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是什么?

中国评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是什么?,第1张

评书是中国民间优秀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学术界对评书的研究相当有限。相对于诗歌、小说、戏曲的研究,评书研究显得更加寥落。正统的学术界和艺术界并没有给它应有的地位,偶有学者涉及,也是在研究小说、戏曲、曲艺时顺便提及。如倪钟之的《中国曲艺史》①,蔡源莉、吴文科的《中国曲艺史》②,姜昆等主编的《中国曲艺通史》③、《中国曲艺概论》④,他们在梳理源远流长而又纷杂旁乱的曲艺的起源、发展、流变、分类时,是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涉及曲艺中的评书这一较大的门类。

  早在20世纪30年代,连阔如发表了《评书的起源》一文,引发了一场学术争鸣。1934年8月9日《新北平报》文艺版刊登了署名金禅雨的文章《与阔如先生研讨“评书”的发源》,在一个月内分五次连载,连阔如又以《答禅雨先生研讨的“评书发源”》为题,也分五次在报纸上连载,给予回应。他们的辩论,使评书艺术的起源研究走向深入。“这是距今整整70年前,媒体上第一次公开探讨、争论评书理论问题,可以说开了中国评书理论研究、探讨之先河。”⑤但这种良好的开端并没有引发评书研究的热潮,之后,学术界对评书的理论研究依然冷寂。

  笔者搜罗各种和评书有关的研究,发现只有几部专著:

  孙楷第在1953年《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一文的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⑥,收入了五篇论文,其中《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与艺术上的特点》对从唐代“转变”、宋代“说话”到明代“短篇小说”的演变轨迹及其艺术特点作了系统的论述与分析;《宋朝说话人的家数问题》讨论了宋代说话四家的门类;《说话考》、《词话考》论述了宋代说话、元明词话的渊源、沿革以及因承关系,点明元明词话即宋代说话,并论述了词话的体制和词话之“词”的三种解释。《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主要探讨了唐代讲唱经文中的唱经、吟词、吟唱与说解之人、押座文与开题、表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此书对后人研究中国古代说唱文学的发展、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郑振铎在此书第一版《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序言中称赞此书:“许多见解是很精辟的,许多材料是第一手的,足以供研究者作为依据的。”⑦

  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⑧,1957年出版。宋元明讲唱文学在曲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唐代的俗讲,下开近代说唱艺术的先河。该书对宋元明讲唱文学的系统论述,受到后代曲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全文分“讲唱文学的一般情形”、“乐曲系讲唱文学”、“诗赞系讲唱文学”三个大部分。“讲唱文学的一般情形”说明了乐曲系和诗赞系讲唱文学的特点,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乐曲系讲唱文学》论述了乐曲系讲唱文学的发展和流变,介绍了宋元以来的小说、叙事鼓子词、覆赚和诸宫调、驭说、说唱货郎儿的情况,也分析了当时流行的陶真、叙事乐曲道情、叙事莲花落等的特殊情况。《诗赞系讲唱文学》论述了诗赞系讲唱文学的发展和流变,介绍了宋代的涯词和陶真,并以主要篇幅论述了词话的体裁特点,以及从词话到弹词、鼓词的发展过程,指出明代诗赞系讲唱文学主要是南北通行的词话和流行于南方的陶真,陶真一系嘉靖年间改名为弹词,词话一系在明清之际的北方称为鼓词。

  陈汝衡早在1936年用文言文写过《说书小史》⑨,1958年在《说书小史》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写成《说书史话》⑩,本书和《说书小史》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和提高。陈汝衡的主要贡献在于详尽地描述了说书艺术的历史轨迹,从先秦到隋代做了简要的勾勒,但对于“唐代说书”、“北宋说书”、“南宋说书”、“元明说书”、“清代说书”则有较为详尽的说明,脉络清楚,论证严密,在很多地方都有独到的见解,后世学者凡要阐述说唱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轨迹的,大都要参照此书。不过这里的说书不单包含现代意义上只说不唱的评书,更包含只唱不说或又说又唱的弹词、鼓词、子弟书、快书、河南坠子、道情、四川竹琴、广东的龙舟和南音等。1979年陈汝衡又出版了《宋代说书史》B11,按照《说书史话》划分的几个阶段“断代”去写,原计划分别写成《宋代说书史》、《元明说书史》、《清代说书史》之类,可惜只完成了《宋代说书史》。陈汝衡还关注说书艺人,写成《大说书家柳敬亭》B12、《说书艺人柳敬亭》B13两书。作为几十年来一直对说书艺术倾心研究的理论家,陈汝衡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

  程毅中于1964年出版了《宋元话本》B14一书,该书介绍了说话的渊源、宋元的说话、话本的编写和流传;对“讲史”的名目、体制、题材、主题思想、讲史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小说”的题材、篇目、本制、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说经”的诸多问题作了精当的分析,本书还从话本的历史意义、话本在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话本对其他文学作品的影响诸方面来强调宋元话本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80年出版的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B15追溯了说话的起源和演变,辨析了“话”、“说话”、“话本”的概念,说明了话本与小说、话本与平话、话本与诗话、话本与词话的关系,唐传奇、通俗文学与话本的关系,元、明的说书与话本的关系,清代说书与拟话本的关系。该书也考证了宋代说话的家数,点明了宋代话本的政治倾向和艺术特色,对公案小说和讲史也有专章论述。该书作者从六十年代起四易其稿,至1980年才出版,可谓精心结撰。全书十八章,作者旁搜博引,资料翔实,研究透彻,使得内容非常丰厚,赵景深先生曾评价此书是“研究话本的百科全书”。

  以上介绍的几位学人在评书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然而,就其研究的对象来说,基本上是“古代说书”,用广义的说唱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还不是对现代意义上的评书的研究。严格地说,现代意义上的“评书”研究只有以下三部专著:

  一是谭达先的《中国评书(评话)研究》B16。

  谭达先是著名的民间文学专家,他自1953年开始研究中国民间文学,1982年出版了《中国评书(评话)研究》。他一生出版专著40余部,《中国评书(评话)研究》一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探讨“评书的特点”,“评书的作用”,“评书的产生、发展”,“评书的种类”,“评书的传统艺术形式:无韵评书”,“评书的新创艺术形式:有韵评书”,“评书的情节结构”,“评书的人物描写”,“评书的语言特色”,“评书的表现手法”,“评书的套语、赞赋、韵语”共11个部分;下篇收有中国近代评书传统作品选:《武松大闹石家庄》(山西有韵评书)、《李太白赶考》(四川评书)、《古城相会》(苏州评话《三国志》的一回)、《打黄盖》(扬州长篇评话《三国》的一回)、《天波府比武》(苏州长篇评话《杨家将》的一回)、《武松打虎》(扬州评话)、《西门豹治邺》(吉林评书)等,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南北方评书、评话作品的基本面貌。书中还附录了八个城市评书(评话)的活动资料选:1914年北平的书馆和艺人简况、20年代北平的评书和唱曲、20年代的江苏无锡书场、20年代苏州书场和名家一览、30年代上海说书场、30年代的福州说书场、30年代的山西太原说书场、30年代安徽芜湖说书简况、20年代以来广州粤语说书简介等。这些资料虽为一鳞半爪,但勾勒了当时书场说书的概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南北评书和南方评书的演出状况。作者还介绍了扬州评话的流派,广州粤语说书的“十忌”、“十要”、“八法”、“七情”。作者用功甚勤,搜集颇细,资料翔实,这是非常可贵的。但把评书归为有韵评书和无韵评书两大类似有不当。比如狄来珍是著名的竹板书演员,他的《武松大闹石家庄》乃是竹板书作品,竹板书和评书乃是两个不同的曲艺曲种,不宜把竹板书和评书混为一谈。

  二是汪景寿、王决、曾惠杰于1997年出版的《中国评书艺术论》B17。

  该书侧重于北方评书,对于南方评书和南方评话则不作论述。全书用十二章——“历史源流”、“发展过程”、“美学意蕴”、“艺术特色”、“龙蛇笔法”、“结构手段”、“表演手段”、“杰作赏析”、“书目评介”、“名家评点”、“新人点将”、“前景展望”——来论述北方评书艺术。全书最有分量的是对“梁子”、“柁子”、“扣子”、“开脸”、“赋赞”、“摆砌末子”、“拨口”、“定场、收场”的结构手段的具体论述,对“说”、“演”、“评”、“噱”、“学”等表演手段也有具体分析。此书还挖掘了评书的美学意蕴,把评书的艺术特色归结为细腻、逼真、传神、幽默。对《岳飞传》、《三国演义》、《兴唐传》、《三侠五义》、《聊斋》等著名书目也有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此书是迄今为止评书研究中比较有分量的著作。

