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个人简介 胡适简介

胡适的个人简介 胡适简介,第1张

1、胡适(1891一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2、安徽省绩溪县人,现代学者、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早年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等职。

3、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4、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开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北南港。

胡适有“民国第一媒人”的美称,他倡导的相亲相爱的家庭不计其数。他喜欢看年轻人谈恋爱结婚,主持过150多场婚礼

这150多对婚姻,根据目前已知的记载,多为胡适的同辈、晚辈学者,成就的多为学院派夫妇;大多数婚礼在中国举行。但有一场胡适在美国结婚的婚礼,有婚礼现场的照片,但至今没有研究者公开。

,1939年5月12日,记录了他在美国的结婚证。他写道:

今天,图书馆的秘书尤俊和张太珍女士结婚了。张的女儿张女士是随上海歌剧院来的。当我在纽约生病的时候,他们正在纽约演出。所以我经常和张女士见面,然后他们就订婚了。我给他们主持了婚礼。

这是胡适任驻美大使期间唯一的证婚人。这是大使馆秘书游和中国演员张太真的婚礼。文健当时是使馆二秘,跟随胡适做外交工作;后在访美期间,担任宋的随行秘书;上世纪60年代,他还担任过台湾省的“驻美总领事”,一位勤奋有为的青年外交官。事实上,他的妻子张太珍也来自外交官家庭。其父张履傲于1912年在汉口开办律师事务所,先后担任李的法律顾问、汉光川铁路局局长、吴的法律顾问。

1927年出任汉口第三特区主任。从第二年起,他成为汉口商检局联席局长兼南京、阿哈瓦回归筹备委员会高级专员。1930年,他作为中华民国驻智利临时代办前往智利。1931年3月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驻智利特命全权公使。1939年3月31日,《胡适的日记》上也有记载:“张夫人请左道赴宴,宣布女儿与图书馆秘书尤订婚。”可以想象,一个是履职的年轻外交官,一个是出身外交官家庭的贵族。可以说是天作之合。胡适看到这一幕很高兴,就高高兴兴地在大使馆为这对新人举行了婚礼。

在国会图书馆里,有一张特别的结婚照——,是当时的驻美大使胡适和两对新人的合影。照片用英文标注,并翻译成中文。大意是:昨天,中国文化戏剧学会的影视明星弗吉尼亚张**,从剧中的女王变成了现实中的新娘。她嫁给了中国大使馆二秘尤先生,婚礼在美丽的“双橡庄园”举行。见证人中国驻美大使胡适为婚礼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从左至右:中国驻英国大使胡适、新娘和尤。

有意思的是,胡适与新人结婚时,照片中的评论用了“旋风式恋爱”这个词,意思是“闪电恋爱”;在这里,可以说这两对情侣“一见钟情”,也可以说他们的婚姻是“闪婚”。据胡适《胡适的日记》《我在纽约生病的时候,他们在纽约演戏,所以我经常和张女士见面,然后订婚》由此可以看出,胡适在1938年12月到1939年3月他生病的时候,对纽约一见钟情;然而,他们的订婚是在当年3月底完成的,婚礼在5月举行,既不令人不快,也不“闪电”。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就是“闪婚”。

胡适在美国娶了一对“闪婚”夫妇,可以说是异国恋的特殊见证。胡适或近代史研究者可以忽略这一点,因为这似乎与“历史观”无关。但这是胡适的真实生活。——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即使为了抗日战争去美国做艰苦的外交工作,他也愿意促成年轻人和年轻一代的美好婚姻。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取快乐。不得不说,这是胡适150多段婚姻中又一段美好的婚姻。这是《我的朋友胡适之》,在民国文化界经常被人称道。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他的道德文章在国内家喻户晓,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有一本书《鸳鸯谱》,里面记录了几十对做媒或当官的“鸳鸯”夫妻!胡适有“民国第一媒人”的美称,他倡导的相亲相爱的家庭不计其数。他喜欢看年轻人谈恋爱结婚,主持过150多场婚礼。据已知记载,这150对夫妇多为胡适同辈及后辈学者,多为学院派夫妇;大多数婚礼在中国举行。

