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木偶的童话

有哪些关于木偶的童话,第1张

小铃铛[1964]

导 演

谢添、陈方千

编 剧

谢添、陈方千

主 演

石小满 马佳

类 型: 故事片

地 区: 中国

色 彩: 彩色

制作公司: 北京**制片厂

内容简介:

小满和妹妹小佳在路上拾到了一个名叫“小铃铛”的报幕木偶,妹妹小佳考虑到小铃铛可能还有演出任务,主张立刻还给木偶剧团。可小满却不理这些,坚持玩一两天再说。小满抱起小铃铛便跑,小佳不答应,于是她一边追一边劝,追来追去,追到公园却追散了。小满跑到哪儿去了这个小淘气竟然躲到公园的摇船里睡着了。在梦中,小铃铛活了起来,他急着要赶回木偶剧团参加演出,小满和小铃铛先坐上一辆公共汽车,可是汽车开得很慢,时间很紧,怎么办呢 小铃铛召来一匹飞马带着小满同去参加木偶展览会,小满和小铃铛就这样在空中邀游起来。展览会里各式各样的木偶给小满表演了各式各样的节目。一群穿着各色民族服装的小木偶围着向日葵转动。看门的老爷爷见到小铃铛问道:“小铃铛你跑到哪里去了导演找了你好几次。”小铃铛回答说:“老爷爷,是我的好朋友小满把我送回来了。”小铃铛带着小满在展览会边参观边介绍老寿星、牧童放羊、古装美女……一个乒乓球突然飞了过来,原来这边在进行乒乓球比赛。小铃铛和小满来到剧场,只听见阵阵掌声,看门的老爷爷急忙走出来催小铃铛赶快去化妆,导演等着小铃铛报幕呢。这时木偶们见到小满,一致邀请小满在小铃铛的朗诵节目里客串一位拉手风琴的老爷爷,开始小满有些为难,后来在小木偶们催

促下,也就欣然粉墨登场了,受到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在节目进行中,突然一声巨响,横空出现一个与小满长得一模一样的巨人,蛮横地将小铃铛抢走了,他坚持要小铃铛与自己一个人玩。小满非常气愤,勇敢地追了上去,可怎么也追不上,巨人还嘲笑小满,说小满跟他长得一样。小满一面辩解,一面追,急得连哭带喊。哭喊中,小满醒了过来,原来是一场梦。小满觉得小佳说得对,于是抱起小铃铛,就往剧场跑,路上又遇到了小佳,两人高高兴兴地把小铃铛还给了失主,保证了剧团的演出。

这部动画片的音乐 这只曲子是有音乐家吴应炬作曲的

你可以到这个网站上看看 有下载地址 以及乐谱 http://bbsguqunet/dispbbsaspboardid=12&ID=173079

水墨动画

1960年中国诞生了两种新的美术片形式:折纸片和水墨动画片。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水墨动画片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它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的特殊处理技术把水墨画形象和构图逐一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画影象的动画片。

水墨动画片是上海美术**制片厂于60年代初试制成功的片种。一般动画人物的造型,都是采用“单线平涂”,而水墨动画片却具有中国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即水墨画的特点。人物造型既没有边缘线,又不是平涂,而能从影片上表现出毛笔画在宣纸上的效果。水墨动画片为中国**艺术实现民族化、群众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1960年1月31日,陈毅副总理参观上海美术**制片厂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时,对美术**工作人员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同年2月(1960年3月),上海美影厂成立了由阿达负责人物和背景设计、吕晋负责绘制动画、段孝萱负责拍摄和洗印技术的试验小组,经近三个月的时间(1960年3月至1960年6月),使《水墨动画片断》试验获得成功。1961年7月,美影摄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该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中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从1961年到1995年(34年),上海美影厂共摄制水墨动画片4部(1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7月2牧笛1963年12月3 鹿铃1982年12月4 山水情1988年10月)(水墨动画从一开始在中国动画领域就不是商业片)。每一部都有其特色,都有创新,都有所前进。

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 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部短片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美影厂对水墨片投入巨大,制作班底也是异常雄厚,除了特伟、钱家骏这样的老一辈动画大师,就连国画名家李可染、程十发(水墨动画不仅是普通的动画片,而且要比一般动画更具艺术性,不同专业间的融合更紧密。)也曾参与艺术指导。正是因为这样不惜工本的艺术追求,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同中国人的耐心竞争,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可是也正因为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脱离,也使得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

