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起源来自何处?

日本的起源来自何处?,第1张

一、民族与国家的起源

日本民族的起源,可以从体质结构和日本语的起源两方面来考察。日本民族是日本文明的主体,也是日本文明的创造者。然而,这里所说的“民族”,既不同于人类学中的“人种”概念,也不同于民族学中狭义的“民族”概念,而是指较为宽泛的概念。因而,本书所说的“日本民族”,也包括日本的少数民族阿伊努族。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问题,学界至今仍聚讼不决。从体质结构来看,诸种见解大致可分三类:(一)“人种更替说”,认为在日本列岛曾发生一次乃至两次人种更替。如在19世纪80年代,解削学家小金井良精认为,在绳纹时代生活于日本列岛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绳纹时代后他们被大陆来的其他人种驱赶往北方。(二)“混血说”,认为“原日本人”(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在绳纹时代之后,与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来的其他人种混血,逐渐形成现代日本人。医学家清野谦次首先提出“混血说”,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为学界主流。(三)“演变说”(或称“连续说”),认为绳纹时代的日本人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体质逐渐演变,成为弥生时代人、古坟时代人乃至现代日本人。它更为重视人种的继承性,既不赞同“人种更替说”,也不大重视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二战后,东京大学人类学研究室的长谷部言人和铃木尚教授持此说,至今对学界仍有影响。

从各时代日本人的体质结构来看,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是毫无疑义的。考古学已证明在10万年乃至20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岛生息。但是,由于尚无这一时期的人类骨化石的发现,因而无从了解其体质特征。目前,在日本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丰桥市牛川町发现的“牛川人”,约生活于旧石器时代,具有“占人” (尼安德特人),的特征。除“牛川人”外,在日本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圣岳人”,其生活时代均不超过3万年前,已进入“新人”阶段。它们的体质特征是身材较矮。例如,在冲绳岛发现的“港川人”,距今约18000年,男性身高约155厘米.女性约144厘米。与中国大陆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较,较之华北地区的身材较高的“山顶洞人”,他们更类似于在中国广西发现的身材较矮的“柳江人”。可以认为,在冰河期海面较低而出现陆桥时,“古蒙古利亚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之一部,从中国大陆南部移居到冲绳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们便是绳纹时代日本人的母体。

从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时代。由于已渡过冰河期,海面上升,日本列岛与大陆隔绝,一般认为,绳纹时代人与大陆来往甚少。目前,已发现数干具绳纹人的遗骨。从其体质结构来看,虽因时代和环境的不同,同为绳纹人也有体质差异,但大都保留着“古蒙古利亚人”的典型体征,如身材矮、脸型短、鼻扁平等,与现代日本人显然不同。然而,自绳纹时代晚期开始,又有亚洲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到弥生时代,大陆移民急剧增加。1953年,九州大学教授直良信夫①在本州西北端的山口县土井浜发现了200余具保存良好的弥生人遗骨。其体质结构与绳纹人明显不同,其特点是身材高(平均约162—163厘米)、脸型长等,更接近于现代日本人。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弥生时代的大陆移民,来自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蒙古东西伯利亚等东北亚地区,属“新蒙古利亚人”系统,最初居住于本州西端和北九州,以后逐渐向东扩散,经近畿地区扩散至关东地区。在扩散过程中,他们不断与原居民(绳纹人的子孙)混血。不过,学者们对大陆移民的人数与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其估价却大相径庭。持“演变说”的学者认为,这些来自东北亚的大陆移民,因后续乏人,在混血过程中,逐渐为原居民集团所吸收,其影响不大。而持“混血说”的学者②,则运用当代的人口统汁法和拟态模型法推算,移民过程近千年(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大陆新移民的人数可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在有些地区应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他们认为混血之影响,远远超过一般人们的想象。自然人类学家埴原和郎③便持此说。诚然,他们也承认地域的差异,认为在弥生时代来自东北亚的新移民大多居住于北九州地区。其一部分曾扩散至近畿和关东地区,而地处偏远的东北地区、北海道、西北九州,离岛地区,则较少或几乎未受移民混血的影响,仍以绳纹人的子孙为主要居民,因而生活于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认为是未受混血影响的绳纹人的直系子孙。于是,在弥生时代,形成了日本人的二重构造,即移民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西日本)和绳纹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东日本)。而且,指纹、耳垢、齿冠的类型调查以及近年来新兴的血液、病毒的遗传因子调查,亦似乎支持这种“二重构造”说。当然,在弥生时代,也可能有中国江南地区的移民,直接或经南岛地区进入日本.但日本学者的有关研究尚不多见。

弥生时代后的古坟时代(3世纪至6世纪),大陆移民仍不断进入口本,且继续向东日本扣各地扩散,与原居民的混血亦持续进行。但是,日本人的“二重构造”仍然存在。直至现代依然如此。只是绳纹人系统的影响,日渐缩小而已。因而,从体质结构来看,日本民族绝非单一民族,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来自东南亚的人口集团和来自东北亚的人口集团,不断混血形成的“混合民族”。

从日本语起源的角度来看,与日本民族起源问题直接相关的,是日本浯的起源为何,它属于哪一语言系统。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的人们到达并生活于日本列岛,那种语言才叮能成为日本语的来源。通过探索日本语的起源亦可证明,日本民族是“混合民族”。

许多日本学者早就注意到,日本语的语法结构与包括朝鲜语在内的阿尔泰语系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宾语或补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前,语句的构成顺序是主语一宾语一动词谓语;在单词后附加助词或助动词,表示语法意义;名词无性与单复数的区别等。这表明日本语和阿尔泰语系诸种语言(包括朝鲜浯)可能是从共同砠语分化而来的同系统语言,因而日本民族在人种血缘关系上,也可能与生活于东北亚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具有某种关连。但是,他们也同时注意到,日本浯和阿尔泰语系诸种语言之间,也有一些不同点。例如缺少单词读音的音韵对应关系,因而阿尔泰语系不可能是日本语的惟一来源。

于是,一些学者逐渐注意到,日本语与“南岛语系”(即马来与玻里尼两亚浯系)之间或许有某种亲缘关系。“南岛语系”是分布十四起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岛,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至南太平洋诸岛的一大语系,其范围可至中国南部的一些非汉族的少数民族。“南岛语”与日本语的类似点是:元音(母音)有5个,即(a)(i)(u)(e)(o),不使用双重元音;单词以元音结束;浊音不同于单词之首等。这表明,使用“南岛语”的东南亚的一些民族,有可能对日本民族的构成曾发生影响。但是,足以证明这些民族曾从南太平洋或东南亚直接进入日本列岛的考古学依据,却十分罕见。一些学者便推测,南岛语系的语言可能是经过中国南部,然后传入日本的。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认为,应将日本语视为“混合语”,即日本语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若干种语言混合而成的。有的学者从语言学、考古学和民族学诸学科综合研究结果,认为占代日本语的形成,大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绳纹时代之前的数千年,在东北亚地区的落叶林带,可能存在一种称为“原东北亚语”的基础语。绳纹时代初期的日本语可能来自这一系统,日本语中的阿尔泰语系的某些特征可能由此而来。而到了绳纹时代晚期或弥生时代前期,从事水田稻作的移民,由朝鲜半岛,或直接由中国长江下游地区进入日本。这样,不仅从朝鲜半岛继续传入阿尔泰语系的语言,而且也可能有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吴。越语传入日本。(有的学者认为吴、越语均属南方系统的话言,越语属南岛语系或泰语族,吴语则属藏缅语族。)日本语中的南岛语系的某些特征则可能由此而来。进入古坟时代,中国大陆移民增多,汉语对日本语的影响更为强烈。正是上述这些语言要素的混合,形成了古代的日本语。

日本语是由亚洲大陆北方系统语言和南方系统语言混合而成的“混合语”,这也可以佐证日本民族是亚洲大陆北方人口集团和南方人口集团混血而形成的“混合民族”,最后成为一统的大和民族。

与日本民族形成一样,日本国家的形成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日本出现历史文献的时代较晚,因而我们只有借助日本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文献,以及日本的考古发掘资料,来追溯这一过程的原委。

