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简介!急用

李白的简介!急用,第1张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回答者:哆啦A梦萧萧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2-5 19:38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

  50% (0) 不好

  5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好呀

  评论者: 无卫天使 - 兵卒 一级

  好具体啊!

  评论者: 火焰侠客 - 魔法学徒 一级

  其他回答共 8 条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回答者:minwen336 - 魔法师 五级 2-5 19:38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诗人,李白的诗大多是精品中的精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去怀念,尊敬,推崇李白。

  另附:李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

  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岳阳楼记》优秀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岳阳楼记》优秀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27课。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及课下注释全面的特点,我把教学的重点设为:引导诵读,理解文本。难点则预设为: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二、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确定: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稳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的特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意境,读出情感,领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发爱国热情,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将近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

 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这篇文章较浅易,对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本文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三)、教法学法分析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朗读法:为了营造氛围,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讨论法:结合课文条理清晰,文意浅显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究文本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2、学法

 ①反复“读”。以朗读训练为主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博大胸怀,并从中发展自己的朗读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在学习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

 (一)、教学准备阶段。作好课前铺垫,培养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

 (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同时,为深入学习文本奠定基础)我要学生:

 1、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

 2、分为两组查找资料:一组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并将它写成《“岳阳楼”导游词》;另一组搜集范仲淹的有关资料,并整理成《走近范仲淹》。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图书馆、网络等。

 (二)、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学生个体体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第一,主体参与,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提问:我国有四大名楼,其中我们湖南就有一座,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岳阳楼)同学们想到岳阳楼一游吗?那就请我做大家的导游吧!利用多媒体有关资源介绍岳阳楼。同学的解说,优美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

 然后再利用名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出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理解作者感情,我再次设问: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

 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重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播放名家范读,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作者记了岳阳楼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并找出文章主旨句。声情并茂的朗读,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阳楼,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中,学生能初步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三,选读、美读,把握作者感情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先说说对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让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选第三、四、五段探究朗读。选择相同段落的可组合成学习小组。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对比美读(探究第三段的同学读第三段,写景句男生读,抒情句女生读;探究第四段的同学读第四段,写景句女生读,抒情句男生读;第五段全体学生读,男生读问句,女生读答句)。

 第一、二段的理解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是:

 1、剩下一、二段写了什么?它们与主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2、你认为该怎么朗读?学生分组探究朗读。学生汇报朗读,师生点评。

 第四,齐读、美读,读出感情

 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进一步受到情感熏陶。我用抒情的语调激发学生朗读激情:同学们,想象我们登上岳阳楼,眼望浩浩汤汤的洞庭湖,一起来表达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心声吧!打开多媒体“背景资料”中的“背景音乐”,学生一起配乐美读全文。

 第五,联系生活,畅谈忧乐观。

 为了让学生实现与自我的对话,完成自我价值观的提升。于是,我说:同学们,父母不理解时你痛苦过吗?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时悲伤过吗?学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请以“时,我想对自己说……”说一段话。

 第六,拓展思维,丰富知识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我将学生分为四组,要求每一组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分别探究:(1)、我国四大文化名楼特征;(2)、与四大名楼相关的诗文;(3)、二至三位名人的人生观;(4)、与岳阳楼洞庭湖名胜比较,谈谈如何开发与利用东江湖的旅游资源。然后安排学生在第二课时交流,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能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对东江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的探讨,开发了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树立从建设好家乡到建设好祖国的崇高理想。

  板书设计:

 我考虑以“事、景、情、理”四字为主线,并截取文中相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板书,对应整齐,一目了然。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事滕子京谪守

 阴——悲

 景情

 晴——喜

 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效果分析

 本次教学使我认识到: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的合理运用,能一改沉闷的课堂,使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活力四射。它能创设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生灵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养素同时受到熏陶,使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大胆尝试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教学资源,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包括使用简捷方便的多媒体,优化教育过程,激活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岳阳楼记》优秀说课稿2

  一、教材说明

 本节课选自“苏教课标版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第20课。

  二、教学与学习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过程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本文所表达作者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含义。

 2、培养学生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四、本节课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通过配乐朗读欣赏、学生自读等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3、教学时间安排三课时,其中第一课时通过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引入“洞庭湖”、“岳阳楼”地理位置以及有关资料引入本文,然后通过“配乐朗读”、学生“四读课文”等环节,了解、掌握本文的字词、中心句、课文结构以及“对偶句”、“多种写作手法综合运用的写作特点”等知识。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PowerPoint)

