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备文学常识(语文版)

初中必备文学常识(语文版),第1张

文化部分

一、人的称谓

谦称: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单幼亲属,前者如塞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叫做“尊称”。(1)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2)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3)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4)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通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三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3)年龄的称谓。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寇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

二、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月亮的别称: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银盘、玉盘。

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蟾宫。

因传说中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宫。

因传说中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迁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二十四节气: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的歌谣:“春雨惊雪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这里指冬至。”

三、古代地理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今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粱、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邦。”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古地名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成都称锦官城。《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科举制度

分:乡试、会试、殿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则“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千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五、风俗礼仪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的节日。此节乃一节之首。古人又称元日、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经元后。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猜灯谜等。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合力。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六、音乐文娱

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

七、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文学部分

(一)初中生应掌握的古代作家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思想核心是“仁”。教育教学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3000,贤人72。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论语〉六则》选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语》一书。名句有: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左丘明 春秋时期人。著有《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选自此书。其中有成语:一鼓作气。

3、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称为“亚圣”,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名轲,字子舆,强调“民重君轻”,实行“王道”。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各子》。名句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韩非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所著《韩非子》,集先秦法家之大成。《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成语有:讳疾忌医。

5、列子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被道家尊称为前辈。名御寇。著有《列子》8篇。《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成语有:愚公移山。

汉代作家

6、司马迁 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人。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人把这部书称为《史记》。《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成语有:鸿鹄之志。名句有: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7、诸葛亮: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选自《诸葛亮集》。成语有:妄自菲薄、作 犯科、计日而待,三顾茅庐。

8、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名潜,字渊明、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成语有:豁然开朗、世外桃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唐代作家

9、王勃 唐朝初年的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字子安。《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他的著作《王子安集》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0、王昌龄 唐代诗人。字少伯,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二首都很有名,选自《全唐诗》。名句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1、王维 唐代山水男园诗人。字摩诘,名篇有《鸟鸣涧》(五绝)、《送元二使安西》

“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乃苏轼赞王维之语。《送元二使安西》(另题《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选自《王右丞集》。名句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李白 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选自《李太白全集》。名句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3、杜甫 唐代现实主义。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4、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代表作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古),选自《岑参集》。名句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5、韩愈 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名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6、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名句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7、白居易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卖炭翁》(七古)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选自《白氏庆长集》。《钱塘湖春行》(七律)也选自《白氏长庆集》。

18、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捕蛇者说》选自他的《柳河东集》。成语有::鸡犬不宁。

19、杜牧 晚唐诗人。字牧之。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江南春》选自《樊川诗集》。名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宋代作家

20、范仲淹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号文正。《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成语有:气象万千,心旷神怡。名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11、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成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筹交错,水落石出。

22、周敦颐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字茂叔。《爱莲说》选自他的《周元公集》。成语有:出淤泥而不染。

23、苏轼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洵、弟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惠崇< 春江晚景>》(七绝)选自《苏轼诗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东坡乐府》。名句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4、李清照 南宋著名女词人。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如梦令》选自她的《漱玉词》。

25、陆游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名句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6、杨万里 南宋诗人。号诚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七绝)选自《诚斋集》。名句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7、辛弃疾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西江月》、《破阵子》选自《稼轩长短句》。

元明作家

28、马致远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代表作为《天净沙·秋思》名句有: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29、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山坡羊·潼关怀古》名句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0、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名子安,字耐庵。他的代表作《水浒传》,是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自《水浒》(71回本)。

清代近代作家

31、蒲松龄 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以数十年时间写成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狼》节选自该书《狼三则》。

32、吴敬梓 清代小说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也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范进中举》节选自第3回。

33、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晚年创作《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后40回为高鹗所续。属于章回体小说。《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节选自原书第4回。

先秦作家

1、屈原 我国积极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用楚辞形式写下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旧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2、荀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名况,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魏晋作家

1、曹操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唐五代作家

1、贺知章 唐代诗人,如《回乡偶书》、《咏柳》。

2、王之涣 唐代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3、孟浩然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与王维很要好,并称“王孟”。《过故人庄》选自《孟襄阳集》。

4、高适 唐代边塞诗人。

5、李商隐 唐代诗人。代表作《无题》、《夜雨寄北》等。

宋代作家

1、苏洵 北宋散文家。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王安石 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湖阴先生壁》(七绝)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

3、文天祥 南宋大臣,爱国政治家。《正气歌》、《指南录》。

初中生掌握的古代作品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7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通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孔子整理过的书称为“经”,《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全书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运用赋(叙述描写)、比(比喻)、兴(托物起兴)手法。

2、《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传说春秋时期孔子同时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鱼史《春秋》所著。

3、《论语》 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伟弟子编纂。“论”这里就读lún。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4、《孟子》 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以及政治学说、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论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题目是编者加的。

5、《列子》 相传为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所作,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6、《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7、《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太史令、司马迁著书中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1篇、世家(记诸候本系)30篇、列传(序列入臣事迹)70篇、年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0余万字,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8、《乐府诗集》 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北朝民歌《木兰诗》、《敕勒歌》,曹操的《观沧海》和汉乐府《陌上桑》都选自此集。

9、《梦溪笔谈》 用笔记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北宋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沈括著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以及政治、军事、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这部书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11、《聊斋志异》 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蒲松龄作。托笔幻象,寄意现实。

12、《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清代吴敬梓作。达到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范进中举》节选自本书第3回。

中国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一)初中生应掌握的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1、鲁迅 本周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7、茅 盾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步曲”(《春蚕》、《秋收》、《残冬》),《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

8、闻一多 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著有诗集《红烛》、《死水》。《最后一次讲演》

9、朱自清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背影》选自《朱自清选集》

10、老 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实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1950年他成为我国第一位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济南的冬天》节选自长篇散文《一些印象》,《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骆驼祥子》。

11、冰 心 现代女作家,我国第一位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诗集有《繁星》、《春水》,儿童作品有《寄小读者》,《小桔灯》选自散文集《小桔灯》。

12、臧克家 现代诗人,短诗《有的人》选自《臧克家诗选》,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三、外国作家作品

(一)初中生应掌握的外国作家作品

1、伊 索 古希腊寓言作家,课文《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出自《伊索寓言》。

2、安徒生 丹麦童话作家,是世界上最卓越的童话作家之一。名著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

3、都 德 19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最后一课》就以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

4、莫泊桑 法国著名作家。著名短篇小说有《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长篇小说以《一生》、《漂亮朋友》为代表。《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羊脂球》。

5、契诃夫 19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和著名的剧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有法国的莫泊桑和英国的欧·亨利)。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哀伤》,《变色龙》选自《契诃夫小说选》。

6、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伟大的代表。其中著名的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代表作有《母亲》,《海燕》是作者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肇律》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7、奥斯特洛夫斯基 前苏联作家。全名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代表作是1933年写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命的意义》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初中生应了解的外国作家作品

1、欧·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2、海伦·凯勒 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课文选有她的《我的老师》

