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是如何追到千金小姐张兆和的?

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是如何追到千金小姐张兆和的?,第1张

沈从文是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边城》、《长河》、《从文自传》在国内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还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此外,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不过,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不是沈从文在学术上的成就,而是他到底如何追到了千金**张兆和的。

许多人觉得沈从文身为一代文豪,才子配佳人,追到女神很正常。可当时的实际情况却远不是这样。

张兆和出身于安徽合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老三。张家在合肥是个名门贵族,家底丰厚。张兆和的曾祖父张树声是清朝时期的封疆大吏,曾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要职。

反观沈从文在当时还远没有那么出名,而且也没什么钱,更要命的是,他的最高学历竟然只有小学。而他要追的女神张兆和却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大学生。两人身份地位相差如此悬殊,结果沈从文却成功抱得美人归,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切还要从1929年,沈从文在中国公学任教开始说起。当时沈从文在文学圈中已经有了一些名气,受胡适之邀,他到上海中国公学担任教师,主讲现代文学。可是第一天上课,沈从文就因为怯场而搞砸了。更要命的是,在下面听课的学生中,就有张兆和。这就是沈从文留给张兆和的第一印象。

沈从文任教不久,就喜欢上了张兆和。由于不方便表白,于是就天天给张兆和写情书。沈从文不愧是搞文学创作的出身,他写情书的水平那绝非常人能比。不过,张兆和对这个沈老师可就没那么大的兴趣了。她本来是打算不予理会,可是沈从文的情书却是一封接着一封,搞的学校人尽皆知。不堪忍受骚扰的张兆和跑去找校长胡适投诉,可没想到胡适完全帮着沈从文说话,还表示愿意做个媒人。张兆和当场就拒绝了。

面对张兆和的无视,沈从文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努力地写情书,这一写就是好几年。

1932年,张兆和大学毕业,回了苏州的家中。当时沈从文已经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讲师。在得知了张兆和回家的消息后,沈从文立即从青岛赶赴苏州张家继续他的死缠烂打战术。不过这次,沈从文却收获了幸福。原来在这几年中,沈从文写出的大量高质量情书,终于把张兆和给感动了。我们截取其中两段来看看: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侥幸又见到你一度微笑了,是在那晚风为散放的盆莲旁边。这笑里有清香,我一点都不奇怪,本来你笑时是有种比清香还能沁人心脾的东西!”

最终,沈从文用自己优美的文字,打动了张兆和的芳心。可以说,这是一场用情书赢来的爱情。此外,更难能可贵的就是沈从文坚持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毅力。

沈从文对张兆和是一见钟情,下了很大功夫才抱得美人归。但却在临终之前,拉着张兆和的手直言自己对不起她,或许这句道歉也是他对张兆和的愧疚,在两人的婚姻中,出现了第三个人叫做高青子。也正是因为她的出现,使得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多了深深的隔阂。

沈从文一心苦追张兆和,几次登门抱得美人归

1929年,沈从文在吴淞中国公学任教,这里也是他与妻子张兆和和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在校长胡适的办公室,两人第一次遇到,彼时的张兆和年仅18岁,美丽端庄。沈从文只见了一面便心生爱慕。尽管是中文出身卑微,但面对爱情他还是大胆的向前冲。不过天不遂人愿,沈从文第一次表白就换来了张兆和的冷眼,不过沈从文丝毫没有气馁,雪花般的情书,一封封的飞向了张兆和,这份“深情”就连胡适都被打动了,但张兆和一点没有动心,反而有几分厌烦。沈从文一直不死心,陆续追了两三年的时间,这时候他在文坛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于是终于大着胆子敲开了张家的大门。在张家人的撮合之下,张兆和和沈从文最终确定了恋爱关系,两人于1933年9月9日结为夫妻。

沈从文在婚姻里很浪漫,但张兆和却很务实

两人在结婚后,本以为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严重的三观不合,使得两个人在婚姻里磨合的并不是太好。沈从文秉持着文人的天性,认为婚姻是要浪漫的,所以她还如同恋爱时,一封又一封的给张兆和写的情书。但张兆和虽出身名门,却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她认为婚姻就是柴米油盐,更希望自己的丈夫务实一些。但沈从文却很难做到,再加上他生性自卑,两人的家境又天差地别,在感情中沈从文是压抑自己的。久而久之,两个人的爱情就变得不那么纯粹,对待生活也逐渐没了兴致。

