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后半生是如何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他了吗?

曹植的后半生是如何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他了吗?,第1张

作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曹丕肯定不想放过曹植的,不过碍于旁人的劝阻,曹丕才饶过曹植一命,然而还是放心不下,曹丕时刻派人监视曹植,并在生活上对他极为苛刻,不过曹植最终还是默默忍受下来了,也得以善终。

曹植不仅才高八斗,他的政治手腕和个人魄力,一点都不比曹丕逊色。在他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时,他先后结交了许多权贵豪强,有了实力强大的豪门士族做后盾,曹植曾一度压得曹丕都快喘不过气。只不过后来因为自己的心腹全都被杀,曹植才会一蹶不振,再也斗不过曹丕了。

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这位强大的政治对手,自然是欲除而后快。他将曹植最重要的盟友一一铲除,在剪除完曹植的羽翼后,曹丕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对曹植下手。曹植知道曹丕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写下一首诗,以劝说曹丕放过自己。最后在卞太后的劝阻下,曹丕最终没能杀掉曹植,只是将他赶出京城,让其以后只能呆在封地活动。

虽然曹植作为曹丕的亲弟弟,也是身份尊贵的皇族子弟,但是他的生活起居都成问题了。然而就是这样的曹植,曹丕仍然不放心,将其赶到山区里过日子。曹丕对曹植非常严苛峻迫,他给曹植安排的幕僚和下属都是最下等的庸才,所配的护卫士兵也都是些老弱残兵,总共加强不超过两百人。并且因为曹植以前犯下过错,所以其生活待遇样样都减少半数。因为自己昔日的理想和追求从此破灭,余生只会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最后抑郁而终。

导读:曹植,紫剑。他是曹操妻子卞氏的第三个儿子,与曹丕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曹植早年才华横溢。10岁时,他背的诗就能出口成诗,成为篇章,受到曹操的青睐。在他的三个儿子中,曹操一度认为曹植是“最果断的人”,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最终,曹植输掉了与大哥的战斗。曹丕当了皇帝,担心自己日后势力壮大,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派曹植到洛阳找借口杀了他,以消除后患。曹丕限定曹植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唱一首诗,其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如果你不能,你将被处死。曹植知道曹丕想借此机会自杀。我觉得很难过。突然,我看到了火中的豆茎。我随口写了一首七步诗:“煮豆烧豆到簸箕,豆在锅里哭,是同根生,何必急着互煎!”为了避免死亡。

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著名的是《洛神赋》。曹植对《洛神赋》年洛神之美描述如下:“似洪净,似游龙,容瑶秋菊,花茂宋淳。云若轻至遮月,似露其颈,其质显矣。”望云,眉相连,唇亮齿鲜,眼好,面辅,环绚,礼静,柔情似水,语娇。“从抽象到具体,从风韵、形体、容貌,到明亮的眼睛、嘴唇、腰肢、光滑的肌肤,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闻其声,见其形。此外,曹植还描写了洛神的动态美:“飞鸟,游神,行云流水,坐罗袜。“盼精之流,顺而美之,字不吐,气为蓝,雅为雅,令我忘餐。”曹植用漂泊的梦召唤活着的梦中情人。一点迷恋和无数相思凝结成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后来著名画家顾恺之画了一幅名画《洛神赋图》。最感人的一张照片是曹植遇到了罗申,罗申无奈离开。画中曹植在岸上的表情毫无生气,一双秋水看着远处水波上的洛神,向往痴情。这幅画中,洛神头戴高高的云髻,身披随风而起的腰带,让洛神感觉像是在水波上从天而降。她想留下来,四处看看,表达她的钦佩。但最后却渐渐消失在云里,留下曹植在岸边,整天想着这件事,最后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那么曹植的洛神和顾恺之的洛神是谁呢?难道是他嫂子甄氏?