六十年代的水墨动画片

1《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集体编导,背景设计:郑少如、方澎年,动画设计:唐澄、邬强、戴铁郎、阿达、吕晋、严定宪、矫野松等,艺术指导:特伟、技术指导:钱家骏,摄影:段孝萱、游涌、王世荣,1961年7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根据方惠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影片开头是银幕上出现一本素雅的中国画画册,封面打开后,是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镜头渐渐向画面推去,古琴和琵琶乐曲悠扬而起,把观众带进一个优美抒情的水墨画世界。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动起来,它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样子,于是开始寻找妈妈……它们经过误认金鱼、螃蟹、小乌龟、鲶鱼为自己妈妈的一个又一个波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它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影片里小蝌蚪活泼可爱,犹如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漫画家方成说:“这部片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使观众感到象是走进了艺术之宫。”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1962年,茅盾看了这部影片,写下诗一首:“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渠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1962年影片获第一届《大众**》“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61年获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特别奖和1964年第四届戛纳国际**节荣誉奖,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青少年**节二等奖。(由于艺术性较一般的商业动画高,所以获奖的可能比一般的商业动画大,水墨动画在形式上具有更出色的艺术表现能力)

2《牧笛》

《牧笛》是一部童话题材的影片,编剧特伟,导演特伟、钱家骏,摄影段孝萱,背景设计方齐众,动画设计邬强、矫野松、林文肖、戴铁郎,绘景方澎年、秦一真,笛子独奏陆春龄(民族音乐首次被加入了水墨动画之中)。1963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用抒情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夏的早晨,江南田野,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水牛去放牛,做了一个梦,牛忽然失踪了,原来牛被飞流千尺的瀑布所吸引。牧童唤它,它不动。牧童从风竹发出的音响有所领悟,削竹为笛,吹奏出悠扬悦耳的乐曲,水牛被笛声吸引到牧童身边。他骑上牛背,踏着暮色的田埂,悠然归去……影片故事简单,通过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节,抒发牧童与水牛间的亲密关系,最后牧童用竹笛的音乐战胜了代表大自然的瀑布,赢得水牛归来,从而完成影片的主题:“艺术高于自然。”影片中水牛是根据画家李可染的风格(水墨动画形象一开始就是从传统绘画中提取出来的,带有天然的艺术性)绘制的。李可染画的水牛,气宇轩昂,质朴无华,有独特风姿。为了这部影片,他特地画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画,给绘制组作参考。影片聘请山水画家方济众担任背景设计。《牧笛》背景采用了中国江南景色: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风光。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放牧图,也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又是一曲娓娓动听的交响乐。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影片完成不久,极“左”思潮使影片不能与观众见面,在片库禁闭了十多年。重新上映之后,立即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赞扬。1979年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城国际童话**节金质奖,1980年特伟去美国讲学时,带去《牧笛》,美国观众看了后发出阵阵掌声,说:“实在太美了”,“简直是奇迹”、“这真是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1981年日本动画协会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时,观众看了《牧笛》后,深感惊讶。一位日本动画人士在留言簿上写道:“当听到水墨画能动起来,简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这样的作品,是用什么技术搞的呢,确实难以想象。能够把水墨动画制成动画片,表明了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艺术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说是‘了不起’。

新时期的水墨动画片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美影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工作,使中断17年之久的水墨动画片恢复生产。

1《鹿铃》

《鹿铃》编剧桑弧,导演唐澄、邬强,摄影段孝萱,美术设计程十发,背景方济众、方澎年,动画设计常光希、陆青等,1982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这是部童话题材的影片,是根据庐山“白鹿书院”中一个有趣的传说编写的,并赋于新的内容;老药农和他的小孙女在深山采药时,救护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小孙女把小鹿领回家,细心照料,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在小孙女为保护小鹿而腿部受伤时,小鹿还代小孙女上集市卖药和采购食物。后来在上山采药时小鹿忽然遇到失散的父母,小鹿戴着小孙女赠送的铜铃,依依不舍地和祖孙俩告别。这部水墨动画片是在相隔近20年后恢复制作的,摄制组人员大部分是新手,加上**胶片和洗印技术的发展,过去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已不适用,这些都必须重新作出试验和确定标准。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摄制完成。女导演唐澄运用水墨画的艺术形式,使影片呈现出清秀、淡雅、抒情的特色。该影片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中国**“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同年7月获苏联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