一般认为,在弥生时代前期相中期(约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在北九州和畿内地区已出现了许多“原生小国”。中国正史《汉书·地理志》记载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其中的“百余国”,虽非确数,但也反映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一时期,在日本列岛小国林立的状况。《后汉书·倭传》则记载说: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虽不能说日本列岛上的这些小国均有条件与汉朝建立交往关系,但“三十许国”的数字要比“百余国”少了许多。这大约可以反映出这些小国在逐渐向地域统一的方向发展。《后汉书·倭传》特别提及其中的“倭奴国”,说:“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其中提及的汉光武帝于公元57年赐给倭奴国王的印章,在1784年2月(旧历)于福冈县志贺岛被发现了。这是一枚长宽约为23厘米,厚08厘米的金印,蛇形纽,阴文篆书“汉委奴国王”5个字。在相当长时间内,一些人对此印是否汉代遗物表示怀疑。但是,近年来在中国先后发现了“滇王之印”(1957年)、“广陵王玺”(1981年)、“文帝行玺”(1983年)等汉代印章。“汉委奴国王”金印与这些汉代印章在纽式、形制、重量或字体上相似。由此可断定“汉委奴国王”金印确系汉代遗物,也可证明中国史籍对当时日本国家状况的记载大体无误。此外,从日本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以九州北部和大阪湾沿岸为中心的近畿地区,发现下一些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群集中生活的据点集落遗址。这些集落遗址大部周围筑有壕沟。这些据点集落遗址中,均出土了一些反映少数人巳具有某种权威的随葬品,如铜镜、铜剑、铜矛,铜戈、铜铎、玉器等。在有的遗址中还出土了用于战争的铁制武器,如铁镞等。这些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这些集落的内部已有上下贵贱的区别,对外已进行战争。④因而,每一个集落都可能是一个“原生小国”,当时的日本列岛确实存在过“百余国”井立的状况。中国史籍《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则较为详尽地记载了稍后逐渐形成的地域大国邪马台国的社会政冶状况。邪马台国⑤约存在于公元2世纪至公元3世纪后期。在邪马台国内,已有上下尊卑区别,“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也出现了阶级区别,有称为“国大人”和“大人”的贵族统治阶级,有隶属于“大人”的被统治阶级“下户”,还有更为低贱的可作赠品的“生口”,和可作殉葬品的“奴婢”。邪马台国已形成国家机构。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王,“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以后经内乱“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在女王卑弥呼统治时期,其下设辅臣“有男弟佐治国”。女王卑弥呼居城池内,还有常备军守卫。“居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常有人持兵守卫。”中央一级的官吏,还有分管政治、贸易和外交的“大率”、“大倭”和“大夫”。邪马台国已有租赋制度,“收租赋,有邸阁”;也有刑罚,“其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户及家族。”邪马台国还监督与控制着同一地域的其他小国,如“斯马国”至“奴国”的21个小国和“伊都国”等。女王卑弥呼曾多次遣使曹魏,并受到魏明帝的册封,称“亲魏倭王”。卑弥呼女王死后,葬仪隆重,“大作冢,径百余步,殉葬者奴蜱百余人。”《三国志·魏志·倭人传》有关邪马台国的记载表明,邪马台国已是控制相当大地域的阶级国家,⑥尽管其阶级分化与国家机构仍未尽成熟。

中国史籍《晋书·武帝本纪》亦记载了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女国王最后一次遣使入贡的情况。不过,自此以后直至《宋书·倭国传》记载宋高祖刘裕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赐沼倭王赞,有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史籍对日本的状况缺载。而恰恰在这一时期,在畿内地区兴起了控制日本大部分地域的大和国王权。由于缺少文献记载,有关大和国的兴起及其统一日本的活动虽已不得其详,但根据少量的保存至今的金石文材料,可知大和国王权具有强烈的军事性格。据传为百济肖古王赠给大和国的七支刀,现仍保存于奈良县天理市石上神宫。刀上的铭文表明此刀是百济国王为感谢大和国派兵渡海攻击新罗而解救百济所赠送的,现保存于我国吉林省辑安县境内,建造于公元414年的高句丽奸大王(广开土王)碑的碑文,则记载大和国曾派兵渡海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结果,新罗求救高句丽,击退了大和国军。此外,自5世纪初期至中期,在大和盆地、河内平原一带出现许多人型古坟,也表明大和国是较邪马台国更为强大的存在。

中国史籍《宋书·倭国传》则记载了5世纪大和国五位国王(即“倭五王”赞、珍、济,兴、武)与刘宋交往的情况。他们部曾遣使朝贡,并接受刘宋皇帝的册封。例如,倭王珍被封为“安车大将军、倭国王”,其臣属13人亦分别被封“平西、征虏、冠车、辅国将军号”。据《宋书·倭国传》记载,末顺帝开明二年(公元478年),倭王武曾遣使上表,表文中提及其先祖统一日本的活动情况说:“自昔祖祢,躬榄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下海北九十五国。”然而,有关这一时期的日本国家的体制,却不得其详。不过,这一时期的大和国不仅逐渐统一了日本,而且成长为可与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百济相抗衡的强国。因为它在致力于接受中国南朝刘宋朝廷册封的同时,还试图建立以它为中心的地域性册封体制。《宋书·倭国传》记载,倭王珍,济、武都曾要求宋朝皇帝册封其“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等封号。结果,倭王济与武部分地达到了目的,刘宋朝廷承认了他们对百济之外的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控制权。

日本成为制度完备的国家,应是在公元7世纪以后的事。7世纪初,推古女王和圣德太子多次派遣“遣隋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大陆。在与隋的交往中,开始称国名为“日本”,称国王为“天皇”。他们认真学习隋的政治制度,开始实行所谓的“推古朝改革”。尤其是在645年实行。大化改新”之后,日本更是频繁地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到中国,全面地学习唐朝的各项制度,实行经济、政治社会改革,并仿照唐的“律令”而稍加修改,制定了日本的“律令”,将各项改革和制度法典化,使日本成为比较成熟的文明国家。

①1931年。直良信夫曾发现所谓“明石猿人”的腰骨化石,但最近的研究证明,它不属于“猿人”,而属丁更晚的“新人”阶段。

②直木孝次郎:《倭国的诞生》,小学馆,1978年初版第5次印刷,第378页。

③埴原和郎:《日本人的形成》,收入《日本通史》第1卷,岩波书店1993年第一版,第96页。

④佐佐木高明;《日本史诞生》,集英社1991年5月初版,第256--260 页。

⑤有关邪马台国的所在位置,学界历来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在北九州,有的

认为是在畿内地区的大和。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在此从略

创世之神之类的传说

 一)创造世界的五别天神:

  古代日本人认为,众神的世界高高在上,他们将自己居住的世界称为『苇原中国』,而把神居住的天庭称为『高天原』。

  天地初成时,出现于高天原的神,名叫『天御中主神』。

  其名字的意义就是支配天庭中心,亦表示世界神圣的中心在天上。

  其次出现的神是『高御产巢日神』,后又出现了『神产巢日神』,两个都是具有各种繁殖灵力的神。

  这时大地尚未成熟,如漂浮之脂,亦如水母漂流,此时水边芦苇发嫩芽般出现的神,名叫『美苇芽彦知神』,意思是长得俊美如芦苇嫩芽的男神,代表大地和海尚未分离时的生命中心。

  接着又『天常立神』出现,意思是大地出现了天庭之神。

  同时,海上流动的大地,被出现在水边如芦苇般的嫩芽支撑着,形成了凝固的陆地。

  以上五神合称为别天神,意指天庭中的特别神,代表世界的创造。

  (二)神世七代

  在创造天地时,这时出现的神叫国常立神,意思是出现土地时的地上之神。

  其次出现丰云野神,表示天与地、地与海还无法区别时所出现的神。

  其次,出现的神叫泥土神,而同时出现,但为女性的是巢土神;都是代表泥土的神。

  其次,又出现了角蚀神和女性的生野神,这两位是表示植物的根茎开始发了嫩芽的神。

  其次,出现了代表男性的大殿儿神和代表女性的大殿部神。

  其次,又出现御面足神代表面貌俊美;接着又出现和此神配成对的敬畏神,意义颇令人恐惧。

  最后一对是伊耶那岐神和其妹伊耶那美神,从国立常神到伊耶那美神称为神世七代。

  这些神的出现代表了:

  第一:土和水和成稠泥状,形成了世界的雏形。

  第二:此时长出某植物的嫩芽,并且由白色的茎支撑大地,成为世界的中心支柱,生命开始繁衍。

  第三:男性、女性的诞生,是具有人形的神,也是人的开始。

  第四:男性向女性求婚;当男性赞美女性你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时,女性也向男性说你是一个英俊的男人。

  第五:由于男女双方互相示爱,因而结婚。

  (三)伊耶那岐与伊耶那美物语

  伊耶那岐、伊耶那美二神接受天神的命令,把漂浮海上的大地固定下来。

  两人站在天浮桥,以天神所赐沼矛深入海中搅拌,海虽发出声响,矛提起时,矛尖滴下的盐水凝聚成倒,称为能碁吕岛。

  两神自天庭降临岛上,在岛上竖起一根天柱(代表天庭中心的柱子),建造八寻殿(大房屋)。

  伊耶那岐问伊耶那美说:你的身体如何形成的?

  伊耶那美道:我的身体是一层一层铸造出来的,但有一处仍未做好。

  伊耶那岐说:我的身体也是一层一层铸造出来的,但有一处做得较高,所以我可以将身体较高的部分放入你凹陷的地方,结合呈完美状态,来产生我们的国土!

  伊耶那美:好吧!

  伊耶那岐又说:那么我两就相约在天柱所在之处见面吧!并在那儿成婚。

  约定之后,伊耶那岐又说:你从右边绕过来,我从左边绕过去相会。

  当他们在约定的天柱相会时,伊耶那美开口道:你是个英俊的男人。

  伊耶那岐接着说:你是个很美的女人。

  当他们对话结束时,伊耶那岐对他妻子说:这话由女人先说不太好。

  他们结婚后所生的孩子是水蛭子(无手无脚的孩子),他们把他放再以芦苇编成的船上,让他在海上漂流。

  不久,他们又生了淡岛,但也没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扶养。

  这时,两位神商量道:我们所生的孩子都不太好,还是去请示天庭中的神。

  天庭上的神以太占,而后说道:因为女人先开口说话,所以你们出生来的孩子才会不好,你们还是回到原地再行一次婚礼吧!