胡适主张男女自由恋爱的新婚姻,而他自己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他的妻子江冬秀是一个农村的小妇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关心和帮助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结婚。下面用三对“鸳鸯”婚姻来形容他的成年美。

赵元任和杨步伟。

赵元任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与杨步伟的婚姻是胡适创作的第一对鸳鸯。

1920年,赵元任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并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有一次,赵元任偶尔感到寒冷,甚至咳嗽了好几天,有时还咳嗽出血。他以为自己得了肺结核,就去医院治疗,有主治医生给他治疗。赵元任震惊了。她原来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医生。在仔细检查了赵元任之后,女医生说,“没关系,你只是患了感冒引起的支气管炎。至于咳嗽出血,那就是你咳得厉害,气管爆裂的原因!”

赵元任感到有点不安,说:“你能保证我没有肺病吗?如果是这样,就不要耽误病情了!”

女医生认真地说:“你放心,这不是肺病,如果我负责!”

这时,旁边的男医生说:“你没看到我们杨主任虽然年轻,但她是第一个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也就是说,赵元任对这位女医生印象深刻,对她有好感。

当她回到住处时,赵元任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张美丽的女博士的脸,并认定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博士就是她所追求的知识型夫妻。于是,他在回顾病情的基础上,多次寻找这位女医生。一两次之后,他们渐渐熟悉了。当他得知她的名字叫杨步伟时,他幽默地说:“你的名字似乎与你对一个好家庭的尊重不相称!”

杨主任笑着说:“其实我以前没叫过这个名字,是去日本留学后改的。你们男人可以干事业,我们女人也可以干事业!”听后,赵元任钦佩杨步伟的英雄气质。当他得知杨步伟还是一个即将结婚的年轻女孩时,他开始大胆而热情地追求她。杨步伟也喜欢这个清华大学很有前途的年轻教授,但是因为没有和他深入接触,不了解他的性情,所以没有打开爱情的大门。赵元任匆忙地向他的朋友胡适讲述了他的困难。胡适马上拍着胸脯说:“我来帮你突破这道屏障吧!”第二天,胡适找到杨步伟,介绍了赵元任的情况,并表达了赵元任对她的钦佩之情。看到胡适,中国著名的家庭教师杨步伟,亲自来当媒人,马上答应下来。

1921年8月,赵元任和杨步伟结婚了。他们在新房里只为自己带了一桌,并请胡适和朱正女士作为见证人在结婚证上签字。胡适签字后,笑着拿出一张准备好的《鸳鸯谱》,说:“我也请你签我的《鸳鸯谱》!以后我会多做一些甜的事情,努力更新这只鸳鸯!”因此,赵元任和杨步伟也很乐意在《鸳鸯谱》上签下第一对名字。

沈从文和张兆和

20世纪30年代初,胡适出任上海中华学院院长,他聘请已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沈从文任教。第一天,沈从文走进教室,看到第一排坐着一个优雅的女学生。他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他翻了翻学生花名册,得知那个女学生的名字叫张兆和。上课的时候,我故意让她站起来回答问题。张兆和太紧张了,无法回答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沈从文轻声一笑:“我本来想第一节课叫一个男生起来回答,但我怕女生说我重男轻女,就问了坐在前排的女生,你却用沉默抗议我让女性当先锋的无理做法。”学生们笑了起来,全班顿时活跃起来。当看到沈老师没有责怪自己时,他紧张的心放松了。沈从文的讲课和文学知识吸引了全班同学,张兆和暗暗佩服。

沈从文没有想到他会这么快就谈恋爱。每天走进教室,他都会情不自禁地瞟一眼张兆和;如果有一天张兆和不在教室了,他会有一种失落感,上课时经常会走神。他再不会说话,就只让学生写作业。

沈从文毕业后想向张兆和倾诉,但爱情之火让他无法控制自己。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之后,他决定一展才华,用那支精致的笔俘获她的芳心。

