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李斯 韩非的思想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荀子 李斯 韩非的思想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第1张

  荀子、韩非的人性论: 李斯悲剧根源

  《史记•李斯列传》中的李斯是秦代一个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物, 他以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而登上事业顶峰, 最后以具五刑被腰斩于咸阳, 思欲与家人牵黄犬游上蔡东门而不可得。古今学者都将李斯人生悲剧归结为他贪恋富贵, 而贪恋富贵又出于他那“人生在所自处”的卑微阴暗的处世哲学。这些分析无疑都是正确的。本文想进一步指出, 李斯的人生悲剧还有更深一层的学术根源, 这就是荀子、韩非的人性论。

  一、战国秦汉之际历史人物的学术背景中国有着重视学术理论的悠久传统, 学术思想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 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西周春秋时期学术思想相对单纯, 主要体现在统治者制定的礼义。《国语》、《左传》中所描写的历史人物, 其思想学术内涵大都在《诗》《书》礼义范围之内, 当然伴随着西周礼制日益陵迟, 其中也有一些历史人物僭越礼义, 而任凭膨胀的政治野心和无穷贪欲自然呈现。进入战国之后,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各种流派的学术思想体系相继被创造出来。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精英人物, 差不多都会站到诸子某一家的理论旗帜之下, 自觉地用这一家学说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 从而使各自的人格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学派化倾向。我们读《战国策》和战国子书, 会明显地感觉到战国历史人物的思想内涵与春秋以前大不相同, 他们都有非常独特的人格特征, 有各自的价值追求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而他们的人格现象差不多都能够从他们所服膺的诸子思想学说中得到解释。这种用百家学说指导思想言行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除极少数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之外, 战国秦汉之际的人们都非常真诚, 好是真诚的好, 坏是真诚的坏, 他们信仰、服膺某一种思想学说, 就坚决、真诚地按照这种学说行事, 言行相符, 表里如一。像墨家人物信仰兼爱, 他们在行动中也真的能够做到为他人赴汤蹈火, 死不旋踵; 以杨朱为代表的道家人物倡导为我, 宣称拔一毛而为天下, 势所不为, 他们也就用这一套理论游说世人; 擅长于国际战略的纵横策士, 赤裸裸地表白他们的人生追求是卿相富贵, 而根本不顾天下的苍生和士人的社会责任, 他们在现实政治生活也是朝秦暮楚, 翻云覆雨; 而主张法治的法家人物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刻薄寡恩⋯⋯。伟大的人, 伟大得旗帜鲜明; 无耻的人, 也无耻得光明磊落; 他们都是从理论到行动, 将某一种思想学说化为各自的人格模式。

  总之, 他们的人格是统一的, 不存在后代某些人口若尧舜、行同桀纣的人格分裂现象。李斯是由战国入秦学术色彩非常浓厚的历史人物。对李斯人格心理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大思想家: 一个是他的老师荀子, 另一个是他的同窗韩非。李斯对荀子思想学说有吸取也有扬弃, 而对韩非的理论则完全信服。从这个意义上说, 韩非对李斯的学术影响甚至比荀子的影响还要大。李斯与姚贾因出于嫉贤妒能的卑劣心理而合伙害死韩非, 但他却将韩非学术思想完全付诸实施。李斯在历史关键时刻的人生选择基本上是按照韩非的人性理论行事, 这最终导致他走向毁灭。