2《山水情》

《山水情》编剧王树忱,总导演特伟,导演阎善春、马克宣,摄影段孝萱,动画设计孙总青、姚沂、陆成法、徐建国、金国忠,1988年10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描述老琴师在回乡途中寻觅知音,找到一个渔家少年,结为师徒。老琴师循循善诱,少年聪颖好学,终成大器。高山流水之间,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少年,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弹奏古琴,悠扬的琴声,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师……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朦朦的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在国内,该影片1988年获第九届中国**“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大奖和广播**电视部优秀影片奖,1991年首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在国际上,该影片1988年获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节大奖,1989年获莫斯科青少年**节“勇与美”奖,同年10月获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节优秀影片奖,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节最佳短片奖,1992年获印度孟买国际**节最佳动画片证书奖。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1960年,上海美影厂拍了一部称作“水墨动画片断”的短片,作为实验。同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该片一问世便轰动全世界。

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

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部短片所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美影厂对水墨片投入巨大,制作班底也是异常雄厚,除了特伟、钱家骏这样的老一辈动画大师,就连国画名家李可染、程十发也曾参与艺术指导。正是因为这样不惜工本的艺术追求,中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博得了交口称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同中国人的耐心竞争,日本动画界甚至称之为“奇迹”。可是也正因为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脱离,也使得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万氏兄弟」对中国早期动画片的贡献以及万籁鸣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已有人作专题报导。在此简要介绍万籁鸣的弟弟万古蟾,我们已经从录像带看到很多中国大陆的剪纸片,追根溯源,剪纸片的创始人就是被尊称为「二万老」的万古蟾。万古蟾经过多次试验,1958年成功拍摄了第一部彩色剪纸片,有别于西方很早就有的却以黑色剪影形式出现剪纸卡通片。在以后陆续拍摄的《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影片中,技巧臻于成熟。万古蟾和他的创作伙伴们汲取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使各种类型的剪纸人物或动物在银幕上传达出各自的喜怒哀乐,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精灵活泼。在剪纸人物(动物)的关节处,用细铜丝或者从桌球拍的贴胶处刮下的小黏粒联结,然后把它们放置在摄影机前逐格拍摄。当然,也有个别片段是用动画片的动画绘制方法拍摄的,例如金鱼游动、渔夫撒网时的柔软扩散以及主角的摇头等。就拿金鱼的游动举例子,那种轻纱般飘动的尾部动作,就不得不用画在赛璐璐上的动画片段来代替,只是画法上仍采用剪纸的刚劲有力的线条,以免用动画代替的镜头与剪纸片镜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差别。

到了80年代,剪纸片试用「拉毛」剪纸新工艺,出现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拉毛」工艺使《鹬蚌相争》中渔夫穿的蓑衣和鹬的羽毛直接产生水墨晕染效果,拑摄过程比较简单,不会像拍水墨动画片那样反反复覆繁琐无比。后来,连羽毛工艺画的特色也被剪纸片引用,把羽毛贴在剪纸鸟类的身上,装饰与写实兼备,使1985年出品的《草人》获得好评。

剪纸片的摄制成本比动画片低,缺点是剪纸人物的表情变化和转面、转身都不能像动画片那么灵活自如,动作有局限。当某一个镜头中的剪纸人物动作和角度须要大幅度的改变时,只能借助于下一个镜头,而当下一个镜头中的人物动作和角度又须要改变时,不得不又依赖接下来的另一个镜头……于是,不断的剪,不断的画,一部短短的剪纸片拍下来,同样的人物,不知道要剪多少个。剪得再多,画得再多,还是难以避免人物动作长久保持同一个角度的缺点,但这个缺点也正是剪纸片的艺术特色。有的动画片,不是也很讲究「酷」味,让主角长久保持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姿势一动也不动吗

大陆的木偶片早期受东欧国家影响,凡是苏联有最新出品的木偶片,必定在美术**制片厂多次放映作为工作参考用,连动画系的学生也不止一次的从**厂借调捷克木偶片《皇帝和夜莺》、《仲夏夜之梦》观摩学习。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曾经在50年代远赴捷克向木偶片大师特伦卡(大陆译作德恩卡)学习,他在1963年拍摄的《孔雀公主》长达80分钟,走的就是特伦卡的抒情路线。其中一长段孔雀公主南麻喏娜在刑场上向众乡亲依依惜别的舞蹈,细腻动人,足以代表中国大陆木偶片的水准。拍木偶片的木偶脚底下,都一律用脚钉固定,塑料制作的四肢用银丝贯穿,银丝甚至贯穿到五指,使特写镜头中的手指伸展自如。也有木偶不用银丝,而在手腕、手肘、膝盖等处装置灵活的关节,也适合逐格拍摄。为了不同的表情,只能用「换头术」了。