  三是张啸涛于2008年出版的《评书——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全书分为“可溯之源长——评书溯源篇”、“遗失的龙票——形成发展篇”、“江山代有才人出——繁荣兴盛篇”、“吐故纳新——改革创新篇”、“评书界的新生代——晨光熹微篇”、“评书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历久弥新篇”六大部分,以时代发展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评书艺术的形成、发展、繁荣、革新和现状,线索清晰,简单明了;以说书艺人为重点,介绍了莫后光、柳敬亭、双厚坪、石玉昆、潘诚立、连阔如、王少堂、王杰魁、陈士和、袁杰英、品正三、固桐晟、陈荫荣、马连登、袁阔成、李鑫荃、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连丽如、何祚欢、田战义、刘朝、张少佐等各个时代杰出的评书艺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旨在“向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传播我们传统的民族艺术,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粹”B18,因此,该书也就带有介绍性、描述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学术性不足。

  相隔十年甚至二十年才出一本专著,可见评书研究的寥落。这种局面相对于诗文、戏曲、小说的研究不能不令人慨叹。

  近年来有关评书的论著很少有对评书的本质特征、评书的文本文学、评书的表演技巧等内部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者的目光集中在对评书艺术家的关注上,成果则多为传记,如宫钦科的《刘兰芳说书的故事》B19、李微的《刘兰芳评传——中国说唱艺术丛书》B20、萨仁图娅的《声贯九州田连元》B21、徐勍的《口舌人生:评书艺术家徐勍自述》B22、单田芳口述、奚青汶编的《单田芳说单田芳:磨难篇》B23、邢绍忠、王成禄的《单田芳评书艺术研究》B24、簔笠翁的《醒木惊天连阔如》B25、张继合的《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B26和《评书大师单田芳的传奇一生》B27等。

  专著如此,有关评书的单篇论文也集中在对评书艺术家的生平介绍或艺术评价上,如王满仓、牛双喜的《叛逆者——访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B28、郝衞群的《连氏父女的评书缘》B29、李小娟的《著名评书家何祚欢笑说人生》B30、徐勍的《评书少年闯江湖》B31、崔金生的《评书大家连阔如》B32、陈连升的《献身曲艺无怨无悔——忆恩师王决》B33、苏运生的《刘兰芳:曲艺幽兰声名流芳》B34、马岐的《忆恩师——评书艺术家陈荣启》B35、程汪红的《献身评书痴情不悔——徐勍从艺60周年研讨会综述》B36、王池良的《南北评书评话交流的使者——我的老师刘兰芳》B37等。当然,对评书演员本身的关注是应该的,对他们的研究有助于让我们了解他们如何成长为著名的评书艺术家。他们的出身、经历、对人生磨难的正确对待等,都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他们对评书事业的执着追求、在艺术上的转益多师、精益求精,更值得后人学习。不过,对评书艺术本身研究的缺乏却是不应该的。

  对评书作品本身、评书的内容和风格的研究比较少,只有下列论文有所涉及:杨佩琴的《单田芳评书的艺术风格》B38从干净利落的快节奏、融汇情理的知识、跌宕起伏的情节、通俗简练的语言四个方面高度评价了单田芳的艺术才华。方珍平、詹秀华的《单田芳说书艺术风格——兼谈评书的特征》B39从语言艺术独具的魅力、声情并茂的现场表演、借今说古的时代色彩三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单田芳说书的高超的艺术造诣。潘伊川的《民本思想与民族意识是传统评书的底色——与曲艺专家戴宏森一席谈》B40以对话的形式探讨了评书的起源、评书题材的变化、怎样看待传统评书“脸谱化”、评书怎样表现老百姓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评书中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以及评书对国民价值体系的建构的影响等,虽然涉及问题很多,但因是谈话形式,显得不够深入和透彻。吴文科的《刘兰芳评书说演的声韵美及其当下意义》B41多方面分析了刘兰芳激情洋溢、豪迈雄浑的声韵美特点,认为这种特点对目前不够重视声韵美的曲艺舞台是一个启示,并能给更多从事评书表演的女评书演员增添信心。

  2000年后,探讨评书传播的文章逐渐增多。史艳芳的《电视评书的形式开拓》B42以大型电视评书《辽沈战役》为例,说明“三说一评”和声画结合的形式使得电视和评书达到了双赢,这是拓展电视评书表现功能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蔡连卫的《“杨家将”故事传播情况综述》B43从历史上的杨家将到正史、野史中的杨家将,从通俗小说中的杨家将到戏曲、评书中的杨家将,再到电视、**乃至网络中的杨家将故事的传播资料作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并认为目前杨家将故事的传播相对萧条的主要原因在于,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张扬个性的功利时代,使得人们不再关注杨家将故事承载的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李春瑜的《单田芳“三卖”评书与商业模式》B44虽然是站在经济管理的立场上谈商业模式,但对评书如何与市场经济挂钩、评书如何适应现代传媒手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评书表面“火爆”的背后,评书艺术的濒危,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他们把评书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王晨波的《当评书成为往事》B45描述了评书危机的现状,现在的评书演员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从事评书工作,有的评书演员甚至改行,冲进影视圈,评书的断层不只断了一代,而且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执着态度也很罕见。王晨波的另一篇文章《田连元:“评书不会死”》B46则让人稍微有点乐观,田连元认为评书主要通过一个人、一人多角的形式讲述故事,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没有的,因而评书具有不可取代性,评书自有它固定的受众群,只要人类存在,评书就会存在,因为人不能不听故事。吴文科的《中国曲艺——当下困境与发展对策》B47认为缺少具有经典品格的新节目、缺少高素质的创演人才、艺术传承的传统机制被破坏、对曲艺传统的误读和专业知识的缺失、对曲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不够、曲艺理论和评论的薄弱等是包括评书在内的曲艺目前面临的大问题,并提出了国家政策扶持、兴办各级各类曲艺学校、营造正确舆论等一系列的措施。吴文科的《按照文化事象的自身规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曲艺曲种的保护为例》B48、庆遂增的《学会念曲艺生意经——曲艺走向市场之我见》B49、冯光钰《曲艺学学科建设与曲艺音乐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成立20周年感言》B50、蒋慧明的《传播与传承——略谈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传媒促进传统曲艺的保护与发展》B51都在为曲艺的保护和发展出谋划策,不过这大多是就整个曲艺而言,并非针对评书。

  至于评书与姊妹艺术之间的关系,更是少有人关注。翁偶虹的《北京话旧》B52一书中有《评书与戏曲》一文,认为评书的“最忠实的听众,当属戏曲演员。他们对于听书的爱好,不仅是娱乐消遣,而是汲取营养、解疑求知。”B53他还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评书与戏曲,可以说是血缘相依的姊妹艺术。戏曲演员能于评书中吸取营养,而评书艺人也能于戏曲中吸取营养。”B54这是目前笔者所见唯一一篇把戏曲和评书相提并论的文章。作者本身是戏曲剧作家,所述之事均为自己亲身经历,此文有很重要的价值。蒋方才的《论评书与小说的联系及区别》B55认为:小说与评书有相同的渊源,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评书艺术,评书从明末清初的小说中分离出来;小说与评书又是两个不同的艺术概念,它们在欣赏方式、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方法、环境描写、语言等方面都有区别。无论他的论述是否准确,都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这样的文章数量极少。

  总之,曲艺理论的研究非常薄弱,全国只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所一个专门研究曲艺的机构,曲艺所的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只有蔡源莉和吴文科两个人,况且蔡源莉已经退休。专门发表曲艺文章的刊物也只有《曲艺》一家。大学校园里也很少有开设曲艺课的。曲艺如此,评书更是如此。评书作为曲艺中比较大的曲种之一,虽然依然活跃,但面临很多困境。对它的研究,除了评书演员的传记之外,专著只有三部,单篇论文也不很多,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不过,这种局面也让我们后学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空间。

  在我们对评书的研究现状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才能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评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可以增进对社会史、文化史、曲艺史的认识和了解。

