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三国:曹操立嗣,文则曹植,武则曹彰,为何最后胜出的却是曹丕?

史话三国:曹操立嗣,文则曹植,武则曹彰,为何最后胜出的却是曹丕?,第1张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生老病死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被视为长寿代表的神龟尚且有生命停止的那一刻,何况生年难满百岁的人类呢?

一首诗,略可窥见曹操似乎比任何人都看得开生死的问题。

垂垂老矣之人,纵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万丈豪情,那也只能是一颗心,而不能是力。

“力不从心”是生物科学,不以人为的意志而改变。

人的寿数已然天定,未竟之业,谁来继承?对曹操来说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封曹丕为魏国世子,正式指定了他死后的继承人。三年后,公元220年,曹操与世长辞,终年65岁。

曹丕不负曹操所望,继任丞相、魏王,逼迫汉献帝,受禅登基,建立了魏朝。

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操作,简直就是666,厉害了我的丕哥哥……

话题回到曹丕当选魏国世子的那一年,公元217年。

曹丕在得知自己成为魏王继承人的那一刻简直欣喜若狂,他搂住当时正在他身边的侍中辛毗(pí)的脖子,忘情地说:“辛君,您知道我此时有多高兴吗?”

曹丕是否激动地亲了辛毗一口也未可知,总之辛毗感到十分地惊愕。

曹丕一直以来的苦心煎熬、委屈压抑,在那一瞬间得到了尽情地释放。

对曹丕来说那段争夺王储的日子实在是太煎熬了。

辛毗的女儿辛宪英,得知曹丕欣喜忘情的失态之举后,颇为不屑和鄙夷,以至于横加指责。说曹丕作为储君,代行王事,一没有心忧天下的忧戚之心,二没有储君的威仪之态,欣喜之状,惺惺作态似女子小儿,实在没有守成之主的气度。并据此断言大魏国祚将不会长久。

辛宪英此番见识不得不说颇具男儿豪气,然而处闺阁之优的她又哪里会懂得,当事人在争夺王储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呢?

依我看来,曹丕当时欣喜若狂的孩童之态不仅情有可原,而且非常可爱。

诸君试想,当日诸位还是莘莘学子的时候,高考结束的那一刻,撕纸抛书的情景还曾记否?亦或诸君驾考科目二通过的那一刻,激动之心还曾记否?

彼时彼刻分过什么男儿女子?此刻嘲笑曹丕者,宜当换位思考,审视下自己。

饰情于众者,可视为有礼,亦可视为虚伪。人人可伪一时,孰可伪一世?偶尔有纵情释真之举,难道不应该被原谅吗?怎么就不能被视为招人欢笑的可爱之举呢?

曹丕的来之不易,对曹操来说又何尝是一件轻松的事。立国之嗣,自当慎之又慎。稍有不慎,轻则骨肉相残,遭宫墙之乱;重则丧身殒命,有社稷之危。

作为决策之人可当儿戏乎?曹操身上的压力与曹丕比起来其实一点也不小。

立储之议的公然提出是在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的213年。在此之前曹操一直在密访咨询几个心腹大臣的意见,国本大事,容不得他有半点的松懈和麻痹大意。

原本正顺利进行着的,紧张而又秘密的咨议计划,被一个有精神洁癖的儒学书呆子给彻底打乱。

这个书呆子不是别人,正是曹操的重要帮手尚书崔琰。

接到曹操的秘密咨议函后,崔琰感到十分的好笑。心说果然没有愚蠢的答案,只有愚蠢的问题。依照儒家的春秋大义,宗室礼法,肯定是嫡长子继承制啊,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嘛,这难道还有什么需要疑问的吗。

怎么英明一世的曹丞相也会犯糊涂呢,秘密地搞这些多余的小动作,真是不够光明磊落,小人行径,无耻!

崔琰此时似乎并没有明白曹操的真正意图,也许他明白了,想要走讪君卖直的险招也不好说。

总之耿直的崔琰并没有苟合曹操的秘密行动。本该以密函的形式呈对曹操的咨议问题,被崔琰暴露在了大庭广众之下。崔琰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慷慨陈词!