  二、荀子性恶论与李斯趋利的人生选择战国时期儒家人性论大体可分为三派: 一派认为人性是中性的, 无善无恶, 就像水一样, 决之东方则东流, 决之西方则西流, 这一派以《孟子》中所记载的告子为代表, 《郭店楚墓竹简》中的《性自命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性情论》, 也持这种观点; 一派提倡性善论, 认为人性中天生具备仁义礼智因素, 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 只要致力于培养善性, 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一派以孟子为代表; 一派主张性恶论, 这是以荀子为代表, 其后荀门弟子韩非接受了乃师的性恶论, 又有新的发展。荀子认为, 人的自然本性是追求利欲, 所以人类的天性是丑恶的。《荀子•王霸》说:“夫人之情, 目欲綦色, 耳欲綦声, 口欲綦味, 鼻欲綦臭, 心欲綦佚。此五綦者, 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性恶》说:“若夫目好色, 耳好声, 口好味, 心好利, 骨体肤理好愉佚, 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感而自然, 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荣辱》说:“凡人有所一同: 饥而欲食, 寒而欲暖, 劳而欲息, 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是无待而然者也, 是禹桀之所同也。”这是说, 人类的感官天生具有趋利性, 趋利避害是人类与生俱来、无待而然的自然天性。那么, 天性就有贪欲的人为什么会有善举, 为什么有的人会成为圣人呢 荀子有一个说法, 叫做化性起伪。伪者, 为也, 意指后天的造作。化性起伪, 就是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来感化、矫正、改变人类丑恶的自然天性。《荀子•礼论》说:“性者, 本始材朴也; 伪者, 文理隆盛也。无性, 则伪之无所加; 无伪, 则性之不能自美。性伪合, 然后成圣人之名, 一天下之功然后就也。”圣人在化性起伪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荀子•性恶》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 伪起而生礼义, 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 是圣人之所生也。”如何化性起伪呢 荀子提出劝学, 即通过学习《诗》《书》礼义, 积礼义而为君子。移风易俗对于化性尤为重要, 《荀子•儒效》说:“注错( 措) 习俗, 所以化性也; 并一而不二, 所以成积也。

