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样,孔子说:“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问:“该怎样对待鬼神?”孔子说:“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子贡曾说:“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孔子便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
原文出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字义
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己:自己的意思。
意译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子贡以言语闻名,他善于雄辩,才华横溢,且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这一点就连他的老师孔子也是这么认为的。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喜欢经商 家累千金
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春秋时期卫国人,本姓端木,名赐,又名子赣。18岁时子贡到鲁国游学,拜于孔子门下求学6年,24岁时回到卫国,娶句氏为妻。完婚后,子贡开始随孔子周游列国,至公元前482年返回鲁国。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子贡开始为恩师守墓。这一守又是6年。公元前473年,子贡回到卫国,继续他的治学、经商生涯。公元前470年,他再一次去鲁国拜祭孔子墓,并且受聘于齐国,任大夫一职。
公元前456年,子贡在齐国逝世。他的儿子端木炅将其灵柩运回卫国,葬在了今天的河南浚县大径山东南东张庄村北。
子贡喜欢经商。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其“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家累千金”。他经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到之处“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甚至越王勾践还曾“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可见子贡当时富有的程度。
子贡曾在卫、鲁、齐等国做过官。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是春秋时期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商业贸易家。由于子贡是我国历史上文人经商的第一人,且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因此他被后人尊奉为“儒商始祖”。
:尊师重教 儒商楷模
在孔子的门徒中,子贡是非常出色的一个,与孔子的关系也甚为密切。
子贡敏而好学,“闻一知二”。在《论语》中,有关子贡向孔子请教的内容非常多。子贡处处用心、无所不问,并领会深刻、触类旁通,连孔子都禁不住赞扬他聪慧过人,说他“告诸往事而知来者”。
孔子去世后,子贡为恩师守墓,6年方归,足见师徒情深。子贡对孔子非常敬重,他称颂孔子:“赐终身载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赐之事仲尼,譬犹渴操壶勺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自知江海之深乎!”
子贡还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传播者。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清代崔述也在《洙泗考信余录》中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
孔子周游列国,吃了不少苦头。如果没有善辩的子贡为其解围,没有富有的子贡为其提供财力上的支援,孔子周游列国恐怕会更加艰难。
在《论语·先进》中,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安贫乐道,生活穷困;子贡则与命运抗争而经商,对市场行情看得很准。孔子的这些话并无责贬之意。虽然孔子常说“罪子贡善居积”,但内心还是偏爱他的。只要仔细品味《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亿则屡中”这句话,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子贡不仅开了文人经商的先河,还使儒家思想在商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不愧为儒商之始祖、商界之楷模。
:内儒外商 以儒兴商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儒商呢简单地说,儒商就是儒与商的结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是两个被严格区分开来的称谓。儒乃秉承儒家学说的文士之谓,其天职在于求道求义;商乃通货之民,其本性在于求利求财。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以重义轻利、修身齐家治国、成贤成圣为基本价值取向和最高追求,故尊儒而贱商。然而,在商业活动中,儒商却自觉地把儒家伦理、精神文化同经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孔子对道德仁义的重视深深影响了子贡。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的教导对子贡的人生发展影响巨大,子贡的言行无不体现著儒家思想。在子贡的观念里,一个真正的儒商不仅要有学问和社会经验,还要有道德。作为一个商人,求富取利无可厚非,但要符合道德原则,并且要把道德放在前面。也就是说,儒商应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即追求财富,这是商人的本性;“有道”,即有道德,这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两者相结合,就是儒商经济伦理的本质。
子贡在孔子众多弟子中,也可以算比较出众的。而他也是我最喜欢以及我最想深入了解的一名孔门弟子。
子贡原名端木赐,家境非常富裕,可以称得上是“腰缠万贯”。他不仅有很高的商业头脑,会做生意,口才也非常好。在鲁国一次劫难中,他游说各个国家,并利用其之间的矛盾,仅仅靠他这三寸不烂之舌变化解了鲁国的危机,实在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那为什么我最喜欢子贡呢?首先他最有实质性的物质—钱。在那个时代钱可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东西之一。孔子有道,被称作圣人,顶着非常响亮的名号,但这并不足以让他果腹。他也曾称颜回:一担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他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就已经“乐”了,那若是给他更好的环境,岂不美哉?由此可见,在生活上,孔门弟子没有再比自贡过得更滋润的了。其次便是他自身具备的技能:口才好。这项技能可以帮他当上大官,在国家大事上有话语权,也有足够的能力,为国家做贡献,所以虽然这并不能称作是最好的一项特长,但一定是最实用的。同时,子贡的尊师重道也非常值得我敬佩。曾经有人诋毁孔子,被子贡听到了。于是他便反驳道:“你诋毁我的老师是没有用的,别人的才华是山丘,可以被超越,可我老师的才华就像天上的日月星辰,你再什么诋毁他也是没有用的,不要再自讨没趣了。”这种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然而子贡每次都在回护他的老师,从这里便可看出他是非常爱戴、尊敬他的老师的。
当然,人无完人,子贡自然也是有着缺点的。子贡曾经问孔子:“老师,您认为我怎么样?”孔子对答到:“你是一个器皿。”子贡又追问:“是什么器皿呢?”孔子答:“你是祭祀上所用的器具。”乍一听,好像是对子贡的表扬,但在论语中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君子不器。器皿的用途非常单一,而这并不符合君子之道。除此之外,孔子也曾在子贡面前毫不掩饰地说:“你,我,都不如颜渊啊!”
综上所述,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很不错,但还是有待提高。
子贡或许并不是孔子门下最好学的一个弟子,但他有良好的品质,以及可以应用在实际上的能力,这也是我最喜欢他的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