现在的水墨动画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由于其制作过程繁琐又耗时间,但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动画作业都在宣纸上完成。我们虽然在萤幕上看到活动的水墨滃染的效果,但是只有在静止的背景画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笔触,只有背景画面才是如假包换的中国水墨画。原画师和动画人员在影片的整个绘制过桯中,始终都是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业,一切工作如同画一般的动画片,原画师一样要设计主要动作,动画人员一样要精细地加好中间画,不能有半点差错;如果真的要在宣纸上用水墨画出那么多连续动作,世上没有一位画家能把连续画面上的人物或者动物的水分控制得始终如一。

水墨动画片的奥秘都集中在摄影部门。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到了著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即同样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有大块面的浅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眼睛边框线中的焦墨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璐片上。每一张赛璐璐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后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萤幕上所看到的那头水牛最后还得靠动画摄影师「画」出来。

工序如此繁复,光是用在摄影摄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难怪已初步掌握水墨动画拍摄技巧的日本人回国后都不想轻易尝试,对一切讲究时效的西方卡通**工作者来说,他们也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在每一张画面上分解、描线、分层著色并且在摄影台上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固定和拍摄。中国人天生好耐性,能够在一根发丝上雕刻佛像,在一粒米上镂满经文,用同样的细心,再加上那么多描线女工,著色女工和从不抱怨的动画摄影师的合作,也使得水墨动画片创造成功。当时的文化部长茅盾在感动之余,还写了「创造惊鬼神」的题词案到上海呢。就凭著那种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创造出来的水墨动画片,确实也引起西方国家、港台等地动画界人士的赞叹。《牧笛》中的牧童骑著水墨淋漓的老水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稻田,走向村庄。动作细腻,感情含蓄,完全是中国格调的动画片,和狄斯尼卡通片中的趣味迥然不同。

这些作品都是上世纪中国经典木偶动画,几乎全部三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品,只可惜这些都成为了历史。

1955神笔马良(木偶) 1956机智的山羊(木偶) 1956胖嫂回娘家(木偶)

1956三个邻居(木偶) 1957双胞胎(木偶) 1957一个新足球(木偶)

1958打猎记(木偶) 1958火焰山(木偶集) 1958三毛流浪记(木偶)

1958谁唱得最好(木偶)1958四只小野鸭(木偶) 1958为了孩子们(木偶)

1959雕龙记(木偶) 1959砍柴姑娘(木偶) 1959三只蝴蝶(木偶)

1959一只鞋(木偶) 1960大奖章(木偶) 1960鸽子(木偶)

1960牧童与公主(木偶)1963长发妹(木偶) 1963孔雀公主(木偶)

1964路边新事(木偶) 1965画像(木偶) 1965小哥儿俩(木偶)

1974小八路(木偶) 1978歌声飞出五指山(木偶)1978西瓜炮(木偶)

1979喵呜是谁叫的(木偶)1979天才杂技演员(木偶)1979愚人买鞋(木偶)

1980黑熊奇遇记(木偶) 1980小马虎(木偶) 1980园园和机器人(木偶)

1981崂山道士(木偶) 1981龙牙星(木偶) 1981真假李逵(木偶)

1982曹冲称象(木偶) 1982瓷娃娃(木偶) 1982假如我是武松(木偶)

1982狼来了(木偶) 1982蛐蛐(木偶) 1983过桥(木偶)

1983看门的黑狗(木偶) 1984马蜂窝(木偶) 1984西岳奇童(木偶)

1985连升三级(木偶) 1985园园的奇怪旅行(木偶)1986小裁缝(木偶)

1988不射之射(木偶) 1988小鹅与红房子(木偶)1989大盗贼(木偶)

1990鹿和牛(木偶) 1991镜花缘01-出海遇险(木偶)1991镜花缘02-君子国(木偶)

1991镜花缘03-女儿国(木偶) 1991镜花缘04-两面国(木偶)

1991眉间尺(木偶) 1992春天里的小田鼠(木偶)1992怪老头系列剧爸爸就是爸爸(木偶)

1992怪老头系列剧耳朵、鼻子(木偶) 1992怪老头系列剧怪老头儿(木偶)

1992怪老头系列剧我的代表(木偶)1992桥下拾履(木偶)1993隐身探长2-恐龙蛋(木偶)

补:

木偶动画《擒魔传》,1987年上海美术**制片厂、福建**制片厂摄制;

木偶动画《环游地球八十天》,1998年中德合拍;

木偶动画《气球上的五星期》,2001年中德合拍;

……

牧童骑者黄牛唱着歌,歌声响彻整个树林,忽然看到树上的蝉,想捕到它,就突然停止了唱歌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江苏古籍出版社巳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圣诞夜惊魂》

