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杨修的故事有哪些

曹操和杨修的故事有哪些,第1张

阔门事件: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看了,即明其意,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修窄。

一合酥事件: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违反?」

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恐怕有人暗杀他,便假装说自己在梦中好杀人,更杀了一个近侍和假装痛哭,并厚葬那人,好以杀一儆百。杨修知道曹操心中所想,便恃著聪明去揭发曹操。

吴质事件:曹丕密请吴质入内府,相议曹操欲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用大簏藏了吴质。杨修知道,就告诉曹操,结果曹丕下次真是用大簏载绢,曹操怀疑杨修想陷害曹操。

邺门事件:曹操为了测试两个儿子的才干,便叫他们出城门,却叫门吏不要放人出外,杨修教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曹植虽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非常愤怒。

答教事件:杨修曾经为曹植作了十几条「答教」,当曹操每次以军国的事问曹植,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因而怀疑。其后,曹丕收买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来通知曹操。曹操见了,已有杀鸡肋事件: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杨修却「运用」他的智慧,想出「鸡肋」的真正意义,还叫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最后当然招致杀身之祸。

身为魏王的曹操,得悉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杀,便亲率大军20万为夏报仇,不想迭遭挫败。这天,曹操看到厨房送来的鸡汤,觉得目前的战局很像啃鸡肋骨,丢掉舍不得,要吃没什么肉。此时,大将夏侯敦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而答:“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听到这一口令,随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敦惊问何故,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将要退兵。鸡肋,是要吃无肉,丢掉可惜。现在的战局也正是这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不如早归。我料定魏王来日必要班师,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敦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也收拾起来。曹操知道后大怒,以“乱我军心”论罪,将杨修处斩了。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一、七步诗是真的改变了曹植的命运。

曹植是有才学的人,被他的哥哥承认了学识渊博,但是他哥哥不喜欢他刁蛮任性,只喜欢他的才学,但是又对于他的个性世界无能为力,所以生气的时候就会拿他开刀。

所以不许他叛逆的时候,曹植就有了著名的七步诗,成功脱离了危险,并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曹操也刮目相看。

其实曹操是要刁难曹植的,希望他低头认错,并且让他放弃一些权利,主要是让他失去一些嚣张跋扈。

但是最后竟然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了著名的七步诗,真的是破坏了一种规矩,让曹操也放弃了制裁。

二、七步诗也没有拯救曹植成功。

曹植除了是诗词界的老大,在曹操的权利范围之内,他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只是一个带着官衔的无能之人,但是他在诗词世界越来越有才华。

而且曹操也是一个诗词界的大佬,对于自己的诗词世界也颇有眼光,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与曹操的七步诗形成了哥弟之间的眼光世界。

曹操对于现实是不服老的,而曹植是喜欢风花雪月的,最后他写出了洛神赋,成为了赫赫有名的诗人。

但是他的才学最终没有拯救他,年纪轻轻就消亡在现实世界里。

三、曹植与曹操俨然是诗词界的将军令。

曹植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在哥哥的威逼利诱中,写出了著名的煮豆燃豆萁,后来又在彼此的交往中,领悟了相煎何太急。

永远都不是哥哥的对手,只能在哥哥的权利世界,过着富家子弟的魅力生活。

曹植也是有抱负的,在以后的学问里,写出了自己的志向,也写出了一种男儿的风采。

后来年纪轻轻消亡在自己的软弱无能。

导读:曹植,紫剑。他是曹操妻子卞氏的第三个儿子,与曹丕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曹植早年才华横溢。10岁时,他背的诗就能出口成诗,成为篇章,受到曹操的青睐。在他的三个儿子中,曹操一度认为曹植是“最果断的人”,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最终,曹植输掉了与大哥的战斗。曹丕当了皇帝,担心自己日后势力壮大,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派曹植到洛阳找借口杀了他,以消除后患。曹丕限定曹植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唱一首诗,其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如果你不能,你将被处死。曹植知道曹丕想借此机会自杀。我觉得很难过。突然,我看到了火中的豆茎。我随口写了一首七步诗:“煮豆烧豆到簸箕,豆在锅里哭,是同根生,何必急着互煎!”为了避免死亡。

