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体现荀子性本恶思想的是?

以下体现荀子性本恶思想的是?,第1张

功利主义,长顾后虑。题目出自于《中国文化概论尔雅课》答案为功利主义,长顾后虑。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出生在战国时期

《史记》中记载了荀子的生平和经历,他游历各国,传播发展儒家文化,先是到齐国,然后去了楚国,而且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徒弟,所以有人质疑荀子到底属于儒家还是道家。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曾经在齐国担任过祭酒一职

荀子怎么读

据史书记载,荀子出生于公元前约313年,逝世于公元前238年。荀子的出生地为赵国,是周朝战国后期的赵国人。荀子,按照汉语拼音的读法,读作:xún zǐ。由此可知,荀子是荀氏的后代之一。

荀子石像

荀字作为一种姓氏,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渊源:

荀字最早是在远古时期就被作为一种姓氏,当时凡是姓氏为荀的人,即向世人表示其是华夏族部落首领轩辕黄帝的后代。据古代轶事传闻,华夏族部落首领轩辕黄帝共有有25个子女后代,分别冠以12个不同的姓氏,其中,荀就是这12个姓氏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荀姓最先是出自于姬姓,属于国名氏之一。但根据《姓苑》中所记录,在公元前的十一世纪,周文王姬昌将古郇国赐予给了其第十七个儿子姬葡,并在此地建立了姓氏为姬的郇国,将其第十七个儿子封为伯爵,历史上称之为郇伯。后来在春秋时期,晋国武公将郇国消灭,其后代的子孙便将姓氏由姬姓改为以郇作为姓氏,后来逐渐将郇字右侧的邑字旁去掉,并加上草头,郇字即演变为荀。

也有古书记载,荀姓是在晋国武公将荀国消灭后,将荀字赐予荀国的公民作为姓氏,称作荀息。后来虽然经过时间的迁移,荀姓在晋国失势之前,曾变更为其他姓氏,但在晋国失势之后,荀姓又被恢复了回来。

荀子是哪里人

荀子出生于公元前约313年,逝世于公元前238年,享年75岁。具史书上记载,荀子出生于赵国,是周朝战国后期的赵国人,也就是现如今隶属于我国西南部的山西安泽地区。

后人之所以对荀子是哪里人讨论纷纷、争执不下,大致是由于荀子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游学旅途当中,分别去过齐国、楚国、秦国和赵国,尤其是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中度过的时间最长,且三次往返齐国之地。因此,游学之地无数,居所之处也比较多,而且其最终的逝世之地也并不是在赵国的原因。

根据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一书中所记载,荀子早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来到了齐国,开启了他的游学之路,这一行便一直持续到荀子70岁左右的时候才离开。但在这期间,荀子还曾去过秦国、楚国和赵国等地,但在这些地方停留的时间都不长,又重新回到了齐国。

但在公元前266年,因齐国的君主听信谗言,罢免了荀子祭酒之职,不得志的荀子便游学来到秦国,但是在秦国,荀子满腔文学却也并未得到君主的重用,而后游学至赵国,没想到,在赵国荀子的文学之道仍未在当地发扬光大。

直到公元前264年,齐国的新君主继位时,荀子才得以重返齐国,当时荀子已经年过花甲,本以为此次重返齐国会像当年离开齐国那样重新获得光辉,但因再次遭到小人妒忌,且此时的齐国朝政甚乱,无奈之下,荀子便又离开了齐国,来到楚国兰陵,并最终老死与此。

荀子是谁

荀子是出生于公元前约313年,并逝世于公元前的238年,周朝战国后期的赵国人。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政治方面、文学方面、哲学方面和教育上取得的成就都堪比卓著,至今仍对后人的相关研究具有深远影响的人。

荀子石像

荀子是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游学的人。从其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游学生涯,且在其十五岁至七十岁左右之间,曾三次游学至齐国,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一职的人。荀子也是曾在楚国担任兰陵令,并最终逝于楚国的人。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引用赋的名称,并在写赋的时候第一个选用问答体的人,他同时也是被世人列为辞赋之祖之一的人。

荀子是著作集《荀子》、《仁学》和《劝学》等著作的作者。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被称之为其名言名句而被世人所佳赞和引用。

荀子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的人。

在人性问题的研究上,荀子是主张性恶论,强调人性本恶的本性,而对主体天生就被赋予的道德观念持否定态度,并强调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对人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人。

荀子是我国的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尊师重教价值观念取向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天地君亲师的教育观念流传至今。

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是周朝战国时期的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哲学上,还是在教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乃至当今,荀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荀子画像

纵观我国的教育史,第一个注重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并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即是荀子,但是荀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好坏是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综合影响,而非先天决定。关于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教育的作用方面。荀子认为,教育的最大作用或意义即在于将人恶的本性逐渐转化为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通过教育,使人的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并改善或扭转人的命运。因此,荀子认为教育才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二是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方面。关于教育的目的方面,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向学者传播知识,不断增加学者的知识底蕴,使学者博学多识。

关于教育的内容方面,荀子特别强调《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尤其是《礼》和《乐》这两部儒家经典名著。因为这些儒家经典名著对于规范学者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战国末期赵国。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扩展资料

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其思想主张导致为:

1、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之所以说人之性“恶”,是因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所以说要想达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

2、从《天论》篇看荀子的天人论:

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是唯物论的天人论者。他们都把天看成仅仅是大自然,并用这样的观点来阐明天和人的生活以及思想的关系,因而构成一种合乎科学的心理学思想。这种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人定胜天”。

-荀子

-荀子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5582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4
下一篇2023-07-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