 (利用长江简图将“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明确显示出来,配洞庭湖、岳阳楼及文字资料,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解说词)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以“宜昌”为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线,以“湖口”为中游和下游的分解线,西起“各拉丹冬”,东入“东海”。中游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进入长江中游后,图中“宜昌”东侧的大红圆点处就是“洞庭湖水系”流入长江的地方,也是有“八百里洞庭”之称的“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洞庭湖”承载着长江许多支流的来水,对长江起着重要的调蓄作用。

 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自古以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留下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岳阳楼耸立于“洞庭湖”畔,与“洞庭湖”相互辉映,为“洞庭”风光添上了绝妙一笔。

 今天,咱们共同走进美丽的“洞庭湖光”,领略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之一岳阳楼的风采。

 2、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3、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4、岳阳楼介绍(视频)

 主要介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历代修建史以及现在岳阳楼风貌。同时介绍了岳阳楼中历代文人墨客所留下的名句,包括本文所要学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5、课文配乐朗读欣赏

 运用Flash课文朗读课件,让学生在优雅的古筝曲中欣赏课文,初步感受本文的“美”。

 6、一读课文——主要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7、二读课文——主要目标“读懂文句”

 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注意下列词句的读音、意思:

 字音: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

 霏(fēi)樯(qiáng)楫(jí)

 冥(míng)谗(chán)偕(xié)

 实词:(名词)赋、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衔、把。

 虚词:以、夫、斯、其、微、则、然则、得无。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想一想出示两个问题: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记缘起。着重说滕子京的政绩。

 第二部分(第2—4段)写洞庭湖之大观及骚人迁客的“览物之情”,是全文主体。

 第三部分(第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全文主旨在此提出。

 通过想一想环节,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知道本文中心。

 通过“想一想”环节,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知道本文中心。

 8、三读课文——主要目标“对偶句赏析”

 《岳阳楼记》词藻华丽,音韵铿锵,多用对偶句以写景状物。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对偶句”,并体会这些“对偶句”对写景状物所起的作用。

 对偶句“衔远山,吞长江”赏析

 这个对偶句由两个动宾语组成。动词“衔”、“吞”相对;形容词“远”、“长”相对,名词“山”、“江”相对,对仗极工。六字写洞庭湖,是粗线条的大写,极壮阔,极见气势。从修辞看,既是对偶,又是拟人。试想:湖中之山那么远大,却像把一片饼干衔在嘴里一样;万里长江却可以把它一口吞下,形象多么生动,气势多么磅礴。六字描绘“横无际涯”的洞庭,堪称绝唱。

 对偶句欣赏: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本文所运用的对偶句,不仅对仗工整,含意深刻,且句法变化多样,多姿多彩。这一特色和全文其他因素共同组成这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佳作。

 9、四读课文——主要目标“写作手法初探”

 本文虽是状物抒情散文,但在写法上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本文采用了哪几种写作手法。

 本文是作者受朋友之托而写,所以文章有对朋友政绩的叙述,有对岳阳楼景观的出色描绘,有对谪居感受的抒情,更有对人生处世和政治抱负的议论。而这一切都结合得那么和谐那么自然,使记叙为描写服务,描写又为抒情服务,抒情又为议论服务,达到表白心意的目的。

 10、课堂小结

 《岳阳楼记》流传久远,固然是由于作者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臆历来为人们所赞颂,同时也由于作品中表现了一种非凡的辞采魅力,令人一读一叹,百读不厌,引入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的内容,结束本课的学习和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宋山

 相关链接:说课稿九年级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说课稿

00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002-02-12

002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002-02-12

00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002-02-12

004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2002-02-12

005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2002-02-12

006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2002-02-12

007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2002-02-12

008 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2002-02-12

009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2002-02-12

010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2002-02-12

01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02-02-12

012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2002-02-12

01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002-02-12

014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2002-02-12

015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2002-02-12

016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2002-02-12

017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2002-02-12

018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2002-02-12

019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2002-02-12

020 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2002-02-12

021 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2002-02-12

022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2002-02-12

023 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2002-02-12

024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2002-02-12

025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2002-02-12

026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2002-02-12

027 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2002-02-12

028 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2002-02-12

029 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 2002-02-12

030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2002-02-12

031 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2002-02-12

032 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 2002-02-12

033 除了时间,什么也不属于我 2002-02-12

034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2002-02-12

035 把握时间观念,同认识一个人一样,相见易,相识难 2002-02-12

036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连一分钟都无法休息 2002-02-12

037 零碎的时间实在可以成就大事业 2002-02-12

038 浪费了一生就等于夭折 2002-02-12

039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的更有价值 2002-02-12

040 时间象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返,毫不流连 2002-02-12

041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就越感到失时的痛苦 2002-02-12

042 得到时间,就是得到一切 2002-02-12

043 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时间就是一种财富 2002-02-12

044 时间一点一滴凋谢,犹如蜡烛漫漫燃尽 2002-02-12

045 我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巨轮在我背后奔驰,日益迫近 2002-02-12

