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发与小牧童
童话故事
从前哈里发("哈里发"是阿拉伯语"继承者"的意思。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圣地麦地那就面临由谁来继任领袖的问题。经过一番辩论。斗争后,终于由阿布。伯克尔出任首任继承者。"哈里发"是麦地那政权的首领或国王。)许萨木非常喜欢打猎。一天他率下属和仆从进山打猎时,发现一只羚羊,便驱使猎犬追赶。哈里发许萨木拼命地追赶羚羊时,远远地看到前面有一个牧童,便高声喊道:
"喂,小孩,你快帮我截住那只羚羊,别让它跑了!"
可是那个小牧童却不著急,慢慢腾腾地抬起头来,狠狠地瞅了一眼哈里发许萨本,没好气地说道:
"你嚷嚷什么什么羚羊不羚羊,管我什么屁事你真是个又蠢又笨的家伙!你看我年幼可欺,便毫无顾忌地对我指手画脚。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你对我说话如此放肆。粗暴,令人难以忍受,我看你像个蠢驴!"
哈里发听这个小牧童出言不逊,心里很不痛快。他想,我是一国之君,向来说一不二,只要他一发话,没见过有谁敢不从命的,在王宫里,满朝文武对他无不三叩九拜。毕恭毕敬,惟命是从。他的话就是圣旨,他也习惯于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可是今天怎么了他让一个小小的牧童帮他截住一只羚羊,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这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嘛!况且我是哈里发,我命令一个人干什么,这个人就不敢不去干!可是今天就碰上不听使唤的了,而且是一个最不起眼的小小的牧童!他竟敢当着我哈里发的面毫不顾忌地污辱我。恶言恶语地咒骂我,这成何体统!想到这些,哈里发许萨木没好气地说道:
"该死的小东西!你难道不知道我是谁吗"
小牧童对他的问话并不重视,却说:"人们初次见面,理应先礼貌地问候一声,你也不先问候我,就没头没脸地冲我吆三喝六地嚷起来,你这么对人没礼貌,让我把你看成是什么人呢"
哈里发怒不可遏地挥动拳头,冲著小牧童声嘶力竭地吼道:
"你听着,你这个该死的坏东西,我,我是哈里发许萨木呀!"
小牧童扑哧一声笑了,他挖苦着说:"你怎么是哈里发呢难道哈里发会是你这个样子的吗你多么饶舌而不自重啊!"
小牧童正骂着,哈里发的下属和仆从们从后面赶了上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哈里发行大礼。请安。问好,纷纷说道:
"众穆民的领袖啊,您可好您有什么吩咐"
哈里发不胜其烦地摆摆手,说道:"你们少嗦,快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东西给我抓起来!"
仆从们见哈里发龙颜大怒,个个诚惶诚恐,赶快把小牧童五花大绑抓起来,带走了。
哈里发原本满心欢喜地进山打猎,兴致勃勃地追赶一只羚羊,却不料在途中碰上一个令他十分扫兴的倒霉的小牧童,惹得他鼻子都快气歪了。他怒气冲冲地回到宫中,一 坐到大殿宝座上,气急败坏地吩咐:
"快把那个小牧童给我带上来!"
小牧童被带上大殿,哈里发要亲自审讯他。小牧童被仆从们推推搡搡地带来时,看到宫中壁垒森严,到处都是荷枪持刀的卫士,大殿上的文官武将对他怒目而视。可是小牧童对这一切似乎置若罔闻,毫无惧色,只是低着头,把下巴颏紧贴住胸膛,凝视著自己的脚步,沉着冷静地向前走去。他被带到威严的哈里发面前,只是盯着自己的脚,不向哈里发致敬。请安,也不开口说话。他的行为使文武百官怒不可遏,一个宦官实在憋不住了,冲到他的面前高声叫道:
"狗崽子,你好大的胆子,你竟敢不向众穆民的领袖鞠躬敬礼,你还懂王法吗"
哈里发与小牧童(2)童话故事
这时小牧童猛然抬起头来,对那个宦官怒目而视,针锋相对地骂道:
"你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你猖狂什么天这么热,路这么远,宫内台阶这么多,走得我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我哪儿还有力气向谁请安呢"
哈里发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此时拍案而起,破口大骂道:
"小东西,你死到临头了,还敢这么嘴硬,你难道就不怕死吗"
小牧童面对盛怒的哈里发毫无惧色,反而据理力争。分庭抗礼,高声分辩道:
"指安拉起誓,许萨木呀,如果命运规定一个人应该长寿,那么他就不会中途夭折的。这样看来,如果你有理,我就服你,但是你并不在理上,所以你无论怎样威吓我,我也不怕你!"