根据《赵文贞女传》年的记载,甄氏出生在钟山无极,是上蔡凌义贞的女儿。建安年间,她嫁给了袁绍之子袁。献帝在位七年,袁绍兵死于官渡之战。曹操趁机发兵,甄士隐被曹军俘虏,曹丕见到甄士隐,惊叹甄士隐的美貌。他对曹操说:“我儿子此生无所求。只有这个人在他身边,此生足矣!希望爸爸爸爸认识到,尽管已经成年,却没有人陪伴!”在这一点上,曹操不好拒绝,就让人当媒人,让曹丕把甄士隐当女人。曹丕见到甄士俊,又因为曹军被俘,不得不服从,所以他什么也没说。

一种观点认为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指的是他的嫂子甄氏。

由于曹植天资聪颖,学识渊博,记忆力极强,十岁左右就能写诗,因此深受曹操及其部下的赏识。早在官渡之战,曹植就在洛河祠遇到了袁绍的媳妇甄氏。出于爱情,曹植把自己的白马送给甄氏,帮助她逃回邺城。甄氏还把玉佩送给了曹植以示感谢。当他们再次相遇时,他们都觉得注定要失败。当时曹一心想着自己的霸权,曹丕也有官职。由于曹植年轻,生性不喜争斗,所以能和甄士隐朝夕相处。在父亲和弟弟忙于天下大事的时候,曹植和甄氏的关系发展迅速,达到了不可分割的地步。

七十八年过去了,曹操已经牢牢掌握了北方的局势。汉武帝将冀州十郡命名为魏,曹操封魏,并在此建都。在谁继承王位的问题上,曹操生前非常矛盾,因为他的长子曹昂早逝,而卞氏又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雄。这四个儿子中,曹操最喜欢曹植,倾向于称曹植为儿子。但曹植死得尊严而鲁莽,三番五次拖延时间,擅自打开司马门,让曹操大失所望。在这种情况下,曹丕成功当上了太子。继曹之后,曹丕于汉高祖二十六年即位,定都洛阳。

魏建国后,曹丕无法摆脱甄氏与曹植的复杂关系,只能被封为公主,所以甄氏始终没有得到皇后的地位。此时的甄妃已经40多岁,而曹丕也正处于34岁的巅峰,后宫美女众多。甄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曹丕称王后的第二年去世。

甄氏死后,曹植去洛阳见弟弟。出生于甄氏的曹睿王子正在和他的叔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儿,想起了死后的甄。他心里酸酸的。饭后,不知什么原因,曹丕把甄_的遗物、玉雕、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见物思人。当他回到封地时,他在船上呆了一夜。恍惚中,他看见甄飞凌远远地招手。曹植惊魂未定地醒来。这是柯南的梦想。回到鄄城,曹植的脑海里还翻腾着甄后与洛水相会的情景,于是蠢蠢欲动,写了一篇《感受》的散文。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人欣赏其文笔之美。到处被抄袭,几乎家喻户晓。曹丕似乎没有被追究,但四年后,曹睿继位。因为觉得傅原名不雅观,就改名叫洛神赋。曹丕死后,大臣们想请当时的秋雍王曹植做皇帝。所以曹睿即位后,很怕他这位才华横溢、人缘又好的叔叔,就一次次封他的名。曹植长得像蒲平,吃了很多苦,死得不幸福。后人有诗曰:“天子不能为天子,半为罗神。”

受这首赋的影响,又受曹植与甄氏爱情悲剧的感动,甄氏被公认为洛神。《太平广记》有331篇关于小匡的文章,《舒磊传奇》有32篇,都是描述小匡和罗申的关系。罗申府道:“妾即甄后我是人才,文帝怒而死。灵魂遇洛水后,形容为日冕压制。因为感情而付出。”李商隐在诗中多次引用曹植的情感情节,甚至说“天下不可能有王,一时半会神仙。”

《新洛神》袁冰是个胆大聪明的姑娘,她看到曹植就喜欢上曹植了。没过两天,她就拎着一篮美食去看望曹植。

“曹公子我们能做朋友吗?”袁冰直接想和曹植的距离走得近一点。

“当然可以,四海之内皆为朋友!”曹植谦谦有礼地说道。

“那我能经常来看你吗?”袁冰马上问道。

“可以啊!可是我公务缠身,怕不能有过多时间陪姑娘!”曹植笑着答道。

袁冰对曹植又爱又敬佩,她开心唱道:

“才高八斗世传遍,

文辞独步比先贤。

相貌更胜潘安面,

心地善良风度翩翩!”

曹植谦虚唱道:

“论文建安有七子,

个个皆可为我师,

论德应尊我老父,

论品大哥更不输!”