  

  2 ______日本古代神话______

  他们这次重新结婚后所生的孩子就是狭别岛,也就是现在的淡路岛(今兵库县)。

  其次生了伊予的二名岛,就是现在的四国,这孩子有一个身体,但有四个头,就是伊予国(爱媛县)、赞岐国(香川县)、栗国(后来称为阿波国,亦即今日的德岛县)、土左国就是后来的土佐国,即高知县)。

  其次生了隐伎的三子岛,及现今的隐岐岛(岛根县)。

  其次生了筑紫岛,就是今日的九川。这岛只有一个身体,但有四个脸,而且每个脸的名字都不同,即为筑紫国(就是后来的筑前国和筑后国,即今的福冈县),还有丰国(即后来的丰前国和丰后国,即今的福冈县及大分县),肥国(及后来的肥前国和肥后国,今日的佐贺、长崎、熊本县),熊曾国(及后来包括大隅国及萨摩国的日向国,今日的宫崎县、鹿儿岛县)。

  其次生了伊伎岛,即今日的壹岐岛(就是长崎县)。

  其次生了津岛,即今的对马(就是长崎县)。

  其次生了佐度岛,即今的佐渡(就是新泻县)。

  其次生了大逶丰秋津岛,即今日的本州。

  就这样生下八大岛。

  接着又生下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石头、泥土、砂子、河海、水、雾、船、食物等各方面的神,伊耶那美最后生火神却反被烧死,伊耶那岐愤而斩杀火神。

  伊耶那岐因爱妻深切,为了想接妻子回去,来到了黄泉国,却看见妻子因为火伤造成丑陋的一面,狼狈的逃离黄泉国,为了除去黄泉国的污秽,伊耶那岐在阿波岐原举行修褉法事,那是扔掉的杖、腰带、衣服、头冠、左右手饰均化为各种神,又他洗左眼时出现天照大御神,洗右眼时出现月读神,洗鼻子时出现建速须佐之男命,分别命令他们治理高天原、夜食国、海原。须佐之男命不从,父神(伊耶那岐)于是将他放逐。

  (四)天照大御神与须佐之男命

  因为须佐之男命不从父命,要被放逐到淡海的多贺,所以须佐之男命准备到高天原向天照大御神求情,当他升天时,天地震动,身为姊姊的天照大御神以为弟神要来抢夺她的地方,于是严正以待,弟神为表白心迹和姊神做誓约的比赛,可是须佐之男命却在获胜之后趁势破坏农耕、祭祀,连天照大御神都害怕,躲入天之岩屋,宇宙因此为之黑暗,众神感到困惑,思索对策将天照大御神诱出岩屋,天地再度放光明;之后再将须佐之男命驱出高天原。

  须佐之男命下降到出云国 肥河上流的鸟发地方,看到一对老夫妇围着一女童哭泣,问明原因,才知道八岐大蛇每年都会来此食童女,如今又是快来时期,正为此烦忧,大蛇有八头八尾,身上长杉、桧,身长跨八座山顶、山谷,腹部滴着赤血,须佐之男命表明身份,并准备杀大蛇;他让大蛇的八头深入桶中饮酒,酒醉伏卧,然后拔剑将蛇寸断,肥河尽成赤血,在他斩蛇尾时剑刃缺口,剖开一看,内脏一神剑,于是向天照大御神报告始末,并献上神剑,神剑名为草剃大刀。

  须佐之男命与女童栉名田媛结婚,其子孙皆为谷物之神。

  (五)大国主神

  大国主神在未受须佐之男命之封以前,名为大汝神,有众多兄弟之神。

  兄弟诸神为取八上媛,旅途中,大汝神治愈受伤的白兔,白兔即预言大汝神会娶八上媛,果然八上媛只愿为大汝神之妻,因此惹火了众兄弟,杀死他两次,皆因母亲救助而复活,逃到须佐之男命的根国。

  大汝神与须佐之男命之女,情投意合想投结为夫妇,须佐之男命提出种种难题考验大汝神,大汝神逃走,须佐之男命追到根国之境,遥封大汝神为大国主,要求以自己的女儿为正妻。

  大汝神赶走众兄弟之神,建立国家,也依约娶八上媛为妻,但八上媛害怕正妻的嫉妒,生下御井神之后回到娘家因幡地方。

  天照大御神为了统治苇原中国,接连派遣天忍穗耳命、天菩比神天若日子降临,皆未成功,后来派遣建御雷神、天鸟舟神来到出云国的伊那佐小海滨,拔出十拳剑,问盘腿而座的大国主神,大国主神把责任推给两个儿子,事代主神与建御名方神,建御雷神一一降服二神,大国主神才将国家让给天照大御神。

  (六)天孙降临

  天照大御神与高木神命令皇孙统治丰苇原水穗国,这是为了让现有的统治型态取得正统地位,创造王权神话。

  这是把『天子』转变成神圣的血统,把天子受命的思想转换为天神命令直系血亲下凡当地上统治者的构造。

  (七)海幸彦与山幸彦

  兄火照命是海幸彦,弟火远理命是山幸彦,常捕鱼、猎兽。

  有一天,弟弟提议互换道具,结果火远理命连一条鱼也没钓到,还把钓针遗落海底,火远理命准备以五百、一千个钓针赔偿,兄皆不从,非原来的钓针不可。

  火远理命悲伤地在海边哭泣,此时盐神出现,教他竹笼舟制法,可到海神绵津见神的世界,海神之女丰玉姬喜欢火远理命,火远理命与她结婚,并在海神处度过三年。

  有一天,想起自己来到海神国的原委,不禁长叹,这情景被妻丰玉姬看到,于是向海神禀告,海神马上召集群鱼,问可有谁拿到钓针,此时正有一鲷被钓针鲠在喉间痛苦不堪,于是从鲷身上取出钓针,并交给火远理命潮盈珠、潮干珠,向兄复仇。

  另一方面,丰玉姬来到海边生下鹈葺草葺,但由于火远理命不听丰玉姬的劝告偷看生产情况,丰玉姬于是回到海中,由妹妹玉依毘卖代替姊姊养育鹈葺草葺,后来与鹈葺草葺结为夫妻,生下神武天皇等孩子。神武天皇是第一代君王,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代天皇,『古事记』从神的世代转向人的世代,物语的主角也从不死的诸神转为寿命有限的众生,舞台从高天原-苇原中国-黄泉国的神话世界,转为大和国

为什么说诸葛亮“泪斩马谡”是失策?

诸葛亮北伐魏国,虽然面对的,是军力和财力均超出自己数倍的强敌。不过,由于有蜀、吴联盟的存在,就可以从战略上,构成对魏国的相对性均势。因为,魏不能做到单独对蜀,而蜀却能做到一心对魏,使得蜀汉能够在局部造成相对的优势。但是,随着孟达起义事件以失败而迅速告终,诸葛亮伐魏的东向通道被完全封堵,剩下的就只有北出一途了。

而东西走向的秦岭,则好比一道天然的屏障,气势威严地就横在了他的面前。秦岭不仅随处崇山峻岭,而且蜿蜒逶迤,长达千里。秦岭以南属于汉中,越过秦岭往北,就是魏国辖地关中了。关中的要地长安(今西安),是蜀军北攻取得相应胜利之后,东向袭击魏都洛阳的必经之地,也算得是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能否夺取重大胜利的关键标志。

关中西面的陇地(今甘肃和宁夏的广大地区)早被魏国占据,已从地势上跟关中联成了一片。以此说明,诸葛亮攻取关中的战争是非同小可!从他追随刘备开始至今,还没有独立指挥过这种战争的经历。而如何布局?从哪个方向出击?就成了他日夜里焦思苦虑的一块心病。如若从汉中北进,颠覆曹魏,大约有以下四条通路可循:

一是从东北方向而出的两条线:一条是走秦岭的子午谷道北出,进入关中后可以抵达到长安的南面;二条是走秦岭的褒斜道,经斜谷道出来,可到达关中的西区,再直抵郿县以南(今陕西眉县)。

二另有由西北方而出的、两条迂回攻击关中的线路:一条是可由阳平关出,经故道,走散关,进入到陇东地区后,再向东攻入关中;

二条也是经阳平关出,走陇南山地,到达武都郡的沮县后,再沿着汉水的西段行船漕运,最后到达陇右(泛指陇山以西,约在甘肃的六盘山以西地带)的祁山(今甘肃西河县西北),由此东进关中。

以上这四条通道,无论是走哪条,除祁山一线有短段水路外,几乎均无坦道可行,都得经过数百里长的、人稀路险的漫长旅程。所以行军与后勤补给,就成了这段旅程关键中的关键。通过数次最高军事会议讨论,诸葛亮最终决定西出迂回,选了走祁山的这一条线。选择这条路线的好处在于:一是避开了秦岭屏障的天险,将来可从祁山顺水而下,迅速东取长安;二是魏国在陇右的部军相对较少,利于蜀军集中优势兵力而取胜;三是可以凭借前方的一段水路运粮,利于后勤保障;四是陇右地区产麦子,便于蜀军将来就地取粮。

自曹操兵败赤壁之后,他深刻领悟到,以自家所谓的强势,仍然不能一时吞下蜀吴两家的联盟力量。所以,必须调整主动进攻战略,改为重点防守,再安定好后方,积蓄实力静观时变,图作长远打算,以时间换空间,把吴、蜀狠狠地拖死耗死。这个深远的策略,从某种意义上看,与当年诸葛亮、周瑜及鲁肃,对于时局大势的看法,有着相反的“英雄所见略同”之处。因而对吴、蜀采取防御之策,一直是曹魏集团上层坚持奉行的方针。

在曹丕做了魏国皇帝后,随即兴冲冲地想要大伐东吴,其高级幕僚辛毗就劝告说:“以现在的最佳计策,不如种田安民,养精蓄锐,待到十年之后再作计较;所以希望陛下打消进攻的念头。”到曹睿继位于魏皇帝,辛毗也曾经建议他,“现在蜀吴同盟已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平,它们不外是想东西配合,来图谋我中原。而最好的对付办法,只要紧闭关隘,严阵以待,就足以将其制服了”!