  评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条件,对评书的研究,自然有助于对社会史的了解。在人类文化史的演进过程中,“雅”与“俗”始终扭结在一起,既对立又互相渗透,雅文化经常接纳俗文化中的雅化部分,俗文化时时转化为雅文化。评书是通俗文学,小说是被雅化了的俗文学,但它们一开始是扭结在一起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大多由文人在“说书”的基础上加工而成,而这些小说形成之后,又影响着“说书”艺术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反应着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关系。评书作为曲艺中的一个大的门类,它的发展、变迁反映着曲艺史的发展变迁。因此,研究评书有助于对社会史、文化史、曲艺史的认识和了解。

  (二)有助于推动评书艺术理论的建设。

  目前,导致评书低迷的原因很多,其中学术界对评书艺术关注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学术领域的“缺席”和“失语”使得评书理论自身建设不足。评书艺术发展的不自觉和理论的不自觉不无关系。笔者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学界高度关注评书理论的建设。

  (三)有助于评书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评书长时间以来吸引着众多的听众,让人们如痴如醉,这和评书自身的优秀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但是,目前评书却遭遇了寒流。通过对评书的研究,尽可能多地发现评书艺术的优长,寻找它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对于评书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四)可以树立并坚定评书艺术在未来社会继续存在和发展的信心。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的科学技术不断产生,也不断催生新的艺术样式,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有变化和提高。作为传统文化的评书艺术在客观上受到严峻的挑战,评书目前的低迷状态,让人们怀疑它的生命力。评书是否可以长期存在,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成了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评书要想生存,就必须认识到时代的特征和自身的不足。评书如何充分表现自身的审美内涵,如何更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口头文学是评书最本质的特征,它以讲故事为己任,通过对评书本质特征的挖掘,我们应该坚定评书可以继续存在的信心。评书是口头语言,只要人们用以交流和交际的口头语言不消失,评书就不会消失;只要人们还有听故事的愿望,评书就有存在的必要。

  (五)可持续开发的研究项目。

  对评书以及评书研究的现状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以后,可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并进一步深化研究。

  一个时代的评书有一个时代的面貌,如“清末民初的评书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评书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评书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评书研究”等,都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做深刻的挖掘。对具有代表性的评书作品本身也可以作深入、细致、具体、系统的探讨,如对《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可以对比评书和小说的关系,发现它们的相同和差异,在对比中揭示评书与小说两种文学样式的内部特征以及它们的本质区别。而对《三侠五义》、《岳飞传》、《杨家将》等评书可以结合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探讨它们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对评书演员的研究、对戏曲和曲艺的关系等问题,也有必要继续深入。

  注释:

  ①倪钟之《中国曲艺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②蔡源莉、吴文科《中国曲艺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③姜昆、倪钟之(主编)《中国曲艺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姜昆、戴宏森(主编)《中国曲艺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簑笠翁《醒目惊天连阔如》,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⑥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⑦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2页。

  ⑧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后又被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收入,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⑨陈汝衡《说书小史》,中华书局,1936年版。

  ⑩陈汝衡《说书史话》,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B11陈汝衡《宋代说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B12陈汝衡《大说书家柳敬亭》,上海四联书店,1954年版。

  B13陈汝衡《说书艺人柳敬亭》,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B14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1964年版。

  B15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B16谭达先《中国评书(评话)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年版。

  B17汪景寿、王决、曾惠杰《中国评书艺术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B18白庚胜(主编)、张啸涛(编著)《评书——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B19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B20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B21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B22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B23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B24中国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B25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B2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B27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

  B28《当代电视》,1996年第5期。

  B29《中华儿女》(海外版),1997年第7期。

  B30《今日湖北》,1999年9月号。

  B31《红岩春秋》,2002年第5期。

  B32《北京档案》,2005年第11期。

  B33《曲艺》,2007年第11期。

  B34《党员干部之友》,2007年第12期。

  B35《曲艺》,2008年第2期。

  B36《曲艺》,2008年第2期。

  B37《曲艺》,2009年第2期。

  B38《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B39《阅读与写作》,1997年第2期。

  B40《曲艺》,2008年第3期。

  B41《曲艺》,2009年第3期。

  B42《中国电视》,2000年第8期。

  B43《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B44《中外管理》,2005年第8期。

  B45《新闻周刊》,2002年11月4日。

  B46《新闻周刊》,2002年11月4日。

  B47《北京观察》,2004年第3期。

  B48《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B49《曲艺》,2007年第1期。

  B50《曲艺》,2007年第2期。

  B51《曲艺》,2008年第4期。

  B52翁偶虹《北京话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B53翁偶虹《北京话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B54翁偶虹《北京话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B55《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作者:李小红 来源:《艺术百家》

百科里有很详细的介绍,百科链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siBSb5tS9NWj943Fn6qoTeBZKzLVjjp3NAF7nFTVGrFC4K0lFioBZubX2DK9EnE3RSvuodCInx88VqL3PPdpq

第1集 李夏曦和江一斌初识

莫畏集团的儿媳妇李夏曦被指为嫁入豪门抛弃父亲,丈夫也认为她欺骗了自己,坚决要求离婚。故事要从三年前说起,李夏曦为求学勤工俭学在游泳池拍摄节目,她打电话让母亲不要给自己寄钱,她担心妈妈一人难以承担自己和弟弟两人的学费,妈妈说学费是爸爸给的。莫畏集团少公子江一明又气走了一个家教,妈妈徐锦秀正不知所措间,离家三年的大儿子一斌突然回国了,让妈妈好不惊喜,但一斌的父亲江天浩看见儿子并不开心,还讽刺他是不是拍的**全国上映了?李夏曦的父亲李国良在街头刮**中了5000元奖,转身又全输在了麻将桌上,还倒欠2000元。他回家取了做苦力为生的妻子替儿女攒的学费继续回到麻将桌上,发现钱不见了的夏曦妈妈受不了刺激心脏病发作。一斌骑着摩托路过街头,李夏曦正在街头拍摄节目,突然收到弟弟李冬旭发来的短信,说妈妈突发心脏病正送往医院手术,一时打不到出租车的李夏曦看到一斌的摩托车跨上就开走了。江一明的新家教就是李夏曦,混世小魔王一明将音响开得震天响,他对夏曦说她上她的课,自己跳自己的舞,大家互不干扰。李夏曦也不生气,只管按自己的方式上课,并关照徐锦秀自己上课时不希望别人来打扰。

第2集江一明接受李夏曦做家教

江天浩一回家就关心儿子的家教情况,徐锦秀忐忑地问丈夫秘书回去怎么给他汇报的?江天浩不回答,转而对大儿子说已经帮他订好回美国的机票,但一斌说自己最近不打算回美国,妈妈替他向丈夫解释说一斌要留下来找丢失的摩托车。李夏曦的父亲去找工作,但终是因为年岁大了,且工作经验不够找不到合适的。李夏曦回到家发现衣服洗过了,得知是父亲洗的,她嫌弃地整理包裹说要搬出去住,她对弟弟说自己不会原谅爸爸的。一头是姐姐一头是爸爸,李冬旭很是为难。回家爸爸关心地问儿子夏曦搬去哪了?得知学生公寓没有窗户,爸爸让冬旭一定要给换个房间,钱他出,他已经找到工作了。孙大志的老婆江燕去了董事长家,求徐锦秀给女儿佳媛介绍对象,徐锦秀告诉她豪门的孩子多不靠谱,佳媛善良、纯洁应该找一个懂事的孩子。李冬旭替人代驾,路上发现车祸,他扔下雇主冲下车救人。李国良找到的工作就是替饭店洗盘子,儿子看到要上前帮忙,父亲去坚决阻止他将来要握手术刀的手洗盘子。佳媛买了好多礼品去感谢李国良,冬旭让她把东西拎回去,说是家里没有那么大的冰箱存放,李国良却说姑娘的一片心意就收下吧,并留她吃晚饭也算是礼尚往来。

第3集李夏曦为挣三倍家教费住进江家

江一明为了不补课谎称自己在派出所,李夏曦很爽快地答应今天可以不上课。江一明高兴地出门,没想到在楼下就碰到了夏曦,谎言被拆穿,李夏曦居然还知道他是为了去参加青少年服装设计大赛的彩排,江一明为了顺便参加彩排,答应夏曦到期末考试自己都不会再落下一堂课了。夏曦让弟弟不要担心下学期的学费,自己会帮他解决的,但冬旭说自己想要休学打工,夏曦坚决不同意,她一定要弟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医生,那是妈妈的遗愿。