转载希望对您有帮助。

1、1991年《黄飞鸿》导演:徐克,动作指导:袁祥仁 袁信义 刘家良

2、1992年黄飞鸿九二:龙行天下 导 演:徐克 动作指导:元华

3、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 (1992)导 演:徐克 动作指导:袁和平

4、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 (1993) 导 演:徐克 动作指导:元彬

5、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 (1993)导 演:王晶 袁和平 动作指导:袁和平、袁祥仁

6、黄飞鸿之西域雄狮 (1997) 导 演:洪金宝 动作指导:洪金宝、曹荣

但我认为第二部应该不算,而且我也没有看过,详细情况如下:

1、黄飞鸿 (1991)(Wong Fei-hung)

导 演:徐克 动作: 袁祥仁 袁信义 刘家良

编 剧:徐克 阮继志 梁耀明 邓碧燕

主 演:李连杰 元彪 关之琳

故事梗概:

关东高手严振东南来佛山,生活潦倒。为扬名他挑战黄飞鸿却遭拒,后干脆砸了"宝芝林"武馆的招牌,一时名声大噪,被洋商收买对付黄飞鸿。梁宽爱上十三姨,不料十三姨是黄飞鸿的情人,梁宽因此拜严振东为师,与黄飞鸿对立。十三姨误中洋商诡计,被拐往金山充妓;梁宽赶去救她,被严振东痛打。黄飞鸿率众人赶到,与梁宽携手展开一场大战,消灭奸人救出十三姨。从此,梁宽也转投到黄飞鸿门下了。

2、黄飞鸿九二:龙行天下 (1992)(The Master)

导 演:徐克

主 演:李连杰 元华 郭锦恩 (更多)

上 映:1992年

地 区:中国香港

类 型:剧情片

故事梗概(简介)

德叔(元华)曾得少林武术真传,到美国开设宝芝林医馆,兼授武术。叛徒尊尼另开医馆,竟然来到宝芝林踢馆,用下流手法打伤德叔,捣毁宝芝林,独霸美国武林。德叔重伤后被当地少女安娜所救,藏身郊外废弃车场。 德叔大弟子杰(李连杰)来到美国探望师傅,当杰来到宝芝林时,因德叔失踪,医馆正被房主收回,故此杰与房产经纪恩(郭锦恩)发生冲突,被拘入警局,在警局内,恩与杰弄清事情原委,杰更因为高水平的推拿术为警局内的警员解决了种种病痛,与警员结下友谊。 在安娜的帮助下,杰终于见到了德叔,并误打误撞收了三个墨西哥少年为徒,当杰夜探宝芝林时遇上尊尼二人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

3、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 (1992)

导 演:徐克

编 剧:徐克 Cheung Tan Tinsuen Chan

主 演:李连杰 关之琳 莫少聪 姜戴维 熊欣欣 甄子丹何家驹

上 映:1992年

地 区:中国香港

语 言:粤语

颜 色:彩色

类 型:动作片

分 级: 美国:R

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故事梗概(简介)

飞鸿(李连杰)与十三姨(关之琳)、梁宽(莫少聪)在广州遇到白莲教徒借「扶清灭洋」口号,捣乱使馆、教堂等洋人地盘也不放过,原来是大臣纳兰元述(甄子丹)包庇用来对付革命党。黄在一医学会议中,与革命领袖孙文(张铁林饰)一见如故,发觉他们对救国更具远见,决助他们一把逃过卮运。黄飞鸿有感时势逆转,遂直捣白莲教总坛,决胜九宫真人(熊欣欣),藉此拨开迷信假象。黄飞鸿又奋慨智末开,国运的衰竭,不惜投身与元述死战,为孙文(张铁林),陆皓东(姜大卫饰)等人保驾护航……

4、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 (1993)

导 演:徐克 动作:元彬

编 剧:徐克

主 演:李连杰 关之琳 莫少聪 刘洵 熊欣欣

上 映:1993年

地 区:中国香港

语 言:粤语

颜 色:彩色

声 音:Dolby

时 长:105分钟

类 型:动作片

分 级: 美国:R

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故事梗概或分集剧情

清朝末年,朝政腐败,列强欺凌,民不聊生。慈禧命李鸿章召集天下武林高手,到京城参加“狮王大会”,争夺“中国狮王”的称号,以显示国威,同时挑起武林相残以便控制武林。黄飞鸿和弟子梁宽陪同十三姨回到京城,与父亲黄麒英商议开办“宝芝林药厂”事宜。他看到京城街头各派武林高手连番械斗,连父亲也被打伤,顿觉“狮王大会”会变成武林各派相互倾轧的场所。土豪赵天霸为独霸一方,蓄谋铲除异己,他拉拢出身人力车夫的“京城第一脚”鬼脚七为他效力。为不使事态扩大,黄飞鸿邀请武术界联名上书,要求取消举办“狮王大会”,但遭到拒绝。赵天霸久闻黄飞鸿的威名,想重金招聘他合作夺取狮王称号,黄飞鸿坦言拒绝。赵天霸使鬼脚七向黄飞鸿挑战,黄飞鸿多次退让,鬼脚七更显得咄咄逼人。十三姨在京城遇到国外留学时的同学杜文秀。杜文秀现为俄国驻华使馆的职员,对十三姨仍十分爱慕。再度相逢,他当众吻了十三姨的手,使暗恋十三姨的黄飞鸿十分不快。梁宽为挽回“宝芝林”的威名,故意找鬼脚七的麻烦。两人争斗,鬼脚七的脚被折断。鬼脚七伤后被赵天霸遗弃,流落街头。黄氏父子收留了他,为他治伤,鬼脚七十分感激,遂拜黄飞鸿为师。“狮王大会”举行在即,赵天霸在三笑楼设下陷阱,欲置黄飞鸿于死地。黄飞鸿凭其高超武艺,在父亲和梁宽的接应下,脱出困境。黄飞鸿不再袖手旁观,下决心阻止赵天霸夺取“狮王”美誉。与此同时,英法等国大使正密谋在“狮王大会”上刺杀李鸿章,计划行动由杜文秀执行。阴谋无意中被十三姨识破。杜文秀正要动手,被早已有准备的黄飞鸿一举粉碎。事情败露,杜文秀被暗枪打死灭口。“狮王”争夺开始。梁宽因伤不能出战,鬼脚七毛遂自荐和黄飞鸿联袂出狮,力战群雄,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打败赵天霸,夺得“中国狮王”的称号。黄飞鸿把“狮王”金牌交还李鸿章,指着满目疮痍的会场,说治国的方略不在这里。