第一封情书被送到了张兆和。她万万没想到这是一个年轻老师写的。虽然她尊重老师,但她不敢回答。她只觉得自己是学生,和老师有一定的距离。不管张兆和是否回信,沈从文每天都给她写一封情书。他想用他炽热的心融化她的冰山。

张兆和每天都被一封又一封的情书淹没了。她决定去找胡适总统,让他处理这件事。因此,张兆和寄给胡适大量沈从文的情书。看完之后,胡适笑着对说:“沈**对你真是大海深处啊!他那如痴如醉的文笔,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

张兆和胡适会批评和制止沈从文的做法。现在居然听他夸沈老师,他说:“校长,我还是个学生。”

胡适温和地说:“虽然你还是个学生,但你已经十八岁了。是时候谈恋爱了。当然,我不是鼓励学生谈恋爱。你是个例外,因为沈先生是我请来的老师。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我们都很关心他的婚姻!现在我问你,你觉得沈**的人品怎么样,他能不能打动你的心!”

低下了头,不好意思地说:“沈**很有才华。我当然尊重他,但我还是个学生。”

胡适笑着说,“好!只要你不反对沈**爱你,我就当媒人,偷偷做媒,把情书传给你。至于结婚,当然要等你毕业了再决定!”

在胡适的劝说下,张兆和终于向沈从文敞开了自己的爱情观。1933年,她一从中国公学毕业,就和沈从文成了一对鸳鸯。

徐志摩和陆小曼

20世纪30年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与才女陆小曼的婚姻如火如荼。

徐志摩和陆小曼一见钟情,相爱了。然而。这个时候,他们都有了家庭,他们偷偷相爱,痛苦。徐志摩为了逃避出轨的痛苦去了日本。然而神圣的富士山和绚烂的樱花都抹不去他对陆小曼的向往,导致了一场大病。过了一段时间,他立刻离家出走,回到了中国。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与裴元太太离婚,并开始坚持不懈地追求陆小曼。在徐志摩的鼓励下,陆小曼也毅然与丈夫离婚。但在当时,两个离婚的痴情男女不仅受到世人的谴责,还遭到父母的反对。徐志摩的父亲甚至宣布,如果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就断绝父子关系。面对这种压力,徐志摩想到了胡适这位为人慷慨、与人关系很好的老师。他认为,只有请受人尊敬的胡适为自己说话,才能平息他的婚姻悖论。胡适老师听了徐志摩的告白后,得知徐志摩和陆小曼深爱着对方,两人都离了婚,便表示愿意立即履行。他开始在各种场合为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真挚爱情代言,公开支持他们的结合,并亲自来到徐志摩的家中劝说徐志摩的父亲。徐志摩的父亲见了一位大宗师胡适先生,亲自上门做了个了断,于是同意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事。

徐志摩几经周折,想请一代名人和他的老师梁启超做证婚人,以便在娶陆小曼时争光。不过他也知道梁老师一直反对他结婚。找他作证,他肯定会碰壁,然后就想到了胡适。果然,胡适亲自拜访了梁启超老人。看到梁启超自己为爱说话,实在是坏了胡适的面子,只好答应。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那天,梁启超如约而至,但在见证人发言时,还是毫不客气地骂了徐志摩一顿,这也说明他是一个坚持自己观点,尊重胡适面子的人。

徐志摩和陆小曼也在婚礼上签了胡适的《鸳鸯谱》。胡适的《鸳鸯谱》增加了一对离婚和结婚的鸳鸯。

爱情的方式有很多种,异地恋、异国恋、异星球恋、姐弟恋、师生恋,等等不一。说起这些,便不得不提到民国之初,鼓励新学,破除封建礼教,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大师们。

你喜欢过自己的老师吗?

先来说一个当今国际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1、法国总统马克龙

小鲜肉马克龙成了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而且他的爱情也令人敬佩。在他十五岁的时候遇到了还在当老师的布丽吉特,经过十几年的恋爱,终于在2007年两人喜结连理。马克龙一直都很感谢妻子,并称:"是她让我知道我是谁!"