高青子的出现,使两人的婚姻有了裂痕

沈从文见妻子张兆和对自己的一再示好都毫无反应,心里很是哀愁。这时候出现了一位妙龄女子——高青子,让他的心里起了涟漪。高青子是一位年轻且有朝气的文艺女青年,在文坛也是初出茅庐,两人见面攀谈之后发现很是契合,沈从文被张兆和冷落的心逐渐暖了起来,再加上高青子对于沈从文非常的崇拜,这些种种都促成了沈从文的精神出轨。

面对自己背叛婚姻,沈从文居然大言不惭地解释道自己爱慕某个,关心自己的女性是很正常的事情。高青子与沈从文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让张兆和非常生气,直接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出于文人的自尊,沈从文内心倍受煎熬,找到自己的好友林徽因吐露心声,在林徽因的建议下,沈从文将自己与高青子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张兆和,并且彻底的和高青子划清界限,再一次开启了重新追求妻子之路。张兆和虽然被沈从文一封又一封的忏悔信打动了,也愿意回来继续过日子,但两人的婚姻悄然有了裂痕。

沈从文临终前的忏悔,称对不起妻子

1988年,沈从文因为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再见到张兆和的最后一面,沈从文拉着张兆和的手,直言“三姐,我对不起你”,随后便去世了。尽管沈从文在临终前给张兆和道歉了,但张兆和心中的结始终没有打开,直到他整理沈从文的遗稿时,才真正的理解到沈从文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们这一生虽然在一起,但却在不停的错过对方。

张兆和在晚年的时候已经完全记不得沈从文了,只觉得照片中的人有些熟悉。到张兆和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坦言自己从不认识沈从文。究竟是真的不认识,还是选择性的遗忘?这句话的背后,包含了无限的心酸和无奈,或许两人就是将就着过完了一生的婚姻,若不相遇,该有多好。

后台有位同学留言,问“喜欢了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怎么办?”说实话看到问题,我第一反应(条件反射)居然是:干嘛喜欢不喜欢自己的人?!

这话挺绕口的。

但我就是这么想的啊。我好像从来没喜欢过不喜欢我的人,不论男女。喜欢我的人我回馈以喜欢还来不及呢,哪有时间去纠结如何让不喜欢自己的人喜欢上自己?喜欢别人是自己的事,别人喜不喜欢自己是别人的事,用别人的事烦恼自己,真是浪费时间。

这样说的确是“站着说话不害腰疼”。如果是普通的人际关系,没所谓喜不喜欢,我是我,你喜不喜欢我是你的事,跟我无关。如果是恋爱关系,就不是“喜不喜欢”,而是“爱不爱”的问题了。

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多年前看到一句话我觉得诠释得就很好——喜欢是淡淡的爱,爱是深深的喜欢。同学问的应该是“爱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怎么办?”朦朦胧胧情窦初开的阶段,不好意思言“爱”,就说“喜欢”吧。

我信奉“凡事都有至少三个解决办法”。

上面其实已经给了一个解决办法——不要喜欢不喜欢自己的人,不要爱不爱自己的人,这样就能避开三千烦恼。事实上这可能很难,感情的事有时说也说不清楚,象春天草要发芽,秋天庄稼要收割一样,人类并不能控制所有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所谓情不自禁情深似海情非得已意乱情迷……既然“暂时”做不到,还有其它的解决方案。

他知不知道你喜欢他?留言的是个女生,男生我估计会主动一些。我遇到过的男生都比较主动,也认为男生应该主动些。如果他没有明确表达“我不喜欢你”,就不要猜测对方的心思是“不喜欢自己”,徒增烦恼。

十几年前齐鲁晚报有整版的文章连续探讨过一个话题:为什么天鹅肉都被癞蛤蟆吃了?当年的“人设”是很多优秀、漂亮的女孩反而被那些其貌不扬的男人娶到了家……我记得讨论出的答案之一是:因为癞蛤蟆知道自己是癞蛤蟆,已经低到了尘土里,它很勇敢地向天鹅表达,心里想的是“大不了被拒绝挨两巴掌,又没什么损失。”用现在的话说“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在优秀的男生还羞于表达、犹疑纠结着“她会不会喜欢我”的时候,癞蛤蟆早就先下手为强了,所以它得到了天鹅。如果真的喜欢对方,爱对方,就应该象癞蛤蟆一样勇敢,何况咱不是癞蛤蟆对不对?!不勇敢、不尝试、不表达怎么知道对方的心思?万一对方也是喜欢你的呢?