第4集一斌发现是夏曦弄丢了自己的摩托车

一斌问夏曦为什么每次吃饭都要找借口躲开呢?是他们家的饭太难吃,还是不想面对他们这些雇主呢?其实她也可以让保姆将饭送到房间去的,或者她有什么要求可以跟自己提。一斌觉得自己可能误会夏曦了,他找到夏曦学校,说她弄丢了自己的摩托车,太多的钱她也赔不起,不如做点务实的吧,就请她在自己回国的时间里代替摩托车,做自己形影不离的陪同。

第5集-江一斌向李夏曦表白

李夏曦弄丢了江一斌的摩托车,江一斌要求李夏曦以后经常陪他出双入对,李夏曦出于无奈跟着江一斌来到一所高级餐厅吃饭,李夏曦面无表情坐在餐桌旁边,江一斌计上心来要求李夏曦吃光桌上的食物,李夏曦拿江一斌没有办法只得吃光桌上的食物,江一斌趁机又让服务员送了一碗糕点给李夏曦。

第6集一斌对夏曦表白被拒

  夏曦始终无法接受母亲因为父亲的缘故离世的现实,与父亲一句不合又吵了起来。一明在家努力地背单词,一斌好奇这个宝贝弟弟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用功了?一明告诉他李老师说了,如果考试成绩再上不去,就要把他关在家里一直补课一直补课。一斌买了肯德基汉堡送到夏曦房间,却借口是去拿自己的书而已。夏曦和一斌一起参加一明参赛的青少年服装设计大赛,比赛没开始两人又斗上嘴了。

第7集 夏曦对一斌动心但不愿随他去美国

  李夏曦答应会尽快处理骨灰盒的事情,她决定将妈妈的骨灰送回千岛湖老家,一斌开车跟着大巴车。捧着骨灰盒来到千岛湖边,夏曦对妈妈说她会好好照顾自己的,让妈妈安心地走,还说最近有一个人在追自己,其实自己挺喜欢他的,但自己不能接受他,因为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

第8集江家反对一斌和夏曦在一起

  面对江家父母咄咄逼人的追问,夏曦考虑再三还是告诉他们自己父亲已经不在了,江家父母震惊于夏曦居然是一个孤儿。徐锦秀越想越生气,她想立刻赶走李夏曦,但江天浩告诉她一斌可是条倔驴,如果和他针锋相对,他可是会把李夏曦装进麻袋扛到美国去的。一珊怪哥哥这次太轻率,他认识李夏曦才一个月,根本谈不上了解,怎么就知道遇到真爱了呢?一明问夏曦如果自己考试成绩提高了,她是不是可以拿资金?如果老师拿到奖金可不可以给他奖励?夏曦问他想要什么?一

第9集

  一斌要一明告诉他李老师的住处地址,但一明说受李老师嘱托一定不能告诉他。冬旭告诉一珊他听到她的男友的通话了,他说要尽快和一个女的结婚领证才能进他们家的公司分一杯羹,冬旭说一珊既然是孤儿,那程毅所说的那个女的就一定不是她了。冬旭让一珊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她男朋友很有可能脚踏两条船。一珊直接找程毅问他想去莫畏集团做什么职位?

第10集

  一斌认为自己和夏曦以后的婚姻生活一定会很幸福,他说父母的婚姻只能说是利益婚姻,为了两个集团的强强联手,父亲只知道埋头挣钱,母亲则情感空虚,弟弟妹妹也都很寂寞,所以他从小就很排挤进集团工作,热衷于出国留学,直到遇到她,他觉得面对夏曦总有说不完的话。徐锦秀被夏曦拒绝后大失面子,她紧急召回丈夫和儿女,她命令一斌立即和夏曦结婚。

第11集

  李夏曦即将与江一斌结婚李夏曦向李冬旭透露即将结婚,李冬旭吃了一惊方才意识到李夏曦已经恋爱,李夏曦记恨父亲好赌成性不务正业,没有在江家的人面前透露还有一个父亲,江家的人都以为李父已经去世。李冬旭无法理解李夏曦为了结婚向江家谎称父亲已死,李夏曦一脸无奈不希望让江家的人了解她的底细,如果江家的人知道李父是一无是处只知道赌博,一定会对李夏曦产生轻视。

第12集李夏曦嫁入豪门生活幸福

  冬旭求夏曦跟自己回家,回到爸爸身边吧,但夏曦无法舍弃一斌,无法舍弃即将到来的幸福生活,决然地离开。李国良坐在沙发上,发现了女儿特意留给他的一个信封,信封里是一沓钱,李国良不禁老泪纵横。江燕为了看住女儿,搬了几个凳子当床睡在楼梯脚下,佳媛看从门口出去无望,转而爬窗逃了出去,她穿着睡衣大半夜地敲冬旭家的门,她说妈妈要送她去美国留学,她让冬旭留住她,只要冬旭开口留她她就哪儿都不去。

第13集孙佳媛留学归来对冬旭痴心未改

  夏曦拖着一斌上下察看,还非让他做检查,生怕他伤着了哪里,一斌宠溺地说妻子如此啰嗦,真不知道法庭上法官会不会听得打哈欠啊。冬旭看着受伤回家的父亲很心疼,他不解地对父亲说明明家里的债务已经还清了,自己在医院也过得很好,而且每月也给了父亲生活费,为什么父亲还要工作得如此拼命啊?李国良说等冬旭的婚事办完了他就安心退休养老。

第14集一珊无法鼓起勇气向冬旭坦白

  徐锦秀坐在客厅生闷气,晨跑归来的江一斌与李夏曦成了她的出气筒,她数落江一斌不久之前遇车祸还依然出门跑步,江一斌哭笑不得认为母亲过份担心他的安全。徐锦秀将矛头指到了李夏曦身上,李夏曦嫁入江家已经有三年还没有怀上孩子,徐锦秀一脸不悦只想尽早抱孙子,江天浩来到客厅为李夏曦圆场,数落徐锦秀应该陪李夏曦去医院检查身体,李夏曦生怕引起婆婆反感,赶紧表态愿意自行去医院检查身体。

第15集李夏曦的麻烦似乎开始找上门了

  夏曦去医院看冬旭,但冬旭不肯回头看她一眼,他问姐姐能不能做到说出真相,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再来见他,他不需要一个象影子一样的姐姐。一明来找嫂子帮他一起排话剧,夏曦没顾上关上电脑,一斌无意中看到夏曦电脑里记录着“爸爸的重要日子”,他理解为是夏曦父亲的忌日。

第16集佳媛向一珊宣战誓要抢回冬旭

  佳媛同父异母的哥哥孙家豪是留美医学博士,号称冰山,他也来到了冬旭和一珊所在的医院上班。翟倩拦着夏曦示威说,不要以为嫁给了一斌就是幸福生活的开始了,自己从十多岁开始就认定江一斌是自己的老公的最佳人选了,她认定夏曦的幸福之花将枯萎,而自己的则将盛开。

第17集孙佳媛要求和江一珊公平竞争

  江一珊被孙佳媛气得抓狂,双手乱揉头发,正巧被孙佳豪看到,又是一顿教训,孙佳豪说她难道想用满是头皮屑的双手给病人缝合伤口吗?周嫣一早替夏曦买了她上学时最爱吃的包子,翟倩在律所门口看到这一幕心里怀疑两人是否早已认识。

第18集夏曦在医院遇到弟弟却未被原谅

  夏曦新接手一桩房产争夺案,突然得知案子的诉讼人被其他兄弟殴打进了医院,她连忙到医院取证,在医院的走廊她和冬旭对面遇到,但冬旭看到她转身就走,夏曦急急追上却摔下了楼梯,看到姐姐摔倒冬旭只得回头扶起她。

第19集 李夏曦与女同事产生矛盾

  孙父工作出现错误害得江家公司损失数千万,江父然大怒骂得孙父狗头淋血。江母时常挤兑李夏曦,李父从同事嘴中了解到李夏曦在江家的情况,李夏曦虽然嫁入豪门但过得并不如意,江母平时总是有意无意找李夏曦的碴。

第20集 李冬旭向江一珊提分手

  李夏曦与李冬旭来到湖边谈话,李冬旭与江一珊在同一家医院,李夏曦因为经常去江一珊的医院心中产生恐慌,如果让江一珊知道李冬旭是李夏曦的弟弟,李夏曦几年前苦心建立的谎言将会不攻自破。

