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著名笛子曲

十大著名笛子曲,第1张

十大经典笛子名曲有《姑苏行》、《春到湘江》、《喜相逢》、《牧笛》、《小放牛》、《牧民新歌》、《鹧鸪飞》、《黄莺亮翅》、《五梆子》、《扬鞭催马运粮忙》等。

1、《姑苏行》

《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

2、《春到湘江》

《春到湘江》湖南特色浓郁。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豪情壮志。因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壮美景色。如歌的行板那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低回,时而激扬高歌,甚为柔美动人;中段由羽调式转同宫徵调式,意境清新。

3、《喜相逢》

《喜相逢》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改编后,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4、《牧笛》

《牧笛》作于1958年,是刘森根据刘炽为双人舞《牧笛》写的舞蹈音乐改编的。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

5、《小放牛》

笛曲,陆春龄改编,乐曲明快流畅,表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在互相问话对答时的快乐情绪,富有有田园风味。笛子独奏曲,原为昆曲中的“吹腔”曲牌,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两人一问一答,对歌而舞,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6、《牧民新歌》

《牧民新歌》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简广易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内蒙民歌风味的曲调,倾吐了牧民对新生活的热爱。

7、《鹧鸪飞》

这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注入了江南丝竹的风格,使乐曲更加清丽动人。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

8、《黄莺亮翅》

此曲取材于山西梆子曲牌《大救驾》改编。乐曲描绘黄莺在晴朗天空自由飞翔的意境。全曲分四段,加尾声。第一段:旭日东升,大地一片清新,一切生物苏醒了,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笛音要求清亮而悠扬。

9、《五梆子》

这是一首北方梆笛的代表传统乐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根据一首北方民间曲牌改编而成的。原曲是"二人台"钟的一首过场曲牌,名“碰梆子”。曲调明快、欢悦、乐观向上,主题共六句,微调式,格局落音逐级下行,分别为3,2,1,6,5,5。全曲共四段,为变奏体结构。

10、《扬鞭催马运粮忙》

《扬鞭催马运粮忙》是魏显忠创作于1969年10月的一首笛子独奏曲。该曲根据东北民间音乐风格创作,是新派笛子的代表乐曲之一。乐曲热情明快,以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描写丰收以后的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

  笛子十大名曲

 1、笛子十大名曲之姑苏行

 江先渭根据昆曲曲牌《佛上殿》改编。昆曲的音调色彩鲜明,甜美抒情,诱发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乐曲分三段:宁静的引子,以清秀流畅的曲调,展现了姑苏园林的幽雅和秀丽,似乎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隐现的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人犹如置身于幽曲明净、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之中,尽情地观赏,美不胜收。中段是对比性的热情小快板,乐曲应用变奏手法,旋律快速流畅,形成段落之间的对比,游人嬉戏,情溢于外。当再现第一段时,人们似乎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整首曲子笛音婉转动听、甜美抒情,音色清新亮丽、曲调优雅纯净,悠然从容之中呈现了一派诗情画意。

 2。笛子十大名曲之苗岭的早晨

 《苗岭的早晨》是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新生俞逊发的“口笛”创作的曲目,曾被中国艺术团在世界演出,享誉海外。后被陈钢用原谱作为小提琴曲。  悠长抒情引子,红日初升,绵延山地里清脆绵长的鸟鸣声表现晨曦渐开,鸟鸣嘤嘤。深树中鸟儿睁开惺忪睡眼慵懒而活泼的歌唱。日高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呈现出苗岭自然风光的无限秀丽,大家出工了,苗岭渐渐沸腾起来。 转入主题部分后,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快速的节奏表现百鸟争鸣,欢呼雀跃,自由自在。二胡扬刚之声流露出苗族人民勤劳忙,轻巧轻灵的吐奏,配合着口笛独特的音色,体现出山岭中成峦叠翠中鸟儿清脆鸣声,苗族人民热情、积极的劳动场景,山岭中成峦叠翠中鸟鸣明丽清脆,结合苗族飞歌的旋律,一时分不清鸟鸣和苗族人民的歌唱,此时鸟、自然、人和谐相融,苗岭人民幸福的生活令人热切向往。 急速的高潮戛然而止,曲子转慢抒情,苗岭和谐之景、深远之境、幸福之情洋溢而出,再现主题,悠长的歌声绵绵不尽,三日绕梁,回味无穷,令人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流连忘返