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著名的是《洛神赋》。曹植对《洛神赋》年洛神之美描述如下:“似洪净,似游龙,容瑶秋菊,花茂宋淳。云若轻至遮月,似露其颈,其质显矣。”望云,眉相连,唇亮齿鲜,眼好,面辅,环绚,礼静,柔情似水,语娇。“从抽象到具体,从风韵、形体、容貌,到明亮的眼睛、嘴唇、腰肢、光滑的肌肤,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闻其声,见其形。此外,曹植还描写了洛神的动态美:“飞鸟,游神,行云流水,坐罗袜。“盼精之流,顺而美之,字不吐,气为蓝,雅为雅,令我忘餐。”曹植用漂泊的梦召唤活着的梦中情人。一点迷恋和无数相思凝结成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后来著名画家顾恺之画了一幅名画《洛神赋图》。最感人的一张照片是曹植遇到了罗申,罗申无奈离开。画中曹植在岸上的表情毫无生气,一双秋水看着远处水波上的洛神,向往痴情。这幅画中,洛神头戴高高的云髻,身披随风而起的腰带,让洛神感觉像是在水波上从天而降。她想留下来,四处看看,表达她的钦佩。但最后却渐渐消失在云里,留下曹植在岸边,整天想着这件事,最后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那么曹植的洛神和顾恺之的洛神是谁呢?难道是他嫂子甄氏?

根据《赵文贞女传》年的记载,甄氏出生在钟山无极,是上蔡凌义贞的女儿。建安年间,她嫁给了袁绍之子袁。献帝在位七年,袁绍兵死于官渡之战。曹操趁机发兵,甄士隐被曹军俘虏,曹丕见到甄士隐,惊叹甄士隐的美貌。他对曹操说:“我儿子此生无所求。只有这个人在他身边,此生足矣!希望爸爸爸爸认识到,尽管已经成年,却没有人陪伴!”在这一点上,曹操不好拒绝,就让人当媒人,让曹丕把甄士隐当女人。曹丕见到甄士俊,又因为曹军被俘,不得不服从,所以他什么也没说。

一种观点认为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指的是他的嫂子甄氏。

由于曹植天资聪颖,学识渊博,记忆力极强,十岁左右就能写诗,因此深受曹操及其部下的赏识。早在官渡之战,曹植就在洛河祠遇到了袁绍的媳妇甄氏。出于爱情,曹植把自己的白马送给甄氏,帮助她逃回邺城。甄氏还把玉佩送给了曹植以示感谢。当他们再次相遇时,他们都觉得注定要失败。当时曹一心想着自己的霸权,曹丕也有官职。由于曹植年轻,生性不喜争斗,所以能和甄士隐朝夕相处。在父亲和弟弟忙于天下大事的时候,曹植和甄氏的关系发展迅速,达到了不可分割的地步。

七十八年过去了,曹操已经牢牢掌握了北方的局势。汉武帝将冀州十郡命名为魏,曹操封魏,并在此建都。在谁继承王位的问题上,曹操生前非常矛盾,因为他的长子曹昂早逝,而卞氏又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雄。这四个儿子中,曹操最喜欢曹植,倾向于称曹植为儿子。但曹植死得尊严而鲁莽,三番五次拖延时间,擅自打开司马门,让曹操大失所望。在这种情况下,曹丕成功当上了太子。继曹之后,曹丕于汉高祖二十六年即位,定都洛阳。

魏建国后,曹丕无法摆脱甄氏与曹植的复杂关系,只能被封为公主,所以甄氏始终没有得到皇后的地位。此时的甄妃已经40多岁,而曹丕也正处于34岁的巅峰,后宫美女众多。甄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曹丕称王后的第二年去世。

甄氏死后,曹植去洛阳见弟弟。出生于甄氏的曹睿王子正在和他的叔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儿,想起了死后的甄。他心里酸酸的。饭后,不知什么原因,曹丕把甄_的遗物、玉雕、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见物思人。当他回到封地时,他在船上呆了一夜。恍惚中,他看见甄飞凌远远地招手。曹植惊魂未定地醒来。这是柯南的梦想。回到鄄城,曹植的脑海里还翻腾着甄后与洛水相会的情景,于是蠢蠢欲动,写了一篇《感受》的散文。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人欣赏其文笔之美。到处被抄袭,几乎家喻户晓。曹丕似乎没有被追究,但四年后,曹睿继位。因为觉得傅原名不雅观,就改名叫洛神赋。曹丕死后,大臣们想请当时的秋雍王曹植做皇帝。所以曹睿即位后,很怕他这位才华横溢、人缘又好的叔叔,就一次次封他的名。曹植长得像蒲平,吃了很多苦,死得不幸福。后人有诗曰:“天子不能为天子,半为罗神。”

