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第1张

徐志摩初识林徽因是在风景如画高贵宁静的伦敦康桥,那年,他24岁,而她只有16岁。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和、对诗情的理解、对秋天的感怀使两颗年轻的心不断靠拢。徐志摩燃烧的眸子里写满了对林徽因的眷恋——

也许,从现在起,爱、自由、美将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中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烈士殉国、教家殉道、情人徇情,说到底是一个意思,同一种率真、同一种壮烈;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a64034f78f0f736084d3cc80155b319eac4134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象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将爱情当做一件伟大事业的徐志摩,对爱情的理解有别于世人,“真生命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所以,他把满腔的情和全部的爱都献给了林徽因。但是,“命运是如此的鲁钝、盲目而任性’’,当徐志摩从梦中醒来时,他的心上人已罗敷有夫,也应了他的那句话,“我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命运于他是如此的无情和冷漠!

但是,徐志摩并没有从此失去林徽因,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共同创办新月社、编辑出版新派诗集、一起接待印度诗哲泰戈尔、同台演出根据泰戈尔的《摩诃德婆罗多》改编的抒情诗剧《齐得拉》,并且分别扮演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在舞台上,两人是那样默契、和谐,仿佛又找回了在康桥时候的那种融会贯通、相亲相爱的感觉,以至于连不懂英文的梁启超都看出了端倪,有点恼火,更不用说梁思成了。舞台上两情依依的感觉鼓励着徐志摩,泰戈尔也看出诗人对林徽因的感情,于是这位天才的老人亲自向林徽因求情,但是,阴差阳错,命运终是没有笑对徐志摩。在陪伴诗哲去北平的时候,徐志摩油然生出一种诀别的感觉,昨日还同台演出美目盼兮,今天就要劳燕分飞海天无涯,他不禁思潮起伏,润湿了眼睛,在火车将要离开的一点时间里,怅然写道“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就要发疯。这么多丝,谁能割得断?’’,是呀,这样一种情丝、这样一种欲断还连的绵绵情丝,怎么能割断呢?!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也不是一帆风顺,梁思成的妈妈和姐姐都反对这门亲事,只有梁启超在极力撮合。在那些苦恼的日子里,林徽因将徐志摩当成了挚心的朋友,而徐志摩却被林徽因的每一封信所激励,欲断的情思又一次被他紧紧系着,他写信写诗,满篇云霞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激情。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86d6277f9e2f0708e0a15ac9e224b899a801f257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林徽因最终还是嫁给梁思成,而徐志摩也娶陆小曼为妻。但是两人还是互相关心和理解,尤其在文学上更是经常切磋。徐志摩创办的《诗刊》第二期就发表了林徽因的三首爱情诗,诗歌轻柔细腻中蕴涵着热烈和真诚,既有悲思和凄婉的意味,又有追求和向往的韵味。徐志摩给予了极大的评价,说是佳句天成,妙手得之。这给林徽因很大的鼓舞,从此她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长旅,以诗篇表达了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挚爱。徐志摩并没有因为各自的变化而放弃对林徽因的爱,他在《诗刊》上发表了一首名叫《你去》的诗,是为林徽因写的,诗中流溢着对林的温情和挚爱,表现了他心底的那份永不消褪的情谊。这首诗现在读来还是那样令人激动,以至于每一次看到,我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感动,任汹涌的思潮撞击心房,诗中洋溢的爱怜、深沉以及崇高的情感,对现代人是一个冲击和洗礼。

也许是天妒良才,也许是人微命薄,也许是已经看够人间的悲欢离合,徐志摩在饱受生活、情感的打击后,终在天空中化成一朵白云,乘风飞去。他喜欢飞,在一篇散文中写道“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中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从此,他可以永远凌空去看、永远看个明白了。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f2f070828381f3023aafd60a2014c086f06f04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当天在协和小礼堂作演讲的林徽因,几次都将热盼的目光投向门口,可她盼望的身影就是没有出现。第二天当盼穿秋水的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得昏倒在地上。醒来后,她整整一天眼前闪动着一团火光,心里在呼唤,志摩!你就这样悄悄地走了吗?叹君风度比行云,来也飘飘,去也飘飘;嗟我哀歌吊诗魂,风何凄凄,雨何凄凄!

