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中《边城》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不是小说全文!是语文课本中的全文!

高中语文课本中《边城》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不是小说全文!是语文课本中的全文!,第1张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第一部分: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薄薄的凄凉:因为规矩中唱歌的日子快到了,在期待和担忧(对碾坊作陪嫁的事有所耳闻)中,内心骚动不安,看万物生机勃勃,而自己却不能像草木、泥土、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自己的事了,似乎把她给忘却了,于是感到生活“太平凡了”,“好象缺少了什么”;“杜鹃叫个不息”恰反映出内心的寂寞惆怅。这种感觉既源自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由于人物独特的内心感受。

胡思乱想,惩罚爷爷:当自己内心躁动不安,有不可名状的苦衷,无法倾诉,连唯一的亲人爷爷也不能理解时,要让爷爷尝尝失去自己的痛苦。

一遍遍喊爷爷回家:无法想象没有祖父的生活,希望得到安慰。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便一齐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当然,“很觉得悲伤”,“祖父不理会”只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抚慰是真。

听爷爷讲父母的事:对于母亲的神往倾心,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胧的期盼,渴望爱的自由与坚持。父母的爱情是个悲剧,对于情窦初开对爱满怀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爱的恐惧。百感交集,无从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第二部分:问: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做梦:沉醉在爱情的美梦里:梦中很容易地摘到了“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展示出潜意识里对现实中还未得到的爱情的向往,显出内心里对傩送的朦胧感情明确起来了。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虎耳草的叶子是心形的,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第三部分:问: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与爷爷交谈中流露:愿意听歌,明知故问,不直接回答(沉默、回避)等都体现出翠翠的矜持与羞涩。

等歌:听祖父说傩送“想走马路”为自己唱歌,就“出了屋外”坐到岩石上去,“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其实,是在等待傩送爱情的表白,好让自己的感情找到归宿,以使自己驿动的心找到港湾。以翠翠那样的性格,这当然已经是以心相许的明确表白了。

吹芦管,又吹不好。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表明她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浸润在自己憧憬的爱的温柔甜蜜中。

要爷爷唱歌,“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爷爷唱的是“那晚上听来的歌”,是傩送对自己爱的表白,于是心里塌实了,又沉浸在爱的美梦中。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三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研读全文,体会作者至诚至真的情感。

 2、学习用至诚的语言打动别人。

 教学重点

 1、分析内容、结构,把握陈述的层次

 2、分析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语之切,理之透。

 教学难点

 在吟诵中解读作者所陈之情和陈情的艺术。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游必有方”就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去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期盼,离家的艰辛。

 “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所谓孝顺,就是说为人子女应该对父母长辈能够时时嘘寒问暖,父母年老体弱,应该多抽出闲暇时间陪伴左右。《论语》中对“孝”的强调,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几千年来,“孝”一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支柱。孝不单单是让人可以老有所终,老有所养,孝更是对每个人自身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乃至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要求和约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

 二、读课文,回答问题(文中找)。

 1、作者为何上表陈情?——除臣洗马,辞不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2、为什么不想到晋为官?——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为什么祖孙如此情深似海,可以使李密放弃高官厚禄不愿废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扶养。

 穿插介绍李密生平(作者详细介绍见课文):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其才气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的,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4、进一步发问:李密在文中明确表明不想到晋为官吗?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忠”与“孝”的矛盾,也许是每个朝代的文人都会遭遇的困境。事实上,李密之所以拒绝出仕,不仅仅是为了祖母,还有自己避祸的因素。李密对蜀汉还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那个时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多少有一点本事的人,都遭遇了惨死的结局。问题就在于,在那样一个君臣猜忌、相互不信任的年代,你就算陈述的是真情,也是会遭到人们的怀疑的。于是,作者反复表明心迹,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节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实在是为了尽孝。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2

 教学要点

 一、体会本文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用语,节奏的抑扬顿挫。

 二、学生诵读能力训练。

 三、深化学生对“忠”“孝”的'认识。

 过程设计

 一、巩固强化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前课布置的作业1、2。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