046 夜晚给老人带来平静,给年轻人带来希望 2002-02-12

047 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2002-02-12

048 时间乃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但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2002-02-12

049 我的产业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2002-02-12

050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最经典的是:少壮不努力,老来打麻将

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3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川端康成)

4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6黑发不如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7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

8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9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生的事。

10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1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3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19逝水不会有重归,时间不会有重返。

20抓住今天,尽可能少依赖明天。

21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掉的也是今天。

22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自勉,岁月不待人。

23黑夜到临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把一角阳光继续保留。

24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25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26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27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28零碎的时间实在可以成就大事业

29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30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少年不努力,老来徒伤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比较了解女孩子的心理女孩子大多不会主动出击,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男孩,除了确实太喜欢了或者是那种比较有个性的勇敢的女孩子所以,如果你很喜欢一个女孩子,并且认为她对你也有点意思,那就主动点,别跟她搞拉锯战,自己难受,说不定你喜欢的人也痛苦

任何一个女孩子在被人追的时候,心理都是很复杂的她也许很开心,但是又带着点惶恐,她对这个闯进自己平静的生活的男孩子,有着欲拒还迎的矛盾心理,她不是故意的不要以为她在考验你,她其实也在和自己斗争,她怕受到伤害

不要怕你的主动会带来她的反感,你不主动,她也不主动,也就慢慢淡下来了如果你开始的表白被她拒绝,那也很正常呀不要气馁,谁知道这个女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呢

也许你再表白两次,她就会被你打动,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女孩是很容易感动的

如果你受到一次挫折,就立刻离开,再也不去答理这个女孩,把自己紧紧地保护起来,默默地舔舐伤口,在你痛苦的同时,殊不知,那个女孩子也许也正在心里遗憾,后悔呢!也许她会偷偷哭泣,后悔拒绝了你,再看到你漠然的眼神,她也很痛心,但是她却不会对你说,绝对不会请求你回来追她你的过度的自尊心,可能会伤害了女孩子敏感的心

她会认为你不是真诚的喜欢他,要不怎么会就这么放弃了她

有人说,男生真难,追女孩子太不容易了可是我的感觉却是,这种现象跟男人和女人的社会角色定位是分不开的,从生理和社会的角度,女人总是被动的如果反过来,让男人都脉脉含羞,女人变得勇往直前,世界才乱了套呢!女人的羞涩总是美好的,动人的呀~~~我总是听说是某个勇敢的男人战胜了多少困难,最终获得佳人芳心相反的例子却少得很

有的男生,就怕别人说自己什么死缠烂打,落下不好的名声可是我觉得男生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受了点挫折还继续对这个女孩子好,说明人家确实很喜欢,很有诚意,如果没成功,也不遗憾,并没什么啊谁让人家喜欢了最讨厌别人跟着瞎掺乎,也最讨厌那种自己没主意,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看法的男生,活该这种男生找不到女朋友

是男人就勇敢点,女孩子本来就感性,容易沉浸在爱情里虽然你付出了辛苦,而一旦你的真心打动了她,那么你得到的将是更多更久的加倍的爱这样的例子,在身边比比皆是女孩子对自己的男朋友都是很温柔很贴心的,为了换来这份甜蜜,开头的辛苦算什么啊而且大多好女孩都爱得挺投入挺专一的

所以,建议有的男生勇敢一点,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不要那么畏畏缩缩,一来是让人觉得你没男人气概,二来是你自己怪难受的,然而最最最重要的还是:最后你什么都得不到幸福总是自己挣来的,别指望别人施舍给你!