“春秋大义!立子以长是为定法,怎么能因为贤能的原由而轻易改立他人呢?何况曹丕这孩子不仅是嫡长子,也很有才能啊,仁孝聪明,哪一点不好?依我看曹丕最适合承继正统!丞相您同不同意我不管,反正我会以死捍卫曹丕继承王位的正当权利!”

哎呦,我嘞个去!曹操一听,心里头那叫一个气呀,简直是火冒三丈!差点没被气炸喽。

心说你这个愣头青、二傻子,老子费劲苦心搞得这么一个闭卷摸底测试,让你活生生给整成了开卷考试,我还没发飙呢,你倒有理了?还在朝堂之上振振有词,叭叭地说个没完,信不信我弄死你!

但是曹操终究还是强行压住了心中的怒火,此时他早已经被岁月世事磨炼成了一位出色而又成熟的政治家,再也不是曾经的曹阎王了。

近60岁的人了,历经几番风雨洗练,可以说完全能做到胸有激雷而面若平湖。

曹操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说:“可叹!可叹!崔尚书真是光明敞亮、公允公正啊!”

曹操这么说也不完全是虚伪,因为崔琰除了担任尚书外还有一个身份,曹植是他亲哥哥的女婿。崔琰能够不顾亲戚关系,维护礼法大义,舍弃曹植而力挺曹丕,也算是一身浩然正气。

崔琰终究没能逃过曹操的魔掌,公元216年被曹操下令赐死,至今真正的死因仍是一团谜案。崔琰之死和本次的公然议储不能说半点关系没有。

考题既然已经泄露,闭卷变成了开卷,人人都知道了曹操的择储标准是“贤才为上,不问齿序。”那么曹操心目中的考生都会有谁呢?

曹操一生25个儿子。史书中正式提到和王储可能沾边的儿子主要有5个。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冲。

我们先来解释曹操的择储标准为什么是贤才,而不是遵照嫡长子继承制中的嫡庶长幼顺序。

第一点,曹操曾在《述志令》中曾说:“性本不信天命。”就是说他根本不相信君权神授,皇帝是上天的儿子那一套,那些全是儒家编来骗人,利于统治者的鬼话。

一个天生连天命都不信的人,你让他遵守礼法,那不是开玩笑吗?

第二点,曹操戎马生涯中,一直坚持着用人唯才的基本原则。几次招贤令中都特意强调了这一点,甚至到了唯才是举不问道德的地步。

第三点,曹操考虑问题,基本全是从政治利益、经济实惠出发,一般不会受感情所动。从对张绣、贾诩的任用上可见一斑。

张绣、贾诩那可是杀了他的儿子、侄子、爱将的人。曹操在任用他们的时候依然能够推心置腹,用人不疑。

这种宽阔如海的政治家胸怀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近有吴三桂冲发一怒为红颜,远有项羽怀怨杀义帝,当世亦有刘备伐吴祭关羽的实例,全可作对比来看。

当然这里不是说曹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冷血人物,而是说曹操是一个十分理智的人,他很有感情,但是绝不会受到感情、情绪影响而冲动做事。

第四点,曹操曾在跟孙权的交手中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感慨孙权有才干,所以才能继承父兄基业把东吴治理的这么好。

早期在曹冲年幼的时候,因为绝顶聪明、仁爱达识,“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后来曹冲在13岁的时候夭折,曹操十分伤心,对前来安慰他的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可见曹操以贤才择储的观念根深蒂固,一贯而终。

以上已经说明了曹操的择储标准,既然是选任贤才,曹昂早死,曹冲夭折不提,那应该是以文见称的曹植或者以武为长的曹彰胜出才对,怎么最终会是曹丕胜出呢?

这里不得不说曹操看重的才是什么才能。是文、是武、是政治、还是军事?

曹操其实最为重视的是政治才能。曹操称王以后,有人劝说他称帝,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言外之意是他觉得称帝并不成熟,他要为儿子打好篡汉自立的基础。

以此来看要继承曹操王位的人只能是一个有政治野心,政治手腕的人。在这点上曹彰和曹植的性格都不符合,只有曹丕符合。

曹彰一个赳赳武夫,恃力为勇,没什么政治头脑,第一轮就被淘汰。

曹植的优点是文采斐然,史书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可是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反观曹丕,拉拢大臣,迷惑曹植,贿赂后宫,用尽了政治手腕,虽然说虚伪钻营,然而恰恰是曹操所要求的政治能力的体现。