小牧童直接顶撞哈里发,倒把文武百官吓得魂不附体,他们为了给哈里发挣回面子,一个个耀武扬威。吹胡子瞪眼睛,争先恐后地怒斥小牧童道:
"小该死的,你有什么资格跟皇上顶嘴皇上刚说了一句,你竟敢十句八句跟着顶,你难道要找死吗"
文武百官的吼声震耳欲聋,充斥着整个大殿。可是小牧童却听而不闻,他毫无惧色地说:
"安拉有言在先:'每个人为自己辩白的日子总会按时到来的。,这个警言戒句难道你们就未曾听过吗你们这些家伙诈唬什么你们做尽了坏事,迟早会得到恶报的,你们懊丧。哭泣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哈里发见小牧童厉言正色地批驳他的下属,丢尽了他的面子,他再也不想让这个令他极其难堪的局面继续下去了,便大叫一声:
"行刑官,把这个小东西的脑袋割下来吧!我再也不想听他胡说八道了!"
行刑官遵命,指挥刽子手把小牧童带到殿下,让他跪到皮毡上,高举大刀,对准他的小脖子。行刑官见准备就绪了,行刑前他请示哈里发道:
"陛下,一切都准备好了,现在可以行刑了吗"
哈里发不厌其烦地一挥手,说道:"好吧,你就砍他吧,让他永远张不开嘴胡说!"
行刑官是个办事极其慎之又慎的人,他在行刑前总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请示。他又请示了一遍,哈里发更加不耐烦地挥手示意让他砍就是了。可是他第三次又请示,小牧童跪在皮毡上,心想,这行刑官一再请示,哈里发两次都催他快行刑,行刑官第三次请示,哈里发必然会固执地命令他行刑,看来如果再沉默下去,自己的小命就真的保不住了。于是他灵机一动,张大嘴巴,狂笑不止。小牧童临死前突然大笑,弄得行刑官乱了阵脚,他忙示意刽子手暂停行刑,且听哈里发怎么说。果然,哈里发发话了:
"嘿,我说你这个小奴才,你疯了吗你马上就身首异处了,怎么突然狂笑起来了"
小牧童沉着冷静地说:"假如寿数已到了最后的关头,那么死亡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你问我为什么发笑,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因为我突然记起一首小诗。我现在想把这首小诗念给你听听,希望你耐心地听完,反正我是死定了,你们迟几分钟行刑,也是不要紧的。"
哈里发听了,自己反倒笑了,说道:"你这个小东西倒是有点文才呢,好吧,你念吧,我很想听听一个小牧童会念出什么好诗来呢!"
于是小牧童镇定自若地念道:
一只苍鹰在空中盘旋,
将小麻雀抓牢在爪间;
带着猎物苍鹰往回转,
小麻雀不免叫苦喊冤:
"我又瘦又小难将腹填,
哈里发与小牧童(3)童话故事
实难使阁下意尽圆满。"
苍鹰听罢便笑成一团,
还麻雀自由再生机缘。
哈里发听了小牧童念的小诗,觉得入情入理,意味深长,便笑着说:
"想不到你这个小牧童还是个知书达理之人,你如果一开始就用这样的话与我交谈,我就不仅不会生这么大的气,而且还会重赏你,除了王位之外,你要什么我都会满足你的!"
