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产生的忠诚如诸葛亮故事

感恩产生的忠诚如诸葛亮故事,第1张

刘备征讨东吴,于猇亭之战大败而归,在白帝城托孤。告诉诸葛亮,如果将来自己的儿子刘禅没有能力或者不忠义,可以由诸葛亮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忠于蜀汉政权,以克复中原为己任。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述,“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在那样急迫的环境下,诸葛亮守护刘禅,帮他处理好蜀汉政务,使得蜀国在三国时期有了稳定局面和恢复发展。诸葛亮还六出祁山积极展开统一工作。当然最终因为实力不济失败了。 同时诸葛亮注意提拔有用人才,比如费祎,董允,姜维等等,使得在其死后,蜀汉政权又存续了多年。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无论如何都不肯自立为王,一直尽心尽力的辅佐着刘禅,直至命丧五丈原。

《自表后主》是诸葛亮病危时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根据当时形势,北伐不顺,刘禅稚嫩,方方面面都不及孙权之辈,诸葛亮病危,对身后事不放心,所以劝勉后主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进贤黜奸。随后用事实表白自己忠于朝廷,不贪求富贵。全文重点突出,态度诚恳,语言简洁。这份家庭财产清单充分地表明了诸葛先生是多么的清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妻舅家有田4700余顷,比诸葛亮多出数百倍。“子弟衣食,自有余饶”,是指诸葛亮的家人不是靠裙带关系在朝廷中混饭吃,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从事种植和养蚕等农事活动,以此来维持生计。“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意思是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维持。而“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显然是指俸禄之外,没有别的生计,不搞经营,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这一句话把诸葛先生的家产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即内无多余的衣物,外没有多余的钱。诸葛先生是怎样的一个官、具有何等的品质,从其家庭财产清单上一看就能一清二楚。

为了稳固蜀汉政权。

诸葛亮向后主上《出师表》表白心迹欲北伐曹魏,为的就是蜀汉日后的前程大计,不偏安一禺,继承先主遗志。诸葛亮之所以在《出师表》中屡屡向后主建言献策,就是为了稳固蜀汉政治稳定,以作为北伐曹魏的坚强后盾,令诸葛亮无后顾之忧。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英俊的诸葛亮,为什么会对貌丑的黄月英忠贞不渝,从一而终呢?

黄月英是众人口中的丑女,她也是名副其实的才女,诸葛亮就是被她的才华所吸引,才会同意取她,并与她相爱一生。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诸葛亮并非是一个重色的人,对于他来说,能够娶一个有才华,有内涵的妻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比娶到一个徒有其表的妻子更让他高兴。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长得十分风流倜傥,又是十里八乡十分有才华的人,很多人都感觉黄月英不配他,仅有黄月英的老爸对诸葛亮说,我家中有一个长得丑的闺女,她是红头发,黑皮肤,她的才华很高,我认为她的才华可以与你相配。而这果真打动了诸葛亮,他便前往表白,要想看一看和自身才识有的一比的女性究竟是谁?

在和黄月英简洁明了的沟通当中,诸葛亮就被她的聪慧所钦佩了。在第一次见面的情况下,黄月英又送了诸葛亮一把纶巾,诸葛亮原本疑惑其义,但在黄月英的表述下,他如豁然开朗,自此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成竹在胸,再也没有让外人看得出过他的惊慌。

而黄月英不仅在才华上不逊于诸葛亮,在操作能力上,远在诸葛亮以上。由他亲力亲为,创造发明出的器材,让诸葛亮赞叹不已,积极谦虚向她请教,她的每一面都深深地打动着诸葛亮。两个人自完婚至今,诸葛亮从没传来桃色新闻,也从没小妾,由此可见,两个人中间的情深。

对于今天所说的内容,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都可以留言一起讨论,期待你的回复哦!如你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帮忙点赞 、评论、转发和收藏。

诸葛亮的形象大体来说,分为这样几点:

1带有鲜明的悲剧性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就和刘备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并不只是装逼范地随口一说,而是真正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怎么着也不会篡夺蜀汉政权,即使阿斗在愚蠢,他也不会动丝毫歪脑筋,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六出祁山,不断北伐,总是想要荡平中原,然而他忽视了曹魏政权以及后期司马政权的强大,他没有那种休养生息,让后来人完成霸业的打算。