  习俗移志, 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 则通于神明, 参于天地矣。”《荀子•性恶》有一个说法:“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荣辱》也说:“尧、禹者, 非生而具者也, 夫起于变故, 成于修为, 待尽而后备者也。”荀子与孟子, 一主性善, 一主性恶; 主性恶者倡导化性起伪, 主性善者主张培养善性, 最后殊途同归, 分别得出“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的结论。李斯对荀子的性恶论只接受了前半截, 即认为趋利是人的天性, 却抛弃了乃师关于化性起伪、终为圣人的思想。《史记•李斯列传》载:“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 度楚王不足事, 而六国皆弱, 无可为建功者, 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 今万乘方争时, 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 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 此禽鹿视肉, 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 困苦之地, 非世而恶利, 自托于无为, 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这是李斯内心情感的真实显露, 生活在战国后期的李斯, 看准了当时正处于风云际会、布衣驰骛的历史时刻, 发愤要做一番解穷脱困、平步青云的伟业。他说, 人生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穷困。一个人如果自托无为, 不能改变自身卑贱困苦的处境, 那就无异于人面禽鹿。可见他是将谋取功名利禄作为人类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李斯辞别乃师时所说的这些话, 是荀子人性好利思想的传述。这表明李斯从出师门那一天起, 就没有打算要化性, 根本没有想到要做一名圣人。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功名富贵, 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从此, 李斯就一直“得时无怠”, 抓紧一切获取功名利禄的时机。他向秦王进献歼灭山东诸侯的计策:“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 厚遗结之; 不肯者, 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 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史记•李斯列传》) 通过采用种种阴谋手段, 李斯最终辅佐秦王一统天下, 而他也登上丞相之重位。秦统一天下之后, 李斯揣摩秦始皇的心理, 为持禄保宠而频出新招。他从荀子学《诗》《书》《礼》《易》, 但他当权后却视《诗》《书》为死敌, 一心迎合秦始皇以酷刑治国的专制意图,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书》百家之语, 禁止天下民众议论时政, 实施灭绝文化的愚民政策; 他陪同秦始皇巡游天下, 所到之处为秦始皇刻石颂功; 他将韩非的专制理论付诸实施, 以严刑峻法作为治国的手段, 将全国变成一个大监狱。经过几十年处心积虑的惨淡经营, 李斯本人在布衣驰骛、实现人的趋利本性方面达到了“富贵极矣”的地步:“斯长男由为三川守, 诸男皆尚秦公主, 女悉嫁秦诸公子。”(《史记•李斯列传》)身居“高处不胜寒”的境地, 李斯在感激、陶醉、庆幸之余, 似乎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无名恐惧:“物极则衰, 吾未知所税驾也! ”(《史记•李斯列传》) 在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 他所害怕的是盛极而衰, 失去富贵,而根本不思考如何改恶从善。他的一言一行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荀子的性恶学说, 但他却将荀子化性起伪的理论抛到九霄云外。他一生中也有两次劝谏, 一次是秦王下令逐客, 他写了一篇有名的《谏逐客书》, 成功地避免了自己成为逐客; 另一次是给秦二世上《督责书》, 同样是出于自保。天下苍生的利益, 士的社会责任, 李斯是从来不考虑的, 他心中只有自己。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批评李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 持爵禄之重, 阿顺苟合, 严威酷刑”, 这其中的学术原因, 就在于李斯从荀子那里所接受的半截子人性论。三、韩非君臣关系学说与李斯人生悲剧沙丘之谋是决定秦王朝和李斯个人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李斯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关键角色。在这个性命攸关的历史时刻, 最终支配李斯行动的不是荀子的臣道思想, 而是他的同学韩非的人性论以及由此而来的君臣关系学说。荀子虽然讲性恶, 但他最后的落脚点是要引导人们做圣人, 他曾经专门作了一篇《臣道》, 主张人臣不要谄谀逢迎, 贪图禄位, 而要做谏、争、辅、拂之臣。他将人臣的忠诚划分为以德复君、以德辅君、以是谏非三个层次, 要求人臣在大节上做忠臣, 用道德仁义辅佐君主。我们虽不能说荀子这些思想对李斯丝毫不起影响, 但在做忠臣与维护自身利益两者之间作出最后选择的时候, 李斯否定了荀子而接受了韩非的君臣学说。韩非继承了荀子人性欲利的思想, 而进一步将其落实到人际关系之中。韩非认为, 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行为都一无例外地被利所支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利之所在民归之, 名之所彰士死之。”《韩非子•备内》说:“故王良爱马, 越王勾践爱人, 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 含人之血, 非骨肉之亲也, 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 则欲人之富贵; 匠人成棺, 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人不贵则舆不售, 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 利在人之死也。”他认为人们都是从利己的角度来处理人际关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 尽巧而正畦陌者, 非爱主人也。曰如是, 羹且美, 钱布且易云也。”这是说农民努力耕耘, 是为了图得主人的一顿美餐和一笔高酬金。

  耐心读一读。

  希望对你有帮助

《锦上添花》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k9dn    

导演: 谢添、陈方千

编剧: 谢添、陈方千、陈其昌、罗国良

主演: 韩非、赵子岳、田烈、陈志坚、凌元、李长乐、曹昌焕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62

片长: 71分钟

又名: Better and Better

1950年代,国内某个偏远小火车站上有这样一群人:绰号“老解决”(赵子岳)的老站长,工作、生活经验丰富,车站与附近公社的大小事务,基本没有能难倒他的;外号“老怀表”(田烈)的老站务员,即将退休却不舍得退休,对于要来接替他工作的年轻同事,他是一百个不放心;兼管职工福利的站务员“秦广播”(陈志坚)人如其名,一天到晚播报着头条新闻;人称“小发明”(曹昌焕)的搬道员工作之余爱鼓捣小创造,他正和姐姐铁英(李长乐)计划着在小河边建个小发电站,好让车站和公社用上电,不过这事是瞒着“老解决”偷偷进行的。此外,车站附近的生产队上有一位人送外号“胖队长”(凌元)的妇女队长,她跟“老解决”已互相喜欢了很长时间,但双方都羞于表白。