徐克导演的前两集《黄飞鸿》都将故事背景放在岭南的广东,第三集却移师北京,并且以大场面的舞狮来赋予这个系列**新的面貌。不过在主题上仍然紧抓住满清国力衰弱,而中国人却仍不停内斗的时代感叹。剧情描述慈禧太后为对付船坚炮利的洋人,鼓励民间习武。总理大臣李鸿章乃下令举行“狮王大会',召集大江南北的武林人士齐集京城争取中国狮王的美誉。然而大会尚未正式举行,各门各派的武馆已暗地里招兵买马,内斗不断。黄飞鸿眼见状况不妙,乃联合其他武林人士联名要求取消狮王大会,但不得要领。黄飞鸿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出马参赛,以图阻止更大的悲剧发生。压轴的各式舞狮设计多彩多姿,场面相当热闹可观。

5、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 (1993)

导 演:王晶 袁和平 动作:袁和平、袁祥仁

编 剧:王晶

主 演:李连杰 梁家仁 陈百祥 张敏 张卫健 (更多)

上 映:2000年2月15日

地 区:中国香港

语 言:粤语

颜 色:彩色

声 音:立体声

时 长:100分钟

类 型:喜剧片 动作片

分 级: 德国:16 香港:IIA 英国:15

故事梗概:

李连杰凭着本身武功根底,演活了黄飞鸿一角,其后拍摄的多部黄飞鸿**作品,奠定了其正气凛然的形象。今趟与王晶合作,自然不乏搞笑本色,至于李连杰将会如何演绎王晶镜头下的“黄飞鸿”呢? 名震中外的广东十虎之一黄飞鸿(李连杰),拜其门下的求学之士与日俱增,黄有感宝芝林地方不够使用,故命牙擦苏(张卫健)往河南一带另觅分馆新址。 黄抽空到达分馆新址,惊觉邻居实乃妓院香芝馆,惹来“天下第一腿”捕快冷嘲热讽。某日,黄之徒弟梁宽在码头误撞捕快进行人口贩卖,结果遭人…

6、黄飞鸿之西域雄狮 (1997)

导 演:洪金宝

编 剧:徐克

主 演:袁罗杰 Joseph Sayah Chrysta Bell Zucht 杰夫·沃尔夫 陈国邦

上 映:1997年2月22日

地 区:中国香港

语 言:英语 粤语

颜 色:彩色

声 音:Dolby Digital

时 长:102分钟

类 型:冒险片 动作片

分 级: 法国:U

清末民初,广东省民团总教练黄飞鸿(李连杰饰)在广州设立宝芝林医馆,与一班弟子锄强扶弱,发扬中华武术。其弟子牙擦苏(陈国邦饰)亦於旧金山开设分馆,图将中华国术发扬海外。飞鸿为视察分馆业务并顺道探望阿苏,决定与十三姨(关芝琳饰)及弟子鬼脚七(熊欣欣饰)远赴旧金山一行。 一行三人初抵西域,便遇上连番事故,首先是在途中救起迷途沙漠的西部牛仔Billy,并与之结成好友,接著是遇上不明印第安人的 袭击,飞鸿为救十三姨而堕下河流,头部受到撞击而失去记忆。幸好飞鸿及时为印第安人飞鹰族所救,与族人们在草原…

有讲究

数千年来,中国人创造了众多的龙,有各种颜色的龙,有形状不同的龙,千姿百态,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五色龙、有角龙与无角龙、有足龙与无足龙、有翼龙与无翼龙、一身双首龙与一首两身龙。

五色龙

在五行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创造了五色龙为主的龙形象:即黄龙、青龙(苍龙)、黑龙、白龙、赤龙等。按照五行观念,青龙居东方,白龙居西方,赤龙居南方,黑龙居北方,黄龙居中央。

最为明确地记述五色龙的是《神农求雨书》:“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它对先秦时代人们采用颜色不同的龙进行求雨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汉代大儒董促舒在《春秋繁露。求雨篇》中也详细记述了汉代时以五色龙求雨的习俗;《河图》亦有五色龙之称,不过该书则称黑龙为玄龙(古这玄即黑色之意)。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黄龙最为尊贵,是真龙,其它名色龙都不是真龙。古代帝王都是真龙天子,所以都穿黄龙袍。百官和平民百姓均不许穿,否则有杀身之祸。其次为青龙,青龙或称苍龙,传说夏朝崇拜青龙,在《太平御览》和《宋书》中都有对青龙的详细记载。

五色龙在上古时代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先秦史籍就有不少杀龙或射龙的记载。如《墨子。贵义》“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这种“杀龙”方式当是古代一种巫术,所杀之龙当是塑造之龙,其目的是以此激起天上真龙的愤怒,从面降下甘雨消除旱灾。

有角龙与无角龙

一般认为龙的原形是蛇,也有认为是鳄鱼等动物的,无论是蛇或鳄鱼,均无角。但历史上的龙形象,大多有角,少数也有无角的。在龙头上加角,是为了显示龙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神圣的动物。龙角,古又称“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为什么要在龙身上加角?不少史学家都曾作过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台湾学者袁德星提出的看法较为特殊,他认为,在龙头上加角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结果。他认为,龙头上的角形符号,是男性生殖器,和原始的且字造型相同。这种生殖器崇拜物,自史前至商代前期的二里头文化,以及商代后期安阳遗址,抱歉有出土物发现,大部分是陶制的,也有大理石雕成的,其形状与龙头上的角和凤头上的冠,完全相同。不过,这一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在龙头上加角,可能是远古时代的角崇拜所致。在哺乳动物中,雄性动物多有角。在有角动物群中,领头的雄性动物大多长有大而强壮的角,因而角不但是雄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力量和权力的标志。在龙头上加角,其主要目的可能是为龙增加神性。

在古代传说的龙中,有不少是无角龙,如烛龙,古籍均未言其有角,只称其身长千里。再如螭龙,虬,夔,也都为传说中的无角龙。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龙,多为两只角,也有一只角的,即所谓的“独角龙”。《艺文类聚》卷九六引郭璞《山海经图赞》有记:“龙鱼一角,似鲤陵居。候时而出,神对攸乘。飞骛九域,乘云上升。”

罗二虎根据大量的古代墓葬中的龙形象,认为西汉时的龙分有角和无角两种。一种是有双耳双角的龙,角细长前端略带弧形;另一种为有翼无角的龙。东汉时期的龙都有角,到东汉晚期,角的下半部开始分叉,出现几个突起的棱,顶端向前卷曲,由近似牛角逐渐开始向近似鹿角的方向转变。唐代时的龙角则有变化,出现明显的分叉鹿角。角在唐代出现很长的分叉,酷似鹿角。在五代时增多,到宋代时已基本上都似鹿角了。不过,前期略似鹿角的龙仍存在。

有角龙与无角龙,都是古人所创造的艺术中的形象,不过,从有角龙和无角龙可以看出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的变迁。

有足龙与无足龙

古代传说和艺术中的龙,有的有足,有的无足。在神话龙中,烛龙是无足的。烛龙又称烛阴,《淮南子。地形训》中有记:“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据目前所见资料,最早的有足龙为两足龙,为河南仰韶蚌壳龙,只有两只足。神化传说中的龙则有一足龙,如夔龙,《说文》称:夔,如龙一足。

