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作者是徐志摩,有谁了解他生前资料?

《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作者是徐志摩,有谁了解他生前资料?,第1张

分类: 艺术 >> 诗词歌赋

问题描述:

越多越好!

解析: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 ,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 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请参考,谢谢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祝你过一个幸福的新年!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不好

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too bad

评论者: BOOK可思议 - 试用期 一级

其他回答共 3 条

徐志摩生平介绍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 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杜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己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楼上的都很确切的把徐志摩简单介绍了,不过我很欣赏徐志摩

徐志摩就要罹难七十周年。反映这位浪漫诗人缠绵悱恻、悲伤人生的电视剧已经播映。往事如烟,除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不少人对徐志摩其人其事已经淡漠了。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

诗人、作家大凡有几种境况:一如郭沫若先生,人生经历起伏跌宕,著作等身浩瀚无际,对其人生前身后都有争议,其生平自然是部史诗。或如曹禺先生,著述璀璨晶莹,而外人对其人生历程或许知之甚少。再就像徐志摩,生命如电光石火,其坎坷生涯蹉跎恋情甚至比其著作更富有戏剧性。尽管他的生命只有短促的35年,却为我们留下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多部诗集。他和闻一多被誉为“新月派”诗坛的开宗盟主。由于“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徐志摩做人作文的宗旨和一生的夙愿,所以他和同时代比较关注社会问题的“语丝派”及“创造社”的作家、诗人虽有接触,交往似不密切。有意思的是,“语丝派”及“创造社”的成员多为旅日留学生,而与徐志摩私谊笃厚的胡适、陈西滢、梁实秋、赵元任、闻一多及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则多为欧美留学生。徐志摩遇难后,他写给陆小曼的诗歌《海韵》,便由赵元任谱曲成歌,一时成为“绝唱”。徐志摩一向将年长自己6岁的胡适视为兄长。徐死后由陆小曼编辑发表的《志摩日记》这样记载:“与适之谈,无所不至,谈书,谈诗、谈友情,谈爱,谈恋,谈人生,谈此谈彼,不觉夜之渐短”。可见彼此交往之深厚。噩耗传来,胡适更是痛心疾首,写了《追悼志摩》一文寄托哀思:“……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而这个现实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经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

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为什么会失败呢?为了女性?为了爱情?还是仅仅缘由于他“单纯的信仰”---“爱,自由和美”?

一生爱过的三位女性

要说与徐志摩一生最为密切的三位女性: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个个非同凡响,都是出身于江南的名门淑媛。

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家系豪门巨绅,其兄张君(万力),张公权是当时中国社会政界和财界颇有影响的“大腕儿”。徐志摩为追求林徽音而敢于提出和张幼仪离婚,臧否姑且不论,确实也需要点儿勇气。而张幼仪也并未因徐的“背叛”而消沉,她知书达理,继续孝敬公婆,抚养儿子,也没有依仗家庭的势力为难徐志摩。她后来毅然出洋,最终事业有成。

徐志摩苦恋十余年的林徽音更是位才貌俱佳的白领丽人:既是建筑学家又是杰出的诗人。其父林长民曾任北洋 司法总长,也是徐志摩的忘年交。1931年岁末,林徽音得知徐志摩为了省几个钱和赶时间来听她在协和医院小礼堂的讲演,从南京搭乘邮政飞机赴京,途中因大雾在济南撞山铩羽而亡的消息,痛心如焚。除了一手张罗徐志摩后事,还于次年写下了悼怀徐志摩纯真友情的诗歌《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存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1935年,林徽音发表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内有“……凝望着那幽暗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残片……”的句子。她真的将徐志摩乘坐的焚烧过的一块飞机残片拿回家置于起居室中,一直到她1955年辞世。

