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比哭好
焦小桥
那天同事们在大雨中排队,等候核酸检测。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都没有见面,戴着口罩,凭着眼睛辨认,彼此热情地打招呼,互相问好。
她打着一把蓝色底,上面印着一朵朵红玫瑰的伞,穿着时尚的连衣裙,特意摘下口罩,让大家看她的脸。
变化太大了,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好状态,面色红润光泽细腻,宛如一朵盛开的花。
我们是同年毕业,同时被分配到一个学校任教的,她特别爱说爱笑,一笑起来就肆无忌惮地前仰后合,很有感染力。
她姓窦,名字太特别了,跟历史上一个苦命女人同名,她妈妈名中有一个蛾字,她爸爸就执意地给她起名叫窦娥。
好多人都说这个名字不吉利,她爸爸脾气特倔,说哪有那么多说道?我闺女就叫窦娥。
窦娥是老大,还有一个妹妹,和一对双胞胎弟弟。在窦娥十五岁时她妈妈死了,爸爸在工厂上班,窦娥做家务照顾弟妹。
她爸爸思念死去的妻子,借酒消愁,喝大了就哭天抹泪,窦娥安置好弟妹,还得安慰爸爸。
窦娥考上个中专,工作后她姨给她介绍个小伙叫张力,他们结婚生下个儿子。
张力开大车运货,每天很辛苦从不乱花钱,甚至有些抠门,在儿子上初中时,张力意外地被自己的车门夹死了。
窦娥的天塌下来了,痛不欲生。才四十几岁就步入更年期,很快就枯萎苍老了。
几年后她姨又给她介绍一个退休干部老杨,老杨的发妻患癌症去世,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
老杨比窦娥大十二岁,他们在一起互相照顾。老杨为人和善,很睿智,大事小事都拿捏的恰到好处。窦娥非常仰慕他,称他为先生。
老杨的女儿们不高兴,说窦娥是冲着她们家钱来的,不允许她叫先生,在我们当地方言中,说抓某人先生,是骗感情图钱财,抓冤大头的意思。
窦娥性格特别像她爸,也很倔强,就一直大张旗鼓地唤老杨为先生。惹得老杨的女儿们凡事都和她做对。
窦娥得操心家里的大事小事,年迈的老爸,离婚丧子的妹妹,生活困难的弟弟们,尽心尽力地照顾接济,弟弟的孩子们还放在窦娥家。
憨厚的老杨的确很不容易,体谅窦娥的苦楚,从来没有怨言。可惜的是,十年后老杨感觉全身无力,患癌症顽强地抗争了五年,去了。老杨的女儿们为了财产和窦娥赤膊上阵,窦娥身心俱疲崩溃了。
有人说她命苦,有人说她命硬,她形单影只很孤独寂寞,为不点破事儿,就莫名其妙地哭,亲人熟人们怎么劝她都不行,搞得像祥林嫂似的,大家都尽量躲着她。
她太压抑了,跑到山林间胡乱地狂吼。在离她不远的地方也有个人在胡乱地狂吼,那是一个和窦娥年龄差不多的男人。
那个男人叫张扬,她老婆患尿毒症,他陪伴照料她二十多年后,她不在了。
窦娥吼够了,就开始唱歌,还扭曲着身躯任性地扭动。张扬压抑了很多年,也不自觉地跟着任性地释放。
他们渐渐地相约一起散步。后来就在一起做饭吃饭喝酒,感觉很舒服很开心,就搬到一起住了。
张扬是个普通的工人,薪水不高,但很有情趣,擅长厨艺,窦娥下班就能吃上合口的饭菜。
窦娥每天高调地在朋友圈发视频,都是他们二人那种欢快的场面,他们都涂着红脸蛋,夸张地表演,然后就大笑不止。
有人喜欢,有人嗤之以鼻,甚至有人说他们有些作,不正常不正经,大脑生病了。
他们不在乎,一天变一个花样地疯,既天真又浪漫。人生的路说长就长,说短也短。经历过的苦难都会过去,哭过了就想办法让自己笑。
明天会是怎样,无法预测,活好自己随心随缘随性,“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笑比哭好,快乐是公平的,不分年龄段,生活多美好呀,笑着活好自己。
关汉卿自述的《南吕一枝花》里面的自我表白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关汉卿
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T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U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V、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意思是说我那时才不去青楼胡混。这是文人失意的一种狂放吧。
《窦娥冤》课文中第二部分,即第一折,是矛盾的开端。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一折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窦娥冤》第一折课文解读(净①扮赛卢医上,诗云)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②;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①净:元杂剧男角色名,俗称“花脸”“花面”。②《本草》:即《本草纲目》,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明代李时珍编。)自家姓卢,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在这山阳县南门开着生药局①。(①生药局:药材铺,也给人治病。)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本利该还他二十两,数次来讨这银子,我又无的还他。若不来便罢,若来呵,我自有个主意。我且在这药铺中坐下,看有甚么人来。(卜儿上,云)老身蔡婆婆。我一向①搬在山阳县居住,尽也静办②。