除了一足龙和二足龙之外,还有三足龙。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出土一条木质龙,该龙是一条"三脚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三足鸟",但未见过"三足龙"的神话记载。如若确是三足龙,则属罕见。

从古代墓葬中的龙形象来看,西汉时的龙一般四条腿粗短,形同兽腿,足为鹰爪,有三趾,但也出土过一些西汉无腿、足和爪的龙。东汉的龙形象足较长,足亦分兽足、鹰爪两种。东汉末至东晋时期的龙身体四肢变得细长,同时也发现过一些此时的无足之龙。南北朝至隋的龙,四肢上有很长的兽毛飘起,足以为三趾鹰爪。唐宋时期的龙,腿为兽腿,足为鹰爪,一般三趾。与唐宋之前不同的是,宋代已出现四趾龙。

有翼龙与无翼龙

古代传说和艺术中的龙,大多为有翼,无翼的较少。 最早传说中的有翼龙为应龙。《广雅。释鱼》中记载:"有翼龙曰应龙。"所谓"应龙",大概就是"翼龙"之音转、或"翼龙"之异名。由于原始时代的人们认为雷电主宰雨水,而雷电是龙蛇的化身,是龙蛇飞上天空支。能升天之龙蛇,不是一般的龙蛇,应是有翼的龙蛇。故人们想象那些能升天的龙蛇是有翼的龙蛇。

有的学者认为,先秦时期的龙,均无翼,而西汉以后的龙大多数有翼。在西汉的墓葬出土物中,有翼龙和无翼龙均存在。西汉时期的交龙(或称结龙)均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龙盘绕在一起,构成双龙或多龙相交的形象。这种龙既无腿和足,亦无翼,除有角外,整个身躯与蛇大体相同。东汉时期的普通龙都有双翼,交龙则无翼。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的龙大多数有双翼,少数龙无翼。南北朝至隋的龙,有的龙翼已变成细长的飘带形,有的龙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绵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谬也。翼由三根细长的飘带组成,但也有个别的龙无翼。唐宋时期的龙,翼全都为一根或两根飘带。

一身双首龙与一首两身龙

在中国龙文化中,既有一身双首龙,也有一首两身龙。一身双首龙即两关均有首,亦即两头龙。一首两身龙即两条龙身相连,两身共一首。

双首龙或两头龙当源于两头蛇。古人认为确有两头蛇,并有两种。一种是《尔雅。释地》所记之两头蛇:“北方有枳首蛇焉。”另一种是唐刘洵《岭表录异》卷下所记的两头蛇:“两头蛇,岭外多此类。”

据说,两头蛇确实在自然界存在。本世纪70年代,台湾中华日报记者刘中兴在宜羊兰发现了一条两头蛇,并拍下了照片,作了报道。笔者在广东农村老家时,也听说过两头蛇,但未亲眼见过。

由于两关蛇较少见,因而视之为神物,具有变化的神性。雨过天晴,彩虹出现,彩虹弯弯,两头相似,遂被附会为两头蛇变化而来。因而甲骨文中“虹”字,多作两头龙形状,铜器和石刻中的虹神也多作两头龙形象。

与两头龙关系的还有《山海经》所记载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或多首的神灵。

一首两身龙在自然界中却未见。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发现有一些一首两身的龙形象。如二里头文化遗址第二期堆积中出土有龙纹陶片,其龙为一首二身,龙头近圆形,吻短而尖,眼作目字状,额上有菱纹。龙身似蛇,满饰链状鳞纹。头无角,两身作八字形分开。

一首两身龙,当源于一首两身蛇的传说。《山海经。北山经》记有一首两身的肥遗蛇:“浑夕之山,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

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

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

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

“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

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

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

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夔龙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

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

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

“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

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

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

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hui)

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

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

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

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

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蟠螭(panchi)

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

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的

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

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

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

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

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

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角龙

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

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

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

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

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

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

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

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

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

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

应龙的形象。

火龙

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

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

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

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

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

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

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

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

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

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 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

(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

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

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

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

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

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

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

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

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

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

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其它

椒图,又作铺首,形似螺蚌,性好闭,故常装饰于门上的衔环。

哈……这个其他该不会是私生子吧?

龙的形式

坐龙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

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

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

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

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

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

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

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

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

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

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

降龙的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

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

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

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

龙”。

云龙

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

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

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

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

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

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

“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

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

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

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

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

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子龙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

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

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

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

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

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

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

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

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

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

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双龙戏珠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

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

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

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

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

(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

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

活泼生动的气势。

龙生九子

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

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

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

“龙头胡琴”。

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

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

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

更显得威严庄重。

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

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

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

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

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

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

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

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

气氛。

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

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

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

“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

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

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

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

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

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

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

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

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

更为睁崃威武。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

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

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

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

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

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

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

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

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

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

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

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

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

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

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

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负屃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

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

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

诗文石刻,脍灸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

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

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

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

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

“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

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

“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其实龙生九子有好多版本。

之一: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 ,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 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之二

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飸餮(音滔帖),最贪吃,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足八」「虫夏」(音八夏),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

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甄子丹个人资料 (2005-09-10 16:59:20)

生日:1963年7月27日

星座:狮子座 身高:175

体重:155磅

常到的地方:美国,香港

最喜欢的运动:技击术

最喜爱的国家:中国

嗜好:练功,拍戏

优点:正直

缺点:倔强

个人座右铭:勇者无惧

最喜欢的**作品:《战狼传说》

最喜欢的歌曲:《精武英雄》

籍贯:广东

其它:喜欢的武器:双节棍

跆拳道黑带六段,现任香港李小龙协会理事

甄子丹出生在广东,2岁来到香港直到11岁移民美国波士顿。母亲麦宝婵是个世界闻名的武术家和太极拳师,在当地创办了中华武术研究会。甄子丹自幼随母学武,但开始是学钢琴,会弹肖邦进行曲,音乐是他生活中的灵感来源之一。父亲甄云龙是波士顿中国日报的编辑,擅长弦乐,会拉小提琴和二胡。甄子丹继承了父母的音乐天分,并把它运用到了他的**中。

母亲在甄子丹会走路起就开始教他练武了,他由此学到了传统和现代的武术,还有太极,理解武术了内在和外在的规律。在波士顿的唐人街,年轻的甄子丹对每一部功夫**从不错过,看过李小龙、成龙等人的作品后,他都能精确地模仿他们的动作,他甚至逃学去看功夫**。出于对知识的饥渴和一些反叛心理,他的眼光开始向外看,学习各种风格的武术。由于他在武术上的天分,甄子丹在对武术真理的追求道路上大步前进。

十几岁时,反叛的甄子丹在波士顿声名狼藉的暴力区里横冲直撞。于是父母便安排他到北京武术队和李连杰一起学习,甄子丹成为了队里第一名非中国的运动员,北京武术队开了先例,后来便来了更多外籍人员。虽然队里的训练非常严格,但甄子丹想要的还要更多,所以北京他只逗留了一段时间。在回美国途中,他途经香港,被人介绍与著名导演袁和平见面。袁和平正寻找一名新的荧幕英雄,见到甄后,他知道找到了,由此开始了长期的合作。