更为悲催的是,诸葛亮还有着张良的心,希望在匡正汉室之后,再次回到隆中躬耕,可是他的性格又不会允许他半途而废,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 强烈的正义感

这从他始终不愿在实力雄厚的曹操麾下效力,而是选择军力羸弱的刘备,就可见一斑了。有人说,诸葛亮太善于狡辩,不管是在东吴的“舌战群儒”,还是在北伐战场上的“骂死王朗”,都让他赢得了“天下第一骂”的名头。

可实际上,正是因为诸葛亮内心始终持有的正义感,才会让他势如破竹,无往不胜。“舌战群儒”能够一战成名,在于他认为孙刘应该结盟,而且必须结盟,他们属于正义的一;同样的,“骂死王朗”也在于,他始终认为汉室才是正统,曹氏才是篡汉。

3 无敌的智慧

可以说,在《三国志》中,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尤其是在火烧赤壁之战中,本来风向的变化只是因为诸葛亮观测到气候变化,然而他故意设坛做法,将自己神化成了仙人一般的人物,这明显就有些超越现实的变化了。

说实话,一开始爱五刚播出的时候,我就开始追了,作为一个追了四季爱情公寓的老粉来说,这次换了新人,有一点点反感,因为害怕失望,担心新人演不出角色的味道

当我第一次看到诸葛大力的这个角色时,只有陌生,后来直到他主动找张伟要求做他女朋友时才开始关注这个女孩。果然这个角色火了

原因:第一点 大力符合直男审美幻想

可能天下男生(尤其是直男)苦笑讨论着说:

对于某些直男来说他们不喜欢当今世界中一些花里花哨的东西,她这种理性的,可以理解他们,可以平等交流的女孩子简直是宝藏女友。有时候可能对于一个职场的新人来说,工作都很不容易了还得面对工作中的勾心斗角,他们回家当然也希望像大力这样的女孩子关心他们,哪个男生回家想面对女友的猜疑,谩骂。这又不是每天在拍谍战片 如今这个社会中漂亮女生是很多,但是这个社会很现实,直男更喜欢像大力这样的女孩子。这纯属个人观点。勿喷……

第二点:大力人设好(符合当代男生心中理想女友形象

一为人处事上:高智商高颜值学历高,遇事果断,不拖泥带水,行事果敢,智慧。

二感情生活上:处理关系直接了当,对高富帅赵海棠的追求,明确表示拒绝。做到了尊重伴侣,在情敌赵海棠贬低男友张伟是坚定站在男友这一方,对男友足够信任。我们可以看爱情公寓中每个女生对于感情的做法,大家就会发现大力有多么讨喜了

一菲霸气果断和曾小贤比较纠结的性格也比较显得搭配,剧中好多事小贤会听一菲的,但其实现实生活中,好多男生眼里认为一菲太强势了不是自己的理想女友。

美嘉有小鸟依人的可爱感觉,爱子乔同时我们也能看出美嘉有现在部分女生的通病:容易胡思乱想,同时笨笨的需要人来操心照顾

而大力的话和一菲比起来,多了对张伟的尊重,在遇到张伟表白时候会询问张伟的做法大力认识爱情这段关系中两个人之间关系是平等的。和美嘉比起,也显得理性不矫情,在自己送张伟椅子时,他拒绝了,大力一开始虽然很生气,后来还是理解并送了对方一把制造美好回忆的椅子,这就是满分女友的表现!!!

大力善于反思,冷静,总是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刻为另一半着想,经常在关键时候提出意见攻大家参考,简直就是爱情公寓的一个明灯,特殊人物。大力这个形象是一个满足男性对另一半幻想且兼具女性喜好的人物,是个完美人设没错了。如今我也被她圈粉了哈哈哈

第三点:大力给了当代男生代入感

因为大力这个人设按理说应该是与大众有距离。但是大力喜欢张伟这一点,就成功给予了一大批男性观众很强的代入感,大家可能会觉得,原来也能这样的感觉。有人甚至说:我不是喜欢这个大力,而是喜欢大力和张伟在一起的感觉,其实还是大力给大家带来的一种感觉。

