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日非常完美第一期。非常完美第一期讲述了深情女告白仲尼,仲尼没有接受女方,最后导致不欢而散。《非常完美》是2011年贵州卫视开出的一档适应时尚都市生活的大型甜蜜恋爱告白真人秀节目,也是首档明星告白真人秀,由陈怡主持。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公平的婚恋,交友平台,时尚绚丽的舞台设计和浓缩的甜蜜约会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微信,微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贵州卫视《非常完美》也唱响了全新的微约会时代。节目在特别时期,会开办群体专场晚会,返场集锦,让观众了解男女嘉宾牵手之后的故事,更具真实性。
昨天,是一位先生诞辰2567周年。
两千多年前的过去,这位先生被人形容“ 累累若丧家之犬 ”;而现在,他的声望之高,无人能望其项背。他的思想,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一股活的力量,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诗圣杜甫曾言:“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这位先生用自己照亮了中国文化的内核,也是世界的文明之光。
今夜,让我们一起来共同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再次品读夫子说过的话,跟着他,学会立身为人。
夫子影响一生的七句话
如何为人处世?
他说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释:子贡问孔子:“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注释:“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注释:“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注释: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感激、恩德来回报恩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释:“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注释:“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他会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有忧愁,他会用宽容来对待世人;勇敢的人面对强敌不会畏惧,他会义无反顾地去迎接挑战。”
送给大家一篇林语堂先生的 《孔子的智慧(节选)》 ,让你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两千年来,我们一直在缅怀这位先生。
《孔子的智慧》
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仆不破的真理。
时至今日,还能有人热衷儒家思想吗?若说是有,岂非怪事?
其实这全系于人对善念是否还肯执著,而对善念一般人是不会有一股狂热的。 更重要的,似乎是今日人是否对儒家思想还存有信心。这对现代的中国人特别重要。这个问题是直接指向现代的中国人,而挥之不去,也无从拒绝的。因为现代甚至有些中国人,曾经留学外国,思想已趋成熟,他们对儒家所持的态度与观点,都显得心悦诚服。由此我认为儒家思想是具有其中心性,也可以说有其普遍性的。 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有非凡的力量。
儒家思想,若看作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发展之前,被人目为陈旧无用、自以为是;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仆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孔子的哲学精义,我觉得是他在认定 “人的标准是人” 这一点上。
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底。
……
在孔子去世后数百年,以及再往后的中国历史上,孔子本人的声望之高及其遗教地位之隆,要归之三个因素。
第一,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特具吸引力;第二,中国古典学术与历史知识为孔门学人所专有,而当时其他学派对中国古典及历史不屑一顾,同时,中国此等古代学问本身即极为宝贵;第三,孔子本人的人品声望使人倾慕。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些伟大师表人物,他们影响之大多半由于其人品可爱,反倒不是由于他们的学问渊深。
我们想到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意大利圣人圣芳济,他们本人并没有写过什么重要的著作,但是给当代留下那么深厚的印象,其影响乃不可磨灭,竟至历久而弥新。诚然,孔子删《诗经》,著《春秋》,但是孔子谆谆教人的传统,只是由弟子及日后的信徒纪录下来的。
孔子的品格的动人处,就在他的和蔼温逊,由他对弟子说话的语气腔调就可清清楚楚看出。《论语》里记载的孔子对弟子的谈话,只可以看做一个风趣的教师与弟子之间的漫谈,其中偶尔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以这样的态度去读《论语》,孔子在最为漫不经心时说出一言半语,那才是妙不可言呢。
比如说,我就很喜欢下面这一段:一天,孔子和两三个知己的门人闲谈时,他说:“你们以为我有什么话不好意思告诉你们两三个人吗?说实在话,我真是没有什么瞒你们的。我孔丘生性就是这种人。”原文是: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但是孔子可不是永远温和高雅,因为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真人”。他能歌唱,也能十分谦恭有礼, 但是他也能像一个普通真人那样恨人,那样鄙视人。 孔子恨之入骨的就是那些善恶不分的好好先生,那些伪善的“乡愿”,他说那是“德之贼”。有一次,一个乡愿式的人物叫孺悲的,要见孔子。《论语》上这样记载: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明明是要孺悲听见孔子在家。这段文字使所有的孔学家茫然不解。因为他们以为孔子是圣人,不是肉体凡胎的人,一向是彬彬如也恭而有礼的。这种正统的见解自然全然剥夺了孔子的人性。
然而,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当时还是有些人提出了“儒者无用”的质疑。荀子则在《荀子·大略》智慧地回应:
虞舜、孝己,孝而亲不爱;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颜渊,知而穷于世。劫迫于暴国而无所辟之,则崇其善,扬其美,言其所长,而不称其所短也。