 二、咬文嚼字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

 例如: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解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三、诵读训练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

 1、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

 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

 四、拓展延伸

 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解说:此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圆其说的阐述独到见解,发展创新意识。)

 2、思考讨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这么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关于“忠”与“孝”,有人认为,是统治者用于维护自身统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观念;有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请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可联系古今人物、事件、有关论述。

 (解说:此为实践性问题,针对本文特点、目前“忠孝”观念日益淡薄的社会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

 五、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小结。

 六、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将自己对“忠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诉苦情(……)求体恤

 明孝情(……)告心愿

 情感恩情(……)、讨欢心、动之以情

 文本框:层层深入表忠情(……)消疑虑

 引法理(以孝治天下)找依据理说情理(先尽孝后尽忠)解矛盾晓之以理

高三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陈情表》是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来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职”“乞终养”的想法。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能远离出仕。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结果武帝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本文是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学情分析

 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本文,学生一般能感知文章的主旨,并会受到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感染。但文章古今异义词很多,虽有注释,仍会给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理解本文缜密的构思、委婉的表达以及古人宁可不做官也要奉养长辈的“孝情”则是学习的难点。

 指导思想

 一、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教学应突出本文的语文科特点:文言文、文学作品、略读课文。注重课文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班级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三、阅读鉴赏,“读”是“赏”的前提。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自学)——讨论(小组学)——交流(师生学)。课前预习要求为:

 1、结合页下注,疏通文意。

 2、思考文章内容(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如果预习不深入,就可能缺乏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就难以达到有价值的表达和交流。为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特预设一些辅助性讨论问题。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学习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以情动人的重要性,理解“忠”“孝”的含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基础知识学习。

 二、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

 过程设计

 一、导语与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

 (解说: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可根据需要,适时穿插。)

 二、预习检查

 1、基础知识(展示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除臣洗马、四十有四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词语

 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晚有儿息、形影相吊、察臣孝廉、举臣秀才、除臣洗马、不衿名节、听臣微志、拜表以闻

 (解说:了解学情,夯实基础。正音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因义定音的认识,并为诵读作准备。词义解释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如联系《孔雀东南飞》中“见”的用法;联系“媳”的造字法理解“息”的义项。)

 三、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

 1、疑难文句。

 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

 (教师巡行,倾听。)

 四、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五、学生有感情的自由诵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

 1、《晋书·李密传》中说,武帝读完《陈情表》后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谈谈本文深深打动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虚词“以”的意思用法。

 3、熟读背诵课文。

 (解说:作业1变换角度设问,训练分析、综合、应变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2、3为识记之用。)

 附辅助性讨论问题: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

 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

 (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对己恩深。

 (2)境况凄凉。

 (3)供养无主。

 (4)孝乃人之本性。

 (解说:引导解读作者多方陈述之“孝情”。)

 2、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李密直接提出尽孝的请求,你会答应他吗?

 不会。晋武帝建立新晋,希望招揽人才,收买人心,而李密却欲“徇私情”,不“报国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什么不舍孝而全忠呢?何况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是不是“矜守名节”,不与新朝合作呢?

 (解说:引导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行文思路。)

 3、对李密来说,祖母老迈,自然不当远仕;但得罪圣上又会招来不测。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言辞不可不慎。只表达“孝”情显然是不够的,那么,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的呢?

