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李淑芳作为易俗社的当家花旦,为什么离开了自己心爱的舞台呢?

十年前李淑芳作为易俗社的当家花旦,为什么离开了自己心爱的舞台呢?,第1张

文化体制改革的失败冲击

文化体制改革的失败冲击,她离开了百年易俗社的神圣舞台,造成了百年易俗社旦行****的缺失,论正道甚为遗憾。肖若兰老师太早离世,如果她在,李淑芳就是另一种境地了。毕竟肖老师的地位和成就在那里摆着,她的弟子,没人敢动。可惜先生早逝,保护不了李淑芳了。

离开了代表人物就没有特色没有市场

陕西秦腔,就是被研究院吃财政的那些梅花们祸害的,败坏了风气。她是秦腔传统的代表,离开了代表人物就没有特色没有市场,易俗社名气一落千丈就是现实。有些人一味追求改革,没有传统的继承发扬,改革就失去了方向!人们就接受不了!走向了歪路!

谈现状并非遗憾

谈现状并非遗憾,李淑芳老师成立了秦腔流派传承中心而且是和西安交通大学合作了不起至今也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了中国剧协和陕西省西安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李淑芳最近几年把秦腔流派发展中心搞的风生水起,她得到了戏曲人的高度肯定和敬佩。!刚听了肖老师的藏舟,再听李淑芳的,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是扮相更漂亮,结合了现代化妆艺术,人物面部色彩更丰富柔和,给人更多美的享受。二是动作更柔美,一步一指动作都比较饱满,更显娇羞。三是唱腔更醇厚,比较好继承了肖派唱腔艺术,发音吐字很到位,尖团字也很讲究,很好发挥了自己的嗓音条件,如泣如诉,声似醉人。

名师出高徒

她的唱腔委婉细腻而又动听,缠绵圆润,以声代情,声情并茂,特别是她善于表达人物内在心情。几十年来在秦腔艺术的舞台上以扎实的功底,甜美的唱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好评。李淑芳有着丰富舞台表演经验,同时,在西北五省区拥用较高的知名度,是戏曲界的一张名片。不悔是名师出高徒,李淑芳是已故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亲传弟子,有肖派韵味,人称小若兰。

秦腔的剧种是一个古老的剧种

秦腔的剧种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希望李老师不忘初心,保持秦腔的优秀文艺的传承。另辟蹊径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我这里建议是,既然李老师和交大文学艺术结合,和院校联合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除了保持秦腔艺术的特色,也应当充分挖掘古老秦腔、秦声以及语言艺术。

  京剧里,有生、旦、净、丑四个扮演不同年龄、身份、性格之剧中人的“行当”。花旦,是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旧称“青衣”)、刀马旦、武旦和老旦。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也有的是属于泼辣,放荡的中、青年女性。影视界所称的“当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这样角色的演员,想来是从京剧借用的称谓。

  花旦中,又有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的分支。闺门旦,扮演的是还没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内向、腼腆的,与正旦接近,如“荀(慧生)派”戏《勘玉钏》中的俞素秋、《红楼二尤》中的尤二姐。《凤还巢》中的程雪娥,尽管多由“梅(兰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归入闺门旦中。玩笑旦,扮演的是喜剧、闹剧中爱说爱笑、好打好闹的人物。不唱“皮黄”,而唱“南锣”、“吹腔”、“柳枝腔”等民间小调,用唢呐伴奏。如《小上坟》、《小放牛》、《打面缸》、《打花鼓》中的女性。泼辣旦,扮演的是举止放荡、说话锋利的女性。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乌龙院》中的闫惜姣、《巴骆和》中的马金定。刺杀旦,有两种认识:一是说刺杀别人的;一是说被别人刺杀的。前者如《双钉记》中的白金莲、《双铃记》(也称《马思远》)中的赵玉、《杀子报》中的徐氏;后者如《战宛城》的邹氏等。

  泛指的花旦,又有“大花旦”、“小花旦”之说。大花旦,虽身份卑微,却成长于大户人家,如戏里的豪门丫环使女。《西厢记》或《红娘》中的红娘便是。小花旦,为小户人家的闺秀,或丫环使女。如《豆汁记》中的金玉奴,《勘玉钏》中的韩玉姐、《花田错》中的春兰。