要接“老怀表”班的是原铁路业余学校的青年教员段志高(韩非)。满怀一腔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时,书生气十足的段志高由于经验不足闹了许多洋相,惹得“老

「己有能,勿自私」每个人的际遇本来就不同,如果自己处在良好的环境中,学得许多才能,岂可傲视一切而自私自利应该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胸怀,帮助身处痛苦困难的同胞,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与和谐为了炫耀才能,博得掌声而塑造出的耀眼英雄,真能减轻苦难者的创痛吗

「人有能,勿轻訾」能拆掉自私的樊篱,扩充人我一体的公心,则见到别人发挥才能,有所成就时,自然乐于敞开「见人之得,如己之得」的宽广胸襟,而加以赞美肯定如果一见他人有才能,就故意批评诋毁,则内心所增长的,恐怕只有损人不利己的嫉妒心吧

在东周战国时,李斯和韩非是同门师兄弟秦王看见韩非写的「说难」这篇文章,非常欣赏,恨不得早日相见直到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时,才见到了韩非秦王和他谈过话后,更加欢喜李斯自知才能不及韩非,怕韩非得宠而影响自己的前途,于是故意诋毁韩非,陷他入狱,并假借王命,赐毒药要他自杀韩非想要陈述冤情,可惜没有机会表白,就这样枉死狱中后来李斯被赵高诬陷,也同样没有机会申冤,被腰斩而死常言「天道好还」,种恶因,岂能得善果呢

1 "开"字在文言文翻译成什么意思

“开”是会意字。

小篆字形,两边是两扇门,中间一横是门闩,下面是一双手,表示两手打开门闩之意。

1、本义:开门

开我东阁门。——《乐府诗集·木兰诗》

2、打开,开启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唐· 杜牧《阿房宫赋》

3、开放;舒放

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创立,建立,开创,设立

欲开置县。——《海瑞传》

5、摆开

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6、开掘;开通

天门中断楚江开。—— 唐· 李白《望天门山》

7、教导,启发

移风易俗之本,乃在开其心而正其精。——王符《潜夫论》

8、开拓,扩展

开地数千里。——《韩非子·初见秦》

9、开始,开端

开八(十年一秩,七十一岁为八十纪数的开始,称为开八。同此,五十一岁称开六,六十一岁称开七)

10、戏剧开场角色的说白

外扮老夫人上开。——元· 王实甫《西厢记》

11、释放;赦免

如:开释(赦免,释放)

12、解除,免去

如:开复(官员被降职、免官,后又免除处分恢复原职)

13、分离,分开

连月不开。——《后汉书·列女传》

14、书写,开列,填写

如:开报(开列呈报)

15、放晴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6、量词∶冲茶一次,叫做一开

吃过五六开茶,朴斋将一角小洋钱会了茶钱。——《海上花列传》

2 文言文中白的意思

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高启《书搏鸡者事》

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3 古文 求《开白茆河疏》的翻译

原文:青黄不接。饥民尚苦无处趁食。官发银米赈济势之所必然也。臣思与其空行济饥而无益于后不若仍照吴淞江事例兴工之中。兼行赈济。既有利于目前之饥民。河道开通。且有望今秋之成 民之充食必安矣

这边文章的原文网上就找到一篇 青黄不接前面没有“自”成熟后面也没有

“民之充食必安矣”

译文:

现在青黄不接,农民颗粒无收。那些受灾的老百姓还在为无处找吃的而苦恼,官府发放银两和粮食来赈灾是必然要的,但微臣想与其白白的进行赈济灾民而对以后没有好处,不如仍然按照以前吴淞江的例子那样让灾民去兴修河道,同时还可以在这过程中兼顾到赈灾,这样既对现在的灾民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将来,河道一开通,那么今年秋天的收成就有希望了,灾民能吃饱饭必然就安定下来了

4 金石为开文言文翻译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

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

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搜神记》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