 3、笛子十大名曲之荫中鸟

 《荫中鸟》是著名笛子大师刘管乐于1955年创作的作品。作者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民间流行的模拟鸟叫等高难度的吹奏技巧,谱写出一首富有音乐性的乐曲。全曲短小活泼,旋律欢快,其素材采自河北高阳、蠡县一带流行的唢呐小曲。主题旋律生动,鲜明,运用顿音、滑音等技巧,模拟鸟的鸣叫,形成鸟语化的旋律,表现林荫中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的景色。中段笛子在轻快曲调伴奏下,自由模仿各种鸟叫,活泼的快板、喧闹热烈的音乐,让听者进入了荫中百鸟竞相争鸣的艺术境界,描绘出一个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观。

 4、笛子十大名曲之五梆子

 原为华北地区的器乐曲牌,冯子存改编为笛曲。五梆子在原戏曲中用作过场音乐,曲调优美明快,情绪乐观向上。全曲共四段,各段有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变化。第一段旋律简明,速度缓慢,较多使用滑音技巧,音乐具有语言化的特点和富于歌唱性,从中可感受到北方人民豪爽乐观的气质,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第一变奏旋律加花并把句末的长句改为每拍一音,运用垛音和花舌音使音乐诙谐风趣。第二变奏演奏技巧更复杂了,速度进一步加快,音乐轻快流利,情绪雀跃欢欣。最后一次变奏,即兴发挥,出现了“放轮”和固定音型,音乐热情奔放。乐曲是典型的变奏体结构,在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中,旋律的润饰越来越复杂化,与初次陈述时的主题面貌相差也越来越大,使音乐充满着向前推进的动力。

 5、笛子十大名曲之今昔

 陆春龄创作于1957年。乐曲通过新旧社会生活的鲜明对比,表现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全曲分三部分:第一、三部分旋律欢快,第二部分开始的曲调由低沉、压抑,转为激动、悲愤,表现人们奋起向黑暗势力作斗争。这一部分运用较多的滑音、赠音等技巧,在音色、音量、气息控制、指法等方面均与一、三部分有所不同,形成对比。此曲用音色嘹亮的F调笛奏,第一、三部分,用音色浑厚的C调笛奏第二部分,使其对比效果更为鲜明。乐曲具有江南笛曲风格。

 6、笛子十大名曲之秋湖月夜

 俞逊发与彭正元在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的启发下写成此曲。笛曲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表现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那种恬静淡远的意境美。乐曲分三段。一开始抱笙奏出长音背景,箜篌轻轻拨动,宛如一湖清波微微荡漾。后笛子与小乐队相互依托,奏出悠缓平静、秀美高雅的主题,勾画一幅秋湖月夜图。第二段是富于浪漫主义想像的一笔。先由钟笛和笛子模仿出远山古刹的夜半钟声,使人感到深秋月夜的静谥。接着箜篌的刮奏就像一阵仙风吹过,引出笛子的小快板,音乐颇具古代宫廷舞曲的风韵,仿佛展现了九天仙女于湖光月色下舞动长袖,起舞弄清影的舞姿,这一段与前后两段形成动静对比,使优美宁静“画卷”增添了生气。第三段在抱笙空旷安静的背景下,笛子再次奏出稍有变化的主题,描绘出秋露满天、玉兔西沉、沧远空阔、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使人陶醉于诗情画意之中。演奏者用特制的低音曲笛演奏此曲,音色时而如一泓秋水清澈见底,时而又如洞箫鸣鸣不绝如缕,使乐曲倍添意境。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7、笛子十大名曲之鹧鸪飞