接着哈里发吩咐行刑官放了他,又让人取些珍珠宝贝来赏给他。小牧童临危不惧,唇枪舌剑,力辩群雄,又在危机关头,机敏地使自己脱险,满载而归。
#三年级# 导语《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教案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教学反思
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篇四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教学反思
执教《牧童》一诗,之前进行了细致的构思和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一一在脑海里回放了,可以说,在备教材和课前准备环节,我很是花了一些气力。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却仍是不如人意。如今,细细想来,具体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古诗朗读指导不够。古诗简短,字数少,《牧童》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二十八个字,但是古诗又不同于现代白话文,有时候一字之差,意思便是截然相反,一个字的妙用,便有着不可言说的韵味。
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其中妙不可言的滋味呢?我想,一言以蔽之,便是“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望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但在课后反思时,我却发现这些朗读都缺乏相应的指导,因此学生们即使有了大量的朗读,也无法达到质变的效果。今后,要加强朗读的指导,以读促讲,增进学生的理解。
第二,与学生的互动不够。上课之前,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但是课堂上却存在一些缺陷。课后想来,我所欠缺的正是备学生这一环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行为都不一样,那么在不同的'环节与问题上,老师该怎样与学生进行互动呢?这是今后该引起重视的。
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它更该是属于学生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途径。因此,老师在备课这一过程中,就该不仅仅是备教材,更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沟通 关系,进行良好的互动。
第三,教学投入与激情不够。在整堂课中,我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局外人,站在另一个角度冷然审视着这一场课堂教学,这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平淡与朗读的欠缺上,更是与学生互动不够的体现。因为不够投入,所以课堂氛围不够浓厚,师生互动的巅峰无法到达。
今后,我将严格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来开展备课与教学,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朗读指导,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力争达到教学上的提高!
用我的不要分!!!!!!!!!!!!!!!!!!!!
杜牧的《清明》诗由于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从而引发了有关该诗创作时间和地点的诸多争论,特别是关于“杏花村”的确切地点更是众说纷纭。本文立足于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根据杜牧诗稿中有关西河的诗歌和其他数首抒情诗提供的线索,以及晚唐时期太原盆地的气候特征推断:《清明》诗创作的时间大约在诗人23-26岁之间。创作地点则在作者壮游并(并州,即太原)汾(汾州)的路上,即山西太原盆地的汾阳杏花村一带,与《并州道中》为同一时期的作品。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是我国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杜牧才思敏捷,文风洒脱,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杜牧一生喜好游历,并吟诗作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尤以《清明》一诗影响较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诗雅俗共赏,也折射出了唐代杏花村一带清明时节的自然和人文风貌,众所周知该诗还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然而关于诗中的“杏花村”究竟指那里争议很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杏花村,所谓“地望”相争大约从明末就已开始。相继出现了“北汾”说、“南池”说,以及 “江苏南京说”和“湖北麻城说“等等。于是有人不得不中和地认为“杏花村”是个泛指,根本就查不清指那里。解放以来一些学者从现代气候和杜牧曾在池州做官的表象考虑,首肯“杏花村”在池州的人较多,2003年5月出版的《中国地方志》杂志刊登了郎永清先生1.3万余字的长篇文章《“杏花村”地望之争辨析》一文,根据清代地方志及现代气候肯定了池州说,似乎肯定池州已成定论,中央电视台2套以开心一刻的形式也作了报道。但是首肯池州的人们以及郎先生的考证都忽视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将现在的气候等同于唐代的古气侯,以清代的记载推定唐朝的史实,以杜牧的池州2年肯定杜牧的一生,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杜牧生活的时代在距今1200-1150年前,根据历史地理研究当时太原盆地的气候特征与现在不同。杜牧也不是没有来过山西,读《樊川文集》会发现杜牧年轻时曾壮游并(今太原)汾(汾州),《清明》诗应是杜牧游览并汾时创作的。