  《帝国反击战》

  《侏罗纪公园》

  《泰坦之战》

  《僵尸新娘》

  《卡洛琳》

  附:中国定格动画目录

  1955神笔马良(木偶) 1956机智的山羊(木偶) 1956胖嫂回娘家(木偶) 1956三个邻居(木偶) 1957双胞胎(木偶) 1957一个新足球(木偶) 1958打猎记(木偶) 1958火焰山(木偶集) 1958三毛流浪记(木偶) 1958谁唱得最好(木偶) 1958四只小野鸭(木偶) 1958为了孩子们(木偶) 1959雕龙记(木偶) 1959砍柴姑娘(木偶) 1959三只蝴蝶(木偶) 1959一只鞋(木偶) 1960大奖章(木偶) 1960鸽子(木偶) 1960牧童与公主(木偶) 1963长发妹(木偶) 1963孔雀公主(木偶) 1964路边新事(木偶) 1965画像(木偶) 1965小哥儿俩(木偶) 1974小八路(木偶) 1978歌声飞出五指山(木偶) 1978西瓜炮(木偶) 1979喵呜是谁叫的(木偶) 1979天才杂技演员(木偶) 1979愚人买鞋(木偶) 1980黑熊奇遇记(木偶) 1980小马虎(木偶) 1980园园和机器人(木偶) 1981崂山道士(木偶) 1981龙牙星(木偶) 1981真假李逵(木偶) 1982曹冲称象(木偶) 1982瓷娃娃(木偶) 1982假如我是武松(木偶) 1982狼来了(木偶) 1982蛐蛐(木偶) 1983过桥(木偶) 1983看门的黑狗(木偶) 1984马蜂窝(木偶) 1984西岳奇童(木偶) 1985连升三级(木偶) 1985园园的奇怪旅行(木偶) 1986小裁缝(木偶) 1988不射之射(木偶) 1988小鹅与红房子(木偶) 1990鹿和牛(木偶) 1991镜花缘01-出海遇险(木偶) 1991镜花缘02-君子国(木偶) 1991镜花缘03-女儿国(木偶) 1991镜花缘04-两面国(木偶) 1991眉间尺(木偶) 1992春天里的小田鼠(木偶) 1992怪老头系列剧爸爸就是爸爸(木偶) 1992怪老头系列剧耳朵、鼻子(木偶) 1992怪老头系列剧怪老头儿(木偶) 1992怪老头系列剧我的代表(木偶) 1992桥下拾履(木偶) 1993隐身探长2-恐龙蛋(木偶) ---------------------------------------------------------------- 1959一幅僮锦(水墨) 1960怕羞的黄莺(水墨) 1960小蝌蚪找妈妈(水墨) 1960小燕子(水墨) 1962小溪流(水墨) 1963牧笛(水墨) 1981南郭先生(水墨) 1982鹿铃(水墨) 1983鹬蚌相争(水墨) 1985网(水墨) 1987蚂蚁和大象(水墨) 1987选美记(水墨) 1988山水情(水墨) 1989笨狗熊(水墨) 1990哀溺(水墨) 1990老虎装牙(水墨) 1992莲花公主(水墨) 1993鹿女(水墨) ---------------------------------------------------------------- 1955东郭先生和狼(皮影) 1955会摇尾巴的狼(皮影) 1980张飞审瓜(皮影) ---------------------------------------------------------------- 1985大花和小花(布艺) 1990冬天里的小田鼠(布艺) ---------------------------------------------------------------- 1960聪明的鸭子(折纸) 1980小鸭呷呷(折纸) 1983老鼠嫁女(纸偶) 1982小熊猫学木匠(纸偶) 1980三只狼(折纸) 1961一棵大白菜(折纸) 1964湖上歌舞(折纸) 1987妈妈请休息(折纸) ---------------------------------------------------------------- 1976长在屋里的竹笋(水墨剪纸) ---------------------------------------------------------------- 1958猪八戒吃瓜(剪纸) 1959渔童(剪纸) 1960山羊和狼(剪纸) 1961人参娃娃(剪纸) 1961人参娃娃(剪纸) 1962等明天(剪纸) 1962一条丝腰带(剪纸) 1964差不多(剪纸) 1965红领巾(剪纸) 1973东海小哨兵(剪纸) 1977芦荡小英雄(剪纸) 1977山羊回了家(剪纸) 1978狐狸打猎人(剪纸) 1979刺猬背西瓜(剪纸) 1979熊猫百货商店(剪纸) 1980八百鞭子(剪纸) 1980吹鼓手(剪纸) 1981咕咚来了(剪纸) 1981猴子捞月(剪纸) 1981抬驴(纸偶) 1982淘气的金丝猴(剪纸) 1982纸人国(剪纸) 1982纸人国(剪纸) 1983长了腿的芒果(剪纸) 1983猴子钓鱼(剪纸) 1983小八戒(剪纸) 1984除夕的故事(剪纸) 1984火童(剪纸) 1985草人(剪纸) 1985水鹿(剪纸) 1988螳螂扑蝉(剪纸) 1991快乐的买买提(剪纸) 1992狐狸分饼(剪纸) 1992猫与鼠(剪纸) 1993开心果(剪纸)