(①一向:这里的意思是一段时间以来。②尽也静办:倒也清静。)自十三年前窦天章秀才留下端云孩儿与我做儿媳妇,改了他小名,唤做窦娥。自成亲之后,不上二年,不想我这孩儿害弱症①死了。(①弱症:肺病的别称。)媳妇儿守寡,又早三个年头,服孝①将除了也。(①服孝: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或丈夫死后必须守孝三年,服饰上要有所标志,故称服孝。)我和媳妇儿说知,我往城外赛卢医家索钱去也。(做行科,云)蓦过隅头①,转过屋角,早来到他家门首。(①蓦过隅头:转过墙角。蓦过,迈过、跨过。隅,墙角。)赛卢医在家么(卢医云)婆婆,家里来。(卜儿云)我这两个银子长远了,你还了我罢。(卢医云)婆婆,我家里无银子,你跟我庄上去取银子还你。(卜儿云)我跟你去。(做行科)(卢医云)来到此处,东也无人,西也无人,这里不下手,等甚么我随身带的有绳子。兀那①婆婆,谁唤你哩(①兀那:指示代词,那,那个。兀,词头助词,可指人、地或事。)(卜儿云)在那里(做勒卜儿科。孛老①同副净张驴儿冲上,赛卢医慌走下。孛老救卜儿科)(张驴儿云)爹,是个婆婆,争些②勒杀了。(①孛老:元杂剧老年男子的俗称。②争些:差一点儿。)(孛老云)兀那婆婆,你是那里人氏姓甚名谁因甚着这个人将你勒死(卜儿云)老身姓蔡,在城人氏,止有个寡媳妇儿,相守过日。因为赛卢医少我二十两银子,今日与他取讨;谁想他赚①我到无人去处,要勒死我,赖这银子。(①赚:骗)若不是遇着老的和哥哥呵,那得老身性命来!(张驴儿云)爹,你听的他说么他家还有个媳妇哩。救了他性命,他少不得要谢我。不若你要这婆子,我要他媳妇儿,何等两便你和他说去。(孛老云)兀那婆婆,你无丈夫,我无浑家,你肯与我做个老婆,意下如何(卜儿云)是何言语!待我回家,多备些钱钞相谢。(张驴儿云)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赛卢医的绳子还在,我仍旧勒死了你吧。(做拿绳科)(卜儿云)哥哥,待我慢慢地寻思咱。(张驴儿云)你寻思些甚么你随我老子,我便要你媳妇儿。(卜儿背云①)(①背云:也叫背躬,剧中角色背着其他角色向观众说话,即现在所说的旁白。)我不依他,他又勒杀我。罢、罢、罢,你爷儿两个,随我到家中去来。(同下)[第一场次“净扮赛卢医上”至“随我到家中去来。(同下)”,这段说白,叙述蔡婆外出讨债先遭赛卢医谋害,后被张驴儿父子逼婚的经过,揭露了在豺狼当道,恶霸横行,弱肉强食的元代社会里,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孤独无助的妇女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这段说白语言通俗,明白如话,特别取材十分精当。从楔子到本折,一下子跳过了十三年。这十三年,窦娥的生活虽然很苦,但没有重大事件,所以剧本仅在蔡婆上场时用几句话轻轻带过,以迅速进入主要矛盾冲突,用笔十分精简。但这几句话对情节发展又关涉甚大。因为正是搬迁了新居,窦娥改了名字,所以考中科举的窦天章才找不到她们的去处;因为窦娥婚后不久丈夫亡化,年轻守寡而家无依靠,才有张驴儿企图霸占为妻,所以,蔡婆几句交代,是剧情发展必不可少的铺垫。](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我三岁上亡了母亲,七岁上离了父亲。俺父亲将我嫁与蔡婆婆为儿媳妇,改名窦娥。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岁也。这南门外有个赛卢医,他少俺婆婆银子,本利该二十两,数次索取不还,今日俺婆婆亲自索取去了。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唱)
仙吕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①,天知否(①禁受:忍受。禁,jīn。)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但家境贫寒,窦娥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七岁时,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而且远离她去京城应考,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岂料至17岁,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二十岁的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多变、苦难接踵而来,“满腹闲愁,数年禁受”,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她的苦难人生和忧愁心境。但是,她的苦,她的愁,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同情,因此,她只有询问“青天”:“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和天瘦”,连天也会消瘦,语出宋程垓词《临江仙》:“买酒浇愁愁不尽,江烟也共凄凉。和天瘦了也何妨。只愁今夜雨,更做泪千行。”这是一首写尽愁苦的词,剧本借来抒发了窦娥孤独无助的苦闷。]