荀子说,虞舜、孝己,孝顺父母而父母不爱他们;比干、子胥,忠于君主而君主不任用他们;孔子、颜渊,明智通达而在社会上穷困窘迫。被迫生活在暴君统治的国家中而又没有办法避开这种处境,那就应该崇尚他的善行,宣扬他的美德,称道他的长处,而不宣扬他的短处。
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困境,荀子在《王霸》也曾专门评价:
有言:仲尼无置锥之地,诚义乎志意,加义身行,箸之言语,济之日,不隐乎天下,名垂乎后世。今亦以天下之显诸侯,诚义志意,加义乎法则度量,箸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使袭然终始犹一也。如是,则夫名声之部发于天地之间也,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
孔子没有立锥之地,但他真诚地把道义贯彻到思想中,落实在立身行事上,表白在言语中,到成功的时候,他就显扬于天下,名声流传到后代。现在如果也让天下那些显赫的诸侯真诚地把道义贯彻到自己的思想中,落实到法律制度上,体现在政务中,又用提拔、废黜、处死、赦免等手段来反复强调它,使它连续不断地始终如一。像这样,那么他的名声传扬于天地之间,难道不像日月雷霆那样了么?
当孔子在楚国遇到三位隐士,嘲笑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的政治理想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实现,他还到处跑来跑去,纯粹是浪费生命。孔子坚定地回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君子出来做事,是因为责任;至于理想无法实现,但仍然具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孔子进一步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纵然理想不能实现,就坐船到海上漂流。表达其志向、坚定的意志和问心无愧的坦荡。
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鲁国权贵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鲁哀公最终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喟叹:“莫知我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史记·孔子世家》)然孔子无怨无悔。从此,放下仕途,将精力全部用于教育事业与文献整理。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晚年好《易》,以至“韦编三绝”,手不释卷,把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多次。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孔子晚年生活依然体现着其坚定的人生方向,孟子与荀子也沿着其路线前行,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荀子“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孔子从事教育四十多年,门生众多。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三千人,其中才华出众、品德优良者七十二人。孔子的学生多数来自鲁国、卫国、齐国、秦国、陈国、宋国、晋国、楚国、吴国、蔡国、燕国等,遍布当时的许多个诸侯国。
孔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被后世称为“素王”,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根基,且流芳千古。
(一叶/20210331)
孔子 孔子像概述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 孔丘 外文名: Confucius 别名: 孔子,仲尼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 出生日期: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职业: 教师 信仰: 儒学 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 《春秋》 目录[隐藏] 孔子简介 政治生涯 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安贫乐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 政治思想 德治主张 近世发展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家世家谱 孔子家谱 生平年表 高足弟子 孔子作品 孔子谥号 孔子身高 孔子饮食 孔子学院 个人影响 电视剧《孔子》 一 二 主演 图书《孔子》 内容简介 动画片《孔子》 基本信息 **《孔子》 孔子简介 政治生涯 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安贫乐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 政治思想 德治主张 近世发展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家世家谱 孔子家谱 生平年表 高足弟子 孔子作品 孔子谥号 孔子身高 孔子饮食 孔子学院 个人影响 电视剧《孔子》 一 二 主演 图书《孔子》 内容简介 动画片《孔子》 基本信息 **《孔子》 孔子像 [编辑本段] 孔子简介 孔子 [5] :祖先原为子姓,后改孔姓,名丘,“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在军事上亦有建树,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内圣”,孟子是“外王”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 孔父嘉 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 叔梁纥 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再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1]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2] [编辑本段] 政治生涯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 19米 以上,具体是1968cm),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