今之雨师本是焉。 赤将子轝者,黄帝时人也。

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至尧时,为木工。

能随风雨上下。时于市门中卖缴,故亦谓之缴父。

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

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

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

故谓之宁封子。 偓佺者,槐山采药父也。

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七寸。

两目更方。能飞行逐走马。

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松者,简松也。

时受服者,皆三百岁。 彭祖者,殷时大夫也。

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

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桂芝。

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云:祷请风雨,莫不辄应。

常有两虎在祠左右。今日祠之讫地,则有两虎迹。

师门者,啸父弟子也。能使火。

食桃葩。为孔甲龙师。

孔甲不能修其心意,杀而埋之外野。一旦,风雨迎之。

山木皆燔。孔甲祠而祷之,未还而死。

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

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

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

崔文子者,泰山人也。学仙于王子乔。

子乔化为白霓,而持药与文子。文子惊怪,引戈击霓,中之,因堕其药。

俯而视之,王子乔之尸也。置之室中,覆以敝筐。

须臾,化为大鸟。开而视之,翻然飞去。

冠先,宋人也。钓鱼为业。

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常冠带,好种荔,食其葩实焉。

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后数十年,踞宋城门上,鼓琴,数十日乃去。

宋人家家奉祠之。 琴高,赵人也。

能鼓琴。为宋康王舍人。

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之。

曰:"明日皆洁斋候。"于水旁设祠屋。

果乘赤鲤鱼出,来坐祠中。且有万人观之。

留一月,乃复入水去。 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

数行火。火一朝散上,紫色冲天。

公伏冶下求哀。须臾。

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

"至时,安公骑之,从东南去。城邑数万人,豫祖安送之,皆辞诀。

有人入焦山七年,老君与之木钻,使穿一盘石,石厚五尺,曰:"此石穿;当得道。"积四十年,石穿,遂得神仙丹诀。

鲁少千者,山阳人也。汉文帝尝微服怀金过之,欲问其道。

少千拄金杖,执象牙扇,出应门。 淮南王安,好道术。

设厨宰以候宾客。正月上午,有八老公诣门求见。

门吏曰王,王使吏自以意难之,曰:"吾王好长生,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以闻。"公知不见,乃更形为八童子,色如桃花。

王便见之,盛礼设乐,以享八公。援琴而弦,歌曰:"明明上天,照四海兮。

知我好道,公来下兮。公将与余,生羽毛兮。

升腾青云,蹈梁甫兮。观见三光,遇北斗兮。

驱乘风云,使玉女兮。"今所谓淮南操是也。

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也。

汉成帝时,入嵩山学道。遇异人授以秘诀,遂得仙。

能召鬼。颍川太守史祈以为妖,遣人召根,欲戮之。

至府,语曰:"君能使人见鬼,可使形见。不者,加戮。

"根曰:"甚易。"借府君前笔砚书符,因以叩几;须臾,忽见五六鬼,缚二囚于祈前。

祈熟视,乃父母也。向根叩头曰:"小儿无状,分当万死。

"叱祈曰:"汝子孙不能光荣先祖,何得罪神仙,乃累亲如此。"祈哀惊悲泣,顿首请罪。

根默然忽去,不知所之。 汉明帝时,尚书郎河东王乔,为邺令。

乔有神术,每月朔,尝自县诣台。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候望之。

言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因伏伺,见凫,举罗张之,但得一双舄。

使尚书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作者:真·数码罐头 2005-7-27 18:11 回复此发言 --------------------------------------------------------------------------------2 《搜神记》 蓟子训,不知所从来。

东汉时,到洛阳见公卿,数十处,皆持斗酒片脯候之。

5 侯白的文言文无语以对

原文:闽有侯白,善阴中人以数,乡里甚僧而畏之,莫敢与较。一日,遇女子侯黑于路,据井旁,佯若有所失。白怪而问焉。黑曰:“不幸堕洱于井,其直百金。有能取之,当分半以谢,夫子独无意乎?”白良久,计曰:“彼女子亡洱,得洱固可给而勿与。”因许之。脱衣井旁,继而下。黑度白己至水,则尽取其衣,函去,莫知所涂。故今闽人呼相卖曰:“我已侯白,伊更侯黑。”北宋-秦观《二侯说》(《淮海集》卷二十五《二侯说》,《四部丛刊》本)