徐志摩的第二位妻子陆小曼是位颇有争议的北平交际明星,父亲是位学者和外交官。她琴棋书画,英文法文,无所不通。她的前夫王赓,美国西点军校毕业,与二战英美盟军总司令、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是同学,归国后任张作霖东北军的高级将领。说来还是由于他无意中引“郎”入室,造成了徐陆二人相识相恋,最后闹得不可收拾,由画家刘海粟等从中斡旋,王赓不失军人风范,退出“战场”---情场,徐陆二人方才子佳人得以结合,一时成为北平文化界的一大逸闻。后徐陆移居上海。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又吸食鸦片,弄得徐志摩经济上捉襟见肘,疲于奔命。加之陆有外遇,这又使诗人陷入颓唐和无奈。应该一提的是,徐死后陆小曼痛定思痛,不遗余力地将徐志摩遗著陆续编辑成书,功不可没。传闻陆小曼晚景凄凉,穷困潦倒,实不可信。上海解放后,首任市长陈毅元帅也是位诗人,得知陆小曼生计有困难,便安排她去政协工作,还担任了政协委员。应该说陆小曼的晚年生活还算是安静平和的。

“落花犹似堕楼人”

徐志摩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但他远非完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外敌压境,民不聊生。徐志摩虽然写了许多华美的诗章,却囿于个人世界: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他的意志脆弱多变,随波逐流---这或许方是他人生追求最终失落的根本。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和好友胡适都曾规劝过这位风流种子。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音陪伴,或因徐“少不更事”,“过于热情”,当时便招至微词。1927年,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革‘首领’”一文中,也点明了“诗哲”(徐志摩笔名)的真相,对其指名道姓提出了批评一个人能引起社会各界如此的关注,或者倒说明了徐志摩的与众不同。

“繁华事尽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徐志摩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曾自喻为是“一朵雪花”。如果将杜牧这首七绝中的后两句中“啼鸟”改为“铁鸟”,“堕楼人”改为“堕机人”,即使不甚合平仄,却恰似诗人徐志摩一生的绝妙写照

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 对秋或歌或悲,要么直抒胸臆、热情颂秋, 如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要么写得萧瑟暗淡、愁情悲秋, 如杜甫《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秋瑾的绝命词“ 秋风秋雨愁煞人” 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 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 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 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这是郁达夫在《沉沦》中借主人公之口发出的呐喊,这也是他的心声。夏衍先生曾说“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他的《故都的秋》借写故都的秋景, 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 对故都的秋有多眷恋,表明他对祖国的爱就有多深。在这篇精致的散文中, 作者不但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更是传递出他的爱国情愫, 一种离乱人心底难以言说的心声— —富国强兵,驱逐列强。

一、感时伤怀,抒写悲情

《故都的秋》在表现悲情一面,确实有独到之处。当时由于日寇入侵,中国北方烽烟四起, 国家内忧外患,就像杜甫《春望》所写:“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作者辗转回到故都,面对熟悉的一草一木时, 更增添了作者的愁绪。古语说:“ 春女思, 秋士悲”, 一种自古以来的文人的悲秋情结顿时涌上心头,“ 秋之入心, 愁也”。因此, 文章的感情基调始终是悲凉、忧伤的。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道:“ 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 可是啊,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秋”,这故都的秋味。”悲秋之感油然而生,故都的秋的特点是“ 清、静、悲凉”,作者所选取的景物是生活中的平常之景, 笔下的秋景却给人以落寞之感:独自住在“ 皇城人海之中的一椽破屋”中,“ 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感悟“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写出秋天的萧索和冷落,这与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所表达的意境是一致的; 几根“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秋草,象征着生命的衰竭与凄凉,令人触景伤情:所有的景物都笼罩在“ 灰沉沉的天底下”, 萧条, 冷落, 使人愁情暗结。作者一共选取了五幅画面: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来表现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的特点,所选取的颜色也都是冷色调, 如白色的芦花、碧绿的天色、青天、蓝朵、灰土、淡绿微黄的枣子颗儿等,“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郁达夫语)。郁达夫眼中的秋景无不蒙上了时代的阴影, 打上了作者个人主观感情的印迹— —孤独、悒郁。

这是一篇悲秋之作, 而作者并非为景写景,为文造情,而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正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道:“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 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 幽远, 严厉, 萧索的感触来的。”作者将时代的阴影、个人的悲剧融入到秋景之中, 这种故都的秋的“ 清、静、悲凉” 的特点其实是作者内心“ 清、静、悲凉” 心境之秋的折射; 是北国之秋—— 不, 是当时整个中国“ 清、静、悲凉” 的社会现实的浓缩。