再补充一句,我觉得主动点儿挺好的,因为你的目标是你自己真心喜欢的,女孩子往往被动,被动的只能选择接受和拒绝,所以我宁愿主动出击,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你热爱生命吗?那幺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陈师道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歌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岁去弦吐箭。 --孟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萧绎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李白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华罗庚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董必武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李大钊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斯宾塞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

——但 丁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鲁 迅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我们感叹“生也有涯”,却活得好似“生也无涯”。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川端康成: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郭沫若: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古今中外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

中国部分:

古代: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李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淮南子·原道训》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战国楚·屈原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唐·王勃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三国·魏·曹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晋·傅玄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晋·陆机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唐·孟浩然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唐·李峤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

--唐·刘禹锡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

--清·朱经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清·魏源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

--唐·窦巩

现代: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华罗庚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董必武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李大钊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

想成事业,必须宝贵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徐特立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

--高士其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鲁迅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邓拓

昨天唤不回来,明天还不确实,你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天。

--李大钊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鲁迅

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初升的时候就投入工作。

--谢觉哉

外国部分: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

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斯宾塞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

——但 丁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川端康成)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季米特洛夫)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 --伯克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 --马克思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歌德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 --布莱克

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伦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巴尔扎克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卓别林

其他部分:

人们常说:“时间在流逝。”其实不对,时间是静止的,是我们在流逝。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

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生的事。

黑发不如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逝水不会有重归,时间不会有重返。

最吝啬时间的人,时间对他最慷慨。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依赖明天。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再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把握住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掉的也是今天。

黑夜到临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把一角阳光继续保留。

古今中外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

中国部分:

古代: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李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淮南子·原道训》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战国楚·屈原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唐·王勃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三国·魏·曹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晋·傅玄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晋·陆机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唐·孟浩然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唐·李峤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

--唐·刘禹锡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

--清·朱经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清·魏源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

--唐·窦巩

现代: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华罗庚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董必武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李大钊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

想成事业,必须宝贵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徐特立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

--高士其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鲁迅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邓拓

昨天唤不回来,明天还不确实,你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天。

--李大钊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鲁迅

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初升的时候就投入工作。

--谢觉哉

外国部分: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

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斯宾塞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

——但 丁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川端康成)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季米特洛夫)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 --伯克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 --马克思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歌德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 --布莱克

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伦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巴尔扎克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卓别林

其他部分:

人们常说:“时间在流逝。”其实不对,时间是静止的,是我们在流逝。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

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生的事。

黑发不如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逝水不会有重归,时间不会有重返。

最吝啬时间的人,时间对他最慷慨。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依赖明天。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再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把握住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掉的也是今天。

黑夜到临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把一角阳光继续保留。

古今中外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

中国部分:

古代: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李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淮南子·原道训》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战国楚·屈原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唐·王勃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三国·魏·曹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晋·傅玄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晋·陆机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唐·孟浩然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唐·李峤

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

--唐·刘禹锡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

--清·朱经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清·魏源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

--唐·窦巩

现代: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华罗庚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董必武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李大钊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

想成事业,必须宝贵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徐特立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时间给勤奋者以荣誉,给懒汉以耻辱。

--高士其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鲁迅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邓拓

昨天唤不回来,明天还不确实,你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天。

--李大钊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鲁迅

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初升的时候就投入工作。

--谢觉哉

外国部分: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

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斯宾塞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

——但 丁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川端康成)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季米特洛夫)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

#高二# 导语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的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语文上册《陈情表》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

 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

 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

 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

 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

 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

 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

 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

 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

 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

 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

 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

 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二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

 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揭示矛盾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

 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

 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

 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

 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

 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

 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

 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

 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

 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

 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

 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

 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

 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

 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

 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

 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篡夺取

 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

 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六法”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独具特色、卓尔不群的品质和浑然天成、匠心独运的形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目光,也傲视着各领风骚、才人辈出的世界文坛。

意境优美使她令人神往,含蓄隽永使她魅力倍增;然而,含蓄和费解似乎是孪生兄弟,意境和想象从来就难以割舍。

怎样扫清文字障碍,品味她的深邃底蕴?如何身临其境感受她的博大精深?本文试图以六点十八个字解答以上问题。

一、审标题

古今的文字距离让现代人难懂古典诗歌,面对这个难以读懂的美人, 我们怎样体察她的内心呢?首先我们可以洞察她的眼睛——标题——来走进她的心灵。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标题便是文章的眼睛,因为标题不仅能吸引读者,而且能揭示内容,揭示主题。

但人们往往急于抓住这个美人的心而忽略她明眸的表白。成人教幼儿,往往以“床前明月光”作开头,忽略了标题“静夜思”;同学们分析,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诗句的理解上,冷落标题是常见的情况。为什么不仔细分析标题呢?事实上,古诗的标题对诗章的内容往往有统摄作用,标题吐露着诗文的心声。搞清标题的含义,也就初步了解了诗文的内容。当然,像《诗经》那种将首句作标题的情况除外。