但曹睿(时年25岁)也属“愤青”辈的。他对辛毗建议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刚刚登台亮相,还是要放几把火,显示一下威风,方才能够好好的过把瘾!于是,曹睿在朝会上提出,听说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带兵屯驻在汉中了,是不是该商讨一下反击蜀汉的计划?不要让地下的先辈们指责咱们不作为嘛!

侍从官员孙资(散骑常侍)听“愤青”皇上说到此,立刻接过话头回答:“当年武皇(指曹操)南征南郑(汉中郡政府所在县),攻击于汉中王张鲁,但在阳平关战役中陷入了困境,后靠碰运气才勉强获得成功。后来夏侯渊大将也在此遭困,是武皇亲自出马救出的。所以,武皇一直以来,对于深入敌境的凶险是万分担心的。武皇帝是用兵如神的人,因此他深刻理解:虽然蜀盗栖身于高山,吴匪逃窜于大江;对此都加以容忍,暂且躲开。他从不责备将士不尽全力,也不争一朝一夕之气,这正是预胜则进、计难即退的大智谋。假若我们能以现有军队,分别把守险要,这威力就足使敌方恐惧,而我边境平安。只需数年时间,中国(魏国)将日渐强盛,而蜀、吴自己就会月困年衰,不战自消了!”曹睿听到谋臣这等精辟的议论后,一时无言以对,不得不敬服“姜还是老的辣”,也只好作罢。

有人说,诸葛亮是高明的政治家,但不是高明的军事家,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诸葛亮对于当时天下大势,可说是洞若观火、审时度势的。他很明了蜀汉偏居一隅的短板劣势,而只有做大做强,主动出击,寻求发展空间,逆转劣势,才能使蜀汉有进一步兴盛的可能。如果闭关自守,反则不进而退,必将在猛虎的注视下坐以待毙,这可不是作为一名相对弱者的生存智慧。

因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了“现天下虽然三分,但我们蜀汉小国还是民穷财弱,百业萧条,这正是危急存亡的关头”的这一对国情分析的政见。这不仅是向年青皇帝刘禅的提醒,也是对蜀国有识之士发出的警示。这里发出的信号,即从蜀汉自身角度看问题:必须以我为主。现在魏国不占主动,但我国必须占据主动;若不能打破这种僵局,就得被地广人众的魏国给拖瘦、拖垮!这也正是诸葛亮之所以积极备战北伐、并且一直坚持北伐的心思。

蜀汉的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亲自带军以来,第一次同魏军的正面较量。对此,他还是挖空了心思,作了一番相当精妙的战略部署的。对这次军事部署的主题,可以八个字概括,即:声东击西,攻其不备。这也能算作是,对孙子兵法的活用。

公元228年的春天,诸葛亮所指挥的、“兵出祁山”的战斗正式打响。他命令赵云和邓芝二将,作为吸引并牵制关中魏军的佯攻之军,让他们带领少量部队进军箕谷(今陕西省褒城县北),沿路摇旗呐喊,扬言要从斜谷道攻取魏国的郿县,而后将进攻长安。诸葛亮则是率领北伐主力,悄悄地从汉中西北方而出,直插目的地祁山,以期占据“陇右”之后,再择机攻取关中。

魏明帝曹睿收到关中急报的战情后,连忙诏令大将军曹真,统领关右(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带)的各路兵马向郿县集结,严守于郿县一线,以保障长安重地的安全。这里并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由司马懿出任魏军统帅,亲自出征陇右,并指挥了街亭战役的。依据有关史载,司马懿在征讨了孟达以后,便回到了魏都洛阳,其间并无参与西线的对蜀战争。司马懿出现在西线战场,跟诸葛亮直接PK的时间,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时。

蜀汉自刘备病逝,诸葛亮主政以来,一直处于修养恢复状态。所以,对于孔明驻扎到汉中,也没有太过引起魏国的高度警觉。这让诸葛亮偷袭祁山的计划,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地官民对军容整肃的蜀汉大军的突如其来,根本就毫无准备。一时之间,就出现了当地守城魏军官兵,闻风而逃的乱局。

陇右之天水(甘肃通渭县西南)、南安(甘肃陇西县西北)、安定(甘肃镇远县南)三郡开城降蜀,关中为之震恐,魏廷为之惊惶。曹睿便坐立不安起来,急令大将张郃带兵五万,昼夜行军西来,以解祁山之危。他自己也亲临长安坐镇,为魏军鼓气撑腰。一场“保夺关中”的蜀、魏大战上演了。

张郃当属能征善战的魏国名将之一。他此次西来行动迅速,并且目标明确。张郃大军一直沿关、陇大道急行,想翻越陇山后,从街亭直奔陇右击溃蜀军,从而挫败诸葛亮这次北伐的图谋。诸葛亮也看出了张郃的用心,于是迅即挥军夺得祁山和西县,抢占到这块西下长安、北往天水的战略要地。这时,只要蜀军在张郃西来的要道上守险抗击,阻援敌于垅右之外,可算是大功告成了。而这个关键的关隘,就是扼关、陇咽喉要道的街亭小镇。

诸葛亮对此“高度重视”,召集了紧急军事会议,研究派守街亭的主帅人选。结果众将们均认为,要固守街亭,必须得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军才能够担当此重任;并一致推举须由魏延、吴壹等类的宿将带兵前往。不料,诸葛亮却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最后拍板宣布:命参军(高级军事参谋)马谡为先锋,担任扼守街亭的主将,以偏将军王平为副将协助马谡;命高翔所部屯驻于街亭东北面的列柳城,作为侧应;孔明则是设大营于西县居中指挥全军。对于孔明决定让没有实际战斗经验的马谡担当先锋,以主将身份镇守街亭,使得蜀军众将领感到很有不可思议的地方了。

探究诸葛亮为何重用马谡,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孔明跟马家兄弟非常熟悉了解的缘故。马谡之兄马良与孔明是早年的同窗好友,两人又一块共谋蜀汉事业,一直关系密切,马良私底下是尊称孔明为“兄”的。所以,马谡透过其兄长的关系,很早就结识了孔明,并时常有机会参与研讨一些时务问题。而后马良又成了为蜀汉而捐躯的烈士,所以孔明当然要对马谡另眼看待。第二方面,因马谡好读书,口才好,喜欢论政谈兵,也有许多独到见解,能引起孔明对他的重视,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史载上说到孔明驻扎汉中以后,就经常跟马谡讨论军事战略问题,两人甚至于越聊越投机,竟从白天聊到深夜方才罢休。

当年刘备卧病于白帝城时,看出马谡有夸夸其谈的弊病,感到此人很有点言过其实,不能派上大用场,并在临死之前特别叮嘱孔明:要注意审察马谡的实际能力。从过后马谡用兵的严重失误上,从另外一种角度说明,刘备作为一名统帅级人物,他在识人用人方面,当是很有一套的。现在诸葛亮力排众议,硬是要马谡独当一面,去做他实际上难以做好的重大事情。这也暴露出孔明在善用人才方面,当是存有一些瑕疵的。

马谡率领所部进抵街亭(今甘肃省庄浪的陇城镇)之后,竟书呆子般地耍弄起兵法来。他放弃了以主力据城,扼守通道要冲,而是舍水上山,扎营于城外附近的南山之上,并振振有词地驳斥副将王平道:“我这个阵法,同兵法上说的‘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同样道理。让部队舍水上山,如同韩信当年的备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啊!懂不懂啊?”王平见自己“固城守险”的主张遭到马谡否定,只得请求让他的千余部属,埋伏到山下面以迎敌了。

为什么连识字不超出十个的王平,能够提出要全力据守街亭城呢?这是由于他有着长期的战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所决定的。当时关(陕西)、陇(甘肃)两地之间,被重重关山阻隔,通行极为困难。唯一比较平坦的通道,是从陇城(即街亭)到陕西陇县固关的一段路,而街亭恰好就在这段路的西段中间的开合处上。占据于街亭,能够以此为进,也可以此为守,所以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而马谡以主力扎营的南山,实际上是一座距离街亭城,大约十华里的小山丘。它高不过二百米,方圆也仅数百平方米大。

