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说的“抵拢倒拐”,到底在哪?-

四川人说的“抵拢倒拐”,到底在哪?-,第1张

四川人讲话,即是一种 表演艺术 ,还是一种 玄学

最典型的,当一个外地人 问路 ,热情的四川人好像说了很多地方,什么 坝坝边边拐拐咔咔角角 ,问了个寂寞。

一到节假日,成都的巷巷里充满了游客。

图/四川文旅

李伯清 散打评书中,就说过这事——

外地人问:“李先生,你住在哪里?”

李伯清:“春熙路过去一滴点儿,

盐市口倒转 一丝丝儿

高房子的 边边儿 ,矮房子的 咔咔儿

倒三个 拐拐儿 ,转四个 弯弯儿

街沿 衔衔儿 ,栽根 桩桩儿

钉个 牌牌儿 ,两个字 巷巷儿 。”

北方人大抵喜欢说东西南北,大多南方人可能偏爱前后左右,而四川人执着于用一种非常 模糊的方式 来描述参照地点,仿佛所有人都生活在一颗只有四川人能懂的 “快乐星球” ,这颗星球的流行语是 “叠词”

四川人的“叠词”有多奇妙?

用普通话的发音读出四川话的味道,你试试?

有些成都方言的一声是普通话的二声。

设计/吴玖洋

它们可以将清晰的地方变模糊,“咔咔角角”到底在哪里; 大的概念变细小 ,上当受骗成了吃别人的“麻麻鱼”; 尖锐的表达变圆滑 ,“瓜兮兮”一出口,气势就没了。

晒晒太阳喝喝茶,四川人的生活巴适的板。

图/小红书@小包同学

这也是四川人在人际交往中所追求和践行的 生活哲学 :差不多就行了, 不用特别较真 ;不管什么状态,到了极致都不好, “二”才是最优 ;喝酒喝麻麻了伤身体, “二麻二麻”才是最好的状态

二乖二乖的熊猫仔仔。

图/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人生不是一条 “端端走” 的路,既然已经 “抵拢” ,那就 “倒拐”

在四川,也许 “坝坝” 是出现最多的地名。

东坡湖广场坝坝茶,一座难求。

图/人民

广场这类 空阔的场地 在四川话里叫坝坝,但它的 定义十分飘忽 ,到底多大的空地算坝坝?

十米见方 仅够来回踱步的算;大爷大妈们随着音乐起舞的场地当然也算,于是广场舞到了四川就变成了 坝坝舞 ;大到川西的 一大片草原 ,也可以是坝坝。

红原草原坝坝上的瓦切塔林。

图/小红书@阿雪JustA

所以当四川人说坝坝,你还真不太好和脑海里的想象对应上。

川西坝子,也许是四川最大的“坝坝”。

制图/孙璐

比“坝坝”更难琢磨的是 “咔咔角角” 。角落就叫“咔咔”,如果特别窄小,还可以加上“角角”。

“咔咔角角”是四川人用来形容 逼仄之处 的常用词汇,在不同语境里还引申出别的意思。当一个四川人说“咔咔角角”的地方, 口吻多少是带着点嫌弃的

春熙路附近的“边边”、“角角”有不少网红。

图/锦江发布

告诉你一个话外音: 常呆在“咔咔角角”的,可不都是好人哦 ~

转弯的地方叫 “拐拐” ,这倒挺好理解。可四川人就非要用叠词,好像描述出来不那么直接也就不那么生分了。同样的例子还有 “边边” ,本意指旁边,但这里的分寸感被叠词完全抹去。

乐山上的拐拐,一到假期就拥堵。

图/小红书@达布溜

紧挨着的是“边边”,隔了一条马路的还是“边边”。 具体有多远全靠说的时候边的发音拖得有多长长长长 ……四川人最好给外地人出一个“长音指南”,发音1秒对应多长的距离,到底是说清楚噻。

所以当你问路时,四川人说: “前面有一个坝坝,它的边边有一个拐拐,不要管那些咔咔角角。” 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哥这是来了一段即兴rap?