“审标题”的“审”,意思是仔细看,这要求读者不仅要重视标题,而且要全面分析标题,并加入适当的推理想象。

现代汉语语法根据单句的结构,将单句划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我们不妨将古典诗歌的标题分为有动词的和没有动词的两大类,没有动词的标题仅占一少部分。试以当今普遍认可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版)为例,没有动词的标题占全书总数的22%。尽管这一数据是来自对唐诗局部的分析,但它是对古典诗歌精华的统计,所以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

没有动词的标题往往是名词性的,这些标题很直接地表明作者吟诵的对象:或是人物,如《渔翁》(柳宗元)、《蜀相》(杜甫);或是时间,如《月夜》(杜甫)、《春晓》(孟浩然);或是地点,如《乌衣巷》(刘禹锡)、《石头城》(刘禹锡);或是自然景物,《霜月》(李商隐)、《江雪》(柳宗元)。诗歌是宣泄感情的载体,不论诗人以何为题,他都会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所以这种无动词标题之所示既是诗人描写的对象,又是诗人感情的寄托。欣赏者在明确标题含义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思考:面对这些吟诵对象,作者会抒发怎样的情怀?相对而言,这类标题的数量较少,理解也较容易。

绝大多数标题是带有动词的,这类标题中,有的只有一个动词,如《登高》(杜甫)、《闺怨》(王昌龄);有的有多个动词,如《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李白)、《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多个动词,有的陈述同一个主语,有的陈述不同的主语。这个问题将在“找动词”中详细阐明。

除辨清标题有无动词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对标题的斟酌应贯穿在对诗篇的整体把握中,即在理解具体诗句时也应把标题的因素考虑在内。

试以孟郊《登科后》为例来看审标题对理解诗歌主旨的作用。“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标题“登科后”已明确告知本诗所写内容为历尽寒窗之苦、终夺科举之冠以后的情形。不看诗句,单看标题,读者便可想象到那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无比喜悦之情。那么诗句中“龌龊”、“放荡”两个关键词的含义应有别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昔日龌龊”应是登科前的困窘;“今朝放荡”应是登科后的得意。“龌龊”、“放荡”也就不再是贬义词。有标题的提示,全诗洋溢着的金榜题名后的那种得意、欣喜之情便不难把握。

相反,如果不审标题,对主旨的理解便要大打折扣,甚至曲解。试看:“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日斜时分海燕向西飞去,遥望京城禁门外的王侯府,“重楼闲闭,无人居住”,只有花儿在寂寞的东风里落尽。这是一首不太难懂的写景诗。但看过了标题,会发现它的主旨不那么简单。“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有一位异乡人因想在长安居住却不得而暂游于陇一带,于是有感赋诗一首。弄清了标题的含义,便可领悟那西飞的海燕正是在长安找不到栖身之地的寒士,他在百鸟归巢的傍晚只能望着长安城那些长期无人居住的高楼深院而茕茕远飞。这首既表达卜居不遂、薄游陇之客黯然神伤之情,又反映“唐王室衰败没落”现实的托讽诗,只有在弄清标题的前提下才能准确理解其主旨。

总之,“审标题”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观念。欣赏者对标题重视起来,事情就好办得多。

二、找动词

这是扫清古诗文字障碍的关键,也是欣赏古诗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理解标题,更适于理解诗句。

为什么要找动词呢?

首先,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观照人类自身、观照自然的特点。这种观照体现在对自身和自然呈现状态、发展变化的体验上。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所以动词是最能表现人类对自身和自然进行体验的词。

其次,古诗句的章法虽有别于古散文,但也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在于,一般情况下,不省略谓语,而动词是充当谓语的主力军。所以在古诗中一般不省略动词。因此,抓住最有表现力又极少被省略的动词无疑是清除文字理解障碍的关键。

古诗句中动词——准确地说是陈述性词语——情况比较复杂。大致有如下四种情况:

(1)每句只有一个动词;

(2)每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

(3)每句虽没有动词(有的也有),但形容词同样具有陈述性;

(4)每句都没有动词。

读者应分清情况,区别对待。不论哪种情况,都应首先将动词逐一找出(包括具有陈述作用的形容词),然后找到它们的陈述对象,再弄清动词支配对象,最后综合分析,整体把握。

在这一过程中,一句诗中有多个动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多个动词可能陈述相同的主语,也可能陈述不同的主语;也可能其中一部分具有陈述作用,另一部分起修饰作用。对于陈述相同主语的,要注意几个动词的连续性;对于陈述不同主语的,要找出它们的主语分别是什么,尤其是要找出被省略的主语,并发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语法角度看,一句诗中的动词未必都在同一个层面上,抓住第一层面是关键,起修饰作用的动词当另行对待。下面我们通过实例说明这种方法:

例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这是每句只有一个动词的。“照”、“流”,它们的施动者分别是“明月”、“清泉”,而“松间”、“石上”则既可看成是修饰语,也可看成是受动者。这样便初步可知这是描写夜晚山间景色的对偶句,也可以感受到诗句动静结合的佳妙。

例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这也是每句只有一个动词,但和例1又不同。“听”、“卖”,它们的施动者既不是“小楼”、“一夜”,更不是“明朝”、“深巷”。是谁呢?是被省略的“人”,是人在小楼中听了一夜,是人明朝在深巷叫卖。听春雨的人和深巷叫卖的人也不是同一个人,应该是听春雨的人想象着明朝在深巷会有人卖杏花。如果不把省略的主语补充出来,就会产生疑问,难道会是小楼聆听,深巷叫卖吗?

例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王维)

这是每句有两个以上动词的——“喧”、“归”、“浣”,“动”、“下”、“渔”。谁喧?竹林?不是,是人在竹林中喧闹。谁归?浣女。什么动?莲,莲花、莲叶。什么下?渔舟顺流而下。“浣”、“渔”虽然也是动词,但不是诗句的主干动词,它们分别修饰“女”、“舟”,它们和“喧”、“归”、“动”、“下”不是一个层面上的。

例4:“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过华清宫》杜牧)

这也是一句中有多个动词的,和例3不同的是这两句关系不是并列,而是承接。“回望”到的不仅有锦绣般的华美宫殿,还有山顶许多的门一个接一个地打开。不仅要弄清这些动词的施动者是否相同——往往是不相同的情况多,还要弄清这些不同的动作、不同的施动者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例5:“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李白)

这是形容词同样具有陈述性的诗句。第一句中除了表示比喻的“如”以外,没有陈述性的动词,但形容词“满”同样具有类似动词的陈述性。一个“满”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昔日越王宫中美女如云的歌舞升平景象。“满”的妙处不次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而且这“满”字又同下一句“只今唯有鹧鸪飞”的“唯有”形成内容上的强烈反差。可见,形容词也同样具有陈述作用,在情味上甚至超过动词。这表明“找动词”时,带有陈述作用的形容词同样不可忽视。

例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杜甫)

这是动词、形容词“共掌朝政”的例子,动词“啸哀、飞回”陈述了猿、鸟的状态,形容词“急、高、清、白”陈述了“风、天、渚、沙”的状态。综合分析,我们眼前便展现了一幅登高所见的精美图画。

综合以上,不难看出,“找动词”在理解诗句时的作用可谓纲举目张。这同样适用于理解标题,这里无须赘述了。

例7:“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例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这两例都是没有动词的名句,这种情况比较少,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在后文的“想小人”中,我们将论及此题。

三、理句式

如果说“找动词”能帮助读者快速扫清理解文字上的障碍,那么“理句式”则能帮助读者解决句式难通的问题。

在动词的使用上古诗和古文有相同之处,但在句式问题上古诗和古文有很大差别。古文的特殊句式有自己的使用规律,古诗却没有,这是中国古诗的特点决定的。为了符合押韵、对仗、节奏、平仄等要求,诗人有时要打破正常的语言顺序,新顺序并不遵循古汉语特殊句式的规律,这就产生了令读者费解的变式句。它是理解诗歌的又一障碍,必须把它整理成正常的句式,才能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例9:变式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白居易)

常式句去来江口守空船,月明绕船江水寒。

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不梳理成正常语序也不太影响理解。下面这几例则不同。

例10: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例1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故国神游,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例12: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许浑)

海燕西飞白日斜,遥望天门五侯家。

这是句中词序颠倒的类型,这几个句子如果不梳理成正常句式,那么便难以准确把握动词的施动者,从而产生将受动者变成施动者、主客关系颠倒的后果,给正确理解诗文造成障碍。

例1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例1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携来百侣曾游。

例15: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送魏万之京》李颀)