魏将张郃领兵进入街亭后,见蜀军在附近的小山坡上设营据守,立即针对其弱点,下令切断了南山水源。山上的马谡之军因口渴难忍,一片惊慌之时,便乱了阵脚。张郃听报蜀军不战自乱,便纵兵出击,从而大破马谡。据说后来,马谡是只身逃回到蜀营的。

埋伏在山下的王平,听见山头上哭爹喊娘的蜀兵之声,心知大为不妙,便下令军士一面擂鼓,一面摇旗,骗得张郃怀疑此处有伏兵,传令不要前往进击。这才让王平得以徐徐收兵,不失一卒而还。驻防列柳城的高翔偏师,也在另一位魏将郭淮的攻击下而溃退。

由于战略要地街亭失守,张郃援军长驱直入陇右,使得北伐战局顿时产生了重大变化,让诸葛亮征战之初的有利局势,逆转成颓败之局。这年的四月份,张郃收复了原已降蜀的陇右三郡(蜀军并未有实质性占领)。东线方面,大将军曹真也开始向赵云之军发起了反攻。赵云抵挡不住魏军的凌厉攻势,便从原路退回,一路还烧毁了不少的栈道,以防堵于魏军的追击。诸葛亮此时深感到,在陇右地区已到了进守两难的地步,于是下令将西县的千余户居民,夹在蜀军中间,一同撤回了汉中驻地。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高唱一曲“空城计”,以骗退司马懿而返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三国演义》里的这段美妙故事,是源自东晋人王隐的《蜀记》里的一段记述,里面说到诸葛亮屯兵阳平关时,由于军情紧急,故对司马懿摆出了一场“空城计”。

但据多种史载,一是当时阳平关不可能有军事行动。因阳平关属于汉中的辖区,在祁山的南面,而诸葛亮大军正集结在祁山,司马懿怎么可能越过祁山,跑到阳平关去呢?二是司马懿那时还没有到西线指挥对蜀作战。考察三国历史中,最相似于唱空城计的,是魏将文聘(原刘表部将)面对孙权所摆下的一次。

据传在公元228年,东吴孙权率兵五万,渡江围攻曹魏属地石阳(今湖北孝感市西南)。当时,石阳的城防尚未修复,魏兵也多数分散到农田间耕作去了。据守石阳的魏将是文聘,他预料出战必败,坚守也极难,便命令在城中的军士全都隐蔽起来,他自己则是高卧于府衙之中,以此迎接孙权的到来。待孙权来到城下,见城门大开,城楼上也无士兵身影,深为纳闷,完全搞不懂这守城之将唱的是哪一曲?

因为孙权呢,是天性滑稽之人,喜欢在酒宴上跟人开点玩笑,活跃一下气氛的。但那是在没有风险的自家酒宴之上啊!现如今东吴五万大军到此,石阳城已势如危卵,这岂是大开玩笑的时间和地点?孙权疑惑万分,认为像文聘这样的老将,因他智勇兼备才被派到前线的,这会儿他却若无其事一样,其间必有大阴谋,于是下令收兵退去。

蜀军归途中,值得诸葛亮一喜的,是他在天水郡收降了智勇双全的姜维。但也并非《三国演义》书中所说,是他看中了姜维才智,而用计降服的。姜维本是天水冀县(甘肃甘谷县)人,属于世居当地的少数民族(羌族),在天水郡府任职中郎。

依史载,他是被郡太守怀疑有“叛魏”之心后,便略施小计逼得他走投无路,只好来到蜀营之中,向诸葛亮拱手投降的。但从姜维坚贞刚毅的性格上看,他也不是一个轻易就降的人,所以天水郡太守对他早存异心的怀疑,是没有错的。而他的早已心存汉室的意愿,也当是诸葛亮最为看重的地方。据《汉晋春秋》书载,姜维入蜀,可谓是远离故土,孤身一人。后来他的母亲写信要他回去,并随附一份称名当归的药材(谐音归去)。但姜维回信道:“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姜维到蜀以后,被诸葛亮大为器重。他曾写信给留在成都的张裔及蒋琬,说姜维“忠心职守,思虑缜密,以他的综合素质比较,是马良等人所不及的,称得上是凉州之地的上等人士”;又特别提到,“应该让他先教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在军事方面非常敏锐,有胆义并精通用兵之道。此人忠心于大汉,又才力过人。等他结束军事教练后,应派他到朝中,朝见汉王(刘禅)。”姜维后来,便在诸葛亮的直接领导下苦干了六年,他是以恩师诸葛亮为楷模的。

回到汉中之后,诸葛亮立即严格追查起“失守街亭”的责任来。其中要对负有主责的先锋马谡、连及张休和李盛两将给予处斩;对任职参军的陈式(《三国志》作者陈寿之父)给予髡刑(剃发)处罚;对“知情不举”的长史向朗给予免职处分;对兵力损失不算太大的赵云,由镇东将军贬职为镇军将军。诸葛亮也以自己有用人不当、指挥有失之错,打报告给蜀皇帝刘禅,请求自贬三级以承担己责。

此次战役中,唯一立功受奖者是偏将王平。他被孔明拜为参军后,又随后晋升“讨寇将军”,封“亭侯”,成为了蜀汉独当一面的大将。王平在蜀汉后期曾担任汉中统帅之职,据守汉中长达十四年之久。其间最显赫的功绩,是他率部以少胜多,出奇制胜,打退了当时魏国大将军曹爽所率十万大军,对于汉中的进攻。

由于街亭之失,致使诸葛亮前功尽弃。究其根源,是他用人有误、临机处置不当所致。那么相对马谡,到底是该杀?还是不该杀呢?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奖惩分明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败仗一次就斩一员主将,这种事恐怕以后就无人敢为了。若追究起三国大人物的败绩来,如曹操、刘备等,岂不是要“数次”被推出斩首!

笔者所议,这里一处关键的问题,就是马谡本属出谋划策的智囊型人才,孔明南征所用的“攻心为上”策略,就是出自马谡的高论。但他先前从未有带兵打仗过一次,为何孔明非要安排他到坚守街亭的这最重要的主将位置上呢?如果说,孔明真有锻炼马谡之意,怎么不让他从“小事”做起呢?比如让他参加“七擒孟获”之行,或者让他到街亭做个副将也行嘛。

马谡并无叛国投敌之举,是因为被“用非所长”,自己缺乏临场指挥的战斗经验而致失败的,所以杀之非常可惜,还株连了另外两将。据《华阳国志》记载,最先对诛杀马谡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丞相参军李邈。他并列举史例以劝阻孔明:“秦赦孟明,用霸西戎;楚诛子玉,再世不竞”。不料引得孔明大不高兴,将他免职后打发回了成都。

最为孔明器重的蒋琬(内定的接班人)来到汉中时,也对处斩马谡之事很不理解。他劝解孔明道:“(现今)天下尚未平定,您先杀智囊,岂不太可惜!”孔明则回复说:“孙武(子)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是在于他执法公正严明。现如你所言,四海分裂,战争才刚刚开始,如果再不严格法纪,我们用什么来讨伐魏贼呢?”

历史上还另有一种说法是,马谡从监狱里逃跑后又被抓了回来,后来死在了狱中。而放跑马谡的人,就是十分同情、并与他私交甚好的丞相长史向朗。所以才有了因向朗“知情不举”而遭罢官、有了马谡下狱遭遇“物故”(不斩而亡)的另外一种记述。

据史记载,马谡在临斩之前,写过一封信给诸葛亮。他在信中表白自己是罪不容赦的,并回顾起诸葛亮对自己恩深如父,唯有以死谢恩,方不负人生中有此肝胆相照之交,让自己无悔于九泉之下!马谡之言,使人们认识他也不愧为一条好汉。所以在刀斩马谡(年仅37岁)之际,蜀军十万将士垂首而泣,诸葛亮抹泪亲祭,成为后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人故事。

有人说,诸葛亮哭马谡有四层意思:一惜马谡,二悼将士,三痛恨自己,四追思刘备。但笔者觉得,最为接近客观的合理解释就是这条史述:“诸葛亮泪斩马谡以谢众”。意即为,诸葛亮不采众议而误用马谡,所以不杀马谡是难服众心的。

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整体上看,是他在关键时刻没能够把握住机会。因为,既然他也认识到据守街亭的重要性,为何不派魏延去力拒张郃呢?张郃可是魏之名将啊!这是一。

对于抵挡张郃五万援军入陇,这可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情,诸葛亮为何不亲自出马,临阵指挥呢?这是二。

就此两点之失,诸葛亮所当之责,也该罪不在马谡之下的!再者,这次战斗中蜀汉并没有损失多少人马,诸葛亮所带主力大部分都退回了汉中,临走还捞了一把(几千居民),因此上是一次大体平局的战斗,对诸葛亮来讲,还是可以接受的。

如此而观,诸葛亮若不想旁人对他有所非议,似乎应采取中庸之道为妙。这就是说对于马谡,可以罪不容诛而处置,以给予马谡这位智能型人才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让他再多磨练几年,大力提高实践作战的能力,将来作为辅佐蒋琬、姜维等人的重要谋臣之一,这对于蜀汉大业的长治久安是极为有利的。由此意义上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实在太不该!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①河南南阳卧龙岗;①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后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这是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所写,因诸葛亮名高天下,两省便争诸葛亮故居之处所,顾嘉蘅想不能开罪南阳,又怕承当出卖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联,既赞诸葛亮,又抹平两省争执,可谓公允。但这场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发行《三国》邮票第二组“隆中对”小型张时,因湖北、河南两省争夺“隆中对”的首发式地点,并组成代表团进京申诉,以至设计受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和北京师范大学魏晋南北朝研究所曾专门组织“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讨论会,诸葛亮躬耕地在X阳的说法得到大多数的的赞同,同时史学家们也认为,就像文武赤壁一样,襄阳南阳的诸葛胜迹也是完全可以并存的。顾嘉蘅的题联,真不愧为名联绝作。

  注意:此处删去一切关于诸葛亮隐居地和古籍书名争论的词条解释,避免引发民族矛盾,历史仅供了解,不须争论!