最后希望恋人彼此之间都能给予相互的尊重可以像大力和张伟一样都有甜甜的恋爱哦

当然也有并不喜欢大力的女孩子或者男孩子那就另说了反正一个人一个看法在此只是发表我个人的看法。。

附上自己的一张照片哈哈

 中学时期的我们已经被要求将出师表背诵,那仔细想想出师表的具体内容意思我们是否真的清楚了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出师表诸葛亮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翻译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出师表注释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出征。

 师:军队。

 先帝:这里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原的大业。

 而:表转折。

 赏:受赏。

 刑:受罚。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

 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

 此:这。

 诚:确实,实在。

 之:结构助词,的。

 秋:时候。

 然:但是

 侍:侍奉。

 卫:守卫

 懈:懈怠,放松。

 于:在。

 忠:忠诚。

 内:朝廷上。

 外:朝廷外,指战场上。

 士:将士。

 忘身:奋不顾身。

 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

 欲:想要。

 报:报答。

 之:代词。

 于:向,对。

 诚:实在,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圣:圣明

 以:来。

 光:发扬光大。

 遗德:遗留的美德。

 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宽。

 气:志气。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妄:随便,胡乱,轻率。菲薄:微薄。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

 以:因而。

 塞;阻塞。

 忠:忠诚。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

 俱:全,都。

 宫中:指皇宫中。

 府中:指朝廷中。

 体:整体。

 陟(zhì):提升,提拔。

 罚:惩罚。

 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否:善恶。

 异同:这里偏重在异。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作奸:为非作歹。

 科:科条,法令。

 及:和。

 为:做。

 付:交给。

 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论:评定。

 刑:罚。

 以:来。

 昭:彰显,显扬。

 平:公平。

 明:严明。

 理:治。

 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

 内外异法:宫内和丞相府内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指宫内和朝廷。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法: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

 志:志向。

 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

 简拔:选拔。简:挑选。拔:选拔。

 遗(wèi):给予。

 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副词,都,全。咨:询问,征求意见。

 之:指郭攸之等人。

 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弥补,补救。阙,通“缺”, 缺点。

 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

 广益:很多的益处。

 益:好处、益处。

 性行:性情品德。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淑:善。

 均:公平,平均。

 晓畅:谙熟,精通。

 试用:任用。

 能:能干,有才能。

 是以:因为这,因此。

 众:大家。

 举:推举。

 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营:军营、军队。

 行(háng)阵:指部队。

 和睦:团结和谐。

 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亲近。

 信:信任。

 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

 先汉:西汉。 兴隆:兴盛。

 后汉:东汉。 倾颓:衰败。

 每:常常。

 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叹息:感叹惋惜。

 痛恨:感到痛心遗憾。

 恨:遗憾,不满意。

 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悉:全、都。

 贞:坚贞。

 良:善良可靠。

 死节:能够以死报国。死:为……而死。

 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日子。

 布衣:平民百姓。

 躬:亲自,自身。

 耕:耕种。

 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

 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

 苟:苟且。

 全:保全。

 于:在。

 求:谋求。

 闻达:闻名显达。

 以:因为。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

 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委屈。

 顾:拜访,探望。

 咨:询问。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奋激。

 许:答应。

 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

 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大败刘军;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才转危为安。

 值:遇到。

 倾覆:指兵败。

 尔来:那时以来。

 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

 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故:所以。

 寄:托付。

 以:把。

 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

 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夙夜:早晚。

 泸:水名,即金沙江。

 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兵:武器。

 甲:装备。

 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

 庶:希望。

 竭:竭尽。

 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

 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还:回。

 于:到。

 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所以:用来……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斟酌:考虑,权衡。

 损:除去。

 益:兴办,增加。

 损益:增减,兴革。

 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委托,交给。

 效,效命的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取得成效。

 告:告慰,告祭。

 兴:发扬。

 德:道德。

 言:言论。

 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

 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

 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罪。

 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zōu),询问。

 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

 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深追:深切追念。

 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当:在……时候。

 临:面对

 涕:眼泪。

 零:落下。

 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

  拓展阅读:出师表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邵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888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2024-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