二、语轻情重,悲中含喜

在《故都的秋》中, 作者选取北平秋天特有的自然风物来写, 弥漫着古都的气息, 渗透着作者由衷的喜爱—— 坐在院中能看见“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觉得秋高气爽,心清气定;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 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 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还有能点缀北国秋天的槐树,特别是“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写出了落蕊的柔软、细腻,给人一种“ 润物细无声” 的感觉; 再看“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 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可见, 作者对北国的秋雨情有独钟,故都的秋雨清新、缠绵,写出了故都的无限秋韵; 特别是写秋果更是流露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和赞美:“ 北方的果树, 到秋来, 也是一种奇景。” 称果子成熟时是“ 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笔触所及, 从院内到屋外, 从天上到地上,有声有色,以动衬静,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表达了作者在饱尝故都秋味时的惬意心情。“ 一片自然风景, 就是一个主观世界”, 这是郁达夫眼中的秋景,一种打上作者主观情感的秋景,作者在描绘故都的秋景时涂抹上了一层灰色、感伤的色调, 且悲且喜,悲喜交集。作者将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进行对比,认为江南之秋“ 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认为江南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认为秋不是名花, 总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从而表现自己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三、故都之恋,故国之爱

作者对故都北平的挚爱是由来已久的,在与《故都的秋》称为姐妹篇的《北平的四季》中, 郁达夫吐露了对古都的感情:“ 中国的大都会, 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 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 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 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 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 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 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 作者从未在北平久住,但对北平却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在国难深重的当时, 郁达夫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 却这样遥祝故都的无恙:“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 我也在深祝, 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可以说, 爱国是郁达夫不渝的信仰, 是《故都的秋》的最强音。

海子— —一个极富灵性而忧郁的文学天才,在他度过短暂的二十四个春秋后卧轨自尽,像颗流星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消失在人们的惊诧的目光中,只留下“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的遗愿;川端康成— —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令世人歆羡的文学泰斗,在他度过了七十三个年头后打开了煤气,提早结束了生命, 给人们留下了“ 花未眠”的无限遐思。他们的人生都很不幸,海子是从贫瘠而广袤的大地走来的孤独的魂灵; 川端康成幼年父母双亡,之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在他们的人生扉页上赫然写着两个字—— 孤独。他们的心灵是孤寂的, 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荒芜的,极容易走向极端

而郁达夫在他短短四十几个春秋里,身处乱世, 饱经忧患, 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遭遇妻离子丧、母死兄亡, 人生的悲苦,身世的可堪,形成了郁达夫忧郁敏感的特质。“ 如许伤心家国恨, 那堪故里度秋风”, 国仇家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自觉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尽自己的能力作了许多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正因为郁达夫充满爱国热情,爱国成为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才促使他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 才使他在遭遇人生的种种不幸和痛苦时没有倒下。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 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 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 秋天, 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不是矫情, 而是作者的真情罄露,既表现了对故都的秋的深切眷恋和向往之情,又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爱国之情,正如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所写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蕴含的真情一样。郁达夫在《写作闲谈》中说过:“ 法国批评家说,文体像人; 中国人说, 言为心声。不管是如何善于矫情造作的人,在文章里,自然总会流露一点真性情出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故都的秋》写于1934 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也有几十年了, 至今经久不衰,成为一代散文名篇, 笔者推测,这与它语言的清新、意境的隽永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是分不开的, 尤其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故都的秋》奏响了一曲悲凉的颂歌, 爱国成为其主旋律, 为写秋文章增添了另类的音符,别样的旋律, 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郁达夫散文全集》(郁达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wzeAzjz4KsCBpDe8uyllQ

提取码:3rgc

书名:郁达夫散文全集

作者:郁达夫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4

内容简介: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他在散文中不加掩饰地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散文特色。哈尔滨出版社将带领您走进郁达夫的散文世界。《文学经典系列——郁达夫散文全集》一书总共分为四个章节,收录了郁达夫的散文、游记、自传以及诗歌。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散文的代表作。同大多数咏秋的散文一样,郁达夫在此文中表达了对故都北平的秋的赞美。但除此之外,文中还流露出鲜明的悲凉、伤感之音,以上两方面在品味散文语言的同时是要深入体会的。

  故都的秋表达的情感如下:

  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

  “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选材上着实精巧,作者不写鲜艳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是选择淡蓝的牵牛花、无声的槐树落蕊、衰弱的秋蝉的残声和悠长的秋雨,构成了一幅壮丽而落寞的风景画。

  说它“美丽”,是因为这篇散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静、幽远,令人感觉不到秋的萧萧与落寞,只是觉得北平的秋有花、有树、有秋雨、有秋蝉,还有秋天的果实。是那么的平常,可又那么充满生活气息,更可贵的是作者用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将其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遐思无限。真恨不得插上一双翅膀飞到北平,飞进秋天。

  说它“落寞”,是因为文章给读者看到的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是寂寞的秋声。而这冷清的秋色和寂寞的秋声则浓缩到“清”、“静”、“悲凉”上。

  “清”、“静”、“悲凉”的落寞在槐花的落蕊中。像花又不像花的落蕊是北国之秋的“点缀”。早晨起来,脚踏上铺得满地的落蕊,声音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而那曾经美丽的落蕊被扫街的扫后,空留下一条条让人心寒的“丝纹”。

  “清”、“静”、“悲凉”的落寞在衰弱的秋蝉中。房前、屋后、草丝、树上,“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秋蝉,长一阵、短一阵。阵阵流响;高一声、低一声,声声惹愁。

  “清”、“静”、“悲凉”的落寞在秋果中。屋角、茅房边上、灶房门口,一株株枣子树,用小椭圆的细叶,捧着一颗颗孤独的枣儿等着西北风吹红。

  “清”、“静”、“悲凉”的落寞在凄凉的秋风秋雨中。“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来;一阵雨过,乌云卷走,太阳又露出了脸。雨后村头树底,都市闲人缓慢悠闲地话凉。

  “清”、“静”、“悲凉”的落寞在中外比较中。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读本里又有欧阳子的“秋声”与苏学士的“赤壁”。“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你若去一翻英法德意等到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Anthology来,总能看到许多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这样比较的结论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只是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地深,尤其在北方,更能“感受得到底”。

  “清”、“静”、“悲凉”的落寞在南北比较中。南方要上郊外或山上才能见得到秋蝉“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南方的雨下得太多太溢太平常,北方的秋雨下得比南方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南方的秋只有一点点的“清凉”,“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让人“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而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南方的秋也有特异的地方,譬如“廿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丸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若与北国的秋比起来,就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显然只有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总的来说,《故都的秋》通篇无一“愁”字,话到唇边不言愁,但处处潜着“愁”的落寞。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将北平的秋展现得似乎真实但又充满梦幻色彩,似乎很近但又很远。表达了作者对平静、清幽、充满鸟语花香的生活的向往。读者从这里,感受了真正的郁达夫,真正的北国之秋。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道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象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者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人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天凉好个秋》 作者:郁达夫

  全先生的朋友说:中国是没有救药的了,但中国是有救药得很。季陶先生说:念佛拜忏,可以救国。介石先生说:长期抵抗,可以救国。行边会议的诸先生说:九国公约,国际联盟,可以救国。汉卿先生说:不抵抗,枕戈待旦,可以救国。血魂团说:炸弹可以救国。青年党说:法雪斯蒂可以救国。这才叫,戏法人人会变,只有巧妙不同。中国是大有救药在哩,说什么没有救药?

  九一八纪念,只许沉默五分钟,不许民众集团集会结社。

  中国的国耻纪念日,却又来得太多,多得如天主教日历上的殉教圣贤节一样,将来再过一百年二百年,中国若依旧不亡,那说不定,一天会有十七八个国耻纪念。长此下去,中国的国民,怕只能成为哑国民了,因为五分钟五分钟的沉默起来,却也十分可观。

  韩刘打仗,通电上都有理由,却使我不得不想起在乡下春联摊上,为过旧历年者所老写的一副对来,叫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有理。你过你新年,我过我新年,各自新年。”

  百姓想做官僚军阀,官僚军阀想做皇帝,做了皇帝更想成仙。秦始皇对方士说:“世间有没有不死之药的?若有的话,那我就吃得死了都也甘心,务必为朕去采办到来!”只有没出息的文人说:“愿作鸳鸯不羡仙。”

  吴佩孚将军谈仁义,郑××对李顿爵士也大谈其王道,可惜日本的参谋本部陆军省和日内瓦的国际联盟,不是孔孟的弟子。

  故宫的国宝,都已被外国的收藏家收藏去了,这也是当局者很好的一个想头。因为要看的时候,中国人是仍旧可以跑上外国去看的。一个穷学生,半夜去打开当铺的门来,问当铺里现在是几点钟了?因为他那个表,是当铺里为他收藏在那里的,不就是这个意思么?