曹植就要离开故安,袁冰前来相送,她说她会引颈相望,等待曹植归来。

袁冰心中有爱,敢于去向对方表白,不扭扭捏捏,不羞羞答答,只是开朗直爽个性,真是令人叹服。

是啊!不管结果如何,只要自己努力争取,至少自己不会后悔遗憾!

  三国人物·曹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有文才,善为诗文。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失宠。遭忌于兄丕。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建安十六年( 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废汉称帝,使就国。黄初二年(22),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东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仪;六年,封为陈王,郁郁而死。溢曰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颇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之作,如《白马篇》、《吸鲤篇》等,亦有少数关涉社会、反映动乱残破现实的作品,如《送应氏》等,另有不少美邀游、叙酣宴之什。后期作品,诗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泰山梁甫行》,文如《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赋如《洛神赋》等,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发抒有志不能施逞之悲愤,或申述己志,或悯惜世乱,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表现上亦趋向沉郁内敛,多用比兴寄托,愈见婉曲深入。其传、文、赋兼工面俱美。文以表尤善,刘辎《文心雕龙·章表》有“独冠群才”之称。赋以《洛神赋》最著,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诗之成就更在文、赋之上。钟峰《诗品》谓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集溢今古,卓尔不群”,推为“建安之杰”。为诗工于起调,讲求辞藻华赡,造语精工,音韵自然和美,堪称独步;形式则以五言为主,对中国五言诗发展卓有贡献,《诗品》誉其为“五言之冠冕”。原有集,已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生平事迹见《三国志》卷一九。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三曹资料汇编》,选录历代关于曹植及其诗文创作的资料。

  --------------------------------------------------------------------------------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曹植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他从小就爱好文学,十多岁就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他「少小好为文章」,长於文学,在兄弟中又表现得最有才能,所以曹操认为他「最可定大事」,曾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因为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引起了曹操的不满,结果立了曹丕为太子。

  曹植为曹丕猜忌。曹丕当了皇帝后,就不断迫害他。杀了他信任的丁仪和丁翼,然后又借故贬了他的爵位,接著又不断变换他的封地,并对他严密监视,不许他参与朝廷政事,不许他与其他亲王来往。黄初四年,任城王曹彰(曹植亲哥哥)无故暴死后,曹植更加提心吊胆,朝不虑夕。

  曹丕死后,曹丕之子明帝曹睿即位,曹植不甘闲居,上《求自试表》给明帝,要求出征,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反引起曹睿的猜忌,所遭的打击迫害有增无已。最后他「汲汲无欢」,再活了四年,便忧愤而死,时四十一岁。

  曹植诗可分前后两期,或三期;前期为文帝即位前,后期为文帝即位后;也有再细分文帝与明帝两期。

  前期得曹操宠信,志气高远,生活比较安定,多叙酣宴戏乐之事,无悲伤之调,时寓讽喻之意,如如《公宴》、《斗鸡》、《侍太子坐》、《箜篌引》。这时的作品,情调开朗而豪迈,但内容不如后期深刻。都是诗酒流连,志得意满生活的留影。但也有少数几篇,如《送应氏》、《名都篇》、《白马篇》等,接触了社会现实。最值得注意的是《送应氏》第一首,作者描写了洛阳为董卓焚烧后的惨状,描绘战乱带来的灾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建安诗歌的主要特色。

  后期受文帝嫉害,手足相残,故多言游仙孤妾逐妇之悲痛,借物寄情,如《美女篇》等。明帝时仍志不能伸,加上年纪渐,,故诗更悲切,如《怨歌行》、《远游篇》等。曹植以诗歌表现不妥协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壮志难酬的悲愤。诗歌即使以怨女思妇的为题材,也是借夫妇的相弃写君臣的相间,表白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曲。如《游仙》的题材都不是真的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而是借言神仙写自己不能振翅奋飞的痛苦心境。

  钟嵘《诗品》中有一句这样的评语:「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可概括他的风格。

  --------------------------------------------------------------------------------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