混江龙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①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①大都来:多半是。来,句中助词,无实在意义。)催人泪的是锦烂熳①花枝横绣闼②,断人肠的是剔团圞③月色挂妆楼。(①烂熳:即烂漫。②绣闼:绣房,指妇女的居室。闼,寝室左右的小屋。闼,tà。③剔团圞:太圆,滴溜溜地圆。剔,加强语气的副词,和现代口语中的“忒”、“太”、“过甚”相近。团圞,即圆。圞,luán。)长则是急煎煎①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②,心绪悠悠。(①急煎煎:十分焦急的样子。②冗冗:形容心情十分杂乱,烦忧。)[如果说前一曲是概括抒写窦娥心中的忧愁,那么这一曲则是对这种愁的具体描写。前四句写窦娥日子难捱,一天不得一天过去,从早到晚,无心茶饭,都好像在梦里。五六句写窦娥思念亡夫,无限哀伤,回到绣房,见锦绣花被伤心流泪,来到窗前,望圆月当空,肝肠寸断。最后四句写窦娥不知道这愁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急煎煎,闷沉沉,情怀冗冗,心绪悠悠,一连串的叠词,大大地强化了窦娥内心的愁苦。]
(云)似这等忧愁,不知几时是了也呵!(唱)
油葫芦莫不是八字儿①该载着一世忧(①八字儿:古人将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八个字称为八字,认为八字好的命运就好,反之命就不好。)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①;撇的俺婆妇每②都把空房守,端的个③有谁问,有谁瞅④(①短筹:这里的意思是短命。筹,是古时计数和占卜用的工具,这里比喻寿数。②每:元代时的口语,用在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相当于现在的“们”。③端的个:究竟、真的。④瞅:chǒu,看、望,理睬。)
天下乐莫不是前世①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②招祸尤(①前世:古人迷信,认为夫妻不能白头到老是因为前世烧香祈愿时没有烧到头。②今也波生:即“今生”。也波,元曲中句中衬字,无实在意义。)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伺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①。(①言词须应口:即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油葫芦天下乐 这两段唱曲写窦娥对自己悲苦人生原因的探索和她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抉择。“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 窦娥和当时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百姓一样,不可能找到苦难的根源,因此,只能运用封建礼教和宗教轮回的因果报应观念进行解释,把一切都归结前世作孽太多。窦娥既然遵循封建礼教,笃信因果报应,因此,她就抱定一个宗旨:“我将这婆伺养,我将这服孝守”,前者是尽所谓孝道,后者是尽所谓妇道,窦娥决心默默忍受今世的苦难,坚守“节孝”的封建礼教以修来世之福,而且“言词须应口”,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这两段唱曲在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首先它告诉人们,窦娥是一个由封建礼教熏陶出来的完全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完美女性,她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也完全符合封建统治的要求,连这样的女性,在封建社会里尚且没有她的容身之所,这就激起观众和读者质疑:这样的社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吗其次,由于窦娥抱定了贞节的妇道观,所以与张驴儿的对抗冲突就是必然的,与在这个问题上立场动摇的婆婆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矛盾和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场次“(正旦上,云)妾身姓窦”至“我言词须应口”,写窦娥在家中等候婆婆归来,抒发她对悲苦身世的满腹忧愁,表白自己虽遭生活不幸,却安于现状,只想恪守妇道,孝顺婆婆,苟安人世的心志。]
(云)婆婆索钱去了,怎生①这早晚不见回来(①怎生:怎么,如何。)(卜儿同孛老、张驴儿上)(卜儿云)你爷儿两个且在门首,等我先进去。(张驴儿云)奶奶①,你先进去,就说女婿在门首哩。(①奶奶: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卜儿见正旦科)(正旦云)奶奶回来了。你吃饭么(卜儿做哭科,云)孩儿也,你教我怎生说波①!(①波:句尾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呢”、“啊”。)(正旦唱)
一半儿为甚么泪漫漫不住点儿流莫不是为索债与人家惹争斗我这里连忙迎接慌问候,他那里要说缘由。(卜儿云)羞人答答①的,教我怎生说波!(①羞人答答:即羞羞答答,害羞,难为情。)(正旦唱)则见他一半儿徘徊一半儿丑①。(①一半儿徘徊一半儿丑:“一半儿……一半儿……”是曲牌一半儿尾句的句式。徘徊:在这里是“犹豫”的意思。丑:羞惭之意。)[婆婆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窦娥心中好生疑惑,于是“连忙迎接慌问候”,体现她对婆婆的无比关爱和孝顺。]