 (1)开篇痛陈凄苦身世,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2)对朝廷的征召表达陨首难报的感激之情,讨取欢心。

 (3)用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为“终养”找出一个响亮的“法”据。

 (4)直陈“少仕伪朝”之事实,剖白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表白无意抗旨,让晋武帝消除疑虑,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5)以祖母病笃惨境打动晋武,让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

 (6)以年龄对比的方式说明尽节日长,报刘日短,从而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使“理”更加周全。

 (7)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起誓动情。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

回答:

克制住自己  然后搞清楚自己怎么回事

这个我觉得是你现在有必要去做的事情

首先我想告诉你几点

她是你的老师  然后你告诉我们  她很美丽

那么我有充足的理由告诉你    她不会爱你的   而且那样做  会让她丢掉工作

我想她愚蠢到丢掉工作于你一起生活  私奔  你懂我的意思吗

我很难想象   一个高中语文老师  对一个对她一见钟情的男同学有相似感觉  然后两个人私奔  行走天涯

并且得到身边的人祝福  之后两个人每天床上缠绵

我相信现在的你  对于爱情这件事的认识还不够充足

爱情 如果是美丽漂亮就可以的话   那么你会发现每天都可以爱上很多人  你会被爱情这件事所折磨致死的

如果她很爱你  而你也很爱她  并且最后你们真的在一起了

我祝福你们

然后我想说   这些我还是觉得应该加上一个  ”如果“

《窦娥冤》课文中第二部分,即第一折,是矛盾的开端。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一折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窦娥冤》第一折课文解读

(净①扮赛卢医上,诗云)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②;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①净:元杂剧男角色名,俗称“花脸”“花面”。②《本草》:即《本草纲目》,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明代李时珍编。)自家姓卢,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在这山阳县南门开着生药局①。(①生药局:药材铺,也给人治病。)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本利该还他二十两,数次来讨这银子,我又无的还他。若不来便罢,若来呵,我自有个主意。我且在这药铺中坐下,看有甚么人来。(卜儿上,云)老身蔡婆婆。我一向①搬在山阳县居住,尽也静办②。(①一向:这里的意思是一段时间以来。②尽也静办:倒也清静。)自十三年前窦天章秀才留下端云孩儿与我做儿媳妇,改了他小名,唤做窦娥。自成亲之后,不上二年,不想我这孩儿害弱症①死了。(①弱症:肺病的别称。)媳妇儿守寡,又早三个年头,服孝①将除了也。(①服孝: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或丈夫死后必须守孝三年,服饰上要有所标志,故称服孝。)我和媳妇儿说知,我往城外赛卢医家索钱去也。(做行科,云)蓦过隅头①,转过屋角,早来到他家门首。(①蓦过隅头:转过墙角。蓦过,迈过、跨过。隅,墙角。)赛卢医在家么(卢医云)婆婆,家里来。(卜儿云)我这两个银子长远了,你还了我罢。(卢医云)婆婆,我家里无银子,你跟我庄上去取银子还你。(卜儿云)我跟你去。(做行科)(卢医云)来到此处,东也无人,西也无人,这里不下手,等甚么我随身带的有绳子。兀那①婆婆,谁唤你哩(①兀那:指示代词,那,那个。兀,词头助词,可指人、地或事。)(卜儿云)在那里(做勒卜儿科。孛老①同副净张驴儿冲上,赛卢医慌走下。孛老救卜儿科)(张驴儿云)爹,是个婆婆,争些②勒杀了。(①孛老:元杂剧老年男子的俗称。②争些:差一点儿。)(孛老云)兀那婆婆,你是那里人氏姓甚名谁因甚着这个人将你勒死(卜儿云)老身姓蔡,在城人氏,止有个寡媳妇儿,相守过日。因为赛卢医少我二十两银子,今日与他取讨;谁想他赚①我到无人去处,要勒死我,赖这银子。(①赚:骗)若不是遇着老的和哥哥呵,那得老身性命来!(张驴儿云)爹,你听的他说么他家还有个媳妇哩。救了他性命,他少不得要谢我。不若你要这婆子,我要他媳妇儿,何等两便你和他说去。(孛老云)兀那婆婆,你无丈夫,我无浑家,你肯与我做个老婆,意下如何(卜儿云)是何言语!待我回家,多备些钱钞相谢。(张驴儿云)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赛卢医的绳子还在,我仍旧勒死了你吧。(做拿绳科)(卜儿云)哥哥,待我慢慢地寻思咱。(张驴儿云)你寻思些甚么你随我老子,我便要你媳妇儿。(卜儿背云①)(①背云:也叫背躬,剧中角色背着其他角色向观众说话,即现在所说的旁白。)我不依他,他又勒杀我。罢、罢、罢,你爷儿两个,随我到家中去来。(同下)[第一场次“净扮赛卢医上”至“随我到家中去来。(同下)”,这段说白,叙述蔡婆外出讨债先遭赛卢医谋害,后被张驴儿父子逼婚的经过,揭露了在豺狼当道,恶霸横行,弱肉强食的元代社会里,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孤独无助的妇女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这段说白语言通俗,明白如话,特别取材十分精当。从楔子到本折,一下子跳过了十三年。这十三年,窦娥的生活虽然很苦,但没有重大事件,所以剧本仅在蔡婆上场时用几句话轻轻带过,以迅速进入主要矛盾冲突,用笔十分精简。但这几句话对情节发展又关涉甚大。因为正是搬迁了新居,窦娥改了名字,所以考中科举的窦天章才找不到她们的去处;因为窦娥婚后不久丈夫亡化,年轻守寡而家无依靠,才有张驴儿企图霸占为妻,所以,蔡婆几句交代,是剧情发展必不可少的铺垫。](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我三岁上亡了母亲,七岁上离了父亲。俺父亲将我嫁与蔡婆婆为儿媳妇,改名窦娥。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岁也。这南门外有个赛卢医,他少俺婆婆银子,本利该二十两,数次索取不还,今日俺婆婆亲自索取去了。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唱)