 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的《中国雅乐集》,以后以丝竹乐合奏、箫独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在江南一带流传,后经陆春龄加工改编,发展成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笛子独奏曲曲。乐曲通过对鹧鸪展翅飞翔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人们渴望自由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悠扬抒情的慢板和流畅活泼的快板,使音乐富有层次和对比。在演奏中充分发挥了南方曲笛音色醇厚圆润、悠扬委婉的特点,并通过打音、颤音、赠音等技巧调饰曲调,以表现鹧鸪飞翔之态。如乐曲开始的四个长音,运用实指颤音、虚指颤音以及力度的变化,一下子就把鹧鸪击翅翻飞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中段运用气息控制,通过力度的'强弱对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鹧鸪忽远忽近、忽高忽低,纵情翱翔的姿态。乐曲最后运用越来越轻的虚拟颤音,给人以鹧鸪飞向天边,越飞越远的联想。

 8、笛子十大名曲之扬鞭催马运粮忙

 这是一首著名的笛子独奏曲曲,主要表现清脆的梆笛(有时可辅以电声乐为伴),笛子声部编写除对音色作了细腻的修饰外,更多的是注重其演奏技巧的再现。通过剖析竹笛那眼花寮乱的演奏手法,提炼出各类发音模式的声波特性及MIDI表现方式,灵活运用和创新各类笛子的演奏技法,使一曲《扬鞭》把竹笛演奏技巧发挥懂啊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地步。

 1 引子部分

 《扬鞭催马运粮忙》曲谱

 《扬鞭催马运粮忙》引子部分,首先在笛子演奏长颤音,模仿马的嘶叫声,伴奏乐队奏出快速而强烈的音型中开始了。让人仿佛看到一队队满载粮食的马车在宽敞的大路上向前飞速奔驰。阳光灿烂,鸟儿欢快地追逐在马车左右,希望能啄到粮食来饱腹,平日寂静的马路上也变得喧闹起来。

 2 第一乐段

 然后第一乐段,用2/4节拍,快板,模仿马蹄节奏“哒,哒哒,哒哒哒”频繁出现,使这段音乐的情绪非常欢快强烈,令听众仿佛看到运送公粮的马车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前方的壮观场面,大路上,车来车往,马嘶鸟鸣,热闹非凡。

 3 第二乐段

 紧接着速度突然放慢,乐曲转入第二乐段。这段音乐采用中板,与第一乐段在速度上形成对比。音乐主题是A部主题音调的变奏,旋律刚柔并济,个性舒展、明朗,富于歌唱性。使人仿佛听到丰收之后的农民在喜悦地交谈着,他们丰收后不忘国家,支援国家建设,开开心心地去送爱国公粮。在路上,他们挥动马鞭,大声地交谈着,憧憬着来年的美好生活;小孩子站在车上的麻袋上,努力地挥手驱赶着馋嘴的麻雀,不时乐得哈哈大笑,再现乐段的情绪更加热烈奔放。最后在模仿马的欢嘶以后,笛子奏出高亢的歌调结束全曲。

 9、笛子十大名曲之喜相逢

 《喜相逢》原是流行于内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后吸收山西梆子及二人台中作为过场的音乐,或配合剧中人入洞房等欢乐喜庆的场面使用。笛子独奏曲曲《喜相逢》是冯子存等在传统乐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此曲采用民间变奏手法,在演奏上运用吐音、花舌、飞指、花舌颤音等技法、生动地表现了恋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时的欢乐情绪。全曲音乐气氛热烈、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全曲分四段,后三段是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不同的速度、力度和节奏,对前一段主进行变化重复,从各个侧面丰富和发展了主题的音乐形象。第一段,是主题音乐的呈示,其开始乐句用了我国民间乐曲常见的散板形式,后又以缓慢的速度和感叹性的慢速滑音、表现亲人惜别时依恋难舍的情绪。第二段,是主题的第一次变奏,速度加快减少了滑音,用轻快活泼的节奏表现出亲人重逢的喜悦心情。第三段,是主题的第二次变奏,通过速度加快和吐音的运用表现了一种情不自禁、欲歌欲舞的欢乐场面。第四段,是主题的第三次变奏,它用了性格火热的固定音型,不断穿插进行。花舌音再次使用,速度渐快,将音乐推向高潮,将亲人团聚的欢乐之情推向顶点。