(云)婆婆,你为甚么烦恼啼哭那(卜儿云)我问赛卢医讨银子去,他赚我到无人去处,行起凶来,要勒死我。亏了一个张老并他儿子张驴儿,救得我性命。那张老就要我招他做丈夫,因这等烦恼。(正旦云)婆婆,这个怕不中①么!(①不中:不行。)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卜儿云)孩儿也,你说的岂不是!但是我的性命全亏他这爷儿两个救的。我也曾说道:待我到家,多将①些钱物酬谢你救命之恩。(①将:拿。)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道我婆媳妇又没老公,他爷儿两个又没老婆,正是天缘天对。若不随顺他,依旧要勒死我。那时节我就慌张了,莫说自己许了他,连你也许了他。儿也,这也是出于无奈。(正旦云)婆婆,你听我说波。(唱)
后庭花遇凶神要择好是头①,拜家堂要将香火修。(①遇凶神要择好是头:有的版本是:“避凶神要择好日头。”)梳着个霜雪般白髻①,怎将这云霞般锦帕②兜(①髻:古代妇女头上装饰用的假发盘成的髻。,dí。②锦帕:女子出嫁时头戴的丝绸头巾。)怪不的“女大不中留①”。(①女大不中留:当时成语,意说女子年龄大了就要出嫁,不肯留在家里。)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窦娥在得知张驴儿父子逼婚,婆婆竟然答应之后,她不顾婆媳名分,一改“孝顺”的态度,对婆婆的“失节”行为提出严肃批判。在封建社会,女子无奈改嫁一般是两个原因,一是贫穷,二是年轻,需要找个男人作为依靠,但是对蔡婆来说,这两个理由都不存在,“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因此,窦娥劝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但是,蔡婆不听,于是窦娥用这个唱段,对婆婆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嘲笑和讽刺。曲词的大意是,只有选择好日子才能避开凶神,只有修好香火才能去拜家堂,这是说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有适合的条件,你现在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怎么能再把那新娘子“云霞般”的绣花盖头巾披上身“女大不中留”说的年青女子,“人到中年万事休”,中年妇女也不再提起婚嫁之事,何况你已是六十岁的老婆婆如果把原夫妻恩爱一笔勾销,再另投新欢,难道不怕人笑话剧本用婆婆对封建礼教的动摇来反衬窦娥对封建礼教的恪守,既表现了窦娥意志的坚定,也从更深的层次揭露了窦娥悲剧的意义。]
(卜儿云)我的性命都是他爷儿两个救的,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正旦唱)
青哥儿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笋条、笋条①年幼,刬的②便巧画蛾眉③成配偶(①笋条、笋条:即竹的嫩芽,比喻年轻人。句中“笋条”二字和上句“得他”二字重复使用,这是曲牌“青哥儿”头两句的定格。②刬的:平白无故的。刬,chǎi。③画蛾眉:古代妇女常以黛色将眉画得细长弯曲,状似蚕蛾的触须,故称为蛾眉。汉代张敞曾经为妻子画眉,传为佳话。后世遂以画眉暗喻夫妻恩爱。)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①,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独②,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①田畴:泛指田地。种谷之地为田,种麻之地为畴。畴,chóu。②鳏寡孤独: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少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这里是偏义复词,指寡妇。鳏,ɡuān。)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①。(①干生受:白辛苦。干,白白的、枉自。生受,用在自己方面,是受苦,受罪的意思,对别人而言,是难为、有劳的意思。)[窦娥这段唱曲是反驳蔡婆报恩的说法。唱段分两层意思,第一层说,张驴儿父子虽然有恩于你,但你也不是年青女孩,犯不着与他做恩爱夫妻。第二层说,你只图报张驴儿父子一时之恩,可是这样做却是忘了“你夫主”一辈子的大恩。“替你图谋”“满望你”,极写公公生前的周密策划,殷殷期盼。“干生受”,指责蔡婆薄情寡义,辜负了公公一片苦心。]
(卜儿云)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正旦唱)