仙吕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①,天知否(①禁受:忍受。禁,jīn。)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但家境贫寒,窦娥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七岁时,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而且远离她去京城应考,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岂料至17岁,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二十岁的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多变、苦难接踵而来,“满腹闲愁,数年禁受”,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她的苦难人生和忧愁心境。但是,她的苦,她的愁,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同情,因此,她只有询问“青天”:“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和天瘦”,连天也会消瘦,语出宋程垓词《临江仙》:“买酒浇愁愁不尽,江烟也共凄凉。和天瘦了也何妨。只愁今夜雨,更做泪千行。”这是一首写尽愁苦的词,剧本借来抒发了窦娥孤独无助的苦闷。]

混江龙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①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①大都来:多半是。来,句中助词,无实在意义。)催人泪的是锦烂熳①花枝横绣闼②,断人肠的是剔团圞③月色挂妆楼。(①烂熳:即烂漫。②绣闼:绣房,指妇女的居室。闼,寝室左右的小屋。闼,tà。③剔团圞:太圆,滴溜溜地圆。剔,加强语气的副词,和现代口语中的“忒”、“太”、“过甚”相近。团圞,即圆。圞,luán。)长则是急煎煎①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②,心绪悠悠。(①急煎煎:十分焦急的样子。②冗冗:形容心情十分杂乱,烦忧。)[如果说前一曲是概括抒写窦娥心中的忧愁,那么这一曲则是对这种愁的具体描写。前四句写窦娥日子难捱,一天不得一天过去,从早到晚,无心茶饭,都好像在梦里。五六句写窦娥思念亡夫,无限哀伤,回到绣房,见锦绣花被伤心流泪,来到窗前,望圆月当空,肝肠寸断。最后四句写窦娥不知道这愁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急煎煎,闷沉沉,情怀冗冗,心绪悠悠,一连串的叠词,大大地强化了窦娥内心的愁苦。]

(云)似这等忧愁,不知几时是了也呵!(唱)

油葫芦莫不是八字儿①该载着一世忧(①八字儿:古人将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八个字称为八字,认为八字好的命运就好,反之命就不好。)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①;撇的俺婆妇每②都把空房守,端的个③有谁问,有谁瞅④(①短筹:这里的意思是短命。筹,是古时计数和占卜用的工具,这里比喻寿数。②每:元代时的口语,用在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相当于现在的“们”。③端的个:究竟、真的。④瞅:chǒu,看、望,理睬。)