昨夜微霜初渡河,朝闻游子唱离歌。

这是句序颠倒的类型,如果不还原,则更难理解,甚至曲解。

怎样判断以上这些非正常语序呢?根据逻辑关系,联系上下文。主张抗金的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怀古伤今,他赞扬在这里建功立业的孙权,他不可能称自己是英雄,而应该赞扬孙权是英雄;苏轼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是有争议的,一方认为是“周瑜笑我”,另一方认为是“苏轼笑自己”,笔者赞同后一种说法;天门指禁城,五侯家自然在禁城,联系前文,应是西飞的海燕遥望天门;“烽火扬州路”发生在“四十三年”前,它们应是“犹记”的对象;“携来百侣曾游”的“曾”表明这一句是下文“忆往昔”的内容之一;“朝”和“昨”的时间顺序应很好理解。

变式句在古诗中存有一定比例,所以理句式成为扫清理解障碍的一种必需。读者应当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当句子难通时,要试着梳理句式,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

四、看背景

研究历史,有“知人论世”一说,理解古诗,何尝不是这样。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实,去掉这个“合”字也未尝不可,因为这是文学创作的规律。像任何诗作都有其社会基础一样,任何诗作也都有其个体的心理基础。了解诗作的社会基础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广,了解诗作的心理基础可以使我们看得更深。

如果了解王维亦官亦隐的一生,便不难理解《山居秋暝》中的禅宗思想。

如果了解唐玄宗对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误国情,以及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生灵涂炭,就不难理解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极尽讽刺味道。

如果了解李白、杜甫,那么对《越中览古》的盛衰无常,对《登高》的老病孤愁的理解也不会停留在字面上。

这就对欣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扫清字句的障碍,而且要填补背景的空白。

试看温庭筠的《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这首诗在用词、句式方面没有什么难点,标题也简洁明了。然而如果不了解三国,尤其是三国后期,诸葛亮亲自率军伐魏,驻军五丈原,对峙百日病逝军中的背景,要理解这首诗是很难的。而对于一个文学水平不是很高却熟知三国故事的人来讲,理解它就比较容易。因为“屯关右”、“夜半妖星”、“卧龙”、“得鹿”、“象床宝帐”、“谯周”等形象鲜明的词语已在述说着那段令人遗憾叹息的历史。

背景知识不是朝夕习得的,平时的积累是根本。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在理解古诗时同样有理。

总之,了解相关的背景越多,对诗作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越准确。

五、想小人

这里的“小人”绝不是“君子”的反义词,读作“小人儿”比较恰当,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

想小人儿是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句的文字信息在头脑中转换成图像信息的过程。这个图像的焦点是人,这个人可以是诗人本人,可以是“我化”的诗人,也可以是任意的人。朱光潜先生在谈到文学的境界时说:“文艺的难事在造境,凡是人物性格事变原委等等都要借境界才能显出。境界就是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独立自足的世界,它的真实性就在它的融贯整一,它的完善。”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问题是诗人已将“造境”的难事做成,并且做得很好,读者怎样才能充分体验到这个“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独立自足的世界”呢?——依靠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文学欣赏。和绘画用线条、明暗、色彩等直观的方式不同,文学是以词句来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是直接的。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它是联想和想象的出发点。枯藤、老树、昏鸦,每个词语都是一个意象,一句诗便是有机组合的一组意象。这要求读者有个再造的过程,而再造的工具便是联想和想象。“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一是提取语言载体直接宣示的信息,也就是根据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事物的表象,并运用再造想象造成新的形象。一是要根据文字的暗示,生成潜在信息,并以此构成意趣高妙的新的艺术境界。”(赵景波《诗美与潜信息》)这便需要欣赏者将潜在的信息化为具体的物象,调动联想和想象,补足诗词留下的空白,形成美丽的流动画面,因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诗中有画。再者,“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只要是根据诗句进行的联想、想象、推理是合理的,都是无可厚非的。

读“明月松间照”,便要在脑中生成一个“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画面。这个画面不是孤立的,要联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时空背景,要联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笑貌音容。浣女的模样、服饰、笑声可随欣赏者的意愿去填补。

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除了要联想到急如星火的快马,还要想到“回眸一笑百媚生”,能让“君王不早朝”的杨贵妃,甚至想到望烽火方一笑,毁掉西周朝的褒姒。

读“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要跨越时空地想到昔盛今衰的历史感伤。

想小人儿和找动词应是同步进行的,在找到动词,扫清文字障碍时就应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整首诗下来便是一组流动的画面。

六、品感情

头脑中的这一组画面不是凝固不动的连环画册,而是鲜活有情的影视镜头。“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须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朱光潜)诗歌的特质更在于抒情,而这种情“起于沉静中所回味得来的情绪”(华兹华斯)。所以诗歌中的情是蕴含在关键词里、包藏在蒙太奇中的滋味。滋味需要品尝,感情更要仔细辨别。

怎样品感情呢?