受这首赋的影响,又受曹植与甄氏爱情悲剧的感动,甄氏被公认为洛神。《太平广记》有331篇关于小匡的文章,《舒磊传奇》有32篇,都是描述小匡和罗申的关系。罗申府道:“妾即甄后我是人才,文帝怒而死。灵魂遇洛水后,形容为日冕压制。因为感情而付出。”李商隐在诗中多次引用曹植的情感情节,甚至说“天下不可能有王,一时半会神仙。”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题材大致有四类: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散文抒情言志文辞剀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引经据典,仿佛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如《求自试表》博引典实,反复设喻,层层推进,情词恳切,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和急于事功之情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曲折。艺术形式上,使用了大量骈俪句式,但能骈散相间,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因而工整而无萎弱之弊。

其《洛神赋》是黄初三年(222)曹植过洛水时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传说,有感而作。全篇笔触细腻,文辞艳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神女美好、灵动而又虚无缥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赏析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

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

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作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曹丕肯定不想放过曹植的,不过碍于旁人的劝阻,曹丕才饶过曹植一命,然而还是放心不下,曹丕时刻派人监视曹植,并在生活上对他极为苛刻,不过曹植最终还是默默忍受下来了,也得以善终。

曹植不仅才高八斗,他的政治手腕和个人魄力,一点都不比曹丕逊色。在他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时,他先后结交了许多权贵豪强,有了实力强大的豪门士族做后盾,曹植曾一度压得曹丕都快喘不过气。只不过后来因为自己的心腹全都被杀,曹植才会一蹶不振,再也斗不过曹丕了。

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这位强大的政治对手,自然是欲除而后快。他将曹植最重要的盟友一一铲除,在剪除完曹植的羽翼后,曹丕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对曹植下手。曹植知道曹丕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写下一首诗,以劝说曹丕放过自己。最后在卞太后的劝阻下,曹丕最终没能杀掉曹植,只是将他赶出京城,让其以后只能呆在封地活动。

虽然曹植作为曹丕的亲弟弟,也是身份尊贵的皇族子弟,但是他的生活起居都成问题了。然而就是这样的曹植,曹丕仍然不放心,将其赶到山区里过日子。曹丕对曹植非常严苛峻迫,他给曹植安排的幕僚和下属都是最下等的庸才,所配的护卫士兵也都是些老弱残兵,总共加强不超过两百人。并且因为曹植以前犯下过错,所以其生活待遇样样都减少半数。因为自己昔日的理想和追求从此破灭,余生只会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最后抑郁而终。

  三国人物·曹植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有文才,善为诗文。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失宠。遭忌于兄丕。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建安十六年( 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废汉称帝,使就国。黄初二年(22),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东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仪;六年,封为陈王,郁郁而死。溢曰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颇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之作,如《白马篇》、《吸鲤篇》等,亦有少数关涉社会、反映动乱残破现实的作品,如《送应氏》等,另有不少美邀游、叙酣宴之什。后期作品,诗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泰山梁甫行》,文如《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赋如《洛神赋》等,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发抒有志不能施逞之悲愤,或申述己志,或悯惜世乱,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表现上亦趋向沉郁内敛,多用比兴寄托,愈见婉曲深入。其传、文、赋兼工面俱美。文以表尤善,刘辎《文心雕龙·章表》有“独冠群才”之称。赋以《洛神赋》最著,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诗之成就更在文、赋之上。钟峰《诗品》谓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集溢今古,卓尔不群”,推为“建安之杰”。为诗工于起调,讲求辞藻华赡,造语精工,音韵自然和美,堪称独步;形式则以五言为主,对中国五言诗发展卓有贡献,《诗品》誉其为“五言之冠冕”。原有集,已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生平事迹见《三国志》卷一九。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三曹资料汇编》,选录历代关于曹植及其诗文创作的资料。