天下乐莫不是前世①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②招祸尤(①前世:古人迷信,认为夫妻不能白头到老是因为前世烧香祈愿时没有烧到头。②今也波生:即“今生”。也波,元曲中句中衬字,无实在意义。)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伺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①。(①言词须应口:即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油葫芦天下乐 这两段唱曲写窦娥对自己悲苦人生原因的探索和她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抉择。“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 窦娥和当时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百姓一样,不可能找到苦难的根源,因此,只能运用封建礼教和宗教轮回的因果报应观念进行解释,把一切都归结前世作孽太多。窦娥既然遵循封建礼教,笃信因果报应,因此,她就抱定一个宗旨:“我将这婆伺养,我将这服孝守”,前者是尽所谓孝道,后者是尽所谓妇道,窦娥决心默默忍受今世的苦难,坚守“节孝”的封建礼教以修来世之福,而且“言词须应口”,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这两段唱曲在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首先它告诉人们,窦娥是一个由封建礼教熏陶出来的完全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完美女性,她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也完全符合封建统治的要求,连这样的女性,在封建社会里尚且没有她的容身之所,这就激起观众和读者质疑:这样的社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吗其次,由于窦娥抱定了贞节的妇道观,所以与张驴儿的对抗冲突就是必然的,与在这个问题上立场动摇的婆婆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矛盾和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场次“(正旦上,云)妾身姓窦”至“我言词须应口”,写窦娥在家中等候婆婆归来,抒发她对悲苦身世的满腹忧愁,表白自己虽遭生活不幸,却安于现状,只想恪守妇道,孝顺婆婆,苟安人世的心志。]

(云)婆婆索钱去了,怎生①这早晚不见回来(①怎生:怎么,如何。)(卜儿同孛老、张驴儿上)(卜儿云)你爷儿两个且在门首,等我先进去。(张驴儿云)奶奶①,你先进去,就说女婿在门首哩。(①奶奶: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卜儿见正旦科)(正旦云)奶奶回来了。你吃饭么(卜儿做哭科,云)孩儿也,你教我怎生说波①!(①波:句尾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呢”、“啊”。)(正旦唱)

一半儿为甚么泪漫漫不住点儿流莫不是为索债与人家惹争斗我这里连忙迎接慌问候,他那里要说缘由。(卜儿云)羞人答答①的,教我怎生说波!(①羞人答答:即羞羞答答,害羞,难为情。)(正旦唱)则见他一半儿徘徊一半儿丑①。(①一半儿徘徊一半儿丑:“一半儿……一半儿……”是曲牌一半儿尾句的句式。徘徊:在这里是“犹豫”的意思。丑:羞惭之意。)[婆婆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窦娥心中好生疑惑,于是“连忙迎接慌问候”,体现她对婆婆的无比关爱和孝顺。]

(云)婆婆,你为甚么烦恼啼哭那(卜儿云)我问赛卢医讨银子去,他赚我到无人去处,行起凶来,要勒死我。亏了一个张老并他儿子张驴儿,救得我性命。那张老就要我招他做丈夫,因这等烦恼。(正旦云)婆婆,这个怕不中①么!(①不中:不行。)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卜儿云)孩儿也,你说的岂不是!但是我的性命全亏他这爷儿两个救的。我也曾说道:待我到家,多将①些钱物酬谢你救命之恩。(①将:拿。)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道我婆媳妇又没老公,他爷儿两个又没老婆,正是天缘天对。若不随顺他,依旧要勒死我。那时节我就慌张了,莫说自己许了他,连你也许了他。儿也,这也是出于无奈。(正旦云)婆婆,你听我说波。(唱)

