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欧阳修的《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怎样解读欧阳修的《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第1张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欧阳修贬滁州已经三个年头了

滁州山水,蔚然深秀

唐代诗人韦应物、名相李德裕均曾仕宦此地

诗题中的“怀嵩楼”,就是李德裕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李本籍赵郡(今河北赞皇),自其父李吉甫为相,已把洛阳当作第二故乡

德裕两度分司东都,曾在洛阳伊阙(今龙门)附近营治名园平泉别墅,广搜天下奇花异石于其中

后来他出将入相,总难忘情此地

在他留下的诗作中,不少怀念嵩洛之作

因此,他把在滁州修建的这座楼名为“怀嵩”,而且还写了《怀嵩楼记》

欧阳修年轻时候,也曾在洛阳为钱惟演幕中推官,常与梅尧臣、尹师鲁辈畅游伊阙、嵩山,他后来也常常想起这段壮游,对嵩洛有极深的感情

此刻,他登上怀嵩楼,想起“昔人”(德裕)怀归嵩洛那份深情,更引发了自己怀人追往的感慨

再说,德裕一代英才,功业赫然,不幸陷于朋党之祸,先贬滁州,终窜珠崖,客死南海

他曾作《朋党论》,力摒众议,风骨铮铮

现在,欧阳修也因推行“庆历新政”被指控与范仲淹、余靖、蔡襄等人结为朋党;他也作了一篇《朋党论》,力辨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界限

历史竟如此巧合,命运遭际把他与两百年前的滁州刺史李德裕联系在一起

但是,他此刻登上斯楼,却不像李德裕那样“思解组”,萌退志;而是以怀古发端,写眼前胜景,豫他日清游,绝无衰飒之态,在景物描绘中见出嶙峋风骨,有一种傲岸不可摧抑之气荡漾笔端

这是此诗的最大特色

深秋霜林木落,望中景象萧疏,却有群山争出,别呈一番胜境,这不是宣告万物的生机是摧挫不了的吗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杯酒对赏,慰此幽独

自然界的风霜,压不住野菊的蓬勃生机;政治上的风雨,又怎能抑自己情怀勃郁“西风”往往令人感到萧瑟,画角总带几分悲哀,诗人却“解带”迎之,那胸次何等坦荡,器宇又何等轩昂!“斜日”后面便是黄昏,因此不免使人联想到迟暮

但诗中落日,正照着苍劲的青松,显示出它那不可凌迫的气概,诗人“倚栏”对赏,心与物俱,他不正是对着自己的影子沉思吗结联回应“山争出”,悬拟来日群峰,诗情更为激越

秋肃固不足畏,冬威又安能抑己壮志冬天一到,定要引来更多的佳客,乘兴踏雪,欣赏那玉洁冰清的世界

这个结联,气象恢宏,一股昂扬之气,流荡在字里行间。

岳阳楼记》全文翻译

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

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了下来,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的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呢!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扩展资料:

全文共五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写“迁客骚人”登楼的“览物之情”,观看景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这一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

第二层:正面写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

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代,北宋王朝因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已复杂而尖锐,民族矛盾也日益严重。不少有远见的知识分子要求实行政治变革,并以范仲淹为中心,形成一个较有进步性的政治集团。

与代表大地主官僚利益的“邪党”作斗争,由于大地主官僚的经济力量仍然保持支配地位,在政治上也自然握有实权,因而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中的许多人物,都一再遭到打击,做了“迁客”。

《岳阳楼记》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写的。作者于前一年出知邓州。就是说,作记的时候,他已经是“迁客”。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迁客”往往也是“骚人”。那些“迁客骚人”,大都因“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多愁善感。

作者在几次被贬谪、如今又做“迁客”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却能否定一般“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被个人得失和环境变化所支配的卑微情感。

而提出所谓“古仁人”做榜样,这分明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因受“邪党”迫害而做了“迁客”的许多朋友的勉励──首先是对滕子京的勉励。

范仲淹,即太宗端拱二年——皇_四年。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_州,后迁居苏州吴县。