由于偶像李小龙的启发,甄子丹不仅探究各种武术的风格,还建立起自己唯一独特的武术体系。在《笑太极》里,他极好的身体素质得以体现;《特警屠龙》里,他的拳展现了武术风格的多面性;他在《铁马骝》中展示了传统武术的魅力,扮演的黄奇英如此栩栩如生,使该片成为那十年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在从影过程中,他也没有停止练武。智力和体能同时提高的过程中,在武艺成长的同时,他对李小龙哲学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我已经学武多年,再也不会把武术细致的分裂开了。我同意李小龙所说的,我们都只有两只手和两条腿,所以不会有很多不同风格的武术。"

《特警屠龙》中,他提携了天才武术家、好友Michael Woods(就是经常被他打败的黑壮汉)和Stephan Berwick(络腮胡),他们的拳击、跆拳道和传统武术浑成一体。《直击证人》里,他也提携了朋友John Salvitti(黑夜里被踢昏的白人),他创新地设计了打斗场面,展示了高超的格斗技巧。《洗黑钱》中他设计的自己的现代打法被许多人认为是动作**史上最好的动作之一。

徐克在拍《黄飞鸿2之男儿当自强》时找到甄子丹作为李连杰的最后对手。在那场戏中,甄子丹设计了创造性的动作,就是用湿布来做武器。本片奠定了他功夫明星的地位,他因此被提名1992年第十二届香港**金像最佳男配角奖。随后他又拍了《新流星蝴蝶剑》、《新龙门客栈》、《铁马骝》等片子。在《铁马骝》中,他饰演黄飞鸿之父黄耆英,在与少林叛徒对战时表演了无影脚,是那十年中最有影响力的打斗场面之一。他在这些影片中的表现再一次证明了他是个武术的通才。

在传统武打影片风过后,甄子丹转到压力很大的香港电视剧发展他的导演才能。他在两部电视剧《洪熙官》和《精武门》中主演并导演动作场面,前者是关于晚清时代汉人反清斗争中的少林义士洪熙官,后者改编自李小龙的同名**,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被日本侵占的情形。除了李小龙,很多明星都曾经演过陈真,包括成龙(《新精武门》)、梁小龙(电视剧《霍元甲》、《陈真》)、李连杰(《精武英雄》)。甄子丹这部30集的电视剧有充分的时间讲述背景故事,使各个角色较之旧版的更为生动鲜活。他还引用了李小龙的一些经典场面,例如陈真身穿白衣在霍元甲灵前吊丧,闯进道场的日本人包围中……他不但尝试不同风格的动作,还尝试摄像、剪辑、声效、色键效果等工作。浪漫、冒险、阴谋、戏剧成为甄子丹故事中的关键因素。这就是甄子丹,不是成龙、李连杰,亚洲的观众在街上看到他都叫他陈真。

1997年,甄子丹开始了他的导演之路,推出了第一部作品《战狼传说》。谈到**和电视创作的基本目标,甄子丹说:“要调动观众的感情,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不成功的。”许多制片人使影片成为大制作、情节复杂、激烈,但甄子丹希望他的**能贴近观众,能把他们带进自己的世界。虽然《战狼传说》耗资不到50万美元,但由于它的独特风格,他赢得了亚洲评论的称赞,特别是被日本的观众接受,在那拥有了许多年轻的铁杆影迷。《战狼传说》在世界各地发行,片中,甄子丹饰演一个曾经号称“战狼”的老人,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一个失忆的年轻人只记得等待他失去的爱。和以前的电视剧一样,在这部片子里可以看到尝试的摄影技巧和跃动的节奏。和大多数香港武打和动作制片人不同,甄子丹不会刻意去区别拍摄的和舞台上的表演,在他看来,武术是一种表达的形式,一种来自你内心深处的表达,就像宇宙中所有形式的生命一样,一个手势、一个微笑,甚至在街上的行走都是一种表达。

在富有乡村风格的《战狼传说》后,甄子丹又导演了《杀杀人,跳跳舞》这部都市枪战片。该片的配乐由一向以温柔,动人旋律驰名的日本女作曲及钢琴演奏家西村由纪江撰写配乐,西村是看过甄子丹的处女作《战狼传说》后志愿为该片工作的。虽然是首次替香港**创作配乐,但其实西村在日本己多次为**、电视剧集、广告等撰写配乐,可算是经验丰富。而今次特别之处在于这部是一套爱情动作**,而甄子丹本人亦是对音乐有浓厚兴趣及认识,所以今次之**音乐可谓是经严谨挑选而成,发挥尽西村温柔以外那起伏不同、激情万千之一面。片中甄子丹饰演一个爱上女警的杀手,当时拍摄资金不到50万美元,拍摄中间的亚洲经济危机中断了他的资金来源,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但甄子丹成功了。该片不仅得到了香港**评论界的认可,而且获得1998年日本**节和1999年第五届香港**评论学会大奖的最佳导演奖提名,并在许多国际节日中上映。

《战狼传说》、《杀杀人、跳跳舞》、他的电视剧以及他对动作的设计,无一不使甄子丹作为一个优秀的**制作人受到众人的瞩目,他能在资金的限制范围内有效地工作。他从不使用情节图板,而是在脑子里构思所有的画面,只要他一到拍摄点,他就能融进戏里,决定拍摄机位、角度、演员如何行动。甄子丹对此工作也乐此不疲。

1999年,甄子丹飞往柏林,作为第一位来自香港的中国**制作人,担任德国电视剧《代号:美洲狮(Codename:PumaThe pilot)》的动作导演。随后,他签约了在罗马尼亚拍摄的美国科幻动作片《挑战者之终极之战(Highlander:Endgame)》,在这部《挑战者》系列的最终一集中,Christopher Lambert和Adrian Paul主演两位不死的高原人,甄子丹不仅担任动作指导,同时饰演中国古人荆柯。

甄子丹拥有超越东西方和好莱坞之间分界线的能力和经验,他能讲流利的英语、粤语、汉语,出生在中国大陆,年少时在波士顿,近年在香港,现在在纽约和洛杉矶之间,他以全新的方式定义了“四海为家”。他的**放射了他的亮光并驱动这个被他观察的世界,**制作对甄子丹来说是流动不息的,是画面、音乐,还有观众与艺术家信息的交流。他带给千禧年和未来一种新的世界**风格。

影视作品:

《刀锋战士2》(幽灵刺客2)(2002)

《修罗雪姬》(2001)

《精武门--大结局》(2001)

《挑战者之终极争霸》(超时空圣战)(2000)

《星月童话》(1999)

《新唐山大兄》(1998)

《杀杀人、跳跳舞》(1998)

《黑色城市》(1998)

《黑玫瑰义结金兰》(1997)

《666魔鬼复活》(魔鬼的女儿)(1996)