后庭花遇凶神要择好是头①,拜家堂要将香火修。(①遇凶神要择好是头:有的版本是:“避凶神要择好日头。”)梳着个霜雪般白髻①,怎将这云霞般锦帕②兜(①髻:古代妇女头上装饰用的假发盘成的髻。,dí。②锦帕:女子出嫁时头戴的丝绸头巾。)怪不的“女大不中留①”。(①女大不中留:当时成语,意说女子年龄大了就要出嫁,不肯留在家里。)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窦娥在得知张驴儿父子逼婚,婆婆竟然答应之后,她不顾婆媳名分,一改“孝顺”的态度,对婆婆的“失节”行为提出严肃批判。在封建社会,女子无奈改嫁一般是两个原因,一是贫穷,二是年轻,需要找个男人作为依靠,但是对蔡婆来说,这两个理由都不存在,“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因此,窦娥劝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但是,蔡婆不听,于是窦娥用这个唱段,对婆婆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嘲笑和讽刺。曲词的大意是,只有选择好日子才能避开凶神,只有修好香火才能去拜家堂,这是说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有适合的条件,你现在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怎么能再把那新娘子“云霞般”的绣花盖头巾披上身“女大不中留”说的年青女子,“人到中年万事休”,中年妇女也不再提起婚嫁之事,何况你已是六十岁的老婆婆如果把原夫妻恩爱一笔勾销,再另投新欢,难道不怕人笑话剧本用婆婆对封建礼教的动摇来反衬窦娥对封建礼教的恪守,既表现了窦娥意志的坚定,也从更深的层次揭露了窦娥悲剧的意义。]

(卜儿云)我的性命都是他爷儿两个救的,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正旦唱)

青哥儿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笋条、笋条①年幼,刬的②便巧画蛾眉③成配偶(①笋条、笋条:即竹的嫩芽,比喻年轻人。句中“笋条”二字和上句“得他”二字重复使用,这是曲牌“青哥儿”头两句的定格。②刬的:平白无故的。刬,chǎi。③画蛾眉:古代妇女常以黛色将眉画得细长弯曲,状似蚕蛾的触须,故称为蛾眉。汉代张敞曾经为妻子画眉,传为佳话。后世遂以画眉暗喻夫妻恩爱。)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①,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独②,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①田畴:泛指田地。种谷之地为田,种麻之地为畴。畴,chóu。②鳏寡孤独: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少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这里是偏义复词,指寡妇。鳏,ɡuān。)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①。(①干生受:白辛苦。干,白白的、枉自。生受,用在自己方面,是受苦,受罪的意思,对别人而言,是难为、有劳的意思。)[窦娥这段唱曲是反驳蔡婆报恩的说法。唱段分两层意思,第一层说,张驴儿父子虽然有恩于你,但你也不是年青女孩,犯不着与他做恩爱夫妻。第二层说,你只图报张驴儿父子一时之恩,可是这样做却是忘了“你夫主”一辈子的大恩。“替你图谋”“满望你”,极写公公生前的周密策划,殷殷期盼。“干生受”,指责蔡婆薄情寡义,辜负了公公一片苦心。]

(卜儿云)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正旦唱)

寄生草你道他匆匆喜,我替你倒细细愁:愁则愁兴阑删①咽不下交欢酒,愁则愁眼昏腾扭不上同心扣②,愁则愁意朦胧睡不稳芙蓉褥。(①阑删:即“阑珊”,懈怠衰颓之意。②同心扣:语出古民歌:“解不开同心扣,摘不脱倒须钩。” 同心扣,即同心结,用锦带打成连环回文的扣结,极难打开,象征男女相爱永结同心。倒须钩,钩子上有许多倒刺如逆须,一旦中钩,极难摘脱。)你待要笙歌引至画堂前①,我道这姻缘敢落在他人后②。(①笙歌引至画堂前:当时成语,一般指举行婚礼。笙歌,指音乐。画堂,装饰得很华丽的客堂,泛指堂舍。②敢落在他人后:被别人在后头风言风语地讥笑。) [窦娥这段唱曲是反驳婆婆“喜事匆匆”的说法,指出这不是“匆匆喜”而是“细细愁”。曲中先用三个“愁则愁”分别从“兴阑删”“眼昏腾”“意朦胧”来铺排“细细愁”,再用“你待要”“我道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容上层次分明,节奏上顿挫起伏,颇有民歌风味。][第三场次“(云)婆婆索钱去了”至“我道这姻缘敢落在他人后”,从这里开始,戏剧冲突正式展开。窦娥原来打算坚守贞节,安分守己过日子;但是,社会的黑暗势力不放过任何可以迫害她的机会。流氓张驴儿父子突然闯入婆媳相依为命的生活圈子里,这个原来像一潭死水般的家庭于是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蔡婆胆小怕事,劝窦娥同意张驴儿父子逼婚要求,窦娥对此严辞拒绝,于是孝顺婆婆的窦娥与蔡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冲突,这一场冲突初步展示了窦娥坚守妇道不动摇的倔强不屈的性格。]