简单说就是曹丕这种左右逢源的性格能够搞定曹操心中篡汉自立的大事,而曹植这种任性洒脱的性格搞不定。

“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遂定为嗣。”

三个儿子的以上表现,曹操其实心里都很明白,知子莫若父,何况曹操是一个不容易被迷惑的人。

在贾诩、崔琰、毛阶他们用刘表、袁绍废长立幼的惨痛教训屡次提点曹操的时候,曹操对继承人其实早就已经意有所属,这个人就是曹丕。他只不过想要知道他身边的这些股肱重臣们内心到底是支持谁罢了。

曹操可不是刘表、袁绍那样的昏庸之主,他明鉴的很,他要为他的儿子们扫清障碍,无论是秘密咨议,还是公然议储,表面看起来是一次对儿子们的考试,其实也是对大臣们的一次大考。

曹操最终杀了那些他认为在他死后可能引发儿子们骨肉相残的大臣,从杨修之死略可窥见一斑。

这也正是曹操异于常君,高于其他人主一等的地方。

  一、曹丕的《杂诗二首(其二)》的翻译:

  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

  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恰巧与突起的暴风遇。

  暴风吹我飘行到东南,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吴会二郡不是我故乡,如何能够在此久停留。

  抛开忧愁不必说其他,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二、附原文如下:

  杂诗二首(其二)

  魏晋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我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吾乡,安能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三、赏析:

  用“杂诗”做题名,开始于建安时期。《文选》李善注解释这一题名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也就是说,触物兴感,随兴寓言,总杂不类。所以,题为“杂诗",等于是无题,赋物言情,都是比较自由的。曹丕这两首杂诗则是抒写他乡游子的情怀。

  建安时期风气之一,是诗人喜作代言体诗。即揣摩客观人物的情怀代其抒情。曹丕是其中突出一个,如他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是代新婚者抒情,《寡妇诗》是代阮璃的遗孀抒情,《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是代弃妇抒情。《杂诗二首》也属于这一类,不过是代游子抒怀而已。它的高妙在于能真切地抒写出他乡游子的情怀与心境,其中自不妨有作者自身的感受,却并不限于作者一身,这是与自抒己情的抒情诗不尽相同的。

  开篇这六句诗中饱含对命运的哀怨。这哀怨固然来自游子飘泊之感,然而在这首诗中尤其是来自他乡难以驻足的怨愤。这就成为下文写游子异乡不安之感的先行之神。诗歌运笔前文能成后文先行之神,便前后关锁紧密,境界浑融,意浓味足。因此下文落笔便较为轻易了:“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吴郡、会稽这两个地方不是我的家乡,怎么能长久呆在这里!虽只是一种态度决绝的声音,这声音的背后却不知含有多少怨苦与愤懑。妙在千言万语已经涌到嘴边,却没有一宗宗倾诉出来,而只化为一句决绝的声音,表现出极其复杂的感情,饶有余味。末二句用了同样的手法:“弃置莫复陈,客子常畏人。”丢开不要说了,作客他乡是不能不“常畏人”的。游子驻足他乡,人地两生,孤立无援,落脚与谋生都不能不向人乞求,看人眼色。这极为复杂的感受只用“畏人”二字表现出来,有含蕴无穷之感。

  异乡不安之感,也是游子歌咏的老主题。《诗经·王风·葛藟》说:“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写尽了游子处他乡求告无门的境遇。汉乐府《艳歌行》中所写流宕在他县的兄弟几人要算遭遇较好的了,碰到个热情的女主人还为他们缝补破衣服,但已遭到男主人的猜忌与斜眼,害得他们不得不表白:“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不过曹丕这一首没有像《诗经》、汉乐府那样,做某些细节的具体描绘,而是全用高度概括的笔墨,发挥虚笔的妙用。写得虚了,似乎说得少了,实际上概括得更深广,启人想象更多,包蕴的内容更丰富了。虚、实各有其妙用,艺术的辩证法总是如此。

  四、作者简介: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他感情丰富,聪慧绝伦,思路敏捷,七步成"煮豆"诗,救自己一命;辞赋兼具屈原的浪漫、宋玉的精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皆是千古名句。

他自视甚高,目标远大,把政治理想作为人生追求:"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他就是曹植,字子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南朝文学家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但是才高八斗的曹植,却在与哥哥曹丕争储的过程中一败涂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一生的悲剧呢?

