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得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无知音。”唐朝卢肇《牧童》
诗文漫解:有谁能够像牧童一样,
在牛背上睡觉,听着大自然秋天的声音?
在寂寞的时候,忽然拿着笛子吹一曲,
从来不担心没有知音。
初衣解诗:
童心是孩子的心灵儿童般的心情。普遍小孩子的儿童的安全感,会大于成年人。尤其是得到母亲良好照顾的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自由虽然有限度,但是却有着非常强烈的安全感。在他的感觉里父母天地自然都是客观普遍的存在。
尤其是在古代农村,社会关系简单,和田园和动物产生了浓烈的互相依赖感,所以小孩子在自然界中的安全感是相对强的。
在牛背上睡觉,听着四时的风雨的声音,大自然有很多神奇,吸引着小孩子的好奇心,都有很多的学习知识。比如如何吹好一个笛子,就足够他摆弄好一阵子的。而吹出的笛子,哪怕是简单的音符,也和自然相应和,小孩子根本没有想到,这种声音需要别人的知解和回应。因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成立在中间就是很兴奋的。
而天地就是他的老师和知音,他现在还无暇顾有目的的希望是一个怎样的人来听到。对于孩子来讲,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还不到需要人类精神进行平等反馈的时候。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无知音”,因为这种天真懵懂,是一种学习状态,他也不用愁,对于孩子来讲,永远有未来,只是现在他高高兴兴的,按自己的心愿吹出快乐就行。什么是童心,童心如天籁,天地是知音。
但是人随着年纪的越来越大,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逐渐失去了最初的保护和安全感,人生的忧患也就开始了。
长大以后面临着生存的忧患,面临着爱的烦恼,面临着伤病和困苦,面临着精神上的压力和等级的压迫。
鲁迅和闰土的童年并没有相隔多少,他们是很好的童年的玩伴。在月光下守西瓜,少年闰土,有着精明的智慧和灵活的手脚。
但是成年以后的闰土,就没有少年儿童时的快乐。他看见鲁迅叫老爷。童年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流失了,而童心在现实中早已经泯灭。
卢肇的这首牧童,是以一个成年人来观察儿童。在观察的中间也让自己回到了童年。
其实这样的观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上的解压和舒缓。作为成年人森严的世界,我们常常要回顾一下童年,想一想童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安全感?而当下却有无穷无尽的焦虑。
有的时候适当的让自己从当下现实的忙碌中跳脱出来,陪伴儿童,或者感受一下童年时候的纯净的心怀,反而会荡涤成人世界积压的困惑压力和烦恼,让身心重置一回。
获得最原始的安全感与对世界的信心。
在六一儿童节里,愿所有的人,都能找回一点童年和童心的感觉,这既是成长的回望,又是心灵在启程的开始,用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未来。
让我们重读这首童心小诗。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无知音。”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言置评!
“谁人得似牧童心”的意思谁还有拥有牧童那种的心情和心态,出自唐代诗人卢肇的《牧童》。《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