寄生草你道他匆匆喜,我替你倒细细愁:愁则愁兴阑删①咽不下交欢酒,愁则愁眼昏腾扭不上同心扣②,愁则愁意朦胧睡不稳芙蓉褥。(①阑删:即“阑珊”,懈怠衰颓之意。②同心扣:语出古民歌:“解不开同心扣,摘不脱倒须钩。” 同心扣,即同心结,用锦带打成连环回文的扣结,极难打开,象征男女相爱永结同心。倒须钩,钩子上有许多倒刺如逆须,一旦中钩,极难摘脱。)你待要笙歌引至画堂前①,我道这姻缘敢落在他人后②。(①笙歌引至画堂前:当时成语,一般指举行婚礼。笙歌,指音乐。画堂,装饰得很华丽的客堂,泛指堂舍。②敢落在他人后:被别人在后头风言风语地讥笑。) [窦娥这段唱曲是反驳婆婆“喜事匆匆”的说法,指出这不是“匆匆喜”而是“细细愁”。曲中先用三个“愁则愁”分别从“兴阑删”“眼昏腾”“意朦胧”来铺排“细细愁”,再用“你待要”“我道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容上层次分明,节奏上顿挫起伏,颇有民歌风味。][第三场次“(云)婆婆索钱去了”至“我道这姻缘敢落在他人后”,从这里开始,戏剧冲突正式展开。窦娥原来打算坚守贞节,安分守己过日子;但是,社会的黑暗势力不放过任何可以迫害她的机会。流氓张驴儿父子突然闯入婆媳相依为命的生活圈子里,这个原来像一潭死水般的家庭于是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蔡婆胆小怕事,劝窦娥同意张驴儿父子逼婚要求,窦娥对此严辞拒绝,于是孝顺婆婆的窦娥与蔡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冲突,这一场冲突初步展示了窦娥坚守妇道不动摇的倔强不屈的性格。]
(卜儿云)孩儿也,再不要说我了。他爷儿两个都在门首等候,事以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正旦云)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①不要女婿。(①并然:断然,绝对。)(卜儿云)那个是要女婿的争奈他爷儿两个自家捱过门来,教我如何是好(张驴儿云)我们今日招过门去也。“帽儿光光,今日做个新郎;袖儿窄窄,今日做个娇客①。”好女婿,好女婿,不枉了②,不枉了。(①“帽儿光光”句:是宋元时人们在婚礼上打趣新郎的话。娇客,女婿。②不枉了:没有白作。)(同孛老入拜科)(正旦做不理科,云)兀那厮①,靠后!(①厮:对男子的蔑称。)(唱)
赚煞我想这妇人每休信那男儿口。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①,领着个半死囚②。(①村老子:粗俗的老头子,骂人的话。村,粗野,粗俗。这是指张驴儿父。②半死囚:也是骂人的话,意即无赖恶棍,好似半个死囚犯。这是指张驴儿。)(张驴儿做嘴脸①科,云)(①做嘴脸:即作鬼脸,作怪样。)你看我爷儿两个这等身段,尽也选得女婿过,你不要错过了好时辰,我和你早些儿拜堂罢。(正旦不礼科,唱)则被你坑杀人燕侣莺俦①。(①坑杀人燕侣莺俦:意思是做了夫妻害死人。燕侣莺俦,指结为夫妻。俦,chóu,同辈,伴侣。)婆婆也,你岂不知羞!俺公公撞府冲州①,②的铜斗家缘③百事有。(①撞府冲州:指四处奔走经营,去过很多地方。②:zhènɡchuài,挣扎,拼命挣得。也写作“挣揣”。③铜斗家缘:指家境殷实富裕。铜斗儿,一种分量重、容量大的量器,元剧常用它来比喻大财主的家产。家缘,家计、家产。)想着俺公公置就,怎忍教张驴儿情受①(①情受:承受,继承,多指财产、权利等。)(张驴儿做扯正旦拜科,正旦推跌科,唱)兀的不是俺没丈夫的妇女下场头①!(①下场头:下场。头,句尾助词,无实在意义。)[ 这是窦娥一边规劝婆婆,希望她回心转意,一边与张驴儿辩驳对打,唱词与宾白相互交错,以造成紧张气氛。曲中两次呼告“婆婆也”,第一次是指责婆婆不仅“招着个村老子”,而且又“领着个半死囚”,不仅是你自己“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丧失了“贞操”,而且也“坑杀人”,想拖我下水。第二次是直指婆婆把“俺公公置就”的殷实家业,竟然叫张驴儿承受,为他人作嫁衣裳“不知羞”。这时的窦娥把一切怨气都发泄在婆婆的身上,她认为灾难的起源在婆婆。但在第三折里,当贪官桃杌要对婆婆用刑之时,窦娥却拿出生命来呵护了婆婆;在临死之前,她又完全宽恕了婆婆,甚至劝婆婆不要烦恼啼哭,所以,这段情节既表现了窦娥对不守妇道的婆婆的怨恨,又为下面表现窦娥的善良作了铺垫。](下)
(卜儿云)你老人家不要恼躁。难道你有活命之恩,我岂不思量报你只是我那媳妇儿气性最不好惹的,既是他不肯招你儿子,教我怎好招你老人家我如今拼的好酒好饭,养你爷儿两个在家,待我慢慢的劝化俺媳妇儿。待他有个回心转意,再做区处①。(①区处:处理,处置。)(张驴儿云)这歪剌骨①!(①歪剌骨:贱骨头,对妇女侮辱谩骂之词,含有轻贱、不正经、泼辣之意。歪剌,即歪,加刺字是为加重语气,意为歪得历害;骨是借以代人,带有轻贱的语意。)便是黄花女儿,刚刚扯的一把,也不消这等使性,平空的推了我一交,我肯干罢!就当面赌个誓与你:我今生今世不要他做老婆,我也不算好男子!(词①云)(①词:这里是指一折戏完了时人物的下场词。)美妇人我见过万千向外①,不似这小妮子生得十分惫赖②。(①向外:以上,以外。②惫赖:泼赖,凶狠泼辣。惫,bèi。)我救了你老性命死里重生,怎割舍得不肯把肉身陪待(同下)[第四场次“(卜儿云)孩儿也,再不要说我了”至本折戏末尾,由于婆婆胆小懦弱,张驴儿父子闯进家门,逼迫窦娥立即拜堂成婚,窦娥大义凛然,威不可侮,对张驴儿的逼婚进行了坚决抵抗,迫使张驴儿父子不得不接受蔡婆建议:“待他有个回心转意,再做区处”。从这里开始,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展开了正面的冲突,通过这个情节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坚守贞节、维护自己人格的决心,也表现了她对暴力不妥协不屈服的无所畏惧的性格和意志。]
高中语文《窦娥冤》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同时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高中语文《窦娥冤》鉴赏1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例如第三折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戏中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猜你感兴趣:
1高一语文《死水》赏析
2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三折课文解读
3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二折课文解读
4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5高中语文人教版《短歌行》课文解读
6高中语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
《窦娥冤》剧情简介
《窦娥冤》,元代杂剧,关汉卿撰,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它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的穷秀才窦天章因借了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无力偿还,被迫把女儿卖做童养媳,反映了残酷的高利贷剥削。赛卢医在光天化日之下阴谋害命,张驴儿父子蛮横地强行霸占妇女,反映了强梁横行的动乱的社会现实。楚州太守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使无辜的窦娥死于屠刀之下,则反映了官府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当然,作品最重要的成就还是通过窦娥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善良品质、反抗精神和有冤必伸的愿望。窦娥是一个身兼孤女、童养媳,寡妇、死囚的人物。她三岁丧母,七岁被卖作童养媳,十七岁结婚,不到二年又夫死守寡。这个孤苦无依的女子,不但遭受着地痞无赖的欺侮而且最终被官府无端杀害。她的一生正是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窦娥是一个本分善良的普通妇女。丈夫死后,她忍受着精神的痛苦和折磨,用命运观念自我安慰,安分守己地遵循着当时的道德教条,尽孝守节。但即使如此,她在黑暗的社会中也无法容身。张驴儿父子闯进了她的生活,她不得不起而反抗,坚决地拒绝了张驴儿的无理要求。面对张驴儿的诬陷和见官的威胁,她毫无惧色,并且天真地相信官府是“明如镜,清如水”的。面对严刑拷打,她据理力争即使“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昏死三次,但仍不肯屈服。只是在桃机要拷打她的婆婆时,她才含恨屈招。无情的板子打碎了她对桃杌的幻想,但她还幻想上级官吏会加以复勘,直到最后押赴刑场时,她才对统治阶级完全绝望了。但她并不低头。在第三折著名的[端正好]、 [滚绣球]二曲中,她叱天骂地,对黑暗的社会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愤怒的控诉,并把怨恨指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主宰,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她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而这三桩誓愿都得到了实现。自然界顺应正义的呼唤,发生了反常的现象,这表现了窦娥的冤枉,也是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抗议。为了报仇伸冤,窦娥的鬼魂继续进行斗争。对她那恪守封建礼教并有点儿昏庸的父亲,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在复审时出堂作证,终于使冤案得以昭雪。冤案的平反,与其说是清官的功劳,还不如说是窦娥斗争的结果。窦娥由一个本分善良的妇女到成为一个坚强的斗士,被写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原文网址在下面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从古到今已有无数的人赏析过,但是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欣赏价值。他的悲剧创作酣畅淋漓地揭示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在关汉卿的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有让人相信的理由的。下面先说说该剧中的悲剧主角——窦娥:《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经历过许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如果生活没有波澜,她会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一个贤孝的媳妇的。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的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威。窦娥选择了后者。