一、 杜牧游汾阳——年轻时的并汾壮游。
李唐王朝兴于山西,起兵晋阳(并州)首拔西河(汾州),并定晋阳为北京,唐代并汾旧路游几乎是文人的必修课,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以及诸多名人都曾游并汾并写过诗,全唐诗里有关游并汾的诗随处可见,正如白居易所言“并汾旧路满光辉”。
杜牧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慷慨激昂,好谈军事。立朝刚直不阿,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弊。政治上不失为有见识、有胆量的进步人士。23岁写成名作《阿房宫赋》,26岁考中进士,在此期间游过并汾是值得信赖的,有他的《并州道中》一诗为证。有人认为《并州道中》一诗出自别集,可能是他人作品混入。其实证明他游过并汾的诗还有,如《过田家宅》“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奉诚园里地,墙缺见蓬蒿”这里的安邑正是唐北上太原的必经之地。唐代北上的路线是蒲州(今永济)—晋州(今临汾)—汾州(今汾阳)—并州(今晋源一带),安邑(今运城北)就在蒲晋之间。
2 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地点考
杜牧游并汾的目的除了游李唐旧路之外,可以认为与汾阳王封地旧迹的考察也有关系。杜牧未做官以前就喜谈兵法军事,推崇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这可以从他的诗中得到证实,晚年的杜牧到南方做官去了,但在他心中从未忘记汾阳王,在一首《云梦泽》为题的绝句中写道:
日旗龙旆想飘扬,一索功高缚楚王。
直是超然五湖客,未如始终郭汾阳。
在杜牧心中,郭子仪比助越王成就霸业的范蠡还要伟大。上诗与杜牧早期写的关于汾州西河的一首律诗《长句四韵》是呼应之作:
九金神鼎重丘山,五玉诸侯杂佩环。
星座通宵狼猎暗,戍楼吹笛虎牙闲。
斗间紫气龙埋狱,天上洪炉帝铸颜。
若念西河旧交友,鱼父应许出函关。
诗前有一小序云:“道一大尹存之学士庭美学士简于圣明自致霄汉皆与舍弟昔年往还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兼自言志因成长句四韵呈上三君子。”从这一小序的“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兼自言志”数字可以确定本诗是杜牧年轻时的作品或是回忆年轻时的作品,诗中的“西河”正是唐代汾阳的古称。诗中“斗间紫气龙埋狱,”和“戍楼吹笛虎牙闲。”就是对西河古城的描写,西河即今汾阳市,“西河旧友”呢?论权力“九金神鼎重丘山”,论富贵“五玉诸侯杂佩环。”,论名望“星座通宵狼猎暗,”(意思是西河的星座照亮了天空,著名的狼猎座都变的黯然失色),论才干和成就“天上洪炉帝铸颜。”(意思是久经考验,就象在太上老君的炉火中炼出来一样,天赐的恩泽。)如此伟大的西河旧友除了汾阳王世家,还能是谁?以至于我们的诗人也坐不住了,要“鱼父应许出函关。”发誓投笔从戎!这首诗正是杜牧年轻时远大抱负的表白。
游西河的诗人很多,唐诗中就有“西河若上龙”的形象描绘。诗中的“西河旧交友”指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句不仅表明杜牧游并州途经了汾阳城和杏花村,而且还逗留了一阵子,以致于结交了西河新友。
《清明》诗写于山西汾阳的另一佐证是,杜牧晚年在南方做官时,写的另一首诗《寓言》:
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
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
诗的大概意思是:在一个晴朗的春天的早晨,面对着江南大好春光,坐在官署寓所内的诗人,却心情不好,若有所失,为什么呢?因为又将是北方杏花开放的时节了,自己却身在江南。《寓言》印证了《清明》诗确实创作于北方。
《清明》一诗是杜牧的成名之作,是年轻时身处困境而忧国忧民的表白。“牧童遥指杏花村”时的兴奋心情,是终生怀念的。然而,唐代的诗集却未收入,我们知道杜牧做官以后写了诗寄给外甥,《樊川集》是他的外甥整理的,如果写于池州任上的话,《樊川集》应当收入,可见《清明》当是其早期的作品。
二、唐代“汾川三月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虽然现山西清明时节也屡有降水,有人还是不放心地想:山西春天应该是“风儿沙儿”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能是山西吗?是的,唐代山西的春天恰恰是“清明雨纷纷”的,我们略举几例唐诗中描写山西及北方春天的诗句,唐代著名才女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一诗中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唐人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说:“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唐人羊士谔赏杏观雪时有诗道:“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韦应物在描写长安景物时有诗道:“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长安也在北方嘛。