《战狼传说》(1996)

《街头杀手》(1996)

《亚洲警察之高压线》(1995)

《马戏小子》(1994)

《咏春》(红粉金刚)(1994)

《红粉金刚》(1994)

《赌圣2街头赌圣》(小小赌圣)(1994)

《苏乞儿》(1993)

《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铁猴子)(1993)

《新流星蝴蝶剑》(1993)

《猎豹行动》(Cheetah on Fire)(1992)

《怒火威龙》(1992)

《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1992)

《新龙门客栈》(1991)

《魔唇劫》(1991)

《洗黑钱》(1990)

《皇家师姐4直击证人》(1989)

《刑警本色》(1988)

《特警屠龙》(1988)

《情逢敌手》(1985)

《笑太极》(1984)

英皇**以重酬加诚意拉拢正于好莱坞人气冒升的甄子丹回香港拍片,并会为他度身订造4部功夫片,将甄子丹塑造成新一代功夫片王!而戛纳常客王家卫的新片《2046》已在戛纳已开始预售版权,更白纸黑字写明2003年5月交片。

正与成龙合作拍《赎金之王II》的甄子丹亦现身戛纳,他还与英皇高层张承襄力及陈嘉上密密斟,原来英皇看中他近年在好莱坞人气急升,有意重金邀他回港拍片,度身订造4部功夫**,捧他为功夫片王。张承襄力透露:“以甄子丹武术造诣以及好莱坞拍片累积经验,我很想找他拍香港功夫**,现在正计划开拍4部功夫**,希望以崭新武打组合,令观众对功夫片有种新鲜感觉,不过,现在一切还在谈,未有实质定案。”

早前,甄子丹拍摄**《英雄》时曾经被利剑插伤右眼,现在已完全康复,对于与李连杰合作,感觉如何?他说:“和他合作开心,不过,感觉跟以前合作不同,因为那时候大家还年轻,现在年纪大就整天争着认老!”

甄子丹透露现在拍好莱坞片相当开心,他透露现在与成龙合作演出《赎金之王II》,十分开心。

戛纳常客王家卫的新片《2046》已拍摄多年,目前虽仍未拍竣,但在戛纳已开始预售版权,更白纸黑字写明2003年5月交片,即明年5月前必须拍毕,令不少外国片商大感兴趣。其实此片拍摄经年,只因演员阵容不停增加,由最初的梁朝伟、木村拓哉、刘嘉玲、王菲及张震,新加入了章子怡及张曼玉,两人早前还到泽东试造型,王家卫预计此片可赶及参加明年戛纳影展 。

龙的种类

看到有人在讨论龙的问题,而且这里属龙的人好象挺多的。来一篇介绍龙的专门文章。

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

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

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

“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

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

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

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夔龙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

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

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

“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

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

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

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hui)

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

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

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

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

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蟠螭(panchi)

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

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的

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

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

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

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

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

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角龙

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

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

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

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

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

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

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

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

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

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

应龙的形象。

火龙

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

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

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

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

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

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

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

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

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

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

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

(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

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

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

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

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

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

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

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

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

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

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其它

椒图,又作铺首,形似螺蚌,性好闭,故常装饰于门上的衔环。

哈……这个其他该不会是私生子吧?

龙的形式

坐龙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

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

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

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

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

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

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

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

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

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

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

降龙的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

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

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

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

龙”。

云龙

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

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

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

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

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

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

“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

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

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

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

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

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子龙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

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

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

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

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

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

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

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

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

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

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

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双龙戏珠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

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

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

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

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

(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

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

活泼生动的气势。

龙生九子

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

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

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

“龙头胡琴”。

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

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

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

更显得威严庄重。

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

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

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

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

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

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

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

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

气氛。

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

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

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

“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

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

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

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

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

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

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

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

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

更为睁崃威武。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

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

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

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

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

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

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

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

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

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

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

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

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

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

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

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负屃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

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

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

诗文石刻,脍灸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

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

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

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

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

“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

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

“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其实龙生九子有好多版本。

之一: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之二

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飸餮(音滔帖),最贪吃,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足八」「虫夏」(音八夏),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

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参考资料:

http://wwwmicrodocom/printpageaspBoardID=5&ID=2806

数千年来,中国人创造了众多的龙,有各种颜色的龙,有形状不同的龙,千姿百态,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五色龙、有角龙与无角龙、有足龙与无足龙、有翼龙与无翼龙、一身双首龙与一首两身龙。

五色龙

在五行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创造了五色龙为主的龙形象:即黄龙、青龙(苍龙)、黑龙、白龙、赤龙等。按照五行观念,青龙居东方,白龙居西方,赤龙居南方,黑龙居北方,黄龙居中央。

最为明确地记述五色龙的是《神农求雨书》:“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它对先秦时代人们采用颜色不同的龙进行求雨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汉代大儒董促舒在《春秋繁露。求雨篇》中也详细记述了汉代时以五色龙求雨的习俗;《河图》亦有五色龙之称,不过该书则称黑龙为玄龙(古这玄即黑色之意)。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黄龙最为尊贵,是真龙,其它名色龙都不是真龙。古代帝王都是真龙天子,所以都穿黄龙袍。百官和平民百姓均不许穿,否则有杀身之祸。其次为青龙,青龙或称苍龙,传说夏朝崇拜青龙,在《太平御览》和《宋书》中都有对青龙的详细记载。

五色龙在上古时代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先秦史籍就有不少杀龙或射龙的记载。如《墨子。贵义》“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这种“杀龙”方式当是古代一种巫术,所杀之龙当是塑造之龙,其目的是以此激起天上真龙的愤怒,从面降下甘雨消除旱灾。

有角龙与无角龙

一般认为龙的原形是蛇,也有认为是鳄鱼等动物的,无论是蛇或鳄鱼,均无角。但历史上的龙形象,大多有角,少数也有无角的。在龙头上加角,是为了显示龙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神圣的动物。龙角,古又称“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为什么要在龙身上加角?不少史学家都曾作过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台湾学者袁德星提出的看法较为特殊,他认为,在龙头上加角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结果。他认为,龙头上的角形符号,是男性生殖器,和原始的且字造型相同。这种生殖器崇拜物,自史前至商代前期的二里头文化,以及商代后期安阳遗址,抱歉有出土物发现,大部分是陶制的,也有大理石雕成的,其形状与龙头上的角和凤头上的冠,完全相同。不过,这一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在龙头上加角,可能是远古时代的角崇拜所致。在哺乳动物中,雄性动物多有角。在有角动物群中,领头的雄性动物大多长有大而强壮的角,因而角不但是雄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力量和权力的标志。在龙头上加角,其主要目的可能是为龙增加神性。

在古代传说的龙中,有不少是无角龙,如烛龙,古籍均未言其有角,只称其身长千里。再如螭龙,虬,夔,也都为传说中的无角龙。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龙,多为两只角,也有一只角的,即所谓的“独角龙”。《艺文类聚》卷九六引郭璞《山海经图赞》有记:“龙鱼一角,似鲤陵居。候时而出,神对攸乘。飞骛九域,乘云上升。”