四川人的可爱,遍布四川大地。

设计/吴玖洋

倒也不是所有的四川地名或者方位都如此模糊, 四川有不少地方叫“包包上” ,确实那个地方有小山或者土包,十分传神。

此外, 坎坎上、沟沟上、岭岭上、梁梁上,岩岩弯、坑坑头、尖尖山、洞洞沟 ,这些简单直接的地名,充满了 乡土气息 ,但也是四川人对家园最亲切的称呼,仿佛叠词一用, 家就变得可爱了起来

乐山市,坝坝上的包包和几条沟沟。

图/网络

如果说四川人在描述地名方位的时,用叠词只会让清晰的位置变模糊,那么当这种用法进入餐饮领域, 四川的一道道 美食 除好吃之外,更显得乖巧可爱了起来

头顶香肠来打牌,太安逸了。

图/视觉中国

逛逛菜市场,买两把 藤藤菜 ,称两斤 鸡飞飞 ;做冒菜,要用 花椒壳壳 ;吃一顿大餐,叫 吃莽莽 ;逢年过节,吃完 坝坝宴 ,再摆龙门阵,不可或缺一道 坝坝茶 ……更不用说 串串香、钵钵鸡、担担面 早已冲向全国。

四川 美食 中,不少名字是经典叠词。

设计/吴玖洋

钵钵鸡把各种食材 用签签串成串串 ,放进 盛满汤汤的钵钵 吃完再数签签 。食材是荤是素、汤底是红油还是清汤,对于四川人来说都是无所谓的, 包容一点 ,想吃啥就吃啥。

钵钵鸡也是串串中的一大美味。

图/四川文旅

四川人对待 美食 足够真诚却不教条, 享受是第一位的

这种包容在 担担面 的身上尤为明显。四川人对待担担面的亲切, 就像是见到舅舅家的小孩 ,至于是大舅二舅还是三舅,倒是无所谓的。

担担面巷巷面都是好面。

图/网络

所以一碗四川担担面 不管有汤还是没汤、无论纯面还是加菜 ,只要面上加上一勺麻辣鲜香的肉臊,那就是一碗好担担面。

好等不等于正宗? 四川人一听正宗的问题就头疼 ,生怕有人非得要求把面放上扁担沿街叫卖才行。 不要那么古板朋友,时代变啦

吃担担面,边吃边搅拌,在舌尖感受面条与佐料缠绵的滋味。

图/网络

宜宾把把烧、乐山油炸串串、洪雅卤水串串、江油沾沾 ……无论哪种串串,都是荤素不忌,不仅是因为四川物产丰富,也是 四川人对待 美食 的一种包容

四川人好吃、会吃天下皆知,四川人不仅告诉你什么好吃, 还会告诉你什么不好吃、不能吃 ,即使听起来一个样, 也神似指路般的迷惑

四川特色九斗碗坝坝宴。

图/网络

这里面的代表就是 “米米”

四川话里的米米原意指小粒的东西,用来形容“米粒一般的小物”,可到了食物领域就成了薛定谔的“米米”。

西瓜米米 是西瓜的籽, 樱桃米米 是樱桃的核,吃瓜子要剥了瓜子的壳壳、吃里面的米米, 葡萄米米 要吐了, 核桃米米 要吃了。就没有一个和米有关系,你就说你晕不晕吧。

热爱 美食 的四川人,不知不觉中也把自己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都暴露在一道道 美食 里。 看上去可爱的叠词,有时候既在说菜,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来美味的四川,一起吃莽莽。

图/网络

“耙耙菜” 是四川农村有名的小菜,将豇豆、茄子、土豆等等一起煮耙,再配上蘸水即可上菜。在四川男人的聊天里,这道菜也是在自嘲。 很爱很爱老婆的男人 ,在四川被称作“耙耳朵”。 几个耙耳朵聚会,自嘲这是一桌“耙耙菜” ,也是四川男人的一种风趣。

四川男人爱老婆,做饭也是一把好手。

图/网络

名小吃 “棒棒鸡” ,得名于制作时用木棒敲击切鸡肉的刀背。在四川俚语里, “敲棒棒” 这一过程被引申为在做生意过程中被宰了。 “你不要敲我棒棒哈” ,是四川人讨价还价时最常说的话。