  伦敦的庚款保管购办委员会,因为东三省已被日人占去,筑路的事情搁起,铁路材料可以不必再买了,正在对余下来的钱,想不出办法来。而北平的小学教员,各地的教育经费,又在各闹饥荒。我想,若中国连本部的十八省,也送给了日人的话,岂不更好?因为庚款的余资,更可以有余,而一般的教育,却完全可以不管。

  节制生育,是新马儿萨斯主义,中国军阀的济南保定等处的屠杀,中部支那的“剿匪”,以及山东等处的内战,当是新新马儿萨斯主义。甚矣哉,优生学之无用也。因为近来有人在说:“节产不对,择产为宜”,我故而想到了这一层。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想再写了,来抄一首辛稼轩的《丑奴儿》词,权作尾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抄,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普通中见奇特,平凡中显绝妙,以普通而又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绝妙情感的方法。

 2、知人论世,较深层次分析作者文章中寄寓的情感。

 3、通过文字,去触摸一个“文学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匠心独具的不寻秋而秋味隽永的高超写作技巧。

 2、解读作者文字中寄寓的独特情感。

 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本篇写成于1934年,到现在已经70多年过去了。7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都必选此篇。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郁达夫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于8月17日晨便写就了此传世名篇,这源于郁达夫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妙笔生花的高超写作技巧。这不得不令人佩服郁达夫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郁达夫摄入本文的景物都是极普通,但又极富代表性的,写入本文的人物是一些市井小人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是口语俗话,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景物,平凡人物、口语俗话,经郁达夫的妙笔点画后却给人一种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感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在浓浓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达夫特有的“清、静、悲凉”的感受。因此,我们试图从题目入手,通过景物的选取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进而知人论世去破译这种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悠悠。

 江南、水乡,对我辈生活于北方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是一种吸引。那北方、古都对于南方人呢?无庸置疑,同样是一种诱惑,同样是一种吸引。

 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感受那份“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的秋味。

 二、自主朗读,探究破题

 1、自主朗读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并附带完成正音、积累的任务。

 混混(hùn)沌沌(dùn)   廿(niàn)四桥

 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2、探究破题

 问题: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通过阅读大家知道故都指的就是北平,那么将题目改为《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北平,虽是北方地标性的城市,但太具象。北国,又太宽泛。二者都缺乏想象空间。还是《故都的秋》好。“故”,使人能想到故人、故园、故交、故乡等,觉得亲切,有一种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寄寓其中。“都”,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以《故都的秋》为题,将自然景物的描写附着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令人期待,容易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一见如故)

 三、探究研析<问题追问式>

 1、尝秋味

 问题:作者郁达夫“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作者都会想到故都哪些代表性的秋景?

 明确:“陶然亭的芦花,钓yu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问题:作者“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饱尝故都的秋味,却没有去陶然亭、钓yu台、西山、玉泉、潭柘寺寻秋,为什么?

 明确:因为“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看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再看看从槐树叶缝中漏下的阳光,看看牵牛花,看看“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便可“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问题:作者这样写作意在突出什么?

 明确:突出不用去陶然亭、钓yu台、西山、玉泉、潭柘寺刻意寻秋,在故都任一地方都可感受到十足的秋味,因为故都的任一地方都“浸”在秋中。

 问题:作者还写了故都秋那些代表性的景物?