这一来,她首先和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她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你岂不知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而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窦娥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决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动。尤其是当张驴儿借张老头暴死事件作为霸占窦娥的筹码时,她相信,官府不会容许这灭绝人性的衣冠禽兽的胡作非为,所以,她要与张驴儿“官了”,以为官吏会主持公道,会维护她的清白与名声。然而窦娥没有想到,她所处的生存空间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她所寄与希望的官府,竟是一团漆黑。楚州太守桃杌残民以逞,滥用酷刑,将无辜的窦娥打得“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为了使蔡婆婆免受毒打,窦娥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不得不含冤招认,无辜受罪。窦娥是这样的一个感天动地的悲剧形象,让人看了心中不免悲由心生,但是其悲剧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们重点来探讨一下它们:(一)政治因素,是造成窦娥的悲苦身世的根本原因。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墨,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悲剧屡屡发生。《窦娥冤》剧情的形成,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图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衙门成了罪犯逍遥法外的场所。还有她父亲窦天章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不惜把七岁的女儿以四十两银子卖给蔡婆当童养媳。且不说这个贫秀才自身的动机是“汉廷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想借科举改变自身的困顿境遇;在他一意赴考、灭绝亲情的背后,反映历代封建王朝收纳人才、笼络人心的政策。一方面科考可以使天下志士蔽于文章精神无用武之地,不起异端之恩;另一方面朝廷也的确想从读书人中发现和培植帮手和奴才,形成新的政治力量。(二)经济因素,是逼成窦娥冤情的直接原因。如果说政治因素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封建王朝的普遍一致性,那么关汉卿《窦娥冤》中所揭示的经济因素,则更多地反映了元代经济的特殊性。窦秀才所以要向蔡婆借二十两银子是因为“一贫如洗”。赛卢医所以要杀害蔡婆,也是因为借她的高利贷无法偿还,于是起了杀人了帐的决心。后来张驴儿毒杀了父亲,反要窦娥承担罪责,告到官中。楚州太守所以要杀死窦娥,又是出于“凡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和“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的要金银”的判案信条。金钱的利害关系,酿成了悲剧情境的底蕴。在这种形式下,窦娥想申请事实以求公正的想法只是泡影,她已经被金钱逼到了必死无疑的境地。这里展示的经济状况,实际上反映了元朝统治者的用马蹄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同时带来的城乡经济凋敝、高利贷风行的历史情况,反映了元代所谓“羊羔儿息”利滚利所带来的罪恶和暴力。(三)人格因素,是酿成窦娥奇冤的具体原因。剧中对张驴儿父子、楚州太乃至窦秀才和蔡婆的描写,都反映了元代的黑暗统治对不同阶层的人格扭曲、变形和物化。是非不分、美丑混淆,不同程度地反射都各色人等身上。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阶级矛盾,在关剧中都得到了形象的反映。但在《窦娥冤》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在元代经济基础薄弱、上层建筑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突出的情形下,所带来的社会性整人格心理的扭曲、变形乃至堕落。这里除了窦娥是一块洁净的白玉,所有的出场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窦娥冤苦的酿就。窦娥的悲哀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尽管她自小就“长得可喜,长得可爱”,像朵含苞的莲花,甚至连满身铜臭味蔡婆都欣赏她的美,有心把她抵押过来当童养媳。张驴儿父子乘人之危,强占窦家,威逼蔡婆与其父子成婚;张驴儿企图药死蔡婆,反而毒死父亲,嫁祸与窦娥;楚州太守的昏官判案,屈打成招,以上都是明摆着的容易辨认的流氓行径和黑暗吏治。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更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堪堪青天。”