首先,不论唐诗宋词,大体上讲都有先景后情或先事后情的倾向,尽管景和情、事和情不是截然分开的,但侧重点还是明显的。这一事实已告知读者感情该如何去品。

其次,诗中情多有隐蔽的特点,除少数直抒胸臆的句子,诗中的感情往往渗透在修饰语中,揣摩修饰语便可探知诗人的情感倾向,以《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新雨”的“新”字显示着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空山”的“空”更是道出了诗人向往远离尘嚣生活的心声。为什么呢?因为山本不空——有浣女晚归,有渔舟流动,说这是空山,只因诗人内心思“空”。而末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更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他不仅自己居于山中,还要劝王孙留在这里。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诗人有如此不同常人的情怀?联系“看背景”我们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再次,对于通体写景的诗,读者要把自己置身于景中,甚至是景中一景。“通体写景难,情寓景中则更难”,而刘禹锡的《石头城》却是这样的典范。如何品味这景中的情呢?不妨把你置身于景中,仿佛你是画中一景,你要把自己“拟物”,体会物之情。“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你就是“潮水”,“寂寞”地拍打着江山依旧的空城。说是空城,是真的空吗?不是,是你(潮水)感觉它空,是和它作为六朝古都相比显得空。优秀的古诗词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要用心感受每个字的情味。“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读到这里,你的身份不再是潮水,而是月,而且是旧时月,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曾饱览秦淮河边六个朝代的不夜胜景,看得太多的纸醉金迷、恩怨情仇,看得太多的路边野骨、悲欢离合。如今你又在春风沉醉的晚上探过城上短墙,要看到什么新的人间悲喜剧吗?在这无人之境,你就是月、地、潮,在默默地想着自己的心事。其实,这是诗人在想。想什么?联系刘禹锡的身世背景,原来他在想国运的衰微。这种意境,不如“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直白,但比其更耐咀嚼,更值回味。古诗的美要戴上专用的眼镜才能看得见。

理解古诗、欣赏古诗是一个复杂而又高级的艺术活动,不是掌握了以上十八个字就可登堂入室的,但这十八个字的确能给我们读古诗带来很大方便。

在理解一首陌生的古诗时,以上六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而应该是并驾齐驱,这一点尤为重要。本文只是为了便于阐述而分条。

怎样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情感

诗词鉴赏最难的是什么?读不懂一首诗(词)。怎样才算读懂一首诗(词)?就是能准确全面地理解诗(词)的思想情感。请看一下如下一道诗歌扩写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展开想象,扩写第四句,60字左右。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其中一位同学如此扩写:

天上细雨蒙蒙,陆游唱着歌,饮着酒,悠闲地骑坐在驴背上,不多久就过了剑门。

这位同学虽说想象不够充分,但从描述上来说还是没问题的,但这样的扩写得不了满分,为什么,因为这位同学用错了一个词,即“悠闲”。这说明他没读懂这首诗,没能准确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

如何准确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呢?不妨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一是揣摩标题。

有的标题就点明诗词的情感基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喜”字就奠定了全诗喜悦的感情基调。有的标题则表明了全诗的思想主旨。如李白《行路难》中一个“难”字,一语双关,不但“路”难,而且人生路也难。

有的标题虽然不能明示诗歌的思想情感,但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如《峨眉山月歌》标题点示了地点与景物,结合全诗,我们明白峨眉与一位友人有关,“山月”成了友谊的象征。又如《春夜洛城闻笛》标题点出了时季、地点、事件,事件“闻笛”传达了诗歌要表达的故园情。再如《客至》这一标题,点出了事件,同时也带出了迎客的喜悦这一诗歌要表达的情感。还如《登岳阳楼》一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一首咏物诗,从时空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诗要表现的诗人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总之,诗歌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包含了大量的重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有的就是情感密码。

所以揣摩标题,我们可以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线索、情感基调、作品类型等诸多信息,或感知诗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情感,或领悟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某种见解,还可理解诗人所寄予的某种理想、抱负等。

二是知人论世。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同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抱负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关。如前面所列的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学生之所以误读,就在于就诗品诗,没有知人论世。试想若学生们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有如下了解,也不至于闹笑话。

陆游,爱国诗人。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这首诗时是陆游由南郑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下的。由战地到大都市,明摆着去危就安、去劳就逸,可这并非陆游这位爱国志士的理想所在。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陆游如下情感: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只好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475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6
下一篇2024-0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