两人一时成了热议的话题,爱他就把他培养成总统。

马克龙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爱上自己的老师并且将这份爱持续了下去,即便在现实中,两个年龄相仿的人也未必会有这样的坚持,不得不说,这样的爱情着实让人敬佩。

2、鲁迅先生和许广平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爱情向来为人们津津乐道。不少人说鲁迅是渣男,不管结发妻子,但是爱情岂能被外界所阻挡和强求呢?"朱安只是母亲强加给我的。"鲁迅先生在遇见许广平之前都没想到自己还能恋爱,尝一尝那滋味。

两人当时撇开一切阻拦,誓要在一起。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的《两地书》便是他们二人长久离别时所写的信,也是情书,但信中二人却仍在讨论社会、国家、国民性,可谓是异类的情书了。

《两地书》中写道:滔滔不绝很容易,可我只想和你在一个慢下来的世界里交谈。没想到两个进步思想的男女写出的爱情也这么温柔,就像有人说的,无论什么语言的爱都是温柔的。

3、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初识张兆和便不知怎地爱上了,随后接连写信,也就是情书,不断地写给她,想把自己无限的爱全数交给她。张兆和去找胡适,却没想到胡适说:"我觉得你应该嫁给他!"沈从文不断写着情书,张兆和最终在沈从文的爱情攻势中沦陷了,她靠近他,那个用心写真情的男人。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沈从文的情话写得很真,当时在校园中传为美谈。而被后人深深记着,都希望,惦念着有那么一个纯情的人。

4、徐悲鸿和孙多慈

孙多慈生于书香门第,十八岁那年来到徐悲鸿教授处旁听。徐悲鸿很是欣赏孙多慈的才华,逢人便夸,二人越走越近,不久,流言蜚语便传得满街都是。

二人的确是互相欣赏,但无奈当时徐悲鸿已有家室,后宣布离婚,却犹豫难决。因当时的局势混乱,二人分分合合,虽然书信不断,但当徐悲鸿回来的时候,孙多慈却有了新的追求者。即便此时他再向孙多慈求婚,却没有得到应允。孙多慈嫁了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但在后来名言二人没有感情。在徐悲鸿死后,孙多慈为老师守孝三年。尽管猜测众多,但孙多慈或许也没想通当初为什么会拒绝徐悲鸿吧!

5、Mi2

这是当代的一个乐坛组合。女孩MIKI原是男孩张木易的学生,二人相差十三岁。在MIKI12岁的时候,两人公布恋情。MIKI出生于加拿大,或许在感情上来得比较早。两人公布恋情后遭到了许多质疑,但随后推出《勇敢爱》等歌曲,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爱情。

到现在,两人非但没有分手,相反更传出将要步入婚姻殿堂的消息,到今年,MIKI也要十八岁了,不得不说……张木易真是人生赢家……

小编身边也有恋上自己的老师的朋友,但苦于现实因素,时过境迁,爱也渐渐消逝了,至今仍是痛点。

沈从文对张兆和是一见钟情,下了很大功夫才抱得美人归。但却在临终之前,拉着张兆和的手直言自己对不起她,或许这句道歉也是他对张兆和的愧疚,在两人的婚姻中,出现了第三个人叫做高青子。也正是因为她的出现,使得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多了深深的隔阂。

沈从文一心苦追张兆和,几次登门抱得美人归

1929年,沈从文在吴淞中国公学任教,这里也是他与妻子张兆和和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在校长胡适的办公室,两人第一次遇到,彼时的张兆和年仅18岁,美丽端庄。沈从文只见了一面便心生爱慕。尽管是中文出身卑微,但面对爱情他还是大胆的向前冲。不过天不遂人愿,沈从文第一次表白就换来了张兆和的冷眼,不过沈从文丝毫没有气馁,雪花般的情书,一封封的飞向了张兆和,这份“深情”就连胡适都被打动了,但张兆和一点没有动心,反而有几分厌烦。沈从文一直不死心,陆续追了两三年的时间,这时候他在文坛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于是终于大着胆子敲开了张家的大门。在张家人的撮合之下,张兆和和沈从文最终确定了恋爱关系,两人于1933年9月9日结为夫妻。