 10、 笛子十大名曲之牧民新歌

 1966年,曲作者简广易、王志伟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有感于生活,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了这首乐曲。乐曲旋律来自内蒙古民歌,表现牧民辛勤劳动、建设辽阔草原的新生活。宽广辽阔的引子仿佛把我们带入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短暂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增添了明亮向上的色彩。第一段是优美深情的慢板,羽调式的旋律富于内蒙民歌风味,它倾吐着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是跳跃的小快板,把前面的慢板曲调加以变奏处理,运用吐音技巧和节奏,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前进的欢乐景象。紧接着的第三段,将主题音调的节奏拉宽,旋律热情舒展,表达了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心歌颂。第四段巧妙地运用调式对比的手段,以明亮的宫调式色彩,使音乐情绪更为高涨。第五段运用花舌、飞指等技巧,生动地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最后,急速的十六音符进行和强烈的节奏,渲染了辽阔草原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全曲。1975年亚洲广播联盟曾对这首曲子予以推荐。

最好听的10首笛子曲:《姑苏行》、《春到湘江》、《喜相逢》、《牧笛》、《小放牛》、《牧民新歌》、《鹧鸪飞》、《黄莺亮翅》、《五梆子》、《扬鞭催马运粮忙》。

1、《姑苏行》

《姑苏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谓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笛子曲,采用昆曲音调,是一首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

2、《春到湘江》

《春到湘江》是宁保生先生1976年创作的竹笛名曲,湖南特色浓郁。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豪情壮志。

3、《喜相逢》

《喜相逢》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由冯子存改编,改编后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4、《牧笛》

《牧笛》作于1958年。是刘森根据刘炽为双人舞《牧笛》写的舞蹈音乐改编的。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

5、《小放牛》

笛曲《小放牛》,陆春龄改编,乐曲明快流畅,表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在互相问话对答时的快乐情绪,富有有田园风味。笛子独奏曲,原为昆曲中的“吹腔”曲牌,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两人一问一答,对歌而舞,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

6、《牧民新歌》

《牧民新歌》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简广易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

7、《鹧鸪飞》

《鹧鸪飞》原为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严箇凡编写的《中国雅乐集》;以后以丝竹乐合奏,箫独奏等多种形式在江南一带流传。

8、《黄莺亮翅》

《黄莺亮翅》取材于山西梆子曲牌《大救驾》改编。乐曲描绘黄莺在晴朗天空自由飞翔的意境。全曲分四段,加尾声。

9、《五梆子》

《五梆子》是一首北方梆笛的代表传统乐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根据一首北方民间曲牌改编而成的。原曲是“二人台”钟的一首过场曲牌,名“碰梆子”。

10、《扬鞭催马运粮忙》

《扬鞭催马运粮忙》是魏显忠创作于1969年10月的一首笛子独奏曲。该曲根据东北民间音乐风格创作,是新派笛子的代表乐曲之一。

  1、慢吸慢呼——深深地吸一口气,吹一个长音。吸气时要求吸足而不出声,呼气时要求均匀、平稳,时间长而不费力。所以,当你呼出一口气时,在这口气还未呼完之际(约留五分之一左右,这时小腹横隔膜还处在控制之中)。即应吸入第二口气。一定要使胸部的活动与横隔膜腹部的运动始终保持连贯,这是笛子吹奏运气的练习方法之一,否则,进入吹口的气流就一定不流畅,而且容易出现嘴角漏气、出音尖叫、音色难听的现象。

 2、快吸慢呼——这是吹奏竹子笛子时运用最多的呼吸方法。吸气时间越短越好,因为在乐曲进行中允许吸气的时间是很短的。

唐俊乔笛子最好听的10首曲如下:

1、《红梅赞》。

2、《太湖美》。

3、《珊瑚颂》。

4、《长城长》。

5、《十五的月亮》。

6、《鹧鸪飞》

7、《愁空山》。

8、《梅花三弄》。

9、《挂红灯》。

10、《江南风韵》。

唐俊乔介绍:

唐俊乔,著名竹笛演奏家,中国民族音乐****之一,她是当代国乐领域标杆式的演奏家和教育家。

作为演奏家,她是唯一受邀带着多部竹笛协奏曲与美国纽约爱乐、英国BBC、德国班贝格等世界名团进行常年合作演出的中国民乐独奏家,并曾为30多位国家元首演奏过中国传统乐曲,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889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2024-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