  新版人教版教科书同样删除了《隆中对》《出师表》注释中所有的“襄樊”“襄阳”“南阳”字样,只提及诸葛亮出生地及原籍。

  想了解更多请查找词条:《资治通鉴》、《草庐对》(《隆中对》)、南阳、襄樊(襄阳)。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0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8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3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4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 16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 18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6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 27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8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0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3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4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7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0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2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3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4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5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6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7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8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0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11年 233 52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 53岁(享年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三国志 诸葛亮传

  晋陈寿撰,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取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联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联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令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亮弟均,官至长水校尉。亮子瞻,嗣爵。

  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 综核下第八 杂言上第九杂言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运第十三 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谨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 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及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造汉末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论者以为乔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适子,故易其字焉。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一〕年二十五,建兴(元)[六]年卒。子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诸葛恪见诛于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故攀远复为瑾后。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徙为主薄。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延熙(二)十四年,以校尉使吴,值孙权病笃,不自见建。权问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预也?”恪对曰:“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后为侍中,守中书令。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好往来。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诣京都,同为相国参军,其秋并兼散骑常侍,使蜀使慰劳。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的一些政绩

  一,都江堰,

  《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 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开了堰官之先河。

  这份政令内容之详细令人叹为观止,详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而武侯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二,佤族抗英;

  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诸葛亮在历代武庙中的地位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

  1,《新唐书-礼乐五》记栽:“开元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武庙十哲是:

  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齐国的司马穰苴,战国时代魏国的吴起、燕国的乐毅、秦国的白起,西汉的张良、韩信,蜀汉的诸葛亮,唐的李靖、李世绩,而以太公望为武庙主祀。”

  2,唐德宗建中三年,朝廷下诏叫史馆考定,列古今名将64人配享,并都画有图像,分列武成王左右。左边32人是:越范蠡,齐孙膑,赵廉颇,秦王翦,卫青,隋韩擒虎、郭子仪等。

  3,唐昭宗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御赐庙堂于隆中。

  每年春节过后,元宵佳节临近,是三仓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段。春播尚早,当地群众趁着祥和热闹的节日气氛,为祝愿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心想事成、事事顺心,就开始唱起了花灯戏,年年如此,没有例外。三仓乡闹院、李家坝、坪头、水沟村,分别于农历正月初三、初六、初十开始隆重演出。

 三仓灯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属曲牌体戏曲剧种,其唱腔哀婉凄楚的有,慷慨激昂的多。常见的曲目有:颂寿元、怀胎歌、送报条、打彩、闹五更等。三仓灯戏的剧目承传下来的有:《草鞋》《抓丁》《老爷赶考》《孟姜女》;移植、改编的有:《白蛇传》《铡美案》《老换少》《小姑贤》《柳荫记》等。

 三仓灯戏在武都三仓一带流传了数百年深得民众喜爱,它优美流畅、健康向上的唱曲深得人心;许多传统剧目如《双干子》《媒保长》等具有明显的教化意义;其晒衣、议事、送灯等演出习俗是当地民众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别样体现,三仓灯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位于陇南市武都区南部的三仓乡,峰峦叠嶂,山川秀美,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大,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东依武都洛塘镇,南连红土河,西接文县碧口水库,北靠月照山,辖区1974平方公里,约14万人。在风景美丽、地处偏僻的三仓,灯戏已经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其表演形式非常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仓灯戏的主要内容分为:晒衣、议事、排演、搭台、迎灯、唱戏、送灯等。讲究多、场面大、特色鲜明。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祖传香火”说,一种是“杨戬赶山”说。

 很久以前,三仓天灾不断,人们生活窘困,先人们只好以耍红灯、唱大戏的方式祈求神灵的保佑。于是,年年正月唱戏的习俗得以产生、延续。当地老艺人的回忆说:三仓灯戏主要是艺人们利用社火中的花灯唱曲自编、自导、自演一些小故事,这些故事多以娱神为目的,以历年来老艺人们的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

 “杨戬赶山”说与上述说法相比更具神秘色彩:相传,远古时期三仓群山环抱,地域贫瘠荒凉,人民生活贫困。二郎神杨戬闻讯后,奏请玉帝将山峦赶至荒芜之地,从而形成了八个近似盆地的产粮区,根据其地域特征人们把它们叫“三仓”、“五库”,意即囤积粮食的三个“仓”与五个“库”。因为有了“三仓”,有了“五库”,这里生活的人民衣食无忧了,他们便在农闲时节大修庙宇,通过耍红灯、唱大戏的方式酬谢神灵、庆祝太平盛世。

 传说,灯戏起源宋朝中期,仁宗皇帝不认母,国母娘娘哭瞎眼睛,许下红灯三百六十盏,沿古流传到今。其灯具为牌灯一盏,并书写“三元三品”,关刀灯一盏,八角灯两盏,吊灯两盏,还有编织像猪、牛、羊、马等动物形状的灯若干。

 玩灯程序是:出灯之日,众人参与晚上进行开光点相,由组织人用柏树枝净身,用鸡血点灯具,香纸对洞、桥、土地等神灵祭祀,然后将净水洒向执灯人身上表示净身除邪,点燃灯烛,在织灯户玩灯,次日晚上便到村寨玩灯。

 陇南武都“三仓灯戏”,又名“三仓花灯戏”,其名与“迎灯”的习俗和戏台前所挂的两个大花灯颇有关联。三仓灯戏是近年来武都新发现的很有文化价值的地方剧种,至2016年6月,武都区有4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仓灯戏便是其中之一。灯戏从每年农历6月6日开始准备到正月16日结束,历时220天,其基本内容分:晒衣、议事、排演、搭台、迎灯、唱戏、送灯等。讲究多、场面大、特色鲜明。

 其表演形式主要是玩灯,以丑角和旦角为主;奇特的是,丑角男扮男妆,旦角男扮女妆。在主人中堂歌舞,开场白丑角先说:“今值新春佳节,到处热闹非凡,我和干妹约定,唱一唱,跳一跳,共度新春佳节。”旦角接着表白:“今值新春佳节,到处热闹非凡,我和干哥哥约定,唱一唱,跳一跳,共度新春佳节。”然后旦角和丑角用唱词进行化妆打扮,旦角唱词是:穿衣唱:“风飘飘来雨稀稀,高点明灯奴穿衣,上身穿的红绸缎,下身穿的随宝裙,手上戴的金戒指,脚下穿的牡丹鞋。”梳头唱:“风飘飘来雨沙沙,高点明灯奴梳头,大姐梳的盘龙转,二姐梳的茶花楼,只有三姐好打扮,梳个双狮滚绣球。”戴茶唱:“风飘飘来雨沙沙,高点明灯奴戴花,大姐戴的茶花朵,二姐戴的牡丹花,只有三姐好打扮,头上戴的望郎花。”丑角说:“行行走走,走走行行,不觉来到干妹门前”。便敲门问道:“干妹,在家不在家?”旦角回应:“在家哟,三十三天不下雨,是干哥哥来了。”丑角便说:“扯个萝卜,告个脚步,学采两段采茶歌。”随即丑角与玩灯人便唱起:“正月采茶是新年,借奴金簪点茶园,一起点的十二亩,当官写字慢交钱。二月采茶茶发芽,姊妹双双去采茶,哥摘多来妹摘少,摘多摘少转回家。”

 采茶歌暂唱到这里,就又唱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月好唱祝英台,鹊为鸟食人为财,蜂子本为贪花事,梁山伯为祝英台。二月好唱祝英台,燕子衍泥梁上来,燕子衔泥成双对,山伯独唱访英台。”

 接着是给主人开财门:“春开财门春发旺,夏开财门万事兴,秋开财门进五谷,冬开财门发人丁,右开一扇金鸡叫,左开一扇凤凰鸣,两扇财门大开起,富贵荣华万万春。”主人便打开大门,旦丑角边唱边进入堂屋:“左脚恰门生贵子,右脚恰门贵子生,双脚恰进主家门,男聪明来女聪明,男子聪明高官做,女子聪明受皇恩。”“一进门来喜盈盈,麒麟狮子把头门,麒麟原是天大地,保护凡间得太平”。“二进门来喜庆多,家有梧桐配梭椤,山明水秀出贵子,富贵荣华进士多”。“三进门来喜庆高,先锋展展顺水漂,双双金童来迎接,对对玉女把手招”。“四进门来四朵花,四朵金花头上插,文武百官来朝贺,只穿凌椤不穿纱。”