罗二虎根据大量的古代墓葬中的龙形象,认为西汉时的龙分有角和无角两种。一种是有双耳双角的龙,角细长前端略带弧形;另一种为有翼无角的龙。东汉时期的龙都有角,到东汉晚期,角的下半部开始分叉,出现几个突起的棱,顶端向前卷曲,由近似牛角逐渐开始向近似鹿角的方向转变。唐代时的龙角则有变化,出现明显的分叉鹿角。角在唐代出现很长的分叉,酷似鹿角。在五代时增多,到宋代时已基本上都似鹿角了。不过,前期略似鹿角的龙仍存在。

有角龙与无角龙,都是古人所创造的艺术中的形象,不过,从有角龙和无角龙可以看出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的变迁。

有足龙与无足龙

古代传说和艺术中的龙,有的有足,有的无足。在神话龙中,烛龙是无足的。烛龙又称烛阴,《淮南子。地形训》中有记:“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据目前所见资料,最早的有足龙为两足龙,为河南仰韶蚌壳龙,只有两只足。神化传说中的龙则有一足龙,如夔龙,《说文》称:夔,如龙一足。

除了一足龙和二足龙之外,还有三足龙。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出土一条木质龙,该龙是一条"三脚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三足鸟",但未见过"三足龙"的神话记载。如若确是三足龙,则属罕见。

从古代墓葬中的龙形象来看,西汉时的龙一般四条腿粗短,形同兽腿,足为鹰爪,有三趾,但也出土过一些西汉无腿、足和爪的龙。东汉的龙形象足较长,足亦分兽足、鹰爪两种。东汉末至东晋时期的龙身体四肢变得细长,同时也发现过一些此时的无足之龙。南北朝至隋的龙,四肢上有很长的兽毛飘起,足以为三趾鹰爪。唐宋时期的龙,腿为兽腿,足为鹰爪,一般三趾。与唐宋之前不同的是,宋代已出现四趾龙。

有翼龙与无翼龙

古代传说和艺术中的龙,大多为有翼,无翼的较少。 最早传说中的有翼龙为应龙。《广雅。释鱼》中记载:"有翼龙曰应龙。"所谓"应龙",大概就是"翼龙"之音转、或"翼龙"之异名。由于原始时代的人们认为雷电主宰雨水,而雷电是龙蛇的化身,是龙蛇飞上天空支。能升天之龙蛇,不是一般的龙蛇,应是有翼的龙蛇。故人们想象那些能升天的龙蛇是有翼的龙蛇。

有的学者认为,先秦时期的龙,均无翼,而西汉以后的龙大多数有翼。在西汉的墓葬出土物中,有翼龙和无翼龙均存在。西汉时期的交龙(或称结龙)均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龙盘绕在一起,构成双龙或多龙相交的形象。这种龙既无腿和足,亦无翼,除有角外,整个身躯与蛇大体相同。东汉时期的普通龙都有双翼,交龙则无翼。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的龙大多数有双翼,少数龙无翼。南北朝至隋的龙,有的龙翼已变成细长的飘带形,有的龙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绵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谬也。翼由三根细长的飘带组成,但也有个别的龙无翼。唐宋时期的龙,翼全都为一根或两根飘带。

一身双首龙与一首两身龙

在中国龙文化中,既有一身双首龙,也有一首两身龙。一身双首龙即两关均有首,亦即两头龙。一首两身龙即两条龙身相连,两身共一首。

双首龙或两头龙当源于两头蛇。古人认为确有两头蛇,并有两种。一种是《尔雅。释地》所记之两头蛇:“北方有枳首蛇焉。”另一种是唐刘洵《岭表录异》卷下所记的两头蛇:“两头蛇,岭外多此类。”

据说,两头蛇确实在自然界存在。本世纪70年代,台湾中华日报记者刘中兴在宜羊兰发现了一条两头蛇,并拍下了照片,作了报道。笔者在广东农村老家时,也听说过两头蛇,但未亲眼见过。

由于两关蛇较少见,因而视之为神物,具有变化的神性。雨过天晴,彩虹出现,彩虹弯弯,两头相似,遂被附会为两头蛇变化而来。因而甲骨文中“虹”字,多作两头龙形状,铜器和石刻中的虹神也多作两头龙形象。

与两头龙关系的还有《山海经》所记载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或多首的神灵。

一首两身龙在自然界中却未见。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发现有一些一首两身的龙形象。如二里头文化遗址第二期堆积中出土有龙纹陶片,其龙为一首二身,龙头近圆形,吻短而尖,眼作目字状,额上有菱纹。龙身似蛇,满饰链状鳞纹。头无角,两身作八字形分开。

一首两身龙,当源于一首两身蛇的传说。《山海经。北山经》记有一首两身的肥遗蛇:“浑夕之山,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有许多不同的分法

分类一

主要有以下几种:五色龙、有角龙与无角龙、有足龙与无足龙、有翼龙与无翼龙、一身双首龙与一首两身龙。

五色龙

在五行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创造了五色龙为主的龙形象:即黄龙、青龙(苍龙)、黑龙、白龙、赤龙等。按照五行观念,青龙居东方,白龙居西方,赤龙居南方,黑龙居北方,黄龙居中央。

最为明确地记述五色龙的是《神农求雨书》:“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它对先秦时代人们采用颜色不同的龙进行求雨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汉代大儒董促舒在《春秋繁露。求雨篇》中也详细记述了汉代时以五色龙求雨的习俗;《河图》亦有五色龙之称,不过该书则称黑龙为玄龙(古这玄即黑色之意)。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黄龙最为尊贵,是真龙,其它名色龙都不是真龙。古代帝王都是真龙天子,所以都穿黄龙袍。百官和平民百姓均不许穿,否则有杀身之祸。其次为青龙,青龙或称苍龙,传说夏朝崇拜青龙,在《太平御览》和《宋书》中都有对青龙的详细记载。

五色龙在上古时代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先秦史籍就有不少杀龙或射龙的记载。如《墨子。贵义》“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这种“杀龙”方式当是古代一种巫术,所杀之龙当是塑造之龙,其目的是以此激起天上真龙的愤怒,从面降下甘雨消除旱灾。

有角龙与无角龙

一般认为龙的原形是蛇,也有认为是鳄鱼等动物的,无论是蛇或鳄鱼,均无角。但历史上的龙形象,大多有角,少数也有无角的。在龙头上加角,是为了显示龙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神圣的动物。龙角,古又称“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为什么要在龙身上加角不少史学家都曾作过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台湾学者袁德星提出的看法较为特殊,他认为,在龙头上加角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结果。他认为,龙头上的角形符号,是男性生殖器,和原始的且字造型相同。这种生殖器崇拜物,自史前至商代前期的二里头文化,以及商代后期安阳遗址,抱歉有出土物发现,大部分是陶制的,也有大理石雕成的,其形状与龙头上的角和凤头上的冠,完全相同。不过,这一说法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在龙头上加角,可能是远古时代的角崇拜所致。在哺乳动物中,雄性动物多有角。在有角动物群中,领头的雄性动物大多长有大而强壮的角,因而角不但是雄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力量和权力的标志。在龙头上加角,其主要目的可能是为龙增加神性。