3 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地点考
唐代山西不仅春雨足,而且春水满,如唐人姚合有诗:“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唐代汾州诗人薛能有句:“素汾千载伴吾家,常忆衙门对浣纱。”唐时汾河真是静水流深,并不像今日的模样。唐代北方清明时节的这种气候,我们姑且称之为“花雨”吧,“花雨”不同于今日长江流域的“春雨”和“梅雨”,今天的梅雨出现在六月左右,与清明相去甚远。
唐代“花雨”为何今日消失了呢?我国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祯以及许多地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已历四个寒冷期,三个温暖期,温暖期北方降水增多。隋唐时代(589-907)恰好是第三个温暖期(7—9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无冰雪,梅、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竺可祯还发现9世纪时我国降水量指数距平为+008,这是一个较大的数值。我想,温暖期雨带北迁汾渭流域便会出现“花雨”的。
从汾河流量的变化,也可以证明气候的变化。历史文献记载,隋唐时期,为了供应都城长安的粮食得注意漕粮运输,汾河流域是供应的地区。隋代置募运米丁于蒲州(今永济附近),专司汾晋漕粮的运输,唐代前期照例执行。这就是说隋唐时期汾水是可以通航的,而且远到汾州和晋州,就是今日的汾阳县和临汾市。
伴随着第四个寒冷期的到来,山西有点变得“地瘠天寒”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开始南移,唐代风云一时的山西渐渐被人怀疑起来,陕西长安万国都城的历史也一去不回了。面对着艳阳三月,我们只好叹息:
春风又到汾河湾,不见雁影渡长天。
汉唐遗迹满汾渭,多少楼台怨西风。
环境的变化有自然的原因,然而人为原因是主要因素,其中森林的砍伐又是主要原因。环境变化自然让人痛心,而汾人人文素养的不古尤为让人心痛。
三、杏花诗会——唐末诗人与杜牧的唱和
唐代清明节的习俗与今日的习俗可能大不相同,如唐人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说:“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唐人羊士谔赏杏观雪时有诗道:“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说明在唐代,清明节可能并不是象今天一样主要活动是扫墓和祭祖而是去春游,当然这需要由民俗学进一步研究,就是说我们在欣赏唐诗时不能套用今天的习俗。
《清明》诗是一首壮游的千古绝唱!这一声绝唱招来了酒客,也引来了诗人,紧随杜牧而来的是晚唐诗人赵嘏,一首《汾上别宴》描绘了一幅杏林春宴图:
云物如故乡,山川知异路。
年来未归客,马上春色幕。
一樽花下酒,残日水西树。
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
杜牧步行而来又悄然远去了,赵嘏骑马而来也飘然离去了,他们来的辛苦,走的也辛苦,不带走一片云彩。赵嘏是杜牧的好友,杜牧曾写《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一诗,我认为赵诗可能就受了《清明》诗的影响,赵诗也说明汾上(汾州)的杏花在唐代就有名了,另外岑参的“却投晋山老,愁看汾阳花”也是一例。于是又激起了另一位晚唐山西诗人司空图的诗兴,写出了《故乡杏花》一诗: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这首诗乍看有点仿杜牧之嫌,其实不然。该诗其实是和杜诗之作。此外,熟悉杏花村的还有晚唐诗人西河郡(今汾阳)公的孙子温庭筠,他算是近水楼台,干脆以《杏花》为题,赋诗一首: 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
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嫱何处隔朱门。
几位晚唐诗人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杜牧的清明一诗可能在唐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是其创作于山西的又一佐证。
综上所述,杜牧的《清明》一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其确切地点应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而非其它地方。
参考资料
1《全唐诗》,中华书局 1983
2林之光,张家诚《中国的气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3刘集贤、文景明,《杏花村里酒如泉》山西人民出版社 1978
4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5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第2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