曹操二十多个儿子当中,曹昂、曹植、曹冲最被看好。长子曹昂性情温和、有勇有谋,二十岁即举孝廉,可以说是众兄弟的榜样。不幸的是,建安二年(197)曹操征讨张绣失利,曹昂主动将自己的战马让给父亲骑,自己步行断后,不幸死于乱军之中。

曹冲是曹操第七个儿子,聪明伶俐,长得也可爱。孙权曾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它的重量,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怎么称,小曹冲说:"把大象放到船上,在水面所及处做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不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众人皆为曹冲的办法称妙。可惜曹冲12岁那年不幸夭折,老曹那个哀伤呀,简直可以车载斗量。

现在还有曹植。曹植是老五,生于初平三年(192),也是自幼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而且他思路极快,谈锋甚健,常常应声而对,出口成章。曹操看了他写的文章,文采远超一个十岁孩子的正常水平,不禁起疑,随口问道:"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何必请人代作呢?"这自负,骨子里带的。

建安十五年(210)秋天,铜雀台落成,曹操带着儿子们登台游赏,吟诗作赋,顺便测试一下他们的才情。当兄弟们尚在苦思冥想的时候,曹植一篇华彩斐然的《登台赋》已然呈上。曹植借早春的柔风与鸟鸣、淙淙的流水与繁茂的果树,表现曹操统治下国家的繁荣昌盛;借群英荟萃,齐聚于朝,展现曹操重用贤才、泽被天下的不朽功勋,进而将曹操与齐桓公、晋文公相比拟。这马屁拍得清新脱俗,不同凡响,很得曹操欢心。

曹操刻意培养曹植,带他西征,建立功勋,封他为临淄侯,为将来接班铺路。朝中大小官员看出风向,纷纷开始站队。丁廙向曹操进言道:"曹植聪明通达,学富五车,才华卓异,文章绝伦。普天之下的贤人君子不问少长,都愿意为他效死。这是上天的赐与,要大魏事事绵延,永无穷尽。"这话说到了曹操的心坎上,以魏代汉,曹家接替刘家,是早晚的事。但他早就表示效法周文王,不会在他这里代汉自立,那么,选择一个能担此重任的继承者就至关重要。

曹植的确不错,但父子俩的治世观念不太一样。两人曾经论及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两位开国皇帝,谁是治理乱世的强中强?曹植认为,刘邦寡善,少君子之德,而刘秀"通达而多识,仁知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两相比较,"光武其近优也"。曹操认为曹植囿于"仁心",狠毒不起来,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必将落于下风。另外,曹植文人气太重,性格不够果断,可能镇不住一干文臣武将。曹操狐疑不决,召来贾诩,屏退左右,问以立储之事。贾诩默然不答,曹操急了:"跟你说话,怎么一言不发?"贾诩道:"我想当初袁绍、刘表父子。"

对袁绍父子、刘表父子之事,曹操洞若观火。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幼子袁尚。袁绍偏爱幼子,故迟迟不立袁谭为世子。袁绍病发而亡,逢纪和审配伪造遗命,立袁尚为主。袁谭不服,与袁尚兵戎相见,终被曹操得渔翁之利。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刘表死,立刘琮为嗣,刘琦不满,兄弟俩分道扬镳。贾诩一句话点醒曹操,及早立嗣,避免是非;立长立嫡,避免争夺。长子曹昂战死,次子曹铄早薨,三子曹丕成了第一顺位继承人。

曹丕与曹植为卞氏一母所生,相差五岁,两兄弟关系应该说是不错的,哥哥带着弟弟玩耍,读书,习剑,其乐也融融。但到成年之后,两人都有机会被立为继承人时,就不得不面对最残酷的抉择了。

曹丕没有曹植逼人的才气,每次曹操出行,文武百官在城外送行,曹植都是歌功颂德,夸夸其谈,引人瞩目;而曹丕才思缓慢,笨嘴拙舌,往往怅然若失地回到家里,唉声叹气。后来,曹丕的心腹吴质出了一个主意,再遇到这种场合,叫曹丕只是趴在地上哭,一句话也不说。这一招果然奏效,曹操和诸位大臣都认为曹丕虽然才情不及曹植,其诚心却远超弟弟。