 明确:秋槐、落蕊、秋蝉、秋雨、秋风、秋果。

 问题:写这些景物,作者切入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写秋槐,突出其能使人联想起秋的点缀;写落蕊,突出无声音,无气味,脚踏上去感到微细柔软,并且感慨“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还写到了北国的特产——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突出不用刻意上郊外或山上去听,在任何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而作者更感慨“秋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说明秋蝉悲啼,极具代表性,能够很好的体现故都秋的秋声;写秋雨,突出奇,有味,更像样。

 问题:接下来,文章写到了人,写到了人的对话。写到了什么人,对话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到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这些都市闲人用缓慢悠闲的声音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明确:都市闲人属市井民众,对话又平平仄仄,极具京腔京韵,说的又都是民间俗语,这就在写秋景的基础上突出了文化的特色和地域的特色。

 小结:整合起来看,上面写景的段落,作者绘秋景,谱秋声,描秋色,让我们体味到的十足的故都秋味,并且作者高明就高明在并没有刻意去寻找秋,但又不露痕迹地将读者“浸”在了秋味之中,让读者感到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惬意。这得益于郁达夫选择了极富代表性的景、人、话,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故都秋的特质。

 拓展: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而郁达夫是在8月16日才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的。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写成如此绝妙的佳文,这不能不让我们佩服郁达夫先生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这种功夫正是鲁迅先生《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提到的“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所以我们要要想写好作文,就应该多观察,细观察。这也是郁达夫教给我们最好的写作方法。

 2、体秋情

 问题:郁达夫将故都的秋的秋味写得如此隽永,那故都秋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问题:那江南秋的特点呢?

 明确: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时常多雨少风,并且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问题:文章开头与结尾两次提到南国的秋,目的在于?

 明确:通过衬托突出故都秋的特点。

 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本文通过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景语传达出怎样的情语?

 明确:眷恋、落寞,悲凉。

 问题:眷恋之情不难理解,从题目就可看出。那落寞、悲凉之情是如何在文中流露的?

 明确:写秋槐落蕊时提到“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写秋果时提到“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问题:那如此理解这种落寞、悲凉的情语?

 明确:秋天,本身就能引起一部分人的悲凉之感,再加上郁达夫本身的性格就属于忧郁型的。

 补充简介作者:

 郁达夫三岁丧父,两次婚变,两次丧子,这些人生巨变造就了郁达夫忧郁的性格,这种忧郁的性格又潜在地影响着他的写作。郁达夫是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的,抗战爆发后,郁达夫来到新加坡,后又辗转来到苏门答腊,郁达夫利用职务之便,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后郁达夫替一被日本兵暴打的人交涉,被日本兵逮捕。纪实影片《郁达夫先生》,影片末尾,当侵华日军知道他们随手抓来的翻译竟是郁达夫先生时,他们吃了一惊。但当时日本已经战败,于是他们很委婉地对郁达夫说:最好是随他们回日本,他们并不想伤害郁达夫——因为郁达夫是名人,而且也在日本生活了好多年,应该对大日本帝国有感情……郁达夫听后未发一言,只冷冷地摇了摇头。日寇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端起了枪,郁达夫的脸上未显出丝毫的惊慌。他淡淡地一笑,神情潇洒而自然,他的目光越过了眼前的高山大河,他的正前方是他的祖国,是生他养他的富春江。

 郁达夫的好友刘海粟先生的忘年交关山笛在郁达夫被害十周年时写下了诗歌纪念,称赞的正是郁达夫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斑白犹存稚子心,人间名利一尘轻。今朝痛觉诗人梦,血奠神州头作樽。

 问题:除了自然季节、性格特质对作者文中流露的情感有影响外,社会原因也会影响到作者的写作。如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

 问题:是什么社会原因使郁达夫产生了落寞悲凉之感呢?

 明确: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躲避国民dang的白色恐怖威胁,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后又不得不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可以说《故都的秋》中的那种落寞、悲凉之情也是社会生活在郁达夫心中投影的折射。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话来说就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小结:这种通过作者的生平、写作时的背景了解文章情感、主旨的方法就是古人说的知人论世。

 四、课堂小结

 我们跟随着郁达夫先生,通过文字充分体味了故都的秋味,部分的触摸到了“文学的北平”的秋季。通过细观察、巧剪裁可以将普通平凡的景物、人情点化成绝妙佳文,这是本文教给我们的最好的写作方法。知人论世,是学习本文后获取得解读此类文章的一把金钥匙。但愿大家能够用好这一个写作方法,一把解读作品的金钥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892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5
下一篇2024-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