第21集 江一明扮乞丐

  翟倩来到医院找到了江一珊,江一珊找了个地方跟翟倩坐下谈话,李冬旭正跟江一珊闹别扭,江一珊在翟倩面前述苦,翟倩觉得李冬旭日是在故意演戏假装不爱江一珊的钱,江一珊觉得李冬旭是真心爱她的人,翟倩不以为然劝说江一珊不要被李冬旭欺骗,江一珊欲哭无泪只得提起翟倩当年追求江一斌无果的往事,正是翟倩总把男人当成是骗子,翟倩才没有成功追求到江一斌。

第22集 李国良身体出现问题

  电话给儿子,告诉他自己身体很好,又有稳定的工作,完全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如果他要和一珊结婚,住在哪里完全不用考虑他。一珊将嫂子早上给自己带的粥分给冬旭吃,冬旭尝着夏曦的手艺陷入了沉思,一珊让冬旭有心事就说出来,不要一个人扛着。冬旭提出和一珊就象现在这样做一对相亲相爱的朋友吧。

第23集 李冬旭跟江一珊分手

  冬旭走进厨房发现父亲晕倒在地,他赶紧把父亲扶到床上躺下,埋怨父亲为了省电不开电扇而中暑。江燕跟踪女儿,发现应该上班去的女儿来到了医院,她一个转身找不到女儿了,于是准备向一名护士打听,没想到护士转头过来竟然是自己的女儿。

第24集翟倩暗中联合周嫣调查夏曦身世

  佳媛告诉一珊自己要求调动工作,她就是不想再见到冬旭,不想再听到冬旭的声音,冬旭对于她来说就像一颗虫牙一般,以为拔了就不痛了,但要不痛哪那么容易?江天浩看了一斌的设计会方案很高兴,他在晨露面前表扬一斌的方案条理清晰,终于算是知道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了。

第25集江一斌发现了妻子的秘密

  江一斌按李国良的入职表上填的住址找到了刘万富的杂货店,幸好李国良之前关照过刘万富如果有人来找,就说他已经搬家了,刘万富对江一斌说,如今你已经不是他的老板了,就不要干涉人家的生活了,并请他以后也不要再到自己这里来打听消息了。

第26集一珊请哥哥现身说法挽回冬旭

  江一珊听了同事的传言,又恰巧看到冬旭和佳媛在走廊里亲切谈话,江一珊顿时火冒三丈,她认为冬旭就是因为佳媛才和自己分手的,冬旭觉得她不可理喻掉头就走。冷静下来的一珊又向佳媛道歉,她觉得最近自己几乎要变成神经病了。

第27集 江一斌对夏曦越来越冷淡

  一珊到处也找不到冬旭,打电话也不接,情急之下一珊打电话给佳媛,问她是否知道冬旭的下落,佳媛安慰她会不会是冬旭找不到和一斌相约的地方呢?一珊赶去咖啡厅非要让一斌再等等,一斌觉得这样的男人根本不值得他妹妹如此相待。

第28集 佳媛同意冬旭的求婚

   佳媛一早上班去看望自己负责的病患,另一名护士正在收拾床铺,佳媛以为病人换病房了,但护士告诉她,昨晚病人突然感觉不舒服,经过抢救还是走了。江天浩找一斌过来谈话,他对儿子说结婚三年了,对妻子产生了倦怠感也是正常的,但请他处理好妻子和情人的关系,要么让翟倩不要再负责公司的法律工作,要么让夏曦离开事务所。

第29集 李冬旭决定上门去见佳媛父母

   一珊进门看到佳媛也在,她转头向冬旭要答案,佳媛羞得低下头再也不敢看一珊一眼,李国良生气得很,他觉得这事够丢脸面,让邻居看见都不知道怎么解释。李国良说佳媛就是冬旭和一珊感情的介入者,他让佳媛趁早离开,他是不会承认她这个媳妇的。一珊质问冬旭,为什么孙佳媛会在他家?

第30集 江燕迫于无奈答应佳媛和冬旭的婚事

   佳媛担心冬旭会生气,她安慰冬旭说她妈妈就是这样嘴上不饶人的,冬旭说等她妈妈一同意他们就结婚。回到家江燕拖着佳媛回到房间给她洗脑,江燕说当初佳媛外婆死活不让她嫁给孙大志,结果她嫁了,就是现在这样的结局。

第31集 一珊发现了李夏曦的秘密

  徐锦秀提着礼物看望江燕,她向江燕道歉,她说不管怎样她应该在佳媛结婚前保住孙大志的位置,否则恐怕对佳媛的婚姻会有影响,要不然她认佳媛做干女儿吧,这样到时佳媛结婚也有面子。

第32集 佳媛和冬旭结婚圆了多年的梦想

  夏曦让周嫣陪自己出去坐坐,她们来到酒吧喝酒,夏曦将自己的痛苦向周嫣倾诉,她说自己不敢堂堂正正地问一斌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因为她怕一斌是知道了自己的秘密。周嫣劝夏曦还是坦白吧,只要一斌还爱着她,就一定会原谅她的。同一时间一斌也在向朋友倾诉,他说夏曦的爸爸每次见到他都会发抖,生怕他发现了他们父女之间的关系,而她的弟弟则为了怕拆穿姐姐的谎言,宁可忍痛割爱选择和一珊分手,试想李夏曦是如何能抛下对她这么好的两个亲人的?

第33集江一斌发现夏曦原来一直在避孕

  夏曦接到冬旭的提醒电话后急忙扭头就走,她一口气冲到酒店外面,眼泪不禁奔涌而出。场内婚礼进行曲响起,佳媛挽着父亲缓缓走向冬旭,李国良看着这一幕不禁想起夏曦结婚时,他仿佛看到夏曦正挽着江一斌幸福地走进婚姻的殿堂。夏曦在场外平静了情绪后还是不舍离去,偷偷看向场内,心中默默祝福。

第34集一斌坚决要和夏曦离婚

  晨露约一明出来告诉他,自己打听到了一明表演老师陈璞玉的消息,原来她是一明的同校同学,在表演系上学。晨露让一明多叫自己几声干妈,下次在他妈妈面前就可以不叫了,一明只当在上表演课,不停地叫着干妈直把晨露的眼泪喊了出来。

第35集晨露交代江天浩就是一明的生父

  徐锦秀失控地摇晃着晨露,逼问着真相,晨露甩开徐锦秀狼狈地逃走,匆忙间将她和一明的照片掉了出来,徐锦秀看着照片歇斯底里地吼着一明是自己的,谁也抢不走。一斌觉得事情这么大应该告诉父亲,但徐锦秀说江天浩一向不喜欢一明,如果被江天浩知道一明是晨露的孩子,他一定会和一明撇清关系的。徐锦秀说晨露一步步地接近一明,还要做一明的干妈,不知道下一步准备怎么做?如果把一明抢走的话,她就不想活了。

第36集江一明向陈璞玉表白遭羞辱

  晨露说自己下定决心要把孩子生下来,她怕江天浩发现,就骗他说要回家结婚。孩子生下来后她觉得孩子太可怜,于是她把孩子抱到董事长家门口,是徐锦秀收留了孩子。徐锦秀听到这里不禁情绪失控,她哭着说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自己最最贴心的孩子,居然是晨露和江天浩的野孩子。

第37集

  陈璞玉说自己从哥哥那里打听到一明喜欢的女生的风格,马尾辫、白衬衣……要配合他的胃口并没有那么难,果然一明上钩了。璞玉告诉一明,他喜欢的璞玉和原来的璞玉差别只在外在,而江一明就是那么肤浅地在意外在。璞玉临走还不忘踢了一脚地上的巧克力。江一明痛苦地来到河边喝闷酒,他大声地对着天空吼着对璞玉的道歉。

第38集得知真相的一明离家出走无法面对家人

  一明痛恨晨露伤害了徐锦秀,他对晨露说自己宁愿做一条流浪狗也不愿意做她的儿子。佳媛偷偷用手机拍下冬旭的睡容,并摆了个POSE将自己和冬旭拍在一起,冬旭突然被惊醒,奇怪地问她在干嘛,佳媛美滋滋地说自己在欣赏他睡觉啊。

第39集

  江天浩说他真没想到晨露是一个做事情不考虑后果的人,晨露说自己的事不劳他操心,他该操心的是一明。一明这段时间一直在外流浪,他又不想刷卡让晨露知道自己的下落,心里郁闷也无处发泄,这天他在路上和两路人撞了下,被人骂“有人生没人养”直戳他的痛处,他心头火起和人打了一架被抓进了警局。无奈之下一明只有打电话给夏曦求助,夏曦将一明领出警局,提出让他回家洗个澡处理下伤口,但一明说自己已经没有家了,妈妈也不要他了,自己出来这么多天妈妈没有给他打过一个电话。