我有两个在工厂工作时的前同事,现在是一对美满夫妻。俩人同期入职,女生家在城里,真是美丽又大方,男生家居农村,长得又高又黑又瘦,他对那女生一见钟情,穷追不舍。女孩刚开始当然是拒绝的,而且是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无情的拒绝,周围人一幅“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一朵鲜花插到了牛粪上”的态度和立场。那男孩一度也很落寞,曾在春节期间自拟对联一幅,不知是他原创还是借用,我至今记得。上联是:我爱的人不爱我,下联为:爱我的人我不爱,横披:永做光棍。

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反正是两个人结婚了。上月参加一场婚礼还遇到这对伉俪,岁月更迭,已经没有了表面上的“配不配”,只有他们眼里的温情,让人感受到琴瑟和鸣。

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学生,出身名门,“明眸皓齿,浅笑盈盈,清丽脱俗”。沈从文“顽固地爱着她”,张兆和“顽固地不爱他!”她追求者甚众,他只能排到“青蛙(癞蛤蟆)13号”,如果换了旁人,可能就退却了,但沈从文这个“乡下人”坚持着自己,不仅展开强烈攻势,而且求助外援(包括胡适等人)曲线救国帮助自己去说服张家三**……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所写的几百封情书中的一句话,所有这些情书只有一个收件人——张兆和。

我欣赏那些勇于表达情感的人,那些在爱情里勇敢去追求的人。也相信这样的人,一定会得到自己想到得到的,只要坚持,勇敢去追,终会有金石为开的一天。“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不努力一定不会有结果”,用在追求喜欢的人、爱的人方面,也是一样一样的啊。

也有再怎么喜欢也追不上的,如金岳霖之于林徽因。他是喜欢她的,她也是动过心的,无奈她已经嫁给了梁思成。金岳霖一生便没有结过婚,默默守候了一辈子,甚至一直与梁家毗邻而居。

三毛曾说过一句话“怎么过,都是一场人生。”有人觉得此话负面,当人生走过大半,才会明白其中的至理。金岳霖对自己喜欢(爱)的人一辈子的守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呢?只要他愿意。

喜欢了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爱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还要搞清楚对方为什么不喜欢自己、不爱自己。张嘉佳在《摆渡人》里写道:我们喜欢计算又算不清楚,那就不要算了,而有条路一定是对的,那就是努力变好,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做自己,然后面对整片海洋的时候,你就可以创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

想让别人真正爱你,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是一条出路。与其自怨自艾,苦恼喜欢了不喜欢自己的人,不如让自己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也许将来有一天的结局是“当初你对我爱搭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不过,若怀了这样的心机,一定只是淡淡的喜欢,而不是深深的爱了呀!

愿你勇敢表白、愿你坚持去追、愿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该来的都会到来——包括你想要的,喜欢和爱。

即便“得不到”,也因为人生有过那样的一段“苦役”,能够独自回味,而似饮琼露甘之若饴,而欢喜自在。

目光炯炯聊职场,内心温暖谈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

传奇而震撼,艺术而戏剧。

鲁迅 许广平

他们不仅是“忘年恋”“师生恋”,还是“女追男”。听了鲁迅先生一年课的许广平,主动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在一来二往的书信后,二人之间的感情也最终修成正果。

在同鲁迅共同生活的日子里,许广平同鲁迅在日寇侵略上海的战火中一起逃难。在艰苦的岁月里,许广平不愧为鲁迅的战友与出色的助手,为了鲁迅的写作,她千方百计查资料,找参考书籍。鲁迅的文章写成她总是第一个读者与批评者。

鲁迅的表白: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胡适 江冬秀

胡适的婚姻是包办的。江冬秀,一个裹着小脚的女人,与胡适想象中的婚姻相差甚远。他也抗拒过,不过很快妥协了,接受了母亲的安排。胡适很快适应了这场包办婚姻,并与江冬秀越过越和睦。胡适属兔,江冬秀属虎,胡适“怕老婆”,可谓名声在外,他成立“怕太太协会”,甚至主张男人要“三从四德”!

江冬秀虽是一个旧式女子,但既不死板也不保守。江冬秀粗中有细,对胡适体贴入微,为人处世上大气豪迈,她对官场的厌恶和对丈夫“千万不要做官”的劝诫,则更让胡适叹服其见识之不凡。张爱玲说:“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胡适的表白: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林徽因 梁思成

这段婚姻,因林徽因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而被人铭记,更因为婚外有着痴迷的等待者而被人言说不断。

林徽因的表白:林徽因一生中遇到的男人各个都不是凡夫俗子:她和徐志摩分享的是诗意,和金岳霖交流的是学术,和梁思成一生的话题,是谈不完的艺术。

当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时,林徽因俏皮地回答:“我会用一生来回答,你准备好了吗?”