-岳阳楼记

《登岳阳楼记》的翻译如题谢谢了

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注]谪:贬官,降职。具:通“俱”,全,都。[原文]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译文]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注释]乃:于是。增:扩大。其:指岳阳楼。[原文]属予作文以记之。[译文]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注释]属:通“嘱”,嘱咐。予:我。作文:写文章。之: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原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注释]夫:指示代词,那。胜状:胜景,美景。胜,形容事物优美、美好,这里意为优美。[原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译文]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注释]衔:用嘴含,引申为包含。际涯:边际。晖:日光。气象:景象。[原文]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注释]大观:雄伟的景象。观,景象,风光。备:详尽。[原文]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注释]然则:然,这样。则,那么。“然”和“则”连用,表示“既然这样,那么”通:达。极:直通,尽,到了尽头。“得无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表示推测的语气,意思是“可能吧”“或许吧”。[原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译文]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注释]若夫:像那。霪:雨不止。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耀:这里指光辉,名词。潜:没于水,引申为潜藏、隐没。[原文]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译文]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注释]则:就。去国:离开国都。国,这里指国都,京城。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极:到了极点。[原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译文]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白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注释]景;日光。游泳:游动,游来游去。而或:有时。一碧:一片碧绿。一空:一,完全。空,消散。影:月影。璧:圆形的玉。何极:哪里有穷尽,即无穷无尽。何,哪里。极,尽。[原文]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译文]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注释]则:就。宠:荣耀。偕:共同,一起。把:拿,持,执。临:面对。[原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译文]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注释]嗟夫:感叹声。夫,表感叹语气。心:这里指思想感情。或异二为:即“或异于二者之为”。为,心情,想法。或,也许,或许。何,为什么。[原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译文]不因外物和自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注释]庙堂:文中指朝廷。庙,宗庙;堂,殿堂。然:代词,这样,指上文“进亦忧,退亦忧”。则:连词,就,那么。何:什么。[原文]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他们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注释]其:代词,他们。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无,非,没有,如果没有。归:归依。[原文]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译文]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麻烦采纳,谢谢!

登岳阳楼记的翻译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了下来,虎在咆哮猿在悲啼。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的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呢!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

参考资料:

登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简短

登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简短

登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简短,岳阳楼在生活中位于岳阳,是一个旅游的圣地,岳阳楼可能还有很多人是从书本上来讲的。那么,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登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简短相关内容吧

登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简短1

范仲淹《登岳阳楼记》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就重新修建岳阳楼,增加它的旧的规模,在岳阳楼上雕刻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词歌赋嘱咐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阴晴多变化,景物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了,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像那连绵的雨繁密不断,连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就能听到老虎的长啸和猿猴的哀啼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度,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十分地悲伤啊!至于那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与小州上的花草,茂盛青绿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登上这座楼,就会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简直是高兴到了极点啊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和自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在朝廷上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啊!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登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简短2

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简短3

岳阳楼记理解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范仲淹的《登岳阳楼记》的原文与翻译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原文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各样荒废的行业又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展它旧的规模,在岳阳楼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嘱咐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阴晴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吏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连绵的雨繁密不断,连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踪影;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

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的感觉,放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极点万分悲伤的心情。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上下相接,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映在水面上的月色闪耀着金光,湖水平静时水中月影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

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心胸开阔,精神愉悦,荣辱得失全部忘却,举起酒杯面对和风而喜气洋洋的感觉!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它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这是为什么呢?这种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那在朝廷当高官就为百姓担忧;在僻远的江湖就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它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在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又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扩展资料:

原文成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气象万千”:气象:情景。

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

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薄暮冥冥”:傍晚时天气昏暗。“霪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现在一般的说法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参考资料:

-登岳阳楼记

居士,既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同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1],苏轼自称东坡居士[2]等。

这句话出自于《清平调》之三(李白)

原诗: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其中“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春风一词历来可以用作君王的代名词,所以这里又是一个双关语。沉香亭在兴庆宫的龙池东面。这一句是说君王哪怕心中再有多大的烦恼,只要和贵妃一起来到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中,也会被化解得无影无踪了。人倚阑干,花在阑外,春风拂来,丝竹入耳,何其风流蕴藉,令人艳羡呀。

故而“沉香亭北倚栏轩”是交代唐玄宗与杨贵妃所在的地点,在沉香亭北,杨贵妃倚栏赏花。

这是文人雅士的自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895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2024-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