行老八,平生好文,是龙子中另一位好风雅的——专爱书法。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之九 螭吻 宫殿的避火神

  老九

  螭吻,又名鸱尾,传说中它生得龙首鱼身,它的形态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当时,有大臣建议说:大海中有一种鱼,尾部好像鸱,也就是猫头鹰,它能喷浪降雨,不妨将其形象塑于殿上,以保佑大殿免生火灾。武帝应允。等到大殿建成之时,群臣争相询问殿脊之上为何物,汉武帝不知如何作答,便以它长得像鸱的尾巴给起名“鸱尾”,后来渐渐演化成了谐音的“螭吻”。又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 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龙生九子记忆歌诀

  因龙九子名和职司不易记,情驿快乐鸟作一首歌诀以便于读者记忆。歌诀为“囚睚嘲蒲五子狻,赑狴负螭九子全。琴剑殿钟炉角烟,重衙碑脊避火安。”

  龙生九子说法二

  赑屃

  说是一位龙母,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引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生平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是其遗像。”、《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综合起来,简析如下:

  长子赑屃(bìxì),又名霸下,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

  次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螭(chī)吻,鱼形的龙(也有说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处眺望,遂位于殿脊两端。在佛经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两头也有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三子狴犴(bì’àn),又名宪章,样子像虎,有威力,好狱讼,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故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又相传它主持正义,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四子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喜音乐和鸣叫,刻于钟钮上。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五子饕餮(tāotiè),样子似狼,性贪吃,位于青铜器上,现在称之饕餮纹。据民间传说,这种怪兽贪吃无厌,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以后,最后竟然吃了自己的身体,到最后吃得只剩一个头部,所以落下个“有首无身”的名声。

  六子睚眦(yá zì),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

  七子狻猊(suān ní),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为龙的五子,所以庙名为五爷庙,在当地影响颇大。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八子椒图(jiāo tú),形似螺蚌,好闭口,性情温顺,有点自闭症,反感别人进其巢穴,故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性好僻静,镇守门边以照顾家庭的安宁,常成为大门上的衔环兽或挡门的石鼓。

  末子貔貅(pí xiū),有独角、双角之形,短翼、卷尾、鬃须,是最强之催财风水工具,尤对偏行有奇效,例如外汇、股票、金融、彩马、期货、赌场等等。自古貔貅都是作为守护财宝吐宝之圣物,貔貅在五行风水中带火性,故能招来大量的金钱,使世间财源自此打开。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麒麟、椒图、蚣蝮等。

  龙生九子之一 囚牛 愿做琴头听音律

  老大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传说,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龙生九子之二 睚眦 战神,恩怨必报

  老二

  睚眦,是老二,传说生得豺首龙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睚眦发怒时瞪起的凶恶眼神,也被古人用来描述“怒目而视”,《史记》司马迁对“范雎报仇”一段的评价,便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于是,诞生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睚眦好杀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因为帝王们都相信睚眦能克煞一切邪恶。

  龙生九子之三 嘲风 殿角排头兵

  老三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嘲风便是第二位。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这10只神兽,取意“十全十美”,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龙生九子之四 蒲牢 吼声惊四座

  老四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妄以借此赶走鲸。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如今,在全国大地,几乎每一口古钟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龙生九子之五 狻猊 香炉狮子座

  老五

  狻猊,又名金猊、灵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虽然相貌凶悍,但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狻猊也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如今,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留着古人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排行第五,这座庙又名“五爷庙”。

  龙生九子之六 霸下 力拔山兮驮功德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 老六

  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第一种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第二种传说,龙子们曾下凡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当它们要回天庭复命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不想放它们走,便对霸下说:“你若能驮动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让你回去。”霸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下来,那只驮上后再也无力弹动——因为功德是无量的,霸下从此被压在功德碑之下。

  龙生九子之七 狴犴 罪犯的克星

  老七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对作奸犯科之人极有震慑力。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古时牢狱的大门上,都刻有狴犴头像,因此监狱也被民间俗称为“虎头牢”。

  龙生九子之八 负屃 爱书法,爱碑文

  老八

  负屃,身似龙,头似狮,排行老八,平生好文,是龙子中另一位好风雅的——专爱书法。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之九 螭吻 宫殿的避火神

  老九

  螭吻,又名鸱尾,传说中它生得龙首鱼身,它的形态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当时,有大臣建议说:大海中有一种鱼,尾部好像鸱,也就是猫头鹰,它能喷浪降雨,不妨将其形象塑于殿上,以保佑大殿免生火灾。武帝应允。等到大殿建成之时,群臣争相询问殿脊之上为何物,汉武帝不知如何作答,便以它长得像鸱的尾巴给起名“鸱尾”,后来渐渐演化成了谐音的“螭吻”。又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 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龙生九子说法二

  赑屃

  说是一位龙母,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综合起来,简析如下:

  赑屃

  赑屃也称龟趺、霸下。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螭吻

  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蒲牢

  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狴犴

  狴犴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饕餮

  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蚣蝮

  趴蝮位于桥边,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蚣蝮,造型非常优美。

  睚眦

  睚眦

  睚眦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去拜访新年人都说:“杀你们全家新年好。”这样,就会被人家踢出来了。所以,像豺一样的龙子就出现在刀柄刀鞘上了。

  狻猊

  狻猊又称金貎、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 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椒图