  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

  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建安之杰”。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界,明显地分前后两期。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於前期有争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终於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著深刻的影响。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著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於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假但篇》裏,诗人自比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不知江海流”的假但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但由於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淩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以《杂诗》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有司所阻,不能同行,於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诗中如“鸱号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暴亡的深沈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也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这首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诗人把复杂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抒发出来,极有层次。另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十分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的直接倾诉,往往通过事、写景,或通过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这就把感情表现得沈著从容,丰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异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后期由於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 ,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七哀》一首情调尤肖《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於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裏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徒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波长阪,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於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於起调,善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於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於“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当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后一篇直抒怀抱,讥弹时人,文笔锋利简洁,也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是两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对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前一篇,诗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裏行间。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1、七步成诗

哥哥曹丕继位以后,非常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能。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打算借机惩罚曹植,除非曹植可以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完整而且合乎韵律的诗。

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为难自己,但曹丕现在是皇帝,他只能唯命是从。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异常悲愤。

一时,他吟下四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惭愧,也就不再加害自己的弟弟了。

2、鹿死谁手

一年仲秋,曹操率曹植(公元 192—232 年)和五位宠将到狩猎场打猎。 秋高气爽,衰草如盖,满山红遍,北方的狩猎场呈现出一派雄丽、悲壮的情调。曹操喜持长须,兴致勃勃。

一声令下,随行的士兵手持长矛,聒噪叫嚷, 一只卧姿安闲、色彩斑斓的梅花鹿被他们从树丛里赶出来,它似乎已经感觉 到灾难的降临,惊悸地在空旷的猎场上狂跑。

将军张弩搭箭,纵马追逐, “嗖嗖” 梅花鹿惨叫几声倒在血泊之中。曹操驱马赶来,见除了一枝箭 直穿鹿喉外,其余四枝箭全部落空。他决定重赏射中的将军,并封其为“神 射手”。

随行人员从鹿喉上拔出箭杆,呈给了曹操。曹操仔细看了看箭杆上刻的 姓名,微微点头。想:“眼下正是用人之时,吞吴蜀,包举宇内,非但要有冲锋陷阵、骁勇善战的强将勇士。

更需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贤 臣。何不趁此机会考考曹植和众将军的智谋呢 ”于是问道:“刚才,五箭 并发,却只有一个将军射中了鹿喉,你们猜猜看,他是谁

赵将军说:“是孙将军射中的。” 钱将军说:“不应该是孙将军射中的。” 孙将军说:“是我射中的!” 郑将军说:“总之孙将军和我都没有射中。” 

王将军说:“是孙将军和郑将军中的一个人射中的。曹操听了笑着说:“你们当中只有三个人猜中了,其中有王将军,诸位将军,现在心中可有数 ” 

众将军仍是抓耳挠腮,难解答案。刚才孙将军还一口咬定自己射中的,经曹操这般隐晦曲折的提示,也像喝了迷魂汤似的难以肯定了。

这时曹植镇静自若地说:“这个神射手,就是孙将军。” 曹操不由畅怀笑道:“植儿说得对!孙将军,寡人特封你为神射手,赏金一千两。

孙将军连忙叩首谢封:“谢丞相大人。” 此时,其他四位将军仍然疑惑不解,一齐问道:“曹公子,不知有何根据曹植答道:“诸位将军注意没有 

既然我父讲王将军的说法是对的,而王将军说的或是孙将军或是郑将军。那么,先假设是郑将军射中的,五人说 法中,赵将军、钱将军、郑将军、孙将军都错了。

只有王将军说对,那四错 一对,这不符合我父所说的条件,显然这个假设是错的。那肯定不是郑将军 射中的。既然郑将军、孙将军二人中有一人射中。

郑将军已排除,当然非孙 将军莫属了。众将军听完曹植一番分析,都佩服曹植才智过人。曹操又持着长髯,点头微笑,从心里越发喜欢曹植了。

3、洛神悲歌

曹植的最大成就在诗歌创作。三国时候,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凋敝,身为贵公子的曹植却用诗歌表达了对无家可归的百姓的深切关切和同情,而乱世惨景也激发了他的报国热情。

在一首诗中他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千古名句。尽管曹植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但他始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这样就招致皇帝的猜忌和迫害。

因此曹植的生活充满曲折。他在作品中表达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却又不能写得太直白,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曹植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美丽的女性形象。

象《美女篇》、《南国有佳人》等诗歌,其中的女性不仅漂亮,有才华,而且品行高洁,富有理想。作者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这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洛神赋》。

洛水是魏国首都洛阳附近的一条河,曹植以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以及因神人殊途不能交流的惆怅。