(卜儿云)孩儿也,再不要说我了。他爷儿两个都在门首等候,事以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正旦云)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①不要女婿。(①并然:断然,绝对。)(卜儿云)那个是要女婿的争奈他爷儿两个自家捱过门来,教我如何是好(张驴儿云)我们今日招过门去也。“帽儿光光,今日做个新郎;袖儿窄窄,今日做个娇客①。”好女婿,好女婿,不枉了②,不枉了。(①“帽儿光光”句:是宋元时人们在婚礼上打趣新郎的话。娇客,女婿。②不枉了:没有白作。)(同孛老入拜科)(正旦做不理科,云)兀那厮①,靠后!(①厮:对男子的蔑称。)(唱)

赚煞我想这妇人每休信那男儿口。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①,领着个半死囚②。(①村老子:粗俗的老头子,骂人的话。村,粗野,粗俗。这是指张驴儿父。②半死囚:也是骂人的话,意即无赖恶棍,好似半个死囚犯。这是指张驴儿。)(张驴儿做嘴脸①科,云)(①做嘴脸:即作鬼脸,作怪样。)你看我爷儿两个这等身段,尽也选得女婿过,你不要错过了好时辰,我和你早些儿拜堂罢。(正旦不礼科,唱)则被你坑杀人燕侣莺俦①。(①坑杀人燕侣莺俦:意思是做了夫妻害死人。燕侣莺俦,指结为夫妻。俦,chóu,同辈,伴侣。)婆婆也,你岂不知羞!俺公公撞府冲州①,②的铜斗家缘③百事有。(①撞府冲州:指四处奔走经营,去过很多地方。②:zhènɡchuài,挣扎,拼命挣得。也写作“挣揣”。③铜斗家缘:指家境殷实富裕。铜斗儿,一种分量重、容量大的量器,元剧常用它来比喻大财主的家产。家缘,家计、家产。)想着俺公公置就,怎忍教张驴儿情受①(①情受:承受,继承,多指财产、权利等。)(张驴儿做扯正旦拜科,正旦推跌科,唱)兀的不是俺没丈夫的妇女下场头①!(①下场头:下场。头,句尾助词,无实在意义。)[ 这是窦娥一边规劝婆婆,希望她回心转意,一边与张驴儿辩驳对打,唱词与宾白相互交错,以造成紧张气氛。曲中两次呼告“婆婆也”,第一次是指责婆婆不仅“招着个村老子”,而且又“领着个半死囚”,不仅是你自己“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丧失了“贞操”,而且也“坑杀人”,想拖我下水。第二次是直指婆婆把“俺公公置就”的殷实家业,竟然叫张驴儿承受,为他人作嫁衣裳“不知羞”。这时的窦娥把一切怨气都发泄在婆婆的身上,她认为灾难的起源在婆婆。但在第三折里,当贪官桃杌要对婆婆用刑之时,窦娥却拿出生命来呵护了婆婆;在临死之前,她又完全宽恕了婆婆,甚至劝婆婆不要烦恼啼哭,所以,这段情节既表现了窦娥对不守妇道的婆婆的怨恨,又为下面表现窦娥的善良作了铺垫。](下)