沈从文在婚姻里很浪漫,但张兆和却很务实

两人在结婚后,本以为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严重的三观不合,使得两个人在婚姻里磨合的并不是太好。沈从文秉持着文人的天性,认为婚姻是要浪漫的,所以她还如同恋爱时,一封又一封的给张兆和写的情书。但张兆和虽出身名门,却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她认为婚姻就是柴米油盐,更希望自己的丈夫务实一些。但沈从文却很难做到,再加上他生性自卑,两人的家境又天差地别,在感情中沈从文是压抑自己的。久而久之,两个人的爱情就变得不那么纯粹,对待生活也逐渐没了兴致。

高青子的出现,使两人的婚姻有了裂痕

沈从文见妻子张兆和对自己的一再示好都毫无反应,心里很是哀愁。这时候出现了一位妙龄女子——高青子,让他的心里起了涟漪。高青子是一位年轻且有朝气的文艺女青年,在文坛也是初出茅庐,两人见面攀谈之后发现很是契合,沈从文被张兆和冷落的心逐渐暖了起来,再加上高青子对于沈从文非常的崇拜,这些种种都促成了沈从文的精神出轨。

面对自己背叛婚姻,沈从文居然大言不惭地解释道自己爱慕某个,关心自己的女性是很正常的事情。高青子与沈从文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让张兆和非常生气,直接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出于文人的自尊,沈从文内心倍受煎熬,找到自己的好友林徽因吐露心声,在林徽因的建议下,沈从文将自己与高青子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张兆和,并且彻底的和高青子划清界限,再一次开启了重新追求妻子之路。张兆和虽然被沈从文一封又一封的忏悔信打动了,也愿意回来继续过日子,但两人的婚姻悄然有了裂痕。

沈从文临终前的忏悔,称对不起妻子

1988年,沈从文因为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再见到张兆和的最后一面,沈从文拉着张兆和的手,直言“三姐,我对不起你”,随后便去世了。尽管沈从文在临终前给张兆和道歉了,但张兆和心中的结始终没有打开,直到他整理沈从文的遗稿时,才真正的理解到沈从文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们这一生虽然在一起,但却在不停的错过对方。

张兆和在晚年的时候已经完全记不得沈从文了,只觉得照片中的人有些熟悉。到张兆和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坦言自己从不认识沈从文。究竟是真的不认识,还是选择性的遗忘?这句话的背后,包含了无限的心酸和无奈,或许两人就是将就着过完了一生的婚姻,若不相遇,该有多好。

新旧更迭乃民国学界一大特色,因背景不同、代际差异,学人们形成了各自的“朋友圈”。

黄侃多结交传统学术圈中人

同在北大,黄侃对力倡白话文的胡适甚是轻视。一次,黄对胡说:“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不解甚意,问何故。黄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不应叫胡适,应称‘往哪里去’才对。”胡顿觉啼笑皆非。黄侃坚守传统学术,其知交亦多为此中同道。若言清末民初经学研究,刘师培堪称执牛耳者。然其少年成名,定力不足,屡屡失足于政治深渊,让世人叹惜“卿本佳人,奈何从贼”。辛亥后,刘氏执教北大,身背污名,且诸病丛生,其晚景可谓凄然。一日,黄侃去刘家探望,见刘正与一位学生谈话。面对学生的提问,他多半是支支吾吾。学生走后,黄侃问刘为何对学生敷衍了事。刘答:“他不是可教的学生。”黄问:“你想收什么样的学生?”刘拍拍黄的肩膀说:“像你这样的足矣!”黄并不以此为戏言。次日,他果然预订好上等酒菜一桌,点香燃烛,将刘延之上席,叩头如仪行拜师大礼,从此对刘敬称老师。当时黄仅比刘小一年零三个月,两人在学界齐名,且有人还认为黄之学问胜于刘,故大家极其诧异黄侃此举。黄解释道:“《三礼》为刘氏家学,今刘肺病将死,不这样做不能继承绝学。”载道高于虚誉,一时间,黄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举传为美谈。