曹植似乎有点恃宠而骄,"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时不时就因酒乱性。这种率性而为的文艺青年,要是遇到手段高明的谋士辅佐,或许能够有所收敛。可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曹植招引来的是"聪明人"杨修和丁仪、丁廙两个卖弄文采的书呆子。

老爹倾向于立弟弟为世子,曹丕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欲召吴质商量对策。但吴质无缘无故不能进宫,于是躲进大竹篓子,装在车上,混入宫中。杨修得知,马上报告了曹操。曹丕十分惶恐,与吴质密商对策。吴质说:"不怕,明天再来一次,把绸子放进竹篓就行了。"第二天,车子进入宫中,曹操派人查看,篓子里只有绸缎,没有吴质。结果曹操开始怀疑曹植心术不正,指使杨修诬告曹丕。

每当曹操问曹植军国大事,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以为曹植非常有才干。其实,杨修是军中大秘,负责会议记录。每当曹操和谋士们讨论军国大事,他都把曹操关心的问题和比较满意的答案做成答教,交给曹植,曹植照本宣科就行了。后来,曹丕买通曹植的跟班,偷来答教,交给了曹操。曹操一看全明白了,曹植竟然跟外人合伙演双簧,侮辱你老爹我的智商,是可忍孰不可忍!

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曹操诏令曹丕为世子。本来曹丕立嗣未稳,曹植尚有翻盘的机会,但他情绪低落,难以自拔,每日借酒浇愁。一天,他喝得醉熏熏的,乘马行至邺宫西门,喝令开门。这个宫门只有曹操车驾起程时才打开,守门司马不能开,可又不敢不开。开门后,曹植在禁道上纵情驰骋,守门司马则飞马去向曹操报告。曹植跑到邺宫金明门,凉风一吹,清醒了大半,才知道闯了祸。曹操叫来曹植一顿训斥,还把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处死了,算是杀鸡儆猴吧。

但曹植似乎没什么感觉,照样喝酒,照样在士族当中发牢骚,影响很不好。曹操决定继续修理这个儿子。曹植的妻子崔氏出身高贵名门,特别讲究穿衣打扮,一副"潮女"派头。但是,曹操崇尚节俭,发过禁奢令。那天,他登台检阅,看到崔氏又违反禁令,穿着华丽出席仪式,便发一道指令,赐死了崔氏。曹植伤心,哀怨,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父亲给他的政治警告,仍然我行我素。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水淹七军,将曹仁困在襄樊。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带兵解救曹仁。出征之时,曹植却因头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宿酒未醒,上战马时几次踩空,不能成行。曹操由此彻底失望,完全放弃了这个他曾经看重的儿子。

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病逝,曹丕承袭丞相之位。曹丕深知集权的重要性,迅速从内部制衡着手,重新分配权利份额。首先他笼络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打击排除异己势力,夺了四弟曹彰的兵权,委任贾诩为太尉。同时,他也没有将反对派赶尽杀绝,而是团结了可以团结的对象,扩大了统一战线。十一月,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自立为魏文帝,完成了曹操的遗愿。为了笼络人心,他采用了陈群等人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赢得了百姓以及贵族们的拥护。

曹丕最忌惮的还是曹植,第一步他要剪除曹植的羽翼。丁廙向曹操推荐曹植时曾说:"我不怕招来杀身之祸,不敢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曹丕成全了他杀身成仁的理想,诛灭了丁氏全族男性。第二步,他想杀掉曹植,以绝后患。但母亲卞氏坚决不让,他便改变策略,不停地给曹植换封地,让曹植积蓄不起属于自己的力量。黄初二年(221),他将曹植徙封安乡侯;次年四月,又改封鄄城侯。这时,兄弟之间发生了一起与曹丕已故前妻有关的故事。

曹丕前妻叫甄宓,本是袁熙的夫人。建安九年(204),曹操攻破邺城,随父出征的曹丕一眼看上了美艳无比的甄宓,遂将其据为己有。当时甄宓已有身孕,瓜熟蒂落,生下一个男孩,起名曹睿。曹操打完仗回来,见到曹睿,哇,我有孙子了!高兴得眼泪都飞出来了。曹丕虽然清楚曹睿不是自己亲生的,但既然曹操喜欢,他也犯不着告诉曹操,说您这大孙子不是曹家的种儿,于是曹睿的身世就被有意无意地隐瞒了下来。