第一单元:东海渔歌 

唱歌:《赶海的小姑娘》和《小螺号》,欣赏《大海啊故乡》和《丰收欢乐而归》

第二单元:我们的田野

唱歌:《我们的田野》和《田野在召唤》,活动:田园随想

第三单元:民族的节日

唱歌:《那达慕之歌》和《欢乐的泼水节》欣赏:《塔吉克的节日》和《火把节之夜》活动:欢腾的那达慕

第四单元:山乡牧童

唱歌:《牧童》欣赏:《山童》和《牧童短笛》

第五单元:故乡的桥

唱歌:《在阿维翁大桥上》欣赏:《北京的桥》和《桥》

第六单元:音乐中的故事

唱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和《老鼠和大象》欣赏:《洋娃娃之梦》和《鹅妈妈组曲》

第七单元:民族的舞步

欣赏:《阿细跳跃》活动:秧歌舞

第八单元:八音盒

唱歌:《铃儿响叮当》欣赏:《打字机》和《维也纳的八音钟》

资料扩展:

《我们的田野》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金色的鲤鱼,长的多么肥大,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

风吹着森林,雷一样的轰响,伐木的工人,请出一棵棵大树,去建造楼房,去建造矿山和工厂。

森林的背后,有浅蓝色的群山,在那些山里,有野鹿和山羊,人们在勘测,那里埋藏着多少宝藏。

高高的天空,雄鹰在飞翔,好像在守卫,辽阔美丽的土地,一会儿在草原,一会儿又向森林飞去。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1

  设计思路

 《纲要、艺术》的“内容与要求”里说的,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音乐欣赏《牧童短笛》是《我是中国人》主题中的一次集体活动。幼儿对中国民族音乐有初浅的认识,通过音乐律动《牧童之歌》直接把孩子带入音乐主题。活动前幼儿欣赏过水墨动画片《牧笛》,感受田园风味的牧童生活。活动中选用同样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墨画与《牧童短笛》音乐组合,视觉上直观感受水墨画和具有中国风味的旋律的完美统一给人带来的美感。体验音乐要素变化所带来的音乐情绪和形象的变化,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幼儿在“静听细看”中感受中国式的美,在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创编各种牧童和小牛在田边嬉戏的动作,想象各种有趣的游戏表现音乐的欢快情绪。

  活动目标

 1、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情节,用语言与肢体动作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

 2、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增加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点

 跟着音乐节奏创编牧童和小牛游戏的动作。

  活动难点

 用语言与肢体动作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幼儿观看过《牧笛》的动画片,对小牧童的田园生活有初步了解。

 (二)环境准备:

 1、由牧童及田园风味的水墨画制作成的PPT。

 2、牛角头饰和自制短笛,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 进入音乐情景(音乐律动《牧童之歌》)

 “今天,我们一起到田野里去玩,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完整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一) 完整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重点提问:

 1、田野到了,你们瞧远处来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他是谁?

 2、瞧瞧,今天他带谁来了?

 (幼儿欣赏音乐,老师用表情提示)

 (二) 配乐讲牧童和小牛的故事(配上由水墨画制作成的PPT)

 重点提问:

 牧童和小牛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三、分段欣赏

 (一)AB段对比分辨

 重点提问:

 1、哪段音乐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

 (模仿跟着音乐吹笛子的动作,教师捕捉孩子的亮点)

 2、哪段音乐牧童和小牛在做游戏?

 小结:A段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悠闲地吹着短笛。

 B段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玩耍。

 (二)重点欣赏B段

 1、幼儿和老师合作游戏

 重点提问: 牧童和小牛会做些什么有趣的游戏?

 2、两位幼儿合作

 重点提问:请大家猜猜他们在做什么游戏?

 (孩子们把平日玩过的游戏都迁移到活动中来,教师提示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游戏。大家猜上来的两个孩子玩的游戏,起到上下互动的作用。)

 3、弟弟朋友和妹妹朋友合作游戏

 请妹妹朋友做牧童,弟弟朋友做小牛,一起合作跟着音乐做游戏。

 (找出亮点:节奏、表情、动作。请几对小朋友做示范,大家一起学一学。)

 (三)欣赏A‘段

 重点提问:游戏做累了,牧童会干些什么呀?