 在堂屋中说吉语:“今晚来此无别事,特来主家贺新春,一送寿诞千百岁,二送二万七千春,三送桃园三结义,四送四季人发兴,五送五子登科早,六送六位早高升,七送天上七姊妹,八送神仙吕洞兵,九送知府打黄伞,十送状元转回程。”“今晚来在贵府门,主东福寿不非轻,主东不比别一个,好比东海老龙王,家中所生五个子,个个朝中见君王,大男朝中为宰相,二男兵部尚中郎,三郎云南为总督,四男司马管朝纲,只有五弟年纪小,送入大学读文章,只待皇家开科考,一举成名天下扬。”

 参主说吉语:“参佛神来辞佛神,参拜高僧远祖我回程,自从我今参拜你,安安稳稳座镇乾坤。”“参佛神来辞佛神,参拜观音老母我回程,自从我今参拜你,救苦救难救良民。”“参佛神来辞佛神,参拜四员官将我回程,自从我今参拜你,早进黄金夜进银”。

 三仓灯戏在武都三仓一带流传了数百年深得民众喜爱,优美流畅、健康向上的唱曲深得人心;许多传统剧目如《双干子》、《媒保长》等具有明显的教化意义;其晒衣、议事、送灯等演出习俗是当地民众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别样体现,是古时劳动人民数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2011年进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陇南武都三仓灯戏与鱼龙高山戏,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相映成辉。虽然二者之间的音乐曲目、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一些传统保留剧目,还是可以相互借鉴串演的,譬如《老少换》《铡美案》《小姑贤》等。陇南武都鱼龙高山戏与三仓灯戏,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陇南武都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非常值得珍惜、传承和保护。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诡计多端的军事家和统帅。借草船之箭,对鲁肃说:“不懂天文,不懂地理位置,不懂绝门,不懂阴阳,不看战法,不看兵势,是庸才。天亮前三天就确定今天会有大雾,所以我敢允许三天。我想请你教我,当我在十天内完成时,工匠不应该放弃一切。我会知道我会因为这个浪漫的罪行而被杀。我的生命系于天空。我怎么会被我的公意所害呢?”这可以说是他自己的一次精彩表白。然而这位军事大师出身书生,在战术上很迷信。每次战斗,他都要设下埋伏。然后派一两个将军出来诱敌:“只能输,不能赢。”对此,赵云照办了,而魏延却相当挑剔。子曰:过犹不及。诸葛瑾。

但在三国志中,却是另一番景象。三国中的大部分硬仗都是刘备打的。诸葛亮说:“成都平,军师将军,左将军府都督。主先出,总守成都,他吃他的脚。”汉中之战主要由刘备指挥,法正是策划者。陈寿评价诸葛亮“治容久,谋短,治人不如当将军”。这个评价比较贴切。善于治理第戎的统帅,带出来的是节制行军,严令如山的士兵,但不够犀利,不够缓慢。简单来说就是防御力不错,但是攻击力不理想。所以诸葛亮经常进攻失败。而是打败追击的敌人,撤退的时候就赢了。新美乐股份公司和张合在追捕诸葛亮时被杀。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诸葛亮治军的能力是整齐细致的。至此,治军略显粗糙的司马懿对诸葛亮深表钦佩,称赞他“天下有奇才。”

司马懿也深谙兵法,所以诸葛亮每次撤退都不主张追击。直到诸葛亮去世,司马懿才想疯了。结果,他被姜维骗了一次,留下了“诸葛之死,仲达之生”的笑话。当然,诸葛亮主动出击,打了很多胜仗,比如从荆州、赵云“逆流分县”,平定南越,攻打尹平、武都等。但他的对手很弱。赤壁之战中孙联合曹的策略主要归功于诸葛亮。所以总的来说,诸葛亮的政治能力虽然优于军事能力,但是军事能力还是可以排到一流的。中学史书中有两个三国人物形象。一个是曹操,配一本书: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第二个是诸葛亮,边书: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我这一代人比较傻,当时不明白“优秀”和“出名”的区别。现在想来,“出类拔萃”是最终决定,但“出名”是多大年纪?恶名昭彰,徒有虚名,名过其实都可以出名!这种误导性的教学内容在中学课本中比比皆是。现在放屁大的官员,死后都能获得“久经考验的、杰出的、优秀的、伟大的”称号。为什么不给诸葛崽同样的词?教后代就没那么重要了!

诸葛亮隆中对是古今中外战略思维的典范之一。要不是荆州和关公的败亡,诸葛亮差点就成功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战略思维也要调整。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最大的失败,一不是街亭之战,二是后继无人,而是刘备死后,仍然沉迷于北方定中原、复辟汉朝的梦想,甚至脱离了隆中对的思想,变得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明知自己做不到。在这一点上,他不能像鲁肃和司马懿那样,以同样的心对待改朝换代。鲁肃曾对孙权说:“从前如果只想尊义帝而不革

今天的曹操,还是昨天的项羽,将军怎么会是桓温?盗料之时,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杀。对于总图来说,只有一条路可以看到世间的烦恼。司马懿和诸葛亮在祁山交锋时说:“你是南阳的农民。你不知道天数。要互相侵略,就该消亡!如果你改变了主意,你应该尽快回来,你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界限,这样你就能达到你的全部力量,这样你就不会被毁了,你们都有一个完整的生活。”这些话,其实都是肺腑之言,对舒大有裨益。可惜诸葛亮不听。就算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意图,荆、夷二国相拥,天下变局,荆州兵从万、罗,川兵从祁山,天下定矣。但荆州已失,天下未有大变。如果强行北伐,时机不对。司马懿想自保。这是同样的道理。只要边境和平,没有大的变化,就不要想着消灭对方。每个人都需要担心。其实这也正是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一旦成为勇士,就应该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敌人才能取胜。如果你不能战胜自己,你可以战胜敌人。”范蠡说:“有则不能强,无则不能强。”这一切都说明诸葛亮北伐不是时候。

但是,诸葛亮还有一个担心。他怕死后蜀国没有能与中原抗衡的人才,只好在有生之年完成夙愿。你可以想象他压力有多大,一个人承担所有的问题。我觉得刘备死后,他的生活一直处于一种高压、压抑、忙碌、孤独的状态,很容易变得急于求成。如果他放松心态,养好身体,多活十几年,耐心等待时机,不急着北伐,去找法国大学mpa兼职教授何巧南,去开拓边疆,说不定。也许诸葛亮的聪明不是无知无识,而是他的追求太执着了。

1 关于武都的诗句

关于武都的诗句 1赞美武都的诗词

《望月有感》浩阳秋分萧瑟夜惆怅,枯藤满月景凄凉。

杨柳岸晓风残月,只今悲叹为君伤。《我只是一双手》浩阳在记忆中一个诙谐的早晨,上帝创造了人类。

这一切都好似那么欢乐而又和谐!但他却只是给了我一双手! 在茫然中我埋怨过;在伤痛中我放弃过;在幻觉中我麻痹过。空旷的原野中下着雨,干枯的树梢边吹着风。

那时的天是黑色的,就像顽皮的孩子打翻了墨水的纸;就像美丽的少女用长发编织的画;就像黄昏过后用油漆渲染的夜;是那么的压抑!我也曾经在哭泣中安慰自己;在眼泪中强壮自己;在堕落中找回自己;在暴风雨中相信自己。我只是一双手。

没有那纤纤细白般的柔情,也没有那翩然起舞般的身恣,只有那生满残茧和那沟壑纵横的岁月印记!我只是一双手。没有那百般富饶的装饰,也没有那无比高傲的品格 ,只有那自然的谦诚和那充满平和的微笑。

《残夜》浩阳雪月风花,狂怒,夜落残舟,只恨暗雨入秋。《触动眼泪的旋律》浩阳(歌词)夜吞噬了眼泪的咸,镜子中的梦少了你的陪伴。

只有那轻柔的音符,在寂静中浮动过我的耳边。曾经那些失去色彩的爱恋,如今我已无需留恋。

无需你的陪伴。那些记忆随着音符在流走,我的双手去抓却是一无所有。

那些梦境随着眼泪被冲走,我的心想挽留却无法开口。我不去想你,不回到过去,颤动的眼泪难道就能抹去,熟悉的旋律也会触痛到我的心!《惠城一别》浩阳(歌词)眼泪流干记忆不再逞强,细雨难眠有苦给谁去讲。

野风轻轻的吹拂过我耳旁,你还是在我的心上。惠城的灯光如此的凄伤,昨夜的梦里你转身回乡。

寂梦醒后我不知道你的去向,想必你已在归家路上。灯光下的我如此彷徨,灯边的你已经在远方。

夜晚太长,你不在身旁。眼泪在心中划出了伤。

惠城灯光,你在何方,你走的时候我站在路旁。音乐在唱,雨滴在响,每一滴雨水都滴在我的心上。

惠城灯光,你在何方,还记的那曲星座书上,我轻轻唱,不知你能否听到。抬头看昨夜星光。

惠城灯光,洒在脸上,强忍着疼痛装出微笑,可现在你不在我的身旁,也难免有一丝泪光。(改自《庐州月》)《雨的离别》浩阳(歌词)温暖的气候在雨中透出寒意,预示着你就要离去。