悲伤的林徽因给《北平晨报》写了《悼志摩》一文,长歌当哭、椎心泣血、不胜哀痛。此后在给胡适的信中,林徽因剖析了自己跟徐志摩之间纯真的友情,对他们之间曾有的那场恋爱,她说自己并没有觉得可羞惭,反而给了她不少人格上、知识上、磨练修养的帮助,此后,志摩变成了一种stimulant在她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幸福、或难过、或抱歉、或苦痛,她也不悔的。在信中,林徽因还提到徐志摩曾给她的frindship ahd love,使她非常难过,觉得对不起他。她说“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变。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恐怕,这就是他们两人情爱延绵十多年而终不成眷属的原因吧。大概,这也是我要遍寻的结果?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9198618367adab4f4976b8a80d4b31c8601e4b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几年后,林徽因和梁思成路过徐志摩的家乡浙江硖石,触境伤情,林徽因再一次陷入了感情的撞击之中不能自已,和着泪花和火车的轰鸣,她把不可名状的思绪倾泻到纸上: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暗的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暗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诗中真切地表现了对诗人的怀念和追忆。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934349b033b5bb5cf7050373dd3d539b700bc57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在徐志摩逝世四周年的时候,林徽因又写下了《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散文发表在《大公报》上,文中热情肯定了徐志摩的诗歌成就,赞扬了他的一生处处充满诗意,爱、自由和美是诗人的灵魂,对世界的真诚、对朋友的真诚、对诗歌的真诚是诗人的品格。她为诗人死后受到的不公正而鸣不平,呼唤良知和友爱,她献给徐志摩的不仅仅是一篇悼文,而是“一颗种子在石缝里砰然绽苞的声音,是灵魂被锯着的诗人的歌哭’’。

比真正的爱情少一点点,比纯粹的友情又多一点点,不是情人间的那种灵与性的疯狂,不是一般朋友间的那种随意和淡然,他俩之间的感情无法真正言明,既刻骨铭心,又不可捉摸,既浸入骨髓、又超然永恒。哎,以我这样的笔力真不知如何表达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1e30e924b899a90181722bff16950a7b0308f5b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徐志摩与林徽因的这一段纯恋,要从1920年二人在伦敦相遇相识开始说起。徐志摩第一次追求林徽因之时,林徽因年仅16岁,徐志摩当时已经是育有一子的已婚男人。然而在康桥的柔波里,二人的你侬我侬很快引起了林徽因父亲的注意,虽然林徽因的父亲不是保守刻板之人,但他的回国决定确是打断了二人感情的发展。这样的不了了之,也让二人对对方留有了更多遐想空间。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毋庸置疑,为了一个16岁的才女背负上了“抛妻弃子”的骂名,徐志摩的“伟大”确是也让不少人望尘莫及,那么林徽因对徐志摩到底有没有动过真感情呢?从下面的这些细节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徐志摩死后,林徽因从徐志摩的遗物中翻出了一只百宝箱,执意要由她私人进行保存,从她这一做法来看,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用情至深天地可鉴。

在林徽因身患重病之时,她的弥生心愿有一竟然是,见一见徐志摩曾经的妻子张幼仪,真可谓是:“既然做不成你的妻子,那就看下成为你妻子的那个人也不枉此生了吧”!

上述可见,林徽因对徐志摩一定是还有着一些感情的,可能是因为大才女的头衔或者是心性比较内敛,不敢暴露于世人面前,但是从他对徐志摩的这些贴心的小细节来看,她绝对是对徐志摩动过真感情的!而这样真正的感情对我们后来的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到现在都还不停的的去追忆他们的爱情。

导读:古龙曾经说过,喜欢一个人尚且是有原因的,但是痴迷是完全不讲道理的。这总让我想起民国时期的两个人,一个是徐志摩,另一个是林徽因。

他是民国时期有名的风流才子,被称为“中国的雪莱”。他是那个时代众多女子心中的白马王子,浪漫多情,风度翩翩。只可惜他没有白马,他笑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知识分子。但他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寻幸福的同时对命运又有几多期许。他叫徐志摩。

她,自16岁随父亲游历欧洲,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个让人看一眼便永生难忘的女子,她伴着清风,从人间四月缓缓而来。她是林徽因。

林徽因与徐志摩在英国相识相知,却与梁思成在美国结成了终生伉俪。林徽因对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的最终遗弃,终究是因为她的理智。当年,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未果,却仍然不顾家人和亲友的一致反对,坚决要求与张幼仪离婚。徐志摩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是为了追求林徽因,而且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

他刚踏进北京,就收到恩师梁启超的一封书信: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然如捕风,然先已予多人以无量之痛苦。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林徽因已经许配给我家儿子了,你就不必再干扰他们的幸福了。梁启超掷地有声的提醒,徐志摩并不买账: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931年,一代才子徐志摩在从南京飞往北平的飞机上不幸坠机遇难,时年34岁。这位天才的诗人就这样离开了世界,一直到现在提到徐志摩我们还是禁不住的会想起他的诗,他的才情,他的一切!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039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