胡适朋友圈最广

而正是被黄侃揶揄的胡适,其朋友圈之广,在民国学界稳坐第一把交椅。自新文化(300336,股吧)运动后,胡适“暴得大名”,以火箭速度跻身学界明星,加之他善于交际,人脉极广,渐有学坛盟主之势。人们则以认识胡适、见过胡适,甚至读过他的书为荣。“我的朋友胡适之”,这句话成为上世纪20、30年代学界、文坛里的流行语,以表示自己有身份、有品位、有路子。因而“胡适之”三个字在当时绝对是块滚烫的金字招牌。

与壁垒自囿的黄侃迥异,同出章太炎、刘师培门下的小师弟刘文典,则极力将胡适纳入自己的朋友圈中。1917年,刘赴北大任教。当时北大强手如云,年纪轻轻的刘自入不了诸高人法眼。同仁们的鄙夷声时常于其耳畔回响。刘逐渐明白:在此地打拼,出名需趁早。于是他决心校勘古奥难懂的《淮南子》,以期扬名立万,奠定学术地位。经过数度请益切磋,刘此计划深得胡适支持。无论在何年代,古籍点校都是苦差,既要耐得住寂寞,又须忍得了清贫。虽乐于埋首故纸堆中,然日子一久,刘终遭遇“经济危机”,他首先想到的朋友,依旧是胡适:“你的门路很广的,凡是书局、报馆,都把你的一言看得九鼎般重,务请你替典想想法子,典虽然不才,译书、编书、做文章,以及报馆的编辑都还干得来,薪水也不奢望,只要有现在的半数就行了。”胡欣然伸出援手,助其渡过难关。待《淮南子集解》付梓之际,胡更跨刀作序,替其卖力宣传。如此重情义之人,令刘深为感激:“你是弟所最敬爱的朋友,弟的学业上深受你的益处。近年薄有虚名,也全是出于你的‘说项’,拙作的出版,更是你极力帮忙、极力奖进的结果。”

学术“男神”陈寅恪

若刘文典将胡适视作“大哥”,那么其心中的学术“男神”便是陈寅恪。刘生前逢人就称“十二万分佩服”陈寅恪。他曾多次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这是陈先生!”然后,又翘起小拇指,对着自己说:“这是刘某人!”可见陈在刘心目中地位之高。西南联大时期,校委打算聘请沈从文为中文系教授,月薪360元。这个薪级并不高,刘在联大所拿薪水是每月470元。即便如此,在举手表决时,刘坚决表示反对:“沈从文算什么教授!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而沈从文只该拿四块钱!”还有一次,有人跟他提及名噪一时的《激流三部曲》作者巴金,他想了半天,喃喃自语:“没听说过,没听说过。”在刘眼中,当代文学难称学问,故他对沈、巴二人态度冷漠。

顾颉刚也有广阔朋友圈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同自惺惺相惜。与老师胡适一样,顾颉刚的朋友圈也堪称广阔。随手翻看《顾颉刚日记》,便会发现他几乎天天与学界名流座谈聚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所编织的学术网络之大,令人啧啧称奇。虽终日与大佬交往,顾身上却无一丝骄气,其曾于1930年日记中写道:“予自分极愿人发展,凡人之有一才一技者必使展其所长,且日益进步。”就在该年秋,顾力荐钱穆来燕京大学教书。须知彼时若想进入一流高校,要么拥有名校文凭,要么师承圈中大腕,要么已有大作出版,而钱穆自学成才,无学历无老师无作品,此等“三无人员”,循例根本不可能踏入燕大半步。然顾力排众议,将学养醇厚的钱穆请了进来。据钱回忆,初到京城,他去顾宅拜访,“其家如市,来谒者不绝……宾客纷至,颉刚长于文,而拙于口语,对宾客讷讷如不能吐一辞。然待人情厚,宾至如归……盖在大场面中,其德谦和乃至若无其人也”。可见能否搭建一个良好的学术朋友圈,关键在于德行与才识,而非口才。