 小结: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四、完整表演

 提供牛角和短笛,分角色进行完整表演。

 (提供道具,进一步让幼儿融入音乐情景,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天真的牧童和淘气的小牛,完整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变化,大胆用肢体动作表达表现。)

 活动评析

 (一)活动的选材具有艺术性、趣味性,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选用同样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墨画与《牧童短笛》音乐组合,视觉上直观感受水墨画和具有中国风味的旋律的完美统一给人带来的美感。幼儿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获得美的感受,从而大胆的表达表现。

 (二)根据乐曲内容,以角色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幼儿有情感地参与其中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以牧童的角色身份参与活动,以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

 (三)善于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

 《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B段活跃欢快。教师通过音乐故事,帮助幼儿区分音乐段落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差异,能够准确地表现和传授引导幼儿在领会各种情绪、情感的基础上表现出相应的动作。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2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表现出的两种不同情绪,尝试用动作表现牧童在牛背和嬉戏的场景。

 2、了解笛子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活动准备

 《牧童短笛》水墨图ppt、音乐、笛子

  活动过程

  一、了解笛子及其音色特点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仔细听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

 第一次欣赏后

 1、这首乐曲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图)

 2、关于笛子你们了解过什么?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一般来说笛子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它能吹奏出不同风格的旋律,还能模仿鸟叫声呢!

 ⒊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笛子演奏的各种声音)什么感觉?

 小结:声音很连贯,越来越长,越来越远,这样的声音表现的是悠扬、安静的感觉。声音停顿、跳跃表现的是欢快、活泼的感觉。

 过渡:那么刚才听到的乐曲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再听一听,感觉一下。

  二、感受两种不同的情绪

 第二次欣赏后

 1、说说看这首笛子演奏的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感觉?

 预设:优美、欢快

 小结与过渡: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而且,反复地听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次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呢?是整首乐曲表现的都是同一个感觉,还是几种感觉都有呢?(边听音乐,边播放旋律图)

 第三次欣赏后

 1、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提示,刚才是什么感受,现在又有了什么感受)

 追问:哪一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

 小结并过渡:一般来说平稳的、连贯的旋律会给我们优美、安静、柔和的感觉(哼摇篮曲一段),而跳音、起伏较大的旋律会给我们欢快、明亮的感觉(哼六一)。而且我们会发现一首曲子里,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旋律风格。

 2、这首曲子里就有悠闲和欢快两种情绪表现,它们藏在哪一段里呢?(观察旋律图)

 过渡:你知道吗,每一首乐曲都藏着一个故事,旋律在变化就是故事情节在变化。这首乐曲里悠闲和欢快的两种情绪在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结合乐曲仔细地看一看接下来播放的画面。(结合画面,教师简短讲述故事)

  三、结合画面了解乐曲背景

 第一次欣赏水墨画与乐曲后

 1、这首乐曲讲的是谁的故事呀?什么样的故事呢?(根据回答出示三张相应的图)

 2、这三个情节在乐曲中是用哪一段来表示的呢?追问为什么?(根据回答听乐曲验证)

 小结:从平稳、悠闲的音乐开始,经过起伏、跳跃的旋律再回到平稳、悠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表现出来了。有的时候故事不一定要用语言讲出来,音乐也能讲故事。

 过渡:你在听乐曲的时候,你觉得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

  四、尝试随音乐用动作表现骑牛的悠闲和嬉戏情节

 1、牧童骑着牛一路走来,还可能看见了什么?

 预设一:语言表达

 预设二:做一做动作,给音乐

 2、假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坐在牛背上的孩子,把你的悠闲和欢乐随着音乐尽情地表现出来吧!(老师用语言提示)

  五、结束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这么优美的乐曲,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如果你愿意的话,以后可以再听一听,也许你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3

  一、设计意图:

 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让大班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从而了解这种音乐结构的特点,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

  二、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三、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四、活动重点:

 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五、活动难点:

 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六、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

 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

 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

 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

 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

 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

 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4

 设计意图: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让大班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从而了解这种音乐结构的特点,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2、难点: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活动反思: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全曲共分三个乐段。第乐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二乐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递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风格的五声调式特点。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据《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编而成。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一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小百科:牧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ù tóng,是指放牧牛、羊的儿童,出自《吕氏春秋

大班音乐教案《牧童短笛》5

  设计意图:

 《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这是一首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的乐曲。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下设计了此节音乐欣赏活动。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风情,是三段体音乐,第一段四分之四拍的节奏,舒缓、悠扬,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牧童骑在牛背悠扬的吹着笛子;第二段转换为四分之二的节拍,以欢快、跳跃的节奏,展示牧童和水牛在水中、田间嬉戏的的场面,和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音乐主题,夕阳西下,牧童返回乡村,给人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人之发展水平,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

  活动目标:

 1、区分音乐的性质,了解乐曲ABA三段体曲式的结构特点。

 2、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音乐、理解音乐。

 3、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活动重点:区分乐曲的音乐结构。

 活动难点:分析了解乐段的表现情绪。

  活动准备:

 1、《牧童短笛》音乐。

 2、《牧童短笛》水墨动画。

 3、水墨材料及笛子。

 教学手段:口头语言,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技术。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幼儿演唱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

 师:什么乐器在歌唱?(钢琴、小铃、铃鼓)

 师:小朋友还知道什么乐器会唱歌呢?我们来听一段音乐。

 基本部分:

 一、欣赏音乐《牧童短笛》了解笛子的演奏特点

 (1)幼儿静听欣赏音乐。

 师:听到什么了?感觉怎么样?(悠扬、欢快)猜猜看,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

 (2)认识乐器————笛子。

 师:见过这个乐器吗?见过谁吹笛子?怎么吹笛子的?这么美的音乐会在什么地方吹呢?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它能吹美妙的音乐来。

 教师:笛子演奏的这段音乐有几段呢?我们接着听。

 二、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感受音乐ABA的曲式结构。

 师:听出来了吗?有几段?音乐的节奏都一样吗?

 哪一段是舒缓优美的?哪一段是欢快活泼的?

 小结: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第一段的音乐比较缓慢、抒情;第二段的音乐听起来比较欢快、跳跃;第三段的音乐和第一段一样是缓慢抒情的。

 师:这么好听的音乐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这一次我要边听边画了。

 三、教师听音乐“画”牧童短笛的故事,了解乐曲表达的意义。

 1、教师听音乐快速绘制“牧童短笛”的水墨画图。

 师:看出来了吗?有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到底谁在吹笛子呢?(幼儿根据画面自由讲述)

 2、小结:这个音乐就叫《牧童短笛》,讲述了发生在江南水乡的事情,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扬的吹着笛子的故事。

 师:到底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听听音乐,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四、分段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结构特点。

 1、欣赏第一段音乐,感受音乐悠闲、缓慢的特点。

 师:这一段音乐听起来什么感觉?(优美、抒情、缓慢)牧童在做什么事情?

 (幼儿自由讲述)

 小结:优美抒情的音乐表现牧童悠闲自得的骑在牛背,吹着手中的短笛,看着随风飘动的柳条,飞舞的小鸟,走在美丽的田间小道。

 2、欣赏第二段,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特点。

 师:这段音乐和第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节奏一样吗?他们来到了哪里?牧童这时候在干什么?

 小结:欢快活泼的音乐表现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斜靠树枝休息,水牛在水里嬉戏,在田间逗乐的场景。

 3、欣赏第三段,再次感受抒情、优美的音乐特点。

 师:这段音乐和前面的哪一段音乐一样?(第一段)牧童又在干什么?

 小结:和第一段的音乐一样,牧童又骑上牛背,悠闲自得的吹着短笛,走远了。

 五、幼儿欣赏视频,教师配乐讲述故事,感受水墨画与音乐结合的意境美。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看一看,听一听。

 故事:弯弯的溪水旁,柳条随风摇动。在小路的尽头,一头水牛缓缓走来。牛背上,穿着短裤短褂的牧童悠然自得吹起一首悠扬小曲,悦耳的笛声,飘到郊外每一个角落,鸟儿、蝴蝶、花儿都被他的迪声陶醉了。

 小河里,鱼儿在水中欢快的游来游去,水牛下入河中,享受难得的清凉,水牛一会儿在水中和鱼儿嬉戏,一会儿在田间和蝴蝶逗乐嬉闹。牧童斜靠在树枝上,进入梦乡。

 夕阳西下,牧童醒来,拿起笛子,唤回远处的水牛,骑在牛背上,牧童又悠然自得的吹着短笛,笛声飘向郊外的每一处角落,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结束部分:

 教师梳理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用长笛演奏的《牧童短笛》,还有用钢琴演奏的《牧童短笛》呢,下次活动我们继续欣赏,看看不同乐器演奏的《牧童短笛》有什么不一样?

 延伸活动:

 结合区域活动,将《牧童短笛》的音乐投放表演区,幼儿听音乐表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817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2024-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