译文:福建有个人叫侯白,擅长干用计坑人的事,四里八乡的人非常憎恨并且害怕他,没有敢与他较量的。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女子侯黑,她站在井旁,装作好像丢了什么似的。侯白奇怪地问她。侯黑说:“不幸把耳坠掉到井里了,大概值一百两金子。如果谁能捞上来,我将分一半来表示感谢,您难道不愿意干这事吗?”侯白琢磨了好久,才出了个主意说:“你一个女子丢了耳坠,如果捞上来一定把一半分给我,否则我就不给你了。”于是她答应了他。侯白在井旁脱了衣服,接着就下了井。侯黑估量着侯白已经到了井的水面,就把侯黑的衣服全部抱了去,不知道去向了。所以现在的福建人称呼那些互相算计的人说:“我就已经像侯白了,他更像侯黑。”

解说:根据这个故事,可知“我已侯白,伊更侯黑”这句闽谚的意思是:“我原来是想去赚他的,想不到结果却被他赚了。”赵州用此谚语的意思是:“我原来是想去勘办他的,想不到却反而被他勘办了。”或者是说:“我以为自己己经很高明了,谁知他比我更高明。”显然,“将谓侯黑,更有侯白”具有“强中更有强中手”的含义。

6 古文中的“白”的几种意思

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2、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例子: 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 ——《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又如:雪白(像雪一样的洁白); 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 4、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pure;stainless] 例子: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5、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静;指洁白明静的心) 亮;明亮。与“暗”相对 [light] 举例: 雄鸡一声天下白。

——李贺《致酒行》 6、又如:东方发白;白日鬼(指日间公然招摇撞骗的人) 一无所有 [plain] 举例: 白手起家成业。 ——《杂纂新录》 7、又如:白文(不附加注解的书本正文;俗称“阴文”,碑文或印文虚白的部分); 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而没有任何凭藉依恃而创建家业);白社(无人祭祀的土地庙,亦指荒无人烟的家乡); 白大人(没有功名的人); 白战(徒手相搏); 一穷二白 8、[汉字的] 字形写错(如笔画错或误写为同音异义的字)的或字音读错的 如:念白字;写白字 9、显著 [remarkable;marked;notable;outstanding] 举例: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

——《荀子·天论》 10、真诚;坦白 [honest;frank] 举例: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11、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 [reactionary]。

如:白军;白匪 12、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 [wine cup] 举例: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13、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spoken part in opera]。

如:独白;对白 14、地方话 [dialect]。 如:苏白 15、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vernacular]。

如:文白夹杂 16、姓 举例: 白起,小竖子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7、清楚,明白 [know;realize;understand]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 18、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 表明;说明 [demonstate;show;explain] 举例: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19、又如:自白(自我表白);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禀告;报告 [report] 20、禀告;报告 [report]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21、上告;控告 [appeal to the higher authorities;accuse;charge]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22、使…白 [turn white]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23、白白,平白 [in vain;for no reason]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

——《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睢景臣《高祖还乡》 24、又如:白死;白活;白等;白瞪(白瞪眼,束手无策的样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戏 25、单单;只是 [only]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26、竟。

与“不”连用 [just;simply]。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好哥们。韩非和欧皓辰《爱情是从告白开始的》人物,根据《爱情是从告白开始的》的相关剧情显示,韩非和欧皓辰是好哥们关系,《爱情是从告白开始的》是由徐辅军导演的一部国产剧,爱情是从告白开始的在中国大陆首映,并在2012年第一时间上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535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2
下一篇2024-0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