蒋廷黻出圈跨界郁郁收场

在一个圈子里待久了,难免有人不甘寂寞,欲出圈跨界。上世纪30年代,蒋廷黻即顾颉刚座上常客之一。蒋氏主政清华历史系以来,苦心经营,陈寅恪、萧一山、雷海宗、吴晗等名师云集,组成梦幻阵容。孰料蒋志不在此,这位或可成为近代史领域“司马迁”的史学家,却对政治跃跃欲试。蒋氏得以从政,与其政学两界通吃的朋友圈大有关系。蒋氏与 大佬孔祥熙是校友,留美期间曾任东部各大学中国学生夏令会主席,同不少之后从政的留学生来往甚密。故其进入 ,实在水到渠成。只是一入官场深似海,搞政治比做学术不知复杂多少倍。蒋好似一头瓷器店里的猛牛,各种看不惯,于是横冲直撞。面对这头嫩犊子,政坛大佬们当面打着“太极拳”,背后便亮出“黑砂掌”,终致其毫无作为,抱憾终身。

胡适简介

胡适他和齐白石的友谊在文学界是众所周知的。齐白石崇敬胡适的博学,谦虚和道德文章,并被列为谦虚的朋友。有一次,齐白石偶然在琉璃厂看到一家画店,那里挂着一幅他50岁时画的水墨宝。他毫不犹豫地用两部新作换来了它,还专程到米粮库送给胡适。尽管胡适留学多年,对古董字画收藏毫无兴趣,但他还是被这位老人深深打动纯洁而美丽的画的真诚礼物。

这次白石老人专程到胡宅,请胡适为他做年谱。老人思考多年,胡适是完成夙愿的最佳人选。年长的胡适对他的倾诉充满信心,深表感激,于是慷慨地答应了。老人得到了他想要的,他笑了。

当时,胡世刚刚从国外回来,家务事忙得没时间做。2008年暑假,胡适潜心为白石老人制作年谱。胡适在整理白石老人的资料时,很喜欢自己的文章。白石关于他的童年,他的祖母,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的文章是简单而真实的传记文本。我认为白石老人朴实优美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心。齐白石出身贫寒。他只在一所乡村学校学习了半年。九岁时,他开始放牛和拾柴。十六岁做木匠学徒,二十岁自学绘画和诗歌。没有八股文写作的训练,他的散文笔记是旧时代研究古代骈文的学者不敢做或者做不到的,比如:田家做饭的炉子,经常烧秸秆,草里有吃不完的五谷。太君很珍惜他们,这样他一天可以得到一粒左右,集一点做很多棉花。这些词生动,富有诗意,如画。

胡适考证,发现齐白石80岁写的自状略与实际年龄相差两岁。参与研究年谱年写的黎锦熙后发现,老人白石,七十五岁怕大祸临头,把年龄由七十五岁改为七十七岁。老人学者们终于摆脱了迷信科学研究。这是一个小插曲。

国内外著名的语言学家黎锦熙住在童眼胡同4号,离白石老人不远。湘南老乡李白石对湘潭的文物很熟悉,他在他家住了很多年。他在童年时向白石学习书法和绘画,以了解他的生活经历。胡适还请历史学家邓光明合作年谱。胡适在年谱的序言中说:我们三个人都爱白石老人,我们诚心诚意地把这本小书献给他老人家。

1949年3月,齐白石拿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本书齐白石年谱时,胡适已经去了美国。隔着海洋,它没有师挡老人白石对胡适的向往。是西无形忆故人,东风梦常安!