(卜儿云)你老人家不要恼躁。难道你有活命之恩,我岂不思量报你只是我那媳妇儿气性最不好惹的,既是他不肯招你儿子,教我怎好招你老人家我如今拼的好酒好饭,养你爷儿两个在家,待我慢慢的劝化俺媳妇儿。待他有个回心转意,再做区处①。(①区处:处理,处置。)(张驴儿云)这歪剌骨①!(①歪剌骨:贱骨头,对妇女侮辱谩骂之词,含有轻贱、不正经、泼辣之意。歪剌,即歪,加刺字是为加重语气,意为歪得历害;骨是借以代人,带有轻贱的语意。)便是黄花女儿,刚刚扯的一把,也不消这等使性,平空的推了我一交,我肯干罢!就当面赌个誓与你:我今生今世不要他做老婆,我也不算好男子!(词①云)(①词:这里是指一折戏完了时人物的下场词。)美妇人我见过万千向外①,不似这小妮子生得十分惫赖②。(①向外:以上,以外。②惫赖:泼赖,凶狠泼辣。惫,bèi。)我救了你老性命死里重生,怎割舍得不肯把肉身陪待(同下)[第四场次“(卜儿云)孩儿也,再不要说我了”至本折戏末尾,由于婆婆胆小懦弱,张驴儿父子闯进家门,逼迫窦娥立即拜堂成婚,窦娥大义凛然,威不可侮,对张驴儿的逼婚进行了坚决抵抗,迫使张驴儿父子不得不接受蔡婆建议:“待他有个回心转意,再做区处”。从这里开始,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展开了正面的冲突,通过这个情节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坚守贞节、维护自己人格的决心,也表现了她对暴力不妥协不屈服的无所畏惧的性格和意志。]

 高中语文《窦娥冤》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同时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高中语文《窦娥冤》鉴赏

1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例如第三折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戏中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猜你感兴趣:

1高一语文《死水》赏析

2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三折课文解读

3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二折课文解读

4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5高中语文人教版《短歌行》课文解读

6高中语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

努力学习吧,孩子。在校园中长大成熟,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喜欢上一个人,首先要保证自己,将来有资本值得对方喜欢。

如果你已经高中毕业,甚至已经你拿什么表白?你如果真的喜欢你的老师,就要克制自己,把这份喜欢变成学习的动力,努力学习,力争考取一个理想的大学。过几年,等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了,再想想你是否还喜欢自己的老师。如果还是喜欢并且老师也是单身,此时,你可以向老师表白。如果你对老师早已没有当年那种喜欢的感觉,那也没有表白的必要

喜欢就更应该尊重,不是破坏家庭或者生活,即使老师是单身,你依然要考虑表白后的成本!或许你受伤,或许他受伤,即使最终情投意合,也可能历经千辛万苦,方得正果!

如果两个人都是单身,对方和你也都没有女朋友怎么就不能表白呢?你问别人你喜欢你高中时的语文老师该不该表白难道你自己不比别人更加清楚吗希望你也是,小子。我觉得从感情上来说,她应该比较喜欢我,因为我上课积极发言,英语成绩也不错,性格阳光活泼。她或许也想过和我在一起,但最终还是不愿这么做。

高中阶段,对爱情的懵懂和向往可以理解,尤其对优秀老师,很多学生会产生爱慕之情,但这不能与爱情画等号。所以应该做的是把这份爱藏在心里,化为学习的动力。等有一天你已经大学毕业,已经和老师对等不要过快地为自己的感情下定义,我不是轻视你的感情,只是,你毕竟没有完全长大,关于爱的含义,你未必真的清楚,你给自己这种心理暗示,只会越来越觉得那就是爱情,你不妨先冷静一下,于人于己都好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形象留成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我们重新读他的作品时。仍然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就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山,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摧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用血和泪抹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句生活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倒有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年间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分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但他至死也没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阙,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他亲身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诸葛亮、范仲淹、贾谊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他们交织在一起,如地壳里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既然这股力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途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好词了。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快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349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5
下一篇2024-0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