  --------------------------------------------------------------------------------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曹植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他从小就爱好文学,十多岁就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他「少小好为文章」,长於文学,在兄弟中又表现得最有才能,所以曹操认为他「最可定大事」,曾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因为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引起了曹操的不满,结果立了曹丕为太子。

  曹植为曹丕猜忌。曹丕当了皇帝后,就不断迫害他。杀了他信任的丁仪和丁翼,然后又借故贬了他的爵位,接著又不断变换他的封地,并对他严密监视,不许他参与朝廷政事,不许他与其他亲王来往。黄初四年,任城王曹彰(曹植亲哥哥)无故暴死后,曹植更加提心吊胆,朝不虑夕。

  曹丕死后,曹丕之子明帝曹睿即位,曹植不甘闲居,上《求自试表》给明帝,要求出征,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反引起曹睿的猜忌,所遭的打击迫害有增无已。最后他「汲汲无欢」,再活了四年,便忧愤而死,时四十一岁。

  曹植诗可分前后两期,或三期;前期为文帝即位前,后期为文帝即位后;也有再细分文帝与明帝两期。

  前期得曹操宠信,志气高远,生活比较安定,多叙酣宴戏乐之事,无悲伤之调,时寓讽喻之意,如如《公宴》、《斗鸡》、《侍太子坐》、《箜篌引》。这时的作品,情调开朗而豪迈,但内容不如后期深刻。都是诗酒流连,志得意满生活的留影。但也有少数几篇,如《送应氏》、《名都篇》、《白马篇》等,接触了社会现实。最值得注意的是《送应氏》第一首,作者描写了洛阳为董卓焚烧后的惨状,描绘战乱带来的灾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建安诗歌的主要特色。

  后期受文帝嫉害,手足相残,故多言游仙孤妾逐妇之悲痛,借物寄情,如《美女篇》等。明帝时仍志不能伸,加上年纪渐,,故诗更悲切,如《怨歌行》、《远游篇》等。曹植以诗歌表现不妥协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壮志难酬的悲愤。诗歌即使以怨女思妇的为题材,也是借夫妇的相弃写君臣的相间,表白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曲。如《游仙》的题材都不是真的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而是借言神仙写自己不能振翅奋飞的痛苦心境。

  钟嵘《诗品》中有一句这样的评语:「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可概括他的风格。

  --------------------------------------------------------------------------------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

  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

  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建安之杰”。现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从这些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界,明显地分前后两期。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於前期有争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终於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著深刻的影响。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著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於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假但篇》裏,诗人自比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不知江海流”的假但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但由於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淩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以《杂诗》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有司所阻,不能同行,於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诗中如“鸱号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暴亡的深沈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也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这首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诗人把复杂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抒发出来,极有层次。另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十分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的直接倾诉,往往通过事、写景,或通过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这就把感情表现得沈著从容,丰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异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后期由於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 ,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七哀》一首情调尤肖《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於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裏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徒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波长阪,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於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於起调,善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於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於“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当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后一篇直抒怀抱,讥弹时人,文笔锋利简洁,也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是两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对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前一篇,诗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裏行间。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新洛神》袁冰是个胆大聪明的姑娘,她看到曹植就喜欢上曹植了。没过两天,她就拎着一篮美食去看望曹植。

“曹公子我们能做朋友吗?”袁冰直接想和曹植的距离走得近一点。

“当然可以,四海之内皆为朋友!”曹植谦谦有礼地说道。

“那我能经常来看你吗?”袁冰马上问道。

“可以啊!可是我公务缠身,怕不能有过多时间陪姑娘!”曹植笑着答道。

袁冰对曹植又爱又敬佩,她开心唱道:

“才高八斗世传遍,

文辞独步比先贤。

相貌更胜潘安面,

心地善良风度翩翩!”

曹植谦虚唱道:

“论文建安有七子,

个个皆可为我师,

论德应尊我老父,

论品大哥更不输!”

曹植就要离开故安,袁冰前来相送,她说她会引颈相望,等待曹植归来。

袁冰心中有爱,敢于去向对方表白,不扭扭捏捏,不羞羞答答,只是开朗直爽个性,真是令人叹服。

是啊!不管结果如何,只要自己努力争取,至少自己不会后悔遗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951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6
下一篇2024-0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