胡适有趣的生活

胡适接待了35名医生所以他的智慧是一流的。然而,他第一次去美国留学,就被30多种苹果树难倒了。因此,当他转到胡去美国留学时,他首先进入了纽约康乃尔大学的农学院。胡不得不在康奈尔农学院实习各种农活,包括洗马、修车、开车等。甚至去了玉米地。胡适对这些也很感兴趣,也能应付,但一提到苹果分类,胡适就很恼火。苹果有三十种,对于这些来自农场家庭的学生来说,二三十分钟就可以分门别类,并且可以很清晰的识别出来。胡适花了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着实让他恼火。胡适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在宣彤留学美国两年。因为他的家庭美国的衰落,美国的农业学院可以免学费,所以他学了农业以节省学费和帮助家庭。被苹果难倒,知道自己不是学农业的料,转了历史和文学,然后日本就出名了

民国第一媒人胡适主持了150多场婚礼。

胡适有民国第一媒人的美誉,为无数有情之家作出了贡献。他喜欢看年轻人谈恋爱结合,主持过150多场婚礼。

这150多段婚姻,根据已知的记载,大多是胡适的朋友的同龄人和年轻一代的学者,他们的成就大多是学术夫妇;婚礼场地多在国内。但有一次胡适在美国结婚的婚礼,有婚礼现场的照片,但至今没有研究者公开。

1939年5月12日,记录了他在美国的结婚仪式。他写道:

今天,我馆馆长尤君与张太珍女士举行了婚礼。张老师的女儿张路敖,随上海剧团来的。当我在纽约生病的时候,他们正在纽约演出,和张女士经常见面并订婚。我给他们主持了婚礼。

这就是胡适这是他任驻美大使期间唯一的一次婚礼,是为使馆秘书尤和美国演员张太珍举行的婚礼。尤文当时是大使馆的二秘,跟着胡适领导外交工作;后来,在宋美龄访美时,他担任宋的随行秘书;上世纪60年代,他是台湾省驻美国总领事,是一位勤奋有为的外交家。事实上,他的妻子张太珍也来自外交官家庭。他的父亲张鹭敖,1912年起在汉口开办律师事务所,曾任粤川铁路汉口段长官李的法律顾问,吴的法律顾问。1927年出任汉口第三经济特区主任。次年起任汉口商检局合议主任,南京、阿哈瓦回归筹备委员会高级专员。1930年,他作为中华民国驻智利代表前往智利。1931年3月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驻智利特命全权公使。1939年3月31日,胡适日记也记载了张卢敖邀请她吃饭,以宣布她的女儿与图书馆秘书,友弟文健订婚。可以想象,一个是履职的年轻外交官,一个是出身外交官世家的家庭。可以说是两家都适合。当胡看到他的成功时,他高兴地在大使馆为这对夫妇主持婚礼。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珍藏着这张特殊的结婚照。时任驻美大使的证婚人胡适与两对新人的合影。照片配有英文备注,并翻译成中文。大意是:中国文化剧社的影星弗吉尼亚张**,昨天从剧中的女王变成了现实中的新娘。她嫁给了中国大使馆二秘尤先生,婚礼在美丽的双橡园庄园举行。见证人胡适,中国美国驻美国大使为婚礼举行了简短的仪式。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中国大使胡适、新娘和尤。

有意思的是,胡适新婚夫妇时,照片备注中用了whirlwindromance这个词,意思是闪电恋爱;这里可以说是两对情侣一见钟情,或者说他们的婚姻是闪婚。从0755到79000,我在纽约生病的时候,他们都在纽约演戏,所以和张女士经常见面,然后就订婚了。这从胡适在纽约,他们一见钟情。这一时期是从1938年12月到1939年3月。两人的订婚是在当年3月底完成的,婚礼在5月举行,不算不愉快,也不算防雷。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是闪婚。

胡适美国这对闪婚夫妇的结婚仪式可谓是异国爱情的特殊见证。胡适作为一个研究者或者近代史研究者,可以忽略这一点,一笔带过,因为这似乎和历史观关系不大。但这是胡适这是真实的生活。他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尽管他去了美国做艰苦的研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38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