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折一次,从中间剪开,是3段。
对折二次,从中间剪开,是5段。
对折三次,从中间剪开,是9段。
对折四次,从中间剪开,是17段。
对折n次,从中间剪开,是(2的n次方+1)。
所以通过归纳法,可以得出绳子对折剪断问题公式是2^n+1,也就是说对折n次从中间剪断后,会产生(2的n次方+1)段。
“绳”字的绞丝偏旁,说明了它是由草、麻或丝、绞合编成的。在古书中,它除了解作名词的绳索之外,还常以其功用引申出“约束、捆绑、限制”等意思,作动词用。《尔雅》中有“绳之谓之束之”句,此处的“绳”字即捆绑之意了。现代中文中,“绳”字作动词用的已经极其少见,“绳之以法”或“以法绳之”是尚存常见的一个。
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绳子由之前的几股扭织变成两股,三股、8股、16股、24股、32股、48股编织而成,使得绳子表面纹路越来越细致美观,可由一色或多色有规律的编织在一起,颜色更可观,材料可用,麻、棕、丙纶丝、涤纶丝、棉纱、尼龙丝8等纤维或金属编织,生活到处可见。
对折三次是8段,对折一次为两段,对折两次为4段,对折3次为8段。对折n次为2的n次方。把这张纸的长度看作单位“1“,对折一次,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段,即21段,对折二次,平均把这张纸分成4段,即22段,对折三次,把这张纸平均分成8对折n次,把这这张纸平均分成2n段。
数学公式的重要性
数学公式是人们在研究自然界物与物之间时发现的一些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法,能够表征自然界不同事物之数量之间的或等或不等的联系。
它确切的反映了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是人们从一种事物到达另一种事物的依据,并且使人们更好的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公式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公式都各有其特点和作用,而如何进行公式的推导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一种由已知如何推向未知的过程。特别是一些典型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着各种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代表着一类数学问题的处理方法。我们坚决反对那种不研究公式的推导过程,而简单地把公式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套用的做法。
下面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公式的推导教学为例,谈一谈重视公式推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根绳子对折3次有8段,公式如下:
对折一次,分成2段;再折一次,分成:2×2=4段;折第三次,分成:4×2=8段。
所以,一共分成8段:2×2×2=8(段)。
每段是全长的:1÷(2×2×2)=1/8。
相关内容解释:
其实对接n次后,中间剪断,得到绳子的段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2的n次方加1 。
(2^n)+1 。
如果想知道对接10次后,中间剪断,绳子段数是多少,就只要代进公式就可以了。
(2的10次方)+1=102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