第40集

  一明回家了,家庭风暴过去了,但一斌的朋友问他怎么还是一脸愁容啊,一斌说现在事情都过去了,自己和夏曦离婚的事也不能再逃避了。当初自己是真想跟她离婚,但经过一明的事他发现夏曦是真的在乎他的家人,他觉得夏曦之所以隐瞒真相应该是真有苦衷,他离婚的决心动摇了。

第41集

  徐锦秀告诉一明李夏曦骗了他们全家,但一明说嫂子不是这样的人,他相信她。一斌去律所找夏曦,周嫣说夏曦还没来上班,一斌转而去找翟倩,翟倩说自己就是气不过徐锦秀说她是鬼鬼祟祟的女人,她觉得不能让他们全家被蒙骗。

第42集

  一明和孙大志一起庆祝,孙大志说他俩都算成功出道了,他正想着怎么回家跟他强势的老婆摊牌呢。一珊得知一斌居然早就知道了夏曦的谎言,她再也坐不住了,她对哥哥说她才是真正的女苦主,她要说的比谁都多。

第43集

  一珊为家人的态度对冬旭道歉,冬旭说整件事她都没有责任,她不必道歉。一珊说自己原本觉得哥哥和夏曦就是一对情深似海的情侣,如果自己和冬旭为他们做了这么大的牺牲,她却一走了之。

第44集

  江天浩对一珊说最近海山集团的董事长会去医院看她,让她有个心理准备,一珊没反应过来,说来看她干嘛呀?江天浩说替他儿子相亲呀,他责怪女儿长这么大也没谈过一次像样的恋爱,趁着她哥哥的事情还没传开赶快找个好人家嫁了,否则到时江家名声扫地,她再想找个好婆家就难了。

第45集

  一斌对着妹妹又是抱歉又是道谢,他谢谢妹妹明知帮他保守秘密会导致和男友分手,但她还是替哥哥保守秘密到现在。一珊说当初冬旭说了绝对不能让夏曦和一斌因为他们而分手,况且就算没有夏曦和一斌她和冬旭也走不到一起,他们的父亲那么强势,不可能接受象冬旭这样一个女婿,他可不是一个可以看着子女为了爱情而结婚。夏曦感谢周嫣为了自己辞掉了那么好的工作,她将一个信封塞给周嫣,说是补偿金,但周嫣说什么也不肯要,她说夏曦又不是财主,现在事业还没步入正轨,正是坐吃山空的时候,夏曦说自己不是财主,但在财主家住了三年所赚的钱一分都花不掉,所以也算是一个小财主了。

第46集

  李夏曦律所开张第一天就来了委托案件,一斌恭喜她开门红。李国良在报纸上看到了江一珊的消息,这才知道一珊就是一斌的妹妹,他问儿子一珊就是他为守住姐姐的秘密而付出的代价?李夏曦的第一桩业务就是去日山敬老院做法律咨询,一早江一斌就来到律所接夏曦,他告诉夏曦自己就是那里的负责人,夏曦觉得有受骗上当的感觉,但自己定金都收了不去是不可能的。路上一斌给夏曦介绍了她今天的工作内容,夏曦让他有话直说不要玩这些虚的。

第47集

  海山集团的大少爷将给江一珊的花送到医院护士站,护士们纷纷向一珊打听是不是快结婚了?孙佳豪帮一珊分析最近人缘跌到底谷的原因,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出身豪门,而她江一珊就是这么一个出身豪门的幸运儿,但她却一直隐瞒身份,这在底层老百姓眼中就是耍了他们的感情,所以现在辩解是没有用的,她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48集

  一斌告诉夏曦妈妈离家出走了,她一定是受够了爸爸的敷衍和冷淡,夏曦说妈妈的心结一定要爸爸亲自解开的,她相信爸爸一定会有改变的,但一斌认为爸爸不可能会有改变。夏曦想起佳媛嘴里的李国良,她告诉一斌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他们能做的只有等待。

第49集夏曦和父亲前嫌尽释

  下山时一斌故意扭到了脚,夏曦无奈只有扶着一斌下山,一斌有着诡计得逞的小得意。夏曦把一斌送到医院,经医生检查好在只是拉伤了韧带没有大碍,一珊忍不住“骂”他哥一把年纪还花样百出。

第50集李国良车祸后遗症发作入院手术

  夏曦向周嫣交代着周末的工作,她说自己周末会和爸爸他们一起回老家,周嫣调侃她补课的速度很快嘛,夏曦说这得归功于她那善解人意的弟妹。经周嫣提醒夏曦才想起好几天没关心一斌的脚伤了,一斌在电话里故意说脚伤恶化了,夏曦急着赶去看他,却在律所门口碰到正往里走的一斌,对于一斌的无赖行为夏曦不禁有点没好气。徐锦秀在江燕家过得如鱼得水的,这天她和江燕坐在沙发上边吃蛋糕边看电视,这时门铃响了,来人让他们往楼下看,徐锦秀看到江天浩捧着鲜花在下面大叫“秀秀,我是浩浩啊!”她简直怀疑江天浩的脑袋被门夹坏了。

第51集李国良病情恶化送进重症监护室

  李国良说自己进手术室之前有好多的话想说,冬旭问他是不是怕没机会说?他让爸爸放心,等养好病有的是机会说。江天浩去江燕家接回了徐锦秀,并让江燕尽快把大志叫回家,说一个男人在外面住久了不是什么好事。徐锦秀嫌他多嘴拼命地掐他。江燕来到孙大志的住处,看到他将近五十岁的年纪还在这里吃着泡面啃着馒头,江燕不禁有些心酸,她说孙大志在家里把他供得像个老爷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宁愿来这种地方住着?孙大志说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过得苦点不算什么。

第52集

  佳媛打开卡片,上面是冬旭写的“盒子里面是代替拖鞋的礼物,我相信你,不会送你一双鞋子,就跑掉的。”佳媛穿上冬旭送的鞋子在家里高兴得团团转,不停地在镜子前摆着各种POSE臭美,突然想到冬旭就要回来了,佳媛决定穿着新鞋去接他,一路上她不断地低头打量鞋子,一抬头冬旭已经站在自己面前,冬旭说经历过父亲的生病,有了深刻的体会,有什么话一定要马上说出来,他从身后拿出一大捧花,说:“佳媛,谢谢你和我结婚,这是我第一次给女生送花,我爱你!”佳媛被一连串的幸福打晕了,直到冬旭吻上了她还没反应过来。

导读:据说秋瑾也是你父亲的“送行”和“义父”。再问,她坚持说:“养父是我同事。”贵府不能再问了。他决定杀秋瑾是因为他们有关系,他怕秋瑾给自己带来麻烦。

1907年7月15日,32岁的秋瑾在浙江绍兴玄亭口被斩首。蓦然回首,已经整整一百年了。

在西湖附近的孤山脚下,秋瑾的白色雕塑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版的自由女神像。她成为了中国的圣女贞德,这不仅是女性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叫建湖女的怪女孩喜欢穿男装。在绍兴故居和昌厅,她的卧室床边挂着一张她的男装照片。她在卧室里闻不到任何东西。她的卧室后面有一个密室,里面藏着100年前的秘密文件。西边的客厅也很隐蔽。王金发和其他革命同志一直在这里参加秘密会议。前院的柚树已经长成大树,现在要结果了。

秋瑾擅长击剑,饮酒,骑马,无拘无束。了解她的鲁迅先生说她性格开朗。当她在日本学习的时候,她经常穿着学生装在街上骑自行车。她也喜欢穿和服,她带了一把锋利的日本刀。张永元名垂青史的照片里,她拿着一把刀。她是个诗人,11岁就能写诗了。她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佳作,其中有一首英雄诗《争十万个头,你一定要保存实力》,与我们平时所读的女性诗不同,但有股股东去的趋势。

秋瑾雕塑

在日本留学期间,她组织了女子“恋爱社”和“十人团”,参加了横滨三点会议等革命团体,办了半月刊《白话报》。她也是一个天生的演说家,她总是在每次会议上发表演讲。她的演讲生动而精辟,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观众经常被感动得流泪。1905年参加光复会和同盟会,升任浙江同盟会会长。回国后,她创办了上海第一份《中国妇女报》报纸,以妇女为对象,宣传女权和革命。