曹丕占有了甄宓的身体,却无法拥有她的心,很是郁闷。所以当上皇帝不久,便把甄洛丢在邺城,跟新欢郭女王去了洛阳。甄洛心中愁结,写下一篇《塘上行》,向曹丕表达凄恻哀怨的心绪。曹丕非但不念旧情,反而指责她不该有怨恨,逼甄宓喝下了毒酒。

曹植青少年时期,与甄宓朝夕相处,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情愫。此番改封鄄城侯,他照例来京城感谢皇恩浩荡,曹丕让曹睿陪叔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宓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莫名其妙地将甄宓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在返回封地途中,睹物思人,恍惚之间,遥见甄宓凌波御风而来,遂写下一篇《洛神赋》。这篇赋太好了,说的是他与一位女神互相思慕爱恋的故事,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形式隽永,一时人人争看。曹丕也看到了,他当然明白,所谓的洛神就是甄宓。老五啊,你这个不伦的家伙,竟然觊觎自己的嫂嫂!由此缷掉了杀弟弟的心理负担。

曹丕派灌均去监视曹植,主要是寻找杀曹植的借口。有一次,曹植正喝得起劲,灌均来了,在他面前颐指气使。曹植怒火中烧,拍案而起,把灌均骂了个狗血喷头。灌均一纸状子递到曹丕那儿,说曹植违逆傲慢,威胁使者。曹丕终于逮到了机会,马上命令将曹植押解到洛阳,准备问斩。卞太后急忙赶到大殿,老泪纵横地对曹丕说:"你弟弟平时是放纵了些,可也不至于送命啊!"

曹植的确没犯什么大罪,处死他太过牵强,但这么轻易地放过他,曹丕又心有不甘,于是走到曹植跟前说:"你不是很喜欢炫耀自己的才华吗?我命你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作出来,免你一死;作不出来,别怪我不顾手足之情!"

七步之内作一首,想想都不可能,大家都觉得曹植终是难免一死。没想到,曹植不慌不忙地站直了身子,向前迈一步,从容吟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萁是豆子的杆,晒干以后可以用来烧火,煮的恰恰是与自己同一根上生长出来的豆子。曹植用一条根上长出来的萁和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煮豆比喻哥哥残害弟弟。同胞骨肉自相戕害,实在有违常情,为天理不容。

曹植边走边吟,一首诗作成,刚好七步,完全符合曹丕的要求,曹丕不好再对曹植下手。另外,这首诗对他也有所触动,让他感觉内心有愧,于是不再继续找借口为难曹植,放他回了鄄城。

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兄弟阋墙自相残杀似乎是很正常的事。胡亥矫诏,令哥哥扶苏自尽;李世民夺门,让李建成、李元吉身首异处;雍正继位,将九弟胤瑭活活折磨至死。不得不说,在最著名的几次争储事件当中,曹植作为失败者,是下场最好的了。主要原因在于曹植被曹丕看透了,他根本就不是搞政治的材料。充其量也就抢个风头,耍耍嘴皮子,逞一时之快,所以放他一马又如何?再者,两人毕竟是一母所生,血缘亲情还是有的。

黄初四年(223),曹植徙封雍丘王。黄初六年(225),曹丕东征,路过老家谯县,回忆起八年前随父亲去扫墓的情景。父子们沿涡水缓缓而行,曹操令他们写《临涡赋》,他和曹植写的内容居然一样,曹植就说自己的不呈了,让曹丕一个人呈。曹丕心有所感,返程时便绕道雍丘,见了曹植,还加封了他五百户。

而曹植则对曹丕则有一种莫名的眷恋。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大军西讨马超,曹植随军出征,曹丕留在邺城监国。曹植病中怀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母亲,而是曹丕。他写下一篇《离思赋》,说:哥哥,我病了,你还好吗?你一定要好好的,我是多么怀念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啊!