尽管是虚拟的主人公,但作者以高超的手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洛神的美丽姿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篇文章上千年来一直为人称颂。

天才诗人曹植仅活了41岁,但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现在,“七步成诗”作为一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文学才能很高。

4、梵呗泰斗

中国本土赞呗之起源,相传为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

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梁《高僧传》卷十三: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

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 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

《法华玄赞》卷四: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道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法苑珠林·呗赞篇》卷三十六:魏时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

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寤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

纂文制音,传为后式。 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由于曹植创制梵呗,意义深远,贡献巨大,所以近人释永悟有词(《东阿王赞》)赞其功德。

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云高天籁连竺中,鱼山接长空。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

5、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

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

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

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阔门事件: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看了,即明其意,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修窄。

一合酥事件: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反?」

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恐怕有人暗杀他,便假装说自己在梦中好杀人,更杀了一个近侍和假装痛哭,并厚葬那人,好以杀一儆百。杨修知道曹操心中所想,便恃著聪明去揭发曹操。

吴质事件:曹丕密请吴质入内府,相议曹操欲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用大簏藏了吴质。杨修知道,就告诉曹操,结果曹丕下次真是用大簏载绢,曹操怀疑杨修想陷害曹操。

邺门事件:曹操为了测试两个儿子的才干,便叫他们出城门,却叫门吏不要放人出外,杨修教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曹植虽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非常愤怒。

答教事件:杨修曾经为曹植作了十几条「答教」,当曹操每次以军国的事问曹植,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因而怀疑。其后,曹丕收买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来通知曹操。曹操见了,已有杀鸡肋事件: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运用」他的智慧,想出「鸡肋」的真正意义,还叫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最后当然招致杀身之祸。

身为魏王的曹操,得悉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杀,便亲率大军20万为夏报仇,不想迭遭挫败。这天,曹操看到厨房送来的鸡汤,觉得目前的战局很像啃鸡肋骨,丢掉舍不得,要吃没什么肉。此时,大将夏侯敦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而答:“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听到这一口令,随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敦惊问何故,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将要退兵。鸡肋,是要吃无肉,丢掉可惜。现在的战局也正是这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不如早归。我料定魏王来日必要班师,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敦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也收拾起来。曹操知道后大怒,以“乱我军心”论罪,将杨修处斩了。

历史上的曹植是一个有名的文学家和一个放荡不羁的人,但曹植也是一个拙劣的政治家。曹植、曹操、曹丕被后世称为文学界的“三曹”。曹植本来是可以继承曹操的地位,但是都被他的放荡不羁搞砸了。如果曹植不贪酒任性,那晋朝的第1个皇帝就是他了。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也是晋朝的开国皇帝曹丕的弟弟。曹植的一生本来可以平步青云,曹植的诗词歌赋优秀到曹操觉得他可以继承魏国,但是曹植的嗜酒如命毁掉了他的前程,曹植的放荡不羁彻底毁了他的人生。接下来我就把这三点详细讲给大家。

一、曹植的诗词歌赋优秀到曹操觉得他可以继承魏国

曹操在铜雀台建立完成之后,决定让天下的文人都到铜雀台来为铜雀台作赋。其实这是一场世子之间的对决,主要考验的就是曹植和曹丕的能力。曹植在这场文学秀上面做出了一篇优秀的赋,得到了曹操的认可,曹操有心将魏国世子之位传给曹植。此时的曹植意气风发。

二、曹植的嗜酒如命毁掉了他的前程

古代的文人大多都是喜欢喝酒的,曹植也是如此。在曹操的小儿子去世之时,曹操传曹植和曹丕见面,但是当时的曹植却喝得伶仃大醉。之后曹操又派曹植去解救被围困的魏国大将,但是曹植又一次喝的伶仃大醉无法完成任务。从此之后,曹操对曹植失去了耐心。

三、曹植的放荡不羁彻底毁了他的人生

曹操虽为当世奸雄,但从未越雷池一步,一直以汉朝的臣民自居,对汉庭还是有基本的尊重。但是,在一次曹操外出的时候,曹植却驾车在皇城的大道上奔走,闯入了皇室祭奠时才可以通过的道路。曹操愤怒至极,彻底放弃了曹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1852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1
下一篇2024-02-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