四川人的日常,少不了鸡脚脚、鱼摆摆、花椒壳壳。

图1、图2/视觉中国,图3/张灿彬

川东、川南以及重庆地区流行的 “麻麻鱼” ,是一道火辣辣的河鲜菜。从名字就能听出里面加了多少花椒。而麻在四川话里有另一个意思,就是 欺骗、哄骗

小时候的糖油果子,脆脆甜甜。

图/网络

当四川朋友提醒你 不要吃别人的“麻麻鱼” ,可不是劝你少吃鱼,而是让你小心别上当。

如果说地名上的叠词抽象模糊让人摸不着头脑,食物里的叠词凸显个特征明显一目了然, 四川人在描述现象时用到的叠词就有点玄学了

四川金钱板,边喝茶边听。

图/网络

一块肉要炖到什么程度最好吃?四川人会用 “二耙二耙” ,一个极致暧昧的叠词来描述。

耙是软的意思 ,如果想描述特别特别软,四川人会直接用叠词“耙耙”安排上。

喝喝茶采采耳,巴适的四川生活。

摄影/李志勇

那软又不是特别软怎么说呢? “二”就是神来之笔 —— 通常用于描述还没有到达完美程度但也不远的境界。

就这么一个词,四川人都还要再叠一次, 用“二耙二耙”来强调距离彻底耙软细微到肉眼不可测的距离

邻居聚在院子里摆摆龙门阵,四川人的快乐。

图/网络

如果你要问 “二耙二耙”到底有多耙? 恐怕四川人自己也说不出来,环顾左右后无奈告诉你: 用心去感受。

于是你只能默默盯着锅里的肉,暗自问它:你耙了没有?说不定四川的肉也会回你一句:还没有, 我现在“二耙二耙”的

炖得二耙二耙的鸡脚脚。

图/网络

二式叠词,在不好直说的场合,这种委婉至少显得不那么冒犯。

别家的宠物看着也不是那么可爱,当着主人的面,说一声 “二乖二乖” 的总是没错;领导交代的事情没有多大把握,领导问起来,讲一句 “二稳二稳” 的也八九不离十。

成都老年人公园扎堆下象棋,场面热闹和睦。

图/网络

和“二”异曲同工的,还有“小”字,这女孩 “小乖小乖” 的,这男生 “小帅小帅” 的。

说者将一些看似尖锐的表达变得圆滑,使言语攻击性没有那么强,即使在吵架中也显得挺可爱的。

天凉的时候,盖碗茶更受欢迎。

图/小红书@LainOnJuly

“瓜兮兮”“哈戳戳” ,试图形象地表现出对对手的智商压制。可这词啊一旦叠上,就显得拖泥带水, 伤害指数骤减 ,以至于模糊了吵架和打情骂俏的边界。

有时候, 听四川人吵架就像看综艺节目 ,仿佛每一句话都有特效弹幕。

马路边边坎坎上面扛杆杆。

摄影/李志勇

叠词的运用体现的四川人性格中的一些元素, 是由这片土地的地理和丰富物产所孕育出来的文化气质

这种气质和 “天府之国”崇尚安逸 的生活氛围不谋而合,随处可见的四川叠词们, 正是这一场安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两千年前的四川人说叠词吗?

图/网络

最后, 去二仙桥,要走成华大道 ?!

酒啊酒,好朋友,万事莫过杯在手,但愿长江化作酒,一个猛子扎到江吼头,一个浪子一口酒。

李伯清1947年11月8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艺术家 、主持人、评书人、演员、佛教弟子;是国家一级演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第一届巴蜀笑星。

1980年开始从事长篇评书,在这期间从此闯荡于成都的大街小巷。

1986年远赴河南表演评书《追车》。

1991年三国演义评书《打黄盖》。

1994年参演电视剧《鬼城奇遇》。

1996年拜师何世珍门下,专心学习书画艺术。

李伯清其他情况简介:

2012年,应邀在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录制《成都传奇》,受邀参演微剧《青春大爆炸》拍摄,出演发生在四川安岳柠檬果园内的情感故事**《柠檬》,同年走遍四川二级城市录制美食节目《舌尖上的四川》;7月李伯清在线网站上线运行(该网站由热心网友组建)。

2013年7月1日晚上20时在微博上发布了自己做词的处女作品《学不会眼泪》;12月27日录制深圳卫视全明星代际互动节目《年代秀》。

2014年7月30日,受邀与张靓颖录制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

2015年5月28日,六十八岁的李伯清宣布退休,告别舞台,告别评书,告别艺术。

2017年1月7日,应邀参加荣耀天府·成都足球2016年度颁奖晚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9708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25
下一篇2024-0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