(第三折[耍孩儿]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还有窦娥灵魂深处有着一颗散发着人类朴素之爱的心,让人陶醉,又让人振奋,真切地关怀,体贴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婆婆,又是如此刻骨铭心地怀恋着自己早逝的丈夫,用自己的一切来表达着这种爱,为丈夫的守节是表达着这种爱,为婆婆的孝敬与尊重是表达着这种爱。爱对平生坎坷的窦娥就是一切,她可以没有任何其他东西,甚至生命,但她不能没有啊。她可以不折服于大棒——桃杌的*威,却不能不折服于对婆婆的爱,为了爱,她视死如归。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它们也是从关汉卿的所用的悲剧风格中体现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窦娥冤》的悲剧风格是从那些方面来具体实现的。(一)是悲剧冲突的大起大落,悲剧气势的大开大合,悲剧情势的大落大转。在正反两方面力量的较量中,以张驴儿为代表的反面势力,从不同方面联系起来,共同置窦娥于死地,似乎带有势不容转的气焰。愁云惨雾,起于窦娥心中,弥漫于公堂之上,似乎浓重到难以化开的地步。然而顷刻之间,天地生怒,誓愿显验,窦娥作为复仇女神,指挥着幽明二界的力量,“哭哭啼啼守住望乡台。急煎煎把仇人等待”,一意复仇,决不放松,“雾锁云埋”之中,反而“撺掇的鬼魂快”这使人看到,窦娥之死只是形式上的,窦娥的精神与冤屈则是不可埋没的。由于窦娥复仇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才能感根本上逆转了悲剧情势,化开了悲剧气势,最终在一种强悍的力度中现象了悲剧冲突。(二)是悲剧人物从哀愁、隐忍,到含冤爆发,彻底的性格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悲哀与悲壮两种美学风格的相互依存和最终趋势,这种趋势又是张驴儿、蔡婆等各色人物参与酿成的。(三)是悲剧结构的严整平衡,悲剧强度的贯穿到底。结构是人物性格在冲突中赖以实现的外在形式,它不仅表现为《窦娥冤》中四折一楔子的套数划分,也不仅体现在人物上下的场面调度和曲白相生的安排,它还要反映出从酿冤到复仇的意蕴,并加以有节奏的铺张,有意识的呈现。楔子传达了主要人物的身世。第一折中蔡婆的逼债,激起了赛驴医的杀人灭口,这是蔡婆作为高利贷者所隐藏着的危机的发露。张驴儿父子的出现,救下了蔡婆性命,但马上又埋下更深刻、更恶毒的危机。第二折中窦娥买了羊肚儿汤准备孝顺蔡婆,不曾想张驴儿乘机下毒药。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却不料蔡婆为体恤张父,把肉汤先让给了他,结果反而致使张驴儿毒死了父亲。第三折中誓愿的实现,第四折中张驴儿赖罪时,窦娥的当场对证,都体现出结构情节上的一波三折,奇峰迭生。而悲剧也从中透露了出来。(四)是悲剧曲白从哀感到悲怆激越的转化。戏剧的曲白,既是人物心理的外化,又是戏剧发展过程中主要手段。单就曲文来说,《窦娥冤》全剧共有四十一支曲。除了楔子中一曲是窦天章所唱外,四十支曲皆出于窦娥之口。元曲这种一人主唱的形式,固然极大地束缚了剧情发展的自由度。一人主唱实际上是以窦娥的眼光来透视整个事态的发展,窦娥的悲愁愤懑和好恶评价都比较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因而特别能左右并影响观众。第一折曲中,窦娥既唱出了年少独守空房的忧愁,又透露出了对蔡婆引狼入室、欲成好事的规劝和嘲弄。第二折中窦娥既表白张父被药死与自家婆媳并无干系,又哭诉了酷刑的暴虐,表明了以死救蔡婆的意志。第三折曲是指天骂地的檄文,是透视人间的悲歌。第四折曲则是对复堪冤狱获得胜利的戏剧行动的直接促成。
这一句不是窦娥冤的吧,好像是关汉卿自述的《南吕一枝花》里面的自我表白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关汉卿
一枝花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T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U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V、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意思是说我那时才不去青楼胡混。这是文人失意的一种狂放吧。
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
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创作背景:
元朝时,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
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尤其是受到歧视的汉人和南人,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
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
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悲惨的遭遇写进他的剧本《感天动地窦娥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