  椒图

  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龙生九子之一 囚牛 愿做琴头听音律

  老大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传说,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龙生九子之二 睚眦 战神,恩怨必报

  老二

  睚眦,是老二,传说生得豺首龙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睚眦发怒时瞪起的凶恶眼神,也被古人用来描述“怒目而视”,《史记》司马迁对“范雎报仇”一段的评价,便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于是,诞生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睚眦好杀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因为帝王们都相信睚眦能克煞一切邪恶。

  龙生九子之三 嘲风 殿角排头兵

  老三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嘲风便是第二位。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这10只神兽,取意“十全十美”,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龙生九子之四 蒲牢 吼声惊四座

  老四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妄以借此赶走鲸。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如今,在全国大地,几乎每一口古钟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龙生九子之五 狻猊 香炉狮子座

  老五

  狻猊,又名金猊、灵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虽然相貌凶悍,但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狻猊也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如今,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留着古人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排行第五,这座庙又名“五爷庙”。

  龙生九子之六 霸下 力拔山兮驮功德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 老六

  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第一种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第二种传说,龙子们曾下凡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当它们要回天庭复命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不想放它们走,便对霸下说:“你若能驮动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让你回去。”霸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下来,那只驮上后再也无力弹动——因为功德是无量的,霸下从此被压在功德碑之下。

  龙生九子之七 狴犴 罪犯的克星

  老七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对作奸犯科之人极有震慑力。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古时牢狱的大门上,都刻有狴犴头像,因此监狱也被民间俗称为“虎头牢”。

  龙生九子之八 负屃 爱书法,爱碑文

  老八

  负屃,身似龙,头似狮,排行老八,平生好文,是龙子中另一位好风雅的——专爱书法。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之九 螭吻 宫殿的避火神

  老九

  螭吻,又名鸱尾,传说中它生得龙首鱼身,它的形态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当时,有大臣建议说:大海中有一种鱼,尾部好像鸱,也就是猫头鹰,它能喷浪降雨,不妨将其形象塑于殿上,以保佑大殿免生火灾。武帝应允。等到大殿建成之时,群臣争相询问殿脊之上为何物,汉武帝不知如何作答,便以它长得像鸱的尾巴给起名“鸱尾”,后来渐渐演化成了谐音的“螭吻”。又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 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九个儿子分别为

排行 名称  

老大 囚牛(qiúniú) 

老二 睚眦(yá·zì) 

老三 嘲风(cháofēng) 

老四 蒲牢(púláo)  

老五 狻猊(suān’ní) 

老六 赑屃(bìxì) 

老七 狴犴(bì’àn) 

老八 负屃(fùxī) 

老九 螭吻(chīwěn/chīwěi) 

另有说法为:

排行 名称  

老大 赑屃(bìxì)  

老二 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 蒲牢(pǔláo) 

老四 狴犴(bìàn) 

老五 饕餮(tāotiè) 

老六 蚣蝮(bāxià)  

老七 睚眦(yázī) 

老八 狻猊(suāní) 

老九 椒图(shūtú) 

有的说法还把螭、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龙生九子的介绍之一

龙生九子之一 囚牛 愿做琴头听音律

    老大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传说,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龙生九子之二 睚眦 战神,恩怨必报

    老二

睚眦,是老二,传说生得豺首龙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睚眦发怒时瞪起的凶恶眼神,也被古人用来描述“怒目而视”,《史记》司马迁对“范雎报仇”一段的评价,便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于是,诞生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睚眦好杀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因为帝王们都相信睚眦能克煞一切邪恶。

龙生九子之三 嘲风 殿角排头兵

    老三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嘲风便是第二位。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这10只神兽,取意“十全十美”,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龙生九子之四 蒲牢 吼声惊四座

    老四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妄以借此赶走鲸。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如今,在全国大地,几乎每一口古钟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龙生九子之五 狻猊 香炉狮子座

    老五

狻猊,又名金猊、灵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虽然相貌凶悍,但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狻猊也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如今,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留着古人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排行第五,这座庙又名“五爷庙”。

龙生九子之六 霸下 力拔山兮驮功德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  老六

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第一种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第二种传说,龙子们曾下凡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当它们要回天庭复命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不想放它们走,便对霸下说:“你若能驮动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让你回去。”霸下不知是计便答应下来,那只驮上后再也无力弹动——因为功德是无量的,霸下从此被压在功德碑之下。

龙生九子之七 狴犴 罪犯的克星

    老七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对作奸犯科之人极有震慑力。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古时牢狱的大门上,都刻有狴犴头像,因此监狱也被民间俗称为“虎头牢”。

龙生九子之八 负屃 爱书法,爱碑文

    老八

负屃,身似龙,头似狮,排行老八,平生好文,是龙子中另一位好风雅的——专爱书法。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之九 螭吻 宫殿的避火神

    老九

螭吻,又名鸱尾,传说中它生得龙首鱼身,它的形态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当时,有大臣建议说:大海中有一种鱼,尾部好像鸱,也就是猫头鹰,它能喷浪降雨,不妨将其形象塑于殿上,以保佑大殿免生火灾。武帝应允。等到大殿建成之时,群臣争相询问殿脊之上为何物,汉武帝不知如何作答,便以它长得像鸱的尾巴给起名“鸱尾”,后来渐渐演化成了谐音的“螭吻”。又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 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9957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6
下一篇2024-0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