朱自清的夫人武钟谦在一次肺病中离世,他异常难过,6个孩子亦让他劳心万分。朱自清在一次相亲中认识了小他7岁的陈竹隐。陈竹隐毕业于北平艺术学校,是齐白石的弟子,工书画。

▌朱自清 陈竹隐

与朱自清结婚后,由于子女多,陈竹隐只好放弃了她的画家梦,而为朱自清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留在家中专门相夫教子。日子虽清贫,但两人相濡以沫,乐在其中!

朱自清与陈竹隐同幼女在清华园留影

朱自清的表白: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的力量。你什么也不用做,我看着你就充满向前的力量。

▌钱钟书 杨绛

1932年早春,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两人初次偶遇,杨绛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钟书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吸引。

一段旷世情缘就此徐徐萌发……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时光静静流逝着,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2016年岁末,杨绛先生也走完了105岁的人生历程。这世上最浪漫的恋爱便是:你是钱钟书,我是杨绛!

钱钟书的表白: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梁实秋 韩菁清

一个是大学者,一个是大明星,年龄相差28岁,梁实秋写了上千封的情书打动韩菁清的心,但两人的恋情没有得到祝福,反而是铺天盖地的流言蜚语袭来。面对舆论诋毁和非议,梁实秋站出来力挺韩菁清,两人力排众议,于一九七五年五月九日举行了婚礼。

两人携手走过12年之后,梁实秋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梁实秋走后,韩菁清深居简出,整理他留下的手稿。

梁实秋的表白:爱人,我不像热锅上的蚂蚁了,我像是泄了气的皮球!满腔欢喜准备回去与你相聚,突然知道又要延期,这打击实在太大,而且没有人同情!

▌陈寅恪 唐筼

1926年,陈寅恪从国外游学归来到清华任教时,已经36岁大龄了,尚未成家,也没有任何恋爱经历。经同事介绍,陈寅恪与唐筼相约在中央公园里见面,终于,38岁的陈寅恪与30岁的唐筼在上海成婚。

他们婚后几十年,先后搬家近20次,流离大半个中国,火车,轮船,马车,小船,都经历过。每一次搬家的主力,都是身体并不健壮的唐筼。

这两位具有渊博学识、相濡以沫、生死与共的情侣之间,每当有庆贺的机会,必定赋诗唱和。

到了中年以后,陈寅恪双目失明,唐筼担当起照顾陈寅恪的起居和助手的重担,无怨无悔,直到终老。

唐筼的表白:考评陈范文新就,笺释钱杨体别裁。 回首燕都初见时,恰排小酌待君来。

▌徐志摩 陆小曼

西点军校高材生王庚娶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妻子,交了个才华横溢的朋友,本都是人生幸事。孰知朋友隔三岔五就来他家串门,一来二去把他的妻子都给串走了。这个才貌双全的妻子是陆小曼,这个串门的男子叫徐志摩。

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礼上,梁启超霍然站起,宣讲了有史以来“最坦诚”、“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

徐志摩的表白:我没有别的办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我爱你,并且还要一直爱下去。

▌沈从文 张兆和

沈从文小说写的好,但是话却说的极差,据说他上课的上座率不是一般的低。他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张兆和,可又讷于言辞,于是就展开了情书攻势,一天一封,雷打不动。

张兆和拿他没办法,带着他写的书信去找校长胡适,说:“老师就这样对我。”胡答道:“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张立即表示拒绝:“我非常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表示,沈从文是个人才,愿意做个媒。从此,沈从文更是肆无忌惮地展开对张的“骚扰”……最后,也就真的嫁了。

沈从文的表白: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冰心 吴文藻

一个是前途无量的青年学者,一个是中国文坛最富生命力的女作家,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的爱情故事,开始于远洋客轮上的一番阴差阳错。

在前往异国的旅途中,他们开启了一段延续六十年的美好姻缘。“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这位世纪老人的名言,也是她一生所坚持的信念。他们始终相亲相爱,相敬如宾。

1985年,吴文藻逝世,享年84岁。1999年,冰心逝世,享年99岁。两人骨灰合葬,骨灰盒上并行写着:江阴吴文藻,长乐谢婉莹。

生同眠,死同穴。这世界上再完美的爱情,不过如此。

冰心的表白: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更亲密的灵肉合一的爱情的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805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4
下一篇2024-04-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