曹丕从雍丘回到洛阳,就得病去世了。曹植听闻,痛哭流涕,完全忘记了曹丕对自己的种种不好,反而深情地讴歌曹丕,追念他和曹丕在一起的日子,还作了一篇《文帝诔》来纪念曹丕。

曹丕死后,曹睿继位,是为魏明帝。曹植天真地以为机会来了,重新燃起了热情,急切地向曹睿表达自己渴望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雄心。太和二年(228),他进呈《求自试表》。文中多方排比事典,盛赞古代忠臣烈士,颂扬"杀身静乱"、"捐躯济难"的忠臣之志,言辞恳切,拳拳之心可使铁石心肠融化。但冷静理智的曹睿心如古井,不起微澜。他继承了曹丕对待曹植的策略,对叔叔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给予口头嘉许,实际仍旧严加防范和限制。

不过,生活上曹睿还是对这个叔叔给予了许多照顾。太和三年(229)年,曹植由雍丘转封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这是自黄初以来他首次被封到沃饶之地。

太和六年(232),曹植又被徙封为陈王。但来到陈郡不久,他就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0岁。次年,曹志遵从父亲遗愿,在东阿鱼山西麓营墓,将曹植安葬。

只是,他的父亲和弟弟都太出色了,出色得让他只能隐没在他们的光环之下。所以,他会有忧愤,也是再所难免

这样的他,一定很累、很委屈……

同一朵花,鼻子不灵的人只看到了花的娇艳,而嗅不到它的芬芳;让一个闭上眼睛的人来看着朵花,却只能闻到花儿的香味,看不到花的形状。大多数人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就好比他们只看到了子建的绝世文才,却忽略了他的文武双全。时光飞转这么多年,当时他对甄宓的感情又有谁能肆意评说呢,也许冷漠外表下的他,更多的,则是无边的寂寞,我想,聪明如他,断然不会把对父亲的不满全都归结在一个女人身上他确确实实的爱着甄宓,可是,为什么……

最后伤害了甄宓的人,也是他。

因为想起那段史书上的记载:黄初二年六月,魏文帝曹丕以甄宓对自己“有怨言”为名,赐死了甄宓,葬在邺城,下葬之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

过去的风情万种比不过一句谣言,往日的千般恩爱比不过两句闲话,所有的情爱。转眼之间灰飞烟灭。毕竟,他还是多疑,当寂寞成为习惯,那么他的世界又还能容的下谁呢?PS我很喜欢曹丕,所以可能为他辩解,对于命运的捉弄,他是无力反抗亦无意反抗,经过时光的打磨,这些历史人物多多少少都有了神秘的色彩,所以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谁是谁非,都不是爱与不爱就能概括的吧,

因为传说伏羲和女娲生了个十分漂亮的女儿叫宓妃,宓妃长大以后成为了洛神,就是因为大家都说洛神是甄姬,洛神叫宓妃,所以大家也称甄姬叫甄宓。实际上在历史书上,甄姬并没有真实的名字,大家把长得漂亮的女人都称为姬,所以就称她为甄姬或者甄宓。

是洛神赋最开始的时候不叫洛神赋,它叫洛神赋是曹植死了以后,曹叡就是曹丕跟甄宓的儿子当了皇帝,下令把这名字改成洛神赋。这篇文章原来叫什么呢,叫感鄄赋。感鄄赋这个鄄字长的就很像甄姬的甄这个字。这就是大家为什么会觉得曹植的洛神赋是写给甄宓的原因之一。

曹植的感鄄赋中的鄄指的是当时曹植的封地,可是这地方在山东,洛神赋里面就没有一句话写到山东,写的全是河南,然后把洛神写的那么美,所以不可能写的是封地。

历史书上有写到,就是曹操去东江征服孙权的时候,有一年曹操把老婆孩子所有人都带上了,只留下曹植在邺城镇守,很巧的是甄姬也被曹丕留在了邺城,这很有可能曹植和甄宓有机会在一起。而且曹操他们那些人回来之后,曹操的夫人,也就是甄宓的婆婆问她说,你和你的老公孩子分别这么久,怎么不想念他们反而比之前更漂亮了呢。从这可以看出甄姬和曹植还是有感情的。

曹植被发配贬到陈,曹植最后就死在了那个地方。曹植对甄宓肯定是有情的,不然也不会因为甄宓而在曹操面前失去了脸面,让曹操认为曹植是一个比较专情成不了大师的人,那甄宓到底喜不喜欢曹植,大家谁也不知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297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1
下一篇2024-04-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