在古代传说的龙中,有不少是无角龙,如烛龙,古籍均未言其有角,只称其身长千里。再如螭龙,虬,夔,也都为传说中的无角龙。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龙,多为两只角,也有一只角的,即所谓的“独角龙”。《艺文类聚》卷九六引郭璞《山海经图赞》有记:“龙鱼一角,似鲤陵居。候时而出,神对攸乘。飞骛九域,乘云上升。”

罗二虎根据大量的古代墓葬中的龙形象,认为西汉时的龙分有角和无角两种。一种是有双耳双角的龙,角细长前端略带弧形;另一种为有翼无角的龙。东汉时期的龙都有角,到东汉晚期,角的下半部开始分叉,出现几个突起的棱,顶端向前卷曲,由近似牛角逐渐开始向近似鹿角的方向转变。唐代时的龙角则有变化,出现明显的分叉鹿角。角在唐代出现很长的分叉,酷似鹿角。在五代时增多,到宋代时已基本上都似鹿角了。不过,前期略似鹿角的龙仍存在。

有角龙与无角龙,都是古人所创造的艺术中的形象,不过,从有角龙和无角龙可以看出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的变迁。

有足龙与无足龙

古代传说和艺术中的龙,有的有足,有的无足。在神话龙中,烛龙是无足的。烛龙又称烛阴,《淮南子。地形训》中有记:“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据目前所见资料,最早的有足龙为两足龙,为河南仰韶蚌壳龙,只有两只足。神化传说中的龙则有一足龙,如夔龙,《说文》称:夔,如龙一足。

除了一足龙和二足龙之外,还有三足龙。昆明纹身,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出土一条木质龙,该龙是一条"三脚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三足鸟",但未见过"三足龙"的神话记载。如若确是三足龙,则属罕见。

从古代墓葬中的龙形象来看,西汉时的龙一般四条腿粗短,形同兽腿,足为鹰爪,有三趾,但也出土过一些西汉无腿、足和爪的龙。东汉的龙形象足较长,足亦分兽足、鹰爪两种。东汉末至东晋时期的龙身体四肢变得细长,同时也发现过一些此时的无足之龙。南北朝至隋的龙,四肢上有很长的兽毛飘起,足以为三趾鹰爪。唐宋时期的龙,腿为兽腿,足为鹰爪,一般三趾。与唐宋之前不同的是,宋代已出现四趾龙。

有翼龙与无翼龙

古代传说和艺术中的龙,大多为有翼,无翼的较少。 最早传说中的有翼龙为应龙。《广雅。释鱼》中记载:"有翼龙曰应龙。"所谓"应龙",大概就是"翼龙"之音转、或"翼龙"之异名。由于原始时代的人们认为雷电主宰雨水,而雷电是龙蛇的化身,是龙蛇飞上天空支。能升天之龙蛇,不是一般的龙蛇,应是有翼的龙蛇。故人们想象那些能升天的龙蛇是有翼的龙蛇。

有的学者认为,先秦时期的龙,均无翼,中国王雷刺青(昆明店)而西汉以后的龙大多数有翼。在西汉的墓葬出土物中,有翼龙和无翼龙均存在。西汉时期的交龙(或称结龙)均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龙盘绕在一起,构成双龙或多龙相交的形象。这种龙既无腿和足,亦无翼,除有角外,整个身躯与蛇大体相同。东汉时期的普通龙都有双翼,交龙则无翼。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的龙大多数有双翼,少数龙无翼。南北朝至隋的龙,有的龙翼已变成细长的飘带形,有的龙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绵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谬也。翼由三根细长的飘带组成,但也有个别的龙无翼。唐宋时期的龙,翼全都为一根或两根飘带。

一身双首龙与一首两身龙

在中国龙文化中,既有一身双首龙,也有一首两身龙。一身双首龙即两关均有首,亦即两头龙。一首两身龙即两条龙身相连,两身共一首。

双首龙或两头龙当源于两头蛇。古人认为确有两头蛇,并有两种。一种是《尔雅。释地》所记之两头蛇:“北方有枳首蛇焉。”另一种是唐刘洵《岭表录异》卷下所记的两头蛇:“两头蛇,岭外多此类。”

据说,两头蛇确实在自然界存在。本世纪70年代,台湾中华日报记者刘中兴在宜羊兰发现了一条两头蛇,并拍下了照片,作了报道。笔者在广东农村老家时,也听说过两头蛇,但未亲眼见过。

由于两关蛇较少见,因而视之为神物,具有变化的神性。雨过天晴,彩虹出现,彩虹弯弯,两头相似,遂被附会为两头蛇变化而来。http://wwwynwltattoocom因而甲骨文中“虹”字,多作两头龙形状,铜器和石刻中的虹神也多作两头龙形象。

与两头龙关系的还有《山海经》所记载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或多首的神灵。

一首两身龙在自然界中却未见。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发现有一些一首两身的龙形象。如二里头文化遗址第二期堆积中出土有龙纹陶片,其龙为一首二身,龙头近圆形,吻短而尖,眼作目字状,额上有菱纹。龙身似蛇,满饰链状鳞纹。头无角,两身作八字形分开。

种类二

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

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

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

“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

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

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

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夔龙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

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

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

“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

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

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

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hui)

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

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

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

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

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蟠螭(panchi)

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

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的

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

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

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

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

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

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角龙

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

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

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

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

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

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

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

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

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

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

应龙的形象。

火龙

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

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

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

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

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

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

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

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

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

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 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

(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

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

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

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

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

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

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

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

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

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

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其它

椒图,又作铺首,形似螺蚌,性好闭,故常装饰于门上的衔环。

哈……这个其他该不会是私生子吧

种类三

龙的形式

坐龙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

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

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

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

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

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

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

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

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

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

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

降龙的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

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

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

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

龙”。

云龙

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

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

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

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

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

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

“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

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

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

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

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

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子龙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

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

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

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

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

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

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

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

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

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

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双龙戏珠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

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

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

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

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

(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

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

活泼生动的气势。

种类四

龙生九子

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

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

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

“龙头胡琴”。

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

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

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

更显得威严庄重。

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

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

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

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

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

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

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

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

气氛。

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

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

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

“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

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

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

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

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

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

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

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

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

更为睁崃威武。

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

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

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

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

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

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

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

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

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

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

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

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

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

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

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

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负屃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

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

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

诗文石刻,脍灸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

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

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

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

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

“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

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

“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其实龙生九子有好多版本。

之一: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 ,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 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之二

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飸餮(音滔帖),最贪吃,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足八」「虫夏」(音八夏),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

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7960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2
下一篇2024-0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