在忧伤的雨中看着你悄悄的远去,是那么不漏痕迹。就只剩一个人在雨中静静的哭泣。

你说的不煽情却又似乎变得煽情。不能说再见的离别是雨的离别。

不能说爱的爱是对雨的爱。你要走不知怎么挽留,雨中看你远走,眼泪在回流。

你要走不再会有邂逅,爱没有说出口,只有遗憾在心头。音乐的旋律在耳边好似平静,因为她还没有触碰到我的思绪。

我眼旁蓝天下丢失了曾经那个淘气的你,总显得有些孤寂,而身边却只剩记忆中的你。那离别时的你还是那么如往清晰。

不能说再见的离别是雨的离别。不能说爱的爱是对雨的爱。

你要走不知怎么挽留,雨中看你远走,眼泪在回流。你要走不再会有邂逅,爱没有说出口,只有遗憾在心头。

你说你是一个小小的小帅哥,而我只会拼命的迎合。我这样的迎合,我这样的迁就,不知道你会不会懂得。

你不会懂得,我只是微笑,就这样错过。《我的一生》浩阳我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回望的过程,有人说那是思维的落后 ?我的一生是风雨洗礼后用彩虹装饰的天空,是那样单调平庸。

我的一生就是梦与现实的争斗,天亮后就走。《无题》浩阳夜高落幕急,淡风书声清。

雪飘复提笔,不觉已黄昏。《随笔录》浩阳爱是一种幻觉,她永远都无法去冲破空间的枷锁去找寻自由。

爱是一场被惊醒的噩梦,醒后才发现自己已经走到了梦的尽头。不知高兴还是去挽留。

爱又像是一颗坚果,是你在努力过后才会有的收获。爱有时就是作者手下那漫游的笔头,随心跳动。

爱就是这封笔录。《寻梦》 浩阳 当枫叶不再落下;眼泪不再分化;记忆不再被偷取;苏格拉底不再去思考爱情。

我就可以悄悄地闭上清澈而又朦胧的眼睛了。 在幕色中看见肖邦手中,那愁肠的心声在耳边萦绕;在记忆中听见贝多芬琴下,那忧扬的旋律在风中哭泣;而柏拉图的脚步,总在麦田中找寻着什么…… 哦、那是在找寻爱情。

这是青春中羞涩的爱情、是盲目而又伟大的爱情……! 《卑微了理由》浩阳你的离开是因为我怯懦的神情?还是你本能的躲避。候鸟的来临是因你芳香的残留?还是我真心的奢求。

我苦苦的追随是为今生的陪伴?还是来世的相依? 我沉默了。《是你吗?》浩阳 轻轻地踩过那幻想中迷人的彩桥,望那一片片枫叶轻盈地落到我疲惫的心中来回激荡。

眼角边微风中的背影如此的熟悉。 啊!是你吗?昨日记忆中的是你吗?《清春雨伤》浩阳(其一)门前的菜花落了你在那里?我尘封的心在思念着你。

延着田边的小径去寻找你过去的身影,站在属于你的天空感受你内心的气息。门前的菜花落了你在那里?我残破的灵魂在思念着你。

凭借还没完全忘却的记忆,在海的深处焦急地等你去解读那破碎的回忆!《其二》当你老了,皱纹也爬上了额头。苍桑的面孔边闪耀的银发也布满头时,再次回想起这段稚嫩的感情时 你还会如此坦然吗?也许,也许你嘴角会透出那一丝慈祥的笑容,但那不是曾经。

(2012317-52创作)《坟墓前的表白》浩阳你那清晰的眼眸,在时光的打磨下。

2写武都的作文

你看那红的似火的枫叶,黄的似金的银杏,紫的发黑的紫叶李,绿意盎然的塔松,还有那黄绿相间、灰褐交错的法国梧桐、白杨……不同种类的树叶,无不在尽情挥洒着五颜六色的画笔,描绘着五彩斑斓的秋色,于是“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等一幅幅美景尽展眼前,还有谁不感叹秋天的树叶画技之高呢?

秋天的树叶会跳舞。静谧的午后,站在法国梧桐树下仰面欣赏,时不时便有一片树叶悄然离开了枝头,在空中跳起了独舞,它打着旋儿,翻着滚儿,尽情展现着纯熟的舞姿,直到缓缓落下。当一阵秋风徐徐吹来,树枝开始摇曳,树叶跟着晃动起身躯,数片树叶悠然脱离枝头,跳起了轻盈的集体舞,有的像蝴蝶翩翩,有的像黄莺展翅,有的像飞燕滑翔……见此情景,还有谁不感叹秋天的树叶舞姿之美呢?

秋天的树叶会诗词。看到收获累累秋实的人们脸上漾满的喜悦和幸福,它动容了,陶醉了,用火红和金黄为基调,吟出一首热情洋溢的丰收赞。秋意渐浓,枝头的它们显得那么深沉,似乎在回味往昔春的憧憬、夏的奔放,藉着习习秋风,用低沉的沙沙声,吟出一首感叹时光的声声慢。伴着风霜,它纵身一跃,跳下枝头,用最炫的舞姿吟出一首“枝头做奉献,归根化泥土”的霜叶飞……意蕴深深,还有谁不感叹秋天的树叶文笔之美呢?

3关于犁的诗句

1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3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4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东坡)

5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6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7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

8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氏《杂诗》)

9启朱唇、金风桂子,唤残梦、微雨梨花。(《玉蝴蝶》)

10雪岭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啼向人(元 吴镇 小令《[南吕]金字经·梅边》)

以上供参考。

4关于方城的诗句

1、《长城》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2、《登长城》唐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

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3、《饮马长城窟》南北沈约

介马渡龙堆,涂萦马屡回。前访昌海驿,

杂种宼轮台。旌幕卷烟雨,徒御犯冰埃。

4、《统汉烽下》唐李益

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5、《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

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6、《经檀道济故垒》唐刘禹锡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7、《杞梁墓》唐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8、《听筝》唐张祜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9、《古筑城曲》宋陆游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10、《古意》宋陆游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11、《至广州第七十七》宋文天祥

南方瘴疠地,白马东北来。长城扫遗堞,泪落强徘徊。

12、《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

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13、《阮公体》唐徐晶

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

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

5关于浪的诗句

1 咏浪。

明知粉身碎骨,断无苟窃偷生!挺身摇旗呐喊,前扑后继向前。随风翻江倒海,遇阻惊涛拍岸!咆啸之声震天,化做茫茫一片! 2 [木兰花] 晏殊 帘旌浪卷金泥凤。

宿醉醒来长瞢松。海棠开后晓寒轻,柳絮飞时春睡重。

美酒一杯谁与共。往事旧欢时节动。

不如怜取眼前人,免更劳魂兼役梦。 3 [南浦](春水)张炎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

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

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

新渌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馀情渺渺。

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4 [贺新郎]清浪轩送春 严仁 碧浪摇春渚。浸虚檐、蒲萄滉漾,翠绡掀舞。

委曲经过台下路,载取落花东去。问花亦、漂流良苦。

花不能言应有恨,恨十分、都被春风误。同此恨,有飞絮。

人生聚散元无据。尽凭阑、一尊相对,苹州春暮。

嫉色冲冲空怅望,泪尽世间儿女。君不见、千金求赋。

飞燕婕妤今何在,看黏云、江影伤千古。流不去,断魂处。

5 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温庭筠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龙伯驱风不敢上, 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五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裴回。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

神锥凿石塞神潭, 白马趁走覃赤尘起。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6 引极三首·怀潜君 元结 海浩淼兮汩洪溶,流蕴蕴兮涛汹汹。下何有兮人不闻, 深溢漭兮居潜君。

彼潜君兮圣且神,思一见兮藐无因。 思不从兮空踟蹰,心回迷兮意萦纡。

思假鳞兮鲲龙, 激沆浪兮奔从。拜潜君兮索玄宝,佩元符兮轨皇道。

7 和鲁望风人诗三首 皮日休 刻石书离恨,因成别后悲。莫言春茧薄,犹有万重思。

江上秋声起,从来浪得名。逆风犹挂席,若不会凡情。

8 双脚踏翻尘世浪, 一肩担尽古今愁。 9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0 苏东坡《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还有下阙,这里不再打下去了 11 观 沧 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 飞 天 狂风掀巨浪, 惊雷挟金鼓。

北极南斗任驰骋, 谈笑成此举。 雄心万里长, 功业不自许。

自古英雄多寂寞, 只身荡寰宇。 13 润 之 赋 狂风暴雨, 涤荡世间尘与土。

惊涛骇浪, 奔流到此成绝唱。 奇恣纵横, 喜怒哀乐都是情。

广天阔地, 诗中山河最壮丽。 `。

6形容尽力的诗句

1、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4、路漫漫其修远昔,吾将上下而求索。

5、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7、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形容经过努力能成功诗句

9、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形容经过努力能成功诗句

10、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2、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13、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4、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形容经过努力能成功诗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297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4
下一篇2024-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