1907年,徐锡麟到安徽,请她主持绍兴大同学校。这是1905年徐锡麟创办的一所师范学校。它是光复会的中心组织。秋瑾积极联系绍兴军界、学界和社会团体,将嵊县、金华、丽水的龙华会、平阳党编入光复会,准备起义。她同意徐锡麟和广东惠州邓存玉同时起义,并亲自起草了《普及同胞稿》和《光复会稿》两个文件。起义日期最初定在1907年6月,后一次又一次改为7月19日。没想到,就在这一天,7月6日,徐锡麟刺杀了安徽巡抚恩明。他和他的两个主要助手马、陈伯平被杀,安庆起义很快失败。

消息传来,秋瑾正在大同学校的办公室里哭。但她没想到会逃跑。她觉得自己没有暴露。法庭上没有证据。她是一个女人。她和知县有交情,不会有大危险。清廷不知道秋瑾和安庆起义的关系,秋瑾也不知道大同派被揭发。是金华武义的一个下属不小心泄露了秘密,花名册被查出与大同派有牵连。

1907年7月13日,清兵进绍兴,学生们劝秋瑾躲一躲,她不答。其实她当时就下定决心死了。她疏散了最后一批战友,程毅等师生不肯离开,坚持要和她同进退。此时大同学校被包围,士兵开枪,两名学生被打死。当整个学校被搜查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

来自翰林的满族知府桂馥连夜会见了阴山、会稽郡的县令。会址设在绍兴府,两个地方官,桂馥、李瑞年和李

她没有回答任何问题。问她有哪些朋友,她回答:你常去大同,给我一副对联,在大同学校照张相。贵府很欣赏她的才华,因为秋瑾曾经送给她一副对联:“争天下,争天下”。据说秋瑾还叫他“义父”“义父”。再问,她坚持说:“养父是我同事。”贵府不能再问了。他决定杀秋瑾是因为他们有关系,他怕秋瑾给自己带来麻烦。

贵府把她交给山阴县令李仲岳,叫他下地狱还债。李中岳,山东人,秀才出身。他在浙江江山、阴山做过县令,深得百姓拥护。当军队荷枪实弹包围大同学校时,他对现场的士兵喊道:“本郡在此,你们放心,不必开枪”,并要求他们“但逮捕,福赛思会受伤”。

绍兴不大。和刚留学回来的李秋锦已经认识了。他们欣赏秋瑾的学习文章。他们用秋瑾的诗对儿子说:“做女人不如做你们这一代!”

李的第五个儿子十二岁了。我记得秋瑾被捕的时候,穿着一件暗黑色的绉袍,扎着辫子,身上有血,面色微红,鼻子尖尖的,眼睛亮亮的。

第二天,毛毛下着雨,李中岳在县委的会客室里质问秋瑾。她没有刑讯逼供,而是坐在椅子上问秋瑾:你是革命党吗?她回答,是的。问她为什么会有革命。她说我提倡的只是男女之间的革命和家庭革命,并不违法。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被逮捕。

李墨染无言以对。她只是让秋瑾用自己的笔写了一份认罪书。起初,她只写了一个字。猜猜这是什么?是个“秋”字,这是她的姓。请再写一遍。她续写了六个字,百年名篇:“秋雨愁人”。

李还称赞她的书法很好。她回复说没被贴过,字也不好,可以写几篇。李让写文章。她说不习惯用毛笔写字,给了她一支笔,墨水和一本英语练习本。在一个小时内,她写了几千字关于她的生活和她被捕的原因。

真的很奇怪,现在还这么容易就把决一死战说出来,就像一个访客一样。

桂听了李仲岳的审问报告,很不高兴。“你把她当客人,当然不表白。为什么不用受罚?”李回答说,都是读书人,秋瑾是女的。证据不足。如何惩罚他们?Gui说你可以自己处理。带上福建茶。,凌晨四点,最后的时刻到了,秋瑾被带到绍兴顾璇馆。那天,秋瑾穿着一件白色的t恤和一件黑色的生纱衫,脚上穿着皮鞋,钉着铁链,双手反绑在背后,一路上都有士兵守护着她。被执行死刑的时候,她没有出声,只是默默地看着两边的旁观者,低下头,平静地惩罚她,没有哭,没有因为害怕而崩溃。“看人如挡人”是指很多人在看砍头。在鲁迅十几年后写的小说《药》中,夏宇指的是秋瑾。

桂几次命李中岳到仇家寻找武器等证据,但一无所获。三天后,他被贵府解雇了。我离任时,成千上万的当地人为我送行。

李中岳在杭州的时候,经常看着秋瑾的秘墨《秋风秋雨愁人》默默流泪。他最终于10月29日自杀,享年53岁,距离秋瑾遇害不到100天。身后一片萧条,几乎没有钱买棺材收。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革命党人称赞李是特殊制度时代的好官,并在秋后社会为其献上祭品。

还有一个人,绍兴的“府刑座”,主管司法的官员。我们只知道他姓陈,

绍兴人,不愿办理秋瑾案,因病辞职。

秋瑾杀人没有确凿的证据,而秋瑾的供词只有七个字:“秋风秋雨,忧国忧民”。所以张增阳和桂馥在浙江受到舆论攻击,坐立不安。杀死秋瑾后,张在法庭上表演,被朱批认出,上面写着“请多关照”。他向法院申请一个月的病假。9月5日,圣旨将他移交给江苏巡抚。6日,他在报纸上发表,立即遭到当地绅士的反对。他们发电报给都察院,为首的是曾孟普,江苏常熟人,《恶海花》作者,有三十多个联名。两天后,上海《申报》公布了一份电报。结果张增阳没能来。他辩解说他生病了。一个月后,圣旨将他调任山西巡抚,几个月后又因病被免职。据说他死于抑郁症。

桂馥想调到浙江衢州,被安徽宁国府知府拒绝。最后,他不得不改名叫赵。清朝覆灭前的四年,没有官员。李仪祉,浙江新军包围大同学校的第一个士兵,也是臭名昭著,为别人所不齿。

徽县县长李瑞年,后被任命为萧山县县长。当时在场的申通电气反对,指责他是秋瑾案的罪魁祸首,但他失败了。

秋瑾被杀,秋的家人躲在外面,没人收尸体。山塘赶紧把她抱起,埋在浮山脚下。两个月后,她的家人偷偷把棺材搬到一个地方,但不能长时间掩埋。最后被来自安徽桐城和浙江石门的徐葬于美国西湖。

吴是她早年在北京认识的结拜姐妹。她出生于桐城,擅长书法。她是秋瑾老公同事的老婆兼邻居,比她大八岁。吴和他的妻子有改革的想法。他们是启蒙者。邱读了许多吴家的新书和期刊。在吴的带领下,参加了上流社会的妇女谈心会、缠足会,赴日前在大学礼堂认识了日本老师的妻子。

秋瑾在南浔遇到了徐家的两姐妹。徐是她任教的浔溪女子学校的校长。他们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相同的爱好。徐有个妹妹叫许云华。在她的引导下,两姐妹秘密参加了光复会和同盟会。秋瑾生前曾对许说:“若不幸死,愿葬其骸骨。”

秋瑾被杀,徐心碎。他们决心完成秋瑾的遗愿,把她葬在西湖。西湖的安葬安排,其实是秋瑾去世后四个月开始的。同年11月,徐写信给吴,请她联名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并倡议开会安葬秋瑾。吴福信不赞成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后,他们同意购买土地和营地埋葬。与此同时,西湖大北寺一位自称出家的尼姑主动找到吴,愿意捐出三亩地作为墓地。秋瑾殉难5个半月后的12月29日,大雪纷飞。我和徐有个约会。因为吴病得很重,又有身孕,所以不能来。徐冒着大雪渡过钱塘江,与秋瑾家人商量迁都西湖的事。我在那里呆了三天

结果,她在西湖找不到朱晖修女和大北寺。许的哥哥邱在西湖孤山下的西岔桥买了一块地。她激动地给吴写信,告诉她,这里毗邻苏小小和郑贞娘的墓地,隔出美人、贤妇三座坟,足以让西湖万古长青。陈去病说还有林和靖、于谦、岳飞、苏小小等等,都可以和秋瑾相提并论。