  花旦的特点:一是穿着。除某些性格内向的闺门旦,着长衫(戏里称褶子、帔),多是着短衣,或裙子、袄,或裤子、袄。着裤子、袄时,配以坎肩、“饭单”(即围裙)、“四喜带”(即自腰前方,下垂于两腿中间的饰物)。《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虽属闺门旦,但因性格外向而着裤子、袄。且李凤姐为正旦、闺门旦“两门抱”(即兼演),孙玉姣则正旦不演。二是“四功”。以念白、做功为主。念白,多用流畅的京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脚下灵巧为首要。唱功为辅,舞则必备。如属刺杀旦,扑跌功夫也不可少。

  花旦,兴起于元杂剧。多扮演热情、机智的女性,如关汉卿《救风尘》中的赵盼儿。其后的“昆山腔”中,称为“贴旦”。昆曲(剧)中,至今还有“一、二、三、四、五、六、贴”之说。即为老旦、正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闺门旦与贴旦。贴旦还兼演娃娃生,如《认子》中的江流僧(即幼年唐三藏)便是。清代,秦腔演员魏长生到北京,引进跷功(即脚上绑木质小脚,模拟缠足行走),更成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当属“四大名旦”中“荀派”创始人荀慧生,以及创成“筱派”的筱翠花(本名于连泉)二位。荀先生以演闺门旦、大小花旦获誉;于先生以演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称绝。

(1970—),女,西安人。秦腔、眉户、碗碗腔旦角。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团艺术指导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第八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特聘教师。

任小蕾1970年出生在宝鸡。她的母亲崔惠芳,与渭南的余巧云,咸阳的郭明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红遍西北,号称三大名旦。而任小蕾的父亲任永华,也从事秦腔艺术表演事业,当年《梁秋燕》搬上舞台,他就是和梁秋燕谈对象的那个刘春生的首演。  任小蕾8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登台演出,时隔一年后进入号称“西北戏曲最高学府”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正式开始了她的学艺生涯。  在省戏曲研究院的6年时间里,任小蕾得到了扎实的基本功训练。1986年,在任小蕾即将毕业的前一年,由省戏曲研究院第一个获得梅花奖的演员李东桥主演的**《千古一帝》开始拍摄。任小蕾以亮丽的形象和与角色吻合的气质,在训练班全体学员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扮演剧中人物“魏姬”的资格。 

1987年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她正式进入省戏曲研究院担任演员。此后,在领导的关心扶植和恩师的教诲指下,任小蕾相继排演了许多剧目,塑造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舞台艺术形象,如《窦娥冤》中的“窦娥”;《清水衙门糊涂官》中的“朱凤”;《西湖遗恨》中的“李慧娘”;《借扇》中的“翠云”;现代戏《儿大不由爹》中的“李淑玲”等各具特色、鲜明生动的舞台人物形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任小蕾一直扮演着各种各样的配角。比如在《迟开的玫瑰》中,任小蕾所扮演的宫小花,是一个有词无唱的配角。起初任小蕾有些沮丧,可是她通过悉心体会编导的创作意图,仔细分析剧中人物心理和个性特点,认真研究剧中人物在剧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发现宫小花在剧中的出现,恰恰是剧中矛盾冲突的关键点所在,这个小角色却屡屡使主人公乔雪梅心灵受到冲击,从而反衬出乔雪梅奉献精神及高尚人格力量的伟大,成为乔雪梅这一戏剧人物形象树立的基石。有了这些心得体会,任小蕾扮演的宫小花,虽然并没有一句唱词,却因为人物形象鲜明饱满而获得第六届中国戏剧节表演奖。  正因为有了配角的艺术积淀,任小蕾的戏路更宽,能够适应不同的舞台需求和塑造更多更丰满的人物形象。也正因为多年的艺术积累,她才能以一部秦腔历史剧《雀台歌女》中歌女来莺莺的成功塑造获得梅花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2000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2
下一篇2024-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