1908年1月25日,秋瑾终于葬在了西湖边。我买了这块地,付了200块钱的安葬费。一个月后,秋瑾的追悼会在杭州林雷蒙寺举行,数百人参加了追悼会。他们当场决定成立“秋社”,徐被提升为会长。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秋金城人的纪念日。追悼会上,满汉又起了争执。

秋瑾墓的墓碑上刻着十个字:

“唉,建湖女子秋瑾之墓”。

这就是杭州人所说的“西渡碑”,是吴志英写的。她因病未能参加葬礼。有文章说,墓碑上写着“唉,山里女人秋瑾之墓”。不,我看过那年的照片。

不久,一位名叫常惠的御史来到杭州,看到了秋瑾的墓。碑上的十个字震撼刺激着他的神经。有人在杭州西湖为造反的“女匪”建了这样一座墓,几乎可以和岳飞墓相媲美,所以当地人把它叫做“王月墓”、“秋女墓”。1908年10月即位,要求修陵,重罚吴、徐,指责他们是秋瑾余孽。

同年12月,秋墓被拆除,棺材由秋家运回。墓碑由许的姐姐许云华在星夜保管。它被珍藏在“秋社”里,被巡逻队打伤。但法院担心会引起民间的强烈反弹,所以只下令迁坟,没有毁尸灭迹。吴和徐也被通缉。当吴志英得知这一消息时,他毅然从上海租界的德国医院出来,不顾咯血,不要外国人的保护和租界。她给两江总督写信,说她被判埋葬秋瑾,已无他心,为何悔死?为了不连累徐等人,她决定自己负全责,大义凛然地说了以下一番话:“是非有意见,但处理在庭,芝英不敢免罪。但是,知止愿意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涉及学术界的一个人。”

时任浙江巡抚的曾云曾询问仁和县令林的情况。我在林石门县当了六年县长,印象很深。他的回答是:也许是女人的软蛋。事情伤害了她。许云华是个不懂事的女孩,一味的依恋她。这个县长和李忠岳,我们前面说了,有人性,有良心。

吴和徐没有被逮捕。首先是因为舆论的攻击,闹得沸沸扬扬,上海的商人制造了极大的公愤,没几天就开会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出面,江苏的教师给两江总督写信,要求为此事努力;其次,张增阳和桂馥有了前车之鉴,不能不担心国内外舆论。当时上海有很多外国报纸,但最终都消失了。

辛亥革命后,秋瑾的遗体葬于西湖。徐一生都在守护先烈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直到去世。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秋瑾死后,她培养的两个小姑娘都成了反清人士。她们是一对姐妹,分别叫尹锐志和尹。尹九岁加入光复会,是最年轻的成员。秋瑾在上海的联络处被命名为“瑞士军学会”。秋瑾死后,他们被通缉,被逼死在上海,学会了制造炸弹。上海光复后,尹组织了一支队伍支援杭州敢死队。17岁时,她左手握着手枪,右手握着炸弹。她站在敢死队面前,抨击浙江省政府。正是她活捉了总督曾云,对杭州的独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她的敢死队在攻克南京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雨花台首先被她的敢死队占领。孙中山任命他们的姐姐为临时总统府顾问,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总统顾问。

一百年前,秋瑾的死为什么会牵动一个古老民族的神经?为什么舆论对杀人犯、告密者、旁观者的谴责如此强烈?为什么秋瑾的死让有良知的中国人心碎?至少有以下原因:

第一,没有杀害秋瑾的证据,也没有口供。根据清朝的法律,没有认罪的人是不应该被处死的。舆论普遍称之为“邱冤狱”,不断有人指责其“在没有口供、证人、证据的情况下杀害邱女士”。既没有正式的审判,也没有对宣布的罪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神州妇女日报》指出防身用的手枪,表达自己气质用的词都是所谓的证据?由于没有证据,秋瑾只是一个经营报社和学校的归国女留学生。秋瑾死后,一个叫陶的人给北京的军事总部发了一封电报。电报很长,上面写着:“幼夫欺君,智夫欺君,秋瑾无故被判死刑。”他依赖于他头脑中的野蛮法律。"

电报非常详细地揭露了桂馥的暴行。为了获取证据,程毅等6名被捕的大同学校师生被施以离奇的酷刑,跪着用火和砖练,试图从他们口中得到秋瑾“路过土匪”的证据,但无济于事。因为没有证据和口供,张增阳很头疼,最后在沪《申报》上做了口供。时间已经是8月13日,也就是近一个月之后。但《申报》也有“编者按”,公开质疑这份“自白书”的真实性。还认为浙江官场授意模仿秋瑾的笔迹。

当时秋瑾杀人的证据只是“土匪”和“哨兵”。据说绍兴十二士绅联名上告政府大同派与秋瑾、徐锡麟的关系。其实他们都和邱有过接触,都是怕牵连到自己才做出这个决定的。

其中,最受舆论谴责的有两位老师。一个是绍兴中学校长袁遗,一个是当时的阴山泉研究所所长胡道南。大同被杀后,知府指示知府与胡商量一切。桂在杀死秋瑾的前一天,给巡抚附了一封电报,说胡告诉他,秋瑾要和朱少康等人密谋。朱是平阳党的首领,党羽数万。他在嵊州,最近会来绍兴。请采取预防措施。这就证实了胡的告密者身份。秋瑾和胡留学日本时,对革命和男女平等有不同的见解。直言不讳的秋瑾当面称胡为“死人”。

上海等报为秋瑾死,指责袁遗告密,于是上书浙江巡抚为自己辩护。可见舆论之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事发后不久,绍兴一群乡绅联名上书绍兴政府,要求保释被捕的徐锡麟父亲。其中有袁遗和胡道南。胡是领头的。德高望重的蔡元培也极力为胡辩护,认为胡不可能是告密者。胡、蔡、徐相熟,长期从事革命活动,敬重秋瑾。有一种说法是胡喜欢喝酒,蔡元培说他酒量很大。那天,他只是喝醉了,想睡觉。有人来找他,他不顾一切地在举报信上盖章。这是秋瑾的哥哥宗章吉写的,据说是当地的谣言。在邱的文章中,胡是否告密是一个矛盾。一个地方说胡“密函告之”,另一个地方说胡“受了几代人的训练”。秋瑾被杀三年,胡在绍兴遇刺。在胡绳县被两个人杀死。蔡元培对胡没有被怀疑感到委屈,但他没有证实。

第二,秋瑾案的处理也违反了最高皇帝的命令。因为1905年4月,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批准了吴、沈家本的联名上诉状,上书明确:“此后,一切死罪一律终止,农历年、初一、赶尸永远删除。”同时,显而易见的是,除了明知故犯者,连开庭、株连都免了。当时全世界都认为秋瑾是因为安徽徐锡麟刺杀安明而受到牵连并被斩首,这是特别不公平的。秋瑾殉难三天后,在浙江的日本留学生联名发电报给浙江巡抚,公开指责其违反此诫。

第三,秋瑾是女的,所以秋瑾被处决的方式尤其受到当地人的诟病。历史学家范文澜是绍兴人。他回忆说,就连那些守旧的人和不赞成秋瑾的人,都认为玄亭口是江洋大盗被杀的地方。秋瑾不是强盗,不应该去那里杀他们。女人只能被绞死和鞭打。秋瑾不应该用砍头。当时绍兴有两个刑场,一个是玄亭口,有一块很高的方石,刑场,在这里行刑。绞刑是在水城巷的一个小教学点进行的。他们说,过去女性被判死刑,最严重的是绞刑不砍头。因此在当地引起了震动。有一首民谣《十防》,其中四防是“秋瑾不防杀人”。以如此血腥的方式杀害一个弱女子和一个留学归来的学者,不仅在绍兴,在上海也引起了公愤。当时蓬勃发展的上海报刊、杂志、出版、戏剧、小说界几乎被激怒了。但上海有租界,清廷不能控制舆论,完全违法。

第四,正如夏晓虹教授所说,秋瑾的悲剧故事本身就包含了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文学想象力的情节。她热血、女性、美丽、年轻、有才华、投身革命,这些都是传奇。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的戏剧剧本有十余种,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有四种。

秋瑾之死让一个民族在百年前的漫漫长夜如此痛苦,还有一个原因。这是一个大国,满汉对立,政府腐败无能,贪婪自私,令人深恶痛绝。在内心深处,人们渴望社会变革。秋瑾代表了这样的声音。她被杀了。状态还不错的中国人能不难过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823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2024-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